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Lv / jimmylv.github.io

:bowtie: Agile Learning based on GitHub issues, KEEP Retrosp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Thanks to @GitHub https://jimmylv.github.io/issues/
https://blog.jimmylv.info
MIT License
703 stars 114 forks source link

基于「信息-灵感-作品」的写作输入工具集 #304

Open JimmyLv opened 6 years ago

JimmyLv commented 6 years ago

引言

采铜的「心智利器」:我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我每天只需对付三个妖怪:信息、灵感和作品。那么我的利器就是一个把它们浸泡在里面、催促它们交合的池子…… 那么怎么构造出这个池子呢?

我们可以试着从不同类别的输入来源来看从工具的特质,从而根据真正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灵感稍纵即逝

首先是灵感,灵感那个东西其实是异步的,也就是意味着是在你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或者是完全不相关的时候,突然就有了非常不错的想法,你想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个方法记录下来,否则稍纵即逝。从这个角度来说,唯快不破,那iOS原生的备忘录则成了最好的工具。启动速度非常快,而且还可以从控制中心直接选择,并且还可以回到上一个备忘录,从而使得连续输入成为可能,因为灵感通常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想法会有很多相关的灵感。

信息茫茫似海

而对于信息来说。很显然就可以想到是一个稍后读软件,或者是像RSS这样的信息聚合软件。其实这部分内容属于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可以在你无聊的时候为你的知识增添一些些的收获,而不是让你没事可做的时候就去刷抖音,刷朋友圈。所以对信息的处理来说,放轻松,那并不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信息的存储变得更加很重要,还有查找功能比如全文检索是必须的,而且标签等等这些东西的话也是很重要的。本来说Diigo绝对是完美之选,甚至还可以导入Kindle当中的内容。因为书也是一种信息来源。书籍属于更可靠,更有结构化的信息来源,它可以促使灵感,也可以作为作品的辅助,最重要的是,书本能够帮助构建框架。 #337

作品精益求精

至于作品,我们应该用精益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和创作。首先,作品的表现形态有很多种,可以是一场工作坊,或是一场Session。再或者是一篇文章,或是一个问答。甚至还可以做成一张信息图,可谓一图胜千言,也可以是一段视频,可以包含以上所有内容。最主要的形式还是文字和图,载体是博客或PPT,那精益思维就是直接在作品载体本身上就开始直接工作。如果我要讲课,让我直接先在我的ppt上填充内容,然后以最快速度获取反馈,持续改进。

相辅相成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几样输入来源之间的联系。信息保存下来,可以作为作品的参考。而灵感则是产生作品的先决条件。信息可看可不看,但是可以在作品完成的过程当中再去看,统一处理。

更高层次的抽象

作品的产生可以有模板。灵感和信息就可以拿来直接填充这样的模板,从而使效率从量变达到质变。反过来,产生出来的作品又可以继续提炼总结出新的模板。

JimmyLv commented 6 years ago

作品即项目,用GitHub projects board管理就好。但是项目层面之上的视角,似乎还需要更加明确一些,有些东西于我而言在发生变化,有些曾经相信的东西(ThoughtWorks所学)也需要进一步验证,重新考量它的适用场景和范围。

GitHawk Upload by JimmyLv

先列清单,后有灵感。 先运用 GTD方法进行梳理,再确立目标。

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把生活和工作中方方面面的事务理顺和解决,这个任务异常艰巨,所以,从简单的入手,由简入繁,逐级向上,就成了合理的办法。另外还有两个理由:首先,在较低水平比较容易获得掌控;其次,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执行力,再处理比较棘手的任务就更有积极性。多年以来,我一直提醒人们,在跨进较高层面、深刻剖析和反思之前,首先获得一定的掌控感大有好处。的确,人们运用 GTD流程处理一些基础事务,取得显著效果以后,常常并没有刻意努力,灵感就自然萌发。实践者对 GTD方法的价值感触最深的不是零碎的小纸条、电子邮件和各类清单,而是领会了这套方法以后自然触发的各种宛若神助的创意思考。

本质上,高度越高,它提供的参照点的优先级就越高。年度计划( 3万英尺)应该支持和辅助长远规划( 4万英尺)。“项目”( 1万英尺)应该为“责任范围”( 2万英尺)服务。但这些层面是彼此关联、相辅相成的。每个层面都是全局视角的组成部分,是一目了然地指向某个确定目标的地图。

Sent with GitHawk

JimmyLv commented 6 years ago

稳定带来创造力

我们始终生活和工作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如果某个层面受到影响,它就会把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从其他层面吸引过来,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如果各个层面处于平衡的状态,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创造力都会自然流畅、持续不断地得到发挥。

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

我们不会感觉受缚于那些真正有效的限制因素。我们对公路上的交通标识满怀感激,因为它们让我们以最小的压力和风险自由迅速地到达目的地。有效的制约不仅不会占用空间,而且会创造空间。有时候,对我们的系统加以约束,可以把输出和表达提升到新的层次。

Sent with GitHawk

JimmyLv commented 6 years ago

项目的定义

广义的项目,即必须分几步在 1年内完成的结果。显然,很多事务都可以归入这一类,比方“修理洗衣机”或“完成收购‘埃克·布里克公司’”。 项目和目标一样,不是你实际去做的事情。你只能分步执行。只有你实施了恰当的行动,才能跨过预先设立的终点线,取得某个结果,然后才可以说该项目已经完成。 项目本质上是小目标,完成以后可以勾掉。以“ 1年”为单位是因为你在 1年内必须完成的工作,即便是大任务,也应该至少每周回顾一次。

项目层面的极好工具是项目清单,即用一张单子列出所有事项,一行列一项,或者一页纸列一项(再把它收进文件夹)。 把每个项目专门列一个文件夹。不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很多项目(根据我的定义)非常重要,你却觉得不值得专门用一个文件夹。 人们往往觉得把“更换新轮胎”或者“与凯瑟琳去纽约共度周末”单列一个文件夹有点小题大做。还有许多人认为,类似“安排孩子的暑假活动”与“推出广告宣传”不是同等重要的任务,他们觉得系统当中应该只包括“工作”,“私事”不值得收入系统。可是,为了保持对项目的掌控和视角,所有项目都应该进行捕捉,定期逐项查看,而且不分主次。

Sent with GitHawk

JimmyLv commented 6 years ago

回顾的重要性

作用: 清空大脑,掌握最新动态,保持创造力。

分3个时间段进行考察追踪: ·每周抽出一次固定的 1 ~ 2小时独处时间,了解全部项目的进展状况 ·只要你觉得一部分项目滞后,下一步行动不能如期进行时 ·只要你觉得一段时间内似乎主次不分,轻重缓急不明时

做“每周回顾”,它已经成了运用一套系统性方法、使 GTD行之有效的标志性的成功要素。

“清空大脑”的目的是支撑系统,捕捉系统的内容,也就是把身边、大脑里积攒起来的松散线头收集起来,纳入系统加以整理和组织。

“掌握最新动态”的目的是更新“行动和项目清单”,把一周内未能按照计划完成的部分再做安排。

“保持创造力”也是每周回顾的组成部分,只要给它留出充足的时间,无须刻意为之,创造力自然勃发。如果你照我说的去做,把各项内容妥善纳入系统并逐一总结回顾,实用的想法和巧妙的点子必然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如果你不进行总结回顾,就想不到这些点子,或者只在万不得已、急中生智时才能想到。

JimmyLv commented 6 years ago

前面的内容其实已经开始跑题了。

从App的角度来说信息来源于everywhere(主要是Reeder,公众号,朋友圈以及查资料时觉得还不错的。),但是都可以统一放到Instapaper。

(需要切换到Diigo吗?不,Diigo一定是至少读过的,只能放highlights,至于highlights放到哪里,我觉得可以跟Notes联系起来,IFTTT?)

总之就是备忘录可以放灵感,作为highlights收集、每日感悟或者任何云里雾里的东西,选择Notes没什么理由,就是因为快。

原则就是遵循单核工作法,顶置不超过五个,作为快捷清单,其它部分则自动作为集草器,需要每周一次的除草,即删除或归档。

当然,顶置的部分也需要归档,或者需要进行下一步操作。于是乎,需要将前面所产生的优质部分作为作品对待。

转移到GitHub 'issue先放着沉淀沉淀,或许能够及时收集到小伙伴们的反馈。再者,结合ZenHub的看板功能,在以周或以月为周期能够有全局的视野和追踪。

积累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加上「博客素材」的label,然后直接存入Letterspace中的Inbox文件夹,作为博客的草稿(将Jekyll的设置改成Inbox好了…)。

并且,比较关键的是需要给issue设立期限,然后拖入In Progress的看板进度,如果能设立迭代milestone并且记录时间就更好咯。

至此,我就可以随时随地编辑这份作品草稿,然后我也可以轻松通过jekyll 命令对其进行发布,然后写上issue number就又能跟GitHub联系起来。

GitHawk Upload by JimmyLv

Sent with GitHawk

JimmyLv commented 6 years ago

保持创造力

分 3个时间段进行考察追踪: ·每周抽出一次固定的 1 ~ 2小时独处时间,了解全部项目的进展状况 ·只要你觉得一部分项目滞后,下一步行动不能如期进行时 ·只要你觉得一段时间内似乎主次不分,轻重缓急不明时

Sent with GitHawk

JimmyLv commented 6 years ago

GitHub Issues 的职责

GitHub的职责可能稍微发生一点变化,即有两个作用:

  1. 充当管理工具。

在主题第一个编辑框内插入Todo作为战术执行,了解当前大致进度;

而跟看板集成就可以全局性管理,随时做出战略性调整和周期性Measure。

  1. 作为附件栏。灵感来自 如何用 Ulysses 的附件栏提升写作体验

把正文和素材分开存放,有两个好处:

一是不让正文显得乱。素材通常是为了便捷随手记下的草稿,一般都不会写得很工整。而且素材的格式多种多样,可能是小标题、列表、链接,也可能是图片。这么多种内容以一种凌乱的顺序和正文混到一起,体验不会好到哪里去。

二是可以一边参考素材,一边写作。如果全都放在正文里,那么我可能就得来回滚动页面。另外有时候我们需要描述一个应用的界面,也可以将截图放到附件栏,而不用两个 App 之间切来切去。

心疼自己写过的文字,舍不得删掉。附件栏则给了这些文字一个好去处。放到附件栏里,就相当于还有存档,我们随时能找回来。

将大纲导出成 Markdown,放到 Ulysses 的附件栏里。一来解决了分屏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二来也不会影响正文的整洁性。

有时候写文章是用灵感去拼图——你可能最开始有一个点子想表达,就先把这个点子写下来,写成 3、4 百字。后来又想到一个点子,又把它写下来,写成 2、3 百字。这种点子写得多了,你自然就能从里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串成一条线。

当我写到「苹果收购 Workflow 的目的之一是强化 Siri」时,就发现之前挪出来的内容可以作为论据

「Workflow 两位开发者加入了 Siri 部门」的部分(包括配图)

如果一篇文章里附件过多,我们也可以把比较长的文本注释拆分成几份保存,然后把部分暂时用不到的注释进行折叠。(Hidden GitHub Comments)

Ulysses 的附件栏是正文和草稿之间的缓冲带。我们可以用它来存放写文章的素材,保持正文的整洁。也可以用它来存放需要继续打磨的想法,不至于完全丢弃。

https://sspai.com/article/46050?series_id=9

Sent with GitHawk

JimmyLv commented 6 years ago

JimmyLv commented 5 years ago

近期的重心都是在关注项目,基本上180%(加班)的时间精力都放在项目上,运用Jira(新版)来管理开发工作还是比较美好的,也相当于进一步理解和运用项目管理,当然还有诸多其他的敏捷实践。

对于个人项目来说,最近又开始对印象笔记动心,主要是由于MarginNote 3的发布,想要更加关注于整体性知识的阅读、学习和复习。而除开电子书(pdf、epub格式)以外,如果不能把碎片文章导出为pdf来统一阅读的话,那么MarignNote最好的伴侣就是印象笔记,支持导入和导出并能相互回调。

所以说现在可以来重新梳理我的知识管理体系,看看如何更进一步,更关注于整体性知识体系,同时兼顾于碎片化知识的补充。

稍后读,碎片信息提取,高亮字词,随时笔记,大纲整理,头脑风暴。

对比下来也就发现了Diigo的不足,同时也更清晰于其定位。

JimmyLv commented 5 years ago

一直以来,是想把印象笔记作为终点,但其实印象笔记更适合作为起点。因为它有着非常强大的收集功能,并且能够很多的工具联动起来。

不如叫它 “印象阅读”

印象笔记 -> 简化格式/归类 -> MarginNote -> 整体阅读 -> 思维导图/大纲 -> 背诵
(搜索)                                 | 导入(也可以直接是书籍)

“印象写作” 还是算啦,Sublime + Typora 依然有着最好的写作、预览和校对体验。

MarginNote -> 纯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