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u / bamboo

flower and vegetable
2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盆地意识 #37

Open aeonu opened 1 year ago

aeonu commented 1 year ago

首页

识局Startegy +订阅

精彩篮球体育直播,高清在线免费看! 广告 成都:克服“盆地意识”,争做中国的洛杉矶

识局Startegy 2016-08-01 10:58 +订阅 文/暗涌(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最近几天,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成都圆满闭幕了。这20个国家的GDP占全球经济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决定的可是全世界经济的走向。今天,我想先从成都的“盆地意识”说起,聊聊成都这个有趣的地方。

1.“少不入蜀,老不离川”

什么叫“盆地意识”?这个词会让我联想到我们近邻日本的“岛国意识”、“岛国心态”,一个曲卷而狭长的岛国上衍生的“岛国”文化。

而在四川,尤其是成都,“盆地意识”同样值得引起重视。

四川盆地,囊括了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是中国乃至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之一。四川盆地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这是几乎完全封闭的地理特性造成的。正是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让生活在四川盆地的人们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盆地意识”。而“盆地意识”最深厚的,并不是盆地内的落后地区,而是发达的成都平原。

盆地意识通常具有自足、自满、自大以及故步自封、小富即安、循规蹈矩的特质,意味着缺少进取、开放、拼搏和创新的精神。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四川盆地,自秦时蜀郡守李冰开凿都江堰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地理形式使得其一向自成系统。

“四川盆地”对于成都人来说,其实就是“盆地即天下”,“四川盆底”。这让人产生联想:“坐井观天”。于是,不管是赞誉也好,批评也罢,还是自谦,还是自责,四川人就与“盆地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川日报》在1988年曾发表过一篇关于“盆地意识”的文章,作者对盆地意识进行了形象总结,其主要特性为:一、左顾右盼,畏首畏尾,不敢率为天下先;二、因陈袭旧,亦步亦趋,不知今朝是何年;三、仰承上峰,惟命是从,不辨不察,奉陈规为天条;四、自我束缚,安之若素,无追无求,视脱颖为非分;五、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哪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六、自足处优,怡然自得,不知富裕何来、小康何谓;七、开口“万一”,闭口“万一”,宁舍“万一”之利,不担“万一”之虞;八、口斥“盆地”,心拘“盆地”,附会穿凿议论一气,只尚玄谈,不思进取。

当然,如今成都的“盆地意识”已不是那强烈的自足、自满、自大了,如今主要体现在悠然的生活方式。

俗语说“少不入蜀,老不离川”。大意是说,成都悠闲舒适,民风懒散,年轻时候住在川中会使人消磨得失去了锐气和进取心,耽溺在饮食男女里;而老者在这里刚适合,看破了世间之事,洞晓了人生真谛,刚好利用后面的时光来弥补少年时候的峥嵘和磨去红尘里的气息。

相对其他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都就显得“颓废”、“腐朽”多了。这些词是成都文人、尤其是诗人用来形容“享受生活本身”的极端用语。成都本土的享乐文化,是很难被改造的。如果深入到成都文化核心,那种个性化的,对本地特色的执着---坚守,一直隐隐地、缓慢地接受与改变改造着泊来的文化与精神,而后者,最终也只能屈服于这样一种会被归结为“盆地意识”的东西。

最能够体现成都人性格特征的地方,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茶馆。士农工商、文人墨客、贩夫走卒、三教九流,都喜欢上茶馆坐茶馆泡茶馆、当茶客看客麻客,说茶经、谈生意、看书报、摆龙门阵。

二是农家乐。农家乐起源于成都。千百年来成都就鲜见太阳,“蜀犬吠日”,于是一有太阳,成都的农家乐便人满为患。

三是餐馆。世界上最好吃的人是成都人。川菜、小吃、火锅,遍布大街小巷,在全世界也是随处可见川菜馆。各色的美食和各地的味道被智慧的成都人融圆出了更多可能性。四是麻将。有笑话说,不管成都人到哪里旅游,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打麻将。即使当年地震刚刚袭来的时候,正在“砌长城”的老太太们都说,别忙,等把这一局赢的10块钱收了再跑。

难怪张艺谋也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2.“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为什么成都的“盆地意识”如此强烈?

简单地说,主要是待在成都,实!在!是!太!舒!服!了!

从自然环境上来看,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个美妙的城市。李白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从杜甫的古诗,也可以窥见成都当时的自然风貌:“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老天爷偏爱我们。

成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座在市区可以看到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人口大城市。头几天,一场夏雨过后,成都天气晴好,天空像似被洗涤了一番。每到傍晚,西边方向群山崇岭环绕,如海市蜃楼,美轮美奂,刷爆了“朋友圈”。那些美景,不是幻觉,只是恢复了杜甫1000多年前看到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

从天气气候上来看,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狂风暴雨难光顾,烈日雷电也稀少。成都没有洪灾肆虐,没有雪灾横行,没有大雨倾盆,没有高温不退,没有洪涝灾害,没有台风龙卷风,没有沙尘暴,西靠两大原始森林,巍峨绵延大雪山,深处内陆却是海洋性气候,绝了!

从地理条件来看,常璩有言:“蜀(成都)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余秋雨的话为成都的美妙做了最为经典的注解,他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以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深淘滩,低作堰”的都江堰的千年滋养,加之地势低平,土质肥沃,水域遍布,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平畴沃野,无旱无涝。所以,成都这块风水宝地,成为了长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精美的文物,更证明了成都的神奇美妙、天生丽质。

再说说现在,成都作为中西部龙头城市,GDP在全国排名第九,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平均房价1万元出头,比起北上广深的动辄八万十万的房子,是不是温柔得多?

我就有在深圳买了房子、现在身家上千万的朋友天天跟我嚷嚷要回成都养老。成都的房价,就算不跟北上广深相比,跟武汉、南京、苏州、合肥和厦门这些二线城市一对比,顿时感觉自己幸福许多。

现在全中国哪里还有这么舒服的大城市?

盆地意识的起源,就应该说是祸起“天府之国”——因“水旱从人”而“不知饥馑”。在农业经济时代,这是天然的幸福,不值得更没必要去指责,有饭吃有衣穿有屋子遮风雨,这不就是所谓的农业大同社会吗? 清代诗人吴好山在成都竹枝词中简直就把成都说成了人间胜境。“成都富庶小巴黎,花会年年二月期。”近代诗人吴芳吉把成都与“世界乐都”巴黎相提并论。甚至还有外国人把成都比作“东方伊甸园”。

3.“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对于这种悠然自在,“颓废”而少进取的生活方式,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腐朽懒散”的生活任然是“盆地意识’的表现,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这样一个“盆地”,到底对成都人性格有什么影响?

有个段子说,北京人看全国人民都是下级,上海人看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广州人认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北方人。那成都人怎么看?——成都人看其他地方的人都是“瓜娃子”。

什么叫“瓜娃子”?这是成都人的惯用口头禅,褒贬不一,有“傻瓜”“笨蛋”的意思,有可能是真的说人傻,但很多时候是亲近之人之间的一种爱称。

从这个简单的“瓜娃子”,其实就可以一瞥成都人玩世不恭的态度。如上所述,自古以来成都就以“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载于史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一无二的都江堰灌溉之利,为成都人提供了一片富饶美丽的沃土,间接 形成了成都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与开朗性格。

从面对“5.12”特大地震的态度中,就可以从中窥见成都人乐观乐天的性格。地震中有两幅很出名的对联,诸君可以感受一下:“上联:小震不用跑 ;下联:大震跑不了;横批:不跑”;还有一个是这样的:“上联: 灾区人民无房可住,在余波中等待吃喝;下联:成都人民有房不住,在吃喝中等待余震;横批:都球恼火(日子难过)”。

正是因为这种乐观乐天的性格,普通成都人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抱负。老百姓的爱好和追求,就是“吃点儿麻辣烫,打点儿小麻将,看点儿歪录象,上街逛一逛,脚杆烫一烫,OK唱一唱”。

同样是所谓“休闲之都”,有人在对比了杭州和成都两个休闲城市以后总结到,杭州是有钱人的乐园,成都是普通人住的地方;杭州人讲精致,成都人穷开心。但是,成都人对故土家园的迷恋,是外地人难以想象的。

成都人衡量一个地方的标准便是“安逸”与否。许多北京上海的学生,出国留学以后就不再回国定居了,但很多很多的成都人出国留学以后还要回来,原因很简单:国外“不安逸”。没有火锅,没有茶馆,没有冒菜,没有麻将,那还怎么活?

于是乎,便有人将成都的城市性格概况为十六个字:“喜为人先,乐容天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我以为,这是非常贴切的。

研究过历史的人,特别是研究近代史的人,往往会得出这样一句结论:“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四川盆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当统一王朝瓦解之时,蜀地足以独立于天下逐鹿的中原之地,独树一帜,虽无力进取,亦足以自保;而天下将定之时,这块窝在山地里的盆地尚未被纳入统一的版图,统治者都是到最后大局已定的时候来平定这块地方。

四川人有“川耗子”的称呼。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四川人多。有一种说法是,在中国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必能见到老鼠和四川人。二是四川人聪明。耗子牙尖嘴利,精灵机智,善于钻营,多智善谋,这也许是外省人对川人的揶揄,川人虽从未因此绰号有自豪感,但也从未有过受辱感。

四川人有“在外是条龙,在家是条虫”的说法, “自古文人皆入蜀”、“蜀中才子蜀外扬”、“川人留川磨成牛,川人出川惊海内”。在全国,只有四川人有这样的特性,有才能的人只要出川,便会有一番作为。梁启超也说过,但凡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成就的人,大多数都是入过川的。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南方人物周刊》曾在2005年出专集:四川人是天下的盐。做天下的盐,就是做社会栋梁。

当然,成都人也是包含在在上述两个说法之中的,而且尤为典型。各行各业成都籍贯的名人,多到数不胜数。在外地的成都人,的确有很多做了社会的栋梁。

4.解放思想,争做中国的洛杉矶

站在新的起点上,成都需要怎么走?

今天,成都已成为继北上广、天津和重庆之后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是私家车保有量第二城,领事馆第三城,“双机场”第三城,航空第四城,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第一名、被《财富》杂志评为15个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被《第一财经》评为中国新一线首位城市、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成都,作为一个西部城市,内陆城市,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发展成绩感到自豪。

居安必思危。太“安逸”未必是一件好事。

成都是自醒觉醒的成都平原人,以及外来的有道之男,志士之女共同建树的。这些成绩,恰恰是成都抛弃自足、自满、自大的结果。固守的 “盆地意识”,必然地要遭到挑战并充满危机。一直保持一种内外融合、博大胸怀、开放包容的心态,才会继续缔造一个前程似锦的成都。

作为四川全省发展的“首位城市”,成都人口仅占全省的1/7,GDP却占了全省的1/3强。2015年,成都GDP已经超过1万亿,而四川的第二名绵阳GDP才1700亿元,仅相当于沿海一个好点的县。全省各市州发展差距如此之大,成都一马当先的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待发挥好。要不然,要被省内其他市州的兄弟们戏谑称为“成都省”、“四川市”。

由于特殊的封闭的地理环境,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成都是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外的雾霾多发区域。除了近期的“G20蓝”,今年元旦前后,成都雾霾袭城12天,遮天蔽日,昏黄灰暗,让人崩溃。

成都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基础和优势,但仍然任重而道远。虽然总体发展不错,但如果只紧盯着盆地四周,止步于“西部老大”,那就太过可惜。

成都必须克服“盆地意识”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内陆意识和小农意识,敢于与纽约、东京、伦敦、香港等世界现代化城市比较。要拿出“大开大合”的气魄,打破“西部宿命”,争做中国的洛杉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成都不跳出盆地,继续陶醉于“天府之国”的标签,就必然浪费潜力,错失机遇,止步不前,延误发展。

站在新起点,成都必须要拿出高地意识,站在高处,行在宽处,变“盆地意识”为“洼地效应”,跳出视野狭窄、空间局限、信息闭塞、交流困难等盆地属性束缚,自加压力急起直追。如果能够勇敢地跳出盆地,则成都就可以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为“天府之国”书写新的篇章。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