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ve discovered what many other people have: The cloud is the new time-share mainframe.
Programming in the 1960s to 80s was like this too. You'd develop some program in isolation, unable to properly run it. You "submit" it to the system, and it would be scheduled to run along with other workloads. You'd get a printout of the results back hours later, or even tomorrow. Rinse and repeat.
This work loop is incredibly inefficient, and was replaced by development that happened entirely locally on a workstation. This dramatically tightened the edit-compile-debug loop, down to seconds or at most minutes. Productivity skyrocketed, and most enterprises shifted the majority of their workload away from mainframes.
Now, in the 2020s, mainframes are back! They're just called "the cloud" now, but not much of their essential nature has changed other than the vendor name.
I recently removed all animations from my android and the zero latency blows me away, it's like it got instantly way faster. Wish i could do that for the web. Most of the sins of the modern web can be easily undone.
本文在某种意义上是〖仿生人会摊电子饼吗?📱〗的后续。在那之后碰巧读到一些东西、了解到一些新玩法,意识到手机尺寸的变大可能是更大问题的一个侧面。于是在此整理一下想法,从形态与功能关系的角度探讨手机作为主力计算机的可能性。本人对相关技术并不精通,如有错漏烦请指出。
若要选一种产品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这个选择毫无疑问是「计算机」。几十年前这个名字意味着占据一间屋子的庞然大物,而如今它已发展出了多种形态并获得了不同的名字。为强调其本质功能,本文将各种「计算机」统称为「通用计算设备」。(「通用」大致意思是可以运行各种自定义的程序。)下表根据形态的不同将常见的通用计算设备大致分类。
上面的设备都是通用计算设备(即广义的「电脑」)。既然「通用」,它们在功能上没有本质区别。决定它们不同使用场景的主要是形态上的区别。形态上的区别不仅体现于尺寸,更体现于是否自带输入输出设备。计算设备的核心是处理器,但直接作用于用户感官的是输入和输出设备。用户通过输入设备(比如键盘、鼠标、触屏)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计算机通过输出设备将计算结果以画面、声音等形式展示给用户。
上面描述的设备形态只是它们的本体。用户总是可以通过连接外部设备来拓展其功能。输入输出设备恰恰属于「外设」。它们不仅能让用户更舒适、高效地操作设备,更能扩大设备的使用场景。这一点对自带输入输出设备的设备同样成立,而且对先天受尺寸限制的手机尤其关键。本文想要强调的是,由于手机在日常通用计算设备中有着最强的便携性,它有能力在不同外设(以及软件)的加持下适用于各种使用场景。(注:前作讨论过,手机尺寸的变大正是为了应对更多的使用场景。我觉得这个发展方向是歧途。应保持本体的便携性,通过外设来拓展。)
很显然,目前的电脑和手机在使用场景上有着明显分化,至少在人们的通常印象里,电脑、平板、手机的顺序意味着「生产力」的递减。(或许这种印象反而加剧了它们的分化。)不过近年来,这一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去年苹果推出新款iPad Pro时的广告语就是「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注意,某司又在玩弄话术。平板和手机本来就是(广义的)电脑。如果说过去它们给人的感觉不像电脑,那是因为出于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它们作为通用计算设备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如今,客观上的限制因素基本已经消失。只要各大厂商愿意,手机完全可以成为全能的便携式通用计算设备。因此,本文想说的是「你的下一台电脑,或许是手机」。其实,我们已经非常接近这个目标。
近年来手机处理器飞速发展,性能已经不是瓶颈。如今旗舰手机处理器已经可以与主流笔记本电脑处理器一较高下。下表列出了两大厂2021年最新主流型号手机和笔记本的配置。(评分来自Mobile Processors - Benchmark List - NotebookCheck.net Tech,测试软件为Geekbench 5.3。准确度不详,仅供参考。配置对应的是最低参考价的型号。)
至少从纸面数据看来,它们在硬件上没有明显差距。(有趣的是,价格也没有明显差距。)既然二者的硬件性能都胜任各种工作,为什么人们用手机通讯、用电脑办公,而不是用手机通讯和办公?
用户想要的只是用某种交互方式控制某种设备完成任务。这个设备是电脑还是手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互方式(直接影响效率)。这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前者主要指允许连接外设,这一方面目前大多数设备已经支持。而后者同样关键——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要根据不同的输入输出设备调整用户界面。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应该是三星手机的Dex模式。“Dex”意为Desktop Experience,顾名思义,手机连接到显示器后(有线连接或Miracast无线连接),在显示器上的界面类似桌面操作系统,可以进行多窗口操作。此时手机仍可以继续使用。华为手机也有类似的「电脑模式」。据称小米也在开发相关功能。几年前锤子科技搞的所谓工作站也是这种东西。(不过这公司已经凉了,不搞手机了。)似乎安卓10及以上的版本自带「桌面模式」,但可能比较原始,所以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还得看各厂商的开发。(另外也有第三方应用增强其功能,比如Taskbar。)
其实,手机的「桌面模式」不是什么新想法。早在2015年,微软就在手机版Win10上尝试了这个功能,名为“Continuum”。(可惜这只是最后的挣扎,不久之后微软就放弃了手机业务。想来如果微软手机还活着,这个功能会很有潜力。接上显示器瞬间变为桌面系统,岂不美哉?顺便,三星还测试过Linux on Dex,即在安卓里运行Linux。这个项目已被放弃,但还有第三方应用可以做类似的事,比如Termux、 AndroNix、UserLAnd。) 至于苹果,呵呵,目前只有第三方应用 (如shiftscreen) 勉强实现了在外接屏幕上多开网页。真是枉费了地表最强手机处理器。(iPad的M1芯片就更性能过剩了。)
当然,现有的桌面模式还不完善。我本来想在Dex模式下编写本文以作测试,竟发现无法切换到第三方输入法,只好作罢。应用软件界面的适配也是个问题。只有部分应用对桌面模式做了额外支持,大多数应用还是不如桌面操作系统里的同种应用顺手。尽管如此,桌面模式应对浏览网页、处理文档等简单任务还是绰绰有余。
当然,外接显示器化身桌面电脑只是手机的拓展用法之一。它还可以化身平板电脑(外接触摸屏)、笔记本电脑(外接「笔记本壳」,即所谓的「lapdock」。形似笔记本,但是「无脑」,只是外设。比如NexDock)。至于手机尚不能胜任的一些使用场景,也有云计算、云游戏、远程控制等方式作为辅助。总之,我认为手机+外设的模式前景光明、潜力巨大。希望上述功能和产品可以获得更大市场反响。
回到某司的那句「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其实这代表了一个趋势——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最新的iPad Pro用上了与MacBook相同的M1芯片。而三星也打算把自家的Exynos芯片用在笔记本电脑上。从前平板电脑更像一个大号的不能通话的手机,而现在它们或许更像一个受系统掣肘的笔记本。它们的硬件正在统一化,但在操作系统层面还有一定差距(比如iPadOS vs MacOS)。这正是前文强调的软件交互不能充分发挥硬件能力的问题。关键的是,不仅平板应如此,手机更应如此。客观上讲,硬件的统一有助于软件的适配。但这种适配是更好地让电脑支持移动应用,还是让移动设备支持桌面应用,还有待观察。目前来看似乎是前者——M1 Mac支持iOS应用,未来的Windows 11支持安卓应用。
若随身携带的手机成为主力全能计算设备,用户将享有极大的便利。同时,全能计算设备+外设的模式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率。用户只需要升级计算设备,外设可以长期使用。综上所述,这一模式对用户(以及地球)意味着美好未来。然而,实现这个未来的能力不在用户身上,而在厂商身上。厂商有多大意愿往这个方向发展,我就不得而知了。与其让用户「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为什么不让他们购买全家桶呢?不仅在当下要让他们购买,几年后设备过时了还要让他们再来一桶。理论上、技术上的最优解未必是商业利益上的最佳策略,这种困局并不罕见。我无从推测CEO是如何做决策的,但显然的是,世界上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更好的未来是被创造出来的。它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被钱毁掉。
正文完。再来点相关闲聊。
来自三星的梗图。(手机屏幕的分辨率确实和电脑显示器差不多。)
参考资料
插播两则和本文略微有关的网络评论。都是在科技爱好者周刊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看到的。
来自Ask HN: Does anyone else find the AWS Lambda developer experience frustrating? | Hacker News
几十年前的电脑是公用的大型机,后来有了“微机”(台式机),电脑变成了“个人电脑”。(如今已经没人使用“微机”这个词了。不过若按字面意思理解,手机应当算得上“微机”。)而本帖指出如今的云计算平台用起来颇像从前的大型机。有趣的历史回环。
来自Retro nostalgia and why my new website looks like Window 9x (2019) | Hacker News
反观现在,手机操作系统更新时还要把新的过渡动画介绍一番。还见过网文用更流畅的过渡动画来显示高刷新率屏幕的优势。实在是本末倒置。难道这些人的手机是用来看过渡动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