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tmeer / Economic-model

The Economic model for Qitmeer network
15 stars 4 forks source link

经济模型的博弈设计 #32

Open yatingzhou opened 5 years ago

yatingzhou commented 5 years ago

方案一:测试网络总量恒定模型

举例说明:在X+Y=10中,假设X为4,Y为6,意思是HLCerc20 token占40%,矿工挖出60%,这里的难度我们设为Q6,那么W的百分比也就达到15%,假设X为10,Y为0,那我们的难度设为Q1,那么W的百分比也就只有5%,假设X为2,Y为8,那么我们的难度设定为Q8,那么W的百分比就能达到25%.(这里的数据一切都是假设,只是为了表达逻辑关系)

方案二:测试网络总量不恒定模型

这两个方案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实际操作层面还是差别很大的。实际上通过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矿工,持续的为这条网络做工来维护网络安全和稳定,以及将所有的利益相关方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另外我写的可能很文字化,有哪位小伙伴可以帮我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博弈公式?

blocklee commented 5 years ago
yatingzhou commented 5 years ago
  • Y与算力的对应关系:Y若指代的是基金会之外的矿工挖出来的币,那么它的大小反映了基金会以外的矿工算力 @yatingzhou
  • Q值对应的是 X+Y 的算力

不对,未达到X值之前还是Q1,对应的p-meer数量,在挖矿过程当中,初始挖矿难度Q1对应的也是这部分的数量X,超过这个X数量才是难度递增的开始。

xiaobai99 commented 5 years ago

之前@blocklee提出的测试挖矿我觉得可行性很大,不作任何兑换,纯粹挖着玩,相当于做一个简单的市场调查,估计大概有多少人愿意参加上面说的P-Meer挖矿,用来推测Y值。

yatingzhou commented 5 years ago
  • W代表的是测试网挖的代币占主网总量的比例,那么这个 W 值可能有两个情况:1)认为固定设定的;2)随测试网挖出来的,挖到多少算多少(这个应该不合理,因为测试网的难度可能是有优惠的,那么在兑换的时候就是有打折比例的,不可能1:1,而这个对比又是跟你愿意给测试网多少量有关)

这个W值是一个阶段性设定,这个可以是我们跟社区商定,也可以是我们给一个建议,难度最低是多少百分比,例如最低是5%,因为只有一个矿工那就是基金会,如果Q值大,那么W的比例就高,我们可以一个最低值和一个最高值,总之可以把难度与W值有一个对应。Q1对应的W1值是5%,Q2-W2是8% Q3-W3是12%等等来逐渐递增(具体数值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讨论)

我就是把这几者的关系关联起来形成一个博弈模型啊,其实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矿工,同时把持币用户转化为矿工,同时是大家一起来做矿工和吸引矿工,大家的比例就越高。

另外我们在主网的货币总量,还有税收以及其他的考虑是我们经济模型第二版要做的事情。

yatingzhou commented 5 years ago

之前@blocklee提出的测试挖矿我觉得可行性很大,不作任何兑换,纯粹挖着玩,相当于做一个简单的市场调查,估计大概有多少人愿意参加上面说的P-Meer挖矿,用来推测Y值。

但要解决问题啊!我是想在第一阶段就解决token持币用户的问题,同时吸引矿工。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p-meer与meer映射的问题。如果单纯是玩,矿工不一定会投入真实的算力来支持你的网络。

blocklee commented 5 years ago

建模

blocklee commented 5 years ago

单纯是玩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提出完全是一种运营手段,就是为了宣传挖矿,吸引爱好者,让大家先熟悉环境配置,紧接其后的就是真测试了

yatingzhou commented 5 years ago

建模

  • 测试网挖出的币占总量中的meer数量:NT = w · N 测试网挖出的 p-meer 数量: Np-meer = c · NT w——测试网占比;N——meer总量,c 是兑换真 meer 是比例。
  • 测试网挖出的p-meer总量与两个量有关:Np-meer = X + Y X、Y分别代表基金会最终的挖矿量和其他矿工的挖矿量,X = a · 10亿HLC,a 是兑换比例; X、Y理论上是和算力正相关的,那么这里有一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就是是否要维持出块时间的稳定,也就是说要不要在测试预挖期间进行难度调整,不做难度调整或者调低难度,就是在给测试网挖矿施加优惠,当然施加优惠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另一种:增加单块产出。总之就是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给与更多产出(相对正常水平)

我不理解你说的c 是兑换真 meer 是比例?

也不理解你说的 X、Y分别代表基金会最终的挖矿量和其他矿工的挖矿量,X = a · 10亿HLC,a 是兑换比例;这里的a是兑换比例?

实际上兑换比例是我们之前的想法,但是怎么来确定这个比例呢?

因为测试网络p-meer的总量和主网上线的货币总量不一定是一致的,这点很重要。毕竟主网上线的货币总量是未确定的。现在所有的只是记录一个占比,因为上面两个方案Y值就会影响Q值,Q越大那么W也就越大,也就是说矿工越多算力越高,那么未来在主网上的总量占比就越多。测试网络与主网是一个映射关系。

换句话说,测试网络也是一条真正的区块链网络,主网其实可以理解为硬分叉一条真正基于DAG数据结构的区块链网络。而且矿工不需要重新购买矿机。

之所以分为测试网络与主网阶段,主要是在两个不同的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测试网络解决持币用户与矿工群体增加的问题,主网是需要一个真正的经济模型,也是我前面逼逼叨叨说了很多的一些问题,可以认真阅读我https://github.com/HalalChain/Economic-model/issues/30

lawrencedxb commented 5 years ago

针对方案一 有几个问题:

yatingzhou commented 5 years ago

针对方案一 有几个问题:

  • 这个模式整体是在扩大的token的流通量,虽然通过挖矿实现了token 换coin,币的质发生了变化 但是币价是否能支持挖矿?
  • 必须约定主网上线时候 只接受P-meer兑换 meer,那如果用户不同意1:1换成P-meer 怎么处理?
  • 测试网挖矿出来的p-meer 不上交易所 如果要变现 只能是兑换hlc erc20 ,那hlc erc20 不是越来越多吗?那主网上线时候这些erc20token怎么办?

详情请看我新的issue,我会再一次分析这个的逻辑

1.token的流通量并没有扩大,原来多少流通现在还是多少流通。至于币价是否支持挖矿这个就是方案一的X:Y的博弈结果 2.用户不同意1:1换成p-meer,那么只能接受token归零的而结果。 3.但是针对你最后一个问题,我实在很无语。HLC erc20 token只是从一个人手里到另外一个手里,只是换手,怎么会越换越多呢?当然最后token置换的时候是基金会来置换啊,因此基金会是需要挖一定量的X也就是最少兑换量的p-meer出来。

wzp929 commented 5 years ago

@yatingzhou @lawrencedxb @dindinw 非常受益。我在你的方案上有几个不成熟的思考, :1、我主张恒定模型,它从一开始就断掉了通货膨胀的预期,有益铸币氛围,也是很多公链在设计铸币时的基本思路。2、我主张一次性预挖法,即在测试网上一个高度值下一次性预挖10亿枚,准备按1:1等量兑换HLC现有流通量。3、关于兑换积极性与合法性的问题,我主张采取按比例投票法,在一个确定日期内,同币同权来投票,根据基金会的的持币量与管理层的持币量,加上QITMEER的未来预期,这个兑换方案应当能够通过。一旦方案通过,注销旧币,HLC TOKEN一次性全部兑换为MEER。(这一类方案详细可参考国民党1940年代的法币改革方案)。4、旧币换新币后,会出现预期的面值填权,即我们原来分析的,MEER的初始值在1元人民币左右(这正是货币的锚定价值的意义)。这个既解决了旧币利益,也能吸引矿工来参与。5、如何防止第4条不填权的情况出现,基金会可以加一个铸币分红承诺:在3年内,每年的铸币薄税中拿出二分之一的收入摊分到每一个币的份额上去,这样,可以产生一个三年的预期,这个3年中商业与生态的繁荣可以把预期的接力棒一直传下去。5、关于第3条,基金会在投票时,解决动机的合法性证明,并用股票结果保证自己的法律地位安全,也应当不是问题。

blocklee commented 5 years ago
wzp929 commented 5 years ago
  • 这个过程就是把HLC和P-meer对等起来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吸引其他算力来挖矿,挖的就是还未分配的那部分HLC,相当于那部分发展基金现在要发挥他的作用了。
  • 因为算力对于我们的主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就是要通过测试网来网罗一些算力,但是这些算力平白无故肯定不愿意来,所以虽然咱们这个是测试网,但是我们把 p-meer 和 hlc 对等起来后,p-meer不仅和未来主网币是有映射关系的,而且有价了,这样跟真挖矿是没区别的,只是冠了个测试网的名,这样既能达到真实算力做测试的目的,还保护了主网币不受影响。

昨与雅婷交流后感觉这个方案很好。我们进一步推演各种极端情况下它的可行性。

blocklee commented 5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