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emy / mentor-program-4th

程式導師實驗計畫第四期課綱
https://bootcamp.lidemy.com
116 stars 60 forks source link

學生心得:JAS0NHUANG #35

Open JAS0NHUANG opened 3 years ago

JAS0NHUANG commented 3 years ago

Lidemy 程式導師實驗計畫第四期 - 求職尚未成功心得

關於寫心得

關於寫心得的心得就是:心得有夠難寫!

沒有胡立流暢的寫作思路,看看他最近條列式的流水帳「只是想寫一下」都可以寫的引人一口氣看完。 :D

這裡回應一下流水帳裡提到關於運動,我想胡立也清楚,我自已覺得運動的目的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樂趣,就是讓你覺得好玩,不去玩受不了(就像文章裡提到玩 CTF 的狀態),這就是驅使我去做各種運動很重要的因素,嗯……好像也是驅使我學程式、學外語、學吉他、學一堆有的沒有的東西的動力。

離題了,總之心得寫了又刪刪了又寫,感覺很浪費時間,所以就一直逃避,也因為工作找不到,覺得自已算是拖累計畫成功率的分母,總有種失敗者想要躲起來的感覺,看到同學寫下「網路心得文有倖存者偏差」,我應該……算是失敗還敢上來寫心得的倖存者吧?

心得總是要寫,寫不寫心得也不影響求職是否成功,自已這大半年來經歷的雜記分享出來就算對別人不一定有幫助,也可以當作一個有趣的失敗小故事看看囉!

為什麼報名程式導師計畫

驅動我人生一直前進的主要動力有兩個,一個是上面提到的樂趣,一個就是壓力(或者說責任?),這兩點大概就是我要參加程式導師計畫的最深層原因,寫程式、解決不一樣的問題、學習新技術、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但是其它事情也很有趣啊,我也很想花時間去學好樂器,去運動,去遊山玩水,去學各種外語……,所以這就是壓力之下的選擇了,因為其它事情比較難轉換成穩定的收入,有點年紀又有妻小,已經不太容許我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學程式感覺好像就是一個不錯的平衡點,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又有機會能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

主線:程式導師計畫

開始寫這篇心得的日期是 2021 年 2 月 13 日,參加程式導師計畫第 246 日,中離大概 30 天參加 42 游泳池,跳過第 18、19、20、23週,第 24 週用 Redux 寫部落格已完成,但是還沒寫簡答題不敢交作業,虎頭蛇尾沒有確實完成課程。

回顧一下參加課程的經過:

參加之前

過於雜亂的人生歷程就不加贅述,說好聽一點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其實就是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沒學好。

程式經驗:大學學過一些 HTML/CSS(一個 FLASH 還是主流,奇摩站還沒被 YAHOO 吃掉的年代),大概 10 年前買了個二手筆電後開始自已亂玩 LINUX(我家還有 Ubuntu 當時免費寄送的 10.04 安裝光碟),跟著網路課程學了一些 JavaScript、Python。

剛開始學 JavaScript 的時候就有看過一些胡立的文章,第三期的時候其實也有想要報名計畫,但是因為工作或其它原因就沒有行動(嗯,我就是一個做一件事情要龜毛半天、半年、半輩子的人……),一直都有在跟胡立的消息,看他寫的文章除了學技術也感覺像是在看有趣的散文,剛好遇到 2020 這個神奇的年度,失業的狀態下開始比較認真的想要學好程式,看到第四期應該會開課的資訊,找到 「先別急著寫 leetcode」就開始學了(大推程式新手可以從這個課程入門,這是當時寫的課程心得),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準備好報名資訊裡提到的要求就寄出報名信了,寫這篇心得時又去翻出當時的報名信來看,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工作,但應該可以說是有保持著初衷吧?!

蜜好幾個月期

第 1 週一直到第 16 週(大約從 6 月 12 號計畫開始到 10 月初),大概三個多月的時間,一直都保持蠻好的學習狀態跟慾望,我的學習方式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就是看課程影片然後寫作業,遇到有興趣的延伸主題就再去查資料,加上跟很多同學一起學,每天可以看大家的進度、大家的作業,在 Slack 上跟同學討論,感覺真的很充實。

學習的內容雖然有不少東西之前就接觸過,但是有完整的課綱與作業,學習起來很有系統,也比較有效率,也把以往錯過的基本知識補齊,跟自學時東學一點、西學一點,沒有明確目標差別很大,我自已是覺得,如果自已能夠有效的設定目標然後確實去完成的話,跟著程式導師計畫的課綱就可以自學了,但是這個計畫的課綱畫出了架構,最重要的內容還是胡立的教學影片、有老師助教解答問題、還有一個社群讓同學一起學習,這些都是自學沒辦法得到的。

關於這段時間的一些學習心得已經在幾個複習週的心得文章裡寫過:(第五週第十週第十五週)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三個半月的學習內容大概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1. 程式開發工具與環境:基本的 GIT 工作流程、熟悉 command line。
  2. 程式基礎與網路觀念:JavaScript、網路架構、基礎演算法。
  3. 前端技術基礎:HTML/CSS、API 觀念與串接、SPA、JavaScript async 語法。
  4. 前端工具與框架: jQuery、bootstrap、SASS、webpack。
  5. 後端技術基礎:PHP、MySQL、AWS、EC2、LAMP、DOCKER、NGINX、資訊安全。
  6. 進階 JavaScript:JavaScript 的運作原理、原型鍊、閉包、物件導向、promise 與 async/await。

每個部分環環相扣,沒有什麼冷場,我自己是覺得前 16 週的課程算是規劃的很完整。至於一片唉唉叫的部署過程,我自己感覺還蠻享受的?!是太 M 還是應該去走 DevOps?總之自己查資料完成 Docker 部署還是蠻有成就感的。

然後除了課程提供的學習資源,我也蠻享受課程之外的自學過程,像是看 Git 官網文件了解 Git 運作的原理([筆記] Git 運作原理),為了寫挑戰題學了一些 Bash script,串 API 時了解了一下 OAuth,了解背包問題、Dynamic programming、BFS(雖然現在可能忘得差不多了),SASS 模組化寫法,研究 AWS、NGINX、DOCKER、MONGODB……

這三個多月紮實的內容,搭配一些小遊戲(Lidemy HTTP Challenge、異世界網站挑戰、綜合能力測驗),以及一些引導自學的部分,不論是基本觀念上或是實作能力上都打下不錯的基礎(自我感覺),也真的比較敢說自已會寫程式了。

另外,自己記筆記的方式也有轉變,之前都會直接寫成 markdown 檔案放在在架好的部落格裡,但是知道 Obsidian 這個筆記軟體之後,就都直接用 Obsidian 記筆記了,關鍵字連結、搜尋、標籤功能真的很方便,還有漂亮的 Graph view,壞處可能就是筆記都有點碎片化,要整理成文章分享的話比較麻煩。

第 16 週雖然課程也跟完了,但是因為中離所以還沒有去做後來老師補上的練習題,還要再找時間會去練習,不然物件導向跟閉包的概念還是很抽象。

支線:42 游泳比賽

開了一個支線,2020 年 10 月 AFK 一個月左右參加法國 42 學校的游泳比賽,其實這個支線本來應該是主線,是在參加導師計畫之前就報了名,當時報名導師計畫時胡立也建議可以選擇 42 學校,學的會更紮實,為什麼最後會選擇參加導師計畫主要還是時間考量,因為 42 的學程要到能夠找實習可能就要一年半,導師計畫則只要大概五個月,感覺好像比較快。

當時會報名 42 學校也是嘗試的心態,收到 10 月有加開一個游泳池的訊息也猶豫了很久,但是想想這種機會之後可能就沒有了,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去參加「感覺」很恐怖的游泳池,本來也就想說志在參加,沒上也沒差。

關於 42 游泳池的心得這裡就不多談,收獲真的很多,希望能真的找時間生出一篇參加 42 游泳池的心得。

回歸導師計畫

42 游泳回來,開始學後端 Nodejs、Express、MySQL 架站,不知道是不是 JavaScript 一個月沒碰有點生疏?Nodejs、Express 後端寫法不習慣?還是游泳池太過緊繃,總覺得自已有點鬆懈下來,學習、寫作業的效率也沒有之前好,本來想說 11、12 月應該可以把剩下的課程(17 到 24 週)跟完, 剛好就是差不多八週的時間,但是完全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兩個月的時間只完成了大概三週半的課程。

17 週後端的課程花了大概三週的時間,其實寫起來還是很有趣,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整個檔案的組織有點混亂,對 Nodejs,Express 檔案之間的一些傳遞方式不太熟悉,我是覺的課程可以再多出一個單元仔細用一個實例講一下專案架構,不然一開始接觸框架又不想要只是無腦引用真的有點不太知道如何下手。怕拖到太多學習 React 的時間,所以就先跳過了 18、19、20 週的作業。

React 又有種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寫法與原生 JavaScript 真的很不一樣,當然基本語法都一樣,只是整個檔案的結構、資料與畫面分離的概念,其實就是在學不一樣的東西,這部分也跟學 Node、Express 時的感覺有點類似,就是有些被框架包起來的東西比較抽象,雖然有一個用 jQuery 重現 React 概念的引導過程,但是感覺還是不太夠,真的要寫作業時還是覺得沒什麼頭緒,就跟上面的想法一樣,可以再多出一個單元仔細用實例講一下專案架構,讓同學清楚每一個檔案之間的關聯,仔細的分析整個專案的資料夾結構。

React 的部分我是覺得四周真的太短,從介紹 React 的概念、基本 React 作業、hooks、functional 與 class components,一直到 Redux,其實每一個部分都蠻需要時間消化、練習,如果想要學生自己去查資料的話可能又要算上更多摸索的時間,所以我覺得四周真的不太夠,可能至少六週到八週才是比較合適的長度?或者真的就是我學習 React 還太遲鈍、還沒開竅?

42 學校

「不幸」錄取 42 學校,到底是幸還是不幸?我還真的不知道。

幸運的地方是能夠進到這個小有名氣的學校,跟一群有趣的同學一起學習,對於之後求職應該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就是在求職的過程中發現,法國的求職市場好像比較沒辦法接受沒有任何相關文憑的初階工程師,所以就算沒有報名 42,可能在程式導師計畫結束後還是很難馬上找到工作,還要去報名其它建教合作、產學合作的課程,不然連實習機會都沒有。

這裏想要提一下,其實法國求職中心有提供不少類似建教合作的課程,半年、一年的時間,兩週上班、一週上課之類的,但是我看過課綱都覺得沒有胡立的課程紮實、完整,所以當時才會想說直接報名導師計畫,這個選擇單純站在「學習」的立場上來看完全正確,但是站在「求職」的立場上來看就很難說了,因為法國的這些課程會直接讓學員有實習、工作的機會,課程上完其實就可以說自已有 X 個月的工作經驗,而上完「程式導師計畫」只能說自已完成了一個線上課程?即便它的內容完勝法國這些 bootcamp,但是對於在法國求職的幫助好像真的有限。

考上 42 學校的「不幸」就是,真的完全把時間塞滿,幾乎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

超級無敵充實,也超級無敵忙碌,因為自已其實不是什麼有天份的人,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一些時間去消化,導師計畫前期還跟的上也就只是因為有使用過 Linux 系統的經驗、自已找過不少網路上的課程自學 JavaScript,開課之前還把胡立的「先別急著寫 LeetCode」上完,其實到了後期 React 的部分就有點力不從心了。這裡也要向那些帶著正職跟課的同學致敬一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啊??

雖然已經選擇一月開學,也算是跟導師計畫錯開了,但是就因為導師計畫後面幾週的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礙,拖了一些進度,才會讓一、二月變成導師計畫課程、42 任務、求職三件事情卡在一起,有點分身乏術,但是頭腦、身體雖然疲憊,求職的過程也不太順利,心理狀態還是不錯的,至少在邁向工程師的路上一直前進著。

期末專案

一直很想要有多人協作的機會,只是因為種種因素(主要是怕自己時間不太夠)沒有加入任何一組,自己想要做的東西也沒有規劃出來,當時看到 John 同學在 Slack 上找組員也沒有特別想說要加入,因為跟妙賢還算熟,知到她加入了 John 這組,在跟 John 聊天時就提到他們期末專案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我可以加減幫點忙,歪打正著就加入了。

大概因為組員們都不是那麼擅長規劃,所以開發的過程有點發散,每一兩週開會討論上週大家的進度,決定下週大家的工作,因為大家都各自有忙碌的事情(求職、跟課、上班、其他個人事務),到寫這篇心得的當下專案都進行要三個月了,第一版都還沒有做完,前端畫面差不多處理好了,但是還有一些基本功能沒有完成(如電子報),後端也還很簡陋(還沒做驗證,沒有安全措施),認識了 42 學校幾個台灣人,其中一個人的男友就是寫 node 後端的,給了他我 Github 帳號,還得到一個專業的程式碼 review ,(Refactor #1 其實像 env 跟 forEach、map 的用法是應該要注意到的,但是寫的時候要嘛偷懶,要嘛沒有考慮到……)。

整個過程還是有很多的收穫,跟別人合作的經驗很特別,溝通的過程也蠻愉快的,常常開會就開到變成聊天,而且在期末專案之外也會有更深入的交流,每天也可以在群組上聊聊近況,實際工作時的團隊大概不一定會這麼歡樂,但是我覺得只要大家保持願意溝通的心態,真的為了改善工作中專案提出意見,不論任何場景之下的合作應該都可以是愉快的吧!

42 的作業完成了兩三個,目前有些緩衝的時間,可能這兩週會多花點時間完善專案的後端,然後至少推出一個基本功能的 DEMO 版本。

求職狀況

到 2 月 24 號為止投了大概三十家左右,沒有得到任何面試邀約,對!就是「零」個面試機會,其實也不是真的很意外,投的數量可能還不夠、作品集沒有整理的很完整、履歷與過去的經歷不太好看、年近 40 的中年大叔轉職難度比較高、法國的求職環境與台灣也不太一樣……種種原因,找工作比較困難也算是預料中的事,但是認清客觀事實是一件事,調整心理的狀態又是另一件事情了。特別是又看到台灣的同學們一個一個都找到不錯的工作,薪資也都有 45K 上下,真的是極度懷疑自已是不是真的能找到工程師的工作,回台灣是真的能像同學們得到比較多面試機會還是真的自己的條件就是差了那麼一點?

已經有一週都只敢在求職網站看職缺不太敢投履歷,好像應該再重新整理一次履歷跟作品集,把放入作品集的 README 寫完整,希望下週能夠整理好再繼續找工作了。因應法國求職市場的狀況,可能也會多往建教合作的工作機會找找看。

龐然壓力,拔山倒樹而來

工作、經濟、學習、家庭、生活、人生……,種種壓力其實很難單獨抽離出來看,就是混在一起的一坨不知道什麼東西,學生時代其實真的過的蠻難受的,常常夜晚躺上床就會開始哭,現在的壓力相較當時可能不只倍增,但是大概年紀也有一點點了,也覺得自已的人生其實非常幸運了,雖然過的還是辛苦、壓力依然龐大,但是也比較看的開一點了。

還有關於學費與參與計畫算不算成功也是感覺到很困擾,本來參加這個計畫心裡就有一種「反正找不到工作也不用交學費」的心態,有種失敗了也不用負責的感覺,但事實上「心理」還是知道應該要負責的。

我自認算是蠻認真在跟課的,可是真的到了找不到工作,真的到了「可能不用交學費」的時候還是覺得非常怪,明明我在這個課程裡面學到了超多東西,胡立的教學也沒有任何問題(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我跟他都不瞭解法國相關產業的求職市場?然後他還讓我參加計畫),甚至能錄取 42 學校跟在程式導師計畫裡偷跑了半年也有一定關連(當然我雞婆的個性可能也佔了很大部分吧?),所以「不好吃免錢」就真的很奇怪,明明就很好吃阿 XD,又因為個性就是很不乾脆,經濟狀況雖不至清貧但仍然有點拮据,真不知道應該怎麼解決,看起來只能等之後找到工作再繳學費了。

其他建議與感想

老師的距離感與助教制度

就像老師的心得裡寫到,因為有助教,所以感覺與老師之間就多了一層隔閡,問問題會覺得先問助教,真的沒有滿意的答案才問老師,也有同學覺得就是希望胡立大神改作業,讓助教改作業一方面效率比較差(有時候交了作業過一、兩週還沒有改……),也怕有因為助教程度不如老師,可能會發生作業裡有錯誤卻沒有找出來的問題,但是沒有什麼「小孩才做選擇」這件事啦,大家都要做選擇的!

功利的一面來說,想要收更多學生勢必要有助教幫忙,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也更有機會能加入這個計畫(可以收的人變多了嘛!),另外多一些不同觀點、不同程度的人加入運作團隊也可以讓課程更豐富(像是助教們的 PODCAST、助教直播、每個助教不同的改作業風格……等等)。

之後可能也可以導入「助教試用期」的概念(可是好像有點殘酷,被淘汰感覺比當學生被淘汰更沒有面子),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助教還是有好壞之分的阿,真的工作太忙沒辦法配合的話是不是讓更有餘預的人頂上更好呢?或者每週可以有個同學匿名對助教評分的制度?這種東西到底怎麼拿捏真的很不好說。

其實很多東西都是需要助教才能完成的,整體而言,我對於助教制度的感覺是蠻正面的,也覺得應該繼續保持這個制度,只是在執行的細節上可能要更多去琢磨。

同學之間互動

我覺得導師計畫除了胡立名副其實的紮實教學內容,另一個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一些可愛的同學與助教,在之前的心得裡其實也有提到過,我大概每天都會看看同學們的進度,作業也都會點進去看看,然後就會很雞婆的去回答人家的問題,或是去問人家問題,跟其中幾個同學比較熟了之後也會沒事亂哈啦,還有同學開了個幹話群佔用 Slack 留言限額(以後搬到新平台就可以更盡情的蔣幹化了 :D )

與同學之間除了哈啦,也是有切磋一些技術的,像是跟熱愛解題的同學討論 AOC 各種 shit code 解法(這算是切磋技術嗎?),學後端、資安時跟幾個同學互相玩壞對方的網頁(嗯,再次對其它因為作業被玩壞不方便改作業的同學、助教說聲抱歉,沒有三思真的很對不起)。回答一些同學的問題,甚至遠端連線 Debug ,向超強同學討教筆記軟體用法……等等,導師計畫提供的這個社群環境真的大大的增加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與持續學習的動力。

印像中老師也有提到以往會鼓勵同學多多去別的同學作業留言回饋,感覺這一期好像真的比較少人去執行,我覺得下一期可能可以有些半強迫的要求學生交出自己的作業前要找一個同學先看過自己的作業,寫下一些回饋,或者先去看過別人的作業留一些意見之類的,在 42 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互相改作業算是我最享受的部分,遇到程度比自己好的,他可以給出改進的建議,可以看他怎麼測試、怎麼debug 的,遇到程度比自己差的,可以練習解釋自己 code 的能力,並且在講解自己的 code 時可以再次複習,加深印象並且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學會了。這個部分在實行上可能有些困難,但是我總覺得一百多個同學,如過都沒有什麼互動真的蠻可惜的,特別是對於比較害羞的同學,半強制的交流我自己覺得不是壞事,畢竟工程師就是一個需要合作的工作,加強學員的溝通能力我想絕對是有好處的。

作業的設計上也可以提供更多協作的可能性,像是一些比較完整的前後端作業,就可以讓同學選擇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打算跳過後端課程的同學可以專門做前端,不會被後端伺服器或是部署的部分卡住,打算走後端的同學也可以不再去煩惱切版的問題,可以更深入的去研究後端框架、資料庫、資安、Docker 甚至 K8s 等技術。

課程內容

如果真的學員的程度設定在完全初學者,那麼二十四週塞進這麼多內容真的有點趕,我覺得老師在心得裡提到的一個解決方法不錯,就是把前面幾週獨立成另一個入門課程,想要修進階課程(第 8 週到 24 週內容)的一定要先上完入門課程才能報名。

然後時間可能要再拉長一點點,至少我覺得 React 只花四週要從頭學到 Redux 熟練是不太夠的,當然還是有不少同學做到了,我自已真的沒辦法,多個兩週到四週的時間可以讓同學同學更好的消化學到的知識並且自己去查資料看資料。

其他部分我真的覺得非常好了,特別是打基礎的部分,真的能讓學員有很堅實的底子。

人生有限,好奇心無限

這大概就是我一生的課題吧!真的是覺得什麼東西都很有趣,接觸了就很想要多了解一些,但是人生終究是有限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非常有限),不可能什麼都學,什麼都要,但是我就是很難完完全全專注的只做一件事,如果又剛好遇到比較難解的問題就會有一種自己被困住的感覺,所以總是會在幾件不同的事情之間切換。

這種個性大概是不可能改了,那就順其自然吧!現在就是盡量把自己限制在寫程式的範圍裡面,在這個領域裡切換不同的內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繼續精進自己 JavaScript 的能力,前後端各種技術能力,然後把 42 的作業慢慢的做完,以找到網路前端或後端工程師的工作為目標。

心得

廢話很多,混亂的心得,大概讀完這篇心得的人也會有這種感覺吧?我的腦子就是這麼的混亂,什麼都糾纏在一起了,可能從我眼中看出去的世界就是跟萬花筒一樣吧?一團亂但是又這麼的多采多姿呢!:D

導師計畫第四期對我來說其實還沒有結束(還要找工作、還要補上跳過的幾週……),但是心得總算是寫完了,算是交了另一個作業,人生還有好多作業要做。

再次感謝胡立,感謝助教與可愛的同學們,也感謝老婆家人的支持,讓一個老頑童還能學習、還能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CHANG-CHING-CHUNG commented 3 years ago

哥的心得比我的豐富太多了,跪者看~~~

人生有限,好奇心無限

這個部份說的太好了! 我也是跟哥一樣,什麼都有興趣,什麼都想學,不過時間真的有限,只能將有趣的東西排序做選擇QQ

期末專案

真是抱歉啊,遇到我這麼一個不稱職的期末專案發起者XD.... 這幾天工作環境熟悉了,會趕緊把電子報搞定的... 抱歉了,Jason, 妙賢, Alina,原諒我QQ

喜歡哥的寫作風格,豐富之餘又讓看的人覺得舒服溫暖。^_^

JAS0NHUANG commented 3 years ago

期末專案 真是抱歉啊,遇到我這麼一個不稱職的期末專案發起者XD.... 這幾天工作環境熟悉了,會趕緊把電子報搞定的... 抱歉了,Jason, 妙賢, Alina,原諒我QQ

哪有啥好抱歉的,團隊專案就是大家一起負責,真的大家都忙,很多事都拖著,拖到你都要上工了還沒做完 XD
我應該這兩天有空也會把後端至少弄到「還 OK」的樣子。

喜歡哥的寫作風格,豐富之餘又讓看的人覺得舒服溫暖。^_^

這也誇獎的太超過……:sweat_smile:

aszx87410 commented 3 years ago

這裡回應一下流水帳裡提到關於運動,我想胡立也清楚,我自已覺得運動的目的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樂趣,就是讓你覺得好玩,不去玩受不了(就像文章裡提到玩 CTF 的狀態),這就是驅使我去做各種運動很重要的因素,嗯……好像也是驅使我學程式、學外語、學吉他、學一堆有的沒有的東西的動力。

我覺得如果是我這樣想的話,那大概就做不了任何事了 😂 因為覺得好玩的東西一直都有,但「不去玩受不了」其實對我來說是很難成立的一件事 像是 CTF,雖然說玩的時候很投入,但是沒有玩的時候其實也不會特別覺得怎樣XD

離題了,總之心得寫了又刪刪了又寫,感覺很浪費時間,所以就一直逃避,也因為工作找不到,覺得自已算是拖累計畫成功率的分母,總有種失敗者想要躲起來的感覺,看到同學寫下「網路心得文有倖存者偏差」,我應該……算是失敗還敢上來寫心得的倖存者吧?

「網路心得文有倖存者偏差」的意思應該是想鼓勵沒有轉職成功的人都上來寫心得平衡報導,不然就會出現怎麼心得文都是成功的狀況,所以你寫了這篇很讚!

大概 10 年前買了個二手筆電後開始自已亂玩 LINUX(我家還有 Ubuntu 當時免費寄送的 10.04 安裝光碟)

我之前也有拿過欸!我記得只要填個資料就會免費寄來於是就拿了,灌了雙系統之後用不慣,就再也沒用過了

這三個多月紮實的內容,搭配一些小遊戲(Lidemy HTTP Challenge、異世界網站挑戰、綜合能力測驗),以及一些引導自學的部分,不論是基本觀念上或是實作能力上都打下不錯的基礎(自我感覺),也真的比較敢說自已會寫程式了。

以你學習的東西來說,我覺得應該不只是不錯的基礎,對我來說基礎這部分已經 ok 了,你會的東西其實已經超過基礎了XD

關於 42 游泳池的心得這裡就不多談,收獲真的很多,希望能真的找時間生出一篇參加 42 游泳池的心得。

期待心得

17 週後端的課程花了大概三週的時間,其實寫起來還是很有趣,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整個檔案的組織有點混亂,對 Nodejs,Express 檔案之間的一些傳遞方式不太熟悉,我是覺的課程可以再多出一個單元仔細用一個實例講一下專案架構,不然一開始接觸框架又不想要只是無腦引用真的有點不太知道如何下手。怕拖到太多學習 React 的時間,所以就先跳過了 18、19、20 週的作業。

noted,這我再研究一下

雖然有一個用 jQuery 重現 React 概念的引導過程,但是感覺還是不太夠,真的要寫作業時還是覺得沒什麼頭緒,就跟上面的想法一樣,可以再多出一個單元仔細用實例講一下專案架構,讓同學清楚每一個檔案之間的關聯,仔細的分析整個專案的資料夾結構。

可能可以朝架構這方面再多講一點

React 的部分我是覺得四周真的太短,從介紹 React 的概念、基本 React 作業、hooks、functional 與 class components,一直到 Redux,其實每一個部分都蠻需要時間消化、練習,如果想要學生自己去查資料的話可能又要算上更多摸索的時間,所以我覺得四周真的不太夠,可能至少六週到八週才是比較合適的長度?或者真的就是我學習 React 還太遲鈍、還沒開竅?

四週我是覺得雖然趕但不是不可能,畢竟課綱排的緊一點會比較有挑戰性,再加上之後 final project 還會再練習到,所以我目前是覺得四周還算 ok,頂多再多一週。但因為課程時間要壓縮在六個月,然後其他東西我沒有想拿掉的,所以就只好四周了 QQ

到 2 月 24 號為止投了大概三十家左右,沒有得到任何面試邀約,對!就是「零」個面試機會,其實也不是真的很意外,投的數量可能還不夠、作品集沒有整理的很完整、履歷與過去的經歷不太好看、年近 40 的中年大叔轉職難度比較高、法國的求職環境與台灣也不太一樣……種種原因,找工作比較困難也算是預料中的事,但是認清客觀事實是一件事,調整心理的狀態又是另一件事情了。特別是又看到台灣的同學們一個一個都找到不錯的工作,薪資也都有 45K 上下,真的是極度懷疑自已是不是真的能找到工程師的工作,回台灣是真的能像同學們得到比較多面試機會還是真的自己的條件就是差了那麼一點?

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回台灣一定可以啦,法國的話可能就是跟台灣的環境比較不太一樣,我在想是不是應該換個求職的招數(?),例如說先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公司,然後去 linkedin 上面搭訕公司員工之類的,送出履歷跟作品問對方覺得怎麼樣,直接繞過 HR 那關。

不過前提是要做出一個會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就是了,機會應該就會比較高

還有關於學費與參與計畫算不算成功也是感覺到很困擾,本來參加這個計畫心裡就有一種「反正找不到工作也不用交學費」的心態,有種失敗了也不用負責的感覺,但事實上「心理」還是知道應該要負責的。

我自認算是蠻認真在跟課的,可是真的到了找不到工作,真的到了「可能不用交學費」的時候還是覺得非常怪,明明我在這個課程裡面學到了超多東西,胡立的教學也沒有任何問題(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我跟他都不瞭解法國相關產業的求職市場?然後他還讓我參加計畫),甚至能錄取 42 學校跟在程式導師計畫裡偷跑了半年也有一定關連(當然我雞婆的個性可能也佔了很大部分吧?),所以「不好吃免錢」就真的很奇怪,明明就很好吃阿 XD,又因為個性就是很不乾脆,經濟狀況雖不至清貧但仍然有點拮据,真不知道應該怎麼解決,看起來只能等之後找到工作再繳學費了。

這我倒是覺得還好啦,不過確實以前也有學生會出現這種「心裡覺得還是應該要負責的想法」,所以如果有人真的很想交學費我也不會拒絕,但如果不交我就是真的 ok,因為規則也是都有講清楚的

就像老師的心得裡寫到,因為有助教,所以感覺與老師之間就多了一層隔閡,問問題會覺得先問助教,真的沒有滿意的答案才問老師,也有同學覺得就是希望胡立大神改作業,讓助教改作業一方面效率比較差(有時候交了作業過一、兩週還沒有改……),也怕有因為助教程度不如老師,可能會發生作業裡有錯誤卻沒有找出來的問題,但是沒有什麼「小孩才做選擇」這件事啦,大家都要做選擇的!

助教改作業效率比較差這點確實是應該要改善的,可能會變成像我之前偶爾跳出來改作業那樣,第五期我想試試看如果一份作業超過三天沒改我就會自己下去改之類的

然後這些作業其實都很基礎,該找出來的嚴重問題在作業檢討裡面都會有,所以也明顯錯誤卻找不出來的狀況我自己覺得應該很少發生啦

之後可能也可以導入「助教試用期」的概念(可是好像有點殘酷,被淘汰感覺比當學生被淘汰更沒有面子),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助教還是有好壞之分的阿,真的工作太忙沒辦法配合的話是不是讓更有餘預的人頂上更好呢?或者每週可以有個同學匿名對助教評分的制度?這種東西到底怎麼拿捏真的很不好說。

確實有好壞之分沒錯,我覺得收集匿名對助教的評論還不錯,這我第五期再考慮一下,不過或許可以先看一下助教改作業的狀況再來做決定

印像中老師也有提到以往會鼓勵同學多多去別的同學作業留言回饋,感覺這一期好像真的比較少人去執行,我覺得下一期可能可以有些半強迫的要求學生交出自己的作業前要找一個同學先看過自己的作業,寫下一些回饋,或者先去看過別人的作業留一些意見之類的,在 42 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互相改作業算是我最享受的部分,遇到程度比自己好的,他可以給出改進的建議,可以看他怎麼測試、怎麼debug 的,遇到程度比自己差的,可以練習解釋自己 code 的能力,並且在講解自己的 code 時可以再次複習,加深印象並且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學會了。這個部分在實行上可能有些困難,但是我總覺得一百多個同學,如過都沒有什麼互動真的蠻可惜的,特別是對於比較害羞的同學,半強制的交流我自己覺得不是壞事,畢竟工程師就是一個需要合作的工作,加強學員的溝通能力我想絕對是有好處的。

這也是之前想過的一個 idea,強迫跟同學互相 review 作業,不過在實行上就是學習系統要改,然後還要想一下確切要怎麼執行,或許會把這個功能放在第六期的大改版之類的

作業的設計上也可以提供更多協作的可能性,像是一些比較完整的前後端作業,就可以讓同學選擇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打算跳過後端課程的同學可以專門做前端,不會被後端伺服器或是部署的部分卡住,打算走後端的同學也可以不再去煩惱切版的問題,可以更深入的去研究後端框架、資料庫、資安、Docker 甚至 K8s 等技術。

其實第三期就算是這樣設計,week20 之後分成前後端兩條路線,但碰到的問題是幾乎沒有人選後端,所以如果真的要合作的話根本合作不起來QQ

====

感謝心得回饋,內容非常豐富,也有很多建議可以讓我帶走,以程式的實力來看我相信你絕對是 ok 的,但法國的求職市場我也不太清楚,然後履歷上其實也要想一下該怎麼表現出這個實力,這也是困難的一個點

就祝你早日找到工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