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bowenchris opened 7 years ago
好思想之一——鲜活证据
好思想之二——抽象级别高
不同层次的学科的规律会不同,我们需要一个多层演化观来对待这一个世界。这就是高级别的抽象思维,就是那些能够在同一层级凿穿更多对称,带来更多深邃之美的酷玩意。
安德森老先生认为随着不同尺度的拉扯,会打破对称,最终构成了科学/思想/现实的不同层级。
宇宙万物和世间万物遵从一个原理:在同一个层级,它是对称的;当这个尺度过大或者过小时,最终就会把这种尺度在人类可以观测的角度,打破对称,出现了对称的残缺。
芒格在 1996 年的演讲中提到: 学术界远远地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出现功能紊乱。企业功能紊乱的原因在于他们把整体划分为各种私人领域,每人雄踞一方,各自为政。如果你想成为理性的思想者,必须培养出跨越常规学科疆域的头脑。
行动方案:
好思想之三——好品味
司马贺在 1991 年春,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系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讲:如何发现科学之美?在这篇演讲中,司马贺认为跟踪文献毫无意义,年轻科学家更应该关注人;
安替也有过同样的表述: 信息过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就是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人才最重要,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 成为一名好品味的人最简单的方法也许是:多读书多输出多与时间源头的创造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保持平衡。
——阳志平《心智七讲》
阳志平从上千本作品中挑选了两百多牛人名单。然后让他们捉对厮杀,最终胜出的智者是:“人文集大成者钱钟书、跨学科通才司马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科普与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商业思想领袖芒格、「大师的大师」马奇、「当代达芬奇」艾柯与「当代罗素」丹尼特。”还有王阳明、丹尼尔.卡尼曼等等
每天坚持写5张卡片,将其放到hithub上和anki上;
内容来自开智正典推荐的经典作品、罗辑思维、得到等的推荐;
每一阶段针对特定“五大元科学”的内容学习,目前加入开智部落体验同侪压力,通过集中时段的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掌握高效学习工具。
行动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需要导师的指点
郝明义的《工作DNA》鸟、骆驼与鲸鱼系列三本[已购]。工作的人,是三种动物,当我们在基层的时候,我们是一只小小鸟;当我们升迁为中层,成为骆驼;终于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决策者,此时,海阔天空,我们成了带领大家前进的鲸鱼。 这一套书,与何飞鹏老师的《自慢》系列、吴静吉老师的《青年的四个大梦》系列文章;蔡志浩老师的《人生从解决问题开始》系列文章;彭明辉老师的《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系列文章,这些台湾老师的连载,外加日本大前研一与《哈佛商业评论》的「自我管理」栏目系列文章,构成我早期职业生涯受益匪浅的智慧源泉。[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需要导师的指点,推荐给儿子]
Q:未来十年你的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是什么? A;我十年前是怎样思考现在的? 什么是生命中的大问题?] Q:未来十年你的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是什么? A;我十年前是怎样思考现在的? 什么是生命中的大问题? 安替演讲“追时间的人”
找到最初提及这个概念的人以及相关的论述 相对职业生涯这个词,我更喜欢「工作」这个词。「生涯」意味着能够轻易看见未来,强调对未来的规划,努力寻找真实的自我;与之相反,「工作」则注重当下,拥抱不确定,注重「可能的我」。
斯坦诺维奇: 知识精英独自享用了现代科学的成果。… 留给普罗大众的都是出现在我们科学史之前的故事。… 这是一种未来的科学唯物主义的场景。经济层面的无产者被消灭殆尽,取代他们的将是知识层面的无产者。
人们关于品味的最大误解,在于将品味等同于追逐潮流。就像怀特所写: 我进城时,常常注意到人们翻改衣服,为的是追逐潮流。不过,上一次出行,在我看来,人们似乎还翻改了他们的思想——收紧信仰的腰身,截短勇气的衣袖,比照历史新近一页的时兴设计,为自己搭配了全新的思想套装。
弗兰岑在《自由》一书中曾言: 你必须按人本来的样子去接受他们,如果你想要有朋友,就必须记住,没有谁是完美的。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放弃追寻「真实的自我」,这才是最大的自由呐! 奇怪的悖论是,人人都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社会怎么可能让人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只有那些只做自己喜欢的人,走向了最终的成功?背后浮现了什么共同模式?
达尔文曾言,碰到不太相信的,会立即写下来,否则隔了一段时间,大脑会本能的拒绝相信。
"宇宙万物和世间万物遵从一个原理:在同一个层级,它是对称的;当这个尺度过大或者过小时,最终就会把这种尺度在人类可以观测的角度,打破对称,出现了对称的残缺。"
有无数增进人们心智能力的科学概念,普通人最应掌握的是什么?
普通人最应掌握的是双盲实验。《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回答道。他甚至认为,你只需要理解其原则,领悟到为什么有必要这么做,就能感受到其优美。如果每个学校都教学生做,那么会提高五方面认知能力。 为什么道金斯说,只要你理解双盲实验的原则,就能改善认知能力呢?因为它可以让你在头脑中进行不同方向的思想实验。人类往往习惯朝一个方向进行思考。双盲实验却不断提醒你要朝不同方向思考,注重「样本」、「对照组」与「基础概率」,避免「主观偏见」、「随机效应」、「安慰剂效应」等等。一旦养成「双盲实验」的习惯,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头脑中干掉很多「认知偏差」。
一旦明白「双盲实验」改善人们认知能力的本质之后,那么,你可以接着顺着知识体系,引出下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思想实验,能够改善你的思维品质?这就是另一位认知科学家丹尼特 2013 年出版的新作《直觉泵》(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在这本书总结了 77 个思想工具。
如果所有学校都教其学生如何去做双盲对照试验,我们的认知方法和能力将会在以下方面得到提高:
1、我们会学会不从零星轶闻中去归纳普遍化出结论; 2、我们会学会怎样评估一个貌似很重要的结果其实可能只是偶然发生的可能性; 3、我们会学会排除主观偏见有多么极端的困难,学会主观偏见并不意昧着不患实或者不公正。这个课程还有更深的意义,它对于打消人们对权威和个人观点的崇拜能起到积极作用。 4、我们会学会不再受骗于顺势疗法和其它假冒医生的江湖骗子,让他们失业。 5、我们会学会更加广泛地使用批判性和怀疑的思维习惯,这不仅会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说不定能拯救世界。 出处:跨年答疑(2):知识十二问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道理:只讲学习方法的人很难成为大拿。
真正的大拿,一定是领域导向的,他们有一个跟学习方法论没有丝毫关系的领域,像芒格在投资领域,像艾柯在文学领域,再如费曼在物理学领域,他们有各自的专攻领域。绝大多数高阶知识,是领域导向的,是捆绑在具体行业具体领域上的。假如芒格是一个纯粹研究学习方法的人,他永远达不到今天的高度。
建议各位尽可能深耕自己所在领域,借助于跨学科习得的新知识,用其来解决领域大问题。假如你是一个领域中的新手,分配时间按照 721 原则。 70% 的时间放在跟领域知识相关; 20% 的时间放在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领域,比如认知科学或其他通识教育;还有 10% 用于随机搜索,就是那种你学习时完全不知道学来干嘛,纯粹是好奇。
建立知识体系四个要素:
一是这个知识体系为什么诞生;
二是知识体系诞生后,产生了哪些核心的一级术语体系;
三是基于这些一级术语体系,延伸下来又有哪些二级体系。
四是明白其他的学科是如何研究这个话题。
以认知语言学为例,它诞生于对人类归类现象和颜色的研究,它的一级术语体系是隐喻,二级术语体系是相似性和象似性原则的冲突。在它诞生之初,是以维特根斯坦批判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论」而提出的「原型范畴论」为基础。那么,还要去想一下,除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之外,还有谁在研究分类。比如社会心理学同样关心分类,叫「社会认同论」和「自我归类论」。
自己生成知识体系的过程,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人的知识梳理过程,相当于是创造了知识实践的机会。
从三个领域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一个领域是自己工作相关的;
第二个领域是自己兴趣相关的;
第三个是自己完全陌生的。
尝试用写一本书的方式梳理这三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可能的自我」?它是由斯坦福心理学家马库斯(Hazel Rose Markus)提出的,根据马库斯的定义,「可能的自我」是由三我组成:希望我、预期我与恐惧我:
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
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
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自我。
你是由许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部分不仅仅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由你的过去决定,它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以及你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真实的自我」植根于过去;而「可能的自我」立足于现在与未来。一部分「可能的自我」通过你当前所做的事情和我们现在所在的公司确定;另一些「可能的自我」却仍然模糊不清,只存在于你的个人梦想之中。
马库斯的学生埃米尼亚 · 伊瓦拉 (Herminia Ibarra) 写了一本书叫《转行》,将「可能的自我」理论应用到职业之中,向人们揭示了成功转变职业生涯的新方法。这套新方法揭示了太多反鸡汤的科学研究。比如,你需要放弃寻找那并不存在的「真实的自我」,应努力去发现「可能的自我」;痛苦并非成功之母,它只会带来行为瘫痪;成功的转行是先做后想而非先计划后实施。
通过「可能的自我」的观念来反思传统职业规划的错误,你会发现:
软件开发有个术语,设计过度,迭代过慢,最终产品失败。「真实的自我」就等于程序开发者过于追求基础架构的强大,从而思考过度,导致认知资源的衰竭,最终反而阻碍了行动,行为瘫痪,从而执着不前,难以迈入新领域——「可能的自我」所辐射的范畴。
看得见的未来不叫未来。 未来一定是看不见的,你难以预测自己的未来走向,全神贯注,拼搏当下,获得自增长。在职业生涯多数时候,没有人会花心力来肯定你,因此,人们常常将外在奖赏误解为对自己的肯定。比寻求外在肯定更重要的是,你得成为一名内在动机驱使的人。
正如图灵奖得主 Richard Hamming 所言,
「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没有简单的模型成为伟大。」
《转行》,作者埃米尼亚 · 伊瓦拉 《转行》推荐序:如何转变职业生涯? ,阳志平 「职业抱负发展理论」, Gottfredson 《生涯咨询与辅导》,金树人 《哈佛商业评论》的「管理自我」栏目。
工作谈辑1:高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