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d wangyili00 closed 5 months ago
您好,感谢您的代码分享,我想问一下在pre-processing step的过程中,注意到每种类型的点的特征维度不一致,所以在这里并没有聚合到target节点中,只是收集某个节点的所有src 节点的特征并做了一个平均对吗?
嘿你好,我看作者的代码中是这么写的,只进行了邻居节点的平均,然后通过MLP将不同的邻居特征维度映射为一个相同的维度
是的,正如 heamina 同学所言。同种node_type的邻居节点做平均聚合,然后用MLP映射到相同维度。
您好,我对您的研究很感兴趣,但是我在看代码时遇见一些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在论文中的Finding 2表明,浅层长metapath对比多层短metapath效果要好,在代码中注意到好像只进行了1-hop的metapath的节点聚合,比如(P-A,P-S),当然更可能是我的理解出现偏差,按照我现在的理解,难道不是构建多种metapath,比如P-A, P-S, P-A-P, P-S-P, P-A-P-A-P, P-S-P-S-P的metapath,然后分别进行节点的聚合,再映射到相同维度的token经过transformer进行语义融合吗,但是我在代码中未找到P-A-P, P-S-P, P-A-P-A-P, P-S-P-S-P构建的部分,可能是以另一种我没理解的方法构建的,还请不吝赐教,感谢
您好,我对您的研究很感兴趣,但是我在看代码时遇见一些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在论文中的Finding 2表明,浅层长metapath对比多层短metapath效果要好,在代码中注意到好像只进行了1-hop的metapath的节点聚合,比如(P-A,P-S),当然更可能是我的理解出现偏差,按照我现在的理解,难道不是构建多种metapath,比如P-A, P-S, P-A-P, P-S-P, P-A-P-A-P, P-S-P-S-P的metapath,然后分别进行节点的聚合,再映射到相同维度的token经过transformer进行语义融合吗,但是我在代码中未找到P-A-P, P-S-P, P-A-P-A-P, P-S-P-S-P构建的部分,可能是以另一种我没理解的方法构建的,还请不吝赐教,感谢
这个元路径的构造有个函数实现的,比如dblp数据集它的目标类型节点是a,跳数是2,那么函数生成的元路径就是【a,ap,apa,apt,apc 】这五个特征矩阵,然后用于后续的特征融合
@heamina 明白了,非常感谢。
您好,感谢您的代码分享,我想问一下在pre-processing step的过程中,注意到每种类型的点的特征维度不一致,所以在这里并没有聚合到target节点中,只是收集某个节点的所有src 节点的特征并做了一个平均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