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d github-actions[bot] closed 2 years ago
这算是近期最爆炸的新闻之一。
3月23日,环球网发文,称据英国媒体报道,新冠病毒确系美国公司所制造,并已由专业研究团队证实。
报道称一个病毒研究团队发现,目前导致全球大疫情的新冠病毒的基因中,居然含有美国莫德纳公司在2016年2月申请的专利基因片段。
据该研究团队表示,这个基因序列通过自然进化而随机出现在新冠病毒中的概率为三千亿分之一。换言之,他们认为新冠病毒不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创造的几率只有三千亿分之一。
美国公司申请专利的基因片段“恰好”出现在目前新冠病毒中的概率是:
1/3000000000000(三万亿分之一)。反而言之,说美国人没有制造新冠病毒的概率,只有三万亿分之一!
谁都不是傻子,也没必要小心翼翼地怕得罪美国人,在这样的证据面前:美国人就是制造了新冠病毒!
这个消息曝出来的前几天,
俄罗斯公布了在乌克兰发现的一些重要材料和信息。
其中,备受世人关注的是美军在乌克兰建立的36个生物实验室,并且在那里制造生物武器。
在已经被俄罗斯公布的官方文件中,有已经加盖了美军印信的重要文件显示:
美国在利用蝙蝠研究冠状病毒,并已经制造出生物武器的部件。
对于这些黑暗秘密,美国习惯性的否认了事,但俄罗斯并不惯着这种臭毛病,直接将相关资料放到公开互联网上任人下载。
以上这些“秘密”被公诸于世之后,这家英国媒体就披露一条足以震惊全球的特大新闻——新冠病毒就是美国制造的。
在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后,美国福克斯新闻联系上了莫德纳公司的CEO斯特凡内·班塞尔,询问他关于此事的看法。
斯特凡内·班塞尔表示,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些数据,看它们准确与否。他不否认新冠病毒有人为制造的可能性,因为人类是会犯错误的。
消息源是一家名叫「The Expose」的「媒体」于3月3日发表的题为“BREAKING: Official Biochemical and Statistical Evidence 100% confirms Moderna created Covid-19”的文章。
找到这篇文章,第一段就提到了它的消息源,媒体《每日邮报》(Daily Mail)2月23日发表的题为“Scientists claim Covid virus contains tiny chunk of DNA that 'matches sequence patented by Moderna THREE YEARS before pandemic began'”的报道,意思是:科学家声称新冠病毒中的一小段DNA序列,‘与疫情开始前三年由Moderna公司申请专利的序列相匹配’。
而《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文章则是基于一篇今年初发表于《病毒学前沿》(Frontiers in Virology)的论文,论文标题为《MSH3 Homology and Potential Recombination Link to SARS-CoV-2 Furin Cleavage Site》。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每日邮报》(Daily Mail)2月23日发表的这篇文章(节选),用大白话的方式告诉读者研究者有什么新发现。
无注释原文:
Scientists claim Covid virus contains tiny chunk of DNA that 'matches sequence patented by Moderna THREE YEARS before pandemic began'
Daily Mail
PUBLISHED: 17:48 GMT, 23 February 2022
UPDATED: 09:25 GMT, 3 March 2022
Fresh suspicion that Covid may have been tinkered with in a lab emerged today after scientists found genetic material owned by Moderna in the virus's spike protein.
They identified a tiny snippet of code that is identical to part of a gene patented by the vaccine maker three years before the pandemic.
It was discovered in SARS-CoV-2's unique furin cleavage site, the part that makes it so good at infecting people and separates it from other coronaviruses.
The structure has been one of the focal points of debate about the virus's origin, with some scientists claiming it could not have been acquired naturally.
The international team of researchers suggest the virus may have mutated to have a furin cleavage site during experiments on human cells in a lab.
They claim there is a one-in-three-trillion chance Moderna's sequence randomly appeared through natural evolution.
But there is some debate about whether the match is as rare as the study claims, with other experts describing it as a 'quirky' coincidence rather than a 'smoking gun'.
In the latest study, published in Frontiers in Virology, researchers compared Covid's makeup to millions of sequenced proteins on an online database.
The virus is made up of 30,000 letters of genetic code that carry the information it needs to spread, known as nucleotides.
It is the only coronavirus of its type to carry 12 unique letters that allow its spike protein to be activated by a common enzyme called furin, allowing it to spread between human cells with eas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Covid genome found the virus shares a sequence of 19 specific letters with a genetic section owned by Moderna, which has a total of 3,300 nucleotides.
The US-based pharmaceutical firm filed the patent in February 2016 as part of its cancer research division, records show.
The patented sequence is part of a gene called MSH3 that is known to affect how damaged cells repair themselves in the body.
Scientists have highlighted this pathway a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new cancer treatments.
Twelve of the shared letters make up the structure of Covid's furin cleavage site, with the rest being a match with nucleotides on a nearby part of the genome.
Writing in the paper, led by Dr Balamurali Ambati,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the researchers said the matching code may have originally been introduced to the Covid genome through infected human cells expressing the MSH3 gene.
Professor Lawrence Young, a virologist at Warwick University, admitted the latest finding was interesting but claimed it was not significant enough to suggest lab manipulation.
He told MailOnline: 'We're talking about a very, very, very small piece made up of 19 nucleotides.
'So it doesn't mean very much to be frank, if you do these types of searches you can always find matches.
'Sometimes these things happen fortuitously, sometimes it's the result of convergent evolution (when organisms evolve independently to have similar traits to adapt to their environment).
'It's a quirky observation but I wouldn't call it a smoking gun because it's too small.
He added: 'It doesn't get us any further with the debate about whether Covid was engineered.'
3月24日,#研究证实新冠病毒是美国公司制造#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破5亿,成为全民关注话题。
专业团队的质疑,再加上相关公司CEO“耐人寻味”的回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新冠疫情或许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大犯罪”还是“阴谋论”?
如果新冠病毒确系人为制造,那么将其发明者视为“史上最恶劣罪犯”也不为过。
此次关于“美国公司制造新冠病毒”的质疑来自一专业团队发表在 Frontiers in Virology 题为 MSH3 Homology and Potential Recombination Link to SARS-CoV-2 Furin Cleavage Site 的研究论文。
该团队在SARS-CoV-2 Spike(S)蛋白中,S1/S2接合处的弗林蛋白酶酶切位点发现了这4个氨基酸序列(PRRA),SARS-CoV-2与SARS-CoV和RaTG13相比,在人类中的传染性更强,这可能与这段氨基酸序列非常相关。
而在新冠病毒SARS-CoV-2中Spike(S)蛋白中有19个碱基片段与美国莫德纳公司在2016年申请的一个针对癌症的基因序列是完全相同的。众所周知RNA中的四种核苷酸序列(碱基)能决定蛋白质分子20种氨基酸的序列。这19个碱基在病毒中出现的概率为四的十九次方也就是三千亿分之一。
基于以上发现,他们认为新冠病毒出自美国莫德纳公司的可能性极大。
更为“巧合”的是,莫德纳公司是最先提出新冠mRNA疫苗的公司**。**
如果不是新冠疫情爆发,mRNA技术根本就不会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如果不爆发新冠,莫德纳公司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良好的发财机会。
或许又还是“巧合”。
2020年3月16日,美国莫德纳公司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研发新冠毒疫苗mRNA-1273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这个被称为领先疫苗的研发,从选择序列到首次人体实验仅仅用了63天!**
综上所述,目前尚不能断定新冠病毒是“天灾”还是“人祸”,还需要有更确凿的证据去论证。但在这个敏感时期,美国莫德纳公司理应就论文中提出的质疑做出进一步解释。
3月24日,即相关话题在中国引爆舆论的当天。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美国国防部在乌克兰从事军事生物研究的最新文件分析结果。
报告中指出,从得到的文件中可以清晰得到一个美国政府与乌克兰生物实验室进行合作的网络。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也参与了这些项目的技术支持,该实验室曾在“曼哈顿计划”中参与核武器研究。而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在五角大楼的完全控制下进行的。
3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社会围绕美国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的讨论十分热烈,提出了很多的疑问。但我们遗憾地看到,美方作出的回应存在诸多的漏洞,各方完全有理由质疑。美方不能只是用沉默和一句“虚假信息”来搪塞。究竟是不是虚假信息,这需要美方作出严肃的澄清。
美方自证清白的最好办法就是敞开大门,大方接受国际社会的检验。我们敦促美方改弦更张,尽快就其在乌克兰和全球的生物军事活动作出令人信服的交代,并停止独家阻挠建立《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机制。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不该被新冠病毒蒙上阴影,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许多养老机构环境不理想、没有落实防疫措施,特区政府也未尽监察职责。如同白白看着老人们断送性命。”
撰文 |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
截至3月28日0时,香港特区第五波疫情累计死亡7207人。其中,56%发生在安老或残疾人院舍内。
安老院舍就是通俗理解的养老机构。
特区社会福利署信息显示,当地有各类养老机构1041间。目前,至少783间已报告感染病例。
如果算上员工感染,“业界认为安老院舍已‘全军覆没、无一幸免’。”特区政府安老事务委员会委员、养老机构经营者李辉于3月中旬告诉媒体。
新冠疫情对各国养老院都是严峻考验。美国国会下属审计机构“政府问责局”于2021年5月发布报告称,美国九成以上养老院发生过疫情,超三成死亡病例来自养老院。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调查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法国、比利时等国新冠逝者,发现42%-57%是养老院居民。
“香港01”报道,特区养老机构疫情严峻、死亡率高,源于政府初期处理疫情时有重大失误。
包括《自然》等专业期刊在内,将“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低”视为特区抗疫的“重要教训”。在养老机构病逝者中,近90%未接种过疫苗。
特区政府防疫顾问、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给出另一种思考。他告诉媒体:“许多养老机构环境不理想、没有落实防疫措施,特区政府也未尽监察职责。如同白白看着5000人断送性命。”
26岁的Ivy在本轮疫情中,失去外公。特区媒体“端传媒”报道,2月时,老人在养老机构内感染变异株奥密克戎。他被送至医院急诊室,等待1周才轮到病床。最终,老人不治而亡。
Ivy无法平息心里的愤怒:“为什么外公要等病床等这么久?为什么医疗系统好像没有改善过,是不是真的预视不到第五波疫情呢?”
不少特区养老机构地方狭窄、通风不良,容易沦为“病毒温床”。/香港01
住院难,白车没到,黑车已至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数据,2013年-2019年,香港特区连续7年蝉联全球最长寿地区。
“凤凰聚焦”指出,这份金字塔尖的殊荣源自两根支柱的长期保障。其一是特区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其二是养老机构提供的安老服务。
特区稳健敬老院院长陈少仪追溯旗下养老机构疫情,称“暴发源头就是医院”。
综合“香港01”等报道,2022农历新年后,特区第五波疫情逐步失控。最初,特区政府在“动态清零”政策下,要求确诊者必须送往医院。2月15日左右,当地公立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九成。
2月17、18日,几千人在医院停车场等露天临时等候区,排队、待诊。多家医院的流动病床、救护车抬床都已用尽。医护人员借来通常用于大型灾难现场的便携式抬床。这些床的床腿短,床面是薄薄一张帆布。
“养老院送来的通常都不动了。”护士阿晖(化名)告诉“端传媒”,由于床身太矮,他和同事们要跪在地上,为老人护理。
3月1日,96岁的王先生在养老机构内初步确诊,被送至明爱医院急诊室。其女陪伴父亲,在露天等了整整一夜,才被收治入院。
“没有人帮忙。我就问医生,能不能进去看护。医护说,你进来想怎样都行,喜欢怎样都行。”王女士告诉“凤凰聚焦”,医护准许其进入时,没有提供任何防护措施。
图片来源于“凤凰聚焦”
王小姐(化名)供职于元朗基德(泰衡)护老院。院中有一位90多岁的婆婆,住了十几年。某天早上,婆婆的快测抗原检测显示“两条杠”。
“她很快就出现气促,不肯吃东西。情况突然急转直下。”王小姐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电话录音重复告知她“请等候”。45分钟后,电话终于被接听。
“叫救护车好像中奖一样。”王小姐告诉“端传媒”。
“凤凰聚焦”认为,疫情下,公立医疗机构遭挤兑,源于多年沉疴。“每年一到流感高发时节,公立医疗机构急诊、传染等科室就频频告急。医疗救援人员、车辆、病床都严重短缺。”
特区政府数据显示,2021年底,特区医生和护士流失率分别为6.7%和7.7%。到今年3月初,每日救护车召唤数达1600-1800次。同期约1/3的救护员或染疫病倒,或被列为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都导致人手严重不足。
图片来源于AP
高龄老人送医每延误一分钟,重症和死亡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针对早期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因新冠感染致重症者中,40%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副教授奥利·瓦尔丹尼解释,这类人一旦感染,更易出现并发症。
特区政府统计处2019年数据表明,在特区65岁及以上人群中,78.1%者患有长期病,包括高血压(51.5%)、糖尿病(23.4%)和高血脂(26.1%)。“人已经在悬崖边了。新冠再大力推了一下。”“端传媒”写道。
李辉表示,第五波疫情下,叫救护车往往需等候10多个小时。有长者在等候期间离世,出现“黑箱车(殡葬车)快过白车(救护车)来接走长者”。
特区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升表示,在紧缺的医疗资源面前,如何分流确诊者,医院是不是要接收全部确诊者,是问题症结。
原址隔离,一人中、人人中
痛心病人之余,护士阿晖对养老机构感觉愤怒。
“医疗体制已经崩溃,还要面对大量老人家送来。一些老人家没什么病症,送来都是受苦,为何还要送?”他有点赌气地告诉“端传媒”。
根据特区社会福利署早前发布指引,养老机构发现老人疑似感染或快速检测阳性,需立即通知卫生防护中心,按照指示、安排送院。
到2月17日深夜近23时,特区社会福利署发布“原址检疫/隔离”指导原则,称会尽量将疑似确诊的长者,送往检疫中心或医院,但因这两处已接收大量人士,部分长者需留在“原址隔离”,等候检疫或治疗。
该原则明确了送院标准:需先与医管局确定能否接收入院,如否,应留在养老机构继续照料。
“除非医管局认可,否则验出阳性的老人家都要留在养老机构。”特区安老服务协会主席陈志育表示,这对养老业界是巨大冲击。无论心理还是装备,不少机构都未做好准备。
社会福利署在上述指导原则中还表示,会为养老机构员工及长者提供口罩、快速检测设备和防护装备。还会为机构提供特别津贴,购买防疫物资。
“特区政府此前组织的全员强制检测,仅针对员工。2月15日开始派发的快速测试包只供员工每日自测。”《东方日报》报道。
“你叫人去打仗,又没有武器——我给你两万元,给你10粒子弹,这样上战场,铁定被射死。”陈少仪告诉“端传媒”,两万港元就是特别津贴。但以她所在的养老院为例,每月防疫物资开支总数约为4万元港币。
安老服务行业注册护士谢护士所在养老机构用屏风,把院舍一分为二,设为“隔离区”“非隔离区”。一旦发现老人有感冒症状,会先安排到“隔离区”。
谢护士告诉“凤凰聚焦”:“很快就控制不住了。哪里都有感染,从10几个快速变成20几个。最后,全院老人都确诊了。”
陈少仪所在的稳健敬老院,用黑色垃圾袋封闭空间、用作隔离病房。/端传媒
除了迟迟不能入院,确诊长者们还被“早早送出院”。
2月初,特区医院管理局更新出院指引,称患者2个相隔24小时的核酸检测样本呈阴性,或3个相隔24小时的核酸样本Ct值>33,即可出院。
Ct值是“循环数阈值”。特区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质素及标准)刘家献表示,提高Ct值至>33,样本带有病毒的几率很小,相信病人出院是非常安全的,传播几率非常小。
10多天后,出院标准再度调整。2个相隔24小时的核酸样本Ct值>30,即可出院。
同期,特区医院管理局回应《大公报》提问称,若入院长者经临床评估、认为情况稳定,在硬件条件允许时,会被送返养老机构、继续治疗康复。此后,一些养老机构陆续收到电话通知,称其如果拒收医院送返的老人,可能会被吊销执照。
根据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明确恢复期感染者核酸检测Ct值≥35,达到出院或解除隔离标准。
“端传媒”援引前线护士发言称:“出院的界线越订越宽松,很明白养老院的担心。”
“我们有个老人发高烧了。我们就和医院急诊讲,没有办法,你们真的要收啊。”一名匿名护士告诉“凤凰聚焦”,“医护说他们也没办法,没床位。要么,还一个给我们。”
也就是说,养老机构接受一名轻症或感染后期老者,换取医院接受一名重症者。
“我们真的没辙,就跟医院交换了。”该名护士感慨,“我做了这么多年护士,从来没有听过可以交换的。”
2月24日,特区政府重启亚洲博览馆(简称亚博)2号馆作为“方舱医院”,接收养老等机构的确诊长者。至此,亚博共开放隔离、检疫床位1018张。到次日上午9时,一半床位已满。
“我们得到的消息一直是没位置,不要想来亚博。你们就原址隔离吧。”谢护士说。
亚洲博览馆“方舱医院”,摄于2020年8月。/SCMP
“鸽子笼”式养老,环境存先天缺陷
3月14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发布第五波疫情下的37例死亡分析。其结果显示,养老机构长者从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8天;居住在社区的同龄长者,发病至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0.5天。
香港特区非营利性组织“本土研究社”撰文称,政府将高死亡率等问题归咎于疫苗接种率低,却鲜有提及院舍的居住空间问题。
陈志育也有类似论述,称“养老机构疫情暴发,最大痛点是土地空间问题。”
1996年6月1日,特区政府出台《安老院条例》,提出与社区紧密绑定的养老服务目标,要让长者尽量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生活。
“凤凰聚焦”报道,基于这个初衷,几十年来,特区没有一家独栋的养老机构。绝大部分养老机构都选在民宅大厦的裙楼、附属楼层内,或改建校舍等废弃建筑物。
特区“寸土寸金”,再加上建筑用途改变,导致这些养老机构都存在先天缺陷。比如,要和大厦居民共用电梯,缺少新风系统,仅靠空调通风、窗户采光。
位于特区深水埗福耀大厦的一家私立养老机构,成立有10多年,住着30多位长者。连院长在内,约有10名工作人员。这是特区私立养老机构的常见规模。部分公立机构获得政府资助,床位多一些,可达100张。
该养老院租用大厦的一个大通间,室内面积约400平方米,用木板隔出30余个“单间”。每个“单间”能摆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床头柜。
按照《安老院条例》,算上共用的厕所、厨房和活动空间,养老机构人均面积最低为6.5平方米。真正属于老人的“寝室”区域,就一张乒乓球桌大。这一面积要求20年未变。
“大多数养老机构人口密度大,难有独立空间,多是开放式设计,没有单间。”陈志育告诉“凤凰聚焦”,机构不具备条件立即转变成处理传染病的场所。
钧溢(山景)安老院位于香港特区新界屯门山景商场21号铺地下及二楼。/granyet care
除了空间,人亦是一大问题。
与中国一致的是,德国、瑞士和新加坡等国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需定期核酸检测,日常看护老人的员工要“闭环管理”。与外界供应链对接人员则需进行频繁、密切的医学观察和定期检测。
香港特区养老机构员工工种多样,部分员工需要跨院、跨区工作,上下班多依赖公共交通工具。直到3月9日,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才宣布,对仍未发生任何感染的养老机构,提供“闭环管理”,提供专车接送工作人员上下班。
与之相对的是,3月13日,北京连续7天报告个位数的本土病例后,宣布所有养老机构实行全封闭管理。
“我联络过多间养老机构,普遍不想参加闭环管理。到今时今日,没有中招的机构不多了。有个别位处村屋的机构未发生感染,但他们也不想参加,因为员工也要照顾家人。如果一定要参加,他们宁愿辞职。”李辉在一个电台节目说。
频繁的人员社区流动,增加传播风险。
安老服务行业注册护士M小姐(匿名)告诉“凤凰聚焦”,不少养老机构的传染源头就来自社区。“多数都是员工先感染。他们会给老人喂食、洗澡。一两个同事有事,就传播开了,然后整个机构的情况都很严重。”
截至3月8日,约有4470名养老机构员工确诊感染。人力不足下,部分员工甚至感染后回到机构“隔离区”,照顾同样阳性的老人。“起码有多个人帮手。”“香港01”援引护士发言称。
图片来源于“香港01”
缺人严重,护士还被调走
也有些养老机构早早开始“自救”。
1月22日,稳健敬老院有员工确诊感染。机构立即购入防疫物资,暂停探访,“马上关闭养老院的门,贴出通告,不可出入。”
2月下旬,九龙区一家私立养老机构发现,即便把长者送往医院,也未必能活着回来。他们决定冒险:除非状况太差,尽量把确诊长者留在原址检疫。
“我们有护士、注册医生,可以随时开药,很多老人家吃药后便情况好转。其他养老院没有驻院医生,可能更加无助。”供职于该机构的王护士表示。
吴月(化名)是元朗数间养老机构的到诊医生,有十多年工作经验。
“到诊医生”也称“外展医生”,是特区社会福利署提供的医疗资源,大多数养老机构都申请了这一服务。相关医生每月会登门两次,以促进机构居民的健康,减少对公共医疗系统的医疗。
根据特区社会福利署指引,到诊医生在疫情期间不用去染疫机构看诊。同样能“拒绝登门”的还有疫苗接种团队。
“2月中旬,我们院舍出现确诊。约好的疫苗接种团队就不来了,说清零才来。”谢护士说,“我也问过,我们都感染了,还要接种吗?对方回复,这个要问医生,我们不知道。”
“但我们没有医生电话。”谢护士强调,特区医院管理局发布指令不清晰,流程混乱,导致养老机构老人再次错失接种疫苗机会。
吴月坚持每天上门,为确诊老人问诊、开药。他告诉“端传媒”,若没有专业医生,养老机构很难判断长者情况,以及是否适合原址隔离。有些机构连注册护士都没有,形势更堪忧。
“养老服务很需要专业人士,如护士、治疗师。由于行业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和晋升阶梯,这部分人才往往会流失到医疗系统。”陈志育称,当医疗系统人手吃紧,也会从养老机构抽调这部分人才。这进一步加剧养老机构人力匮乏。
“待疫情过后,有很多事值得我们重新检视。……如何让年迈和已届晚年的长者,能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生活,这值得全社会共同反思。”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3月9日的抗疫记者会上表示。
香港疫情回落
****
2022年3月27日,截至今日零时香港新增8037宗确诊个案,包括3555宗经核酸检测确诊的个案和4482宗于快测申报平台共收的呈报个案。第五波疫情累计总确诊个案近112万宗。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表示,留意到连续两日的确诊个案水平跌至一万宗以下,形容是“好现象”,“表示疫情开始稳定落嚟。”
死亡人数方面,较昨日增加151人,第5波疫情累计死亡个案有7039人,死亡率为0.63%。
尽快通关
****
特首林郑月娥昨日(25日)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现在疫情还是非常严峻,抗疫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又称香港与内地必须尽快通关,两地仍有机会通关。她提到,在疫情最后阶段进行全民检测,有助消除社区馀下的感染风险,但目前并非最佳时机推行。
林郑月娥说,从每天的确诊个案来看,无论是本地专家或是内地专家,也认为香港已经达高峰,疫情确诊数字下降,但还是停留在一个高的水平,所以还是不能放松,要积极去控制疫情。她说,政府抗疫决心没有动摇,完全不是放松或抗疫疲劳,反而还是非常坚定。她指,抗疫措施要按照疫情的发展来调整,除了有公共卫生的考虑,还有经济活动及老百姓接受程度和社会发展的考虑。
对于暂缓全民检测,林郑月娥说,他们当然不是“躺平”,特区政府每天动员数以万计的公务员,走到最前线做围封检测,在检疫中心、在疫苗接种中心都有大量的工作。
她续指,香港错失了在最早的阶段进行全民检测的时机,因当时香港没有能力进行全民检测,因此只能在最后的时机做,当疫情已经差不多过去时进行,目标是要达至“清零”,彻底把在社区馀下的感染风险消除。不过她说,香港每天还有过万宗新增病例,所以目前不是一个最好时机去做,但是不等于不做。
林郑月娥说,香港必须要尽快争取和内地通关,这个不是不能达至的,去年年底她在北京述职时,已经差不多可以公布通关详情,但第五波疫情影响了这个工作,“不过现在说我们完全没有机会,我不接受,我们应该是很努力去争取,有机会。”
她说,只要政府有能力将新增病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有机会“动态清零”,但这必须要全社会来争取,“如果市民不打针、不来检测,那达至动态清零的机会就比较少。全民齐心就是这个意思。”
林郑月娥说,作为特区之首,没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心,很难把持目前情况,第五波疫情的出现,在她5年任期的最后6个月,她本来还要做很多总结的工作,但是现在就只能做一件事,因为抗疫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她提到,一些西方媒体说香港已经没有竞争力,因为又不能通关,防疫措施又非常严格,她认为不需要受这些负面的意见影响,一定要坚定信心,因为香港有中央作为坚强的后盾,她希望市民保持信心,充分地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相信香港经济的反弹不会慢,她对香港充满信心。
2022年中有望
****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五(25日)在电台节目上预期,本港经济今年下半年会好转,希望疫情在未来两至三个月受控,期望在第二季末或第三季与内地免检疫通关,甚至在今年内重启国际旅游。
陈茂波说,原本今年初已预备公布与内地免检疫通关的安排,但因爆发第五波疫情而搁置。但只要控制好疫情,就有望恢复与内地正常通关,在提高疫苗接种率后,今年稍后更可重启国际旅游。
陈茂波预料,首季经济表现会较差,有机会出现负增长,但随着中央支援及特区政府和市民的努力,有信心疫情受控。若能达至“动态清零”,市民便能像去年一样如常外出活动和消费,加上政府将发放新一轮电子消费券**,相信下半年经济会更好。
**
专家:别给内地添乱
****
昨天,港大医学院院长表示,香港是全国唯一疫情大规模扩散的地方,而内地人口是香港的200倍,内地老人的接种率也在直追,因此,内地未能走“风土病”路线。
他认为,上海及深圳近日爆疫源于香港,因此香港需负起责任。他承认自己不是经济学家,不了解社会各界的需要,亦认为考虑利益为无可厚非。
他认为,以香港目前的情况,内地肯定不愿意通关,香港须给予对方的信心,如两地的风险标准一致,故不能强人所难。
所以,不要给内地添乱!
对于这两天,假期的香港,街头到处都是人。《周末的香港,人潮汹涌!》
他表示十分担忧,很多人放松警惕,上街活动,担心疫情反弹。
他希望港人能咬实牙关减少外出,令第五波疫情能尽快终结。
资料来源:
1.北京养老机构全封闭管理 吁老年人尽快接种疫苗. 中国新闻网
2.致力推动院舍长者接种疫苗. news.gov.hk
3.香港安老院舍疫情惨烈 累计755间院舍爆发感染. 大公报
4.港专家:安老院舍高死亡率是重大失误. 联合早报
5.香港安老院爆疫调查. 凤凰聚焦
作者: 卢克文 来源:卢克文工作室
最近几个月香港疫情爆发,抗疫成绩拉垮得惨不忍睹,每天确诊几万例,两三百人死亡,还连带深圳得了一场重感冒,算是有疫情以来,大中华地区最差表现。
香港疫情刚爆发时,我个人推测可能会造成几百人病亡,没想到现在一天两三百人,远远超过常人想像的底线。
在中央派出大量医护人员到达香港后,仍然不见好转,一般内地任何城市发生疫情,中央一声令下,大概就是一周内基本扑灭,唯独香港油盐不进,到发稿时还是每天有200多人死亡。
这中间不管是建方舱医院,还是内地医护到港,中间都发生过不少摩擦,又把内陆网友搞得忿忿不平。
内地这边每天给香港供应2000多吨蔬菜、3000头活猪、26吨冰鲜猪肉、8万只家禽,好吃好喝伺候着香港,香港怎么就是不领情?
疫情搞不定就算了,还传染到深圳,传染止不住就算了,派出三甲医院300名医生护士好心援港,香港媒体这边居然在新闻发布会上问怎么投诉内地医护人员?
这种好心当成驴肝肺的操作频频出现在香港,跟内地各城市热情互助形成巨大反差,也算得上是中国城市里的一朵奇葩了。
最近林郑在新闻发布会上时,说出“叫我们做全民强检的人士也要反思”,这种在内地理所当然的事情,变成要反思,内地更是打破头都想不通啊。
早在2月15日香港疫情泛起,单日确诊2000例时,林郑就宣布香港无封城计划,不封城一是香港是金融中心,要和全世界保持沟通,二是香港政府根本没有这个动员能力,他没有内地深入基层的组织架构,也没有详实的居民资料,无法保障隔离管控期间的生活必需。
比如内地的公务员在封城期间,可以为市民去购买物品,香港可不行,得改合同,敢让我当外卖仔?非得去法院告政府不可。
香港其实连全民核酸的能力都没有,更不可能有封城的能力。
大家不禁好奇,为什么香港在中国是如此的奇特?它待遇如此之好,为何总对内地或中央抱以敌视?它明明是中华文明圈的一份子,却总是表现得像游离在外的陌生人?
所以打算写下这篇文章,解释下香港形成这种局面的由来。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香港形成今天这个局面,始生处,是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当年解放军占领广东后,完全可以一波拿下香港、澳门,要知道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开进长江,还想玩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把戏,照样打得他们回家找妈妈。
1950年志愿军可以在朝鲜对抗世界最强的美军,1949年怎么可能打不下小小的香港?
香港、澳门弹丸之地,那点可怜的防守不堪一击,要拿下唾手可得。
清王朝和民国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新中国几乎一概废除或不予承认,英国人占领香港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就属于不平等条约,属于废除之列。
既不存在法理,武力也搞得定,那为什么不收回香港和澳门呢?
1949年1月,毛主席在西柏坡,跟苏联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起香港、澳门问题,是这样说的:
急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没有多大意义,相反,利用这两地原来的地位,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总之,要看形势的发展再做最后的决定。
那时英国人也需要香港,眼见我们没有马上收回香港的意思,刚被揍过的英国人秒懂,1950年1月6日,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与台湾省国民党的关系自然终止。
不收回香港、澳门,其实就是给我们和欧美国家留下一个交流的口子,建国后,我们确实站在了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但我们也需要吸收欧美资本主义阵营的营养,发展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
留下港澳,就是不把事情做绝,给未来的大战略留下回旋空间。
一切以务实为重。
从那以后,香港就成为我们跟欧美沟通的重要窗口,石油、化学物品、汽车、机械设备都是通过港澳两地(主要是香港)转运进内地的。
比如霍英东,在朝鲜战争期间,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棉布、药品、以及制作汽油桶的黑铁皮。
尤其是黑铁皮,关系到汽油运输,战略意义重大,赚得又少,霍英东说自己“我没有(打破禁运)那么高的认识,但一点认识、一点想法也没有,也不是事实。”他还是选择多运送利润更低、更重的黑铁皮,想尽办法躲过英海军巡逻,送到深圳蛇口,为抗美援朝做出过巨大贡献。
因为这个原因,英国官员不与霍英东同坐,不接受霍英东捐赠,处处刁难霍英东,霍英东也是港岛富豪中,唯一没有获得英女王授勋的人。
我们也知道霍英东在英国人那里受了委屈,2006年霍英东病逝,获得棺椁盖五星红旗,行政区降半旗致哀的国葬级礼遇。
这种待遇,李嘉诚这辈子就不用想了。
在1960年代苏联意图控制我们,我们激烈反对后,中苏关系破裂,这时候,香港就不仅仅是对欧美,而是对世界沟通的唯一窗口。
找人、找货、找钱都得依赖香港,香港一手对接欧美的产品和资金,一手对接十几亿人的消费市场疯狂输出,不富才怪。
香港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红利期,高速发展起来,建立在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推进,又陆续形成了文艺界的高光时刻,诞生了一大批拥有巨大影响的明星和电影、电视、音乐、文学作品。
出于这种特殊的地理和政治位置,让香港人长久成为内地和欧美之间的中间商,赚足了差价,连语言风格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比如他们日常说话方式,粤语中间夹杂着英文,就是典型的要两头打交道形成的生活方式。
其实香港人也不是故意装逼,而是有些词对应不上中文,或者想不起中文怎么说造成的粤英交杂。
比如“brunch”对应的早午餐、“position”对应的头寸,后来就习惯了,日常说话就“check一下e-mail”、“我有个friend叫jason”这样。
但鼓吹什么“香港人独有的狮子山精神”,那是人富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其实说穿了就是个中间商。
准确地说,香港和内地是一直相互需要的关系,香港没有内地巨大的消费市场,就不可能富裕,而内地没有香港的产品、资金输入,就会受到更多的压制,大家各取所需。
内地一直希望香港好好做中间商,香港急需的事物,内地都会全力提供。
香港人口飞涨,广东1959年迅速开建深圳水库,每年向香港供水50亿加仑(2275万立方米),当时每一千加仑仅收取0.1元人民币。
香港缺少生活用品,1960年代时,70%的日用品、90%的副食品都是新中国供应。
香港现在的主要供水,还来自东江,电力也主要向内地购买。
我们对香港这么千依百顺,是因为真的谁也离不开谁。
香港是两头对接,两头拿好处,它既享受到了天量市场、特殊待遇,也能在欧美国家拿免签、做贸易中间商等优质资源。
在珠三角的台湾人明显比香港人要小家子气一些,给福利加工资给得抠抠搜搜,那是因为台湾人的钱都是开工厂,一毛钱一毛钱赚来的血汗钱,而香港主要从事贸易中间商,不干苦活累活,钱来得容易,花出去也容易。
我问过一些香港人的想法,其实他们就想谁也别管他们,一直这样享受两边的好处,逍遥自在地过下去。
曾经的香港,吃红利吃到挣钱简直易如反掌。
举个例子,以前大量的内地外贸企业,是必须注册一家香港公司,必须在香港有账户。
因为外贸公司如果是深圳公司,深圳户头,这批货值10万,就只能报10万,如果以香港公司报关,这批货值10万,只要报2万,因为钱是打到香港户头的,可以少交税。
这样的外贸公司其实有两套账,一套给海关,一套给客户。
香港账户上多出来的钱,最后再通过地下钱庄运作回内地。
香港许多人就能依靠这条利益链生存,有人帮开公司,有人帮转账。(现在不行了)
再举个例子,香港关税极低,苹果手机和名贵手表之类,在香港的价格,比内地便宜很多。
这就催生了巨大的水客群体,来往穿梭于深圳口岸,想办法将东西带到内地赚差价。
这些利益链条,都只有在香港才会发生。
但历史的红利迟早是要吃尽的。
香港回归时是1997年,中国经济还没有开始飙升,香港基本没什么变化,安心搞一国两制,该怎么过怎么过,继续吃两头。
但中国从2001年加入WTO后,经济狂飙突进20多年,内地城市飞速发展,香港的职能很快被内地城市一一分解,GDP也被内地的北上广深逐一超越。
香港的三大中间商功能是人、货、钱,人跟货香港的参与度越来越小,到现在,就剩下钱,成为香港这座城市的核心。
钱,就是金融。
这个是香港独一无二的东西,深圳、上海是无法取代的。
我们都知道美联储通过减息和加息两大杀招,不断地反复收割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减息时美元流入各个发展中国家,加息时美元流回美国,导致发展中国家因缺少流动性资产崩盘,美元再回去低价回购发展中国家的资产。
为了避免被美国收割,中国实行了严格的金融管制,但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外面的钱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他们觉得不安全。
但香港可以。
香港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是开放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有较低的税率,而且还采用了英美法系的司法体系。
因为这些钱的主人,大部分来自英美国家,或者受到英美庇护的下级国家,他们天生更信赖英美司法,所以香港的司法部门里曾经那么多英国人,外资一看台上都是自己人,他们就放心了。
这也导致在2019年香港动乱时期,这些英国法官理所当然帮助乱港分子。
如果拿到香港身份,那就更爽得飞起,肉体上资本家是事实上的多重国籍,几乎全球免签,金融上钱可以自由进出,有什么不对可以快速跑路。
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企业需要融资做大,就需要外部资本对内地企业进行投资,这个功能在内地城市是无法展开的,但香港可以。
2020年,在港交所挂牌的新上市公司共154家,共募资3942亿元,其中四分之三是内地企业。
香港的金融市场不是香港市民撑起来的,是全球资本撑起来的,这是香港跟东京、深圳的区别。
最近中概股在美国股市遭到了血洗,这些中概股要是有一天要被逼退市,他们最好的选择是回香港。
如果不上市,你让中国这些企业到哪拿钱搞研发?怎么给员工提供高薪岗位?
那明年新手机推不出来怎么办?新的电动车上不了市怎么办?请不到优秀的工程师怎么办?
能同时兼容英美法律体系、中国内地企业融资功能的香港,是现阶段不可替代的!
保护现在香港现有的模式,对中华民族暂时是利大于弊的。
香港模式是一个整体,包括了大量内容,比如在意识形态上,香港更亲欧美,毕竟这么多年了,欧美一直领先世界,许多香港人其实骨子里是把自己当高等华人的,他们从内心深处不屑于跟内地人交往。
现在内地人居然做了他们顶头上司,部分内地人居然还比他们有钱,这真是不能忍,这世界,明明只有盎撒白人老爷能管我们这些中间商。
香港多年来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是欧美化的,所以欧美控制不了疫情,香港也控制不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纽约能管好疫情吗?伦敦能管好疫情吗?巴黎能管好疫情吗?既然他们做不到,香港当然也做不到。
想让香港彻底控制疫情,就得让香港换成内地城市的模式,要换模式,那香港就不是香港了,谁都付不起这么大的代价。
这是基因里决定的东西,微操改变不了基因。
香港很多奇怪的事情,你只要摸到这个底层逻辑,你就能搞明白了。
最后做一个简单总结:
香港是中国最特殊的一座城市,它在体制和意识形态上是亲欧美的,动不动就闹情绪,我们也觉得不好,但现在只能容忍。
我们暂时也没打算换模式,它闹情绪就只能哄哄,因为香港还有个特殊的金融功能,这个功能是不可替换的,对我们利远大于弊。
在这种模式下,香港会产生一些弊端,比如无法控制疫情、司法亲欧美、记者医生教师一堆反中分子,经常搞一些妖蛾子实在很烦,但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我们不能莽,我们要继续忍。
一直忍到人民币完成国际化,一直忍到将美国从世界霸主的位置掀下来,一直忍到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什么时候,人民币走向了世界,我们站在金融的顶层,才可以让香港切换模式。
打碎金融霸权的路还十分漫长,我们还要有足够的大局观、足够的耐心等待。
最后的最后,我想讲一个小故事。
1956年冬天,一位仅21岁,在内蒙古工作的上海年青人,因为天气太冷,把附近一座木桥拆了当柴火烧,他因此被定上一条破坏交通罪,接受隔离调查。
年青人决定逃往外蒙古,但坐火车坐错了方向,往北变成往南,竟坐到了大连。
他在大连投靠哥哥,哥哥不敢收留,给了些钱叫他继续逃。
年青人颇有些手艺,亲手伪造公章、证件、介绍信,一路从大连又逃到了广州,在广州时,看到一条偷渡香港的广告,最后交了450元偷渡费后,成功逃到香港。
最后在香港靠写作杀出一片名头,代表作是《卫斯理》系列,对的,这个人就是倪匡。
从个人角度上来说,倪匡的经历充满传奇,他在内地最苦的时候,逃到了最繁华的中间商香港,实现了个人价值最大化。
中国内地是多么艰苦,苦到冬天人冷得要拆桥御寒。
倪匡可能是了不起的,但有一部分人,更加了不起。
因为倪匡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是靠换平台获得的,而有一部分人,则靠着苦干实干,直接让平台升值,让内地一点点发展起来,让无数人摆脱了贫穷。
是的,我说的是那些为了中华民族而奋斗至今的人。
如果内地没有发展起来,香港永远是香港,它永远是吃得满嘴是油的中间商,对大陆保持着既同情又陌生又怜悯的距离,这种距离,还掺杂着一丝丝的优越感。
为了个人奋斗,是了不起,而为了全民族奋斗,则是伟大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
我始终认为,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孟子**心**史记
本公众号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本公共号五项原则——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
微信号:zixuezhai
https://wechatscope.jmsc.hku.hk/api/html?fn=gh_c2200c45e5df_2022-03-30_2650346973_bMlIdt1vZp.y.tar.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