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zw334 opened 4 years ago
Q1:如何激励自由小分队? A1:小分队的激励,其实还是看老板,从我们的经验看,小分队基本上是处于半自组织状态,老板很少直接干预小分队的具体事情,大多是事情都是团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的。所以团队的这种自主、自己想办法的主人翁精神还是蛮高的。除了常见的团建不可少,老板也会和每个人定期1+1谈话,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尽量帮助队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帮助队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团队成长。因为扁平化的趋势,一般的一线老板下面都是几十号人,真的没工夫事无巨细地跟踪团队的事情,所以每个团队都得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实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去找老板。老板也更多是看比较关键的事情、困难,必须出面的时候才出面解决。 Q2:两个层级的管理者主要职责是什么,一般什么人担任? A2:一线经理,主要专注自己下属的小分队层面的团队管理+项目执行+交付。二线基本是定目标,定方向,不太关注团队的执行细节。小分队的IM则负责具体小分队的事物的执行、推进、问题解决、沟通和协调等事情。 Q3: 这个模式下,怎么对待SM这个角色? A3:IBM 叫 Iteration Manager,是一个类似于项目经理+敏捷教练+SM+部分人员管理职能的角色,有点儿像团队小组长,对内领头、对外沟通、对项目结果负责的角色,比较综合。SM这个角色,我觉得主要是看团队的任务性质、关键程度和老板的支持程度。敏捷对SM的要求其实还是比较高的,所有有的SM做的比较好,认真、负责、专业;有的就做的不太好,基本就是个服务员。 Q4:如何设定小分队的绩效考核?比如那个创新小分队,在强kpi考核模式下,就会很尴尬,如果小分队不背业务指标,也很难让小分队以价值为导向;若背业务指标,则各小分队就会有业务冲突,不好的业务没人想接,好的业务大家疯抢。 A4:是的,这个是现实,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好办法。我们推行的是OKR性质的目标管理,每个人定自己的目标,横向比较比较困难。 Q5:各小分队间横向如何拉起? A5:有的团队是IM轮换,大家每个人担任一段时间IM,有的团队是专职的IM,专门负责IM的事情。这个要看做的事情的重要性,有的小分队担任比较关键的任务,那就配备专职的 IM;有的小分队是临时性质的,会让大家轮流担任IM。 Q6:怎样看待很多SM做成了PM的问题? A6:还是因为团队不够自组织,所以需要PM,我们比较注重自组织这个事情,是因为一般老板下面几十号人,好多个小分队,真的没有精力一个一个都自己看的太细。所以,小分队就的自己把自己搞起来,技术、业务、团队、环境等等,我们的小分队都是full functional 的squad,每个必须的角色都要有,设计、业务分析、开发、测试,基本都会有。技能方面也是要求full stack engineer,主要的技术事情都能做起来,除非非常特别的事情,比如数据库管理、UI设计、DevOps这些。这些角色是各个团队共享的。SM、PM、IM在不同的环境下有自己各自的特色,所以要看具体的项目性质。 Q7:大多数招SM的进去也基本是做PM的? A7:是的,感觉找SM的,对SM这个角色本身的定义就不清楚。可能很多人觉得,传统的PM,在敏捷里就是SM。 Q8:自组织不够,有可能是利益分配不明确,还是大家觉得自组织不自组织没啥区别? A8:利益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还是管理层。如果管理层不肯放权,不肯让团队自己去做决定、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总是指指点点、让大家听老板的,那团队基本不可能自组织起来。 Q9:是挺奇怪的,传统的PM,为啥不是对应到SCRUM里的PO呢?感觉还是出于管理职责必须有人一肩挑的需要? A9:自组织的动力,最根本还是来自企业和组织的文化氛围,如果老板的管理风格就是事事关心、事事严格控制,根本就不会有自组织。大家都不傻,自己提个建议被老板否了,下次就不会有人提建议了,听老板就好了,为啥还要自己动脑子去想呢。 Q10:Bryan 部落里的小分队一般都在一个区域吗?还是有跨区域?小分队里成员有分布式情况吗? A10:大多数情况,或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co-located,就是都在一起的,至少是在同一个地区的。尽量避免分布式,能在一起都在一起,不过我们也有不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以前不在一起的情况比较普遍,后来有一段时间,尽量按照地域重新做了团队和组织的划分,所以有的老板下面的人少了很多,有的老板下面的人多了很多。这个就比较复杂了,容易让人联想到办公室政治斗争。 Q11:国内学习spotify模式的企业有吗? A11:我知道有,不记得具体名字了。但是不多。因为在Spotify模式下,如果组织还是原来的样子,那只是换了个名字,文化不改变,管理风格不改变,组织的结构不改变,团队或者squad层面看,不过时改了个名字。没有自组织,Snotify的模式真的起不来,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Q12:我之前听到的一句说的很精辟,说的是原来的那个“管理”一词,已经过时了。我印象中是在曾鸣《商业智能20讲》中听到的,我理解的大概的意思,管理意味着提防和不信任,传统的管理甚至是在做信息控制。而敏捷里的讲“透明”,信任协作。服务和协调替代管理还勉勉强强。 A12:对的。对“管理”这个词的认识,很多人都不合格,更别说做的好了。敏捷的“透明”,本质上也是要解决传统“管理”要解决的问题——风险和不确定性。透明、检视、调整是Scrum的三大支柱,但这三大支柱的下面,是所有项目、管理和组织都会面的共性问题——变化和风险。 Q13:真敏捷,就是革命性的,生产关系而非生产率的变革?敏捷组织架构不相应调整,效果出不来? A13:敏捷转型,也是文化转型,确实困难重重,尤其是在组织层面,领导者不主动发起敏捷变革的,基本都死翘翘了。领导风格的转变最关键,不是说领导要离开,主要是要改变管理方式,让团队培养自组织的文化,对激励人、激励团队,帮助团队和成员成长。有的领导不肯改变,还是啥事情都关心,团队稍微有些主动,就觉得自己被“架空”,这个就比较麻烦。团队和领导都很难受。 Q14:大部分“敏捷者”都是想做指挥人? A14:是啊,所以我一直觉得,咱中文文化里,对敏捷的理解,还没有到本质的层面。真正产生敏捷文化的土壤,还不是很充分。敏捷来自西方,还是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国社会,现代中国百姓,真正能够独立思考、辩证思考的很少很少。 Q15:制度不同吧,产生的群众基础就有差别,所以真正的敏捷还是比较难搞的? A15:是,理论都是一样的。但到了具体的市场、组织和行业,情况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没办法直接照搬,就得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敏捷不敏捷的,只要业务能够很好地运作起来,组织比较健康,大家思想比较开放,能够快速接受、学习新技术、新业务,能够快速转变方向和专注点,都应该还好吧。几十年前也没有“敏捷”,很多领域和行业不也是很好地能够适应新变化嘛,世界从来都是VUCA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谢谢大家的支持,今天主要是@老谢 讲的比较多,感谢@老谢 ,也感谢@BoB Jiang CST 宝宝 提供这个平台和跟大家交流的机会。
Q1:如何激励自由小分队? A1:小分队的激励,其实还是看老板,从我们的经验看,小分队基本上是处于半自组织状态,老板很少直接干预小分队的具体事情,大多是事情都是团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的。所以团队的这种自主、自己想办法的主人翁精神还是蛮高的。除了常见的团建不可少,老板也会和每个人定期1+1谈话,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尽量帮助队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帮助队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团队成长。因为扁平化的趋势,一般的一线老板下面都是几十号人,真的没工夫事无巨细地跟踪团队的事情,所以每个团队都得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实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去找老板。老板也更多是看比较关键的事情、困难,必须出面的时候才出面解决。 Q2:两个层级的管理者主要职责是什么,一般什么人担任? A2:一线经理,主要专注自己下属的小分队层面的团队管理+项目执行+交付。二线基本是定目标,定方向,不太关注团队的执行细节。小分队的IM则负责具体小分队的事物的执行、推进、问题解决、沟通和协调等事情。 Q3: 这个模式下,怎么对待SM这个角色? A3:IBM 叫 Iteration Manager,是一个类似于项目经理+敏捷教练+SM+部分人员管理职能的角色,有点儿像团队小组长,对内领头、对外沟通、对项目结果负责的角色,比较综合。SM这个角色,我觉得主要是看团队的任务性质、关键程度和老板的支持程度。敏捷对SM的要求其实还是比较高的,所有有的SM做的比较好,认真、负责、专业;有的就做的不太好,基本就是个服务员。 Q4:如何设定小分队的绩效考核?比如那个创新小分队,在强kpi考核模式下,就会很尴尬,如果小分队不背业务指标,也很难让小分队以价值为导向;若背业务指标,则各小分队就会有业务冲突,不好的业务没人想接,好的业务大家疯抢。 A4:是的,这个是现实,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好办法。我们推行的是OKR性质的目标管理,每个人定自己的目标,横向比较比较困难。 Q5:各小分队间横向如何拉起? A5:有的团队是IM轮换,大家每个人担任一段时间IM,有的团队是专职的IM,专门负责IM的事情。这个要看做的事情的重要性,有的小分队担任比较关键的任务,那就配备专职的 IM;有的小分队是临时性质的,会让大家轮流担任IM。 Q6:怎样看待很多SM做成了PM的问题? A6:还是因为团队不够自组织,所以需要PM,我们比较注重自组织这个事情,是因为一般老板下面几十号人,好多个小分队,真的没有精力一个一个都自己看的太细。所以,小分队就的自己把自己搞起来,技术、业务、团队、环境等等,我们的小分队都是full functional 的squad,每个必须的角色都要有,设计、业务分析、开发、测试,基本都会有。技能方面也是要求full stack engineer,主要的技术事情都能做起来,除非非常特别的事情,比如数据库管理、UI设计、DevOps这些。这些角色是各个团队共享的。SM、PM、IM在不同的环境下有自己各自的特色,所以要看具体的项目性质。 Q7:大多数招SM的进去也基本是做PM的? A7:是的,感觉找SM的,对SM这个角色本身的定义就不清楚。可能很多人觉得,传统的PM,在敏捷里就是SM。 Q8:自组织不够,有可能是利益分配不明确,还是大家觉得自组织不自组织没啥区别? A8:利益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还是管理层。如果管理层不肯放权,不肯让团队自己去做决定、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总是指指点点、让大家听老板的,那团队基本不可能自组织起来。 Q9:是挺奇怪的,传统的PM,为啥不是对应到SCRUM里的PO呢?感觉还是出于管理职责必须有人一肩挑的需要? A9:自组织的动力,最根本还是来自企业和组织的文化氛围,如果老板的管理风格就是事事关心、事事严格控制,根本就不会有自组织。大家都不傻,自己提个建议被老板否了,下次就不会有人提建议了,听老板就好了,为啥还要自己动脑子去想呢。 Q10:Bryan 部落里的小分队一般都在一个区域吗?还是有跨区域?小分队里成员有分布式情况吗? A10:大多数情况,或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co-located,就是都在一起的,至少是在同一个地区的。尽量避免分布式,能在一起都在一起,不过我们也有不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以前不在一起的情况比较普遍,后来有一段时间,尽量按照地域重新做了团队和组织的划分,所以有的老板下面的人少了很多,有的老板下面的人多了很多。这个就比较复杂了,容易让人联想到办公室政治斗争。 Q11:国内学习spotify模式的企业有吗? A11:我知道有,不记得具体名字了。但是不多。因为在Spotify模式下,如果组织还是原来的样子,那只是换了个名字,文化不改变,管理风格不改变,组织的结构不改变,团队或者squad层面看,不过时改了个名字。没有自组织,Snotify的模式真的起不来,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Q12:我之前听到的一句说的很精辟,说的是原来的那个“管理”一词,已经过时了。我印象中是在曾鸣《商业智能20讲》中听到的,我理解的大概的意思,管理意味着提防和不信任,传统的管理甚至是在做信息控制。而敏捷里的讲“透明”,信任协作。服务和协调替代管理还勉勉强强。 A12:对的。对“管理”这个词的认识,很多人都不合格,更别说做的好了。敏捷的“透明”,本质上也是要解决传统“管理”要解决的问题——风险和不确定性。透明、检视、调整是Scrum的三大支柱,但这三大支柱的下面,是所有项目、管理和组织都会面的共性问题——变化和风险。 Q13:真敏捷,就是革命性的,生产关系而非生产率的变革?敏捷组织架构不相应调整,效果出不来? A13:敏捷转型,也是文化转型,确实困难重重,尤其是在组织层面,领导者不主动发起敏捷变革的,基本都死翘翘了。领导风格的转变最关键,不是说领导要离开,主要是要改变管理方式,让团队培养自组织的文化,对激励人、激励团队,帮助团队和成员成长。有的领导不肯改变,还是啥事情都关心,团队稍微有些主动,就觉得自己被“架空”,这个就比较麻烦。团队和领导都很难受。 Q14:大部分“敏捷者”都是想做指挥人? A14:是啊,所以我一直觉得,咱中文文化里,对敏捷的理解,还没有到本质的层面。真正产生敏捷文化的土壤,还不是很充分。敏捷来自西方,还是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国社会,现代中国百姓,真正能够独立思考、辩证思考的很少很少。 Q15:制度不同吧,产生的群众基础就有差别,所以真正的敏捷还是比较难搞的? A15:是,理论都是一样的。但到了具体的市场、组织和行业,情况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没办法直接照搬,就得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敏捷不敏捷的,只要业务能够很好地运作起来,组织比较健康,大家思想比较开放,能够快速接受、学习新技术、新业务,能够快速转变方向和专注点,都应该还好吧。几十年前也没有“敏捷”,很多领域和行业不也是很好地能够适应新变化嘛,世界从来都是VUCA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谢谢大家的支持,今天主要是@老谢 讲的比较多,感谢@老谢 ,也感谢@BoB Jiang CST 宝宝 提供这个平台和跟大家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