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d ShannonChenCHN closed 5 years ago
进步不仅仅是说我今天比昨天多知道了点东西,或者今年比去年多学了几门技能。 真正的进步应该包括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 只有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上的进步和心智上的成熟才会带来质的飞跃。
前段时间,因为每天在网上看到太多乱七八糟的信息,心情也变得急躁,所以上周我还在想,是不是应该完全放弃“碎片化学习”这回事,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隔 3 天才允许浏览微信、微博这些碎片化信息。 但是今天看到图拉鼎说的平时浏览信息,记住大概关键词、主题,等到需要的时候可以联想起来,再去搜索一下就能查到相关信息。 对于这点,我倒也是蛮赞同的,这其实跟读书一个道理,读书有泛读,也有精读、选读,泛读只需要有个概览,选读只需要找自己需要的读,都有其目的性。我们做技术的平时看到不错的文章、开源库,其实也可以先浏览大意、主题,然后分类标记并把关键字或者链接记录下来,等到需要用到的时候,再去笔记中搜索就能很快得到想要的资源。 所以,不陶醉于碎片化学习,但也不要一棍子打死。 相关资料:
平时列了很多计划,但经常是做不完,为什么做不完呢,要么是计划中定的事情太多,要么是做事情时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时间太多。 个人的时间管理和企业中的开发估时其实是类似的,首先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根据经验,确定要做的这些事情能否在当前周期内完成,不能的话,就要砍掉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然后针对每个任务进行细分,包括具体每个任务需要耗费多少时长,其实这是一个时间意识+计算的问题。 之前在独立做项目时也经常是估不准时间,结果给自己很大压力,平时生活中自己定的计划也太过于庞大、宽泛、模糊,而且对于一件事要花多长时间、应该如何限制时长也没有概念和意识,所以经常马不停蹄地往前赶,却总也赶不完。 解决办法:
写作的好处就不用多说了,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内在驱动力,养成写作的习惯,以及如何写出更好的文章,表达真实的自己
延伸阅读:
人在社会上混,就得学会适当展示自我,天天闷头搬砖,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你不花时间去思考、去告诉别人自己有什么价值,等机会来了它会自动找你吗?酒香还怕巷子深呢。 要想让别人知道你的价值,你首先需要自己变得牛逼。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闪光之处,那么就不要光想着吹牛了,打铁还需自身硬。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如何打造软硬结合的实力呢?
我曾经因为自己过于敏感、容易焦虑忧郁而感到烦恼,因为这些情绪和反应会给人的心理上带来很大的负担。但是现在看来,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人类最强大的能力在于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能力,尤其是那些厉害的人,但不同的人在这方面又有所差异,这本身就是一种天生的属性。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
当你有了很强的嗅觉和意识、反思能力,你也就会对自己有足够的掌控力。 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模式,人的生活就像一个 runloop,一直在循环,而自我意识就是每个循环中的一些事件,而正是这些事件才让 runloop 有了存在的意义。
自我意识的成本:专注度,时间,精力,认知范围 意识和思考是需要专注的,而专注是要耗费人的精力的,更关键的是思考和反思是否会有结果,还取决于自己现有的认知。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深究某些问题时,会非常专注地去想,想的晚上都睡不着觉,而且还不一定能有进展,所以很多人都在中途放弃了,来自外界的压力也许会迫使我们用尽全力地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工作,但是大多时候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自我约束上是没有外在压力来驱动的,所以很多问题也就不会去深究了。人的一生要面临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无穷无尽,如果每个问题都去反省到极致是不切实际的,而究竟哪些问题需要反思?反思到什么程度?这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意识问题。因为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反思(思考)的过程是孤独的、痛苦的、焦虑的。伴随着反思之后的是行动和改变。反思到调整、行动,再到反思,再调整、再行动,反反复复,是最让人痛苦的,改变意味着原来的范式被推倒了,意味着不能再懒懒地按习惯办事了,但只有改变,人类才会进步。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读文档也好,读书也好,看代码也好,不是所有的资料都要一字一字地去啃,对于比较重要的、经典的、基础的资料要细读,不是太重要的资料平时浏览一下就够了,开阔眼界为主,碰到不错到收藏起来,用的时候也能找的到,到那时再去深究。 读书并不是越多越好,读源码也是如此,有些需要精读,有些只需要泛读。
《论读书》(培根)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学过的东西不复习,很快就忘了,所以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巩固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只有识货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好货,什么是假货,什么是劣质品
我用的个人管理工具也一直在换,一直在尝试:Excel -> Teambition ->奇妙清单 -> GitHub
比如今晚改的那个 bug,最后通过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的方式解决了,某些时候,放弃极端的特殊情况反而会更好
多想想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抓住重点,做好那几件最重要的事情就行了,次要的适当可以放弃,毕竟精力有限。又想写博客、又想看书、又想读源码、又想学新东西、又想造轮子、又想写新作品,这么多事都要细化落实的话,是不可能忙的过得来的,其实这些事情里面,按重要来分的话应该是多想 > 多写 > 多读。
对于程序员来讲,什么才是拿得出手的成绩?
多想想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抓住重点,做好那几件最重要的事情就行了,次要的适当可以放弃,毕竟精力有限。又想写博客、又想看书、又想读源码、又想学新东西、又想造轮子、又想写新作品,这么多事都要细化落实的话,是不可能忙的过得来的,其实这些事情里面,按重要来分的话应该是多想 > 多写 > 多读。
对于程序员来讲,什么才是拿得出手的成绩?
1.自我对话
2.学习的几个方面 广度、泛读、碎片化知识:
深度、精读:
工作中、实战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不断思考、精进,
学习、模仿、反思、改进
3.休息与自我调节
4.死亡
5.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6.从吸收的过程中学习
休息 精力管理,情绪管理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正确的事,只有针对某个时间点、某个人相对正确的事,
在嘀嗒嘀嗒公众号的这篇文章中,看到了关于“团建”的英语表达。 原来英语中表示“团建”的说法不是 team building,更贴切的应该是 offsite。
今天在坐地铁时,无意看到紧急按钮,想起前两天新闻里面讲到一位母亲按下电梯紧急按钮救回了小孩的手指,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这些自救知识缺乏了解。
举例: 做一个 webView 相关的需求(以解决当前问题为初始目标)
最近一周都没写日报和周报了,感觉自己做了什么都没什么底。
计划还是要继续落实的:
消除对未知的恐惧,有一份面对未知的自信 从不自信到自信,其实你只需要做到这一点:学会真实的表达自我。
为什么我不自信?
从不自信到自信,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如何在否定和质疑中保持自信
一个人自信的根基就在于:你在做一个真实的你。
有人说,做事情不要功利心 也有人说,开不开心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而不应该依赖于别人
但是。。。。 我觉得这些观点得辩证来看,人总归是社会性动物,所以总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且有些东西做出来就是要给人看的,给人评价的,与其抑制本能的情感,不如引导到正向思维去。 比如说,我写一篇文章,该不该给别人看呢,如果他看了,评价好,你想想你听后的心情自然是好了,也就有了继续写好的动力,而且你还可以想想好在哪里,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另一方面,即便是别人给了差评,也改变不了什么,你还是你,真正重要的是人家说你不好,是哪里做得不够好,这正好是一个可以改进的机会,如果是胡说八道的,甭理他就行了。只要有人关注你,这就是正向激励。
所以,你做事情,别人给了评价就是挺好的,就怕无病呻吟,没人理睬。但是即便没人评价,也不代表没意义,这个时候靠的就是自信,记得自己做事的初衷就行了,毕竟别人没有义务来关心你。
要想知道自己到底学的怎么样,有没有理解,把学过的东西用自己话讲解一遍是最好的检验方法。 所以,写博客就是一种很好的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演讲的要求就更严了,如果能用白话说的很清楚,自然是了解的很透彻了。
在安姐的小密圈里看到 水原十口
发布了美团点评招聘运营的帖子,其中的个人要求,我觉得不光是对运营的要求,对任何岗位都是如此:
- 领导安排了一个页面开发,很多同学开发完了,把代码一提交就觉得完事了;而有的同学会自测一下,测一下这个页面在整体项目中是否能顺利跳转,会找设计师对一下 UI 细节;有的同学还会处理一下弱网和没有网络的情况;还有同学注意到这个页面的有一个模块和另一个页面的一个模块很像,然后就动手抽离出一个公共组件来。
- QA 反馈了线上问题,有的同学自己测试了一下,觉得本地没有复现,就把皮球踢走了;有的同学去找 QA 想办法复现 bug,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在一个星期天下午复现了这个 bug,原来这个 bug 是在星期天才会出现,以前没有测试覆盖到;有的同学还会一直跟踪项目的线上代码报错情况,持续改进,使得服务更加稳定。
有问题,不论是技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就要一个一个解决掉,不可能一口气都解决掉,也不能任之不管
好书、好的源码,要反复读,反复理解多读几遍
事情要一件一件做,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做事情前要搞清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
比如我现在的工作、学习,既想要读源码,又想要看书,还想要学 Swift,多管齐下?时间精力有限,那样下去结果什么都完成不了,还不如把重心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工作中获取最大利益”,也就是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搞明白,而且还能拓展开。所以,在做“生成快照”的需求时,其中涉及的细节有很多,但是只要把具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几件事(读懂 SDWebImage 源码)先吃透,获益也就最大。
无论是学英语、学写作,还是学编程,学说话,都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输入和输出。 为什么要输入呢?
有句话叫做“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论语里面也讲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都跟『输出』有关。 那么什么是输出呢?输出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实践的过程。 为什么要输出?
每次新写一个框架、一篇文章,我都会感觉有种释放自我的感觉。 当你有一些想法和点子时,你会迫不及待地把它变为现实,这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释放的过程,释放会给人带来快乐,而这份快乐又会激励你再次创作,因此形成了正向循环。
在微博上看到网友 @jkpang-庞
称他的开源项目被人盗用并上架了,评论底下也有不少大神的讨论,总而言之,做开源要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
晚上收到姑姑的微信消息,突然间意识到我几乎很少跟家里的亲戚交流过,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样的。
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统筹安排一些复杂的事务和行为。一旦涉及到复杂的问题,必然会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各种主动或被动的改变,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嘛。
计划有没有好处?有。
如何决定产品走向呢?
一般精益创业都是通过先确定目标用户,再通过调研确定用户需求,最后找到解决方法。请问您在做小密圈过程中有没有这么做?
你能想象一年或者三年后小密圈会变成一个什么形态吗?
是不是你觉得小密圈在未来定位是短问题的快问快答?
感觉小秘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给内容生产者带来了价值。以后是不是可以围绕这个方向继续深耕,加入有更多的附加价值的功能。
费曼技巧:
很喜欢姚明的这种心态,霸气十足,要的就是这种自信!!聪明委婉、却又不失强硬的回应。
@RednaxelaFX
的工作内容。没有实践场景,你学不到真正的技术。并且我姑且可以下结论,『前端圈子里没人可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虽然大学时我很迷茫,现在依然迷茫,但是大学时迷茫是因为不知道干嘛,现在是不知道如何做到最好。 所以至少我现在还有目标可追,比起当年的焦虑感更有方向,有实实在在的事情可以做,还有工资拿,有何叹息的。
1.量力而行 今天打球又把自己给弄伤了😢,感觉自己还是方式不对,本是锻炼身体,结果把自己搞伤了,适得其反了。要想避免受伤,怎么破?
什么是 open-minded(Wikipedia:Open-mindedness)
为什么要 be open-minded(7 benefits of being open-minded)
怎样才能做到 be open-minded(How to be be open-minded)
人是社会性动物,结识不同的人,尤其是不同圈子的人,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说不定能获得新的工作机会呢。 另外,很多人说找不到 男/女 朋友,很大程度上也是交际面太窄的缘故,要想脱单,从认识(搭讪)异性朋友开始,一开始目的性也不要太强,就当是结交新朋友嘛,这其实跟结交同性朋友一样的道理,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哪里呢? 结识新朋友不仅仅是互相留个联系方式,然后就没有了,如果觉得互相聊得来,可以继续保持互动,一起吃个饭,或者合作干点什么有意思的事都行。
在我看来,要想能放开手脚去“玩”、去释放自己,是需要经济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呢?不单单是指你现在有多少钱,我认为要想“玩”的开,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所以,总的来看,做决定时要量力而行,想清楚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以后会因为没做而感到后悔的事情。
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尝试,才会最终解决,即便不能完全解决,也会有很大进展,如果不愿意尝试,固步自封,畏手畏脚,最终只会原地踏步。只有懒惰和缺乏决心的人才不愿意去尝试。
生活就是如此,写代码更是如此。
不要刻意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者为了表现自己,而去做一些多余的事情,做事情前最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
实际上工作中要学的东西太多,不可能每个知识点都去细嚼,所以很有必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快速学习能力。当然,该深入一步一步慢慢啃的知识还是要啃的,这里主要是针对一些应用型的知识。 如何达到快速学习的效果呢? 指导方针:应用实践和总结很重要,既要输入也要输出 路线:实践(先把功能实现,便于后面理解) -> 文档 -> 博客 -> 源码 -> google -> StackOverflow -> 归纳总结
延伸阅读:
前期准备
保证质量
问题追踪
不断改进
向优秀的开源项目学习
流程规范
这些验证环节基本包含了软件开发的各个流程,只要是比较正规的公司都会有明确软件开发流程,但仅仅依靠开发人员自身把这些环节做到位是很不现实的,必须要依靠流程和规范。很多大公司的软件做得很靠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以后有机会写写在上海的生活:
在餐桌上,交流起来更放松
余晟在“学习讲究症”不可取一文中提到,学习从来没有捷径,没有所谓的“葵花宝典”,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方法其实都是众所周知的,比如写作,就在于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关键在于伴随着行动的坚持和决心。
对于如何学好英语,他提出了几个要点: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讲,学口语发音最好的资料是 American Accent Training(书+音频)和 Pronunciation Workshop(视频)
最近(其实好几年了)一直被眼睛疲劳所困扰,罪魁祸首就是电脑,今天在上班时尝试了 f.lux 软件,感觉效果还挺明显,下午又收到了 Presima 防蓝光眼镜,希望以后减少些痛苦。
“Go to bed smarter than when you woke up.” — Charlie Munger
“Develop into a lifelong self-learner through voracious reading; cultivate curiosity and strive to become a little wiser every day.” — Charlie Munger
Read
How to get smarter Read. A lot.
Thinking
You need to be critical and always thinking. You need to do the mental work required to hold an opinion.
Continuous learning
How can you find time to read?
Finding the time to read is easier than you think. One way to help make that happen is to carve an hour out of your day just for yourself.
Reading is only part of the equation.
Can you explain what you know to someone else? Try it. Pick an idea you think you have a grasp of and write it out on a sheet of paper as if you were explaining it to someone else.
Nature or Nurture?
Another way to get smarter, outside of reading, is to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are not afraid to challenge your ideas.
人的大脑具有联想的能力,在读书、读代码时,只要在思考,就会联想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样才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归根结底,人生在于不断积累、不断思考,总会有一天积累的东西会串联起来的。
很多人说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没意思,要找自己的 passion,他们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有意思,因为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一定会成功。而实际上,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只有挫败感,不论你之前再怎么喜欢都会变成不喜欢。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 passion 呢——失败了无数遍,仍然还要前行。
我一直在想,人要干个什么事情,失败了那么惨还不后悔,这种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我相信每个人内心当中都会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这个事情是什么。
只有用过的知识才会有真正的理解
因为书本上东西看不懂,如果你不去实际操作一下的话,你不能理解这些东西。
人生总得尝试点什么,要不然到这世上白来一趟
我觉得如果人这辈子不去体验一下的话,好像就白过了。
韧性——被击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困难的事情做多了,就变得简单了
所以当时就觉得第一自己知识能力太差,第二跟人沟通的能力不行,但是就想,没关系,没见过这场面,多见就行了,所以每个星期我都会出去面试一把。大概过了一年以后,几乎上海的中等以下的公司我全部都面过。
Code review 是讨论交流的一种方式
Code review 必然会有争论,有了争论以后,其实是一个大家磨合,或者说是推敲的一个过程。
做技术、搞工程实践要考虑两个问题:
亚马逊的技术团队有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崇尚简化和自动化,第二个观点是运维优先,叫 operational excellence,做平台的思路。我觉得一定要能维护它,因为它是很长远,我不是解决当下的问题。
同样是花很长一段时间和精力在一件事情上,那么怎么区分是在完成任务似的耗时间还是认真的在努力呢?
——————上午—————— 8:10——8:30 洗漱 8:30——8:50 看比赛 8:50——9:20 出门吃早饭 9:20——9:40 看比赛 9:40——10:15 社交媒体(微信、Facebook、Twitter) 10:15——12:00 写随笔,阅读笔记
——————下午—————— 12:00——13:30 写随笔,阅读笔记 13:30——14:00 吃中饭 14:00——15:00 写随笔,阅读笔记 15:00——15:30 午休 15:30——18:30 打篮球 18:30——19:10 休息、洗澡 19:10——20:00 吃晚饭
——————晚上—————— 20:00——21:00 理发 21:00——23:10 随想录,阅读笔记
上午发了一条关于 NBA 比赛的朋友圈状态,马上有人过来评论了,相比平时发的没有太多人互动的状态,这条状态似乎有些不太一样。 最能促进交流的就是引起共鸣,其实也就是找共同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曾经有过相关的论述,“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曾经看到有个作者关于写作的观点,大概说的是好的文章最能引起读者共鸣。
每天存下来的文章不一定当天都要读完,可以先放到收藏夹里面,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就需要当天消化掉,不然容易失去时间控制
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一开始接触时感觉很难,然后逐渐变得容易的
由生疏到熟练,这是一个过程
做一件没做过的事情,往往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不断学习、尝试、实践,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改进、提升
只要有决心、肯花时间、用心去做,肯定能把事情做好,这世上大部分的事情,别人都做过了,大部分的问题,别人都遇到过,有现成的经验在那里,你只需要学习那些经验,该尝试的都去尝试,最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比如,读源码、保护眼睛、
下午和弟弟聊天,感觉他的心态一直有问题,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求助别人。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自己去主动争取的,你自己不争取,难道机会自动送上门来,再说了,即便是别人想帮你,你自己都不积极,人家更加没动力了。哪些事情需要主动呢:
同样在读一本书,同样在学一门知识,为什么不同的人最终的效果却相差很大呢?
把英语用起来,表达能力是关键
瞟一眼的(30s 以内读完,收藏到一个 list 中,带简介)
记笔记的(3~5min,记大纲和关键信息)
——————上午—————— 7:15——7:30 起床,玩了会手机 7:30——7:50 洗漱 7:50——8:20 出门吃早饭 8:20——8:30 回来休息会 8:30——9:45 写随笔,阅读笔记 9:45——10:10 看比赛 10:10——10:30 休息 10:30——12:15 找书(Pivot 和 Life After college)
——————下午—————— 12:15——12:50 吃中饭 12:50——13:05 休息 13:05——13:45 午休 13:45——14:00 准备出门 14:00——15:00 地铁上看 Pivot,听 Podcast 15:00——17:00 WOWO 英语沙龙 17:00——18:30 地铁上看 Pivot,听 Podcast 18:30——19:30 吃完饭
——————晚上—————— 19:30——21:00 休息(具体干嘛忘记了) 21:00——23:00 列计划,写日报
——————上午—————— 8:30 ——8:50 起床洗漱 8:50——9:00 准备出门 9:00——9:45 地铁上听 Podcast:Swift Coder、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9:45——10:00 买早饭、吃早饭 10:00——10:15 玩手机、逛网站 10:15——10:25 准备列计划 10:15——10:30 重新开机 10:30——10:55 讨论会员页的刷新问题 10:55——11:10 列当天计划 11:10——12:00 调研 WKWebView(读 Complete Guide to Implementing WKWebView)
——————下午—————— 12:00——12:40 到丸龟制面吃中饭 12:40——13:10 碎片化阅读(小密圈、微信公众号) 13:10——13:45 午休 13:45——15:00 调研 WKWebView(读 Complete Guide to Implementing WKWebView,写 Demo) 15:00——16:15 调研 WKWebView(读官方文档,写 Demo) 16:15——16:35 做俯卧撑 3 X 30 个,小新生日,一起吃蛋糕 16:35——17:05 调研 WKWebView(读官方文档,写 Demo) 17:05——18:10 改商户快照相关问题(二维码文案不对,二维码文字的颜色,没有推荐详情时显示两点,会员权益文字部分不显示标签) 18:10——19:10 读 YHAttributedLabel 和 KILabel 的代码 19:10——19:30 提交修改到 GitHub,准备回家 19:30——20:00 去日月光吃晚饭
——————晚上—————— 20:00——20:50 坐地铁,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20:50——20:55 到家,休息片刻,洗衣服 20:55——21:33 写日报(记录10min,随想30min,其他10min) 21:33—— 21:37 休息 21:37—— 21:40 晾衣服 21:40——21:50 写日报(记录10min,随想30min,其他10min) 21:50——22:00 听音乐 22:00——22:30 浏览 iOS 测试相关资料 22:30——23:40 更新 SCSnapshotManager
脱离舒适区——> 难——>学习、模仿——>练习、巩固——>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熟练——>内化、习惯
——————上午—————— 8:30 ——8:40 起床洗漱 8:40——8:50 准备出门 8:50——9:30 地铁上听 Podcast:Swift Coder、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9:30——9:45 买早饭、吃早饭 9:45——10:25 浏览资讯 10:25——10:35 晨会 10:35——10:45 列计划 10:45——11:30 WKWebView 调研(WKUIDelegate) 11:30——12:00 WKWebView 调研(WKScriptMessageHandler)
——————下午—————— 12:00——12:45 午饭 12:45——13:17 碎片化阅读 13:17——13:45 午休 13:45——14:20 WKWebView 调研(WKScriptMessageHandler) 14:20——15:25 NSHipster:WKWebView 15:25——15:35 上厕所 15:35——16:10 NSHipster:WKWebView 16:10——16:40 俯卧撑 16:40——17:05 上厕所 17:05——18:45 开会,提产品意见 18:45——20:00 整理笔记,提交到 GitHub
——————晚上—————— 20:00——20:15 吃晚饭 20:15——21:05 做地铁,看《把时间当做朋友》 21:05——21:15 休息 21:15——22:45 写完 SCSnapshotManager 22:45——23:00 列 6 月份计划 23:00——23:35 洗衣服、洗澡 23:35——00:00 日报
——————上午—————— 8:30 ——8:40 起床洗漱 8:40——8:50 准备出门 8:50——9:30 地铁上听 Podcast:Swift Coder、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9:40——9:50 买早饭 9:50——10:00 吃早饭 10:00——10:15 列计划 10:15——10:47 写 WKWebView 的 Demo 10:47——11:31 读 KINWebBrowser 11:31——12:00 写 WKWebView 的 Demo
——————下午—————— 12:00——12:45 午饭 12:45——13:10 碎片化阅读 13:10——13:45 午休 13:45——15:10 写 WKWebView 的 Demo 15:10——15:20 处理二维码的问题 15:20——15:30 上厕所 15:30——16:30 处理二维码的问题 16:30——17:00 俯卧撑 17:00——18:00 找到二维码图案变形的原因 18:00——18:30 读 Image Resizing Techniques 18:30——19:10 试验 19:10——19:40 读 Image Resizing Techniques 19:40——20:00 聊天、提出关于分享会的建议
——————晚上—————— 20:00——20:15 吃晚饭 20:15——21:30 坐地铁、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21:30——22:00 休息 22:00——23:59 日报
(大多数情况下)做一件事最好要有明确的目标、目的
- 学习他们(平时很少接触的人、有经验的人、做的比较好的人)的做事方式、交流方式、观点、思维方式、视角
- 走出舒适区、与圈外人接触,了解不同的世界,发现自己的问题,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 认识更多的同事,同时也让更多的同事认识自己
- 了解我们在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我们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 培养产品思维
在学习、实践中,是否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去抠每一个细节?
——————上午—————— 8:35 ——8:50 起床洗漱 8:50——9:00 准备出门 9:00——9:45 地铁上听 Podcast:Swift Coder、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9:45——10:00 买早饭 10:00——10:10 吃早饭、浏览资讯 10:10——10:20 早会、记笔记 10:20——10:55 读 Image Resizing Techniques 10:55——11:00 写 Image Resizing Techniques 对应的 Demo 11:00——11:10 读 Image Resizing Techniques 11:10——11:50 讨论、处理 h5 会员页的问题 11:50——12:00 改 bug
——————下午—————— 12:00——12:45 午饭 12:50——13:40 改 bug、验证 bug 13:40——14:40 午休 14:40——15:20 查看内存警告问题 15:20——16:20 查看二维码的问题 16:20——16:45 活动时间:做俯卧撑 16:45——19:40 读 Image Resizing Techniques
——————晚上—————— 19:40——20:20 下班、吃晚饭 20:20——21:10 坐地铁回家
预则立,不预则废
- 说话时提前想好自己要说什么,目的是什么
- 打球时提前想好下一步
——————上午—————— 8:35 ——8:50 起床洗漱 8:50——9:00 准备出门 9:00——9:45 地铁上听 Podcast:Swift Coder、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9:45——10:00 买早饭 10:00——10:20 吃早饭、浏览资讯 10:20——10:40 列计划 10:40——10:50 读 Image Resizing Techniques 10:50——12:00 继续看二维码识别的问题
——————下午—————— 12:00——12:50 午饭 12:50——13:30 碎片化阅读 13:30——14:00 午休 14:15——14:25 会员中心登陆后, WKWebView 中更新 cookie 的问题 14:25——15:05 读 Image Resizing Techniques 15:05——15:15 上厕所 15:15——16:00 读 Image Resizing Techniques 16:00——16:15 俯卧撑 16:15——16:45 发粽子 16:45——19:00 分享交流会
一名中国记者在记者会上用英语向柯洁提问,被柯洁反问“是中国人就说中国话”,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重要的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其实,平时也可以自己训练一下。
-在杨毅写的 比乔丹得分更多的勒布朗,继续得分吧 这篇文章里提到了,欧文在东部决赛后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逆境是一种区分最优秀的和最糟糕的人的方式。”
有人说,最好的注释是没有注释,也就是从代码中就能看出要表达的意思,但是:
这两年在工作中经常用到 web view,所以跟 h5 也打了很多交道,看来 JavaScript 一定是得多了解了。
按时进行阶段性的回顾、总结,不然记录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避免拖延症的最好办法,就是立即去做
好书要反复看、多实践
——————上午—————— 8:35——9:00 起床洗漱 9:00——9:50 吃早饭 9:50——10:00 休息 10:00——10:30 《软技能》笔记 10:30——10:40 休息 10:40——11:24 《软技能》笔记 11:24——11:35 休息 11:35——11:45 洗衣服 11:45——13:05 整理电脑里的资料
——————下午—————— 13:05——14:00 吃中饭 14:00——14:20 休息 14:20——14:40 《软技能》笔记 14:40——15:20 午休 15:30——19:30 打篮球🏀 19:30——20:00 洗澡🛀
——————晚上——————— 20:00——21:30 吃晚饭、买东西 21:30——22:00 休息 22:00——00:30 读 《软技能》
——————上午—————— 9:00——9:20 起床 9:20——10:00 早饭 10:00——11:20 《把时间当做朋友》阅读笔记 11:20——13:00 SCSnapshotManager 单元测试
——————下午—————— 13:00——13:32 中饭 13:32——14:00 日报 14:00——14:45 午休 15:00——23:30 同学(超普、“大叔”)聚会:逛淮海路、外滩
作为行动派,我们应该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看看身边的人
SCSnapshotManager
的相关博客——————上午—————— 9:00——9:20 起床 9:20——10:00 早饭 10:00——10:30 记录上海的生活 10:30——11:00 其他 11:00——11:50 写日报、随想录 11:50——12:50 找书
——————下午—————— 12:50——13:25 吃中饭 13:25——15:00 写日报、随想录 15:00——15:20 休息 15:20——15:45 同步公众号上的《沪江技术沙龙感想》到简书上 15:45——19:00 完成 SCSnapshotManager 的相关博客
——————晚上—————— 19:00——21:20 吃完饭、购物 21:20——21:40 洗澡🛀 21:40——22:25 记账 22:25——22:51 洗袜子、刷牙 22:51——23:20 日报、随想录
虽然拖着直到今天才把 SCSnapshotManager 相关的任务完成,但是也算是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了,只要能做就做下去,做不了就慢一点,只要前行,就是进步,慢一点也无妨。
做过的比较有意思的😊、有意义的💪事情
——————上午—————— 9:55——10:15 早饭 10:15——11:30 活动详情 URL 11:30——12:00 会员页问题
——————中午—————— 12:00——12:45 中饭 12:45——13:20 碎片化阅读 13:20——14:00 午休 14:00——16:00 快照问题 16:00——16:30 俯卧撑 16:30——18:00 会员页问题 18:00——19:00 需求分配 19:00——19:30
——————下午—————— 19:30——21:00 回家路上 21:00——22:30 WWDC:WKWebView 22:30——23:30 和向尚平通电话 23:30——23:43 记日报
与不同的人交流总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只顾闷头闭门造车,就会导致不知道自己做的好还是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
定的计划不能再拖了,当计划执行不到位时,就需要反思了,到底是自己的计划有问题,还是执行力的问题?
在早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时候,大胆去尝试、去体验,等有了成熟的思考和经验、最佳实践之后,再按套路来
好为人师的人:他们会给你建议这、建议那,如果是有实力的人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那就用心听,并且间接告诉他“我很喜欢你的建议”,如果是一些自己都没活明白的人,为了彰显自己的优越感而给你提一些肤浅的建议,都不用太上心,当耳边风就行,千万不要与他理论,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在于建议本身。
纯粹喜欢贬低别人的人:这种人就是个 loser,远离他们,如果没法远离他们,平时最好不要跟他们表达真实想法,他们的话也基本上不用当回事。因为我的观点是,有建设性的批评,是不会盲目地光说错误,而说不明白不好在什么地方,以及怎么解决。
编码前最好跟产品先沟通好,提测前最好跟测试沟通好,只有目标达成一致,才不会无意义的争论。
看看大牛们的一些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有朋友跟我讲,他平时其实也想写写东西,但是一直觉得自己讲的不一定对、不全面,而且还需要花时间整理思路,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也是有类似的问题,既然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
大多数人所面临的问题一般有三种情况:
相比之下,我更尊敬第二种人,至少他自己敢于行动,至于第三种人,完全就是废物,而第一种人呢,就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美其名曰“完美主义”,在他们眼中,只有一切都 “ready” 了,才能开始行动,因为他们眼中的成功就是一两次就能实现的。 实际上,我自己也是这种人,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所面临的问题。
最理想的做法是,先制定出大概目标,然后想出大概方向和思路,就可以去做了,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不断进化,就像软件迭代一样。
昨晚和几个朋友聊天,我说了不少,但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听,后来自己也有些感触:
有些问题,生活中的也好,技术上的也好,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能解决,那就先放下,如果比较急的话,可以问问别人,如果不急的话,可以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看,这期间可能在跟别人讨论或者看些其他资料时有所启发。 反正把时间耗在某一个细节上,是不值得的。
你学习一样新东西,比如说一门外语,弹琴,打球等等,练习的要领并不是重复去练你已经会的部分,你应该做的是集中精力先把对你而言很难的部分搞定。
提取练习让你事半功倍:在象棋游戏中,“低段数玩家和大师级玩家的区别就在于,大师级的玩家会花更多时间来找出自身弱点并克服不足”。
启发:我打篮球和写代码也是这样,难怪一直没什么进步😂。
罗杰·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是世界上首个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人。不过你能想象吗,他曾经连一双运动鞋也买不起,也没钱吃跑步者特供餐。他不像专业运动员们,能天天得到训练。有时候,他只能从一天中抽出半个小时去跑步。
启发:所以做事情不要给自己找客观理由,也不要受到外界影响而轻易动摇,专注自己的目标,及时调整方向。
早上一过去,发现办公室的墙重新刷了一下,空气中有点刺鼻的味道,于是 2 楼的同志们都浩浩荡荡地搬到到了 3 楼,搬到 3 楼后感觉热闹了许多,跟其他组的同事交流也方便了不少,也许这就是更好的融合。
唯一不太好的就是空调吹的有点冷,心也静不下来。
这两天看到最近出新书的 phodal 在知乎上被黑的不行——如何看待phodal新书 《全栈应用开发-精益实践》,我在想到底谁说的对呢?
今天在《IT优秀作者精选-第一期》偶然看到卓同学的一句话:
“人们总是高估了短期的热情而低估了长期的努力。”
我非常非常认同这句话,比如说写作,要长期坚持下去其实是很难的,我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坚持写博客,取得的进步是自己能看得见的,值得鼓舞的一件事就是,今天还有读者给我评论和打赏了。
Angela 在嘀嗒嘀嗒小密圈分享了一个回答,其中有几个观点很有启发:
“以后做事的时候,可以想想,这件事换成他会怎么做?为什么我觉得他这么做很好,显得有理性?既然你能看到他的长处,就说明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也许是自己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 人的一生成长中会不断觉得谁谁谁做人做事很好。不妨在短期内以她为镜子提升自己,直到把自己提升到比她做得更好,就是你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时候你会看到在新的阶段更优秀的,更值得学习的人。 如果觉得自己比所有人都牛,基本这个人也就到头了。”
坚持写作是件好事,但是不要忘记了出发点是什么,不要舍本逐末,自己要明确写作的目的:
学习要有阶段性的成果、要有检验标准,要想想学的意义是什么,一味埋头苦学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倾听和避免无畏的争论。(当然有时候就是需要争论)
晚上跟爸妈通了个电话,一如既往地费脑。。。。唉
见技术笔记
下午 hr 给我们拿了一份贺卡过来,说是老板生日,我们每组都要写点自己送给老板的祝福语。
感觉自己最近心一直静不下来,还是有些浮躁,晚上都睡不好,为什么?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还是没想明白,也想不明白?
我也渐渐明白,有激情未必是件好事,大喜或大悲很容易导致激动,而人往往容易被情绪冲昏头脑,所以,有没有激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保持稳定。
不失眠也许是一种能力,王石说:
“我一般睡觉,你不要让我闭上眼,只要我闭上眼,一分钟之后就睡着,这算时间长的了,而且一睡就是一觉。如果三分钟才能睡着,这就算失眠了。”
为什么我们会失眠?这篇文章总结的很好:
失眠三原因: 一是纠结已经发生改变不了的事; 二是着急正在发生无力改变的事; 三是担忧没有发生可以改变的事。
SCWebBrowserView
的更新
今天问同事 CJJ 有没有以前现成的图片资源可以用,他跟我讲,直接问 UI 设计师要就行了,不用想那么多。
到底该不该想呢?人一生当中,有些事情需要慎重考虑,比如,买房,有些事情不需要怎么考虑,因为要么不太重要,要么已经有现成的方案了。
所以,什么都不考虑是不行的,什么都纠结也是行不通的。
这个话题其实跟上一点有点相通,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仔细考虑,权衡取舍之后,在做决定,这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重要的事情往往结果很重要,往往还是要想办法避免失败造成的损失。小事情上,最好是多尝试,试一试就知道行不行了,想得越多越没有执行力。
stormzhang 的这篇关于习惯的文章让我很有启发
从这个 issue 开始,记下对自己每天的生活的一点思考,虽然之前也一直在记事本上记,但是更喜欢 Github 的排版和清净。
随想录系列
Checklist
[ ] 读书笔记:《与时间做朋友》
好习惯
每天/周都要看的(回顾、检查一下,自己的行动方式是否正确,执行是否到位)
工作 / 技术成长
个人成长
个人生活
未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