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ahub / Master-Dialogue

人生,生活
5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库伯的学习圈理论 #9

Open boyahub opened 2 years ago

boyahub commented 2 years ago

839463-0fc64af20d716288.png

大卫·库伯(David Kolb)出生于1939年,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

在1984年, 大卫·库伯曾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一书中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体验学习概念。并且,他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及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

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呢?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循环的学习过程,而且是结合实际,有实际应用的。通常来讲衡量学习是否有效要看学习的目的性是否充足,也就是说是不是因为目前极度需要的,而不是一时的想法。另外要看学习过程是否有反馈。而库伯的学习圈刚好符合这两点。

库伯学习圈只能从具体经验开始吗?

839463-775de4dd35071049.png

其实不然,学习圈理论强调重视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差异。根据学习圈理论,可以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大致的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也就是说不同人在学习的时候对待这四个部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并且对于学习不同的内容,四个环节比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必纠结,难道没有具体的经验就不能学习吗!

比如现在你学习到了一个知识的概念,你之前并没有任何的体验。这属于四个环节中的抽象概念,为了更好的促进我的学习,接下来我应该怎么办?去主动验证,去实践啊,行动起来获取具体的经验,然后再反思,反馈当时学到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用来源

[]()https://www.jianshu.com/p/c6bc607ebb50

boyahub commented 2 years ago

学习方法论:库伯学习圈理论-学习的4个阶段

什么是库伯学习圈

库伯学习圈是一个有效的,库伯学习圈是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的经验学习模式,也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库伯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

库伯学习圈v2-bc43238660235f7d8e4ed79e0e2e1599_1440w.jpg

具体经验:学习者的一次行动具体行动体验、经历;

反思性观察: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

抽象概念化: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

主动实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学习过程有两个基本结构维度: 一个是领悟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掌握经验的模式:一是通过直接领悟具体经验;二是通过间接理解符号代表的经验。另一个是改造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经验改造模式:一是通过内在的反思;二是通过外在的行动。 在学习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经验学习过程是不断的经验领悟和改造过程。

总结就是“从行动归纳出经验,把经验升华为规律,用规律再指导行动”。

库伯学习圈v2-441ced8c4e366f450c5d537b68103355_1440w.jpg

库伯学习圈实践指导

对库伯学习圈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完整的学习过程包含了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4个阶段;

不同的人在学习风格偏好上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习风格的人对于各个阶段的偏好不一样,他们在各个阶段中学习的效果也有不同。

基于结论,当我们在设计培训活动、分享活动时,可以在库博学习圈理论的指导下,依照让学习者获得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过渡上升到理论知识、引发学员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

对于个人学习而言,则要注意学习时要避免缺少这四大阶段,如果缺了一步,往往就是假学习,也就是“看起来很努力,然并卵”的状态。

如果缺了抽象概念化这一阶段,则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问题。如果缺了“反思性观察”,则很可能变成“行动派”,不断通过低效的碰壁踩坑来学习,陷入学习缓慢。如果缺乏主动实践,那就是“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关于具体经验

库伯学习圈中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直接经验,另一种是别人的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需要自己去亲身经历的,但你不可能把每件事都亲身经历一次,所以通过和有经验的人沟通、学习,建立圈子、成立学习组,能更好的从别人的间接经验里体验和学习。

库伯学习圈是用来校验检查学习或学习过程是否完整合理的好方法。

引用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8021657?utm_id=0

dizigege commented 2 years ago

体验式学习 — 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经验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2021-01-20 11:18:36

体验学习,也就是做中学一直是学习重要的理念之一,从而发展出不少著名的经验学习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专家学者,其中也包括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

今天来复习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经验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From Kolb's Learning Styles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By Saul McLeod, updated 2017 )

大卫库伯(David Kolb)整合自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社会心理学家黎温(Kurt Lewin)与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以及其他学者理论而发展出经验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的学习架构,后来被广泛的运用在探索教育、体验学习的相关课程实务,成为体验式教学极重要的理论架构之一。

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具体经验、省思观察、抽象概念与主动验证,四个阶段形成一循环的学习过程,并不断的重複。

1.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简称CE):强调以个人的感觉进行学习(learning from feeling),会从一个特殊的经验中来学习,对所接触的人事物产生强烈的感觉。而有趣的具体经验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意愿。

2.省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简称RO):强调用看与听等观察来学习(learning by watching and listening),作任何决定之前会先仔细的观察周遭环境、事物的变化,喜欢由不同的角度来看事情,以寻求事情真正的意义。

3.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简称AC):强调以思考来进行学习(learning by thinking),会从逻辑的分析与概念来学习,先对情境完全了解之后,才做出有系统、有计画的行动。经验只是理性的素材,而这些经验素材必得经过系统性理念的结构化历程,才可能建构成为可靠的知识。

4.主动验证(Active Experiment,简称AE):强调以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learning by doing),有能力及耐心将事情完成,喜爱冒险性的活动,并且采取行动去影响周遭的人事物。

经验学习提供一个动态的学习模式,透过四个阶段的交互循环,可描述个人、团体与组织环境之间的学习与发展模式。也可以发现学习者在具体经验、省思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验证等四个学习阶段的行为表现。

运用在个别实务教学也可以有个别诠释,各有个别发展。

引用来源

[]()https://www.edusoho.com/info/2771/show

dizigege commented 2 years ago

知识卡片0022 | 库伯学习圈:多维度跨场景应用

其实在之前的拆书帮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相关「库伯学习圈理论」。

这其实具体描述的是「经验学习过程」,基本是由四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

这个循环的结构非常类似于PDCA行动模型,让学习者可以自觉自动完成反馈与调整,循环自我的学习过程,并在体验中认知。

在去年刚刚接触到「库伯学习圈理论」,根据当时的自我经验只能停留在第一阶段——针对于经验的反思以及观察。

在经历了这段时间的培训内容以及学习方式转化以后,自己的重点区域在于左半部分。

如何从具体的案例中提取有效的实践步骤? 在步骤落实中需要避开的误区,或是注意的重点?

12001487-317b37456907b1fa.jpg 12001487-317b37456907b1fa.jpg [2019][C0022][模型卡][化书成课.库伯学习圈].jpg

1.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如何提取的方式还是要回归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库伯提出的这个理论,强调重视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这样,即使每个人存在差异性,但只要选择合适自我风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学习方式,同样可以构建出最终的知识体系。

所以,四象限针对的是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那么在进行HOW步骤提取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调动起不同维度的功能感官应用。

比如,有人习惯于运用思维导图Mindmap,这其实只是Thinking Map中的一种。

12001487-bc516aa94c9e443d.png 12001487-bc516aa94c9e443d.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2.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度

在实际过程中,不论是分享、还是培训,都很容易在刚开始进入一个误区:没有站在实际发生人物视角去解决问题。

在和其他人交谈交流的过程中,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普遍的。

如何做到应用时真的降维或是用户视角,其实还是需要「构建场域」,或者是「用户画像」。

类似于美剧犯罪心理一样,把这个场景中的主人公的基本信息还原的同时,还能够把一些小动作、潜在心理推敲出来,并快速验证。这样才能找到学习分享时不同人的「痛点」。

只有做好用户画像,才能找到精准用户。

这一句话其实不仅仅只是针对于新媒体,对于传统行业、自我学习发展都有同等重要的效力。

引用来源

[]()https://www.jianshu.com/p/021d11a2dc64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9056964

dizigege commented 1 year ago

探究本质知行合一 - 探究君团第68期:库伯经验学习圈,做中学,用身体丈量土地,用经验创造知识;2020.12.03(分享自知乎网)https://zhuanlan.zhihu.com/p/329056964?utm_source=com.github.android&utm_medium=social&utm_oi=1439631943368982528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4 1:经验派,if 2:反思派,why 3:理论派,what 4:应用派,how

1:if派 通过个体感官去体验,依赖个体的经验,独自修行 个体主观,殊相 外在行为改造

2:why派 通过个人和他人的经验 具体化

集体主观,共相 具体经验领悟 3:what派

通过 虚相 内在意识改造 4:how派 通过抽象概念实化

符号化的经验领悟

行和知两个过程

行,改造角度,两个维度,外在行为,内在反思意识

知,具体经验和符号经验

说和写属于输出,改造 听和读属于输入,领悟

说,行为,写,意识 听,抽象,读,具体

说,输出 读观 写 听

说听,观写

说,读 听,写

还有一种

说,读 写,听

哪种靠谱 说,不借助工具个体行为

说和听属于时间,虚体 写和读属于空间,实体

时间从快到慢 空间从大到小

大,具体的 小, 快,行为 慢,反思 大 慢。 快 小

小,具体 大,抽象 慢,意识 快,行为

小快,行动 小慢,反思 慢大,理论 大块,应用 虚 内。 外 实

内,意识 外,行为 实,具体 虚,抽象

瑜伽派, 音乐派, 冥想派, 数学派,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4 1:经验派,if 2:反思派,why 3:理论派,what 4:应用派,how

1:if派 通过个体感官去体验,依赖个体的经验,独自修行 个体主观,殊相 外在行为改造

2:why派 通过个人和他人的经验 具体化

集体主观,共相 3:what派

通过 虚相

4:how派 通过抽象概念实化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https://m.douban.com/note/4999887

060-学习模式之库伯学习圈-学习笔记

锋言锋语2015-05-19 17:19:16

学习了马梅老师分享的《学习模式之库伯学习圈》。现将学习笔记记录如下。 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是个人感知、组织、处理和保留信息时所编号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学习模式;个人学习方式或喜欢采取的学习方式。 学习模式不是因为其他人的学习模式与您的不同而需要予以纠正的缺陷;表明对某一学习主题的适合性。

为什么要研究学习模式? 对于学员的意义:更好理解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偏好能够学得更好 对于学员和培训师之间的意义 变得更能够接受相互之间的不同模式;理解学习模式是如何发挥影响的:学员的学习、培训师的培训方式、学员与培训师之间的互动。 对于培训师的意义 兼顾学员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鼓励使用范围更广的学习方法,让学员投入其中;培训师在信息交流时更为有效;做讲授时的效果更好;确保培训课程的长期发展。

库伯学习圈定义 百度:大卫•库伯出生于1939年,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以为注明的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在总结了约翰•杜威、库尔特•勒温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于1984年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体验学习概念。 推荐阅读《组织行为学》人大出版 书中内容对库伯学习圈进行了解读。 拓展设计的原理,体验学习的基础,体验学习圈就是库伯学习圈 我们感知信息时是通过我们过往的经验(具体经验) 是从其他人那里获知(抽象性概念化) 我们处理信息时通过积极主动探索(积极实践)、采取观察后再行动(反思性观察)

库伯学习模式

                

                                                  p26919425.jpg                 

                 每一种学习类型都是不同学习阶段的强化与组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学习类型。 发散型学习者:擅长于把第一阶段“具体经验”和第二阶段“反思性观察”组合在一起,这类学习者充满想象力,在头脑风暴中常能提出好的点子,思维发散。 同化型学习者:擅长于把第二阶段“反思性观察”和第三阶段“经验概念化”组合在一起,这类学习者善于分析和总结,能够从经验中提炼出重要的原则和观点。 收敛型学习者:擅长于把第三阶段“经验概念化”和第四阶段“主动实验”组合在一起,这类学习者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总是能从常识角度思考。 适应型学习者:擅长于把第四阶段“主动实验”和第一阶段“具体经验”组合在一起,这类学习者是做事情的人,一听到有用的原则总是迫不及待要去实施,对他们来说,亲身实践最重要

按学习循环进行教授

                

                              p26919433.jpg                                  

                 第一阶段:具体经验 例如:销售技巧模拟演练,要求两名学员模拟药店销售情境,一人扮演店员、一人扮演顾客,按照讲师给与的任务说明进行演练,店员对顾客的分析、对病症的判断、询问的技巧、推荐产品的顺序等均带有自己的经验技巧在内。 第二阶段:反思性观察(是什么) 当模拟演练完成之后,老师不是马上进入下一个讲授环节,所有在场学员停下来对刚才的销售经验进行复盘反思。那些特别重要的经验经过讨论会有助于学员进入再一次的模拟演练。在这个模拟演练中,在场学员反思了以下问题:1.店员在销售过程的优点有哪些?2.店员在销售过程中的不足有哪些?3.如何进一步提升该销售过程的成交率? 第三阶段:抽象概念化(那又怎么样) 讨论和反思的目的是进行抽象和总结。通过在场学员的讨论得出模拟演练的优化方案。 第四阶段:(主动实验)(现在怎么办) 比提炼经验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概念化的原则应用到新的行动中去。讲师再一次邀请另外的学员上场进行销售模拟,并给出其它的销售任务,让学员们运用刚刚优化的销售技巧方案,并对模拟进行点评。 以上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在具体情境中,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称为起点,同时,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被重点强调、简化操作甚至直接跳过。

培训实施四步骤

                

                                                  p26919438.jpg                 

                 第一阶段,开场白,gloss模式开场(以后文章中在分享) 第二阶段,讲授培训内容,EASE结构讲授 第三阶段,练习反馈,FEED模式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OFF模式 EASE、FEED、OFF模式均为世界银行IFC培训师授课标准流程,为版权课程,如需要培养内训师的授课标准,请咨询马梅老师。

培训课程结构设计

                

                                                  p26919444.jpg

                 培训课程中的技能训练

                

                                 p26919451.jpg                                 

                

不同学习风格下的活动选择 第一象限-发散者(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 演示(观察)、户外考察、指导下的想像、专门小组(倾听专门小组)、讲故事(听众) 第二象限-同化者(抽象性概念化+反思性观察) 头脑风暴、观点和视角对比、论坛(倾听)、听课小组、矩阵分析、构思计划、两个极端、小测验、阅读、反思、案例分类组合、学习指南 第三象限-收敛者(抽象性概念化+主动实践) 马拉松、结构化讲授、参与项目、即时培训、个案研究、判断、小组讨论、实际操练、工作流程分析 第四象限-适应者(具体经验+主动实践) 论坛(提问)、管理游戏、开放空间技巧、参加专门小组、同事支持的学习、实际练习、提问和回答、角色扮演、模拟场景、滑稽短剧、有深度的询问、行为规范、教练、争论、演示(参与)、对话、讲故事(讲一个故事)、小组讨论、电话会议

ADDIE的构成与库伯学习圈的

                

                                                  p26919457.jpg                 

          作者锋言锋语

194日记 0相册

全部回应 0 条

添加回应

锋言锋语的热门日记

【阅读笔记】阅109-《用流程解放管理者-2》

0赞 0回应

D010-【生活感触】人在做,天在看

1赞 0回应

D009-【生活感触】被让你的陋习,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0赞 0回应

D008-【生活感触】国庆D1,生活需要陪伴

0赞 0回应

D007-【生活感触】随笔,写在国庆节前

0赞 0回应

广告

相关阅读

6000字纯干货教你hold住6本书同时阅读

如何用一口电饭锅解决健身餐?

打开应用查看

从前需要现在不再购买的食物 | 了解我们的身体,所吃的食物,身体与食物的关系

美好身体的喂养指南 | 值得坚持一辈子的饮食习惯

打开应用查看

自然法则、人类法则和虚假法则

如何真正地提高抗挫折能力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Copyright © 1999-2020, CSD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职场高手不会告诉你的10倍速学习心法!解密 “库伯学习圈” 和 “费曼学习法”... 原

库伯学习圈,是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总结了约翰·杜威(John.Dewey)、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经验学习模式,即经验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如图所示。

9b8845091fa6a6ce1f32828f51412881.jpeg

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

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

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

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学习过程有两个基本结构维度:

第一个,领悟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掌握经验的模式:一是通过直接领悟具体经验;二是通过间接理解符号代表的经验。

第二个,改造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经验改造模式:一是通过内在的反思;二是通过外在的行动。在学习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经验学习过程是不断的经验领悟和改造过程。

图5-2 库伯学习圈

库伯学习圈的基本观点有三个:

第一,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

首先,学习的起点来自前人的经验,获取的渠道可以是看书、查阅资料、听别人口述等。

其次,学习的下一步逻辑过程便是对已获经验进行“反思”(reflection),对经验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把“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和拷贝。

然后,“理论化”(theorization),学习者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要将过去的分析框架即类似于某种“应用程序”从大脑“存储器”中暂时“打开”,对反思的结论进行处理,得到人们所希望得到的结果。

最后,“行动”阶段(action),可以说它是对已获知识的应用和巩固阶段,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学以致用”。

人们的知识就在这种不断的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

第二、学习圈理论强调重视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差异

库伯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不一致”。根据学习圈理论,可以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大致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

第三、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

集体崇尚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反对把学习看作孤立和封闭的行为,倡导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重视学习者的相互启发、分享知识。正因为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才有了对某种事物看法的不同观点,思想碰撞中“知识得以增长”,不同思想的“交换”使得每个学习者可以得到更多的思想。

库伯学习圈给我们的指导意义就是,当你在思考如何打造学习型组织、提升团队认知和能力的时候,必须遵循这个方法论,可以使你的培训效果事半功倍。

下面来看本文的第二个重要知识点: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是一种“以教为学”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提高知识的吸收效率,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知识。这个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验证是否真正掌握一个知识,能否用直白浅显的语言把复杂深奥的问题和知识讲清楚。

掌握费曼技巧,可以高效学习。那么费曼技巧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选择要学习的概念

选择要学习的概念就是首先要设定一个目标,拿出一张空白纸,在上面写下需要深入学习的概念。

第二步,把自己当成老师,正在试图教会学生这个概念

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要想象着自己正在给一名对这个概念一窍不通的学生讲解,绞尽脑汁、费劲口舌地自我解释,需要把过程记录下来,在不断的自我解释中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而且原先不明白的地方经过不断的自我解释也能够理清。

这就相当于在看一个故事,试图将它讲给周围的人听,这个时候需要反复去解释、反复去理解怎样才能够把故事讲好。

第三步,碰到难题时,返回去学习

当遇到难题感到困惑的时候,返回去,可以重新翻阅资料、查找百度、咨询老师等,想尽一切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到把问题解决,然后记录下来。学习不是单行道,适当返回,也是可以排忧解难的。

第四步,简单化和比喻

当看到很啰唆或很艰涩的句子的时候,要试着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出来,或者找一个比喻更好地、更恰当地理解它。

举个例子,有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你坐在美女旁边一小时感觉只是一分钟,而夏天坐在火炉旁一分钟,你感觉是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再举个例子,如何向非技术人士解释什么是区块链呢?这就好比你和女友承诺结婚,并且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小镇上所有的男女青年,假设所有青年都遵守婚姻规约,如果有一天你想搞婚外恋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已婚的事实被告知了小镇的所有青年。小镇男女青年好比区块链,而你和女友结婚就是区块链上存储的信息。

有的时候,用费曼学习法是容易的,因为有些事物并不难以理解。但是,面对一些结构复杂的概念、违反直觉的知识,有时候去解释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费曼学习法能够促进深度学习最值得思索的地方。通过教别人反思自己的学习,有的时候以为自己懂了,其实并没有懂。

有趣的是,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看,教师是“费曼学习法”的最大实践者。当学生们提出自己没有听懂的时候,恰恰是促进教师深度学习的时机。

关于费曼学习法,总结一下:

1)主题,选择一个可以一辈子专注的细分领域。

2)教授,发自内心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诚的回馈。

3)卡壳,查漏补缺,只有输出式教授,才会发现欠缺。

4)简化,做完这一步,知识点留存90%,毫不夸张。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经验,知觉,认知和行为。 维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大数云海君

Kolb学习周期(Learning Cycle) 理论—CRAA四种适应性学习模式

2017-09-13阅读 13362

Kolb 对学习过程周期(Learning Cycle) 进行了独特的分析, 他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四个相互联系的

​20 世纪80 年代初, 大卫·柯波(David Kolb) 的研究成果颇受关注。Kolb 对学习过程周期(Learning Cycle) 进行了独特的分析, 他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 即具体经验( Concrete Experi2ence) 、反思观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 、抽象概括( Abst ract Concept ualization) 和积极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 。其中具体经验(感知)阶段强调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者开阔思路,适应变化, 从“感受”中学习; 反思观察(理解)阶段的学习特点为重视细心观察, 多视角多维度地看待问题、理解学习内容; 抽象概括(慎思) 阶段则注重思考、客观逻辑地分析问题, 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积极实践(应用)阶段强调从做中学, 学习者勇于探索, 并采取具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Kolb 的四阶段经验学习周期结构的发展形成了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四种适应性学习模式。其中, 具体体验与抽象概括理论上构成了两个极端, 用于表示个体偏好的感知环境或把握经验的方式; 反思观察和积极实践则构成另两个极端, 用于表示个体偏好的信息加工或转化方式。Kolb 认为, 学习风格是一个人偏好的感知与加工信息的方法。描述具体—抽象的感知方法和描述积极—沉思的信息加工活动, 这两个维度的组合构成了一个描述4 种不同学习风格的模型:

59215886ly1fji1cubv7uj20d607cjsn.jpg

​由于每个学习者在感知和信息加工两个维度上分别处于某个特定位置; 所以, 在这个二维平面上都有属于各人的一席之地(属于不同学习风格类型) 。而且在这个两极四端的图中, 每个学习者对某极的偏好程度不同, 而表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这使得即便在同种风格的学习者之间, 也可以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四种典型学习风格描述如下:

(1) 从获得经验开始学习: 学习者通常用具体的思维方式感知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反思式的加工; 这类学习者需要独自从事学习活动。

(2) 从反思阶段开始学习: 学习者通常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感知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反思式的加工; 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需要根据详尽的、程序化的步骤进行思考。

(3) 从理论化阶段开始学习: 学习者通常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感知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积极的加工; 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需要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4) 从应用阶段开始学习: 学习者通常应用具体的思维方式感知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积极的加工; 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冒险, 进行变革实验, 而且具有灵活性。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151563869416314?id=2309404151563869416314 ​​​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Open in app

Sign up

Sign In

Janet

Follow

May 28, 2018

·

5 min read

Save

反思、反思實踐、反思模型

Reflection, Reflectiv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Models

Reflection (Dewey, 1933)

杜威 (John Dewey) 定義反思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思考方式,檢視過去的經驗並且改善學習行為的一種過程 [1]。

Reflective Practice (Schön, 1983)

唐納德·舍恩 (Donald Schön)將反思帶到另一個境界,他提出了「反思實踐」的觀念,定義了反思與行動之間的關係,解釋專家如何利用反思來精進專業能力 [2,3]。他提出了兩種不同的類型的反思:「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與「對行動反思」(Reflection-on-action)。

顧名思義,Reflection-in-action 指的是在行動中所做的反思行為。藉由不斷地檢視自身的行為狀態與表現,並即時修正行為,並學習如何達成目標,解決問題。而 Reflection-on-action 則是針對行動後所做的反思行為。藉由重新建構過去的經驗,反思過往行為中的表現,針對需要改進的部分擬定計畫,改善整個學習過程。

Reflection Models

Kolb’s Learning Cycle (Kolb, 1984):Kolb 在 1984 年建構出著名的經驗學習的循環理論 (Learning Cycle),強調個人能夠透過經驗與實踐的方式進行學習 [4]。

Kolb 的經驗學習理論包含了四個階段:

  1. 具體經驗 (Concrete Experience):新的經驗或是重新詮釋過去的經驗。

  2. 反思觀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透過觀察與反思,特別針對與過去經驗以及認知不一致的事情加以理解,尋求事情真正的意義。

  3. 抽象概念化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透過思考與分析,將新的經驗素材有系統的轉化成概念,並建構知識。

  4. 主動實驗 (Active Experimentation):透過主動的實際操作,運用並實踐所學習的知識。 1_wq0DqmnkjgvJjbgiQ1VQBg_1.jpg

Experiential Learning (Boud et al., 1985):Boud 等人的貢獻在第一次將「個人情緒與感受」(feeling) 將入了反思模型中 [5]。

他們定義了反思三步驟:

Returning to the experience (重返經驗):重新建構過去所發生的重要事件。

Attending to feelings (關注個人感受):特別關注當時的情緒與感受,檢視當時情緒的正負向與否,避免忽略導致負面情緒的事件與關鍵原因。

Evaluating the experience (檢視經驗):重新審視你原本已經了解的事、想要了解的事,並且整合進新的知識中。

Gibbs’ Reflection Cycle (Gibb, 1988):Gibbs 在1988年提出了著名的六階段的反思循環理論(The Reflection Cycle),包含了描述(Description)、感受(Feelings)、檢視(Evaluation)、分析(Analysis)、結論(Conclusion),以及行動計畫(Action Plan) [6]。 1_kiggFqDszD1MuvXQMIc0ZA.jpg

Connect to My Research

在輔助新手完成需要專業知識的任務時,必須去藉由一些設計來提高他的覺察力(awareness),進一步誘發出反思行為(reflection),才能夠讓學習者在實踐的過程中表現得更好。

References

[1] John Dewey.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D.C. Heath and Company, 1933.

[2] Donald A. Schön.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3] Donald A. Schön.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7.

[4] David A 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1984.

[5] David Boud, Rosemary Keogh, and David Walker. Reflection: Turning Experience into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1985.

[6] Graham Gibbs. Learning by Doing: A Guid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Oxford: Oxford Brookes Further Education Unit, 1988.

Learning Science

Research

103

103

More from Janet

Follow

May 28, 2018

輸出即輸入

Research

1 min read

AboutHelpTermsPrivacy

Get the Medium app

To make Medium work, we log user data. By using Medium,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 including cookie policy.

https://medium.com/@janetyc/%E5%8F%8D%E6%80%9D-%E5%8F%8D%E6%80%9D%E5%AF%A6%E8%B8%90-%E5%8F%8D%E6%80%9D%E6%A8%A1%E5%9E%8B-d27012023e28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Open in app

Sign up

Sign In

Janet

Follow

May 28, 2018

·

5 min read

Save

反思、反思實踐、反思模型

Reflection, Reflectiv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Models

Reflection (Dewey, 1933)

杜威 (John Dewey) 定義反思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思考方式,檢視過去的經驗並且改善學習行為的一種過程 [1]。

Reflective Practice (Schön, 1983)

唐納德·舍恩 (Donald Schön)將反思帶到另一個境界,他提出了「反思實踐」的觀念,定義了反思與行動之間的關係,解釋專家如何利用反思來精進專業能力 [2,3]。他提出了兩種不同的類型的反思:「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與「對行動反思」(Reflection-on-action)。

顧名思義,Reflection-in-action 指的是在行動中所做的反思行為。藉由不斷地檢視自身的行為狀態與表現,並即時修正行為,並學習如何達成目標,解決問題。而 Reflection-on-action 則是針對行動後所做的反思行為。藉由重新建構過去的經驗,反思過往行為中的表現,針對需要改進的部分擬定計畫,改善整個學習過程。

Reflection Models

Kolb’s Learning Cycle (Kolb, 1984):Kolb 在 1984 年建構出著名的經驗學習的循環理論 (Learning Cycle),強調個人能夠透過經驗與實踐的方式進行學習 [4]。

Kolb 的經驗學習理論包含了四個階段:

  1. 具體經驗 (Concrete Experience):新的經驗或是重新詮釋過去的經驗。

  2. 反思觀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透過觀察與反思,特別針對與過去經驗以及認知不一致的事情加以理解,尋求事情真正的意義。

  3. 抽象概念化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透過思考與分析,將新的經驗素材有系統的轉化成概念,並建構知識。

  4. 主動實驗 (Active Experimentation):透過主動的實際操作,運用並實踐所學習的知識。

Experiential Learning (Boud et al., 1985):Boud 等人的貢獻在第一次將「個人情緒與感受」(feeling) 將入了反思模型中 [5]。

他們定義了反思三步驟:

Returning to the experience (重返經驗):重新建構過去所發生的重要事件。

Attending to feelings (關注個人感受):特別關注當時的情緒與感受,檢視當時情緒的正負向與否,避免忽略導致負面情緒的事件與關鍵原因。

Evaluating the experience (檢視經驗):重新審視你原本已經了解的事、想要了解的事,並且整合進新的知識中。

Gibbs’ Reflection Cycle (Gibb, 1988):Gibbs 在1988年提出了著名的六階段的反思循環理論(The Reflection Cycle),包含了描述(Description)、感受(Feelings)、檢視(Evaluation)、分析(Analysis)、結論(Conclusion),以及行動計畫(Action Plan) [6]。

Connect to My Research

在輔助新手完成需要專業知識的任務時,必須去藉由一些設計來提高他的覺察力(awareness),進一步誘發出反思行為(reflection),才能夠讓學習者在實踐的過程中表現得更好。

References

[1] John Dewey.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D.C. Heath and Company, 1933.

[2] Donald A. Schön.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3] Donald A. Schön.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7.

[4] David A 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1984.

[5] David Boud, Rosemary Keogh, and David Walker. Reflection: Turning Experience into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1985.

[6] Graham Gibbs. Learning by Doing: A Guid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Oxford: Oxford Brookes Further Education Unit, 1988.

Learning Science

Research

103

103

More from Janet

Follow

May 28, 2018

輸出即輸入

Research

1 min read

AboutHelpTermsPrivacy

Get the Medium app

To make Medium work, we log user data. By using Medium,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 including cookie policy.

https://medium.com/@janetyc/%E5%8F%8D%E6%80%9D-%E5%8F%8D%E6%80%9D%E5%AF%A6%E8%B8%90-%E5%8F%8D%E6%80%9D%E6%A8%A1%E5%9E%8B-d27012023e28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https://www.jc-makerplus.com/zh-hant/21%E4%B8%96%E7%B4%80%E6%95%99%E8%88%87%E5%AD%B8%E6%96%87%E7%AB%A0%E5%88%86%E4%BA%AB/78

廿一世紀教學相關研究(三) 體驗式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

廿一世紀教學相關研究(三) 體驗式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

 / 1 October 2020 / 0 COMMENTS

21世紀教與學文章分享

體驗式學習

 

認知式學習

 

具體經驗

 

主動實驗

 

學習偏好

 

範式轉移

 

引言

        早在二十世紀初,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已提出「從動手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的主張,並且被喻為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提出者。「給學生一些事情做,而非給一些東西他們去學。這做事的過程本身需要思考,而學習自然會隨之而生。」杜威說1。

 

        有別於傳統的認知式學習(Cognitive Learning),體驗式學習着重如何應用知識,與杜威抱同一主張的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認為,這種學習方法可滿足個人的需要和需求,推動學生的個人成長,並且是教育的本義。「(教育)的目的是要喚醒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同時讓他們積極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他說2。

 

本文將探討由美國教育理論學者大衛‧庫伯(David Kolb)提出的體驗學習圈理論、外國近年的相關實踐案例,以及對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賽馬會MAKER+創新課程(下稱MAKER+課程)教學團隊帶來的反思。

 

理論

        體驗式學習,又稱為實踐式學習(Hands-on Learning),而美國教育理論學者大衛‧庫伯則於一九八○年代,在杜威的學說基礎之上,提出了一套庫伯體驗學習圈理論(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Theory)。庫伯提出,學習是一個透過轉化經驗而獲取知識的過程3,而當中涉及具體經驗、反思、抽象概念化及主動實驗四個循環階段。而在上述循環中,具體經驗及抽象概念化兩個階段屬於體驗的過程,反思及積極實驗則屬於轉化的過程4。

 

        根據庫伯的理論,學習者可從任何一個階段開展其體驗學習的過程,但要有效學習,學習者需要完成四個階段,而每個階段亦互相依存,承上啟下,因此即使可從任意階段開展學習,但必須依次完成四個循環階段。

EL Theory Pic.png

 

 

性質

階段

感受

Feeling

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透過參加學習活動,讓學生實踐,嘗試解決問題。過程中強調學生的個人參與及情感投入。

觀察

Observation

反思(Reflection):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回憶或重溫整個活動過程,或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反應和感受,啟發思考。

思考

Thinking

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sation):鼓勵學生從整個學習過程和得出的成果中,反思及沉澱箇中的體驗,轉化成知識或理論。

實踐

Doing

主動實驗(Active Experimentation):讓學生基於得出的結論,重新詮釋腦海中所學的概念和知識,並於其他生活情況中嘗試實踐。

 

        庫伯強調,不同的學習者基於社會環境、接受教育的經驗、個人對事物的基本認知等因素,會有不同的學習偏好(Learning Styles),或會於不同的階段開展其學習循環5。庫伯在這個基礎上,將學習偏好大致分為適應型(Accommodating)、發散型(Diverging)、聚斂型(Converging)及同化型(Assimilating)四大類,而每一類學習偏好的愛好者,皆會偏好從上述循環中的特定兩個階段開展其學習,詳見下表5:

kolb-cycle.png

 

相片來源:加拿大溫莎大學

學習偏好

偏好的學習開展階段(性質)

學習者特質

適應型

Accommodating

具體經驗(感受)+ 主動實驗(實踐)

依賴直覺及他人的分析,喜歡接受挑戰,偏好動手實踐

發散型

Diverging

具體經驗(感受)+ 反思(觀察)

具敏感觀察力,能多角度了解事物,偏好群體合作,利用想像解決問題,善於提出點子

聚斂型

Converging

抽象概念化(思考)+ 主動實驗(實踐)

善於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樂於實驗真想法,但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同化型

Assimilating

抽象概念化(思考)+ 反思(觀察)

善於理解繁雜資訊及邏輯分析,組織力強,偏好閱讀及理論

 

美國學者索爾‧麥克勞德(Saul McLeod)提出,在教育上,若能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偏好及因應特定的環境,提供不同階段的學習體驗,便可因材施教,使教學更具效率。與此同時,學生若了解其學習偏好,亦有助提升學習動機和成效5。

 

主張

        香港教育大學學者林碧霞及李玟霖,曾於二○一三年撰文,基於庫伯的理論,為本港學界前線教師提出教學建議。當中,二人提出體驗式學習的五大教學原則6,如下:

 

如教學主題與學生的個人興趣相關,相關的學習會更為有效。

若要學生更容易掌握對其觀念及態度帶來衝擊的學習內容,應將會對學習造成干擾或威脅的外在因素減至最低。

自主學習的效果最持久。

學生應可自主控制整個學習過程、性質和方向。

學生的自我評估應是教師評核學生表現的主要方法。

 

兩位學者還提出體驗式學習活動必備的三大元素,分別為意義產生(Meaning Making)、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ing)及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其中「意義產生」指讓學生基於現實生活的體驗學習,將其知識與日常生活掛勾,促使學生更容易吸收所學的知識。因此,二人提出教師應在課堂中建立特定的處境,讓學生了解所學的學習內容背後的實質意義。

 

「範式轉移」則指學生固有想法、觀念、假設及信念的改變。體驗式學習應讓學生能夠形象化地理解不同想法和價值觀背後的含意,並促進他們的個人品格發展。至於「自我理解」,則指讓學生定期在老師的指導下審視和反思自己的表現,並且讓學生着重自我思考的過程。兩位學者指出,這種自我反思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尤其重要6。

 

在兩位學者的文章中,同時總結了美國體驗式學習專家科林‧比爾德(Colin Beard)在其著作《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olkit: Blending Practice with Concepts》中所提出,教師在課堂上應擔當的角色,並歸納成以下五點7:

 

教師應締造正面的學習氣氛。

教師應擔當引導者,容讓學生從他們身上及從其所犯的錯誤中學習。教師應適時釐清重要概念及每個學習階段的目的。

在課堂前或期間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教師應給學生適當的學習資源和資訊。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嘗試各種方法,讓他們有能力去找出解決方法。

教師不應主導學生的學習,反而應與學生分享感受和想法,並鼓勵學生多分享。

 

實例:Fab Education

        Fab Education(Fab Ed),是Fab基金會早年推行的全球教育計劃,目的是支援各地的傳統教學,透過應用數碼科技讓學生體驗從實踐中學習。基金會至今在全球九十個國家及地區,擁有近一千五百個社區實驗室、數碼製作工作室及研究中心,而計劃則主力為當地學校提供符合當地教育標準的數碼技術課程。

 

工作室內配備了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乙烯基切割機等儀器及相關的電腦及軟件配備,並由經過訓練的大學教授主理,為前線教師提供培訓,並與教師一起參與制定課堂內容。課堂上,Fab Ed會鼓勵學生多想像、製作原型(Prototype)、測試、改良和表達意見,同時會要求學生不時評估會出現的問題,以及思考相應的解決方案。

 

        計劃的調查表示,不少學生認為Fab Ed的體驗式學習活動有趣且實用,並且能從中發掘相關的興趣,提升學習科學和數學的動機。此外,有近一半在計劃首年參與的教授堅持繼續參與計劃,計劃如今經改良成為Fab Academy計劃,並在全球超過三十五個國家推行,每年招收二百五十位學生,學生需要每星期開展及完成一個新的科技應用項目,並在課程期間建立自己的數碼作品集8。

 

反思

體驗式學習正是MAKER +課程的一大元素,課程中教學團隊提出框架和問題,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接受具體經驗,投入同理心和情感,發掘感興趣的問題核心,從中引發其學習動機。舉例如,課程會讓學生以觀察者的身份,重新體驗校園的環境、日常生活的過程、周邊社區的配套等學生感熟悉或興趣的主題,從中悟出洞見(Insights),嘗試透過小發明提出改變。二○一九年,團隊就曾安排學生到流浪貓狗舍實地考察,要求學生觀察流浪貓狗的生活狀況,設計能讓貓狗在有限空間中運動的小發明,同時改善流浪貓狗舍的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

 

課程團隊發現這些另類的具體經驗,比起日常課堂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互動,從各組學生的發明亦可見,學生如何善用觀察主導思考,提出可行且別具創意的貓狗小玩意,部分發明如下:

 

不倒翁零食球

貓貓互動玩具

漫步狗生路

螢幕快照 2020-10-01 下午8.44.05.png  

 

 

貓狗小玩物,貓狗拋擲或推動時會跌出少量食糧。

安置於貓籠之間的玩物裝置,讓相鄰的貓隻互動和嬉戲。

裝置會拋擲小球,貓狗拾回後放入裝置左上方位置,右下方即會跌出少量食糧當作獎勵。

        MAKER +課程團隊認為主動學習是人的天性,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訂目標和發明方向,並主動獲取技能在限期內完成項目,而在課程推行首年,團隊曾嘗試以統一的課程大綱應用在同一年級的三個班別之上,推行一個月後團隊即發現三班的學生能力不同,且班內有不同的主流學習偏好。此外,每組學生想解決的問題都不同,學習進度及目標也不相同。為了照顧不同班別學生的學習需要,團隊即時調動課程大綱及調節內容,如安排以偏好感受和實踐(適應型)的一班學生先動手實踐,再思考當中的發現。團隊同時擔當引導者,讓學生從團隊身上及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學習,並適時給予適當的學習資源和資訊。這種按學生學習偏好、能力和需要而調節課程的理念,跟課程的另一元素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所主張的以人為本精神類同,亦是課程團隊一直努力秉持的教學理念。

 

MAKER +課程推崇體驗式學習,其學習活動同樣着重上文所提及的「意義產生」、「範式轉移」及「自我理解」三大元素。每個研習和發明項目,團隊都會基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興趣,安排學習內容,並在學習階段尾段作總結,道出學習內容背後的實質意義並鼓勵同學分享感受和總結其學習體驗,例如學習人本思維如何幫助解決日常生活以至社會問題、同理心如何幫助了解持分者的需要等。

更重要的是,團隊希望透過推行MAKER +課程,帶動、「範式轉移」,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思維,促進學生的個人品格發展,於是特意引入CCESR元素作為課程的核心,希望透過課程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創意、同理心、自學能力及抗逆力。

 

參考資料

Dewey, J. (1916). Thinking in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191.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Knight, G. R. (2008). Issues and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errien Springs, Michigan: Andrews University Pre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Vol. 1).p.38.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lb, D. A., & Fry, R. E. (1974). Toward an Applied Theory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MIT Alfred P.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cLeod, S. A. (2013). Kolb - Learning Styles. Retrieved from www.simplypsychology.org/learning-kolb.html

Lam, B.H. & Chan, H.L. (2013).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 Active Classroom.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eard, C. (2010).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olkit: Blending Practice with Concepts. London: Kogan Page.

Fab Academy. (2019). Retrieved from https://fabacademy.org/

FacebookTwitterWhatsAppWeChat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Log in or register to post comments

熱門文章

廿一世紀教學相關研究(四) 社區導向學習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2020-10-01

廿一世紀教學相關研究(三) 體驗式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

2020-10-01

廿一世紀教學相關研究(二) 個人化學習 Personalised Learning

2020-10-01

廿一世紀教學相關研究(一) 廿一世紀必備技能 21th Century Essential Skills

2020-10-01

 新界馬鞍山馬鞍山路208號

 www.twghwflc.edu.hk

 www.facebook.com/wflmakerplus

 makerplus@twghwflc.edu.hk

 (852) 2641 6238

 (852) 2641 4853

私隱政策 版權聲明

dizigege commented 1 year ago

瑜伽,老虎 音乐,孔雀 冥想,考拉 数学,猫头鹰

dizigege commented 1 year ago
维度 对立模式
领悟维度 通过直接领悟具体经验
通过间接理解符号代表的经验
改造维度 通过内在的反思
通过外在的行动

Daily quota: 999/1000 English | Español | عربي | 中文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以下是不同学习风格下的活动选择的表格:

学习风格 活动选择
发散者(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 演示(观察)、户外考察、指导下的想像、专门小组(倾听专门小组)、讲故事(听众)
同化者(抽象性概念化+反思性观察) 头脑风暴、观点和视角对比、论坛(倾听)、听课小组、矩阵分析、构思计划、两个极端、小测验、阅读、反思、案例分类组合、学习指南
收敛者(抽象性概念化+主动实践) 马拉松、结构化讲授、参与项目、即时培训、个案研究、判断、小组讨论、实际操练、工作流程分析
适应者(具体经验+主动实践) 论坛(提问)、管理游戏、开放空间技巧、参加专门小组、同事支持的学习、实际练习、提问和回答、角色扮演、模拟场景、滑稽短剧、有深度的询问、行为规范、教练、争论、演示(参与)、对话、讲故事(讲一个故事)、小组讨论、电话会议

此外,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模型和框架,常用的包括ADDIE模型和库伯学习圈。它们的构成如下:

ADDIE模型:

阶段 描述
分析(Analysis) 确定培训需求、目标和限制条件
设计(Design) 制定培训计划、教材和评估方法
开发(Development) 制作教材、多媒体材料、教学手册等
实施(Implementation) 进行培训并监督
评估(Evaluation) 测量学员学习成果和培训效果,做出改进

库伯学习圈:

阶段 描述
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 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反思(Reflective Observation) 思考和观察体验的含义
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形成新概念、理论和原则
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 在新情况下尝试新概念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研究,但可能忽略現實部分

學習偏好 學習開展階段(性質) 學習者特質
適應型 具體經驗(感受)+ 主動實驗(實踐) 依賴直覺及他人的分析,喜歡接受挑戰,偏好動手實踐
發散型 具體經驗(感受)+ 反思(觀察) 具敏感觀察力,能多角度了解事物,偏好群體合作,利用想像解決問題,善於提出點子
聚斂型 抽象概念化(思考)+ 主動實驗(實踐) 善於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樂於實驗真想法,但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同化型 抽象概念化(思考)+ 反思(觀察) 善於理解繁雜資訊及邏輯分析,組織力強,偏好閱讀及理論研究,但可能忽略現實部分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库珀学习圈阶段 SECI模型阶段 OODA模型阶段
准备阶段 社会化知识化(社交化) 观察阶段
经验阶段 外显化(分享) 察觉阶段
概念化阶段 概念化(内化) 定向阶段
应用阶段 内隐化(实践) 行动阶段

注释: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库珀学习圈阶段 SECI模型阶段 OODA模型阶段
感性体验 社会化知识转化 观察(Observation)
概念化 外显化知识转化 方向(Orientation)
应用 组织化知识转化 决策(Decision)
熟练 内隐化知识转化 行动(Action)

注释:

boyahub commented 1 year ago

佛,判断 法,决策,密宗 僧,行动,禅宗 师,观察,上座

boyahub commented 11 months ago

获取信息,输入方式,是直觉还是具象 处理范围, 是内部还是外界 操作标准,是人还是事为中心 实践活动,输出方式,灵活还是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