Open github-actions[bot] opened 8 months ago
2023-12-29 11:07:30
绿芽是希望的象征,所以绿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象征的意思,一层是实际的现象。
先来说作为象征的绿芽。这一绿芽就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对未来中长期发展的信心。中国没有不发展的道理,因为对更好的生活的追求并愿意付诸努力仍然是普通老百姓的最大公约数,也因为无论从城镇化率还是居民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我们都低于世界平均,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有不少“低垂的果实”可以摘取,所需要的是相信市场,政策上因势利导,且传递出明确并可信的信息:未来不应有任何干扰,就一个字:拼经济。未来决不能寄托在别人的施舍,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塑造,呵护每个人心中对更好生活追求的绿芽,同时要清晰认识到,绿芽虽绿,却并非整齐划一,反而千奇百怪,花样十足。
再来说经济中实际的绿芽,也就是能够对未来有信心的早期的迹象。我想简单分享两点:
1、 开放式自主创新。华为+中芯国际用上一带DUV制造出七纳米先进制程芯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芯片行业一直是全球协作的结果,这一次也依然是善用了全球工程师(德国、日韩、中国台湾)的经验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正确总结应对卡脖子的绿芽应该是三点:持续的开放,调用全球资源,对以我为主的研发取得突破有信心。我们期待2024会有更多类似开放式自主创新的案例涌现。
2、 成立刚一年,Temu就在海外市场所取得的突破。业内人称之为亚马逊之下,Shein的左边。亚马逊之下意味着美国电商巨头仍然有大量追求“性价比”的人群没有满足,Shein出道于美装,意味着有大量男性市场没有满足。欧美市场高通胀挤压了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力,作为重要的平台,Temu也给了更多中国制造“白牌”出口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内卷”的电商市场中所锤炼出来的新模式,在欧美市场具备降维打击的优势。
期待大家能发现并分享更多绿芽,它们可能是逆势增长的企业,可能是有趣的创新,也可能是个人韧性与信心的融合……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2023-12-28 18:43:18
固态电池包括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目前全固态电池设计还没有定型,在电池材料、界面解决方案,制造工艺、性能优势、成本优势、安全性系统测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如果说全固态电池规模量产上车(>GWh单线产能,>1万辆装车),2027年很有挑战,2030年实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我个人认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路线未必是日本丰田主导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或者说至少目前公开的方案还不成熟,未来全固态电池应该是集中了各类材料,并充分发挥每个材料的优点,电池里未必只有一种固态电解质。从多种技术路径分析,最终实现全固态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没有科学原理上的障碍,只是需要系统细致的研发、验证和创新,并逐步形成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
目前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已经开始规模量产,实现了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突破,并逐步获得终端企业的认可。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在未来5-10年,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装备和生产环境,突破现有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边界,同时保持较低的成本和生产优势的混合固液电池将逐步扩大规模。这方面以今年卫蓝新能源与蔚来汽车合作生产的360Wh/kg动力电池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性进展。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地推进相关技术。
锂电池的发展始于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然后经历了液态锂离子电池商业化并成为主流技术。目前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半固态)开始兴起,未来全固态电池也一定会突破,为交通革命,能源革命,全面电动化革命带来强有力的支撑技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sinolion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a href="http://daily.zhihu.c
2023-12-28 09:29:26
本回答由知乎剧综账号代发。
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演员范伟。
我在《漫长的季节》中扮演的王响,是典型的东北工人形象。在塑造这个角色的那些日子,总会让我想起我的父辈。
我出生在沈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我父母属于“共和国长子”的那代人。那时候我家住的离他们工厂特别远,需要早上四点半就往工厂赶,赶在六点钟之前到厂里接早班。他们要步行经过一座架在铁路上的桥,那是年久失修的危桥,透过破旧的桥板能看到脚下经过的火车,他们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往返在那座桥上。
在我印象中父母很少抱怨工作的辛苦,生活的不易。我父亲是一个执着而勤奋的文学爱好者,一有时间就在家里写东西,四处投稿,然后收回一封封的退稿信,但父亲乐在其中;我母亲是个特别幽默的人,喜欢说笑,我身上这点喜剧细胞大概就是从她那里遗传的。
那时候东北工人每周只休息一天,而且是轮休,他们毛纺厂
2023-12-28 09:25:05
大家好,这是我第一次来知乎作答,很开心能在这里分享我的理解和感受。我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八角笼中》就是一部现实题材影片。我个人觉得观众为任何作品买单的核心都是电影创作的质量。今年暑期档,出现像《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孤注一掷》《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等诸多“爆款”,都是创作者在电影本体下了功夫,才能真正让观众产生共情。
现实题材改编的电影,本身是观众生活中切切实实发生或耳闻的事,也更容易触及观众的情绪,更容易给观众带来观影的价值思考。而且,这些电影的故事内核摒弃了经典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人性中独特的一面。这种复杂的人性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并且这种复杂的人性可以让不同的观众从多维度视角去透视角色。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创作要从单一人物走向圆形人物,才会真正让观众在观影后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这类题材本身是有很强的真实感,这可能就是观众说的看到了烟火气。拍摄《八角笼中》的时候,从立意到选角我们都力求真实,我和创作团队专门去大山里选小演员,他们真的就像是一张张白纸,眼睛特别澄澈,站在那里什么都不用做,在镜头里都足够生动。后来看到大家说“看到了最干净的眼睛”时,能感受到“自然真实”有最直接的生命力,可以让所有人都触动到。
我认为现实题材改编而来的电影,从内核上它就不完全是商业类型片。比如《八角笼中》需要有人物和剧情等方面的多样思考,而不是纯粹的体育类型片,这样每个年龄段的观众才能在电影中获得意义。创作这部电影,就是我自己向观众表达这几年的一些想法。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面临属于自己的困境,我希望让观众从电影中找到走出困境的能量。一直以来,我坚持的理念是电影就是拍给大众看的,拍我自己想表达的。能让大家共鸣,很多时候就是用真诚的态度,踏实地创作,相信观众都会感受到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wang-bao-qiang-gong-zuo-shi?utm_campaign=rss&utm_medium=rss&
2023-12-27 21:59:23
导演和编剧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编剧的工作是提供故事、人物,完成人物关系的构建,勾勒人物的命运轨迹。导演的工作是对编剧的文学想象做视听化的翻译,同时也会加入自己的表达,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关系。 相比起来,我认为剧本是一剧之本,没有一个优秀剧本为基础,再好的导演也无能为力。一个好剧本可能被拍糟糕,但一个糟糕剧本是不可能拍出一部好剧的。
我自己从业以来,基本上是身兼导演和编剧的工作。主要是因为我的作品都有个人的表达情怀在,由自己去完成剧本创作的话,导演工作可以保证在拍摄过程中将我希望表达的主旨风格贯彻统一。
而且,纯粹的导演工作其实也属于被选择的状态,你想拍的题材故事,人家不一定会选择你。编导合一,让我能在创作中有更广的视野和话语权来决策协调剧组各部门的工作。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徐纪周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1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a href="http://www.zhihu.com/
2023-12-27 21:59:06
国产都市剧贴近生活当然不会枯燥,真实的生活里想必大家都各有各的精彩!又有谁的生活是完全平庸乏味的呢?
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可能很好理解,后面这个“高于”则需要展开聊聊。这里的“高”不是说谁比谁高级的“高”,没有说艺术要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意思,而是在创作之初我们就有了一个想要去传达的核心概念,比如我们这个戏就想展现小人物奋斗的艰难,或者就是要体现都市男女在试探中卸下伪装找到真爱等等,有了这个大的方向定调,再去对生活素材进行归纳选取,尽可能去捕捉到其中最核心最精髓的点然后提炼出来再去创作延伸,这样或许更多观众能一秒get创作者的意图然后产生共鸣。
这么多类型题材里,都市剧可能也是和观众最近的了,讲爱情的也好,讲职场的,讲邻里关系讲家庭的,这些内容都和我们息息相关,它自带的氛围设定都很自然地流动在我们身边,所以如果说选个下饭好搭子,我一定在国产都市剧里选!“人”“情”交织,百态精彩,总有新故事,也总能在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可能看不懂具体某个行业的专业名词、项目关键,但我能看懂演员说台词的语调和搭配着的眼神、嘴角弧度、手上的一些小动作,就能理解到角色的心情和状态,焦虑、局促、欣喜、成就感、萌新时候的尴尬处境、职场层级关系暗流涌动等等,这些是我作为观众能看懂能共情的,我们一方面是在看别人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很新奇,另一方面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碎片觉得熟悉产生共鸣。这种乍看相同但又能“找不同”的观影很有趣。
生活只能贴近,却不可能完全一样,就像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我们演绎的生活不会完全和每个人理解的“生活”一样。
就像我和许子诠,我们都喜欢摩托车,但现实中我家客厅没办法放上一台哈雷,虽然我很想放,而影像上许子诠家里摆车会放大“装腔”这件事,让这个人更“装”一些,那咱就摆上,这时候就会比生活“高”上那么一点;
再比如我和许子诠日常也都尽可能周到,希望大家都相处地很舒服很体面,但是我
2023-12-27 20:11:17
大家好,我是演员周雨彤。
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女性角色?当我收到这个选题的时候,第一时间脑子里闪过了非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和优秀影视剧作品。所以我也想以那些对我产生影响的女性角色为契机,把我有限的认知里一些所感所想和大家分享,也很期待大家与我一起讨论。
从小就很爱看《粉红女郎》,到我接触表演后,老师对我提出了刷片的要求。于是那段时间我在家恶补了非常多优秀的电影和剧集。还记得20岁出头在北京的出租屋里,第一次看了《时时刻刻》,到今天都记得那个画面,我坐在地上,窗帘紧紧地拉着。我看着电影里的弗吉妮娅·伍尔芙说她要自己买花,这句台词当时我一知半解,只能浅浅的感受三个女性的命运是如何被串联起来,她们又是怎么面对,怎么选择。在后来的时间里我又把这部电影拿出来反复看过几遍。
每听一次那句台词,
“this is my life ,this is my choice.”
就会在我脑子里响的更大声,更彻底。这部作品算是打开了我认识女性题材电影的大门。
时至今日,我有很多喜欢的女性题材电影,《末路狂花》《弗兰西丝·哈》《小妇人》《伯德小姐》《燃烧女子的肖像》,也喜欢《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通过看这些电影描写的各个时代各个文化背景女性的境遇、欲望、爱恨和痛苦,我好像也逐渐更能接纳自己,爱自己,也更能共情身边的女性。我想这种能体谅自己也能与他人共情的能量,或许就是优秀影视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对我来说非常美好的存在。因为“她们”令我感到并不孤独,我可以成为披荆斩棘的斯隆女士,我也可以接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可以像“结婚狂”一样畅想爱情,也可以像“万人迷”那样迷人又清醒。我可以在女性题材中找到我的知己或是引路人,她可以是面镜子关照到我自己,也可以是座灯塔告诉我该去向哪里。
这些女性题材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思考,也反映在了看剧本时,比起执着于塑造一个完美的角色,我更想去诠释一个真实的人。
2023-12-27 19:25:45
我个人的理解是,在短期内很难消解影视作品的意义。影视作品传达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是一个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创作者把它们生成影像,受众接收到信息然后完成自我感知。这个过程复杂且无套路和模板,并不能由任何技术和数据算法精准决定。
其次,在影视领域,目前还没有到大规模使用AGI技术进行长段落创作的程度,是一个尚处于提供参考、优化、辅助型的工具,需要人做很多的控制才能落实执行。虽然AGI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影视,帮助人类完成一些繁琐的工作,但每个导演的个人化的独特视角、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是很难被替代的。
影视剧从业工种划分非常细致,我只从我所从业的导演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当导演们拿到一部剧本,对于故事内容以及剧中人物的理解一定是各式各样的。任何一种理解,都是视角的融合。我和其他导演,面对同一场戏的时候可能思考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一场戏有100种拍法,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有思绪的独特性和灵感的不可预估性。甚至平常去看其他影视作品,别的导演拍出来的镜头,我也会想:原来他是这样思考问题的——我怎么没想到呢?
以拍摄电视剧《三体》时的创作举例,在剧集的最后,史汪丁三个人到麦田里去看虫灾的场面,我在筹备拍摄的时期,去看了很多关于蝗虫的纪录片。这场戏在我的理解里,是“虫子的赞歌”。其实我对这个情节的认知也是实时变化的。印象里小时候获取到的关于蝗虫的信息,我都是毫无感觉的,只是“知道”、“看到过”的程度;看《三体》小说的时候,看到这个情节,思考的点又不太一样。从我第一次在小说中看到,到最终形成影像,从“无感”到“赞歌”,连我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相信这个变化应该是无法基于大数据算法验算和推理出来的。在导演的镜头语言里,除了角色台词表现以外,还有大量的潜台词“埋伏”在里面,这是很微妙的。导演的工作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极其客观的工作,如果影视作品仅仅需要台词就可以把情节往前推进的话,我觉得AI或早或晚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胜任,但是如果这段剧情一旦出现了潜台词,就立刻不一样了。
2023-12-27 15:06:21
我来终结比赛:一共有 16 种画像(似乎是类比了 MBTI,大家可以尝试匹配一下),分别如下:
画像关键词:严谨、坚韧、责任心
画像关键词:积极、耐心、慷慨
2023-12-27 10:04:51
2023 年即将结束,2024 年马上到来。回望过去一年,职场依旧充满变化和挑战。在职场打拼的你,2023 年过得是否顺利,职场幸福指数如何?这一年,知乎平台职场相关内容达到 2272 万条,较去年同期增长 22.79%。这一年,知乎平台上「职场」关键词搜索指数同比增长 15.77%,职场话题热度越来越高。
今年职场大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行业招聘需求持续增长?求职者、职场人都在关注什么?「上岸」、「副业」等社会现象背后有哪些成因?「职场人设」、「精神外耗」等社交媒体流行概念背后,新职人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年终之际,知乎职场联合拉勾招聘共同推出《2023 年度职场洞察报告》,用数字和故事还原这一年,和新职人一起洞察当代职场,为大家新年职场之路,提供更多元和专业的视角。
知乎每日精选 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