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ssli / IA001-BP

BP work for IA001
1 stars 2 forks source link

tookit #1

Open alissli opened 6 years ago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同学作业参考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领域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国外版桔子/企查查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Interviews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Introduction

I operate on the physics approach to analysis. You boil things down to the first principles or fundamental truths in a particular area and then you reason up from there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他何以是當代傳奇?Elon Musk 的十二句名言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Book recommend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社交媒体

Krystal-liang commented 6 years ago

马斯克学习方法: https://byrslf.co/want-to-innovate-like-elon-musk-know-how-to-learn-like-him-first-de13c5c4a119

Krystal-liang commented 6 years ago

马斯克书单;

1.《我们最后的发明》

2.《爱因斯坦传》

3.《Structures》

4.《Catherine the Great》

5.《if the universe is teeming with alines》

6.《特斯拉》

7.《基地》

8.《贩卖怀疑的商人》

9.《门洛帕奇的奇才》

10.《严厉的月亮》

11.《超级智能》

12.《最后的雄狮》

出处:https://36kr.com/p/5069072.html

别人的分析:马斯克学习方法

Information and ideas will take much longer to traverse through this block, and will very often get distorted or lost in the process.

马斯克的学习方法:https://www.jianshu.com/p/0df9646636c6

访谈:

马斯克:阅读自学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924567

马斯克那个巨牛的思维方式“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https://36kr.com/p/5068808.html

Krystal-liang commented 6 years ago

First Principles: Elon Musk on the Power of Thinking for Yourself https://jamesclear.com/first-principles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要点整理by aliss

Krystal-liang commented 6 years ago

Aristotle and the Importance of First Principles https://alyjuma.com/first-principles/

Krystal-liang commented 6 years ago

A 'FIRST PRINCIPLE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ristotle's philosophy meets Elon Musk's innovation.

http://www.mattprindle.com/first-priciples/

Krystal-liang commented 6 years ago

马斯克书单摘要与目录;「Zotero出现故障,只能用笨办法了」

1.详细版:内容有点长,我整理在文档里了

https://github.com/Krystal-liang/IA001/blob/master/ch7/RepTaskBasic.md

2.简易版

1.《我们最后的发明》: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55627/

内容简介  · · · · · · 人工智能帮你选择买什么书、看什么电影,甚至和谁约会!它把"智慧”放进你的智能手机里,很快它就将驾驶你的汽车了。它掌控着华尔街大部分的交易的命脉,控制着重要的资源的分配,比如水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但是,人工智能也可能威胁我们的生存。 《我们最后的发明:人工智能与人类时代的终结》探讨了一味追求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危险。目前为止,人类的智慧还是独一无二的,然而我们能够和大大超越人类智能的AI共存吗?或者说,它们会允许我们与其共存吗?

作者简介  · · · · · · 詹姆斯·巴拉特(James Barrat),科普及解密类纪录片导演,20多年来一直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多次为国家地理、探索频道、PBS等供稿或制作影片。曾采访过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机器人制造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等人。 目录  · · · · · · "楔子 vii 1.忙碌小孩 001 2.问题只花两分钟 019 3.展望未来 033 4.艰难之路 049 5.写程序的程序 071 6.四种基本动力 081 7.智能爆炸 105 8.不归路 127 9.收益加速定律 143 10.奇点主义者 161 11.硬起飞 177 12.最后的难关 207 13.本性上的不可知 235 14.人类时代的终结 255 15.网络生态系统 271"

2.《爱因斯坦传》: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31723/

内容简介  · · · · · · 沃尔特·艾萨克森编著的《爱因斯坦传》是爱因斯坦的所有文稿解密之后问世的第一部有关爱因斯坦的内容详尽、可读性极强的传记。 爱因斯坦是如何思考的?这个天才又是如何造就的?《爱因斯坦传》基于新近披露的爱因斯坦的私人信件,探究了这位富于想象、不拘礼节的专利员领会造物主的心思、揭开原子和宇宙奥秘的过程。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爱因斯坦的人生和个性都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书荣获美国国家科学院2008年度科学传播最佳图书奖。

作者简介  · · · · · · 沃尔特·艾萨克森: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执行总裁,曾任有线新闻电视网(CNN)主席和《时代》(Time)周刊总编。他的著作有《史蒂夫·乔布斯传》《富兰克林传》(Benjamin Franklin:An American Life)和《基辛格传》(Kissinger:A Biography)等。 目录  · · · · · · 致谢 主要人物 第一章 光束骑士 第二章 童年,1879-1896 第三章 苏黎世联邦工学院,1896-1900 第四章 恋人,1900-1904 第五章 奇迹年:量子和分子,1905 第六章 狭义相对论,1905 第七章 最幸福的思想,1906-1909 第八章 奔波的教授1909-1914 第九章 广义相对论,1911-1915 第十章 离婚,1916-1919 第十一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1916-1919 第十二章 声名大振,1919 第十三章 四处奔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1920-1921 第十四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1921-1927 第十五章 统一场论,1923-1931 第十六章 知命之年,1929-1931 第十七章 爱因斯坦的上帝 第十八章 流亡者,1932-1933 第十九章 美国,1933-1939 第二十章 量子纠缠,1935 第二十一章 原子弹,1939-1945 第二十二章 世界公民,1945-1948 第二十三章 里程碑,1948-1953 第二十四章 红色恐惧,1951-1954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时光,1955 尾声 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心灵 参考书目 注释 索引 人名译名对照表

3.《Structures》: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252795/

内容简介  · · · · · · In "The New Science of Strong Materials" the author made plain the secrets of materials science. In this volume he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and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作者简介  · · · · · · James Edward Gordon was born in 1913. He took a degree in naval architecture at Glasgow University and worked in wood and steel shipyards, intending to design sailing ships. On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he moved to the Royal Aircraft Establishment at Farnborough, where he worked on wooden aircraft, plastics and unorthodox materials of all kinds. He designed the sailing rescue dinghies carried at one time by most bomber aircraft. He later became head of the plastic structures sections at Farnborough and developed a method of construction in reinforced plastics which is now used for a number of purpose in aircraft and rockets. For several frustrating years he worked in industry on the strength of glass and the growth of strong 'whisker' crystals. In 1962 he returned to government service as superintendent of an experimental branch at Waltham Abbey concerned wi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tirely new structural materials, most of which were based on 'whiskers'. He was Industrial Fellow Commoner at 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 and became Professor of Materials 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where he was later Professor Emeritus. He was awarded the British Silver Medal of the 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for work on aircraft plastics and also the Griffith Medal of the Materials Science Club for contributions to material science. His book, Structures 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 is also published in Penguin. Professor Gordon died in 1998. In its obituary The Times wrote of him that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hat he wrote 'two books of outstanding literary quality ... at once entertaining and informative, providing absorbing interest for both expert and student'.

4.《Catherine the Great》: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43648/「只找到电影

5.《if the universe is teeming with alines》;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79777/

内容简介  · · · · · · Given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perhaps 400 billion stars in our Galaxy alone, and perhaps 400 billion galaxies in the Universe,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somewhere out there, in the 14-billion-year-old cosmos, there is or once was a civilization at least as advanced as our own. The sheer enormity of the numbers almost demands that we accept the truth of this hypothesis. Why, then, have we encountered no evidence, no messages, no artifacts of these extraterrestrials? In this second, significantly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f his widely popular book, Webb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for now!) 75 most cogent and intriguing solutions to Fermi's famous paradox: If the numbers strongly point to the existence of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why have we found no evidence of them?

作者简介  · · · · · · Since gaining a BSc in phys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and a PhD in theoretical phys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Stephen Webb has worked in a variety of universities in the UK. He is a regular contributor to the Yearbook of Astronomy series and has published an undergraduate textbook on distance determination in astronomy and cosmology as well as several popular science books. His interest in the Fermi paradox combines lifelong interests in both science and science fiction.

6.《特斯拉》: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01924/

目录  · · · · · · 引言 德尔莫尼科晚餐之会  1 第一章 理想的早期人生(1856—1878)  11 第二章 电动机之梦(1878—1882)  31 第三章 在实践中学习(1882—1886)  55 第四章 精通交流电(1886—1888)  69 第五章 出售电动机专利(1888—1889)  90 第六章 探求新理念(1889—1891)  105 第七章 真正的魔法师(1891)  115 第八章 把表演带到欧洲去(1891—1892)  127 第九章 在美国推行交流电(1892—1893)  140 第十章 无线照明和振荡器(1893—1894)  156 第十一章 倾力推广(1894—1895)  171 第十二章 寻找无线传输新方案(1895—1898)  189 第十三章 驻波(1899—1900)  233 第十四章 沃登克里弗塔(1900—1901)  268 第十五章 塔之暗灭(1901—1905)  294 第十六章 梦想家的余生(1905—1943)  327 尾声  352 资料说明  367 缩写与资料  372 注释  374 致谢  431

找到另一本传记:《尼古拉·特斯拉》: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07378/

内容简介  · · · · · · 迄今为止最权威、最畅销的尼古拉·特斯拉传记 最新修订·畅销35周年特別纪念版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被西方科学界的精英人物誉为是唯一堪比达·芬奇并超越爱因斯坦的伟大科学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发明创造的巨匠,但由于他身上同时也具有某种神秘甚至超自然的特质,也有人称他为神秘怪客或超人。是他发明和创造了交流电系统,对现代世界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取得了大约1000项发明。他的很多研究项目,因为大大超前于时代,技术条件远远无法跟上,而难以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迄今为止,全世界的科学发明体系仍然建立在特斯拉的遗产之上,是他“发明”了现代世界。 然而,因为历史上一些利益集团的阴谋和美国军方某些更神秘的理由,他的成就与事迹被人为地打压或隐瞒,以致绝大多绝普通人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但随着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加大而引发出对...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 · · · · 玛格丽特·切尼(Margaret Chene) 一位罕见的全面的传记作家。关于特斯拉,她还与罗伯特·乌合著有《特斯拉:闪电的主人》。另著有伟大的歌舞表演者和歌者马伯尔·梅尔瑟的传记《马伯尔的午夜》与《此时农场为何:美国连环杀人犯》。现居美国加州。 目录  · · · · ·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现代普罗米修斯 第二章 赌徒 第三章 高等移民 第四章 投靠爱迪生 第五章 电流之战 第六章 指挥火焰之剑 第七章 无线电 第八章 上流社会 第九章 前路坎坷 第十章 判断错误 第十一章 前往火星 第十二章 机器人 第十三章 闪电投手 第十四章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大停电 第十五章 宏伟而落寞 第十六章 奚落,责难,打击 第十七章 无线电大论战 第十八章 险象环生 第十九章 诺贝尔事件 第二十章 飞灶 第二十一章 雷达 第二十二章 嘉宾 第二十三章 鸽子 第二十四章 变迁 第二十五章 生日宴会 第二十六章 浮在水上的软木塞 第二十七章 宇宙交流 第二十八章 逝世和变形 第二十九章 下落不明的资料 第三十章 遗产 后记 追踪文件去向

7.《基地》;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58490/

内容简介  · · · · · · 向来,过去才是历史,昨天才是历史。阿西莫夫却与众不同,他的《基地》系列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 阿西莫夫这位“未来历史学家”,这位美国的“太史公”,用“史诗”般的笔触,用“基地”系列宏大的篇章,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讲述了来自“银河帝国”、来自第一基地(通常称为“基地”)和第二基地以及来自那个“骡”的跌宕曲折的故事,把“未来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奉献给读者。 《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扣第一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已经逐渐走向衰亡。这时间,只有心事史学的一代宗师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人人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立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 · · · · 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这个出生在俄国、长在美国的美籍犹太人,是20世纪顶尖的科普巨匠和科幻文学大师,被誉为“国家的奇迹与自然的资源”。他一生中创作了467部作品,涉及数字,天文学、地球科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文学、科幻等诸多领域。 目录  · · · · · · 1 心理史学家 2 百科全书编纂者 3 市长 4 行商 5 商业王侯

8.《贩卖怀疑的商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365734/

内容简介  · · · · · · 《贩卖怀疑的商人》讲述了一伙有影响力的科学决策者如何干扰公众了解科学事实,以便推进某种政治和经济议程的令人不安的故事。在公众健康和环境科学研究方面,美国科学界长期居于世界领导地位。科学家对于滴滴涕、烟草烟雾、酸雨和全球变暖的危险进行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但与此同时,该领域内一个看似渺小、实则强大的附属组织却在极力否认这些危险,并要说服全世界接受他们的观点。

目录  · · · · · · 序言 第一章 怀疑是我们的产品 第二章 战略防御、伪造事实以及乔治·c.马歇尔研究所的建立 B团队的诞生 星球大战:战略防御计划 从战略防御到核冬天 乔治·C.马歇尔研究所 对科学的全面攻击 第三章 播下怀疑的种子:酸雨 政治行动和美加分歧 里根白宫的怀疑态度 获得第三方意见 尼伦伯格的酸雨同行评审专家组 操纵同行评审 第四章 构建对抗机制:臭氧洞之争 臭氧之争 臭氧层的空洞 创建适应性的规管制度 北极的臭氧洞? 建立反诉机制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五章 什么是伪科学?由谁决定? 二手烟之争 二手烟简史 转嫁责任:行业攻击环保署 利用烟草捍卫自由企业 第六章 否认全球变暖 1979年:气候的创意年 拖延策略:科学院第二次和第三次评估报告 用“白宫效应”处理“温室效应” 将责任归咎于太阳 对于罗杰·雷维尔的攻击 加倍否定事实 第七章 再次否认:对于雷切尔·卡森的修正主义攻击 《沉寂的春天》和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 把否认事实作为一种政治策略 奥威尔式的问题 结论关于自由言论和自由市场 一个科学的“波将金村” 自由言论和自由市场 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冷战遗产 技术信仰主义 科学家为何不挺身而出? 尾声一个新的科学视角 鸣谢 译后记 参考文献

9.《门洛帕奇的奇才》the wizard of Menlo Park「没有找到详细的」

10.《严厉的月亮》: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82890/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罗伯特·A·海因莱因是世界科幻协会评出的第一位“科幻大师”,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科幻作家之一。有批评家指出,“许多当代作家企图与这种影响力较量,最后发现他们对抗的仿佛是大海或天空,毫无取胜之望。” 海因莱因一生创作了数十部科幻长篇,曾经四次获得雨果奖长篇小说大奖,这一获奖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严厉的月亮》是海因莱因最后一部获奖长篇,与《异乡异客》、《时间足够你爱》并称为海因莱因最优秀的三大杰作。

作品简介: 月球的地下城市中住满了从地球流放来的罪犯。犯人们及其他们的后代经过艰苦努力,使月球变成了一个粮食基地,但却受尽地球盘剥。为了保证月球有限的资源不会枯竭,月球人开始了反抗。 海因莱因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曼尼等多个令人信服的反英雄形象,更以自己在技术方面超人的预见性刻画了一台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超级电脑——月球人对抗地球的秘密武器。 本书最突出地展示了海因莱因所有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发人深省的思想、扣人心弦的情节、对科技发展的预见,是海因莱因最受欢迎的杰作之一。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海因莱恩(Robert A. Heinlein,1907-1998)是世界科幻协会评出的第一位“科幻大师”,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科幻作家之一。有批评家指出,“许多当代作家企图与这种影响力较量,最后发现他们对抗的仿佛是大海或天空,毫无取胜之望。” 海因莱恩一生创作了数十部科幻长篇,曾经四次获得雨果奖长篇小说大奖,这一获奖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严厉的月亮》是海因莱恩最后一部获奖长篇,与《异乡异客》、《时间足够你爱》并称为海因莱恩最优秀的三大杰作。 海因莱恩的重要作品还有:《傀儡主人》、《星兽》、《进入盛夏之门》、《银河系公民》、《星船伞兵》等。

11.《超级智能》: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08917/

内容简介  · · · · · · 当机器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时会发生什么?人工智能会拯救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作者提到,我们不是这个星球上速度最快的生物,但我们发明了汽车、火车和飞机。我们虽然不是最强壮的,但我们发明了推土机。我们的牙齿不是最锋利的,但我们可以发明比任何动物的牙齿更坚硬的刀具。我们之所以能控制地球,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比即使最聪明的动物的大脑都要复杂得多。如果机器比人类聪明,那么我们将不再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机器的运转将超越人类。 人类大脑拥有一些其他动物大脑没有的功能。正是这些独特的功能使我们的种族得以拥有主导地位。如果机器大脑在一般智能方面超越了人类,那么这种新兴的超级智能可能会极其强大,并且有可能无法控制。正如现在大猩猩的命运更多的掌握在人类手中而不是自己手中一样,人类未来的命运也会取决于机器超级智能的行为。 但是,我们有一项优势:我们有机会率先采取行动。是否有可能建造一个种子人工智能,创造特定的初始条件,使得智能爆发的结果能够允许人类的生存?我们如何实现这种可控的引爆? 作者相信,超级智能对我们人类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这本书中,作者谈到了超级智能的优势所带来的风险,也谈到了人类如何解决这种风险。作者认为,他的这本书提到的问题将是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这本书目标宏大,且有独创性,开辟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道路。本书会带你开启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把你带到对人类状况和智慧生命未来思索的最前沿。尼克•波斯特洛姆的新书为理解人类和智慧生命的未来奠定了基础,不愧是对我们时代根本任务的一次重新定义。

作者简介  · · · · · · 尼克‧波斯特洛姆,全球著名思想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的院长,哲学家和超人类主义学家。其学术背景包括物理、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以及哲学,著有大约200种出版物,已经被翻译成22种语言。曾获得尤金‧甘农(Eugene R. Gannon)奖(该奖项的获得者每年只有一名,他们来自哲学、数学、艺术和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领域)。 目录  · · · · · · 序言 // XXV 第一章.人工智能:昨日成就与今日现状 第二章.通往超级智能之路 第三章.超级智能的形式 第四章.智能大爆发的动力学 第五章.决定性战略优势 第六章.超级认知能力 第七章.超级智能的意愿 第八章.结局注定是厄运吗? 第九章.控制问题 第十章.神谕,精灵,主权,工具 第十一章.多极情景 第十二章.获取价值观 第十三章.确定选择标准 第十四章.战略图景 第十五章.关键时刻 致谢 // 331

12.《最后的雄狮》The Last Lion: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40527/

内容简介  · · · · · · William Manchester met Winston Churchill on January 24, 1953. Their encounter on the Queen Mary sparked an intense curiosity in Manchester that would eventually result in his classic three-volume magnum opus The Last Lion .

In this, the first volume, we follow Churchill from his birth to 1932, when he began to warn against the remilitarization of Germany. Born of a lovely, wanton American mother and a gifted but unstable son of a duke, his childhood was one of wretched neglect. He sought glory on the battlefields of Cuba, Sudan, India, South Africa and the trenches of France. In Parliament he was the prime force behind the creation of Iraq and Jordan,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birth of Israel, and negotiate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Irish Free State. Yet, as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he plunged England into economic crisis, and his fruitless attempt to suppress Gandhi's quest for Indian independence brought political chaos to Britain.

Throughout, Churchill learned the lessons that would prepare him for the storm to come, and as the 1930's began, he readied himself for the coming battle against Nazism--an evil the world had never before seen.

书单出处:https://36kr.com/p/5069072.html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alissli commented 6 years ago

TED对谈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