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boyahub opened 1 year ago
31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认知与智商的相关性很弱。
跟情绪回路有强烈的负相关。
我们去观察那些认知潜力很大,且长期固步不前的人,会发现有一些共同点。
1,情绪过滤掉智慧。
一些人看到任何论述,先用论述衡量自己。
衡量完了,没有夸自己当前状态的,不能让自己舒适的,一概视为论述者骂自己、冒犯自己、讽刺自己、不友好等等。
然后就在潜意识里先把论述分为了“道德的”“不道德的”,对后者嗤之以鼻、深恶痛绝。
这样就完美的永远避开了认知舒适区以外的智慧,从而让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
2,无原则平等。
一些人们喜欢把人格方面的平等,泛化到所有领域,用人格平等来要求道德和思维的平等。
这种情况下,他们拒绝认可任何实然的不平等的合理性,哪怕这种不平等是肉眼可见的。
因而他们会把任何有价值的话题,都拉到“是不是应该平等?”这种焦点上,而漠视任何的逻辑。
姚明和郭小四在这些人心目中也应该打篮球平等。
3,喜欢结论而懒于推理。
可能由于接受通识教育时,习惯且舒适于被填鸭。
一些人会在任何有价值的论述中,找到几句话作为要背诵和复读的要点,而忽视其他内容。
这显然会阻止他们有能力去推导道理,并使得他们更容易被欺骗和忽悠。
4,吹毛求疵成瘾。
人的个性化需要一些特别的表现。
而我们的文化不强调这种特定感需要扎实的支撑,所以很多人会把一些论述和道理中的小细节不断拿出来质疑讨论,以社交展现自己的小聪明。
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化和主要矛盾被迅速的稀释了,论述变成了人们能从任何细节通过穷举来显摆自己的婴儿玩家。
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如同大家来找茬那个游戏一样,培养出一批吹毛求疵但什么实务和原创能力都很稀缺的人。
5,依赖口头语。
认知潜力巨大的人往往畏惧书面词汇。
他们安于自己不足一千的词汇量,看到生僻词就会觉得作者不友好。
因而他们的语义思考库,就只能思考口头语能够描述的范围和结构。
而口头语日常使用(而不是很高超的表达)唯一能支撑的,就剩下了浅薄。
以上。
回到本题目。
与认知水平潜力很大的人交流,我没啥体验感。
不想理他们,爱看不看,不看顾恩。
【与认知水平太低的人交流,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墨苍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768638/answer/3204675896?utm_source=com.github.android&utm_medium=social&utm_oi=1439631943368982528 (分享自知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