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xijywc / chenxi-history

历史
MIT License
0 stars 1 forks source link

写作 #41

Open chenxijywc opened 1 year ago

chenxijywc commented 1 year ago

大学专业 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 皇帝要读的书 左传 管子 盐铁论 商君书 明朝灭亡原因:1墨菲定律 2长尾风险效应 3无兜底原则 4层级过多

385b4e07cff737195f3d725cb4e0ab1 be28066335e1a9f12cedacb372d56d7 299700f43f3c0e8bed958d8bae22888 52746386e086e69f84ebff88d75957f

【1】大学那本马原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4】王利民《民法》 【5】张明楷《刑法》 【6】臧日宏 微观经济学 逼站课程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8】张双利 共产党宣言 逼站课程 【9】《共产党宣言》 【10】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1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2】阿尔都塞《论再生产》 【13】布尔迪厄《再生产》 【14】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15】各种关于拉康 《阅读你的症状》《斜目而视》《临床拉康》 【16】各种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敏感的主体》《齐泽克超越福柯》 一、物质生产方式和法律对生产和再生产的规范与促进,以及民法的定义和法律行为的效力问题。 00:01 - 世界由自然和人口组成,但生产是最重要的 00:58 - 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 02:00 - 法律记录了生产资料是谁的所有权问题,保障自由和所有权 二、黑格尔的伦理学理论,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以及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等微观经济学概念。 05:12 - 单纯以动机纯洁来辩护并不是黑格尔所认可 06:14 - 家庭是伦理构成的基础,婚姻不是财产门第或政治目的的现身 09:55 - 市场失灵通常体现在垄断信息失灵、消费者信息不足或外部性问题 三、资本主义下的劳动与竞争,以及国家形成的历程。资本家通过支配劳动者来占有剩余价值,国家则成为了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 10:25 - 家庭生产和劳动者教育训练的钱 10:53 - 竞争导致个体寿命缩短,阶级牺牲以避免同归于尽 13:02 - 市民社会向外寻求消费者,剥削更加隐蔽 四、阿尔都塞、鲍德里亚、布尔迪厄等人的思想,分析了主体、意识形态、社会阶层等对人的影响,探讨了人的本质和自由的关系。 15:39 - 利用机器消灭剥削,直到没有剥削可能,才毁掉机器。 16:28 - 生产关系被剥削,为何允许自己持续受到剥削? 18:56 - 意义是心态,给了我们位置,让我们有身份认同,但误认了我。 五、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关系,以及受虐狂和施虐狂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分析,作者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未来的可能性。 20:49 - 独立自我意识的结局:湮灭或成为奴隶 21:16 - M是欲望的导演,主导S的开始和结束 23:59 - 自由还有可能吗?回到主仆辩证法,奴隶是真正主人 资本主义是一种法权结构

宪制 民主宪制 路径依赖 节点

虚假的日本民主(解放番主忠于天皇) 虚假的苏联民主(废除了农民集体主义斯大林集权主义 ) 参考两点经验中国(废除了家族忠于国家) 考验 宪制与集权在经济全球化下的较量

英国--->日本---> 儒家 --->大东亚共同圈---> 满洲 历史判断力两个牛人: 20世纪历史学家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祖父(白俄罗斯犹太人)-->王国维 陈寅恪

说文解字段注(LTSC) https://github.com/lagrange-landada/shuowen https://www.shuowen.org/ 汉典 https://www.zdic.net/ 刘仲敬 https://www.lzjscript.com/ 第一性原理 元利益 税 费 统 治

好,那么这个“以暴力维系的单方面获取不等大小的利益,但是执行大家的利益的行为”叫什么? 这就叫“税”。 那么以后有人面临不孝问题需要你进行“教育”或者“干涉”,以及平时他们因为你维持这个“孝”利益而主动给你们的好处,比如说和气与尊重与借粮食时候的更高信用度叫什么呢? 这就叫“费”。 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因为有了你想要的其它强力并被强力约束,而你为了更方便的获取必要时候的强制力所提前付出的代价”的综合,就是“税费”。 我们可以看出来,“税与费”之间是不可独立长期存在的。

如果没有“税”,那么就不会有人来请求交“费”这个“获取未来可能的帮助”的事情,不会有人叫你一声“教父”。

如果没有“费”,那么日常你光靠收税是波次性的,是朝不保夕的,你就没有稳定队伍,没有稳定队伍就没法培养此分工的熟练度,那你和你的人就只有“临时工”的经验,门槛太低,下一次就会有能人把你替代掉。

所以“税”就是“保险公司”,只不过你可能一出生或者碰到某些事情就强致交费,但是会有保险服务——而且用户确实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要用到保险,所以保险金总量大于概率上合理的赔付金量,也就是说个体其实是在“和保险公司对赌”。

“费”就是“P2P金融公司”,你通过预先日常稳定付费,这个P2P资金池变大,很大一部分资金会长期供应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稳定提供保险服务——这是一种对未来正向收益的赌。

那么“统治”是什么?

“统”就是“如何将费更高效的将税的收取力量维持在稳定状态,既不能消极怠工也不能自己乱加项目”,也就是“统合”。 “治”就是“如何发现新的保险需求,发展新的能够提供正社会收益的机会,这会有利于税”。 所以统治虽然方式有很多种,说法也不同,但是客观上却要满足“发展先进生产力”成果的统治方式才能维持下去。 所以统治归根结底是“把所有人都拉进赌场”,而文化就是“赌场里玩啥项目,是老虎机还是21点?”。 好,下面说一下文明

一言以蔽之:“文明就是一种能够迅速形成有效统治的文化策略集,形成统治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起始时间越早,则这一文明的延续性更强,文明程度更高。” 如果更粗略但具体地说,就是“文明就是文化体在统治集团功能暂停后,能否尽早形成一种大规模税费征收机制来继续运转安全生产链条”——文明就是税收,税收就是文明。

现代汉语是专业一的考察重点。考察的内容都比较基础,没有超纲的部分,但是会很细致,参考书上边边角角的知识点都会涉及到。整本书都是重点,一定要完全理解书上的内容,能够区分相近的概念,脑海中要有整本书的框架。

子曰汉硕 |《现代汉语》知识点:语法

子曰汉硕 |《现代汉语》知识点:词汇

子曰汉硕 |《现代汉语》知识点:文字

子曰汉硕 |《现代汉语》知识点:语音

修辞

1、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这种辞格叫比喻。

2、比拟:根据想像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

3、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做“换名”。

4、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又叫“顺拈”。

5、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

6、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7、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

8、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

9、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也叫“婉转”。

10、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做对偶。

1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辞格叫排比。

12、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辞格叫层递。

13、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

14、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

15、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

16、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映衬,也叫衬托。

17、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做反复。

18、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19、反问: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又叫“激问”。

20、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21、警策: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22、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23、公文语体:公文语体也称事务语体,它是适应事务交往目的而形成的运用全民族语言特点的体系。

24、科技语体:科技语体是适应科学技术内容、范围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运用全民族语言特点的体系。

25、政论语体:也称宣传鼓动语体,是适应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运用全民族语言特点的体系。

26、文艺语体:也称艺术语体,它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27、修辞: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28、现场语境:指修辞行为发生时。交际主体的心理活动和现场所感知的种种相关的非语言因素。

29、背景语境:指修辞行为发生时交际主体的知识储存中的相关部分以及对对方相关知识的假定。

教学目标及要求

本章学习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语体风格,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注意选词炼句,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能力,改进文风,使语言的运用准确、鲜明、精炼、生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修辞方式,了解语体风格。

教学重点

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常见辞格

教学难点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相关辞格的区别,辞格的套用、连用、兼用

考核要求

相关辞格的比较分析,辞格套用、连用、兼用的分析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总是着力探讨下列三个问题,即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要体现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不能不考虑所调动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对于所采用的修辞方式是不是恰切,能不能产生鲜明的修辞效果。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要表达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该力求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贯得体,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以加工后的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加工的实践活动就是修辞。

语言中,同一思想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而这些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讲修辞离不开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学修辞也必须以既定的内容和语境为依托,从语言材料入手,看其采取的修辞方式是否恰当,产生的表达效果是否最理想或比校理想。因为特定的内容和语境决定了最佳表达形式只有一种,表达者必须有效地进行修辞活动,觅求到这唯一的语言形式,才能产生所追求的最佳表达效果。修辞最佳效果的产生,得力于对语言近义形式的严格选择和在对比中作出的精心的调整。

二、修辞和语境

同一思想内容可有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采用哪种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语句最好,往往决定于特定的语言环境。表达效果的好坏,不完全在于语句本身,还要看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如何修饰、调整语言形式。所以,语言环境;(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

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语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请参看《词汇》部分第五节“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构成语境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主观语境因素,它指包括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在内的说写者的自身因素,它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二是客观语境因素,它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因素。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地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有情趣,或弦外有音,等等。任何诗文都可照字面直解,然而其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言外的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意境意义乃至风格意义,只能靠“此情此境”获得。例如:

①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②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碧野《天山景物记》)

例①用了不到30个字描写了作者住所客观景物的无变化,反复手法中透露出作者当时无聊、单调、彷徨、苦闷的心情。例②作者对酷暑炎热曾烦躁不快,所以写成“撇在后边”,而炎暑之后雪山寒气凉快沁人,使人别有感受,所以又写“送来的”寒气,这一“撇”一“送”紧扣语境,鲜明地展现了作者心境、情绪的变化。又如:

③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把凡与钱先生有关的文章、书籍都找来阅读,越来越发现钱先生的魅力和伟大,自已的学习、生活似乎也“一切向钱看”了。渐渐地,我便萌发了写《钱钟书传》的念头来。(孔庆茂《钱钟书传》)

“一切向钱看”是特定语境的双关妙用,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品格、学识的由衷敬佩和研究钱学的殚思极虑;另一方面也借这个现成的带有流俗味的语句的谐音推陈出新地表现了不俗的意味。这说明语境要求特定的语句,特定的语句又要紧紧适应语境的需要。

语境的作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显示在上下文方面。例如:

④丁二爷吃完了饭,回到自已屋中和小鸟们闲谈。花和尚、插翅虎、豹子头……他就着每个小鸟的特色起了鲜明的名字。他自居及时雨宋江,小屋里时常开着英雄会。(老舍《离婚》)

文中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文字生动活泼,也很有情趣。此外由于上文介绍丁二爷时,已指出过他是个“白吃饭”的人,而他的那些小鸟不是秃尾巴的、烂眼睛的,就是项上缺羽毛的或破翅膀的,无一不属“例外”无一不各具特色。就是它们常同无所作为的丁二爷“闲谈”,又开着什么“英雄会”。显而易见,作者通过语境取得了可笑、幽默的效果。

老舍曾明确指出,作家选用语言时应特别注意“如此人物,如此情节,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这段话点明了语境是修辞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特定的思想感情,鲜明的修辞效果,产生于加工的语言形式和特定的语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说写者与听读者都要通过联想建立起话语与语境的紧密联系,消除话语与语境的矛盾,以获得话语对语境的尽可能的适切和得体。

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它们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由于修辞属于纯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同语音、词汇和语法理所当然地存在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一)修辞同语音的关系

修辞和语音各有其研究对象,语音以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修辞研究运用语言因素、语言规律来提高表达效果,自然要注重研究谐音、叠音、拟声、双声、叠韵、平仄、押韵、字调、语调、重音、轻声、停顿、音节、节奏和儿化韵等。研究这些语音现象在特定思想内容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意义的心理重心、音律美感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不少修辞方式是利用语音条件体现修辞效果的,如双关、对偶、拈连、歇后、摹声、同字、谐音、讳饰、借代、飞白等。

语音在增强音律美和突出语义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则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语音修辞是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修辞同词汇的关系

词汇研究的是词义,词的构成,词汇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规范化等内容,修辞则是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去研究词语运用的,这就势必要从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调遣、安排,也必然用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建筑材料,如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同素词,褒义词、贬义词,外来词、古语词、行业语以及熟语等。

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为形成具体的修辞方式提供必要条件,几乎所有修辞方式都同词汇有关,如语义双关、反语、仿词、婉曲、对偶、对比、借代、通感、夸张、顶真、回环、拈连、反复、比喻、移就、歇后等。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修辞使词汇在语言运用中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作用。

(三)修辞同语法的关系

修辞同语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一般说,讲究修辞要以合乎语法为基础。话说得合乎语法,语句写得合乎语法,才有调整加工的可能,合乎语法是讲究修辞的先决条件。话语和文章的意蕴、气势、力量、情彩、跌岩等方面的效果往往要靠句式的选用和调整,要靠句群的有效组织,如讲求句的长短、句的整散、句的分合,讲求句的繁简、句的常式与变式等。有时看来不合语法的句子,却是修辞利用超常特点加工的结果。

语法和修辞虽然都离不开句子和句群,但修辞主要是从近义形式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句子、句群有各种类型,选用什么样的句式,组织什么样的句群,是由表达的需要和要获得什么样的修辞效果决定的。

语法为修辞现象、修辞规律的体现提供表现形式,没有句子和句群,也就没有体现修辞外在形式的语言模式,比如没有语法上的并列句,也就没有修辞的对偶、对比、错综、排比、顶真、回环等手法及其语言模式。句法修辞内容的丰富多彩,说明了修辞在语言运用中扩大了语法的功用。

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于修辞来说,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也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就语言三要素来说,修辞是对它们的综合的艺术加工,是它们的高级体现。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附图如下:

修辞

语音 词汇 语法

(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言的结构规律)

双声 叠韵 同义选择 长句与短句

押韵 平仄 反义对举 整句与散句

谐音 叠音 多义关联 主动句与被动句

拟声 儿化韵 同音关顾 肯定句与否定句

重音 轻声 词语色彩显现 倒装句与顺装句

字调 语调 词语配合照应 完全句与省略句

停顿

音节 节奏 词语仿造 分说句与合说句

词语创新 口语句与书面语句

词语变序 意合句与非意合句

词语活用 单句与复句

熟语巧用 复句与句群

(常规与变异) (常规与变异) (常规与变异)

修辞的基础

语言艺术化的手段

修辞现象的表现形式

四、修辞的作用和学习修辞的目的

修辞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格外突出:(一)有助于提高说话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二)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三)有助于社会信息更准确畅通地传递。

修辞的作用也就决定了我们学习修辞的目的。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学习修辞,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表达效果,圆满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其次,学习修辞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别人的文章,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水平。

有人以为学习修辞是咬文嚼字,单纯追求华丽的词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修辞研究的虽然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但是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这里的原则仍然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和内容要完美地统一。因此,它同片面地讲究形式美,单纯地追求华丽词藻的错误做法是根本不同的。也不能认为修辞“高深莫测”。修辞是讲求表达效果的,写文章需要它,说话也需要它,人人都离不开它,时时处处需要它,不存在“高深莫测”的问题。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这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就是说,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还要求词语用得好。词语锤炼需要富于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味去追求那些华丽词藻,也不是要求另创新词。许多看来异常平淡的词语,只要调遣得体,就能淡中藏美,平中寓奇,具有表达的力度和活力。要经常从生活的无穷源泉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提高使用词语的技巧,否则就只能重复或简单地套用前人的语言,使作品失去表现力,也就很难推陈出新。

锤炼词语,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表意确切,声音和谐,才能使词语及其所关联的句子具有深刻的含义、高远的意境,收到比较完满的表达效果。

一、意义的锤炼

意义是词语的内容、词语的灵魂,意义是选好词语的核心问题。不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词语,就没有词语的准确、鲜明和生动,也就不可能产生表达上的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和含蓄深厚等效果。意义的锤炼牵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以健康的思想感情为立脚点和出发点,以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深刻的观察为依据,去选择恰到好处的、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例如:

①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是鲁迅为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青年革命作家而写的一首诗的两句。作者改“眼看”为“忍着”,写出了被压抑的满腔愤恨;改“刀边”为“刀丛”,在程度和气氛上强化了严酷的白色恐怖和险恶的斗争环境,表现了作者面对强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有了对人和事物的细致深刻的观察,才能见微知著,才能发现其中最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筛选出最妥帖的词语,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

鲁迅还在《孔乙己》中对主人公买酒付钱时的情景作了这样的描写:

②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句中的“排”字,用得精彩。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本来付铜钱是可以用“交出”、“付出”这类词语的,但只有这个“排”字,才能写出孔乙己个性化的神情和动作。在同一篇作品里,还有下面的话:

③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历经岁月沧桑已经临近生活的末路,深刻地显示出他生活的变化。“摸出四文大钱”,贴切深刻地写出孔乙己的穷困和他买酒时的窘态。如果衣袋中钱多,一抓一把,何必下手去摸?即使钱少,倘若孔乙己的手灵便,一掏就出,也就不必手插衣袋中来回摸索了。可见孔乙己此时已身废心残,极度拮据。这个“摸”字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人物的情态,深刻地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这番词语锤炼的功夫说明了鲁迅对孔乙己这类没落知识分子的观察细致,了解深刻。只有掌握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才能给以如此有力的表达。

(二)力求准确、妥帖

准确、妥帖是用词第一要求,它不仅要求用词能毫不含糊地反映客观事物,妥帖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还要求所用词语能切合内容、语境的需要。用词准确妥帖,就会产生一种质朴的美感和力量。著名作家对其作品的语言往往一改再改,以求达到准确妥帖。例如:

①原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的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

改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地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不动。 (梁斌《红旗谱》)

“矗立”,意指高高直立,说“高楼矗立”则可,说仅两人高的钟矗立,有失准确。改用“戳”,既确切妥帖,又浅显明快。用“伸直臂膀”撞钟,有悖一般动作习惯,改“伸直”为“伸开”,才能恰切地描写撞钟的动作。改笔之处体现了选词准确,显示了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

要做到用词准确妥帖,最重要的是弄清词语在意义上的指称范围和功能,因需而发,因情而用。

②《文汇报》(1984年7月9日)有标题一则:

四不像将回娘家

麋鹿繁殖中心正在兴建

有一种稀有的珍贵兽类,从整体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俗称“四不像”,学名称“麋鹿”。并非人人都知道两词同指一物,编者让两种语体的同义词语并出于一则标题之中,非但不感觉重复,反而使人乐于接受,因为两个词上下分用,各得其所,又互相诠释,用法上恰当,理解上方便,既满足了表达需要,又照顾了语言对象的接受。

(三)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

词语的合理配合可以显示具体词义的确定性,而词语的巧妙配合还可以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效果:或增添新意,或附加色彩,或一语双关,或弦外有音,或陡增文采。词语的配合、照应以及表达上的整体和谐,并非仅靠句子内部相关词语所能体现的,因此,锤炼词语还应掌握本句以外的上下文的语境因素对词语制约的情况。例如:

①严班长很欣赏这么三句话: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

②这些记述过去长征的片断故事,好比当时一根火柴、一把野菜、一条标语,虽然质量不高,味道也不强,但它却能对在今天的新的长征战士们起一点御寒、充饥、添劲的作用。(王愿坚《前辈和后辈之间》)

例①中的“严肃”、“严格”、“严密”分别同“态度”、“要求”、“组织”各得其所地搭配起来,用词自然、恰当。例②中的“御寒”与“一根火柴”前后照应,“充饥”与“一把野菜”前后照应,“添劲”同“一条标语”上下相承,它们配合自然,呼应紧密,形成表达上的整体和谐。这两例只是句子内部的词语的配合与呼应,有时配合与呼应并不这么简单。例如:

③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来西了!”孔乙已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已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做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已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鲁迅《孔乙己》)

例③中的“偷”(口语词)、“窃”(文言词)、“偷窃”(书面语词)是一组语体色彩不同的同义词。小店里人们用“偷”取笑孔乙己,孔乙己则用“窃”辩解遮掩,故意做字面文章,似乎“窃”与“偷”不同。选用“窃”字一方面是为了描绘孔乙己不得已而辩解的窘态,另一方面也同他开口闭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有力地表现出这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迂腐和可悲。这里特意把“偷”和“窃”连缀起来用,既符合故事叙述人店小二的略识文墨的身份,也对孔乙己的辩解起了点破的作用。联系两段上下文看,三个同义词除用得各是其地不可更易外,又在紧密的配合、照应里给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展现作品的寓意方面,增添了深厚的内容。

(四)力求色彩鲜明

词语色彩是否分明直接关系用词是否确切,表达是否鲜明有力。词语的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1.词语的感情色彩要鲜明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反映客观事物时,或表达者选用词语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与感情。不同的感情色彩或通过词义的褒贬体现出来,或借助词语的配合体现出来,或靠语境、修辞手法体现出来。具体情况是:

(1)有的词语本身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例如:

文痞 电霸 花架子 泼冷水 文山会海 说三道四 文豪 火爆 挑大梁 半边天出类拔萃 锋发韵流

(2)有些褒义词或贬义词靠与其他词语配合,靠语境的帮助,可以变褒为贬或化贬为褒,改变感情色彩。例如“学究”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是贬义词慢但在其他词语的配合下也可以变贬为褒。试比较以下两例:

①他甘做泥古不化、埋头于故纸堆中的学究,老旧的放大镜总不离手。

②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字军。

(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例①的“学究”是贬义色彩。例②的“学究”借“真正的”修饰,再加上同“作家”、“文豪”配合,色彩转贬为褒。这里的“学究”的含义已是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学者了。

(3)直接反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也可产生特殊的情味和色彩。例如:

③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屋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鲁迅《藤野先生》)

“精通”本指对一种学问、技术或业务有较深的研究或透彻的了解,褒义色彩明显。鲁迅反用其意,化褒为贬,增加了讽刺味道。

(4)有些词选用它们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可以使感情色彩更加鲜明。例如:

④有许多东西,只要我们对它陷入盲目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毛泽东《学习与时局》)

就“包袱”的本义说属中性词,这里选用了它的比喻义,也就使其贬义色彩鲜明起来。

2.词语的语体(风格)色彩要鲜明

文章有不同的语体风格,恰当地选用词语是形成语体风格色彩的重要因素之一。词语的语体色彩差别可以从通常用语和专门用语的角度观察,也可从口语词语和书面词语的角度观察.它们各有特点。它们有的可通用于几种语体,有的则只适用于某种特定语体。在通常情况下,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只有运用到同一语体中,才能取得表达风格上的和谐一致。比如文艺语体中的戏剧语言,作者不仅要根据生活构思情节,而且也在生活中提炼对白。这种对白必须是“话到人到”,必须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有鲜明的生活气息与时代色彩。作家曹禹的剧本中的人物对白便力求大众化、口语化。这从他的对白用词的修改中可以看出,例如:

⑤原句

贵 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反而生气了。唉,你呀!

(《雷雨》1939年版第57页)

改句

鲁贵 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倒生气了!唉,你呀!

(《曹禹选集》1961年版第16页)

将副词“反而”改成“倒”,不仅对白通俗、浅显、顺畅了;而且也更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教养和经历。

3.词语的形象色彩要鲜明

做诗行文有时讲求着色,即为了修辞的需要着意突出颜色。颜色可以给人最直接的剌激、最敏感的美,也就容易产生最富有感情的暗示、最有光彩的想象、最强烈深沉的情调,所以文字的着色像颜料的色彩一样,会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感受。细如:

⑥油油的绿意

闪闪的绿色

醉人的绿

奇异的绿

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宛然温润的碧玉

(朱自清《绿》)

作者着力渲染了绿,给这个普通的、单一的颜色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说法,在引起人们美妙联想的同时,还给人浓重的色彩感和含蕴无边的意境美,真可谓情彩兼具。

⑦一夜山雨,把小小的彝家村寨洗得清爽爽的。山,一片绿;芭蕉林,一片绿一一就连那林荫里的一座座新瓦屋,都映得绿茵茵的。

太阳出山了。小溪边的那座竹楼,窗子打开了。绿茵茵的窗口,闪出一点红,火苗似的。噢,是个小女孩,红领中在晨风里,微微地飘。

这里,作者用绿色的景和红色的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图画。作者着意渲染“红”、“绿”两种颜色,色彩鲜明,把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自然景象集中而概括地绘于纸上,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中。

二、声音的锤炼

传情达意要借助完美的语言形式,声情并茂离不开语音的配合。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优美的语言韵律,能给人以美感。在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下,讲求词语的音韵美是必要的。词语的声音美体现在: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以及叠音词语与双声叠韵词语的恰当运用等方面。

(一)注意音节整齐匀称

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偶句,讲究对称句法;现在写作固然不必求工整藻饰和严格骈俪,但适当注意音节配合,可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例如:

①满肚苦水,满腔仇恨!在苦水和仇恨里长大的孩子啊,永远忘不了这世世代代的苦,祖祖辈辈的仇。

例①的“苦水”和“仇恨”,“苦”和“仇”分别对称使用,“世世代代”和“祖祖辈辈”又是叠音形式的对称使用,在音节上这种变化多样的对称配合,使形式匀称整齐,节奏韵律随之增强,意思得到强调,印象也更为深刻。

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同义并存现象为我们合理安排音节提供了方便条件:可以交错运用单音词和双音词,也可以让同一个词的单、双音节形式分别出现,造成音节匀称、富于旋律的排偶句子。例如:

②周恩来同志的一生,高瞻远瞩,深明大义,处处以大局为重,事事从大局出发。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功盖中华,誉满天下。他光明磊落,忍辱负重,严以责己,宽以待人。他为了团结同志,稳定大局,宁肯自己受委屈、受责难,从无半句怨言。他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不说大话,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总是把荣誉归于别人,把重担加于自已。他苦在人先,乐在人后,坚持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

这里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子,加强了气势。拿“自己”和“别人”两个双音节词来说,在不同的位置上换用了它们的单音节形式。由于单双配合得当,句子就显得音节匀称自然。当然,不能为求匀称,任意增减音节。削足适履,会使句子变得不自然。

(二)注意声调平仄相间

在律诗里,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当然不必唯古是从,但适当注意平仄变化,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使作品获得音乐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音节安排恰当,注意声调的平仄变化,念起来就不至于像僧敲木鱼,调门一律,而可以收到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效果。试看下面的句子(“一”代表平声,“|”代表仄声):

①中国有句老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避开枣树。

(鲁迅《秋夜》)

作者有意识地把声调安排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读起来抑扬顿挫,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

在结构参差的句子里,如果把相邻句句末音节的平仄安排好,也可以收到同样的表达效果。例如:

有时为了音调和谐,还可以适当改变词语的结构。例如:

⑤瑰丽端庄的中山公园,绿树成荫,花坛巧布,彩练横空,千红万紫。

习惯的说法是“万紫千红”,为了在平仄上与前面相照应,改为“千红万紫”。

调配平仄,可以适当利用句间停顿。选用四字格成语或四字语,还可借助调整语序和对称的词语。

(三)力求韵脚和谐

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关系,诗歌是讲究押韵的。音节匀称、整齐就有节奏感,如果再安排好韵脚,就会和谐悦耳,琅琅上口。有些散文是当诗来写的,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也很讲究押韵,虽然间隔长了些,也不那么严整,但仍然让人感到韵律的回环美,给人以艺术享受。试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里送灵场面的几段解说词:

①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呀!我们多么想再看一看您,再看一看您哪!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儿时回?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这几段解说词,于疏散自然中显示出整齐严密的美。韵随意转,声音回环而低沉。万众哀思潮涌、悲痛欲绝的情景,宛然可见。尽管句子的韵脚和押韵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的末尾字音跌着回环,同声相应,给人以和谐悦耳的美感。正是这个原因,有时需要改变词语结构,或者换用同义词语,以求押韵。例如:

②敬爱的周总理,您为祖国山河添光辉,您为中华儿女振声威,您不朽的业绩永世长存,您光辉的名字青史永垂。

例②“永垂青史”是成语的原有格式,为了韵的统一、和谐,改为“青史永垂”。

③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稿。(陈毅《题西山红叶》)

例③“枯稿”与“枯萎”、“枯干”同义,为求押韵,选用了“枯稿”。

(四)讲求叠音自然

叠音,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恰当地运用叠音词语,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增加音乐美感。袁鹰在《井冈翠竹》的开头写道: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这段描写,反映了从远到近的观察过程。“从远处看”,不能看得十分真切,就用“郁郁苍苍”、“重重叠叠”这两个叠音词,把井冈山林木繁茂、满眼翠绿、生机勃勃的一派大好风光,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读者脑海里映现出一个“林海”的形象。“到近处看”,看得很清楚了,又用叠音词“密密麻麻”、“亭亭”来具体描绘毛竹的各种形态。这样写,节奏感强,声音优美,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

②这歌声,越过巍巍山岳,渡过滔滔黄河,跨过莽莽原野,飞过重重海洋,传遍天涯海角,回荡天空,响透云霄。

“山岳”、“黄河”、“原野”、“海洋”一经叠音词的修饰,也就有力地突出了它们的壮伟气势,凸显了“这支歌”的深广影响。在表达上给人以字音协调、节奏鲜明、形式匀称的美感。

由于叠音能收到它特有的音响效果,在现代作品,尤其是诗歌里大量地运用。例如:-

(五)讲求双声叠韵配合

汉语里独有的双声词、叠韵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特殊作用。双声叠韵词语的恰当运用,可以形成一种回环的美。这种修辞效果,靠两者相连、相对,彼此应和,但更主要靠在对仗中显示出来:或双声对双声,或叠韵对叠韵,或双声对叠韵。.例如:

②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叠韵对叠韵)

在上下联对仗中短声和长韵互相配合,再加上平仄相谐,声音回环荡漾,有悦耳的美感

例④是双声词和叠韵词组成的顶真句,属双声叠韵连用形式,短声长韵紧相接连,彼此应和,尤见铿锵宛转的音律美。

声音的锤炼,还要讲求摹声真切,讲求谐音自然巧妙,讲求读音上口(避免拗口)。语言音律美的取得有赖于语音因素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说话、写文章时,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讲求句子的变换方法,要训练选择不同句式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说,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而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称做同义句式。句式的选择,在较多的情况下就是同义句式的选择。善于选择句式、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

我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就特别重视炼句,在《欧游杂记自序》里就谈过他的切身体验:“……‘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种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他曾举例比较:

楼上正中一问大会议厅

楼上正中是一间大会议厅

楼上正中有一间大会议厅

一间大会议厅在楼上的正中

朱自清认为后三个句式都是显示静态的,老用这套显得沉闷,他选用了第一句,想法是“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不仅如此,人们说话,写文章,总是把许多的句子成串地使用。这样,句子和句子就发生了联系。我们不只是要注意每一句话是否合乎语法,还要注意修辞和逻辑。例如下面几个单句:

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加强。

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必须得到发展。

必须注意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

上面这些句子,一个个看都是合“法”合“理”的,但如果原封不动地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复句,这个复句的分句有的是动宾短语充当的,有的是主谓短语充当的,因而关系松散,全句不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某些句子改变一下,效果就会不同:

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各分句都用动宾短语的形式,结果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显得紧凑多了。

学会选择和调整句子,必须对汉语各类句子做到心中有数,掌握语法部分讲到的各类句子和它的表意作用,掌握句式变换的方法,以便有根据地对句子作出恰当的选择。选择句式的主要依据大体是:

(1)根据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2)根据不同语境,特别是上下文的需要;(3)根据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等。

汉语的句子有多种类型。这里主要是从修辞角度谈同义句式选择并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

一、长句和短句

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则相反,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长句和短句各有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灵活。例如:

①一个夏天的早展,在北京一个绿树成荫的宾馆里,服务员们高高兴兴地往大楼上挂起鲜红的标语:“热烈欢迎劳模大会的代表!”

②全党全国人民一个共同认识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造成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果不搞民主集中制,没有安定团结,也就没有四个现代化。

这两例都是长单句,例①共四个状语,分别从时间、处所、情态等方面限制、修饰各自的中心语;宾语是同位短语,内部有定语。这个句子由于恰当地运用了一些附加成分,表达的内容就显得周密丰富。例②“是”的宾语长达53个字,是个复句形式,准确而严密地概括了我国人民的共同认识。

就长句的结构形式来看,一般包含下列四种情况:一是修饰语较多,二是联合成分较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复杂,四是分句中结构层次较多。短句的表现形式则刚好相反。试比较下面两例。

③他是一个身体健康、学习刻苦、工作积极并且立志为四化奋斗终生的三好学生。(长句)

④他是个三好学生。他身体健康,学习刻苦,工作积极,立志为四化奋斗终生。(两个短句)

例③句子之所以长,是由于修饰语多,“学生”前有一个定语是联合短语,内中联合成分较多,也可以说该成分较复杂,分析起来自然层次较多。例④是由一个单句和一个复句组成的句群,单句内的定语少而短,复句内四个分句都没有定语和联合成分,由有联合关系的短分句组成联合复句。例④也可以用逗号代替第一个句号,变成前后有解说关系的复句,共五个分句,形式上都是短句。

政论、科技语体一般多用长句,文艺语体一般多用短句,但是在较多的情况下都是长短句配合使用的。例如:

⑤《中国工人》的出版是必要的。中国工人阶级,二十年来,在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成了全国人民中最有觉悟的部分,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联合农民和一切革命的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斗争,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斗争,这个功劳是非常之大的。……《中国工人》的出版,就是为了这一个任务。败涂地 (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

这段话,开头用个短句提出一个论点,很醒目,突出了中心;中间用两个长句使申述细致、周密、有理据;最后用个短句总括起来加以肯定。

短句各成分简单而且关系明显,有语病也容易发觉和改正;长句往往有一连串复杂的成分或多层关系交织在一起,一不留意,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搭配不当或多余、残缺的现象。这里举一个长句的病例:

⑥那几年,文艺园地里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各种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有描写工人生活的《创业》,农民生活的《创业史》,部队生活的《青春》,学校生活的《班主任》,儿童剧《报童之歌》,纪录片《新的长征》,革命历史剧《万水千山》、《八一风暴》等等。

这是由三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末一分句用了一个复杂的联合短语充当“有”的宾语。这个联合短语,在逻辑上犯了分类标准不一致的错误,前面是说“各种题材的作品”,后面的各种作品就应该从题材方面讲,可是半路上却从“体裁”方面说下去,所以在“儿童剧”前面必须加上“此外还有”四个字。在结构上,“描写”不能管到“儿童剧、纪录片、革命历史剧”,应该在“农民”、“部队”、“学校”前头各加上一个“描写”,同时取消宾语前的“有”字,在《创业》《创业史》《青春》《班主任》前头各插入一个“有”字,变成四个分句。全句就有了6个短分句和最后一个长分句。此外要附带指出,柳青的《创业史》也不是在“那几年”创作的,叙述不合事实。

有时从内容和修辞上考虑,都不宜使用长句,那么我们宁可把长句化为若干短句。长句化短,办法很多,下面只讲两种常见的办法:

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例如:

⑦本着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可缓开的会议缓开,必须开的会议作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能下去开的会议就下去开的精神,第一季度就减少了四次全县性的会议,需要召开的会议也缩短了召开时间。

在这个复句的第一分句里,由于“精神”一词带了一个由四个主谓短语构成的联合短语充当的长定语,使介词“本着”同“精神”相距太远,从而整个复句也就显得冗长,叫人难以卒读。可以更动如下:

③本着精简会议的精神,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缓开的会缓开,必须开的会作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能下去开的会就下去开。这样,第一季度减少了四次全县性的会议,需要召开的会也缩短了会议时间。

这样,将定语抽出来,让它们各自独立成为分句,于是句子便由长化短,文意就更清楚有力,而听起来也容易理解。再如:

⑨事实证明,干部下基层是实行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支去,把领导的经验和群众的智慧结合起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干部增长知识才干,因而使领导工作严格地做到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的最好的方法和制度。

这个单句,定语非常复杂,不如把定语化成几个短句,一层一层地说:

⑩事实证明,干部下基层是最好的制度。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把领导的经验和群众的智慧结合起来,既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又能使干部增长知识才干,还可以使领导工作严格地做到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

2.把复杂的联合短语拆开,重复跟联合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并列句式。例如:

⑩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

这个单句要改短,可以拆开联合短语,删去“和”,补上“展现了”,就可构成包含两个并列分句的复句。前面长句例③改成短句例④,也是使用了类似上述两种方法的例子。

二、整句和散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和散句各有用处,各有修辞效果。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这种句式在散文、诗歌、唱词中应用较广,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例如:

①谁家办喜事,他登门祝贺。谁家遭不幸,他安慰周济。谁家屋漏,逢到雨季他必去检查。谁家有病人,他都去探视。(管桦《挂甲屯的爱和恨》)

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③墙上草,随风倒,翻云覆雨,朝秦暮楚;大转弯,大变调,改换门庭,面无愧色。

例①是四个复句构成的排比,作者用这样整齐的句式,热情赞颂了彭德怀同志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生活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例②用两个谓语字数相等的分句,既写出了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的激愤情绪,又表达了他对刘和珍的无比敬佩之情。例③的分句字数相等,结构相近,声音和谐悦耳,表意细致深刻,政治投机分子的嘴脸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散句结构不同,所用的句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它所表达的内容不像整句那么集中,但散而不乱,也比较灵活,容易避免单调、呆板,能取得生动、活泼的效果。例如:

④……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赶路?(柯岩《追赶太阳的人》)

例④由三个分句组成,但这三个分句结构都不相同。有的是主谓句形式,有的是非主谓句形式,有的是主谓句里的省略形式,各种句式交错运用,层次起伏变化,收到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散句和整句的使用,各有其表达的需要。一般情况,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比单纯用整句或散句多。请看下例:

⑤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

例⑤加着重号的地方都是排比形式,像这样结构整齐与不整齐交错着用,句式相同与不同并列着用,同样能收到表意深刻、语势连贯的效果。

用整句或散句,或整句、散句并用,都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切忌硬要聚散为整或化整为散的形式主义倾向。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一件事情里既有施事又有受事,表达时可以用施事作主语的主动句式,也可以用受事作主语的被动句式。在什么情况下用主动句,在什么情况下用被动句,同陈述的对象和语境有密切关系。如果以施事作陈述的对象,就宜用主动句;如果以受事作陈述的对象,就宜用被动句。主动句的谓语动词是没有限制的,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则是有限制的,全句一般表示不怎么情愿的意思。所以被动句比较少用。但有些场合,选用被动句倒比选用主动句更合适。通常有两种情况:

1.强调受事,而施事不需要说出,或不愿说出,或无从说出时,就要用被动句。例如:

①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鲁迅《社戏》)

②小飞家原来也住在橙子家住的大院子里,1967年被强迫搬迁到现在的房子里,…这里别的一些房屋,是另外被赶来的两家住的。〈吴强《灵魂的搏斗》)

例①为强调受事“小丑”怎么样,施事在下文就要提到。例②的两个施事是不愿说出或无从说出的。上述情况也可以说施事隐而不现地体现了某种修辞作用。

2.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为了使前后分句的主语保持一致,为了使叙述的重点突出,语意连贯,语气流畅,也宜用被动句。试比较下面两句:

③在我们厂里,她是有名的劳动带头人;去年大家选她为劳动模范;今年,她又做出了新成绩。

④在我们厂里,她是有名的劳动带头人;去年她被大家选为劳动模范,今年,她又做出了新成绩。

例③第二分句选用了主动句,改变了陈述对象。第一分句和第三分句都说“她”怎么样,第二分句却说“大家”怎么样,不但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使叙述失去了重点,而且语气也不流畅。将例③改成例④,第二分句改用被动句,突出了叙述的重点“她”,同时使前后分句主语保持一致,意思就前后贯通了。

⑤一直走到紧跟前,罗盛教才看清是一位朝鲜老大娘,手里提着一盏灯。她全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她的嘴抵成一条线,一给白发紧贴在额角上,雨水顺着白发流下来,她一手提着灯,一手指着自己的脚边。

“她全身被雨水淋透了”这一被动句式,也可以换成“雨水淋透了她全身”。但因前后各句都是讲“她”的,所以选用了被动句式,仍以“她”作为陈述对象,使前后各句紧密相连,着重描写朝鲜老大娘的外貌和动作,能够收到话题集中、突出和语气连贯的效果。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同一事物或意思虽然可以用肯定句表示,也可以用否定句表示,但两者语意的轻重、强弱有别。例如“今天天气好。”和“今天天气不坏。”两句的基本意思相同,可是肯定的说法,语意强些,否定的说法,语意弱些。

否定句有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单重否定句只有一次否定。例如:

①这时,在我周围,已不是一个严寒的冰雪之夜,眼前蓦地看见千百万盏灯火的海洋。(曹禹《我们的春天》)

②这三千里江山已不再是孤零零的半岛,而是保卫人类……和平的前哨。(杨朔《三千里江山》)

单重否定句比起肯定句来,虽然语意轻些、弱些,但是,如果它同肯定句并用,或用否定来衬托肯定,或用肯定来衬托否定,那么,作者所要肯定的意思就会表现得十分鲜明,如例②。

双重否定句最常见的是先后连用两次否定,也可以用一个否定词再加上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反问语气。双重否定表示的却是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比一般的肯定句语气更强,更加肯定。例如:

③古往今来,每一场真正的革命,都是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④古往今来,没有一场真正的革命,不是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例③是肯定句,表示一般的肯定语气。例④是双重否定句,用“没有……不是”表示十分肯定,使意思强化了。例如:

⑤你不能不让人乐于为你而生,勇于为你而死,为了你而奋发前进!(魏巍《战士和祖国》)

这句话如果改成“你会让人乐于为你而生,勇于为你而死……”,语气就会减弱。

有的双重否定句可用来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例如:

⑥我们不能不感谢那些地质勘探队。(杨朔《戈壁滩上的春天》)

这句如果改成肯定句,便失去委婉的、迂回曲折的语气了。

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所使用的句式大体上也是相同的。但是从句式使用的经常性来看,口语和书面语仍然存在着差别。因此,我们可以把口语里经常出现而在书面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叫做口语句式;把书面语里经常出现而在口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叫做书面语句式。两种句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句式结构比较简单、松散,多用短句;书面语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严谨,较多使用长句。例如:

①市上还放着黄烟炮、大灯炮、嗤溜溜钻到天上的起花。云山雾罩,真是热闹。(梁斌《反割头税的斗争》)

②看管房子的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叫邹文楷,身材矮小,模样儿寻常。(杨朔《海罗衫》)

③不管任何政治力量,任何个人如何设想,愿意或不愿意、自觉或不自觉,中国必须实现以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历史转变。

例①②是口语句式,例③是书面语句式。例①句式松散,描写放烟火的情形。例②选用松散的句式,一方面可以避免长定语,另一方面使邹文楷的形象更加突出,给人较深的印象。这个句子如果说成“看管房子的是位身材矮小,模样儿寻常,六十多岁的老人邹文楷”,就成了有书面意味的长句了。例③里使用了较复杂的并列成分,结构整齐匀称,表达严密。

2.口语句式要求简炼,关联词语用得少些或不用;书面语句式因为要求严密的逻辑性,关联词语用得较多。例如:

④南坡庄人穷人多,(所以)地里的南瓜豆英常常有人偷。(因此)雇着看庄稼的也不抵事,各人的东西还得各人操心。(赵树理《田寡妇看瓜》)

例④括号里的连词,原书是没有的。可以用上关联词语,但作者没用,也不会造成误解。

⑤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一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毛泽东《矛盾论》)

例⑤中加着重号的关联词语如果省略不用,文意就变得和原来不一样,有的虽然大意不变,但那种强调的语气可就没有了。

有些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选用的关联词语也不同。例如:

⑥我说:“实在可惜。要是长城也懂人事,每块砖,每粒沙土,都能告诉我们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杨朔《秋风萧瑟》)

口语句式选用“要是”;书面语句式多用“倘若、假使、假若”等。

3.书面语比较讲究语言规范,注意句子的加工,有时沿用一些文言句式。例如:

⑦值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值此……之际”就是文言句式,有一种庄重典雅的色彩。

此外,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在所运用的词语方面,也具有明显的风格色彩上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词组成,书面语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词组成。

总起来说,口语句式的修辞作用主要是简洁、活泼、自然,书面语句式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文雅。

以上仅谈了几种不同句式的调整选择问题。从语气方面看,也有句式调整选择的问题。例如:

③这件事情十分清楚。

③这件事情难道还不十分清楚吗?

例③语气平缓,是陈述句。例⑨语气强烈、有力,是反问句。不过,语气方面的表达功能比较明显,语法部分已有详细的说明。

第四节 辞格(一)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一)比喻的基本类型

比喻主要可分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一类的喻词。例如:

①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杨朔《茶花赋》)

②这是一种像个小钟儿似的紫色的花,像‘满天星”菊花似的密密麻麻簇生着。(秦牧《草原的花》)

喻词“一样、似的、一般、般”等有时单独放在喻体后面,有时与前面的“像、如”等结合成“像……似的”、“如……一般”等格式。

2.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如:

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④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毛泽东《实践论》)

暗喻虽然不用“像、如”一类的喻词,实际上比起明喻来,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比喻直接指出本体就是(或成为)喻体,所以相似点也得到了更多的强调。暗喻还有变式,由本体喻体直接构成偏正短语“思想感情的潮水”、同位短语“祖国母亲”,或用破折号放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我的朋友——书籍”。

3.借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

⑤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

⑤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例⑤用喻体“落水狗”来比喻挨了打的敌人,例⑥用喻体“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来比喻长而空的文章。这两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

(二)比喻的灵活用法

比喻有各种灵活用法,根据喻词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1.没有喻词的比喻

为了适应某种话语的结构,虽然本体、喻体都出现,却可以不用喻词。例如一节蒙古族民歌:

①泉边的花呀,有了春天才开放。咱们贫苦牧民哪,有了共产党才得解放。

例①没有出现喻词,而把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平行句式。诗歌中常用这种比喻形式起兴。

②应该怎样来对付这些君子国的先生们呢?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③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现在就看我们怎样为我们的大地母亲好好工作了。(秦牧《土地》)

例②是通过引述一个寓言故事来打比方的,有人称它为“讽喻”。这种比喻往往比较长,本体、喻体不在一个句子内。这是引用《伊索寓言》里的一个故事作为喻体,尖锐地讽刺和深刻地揭露了中外反动派的罪恶阴谋和反动本质。例③本体和喻体“大地母亲”是同位短语。

2.程度不等的比喻(强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例如:

④白玉兰花略微有点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杨朔《茶花赋》)

⑤汗珠亮晶晶,洒遍十三陵;一粒汗珠一颗星,星星不如汗珠明。

这种比喻中常用“不如”、“不及”、“比……还……”等作喻词,往往借突出喻体的特性使本体得到有力的强调。

3.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

本体事物不具有喻体事物某方面的特性。它是以反托正,相反相成。通过联想,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例如:

⑥生活可不像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再重做。

例⑥把“生活”比做“做衣服”那么简单、随便,从喻体反面去领会,就知道:生活是复杂的、严肃的。这种比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异之处,是因为本体和喻体有某种相似之处,这是否定式比喻构成的基础。有时反喻和正喻联合运用,具有鲜明的对比作用。例如:

⑦困难不是铁,不是钢,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动、说理透辟的效果。有些好的比喻让人觉得余味无穷,这绝不是直接的描写、说明所能做到的。但如果用得不好,弄巧成拙,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闹出笑话来。

(三)运用比喻要注意的问题

1.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喻是用喻体说明本体的,如果喻体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例如:

①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不,简直就是一滴水中的一个原子。

用“大海”和“一滴水”来比喻群众和个人的关系已很好,再用“原子”来比,反而让人难以捉摸。有人形容猪很黑,说它像石墨似的,这也是违反常见、易懂的原则的。

2.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概括,如果信手拈来,喻而不当,就会不伦不类。钱钟书的《围城》里描写苏小姐脸红的比喻就很贴切:

②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脑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这个比喻不是比一个固定的事物,是在比一个变化着的事物,所以比喻本身也要求是变化的。苏小姐的脸红,从部分的红扩展到满脸都红,所以也要找一个变化着的比喻。这里用“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作比,就很贴切,具有创造性。

3.要注意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③另外的一个匪徒,趁着这个机会,侥幸地脱了身,顺着高粱地,像兔子似的向陈家庄奔去。(峻青《黎明的河边》)

用“兔子”比喻“匪徒”,既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匪徒逃跑的狼狈相,又表达了作者憎恶的感情。

4.要注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譬如比喻和比较形式上相同,而实质上是不同的。例如:

④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⑤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

例④是明喻。拿荷叶和舞女的裙相比,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只有修美、艳丽相似。例⑤是比较。拿闰土的红肿的眼睛和他父亲的眼睛相比,两者是同类的事物。

二、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一)比拟的基本类型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①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②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例①把“春风”、“夜雨”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情态,想象“春风”会“放胆”而又去“梳柳”,“夜雨”会“瞒人”而又去“润花”。例②的“垂柳”也会“抚摸”“庄稼”;“芦苇”也会“护卫”“野花”,而“野花”又是“偷偷开放”。这两个例子都是拟人写法,借物抒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强烈的感情,表达得又形象又新颖。

不仅具体事物可以拟人化,就是抽象概念也可以拟人化。例如:

③真理总是悄悄地走进勇敢者的心间,向他昭示智慧的魔力。

例③的“真理”是抽象概念,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后,行文生动活泼,形象鲜明,避免了抽象和枯燥。

2.拟物

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把人当物的,例如:

④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孙犁《荷花淀》)

⑤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例④作者把人当做植物来写,使人的“身子长在水里”,跟荷梗一样,给人以壮美的形象。例⑤中的“飞”是某些动物所具有的能力,人是不会飞的,作者把宏儿当做会“飞”的鸟来描写,是极言其心情急切和动作轻快。

把甲物拟做乙物的,例如:

@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刘坚《草地晚餐》)

⑦时雨点红桃千树,

春风吹绿柳万枝。

例⑥中的“火苗”当做生物来描写,所以能“舔”“锅底”,是把甲物比拟做乙物来写。例⑦中把“时雨”这种自然景物当做染色的颜料,因此可以“点红”桃树,形象具体感人。

(二)运用比拟要注意的问题

1.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感情又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只有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朝阳沟》里,写银环上山时是“野花迎面对我笑”,下山时却是“野花对我显愁容”。同是“野花”,有时对银环发“笑”,有时对银环“显愁容”,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不同,思想感情不同。

2.用来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点,才能把物写得像真正的人一般,或把人写得像真正的物一样。比如,在科学小品、儿童故事中常有“土壤妈妈是宽厚仁慈的”、“时间伯伯是矫健敏捷的”、“病菌小魔王是阴险恶毒的”一类写法,它们虽然都是“物”,但用拟人手法去写,就都变成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的“人”,而且性格是那样鲜明,形象是那样生动!

比拟跟比喻有某些相似点,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点是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挥然一体。

三、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一)借代的基本类型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特征、标志代本体

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①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棠《紫禾姐子》)

②他端坐在主宾席上,左边是米业巨商李老板,右边是商业巨头马会长。在这群光头、毡帽、长衫、马褂中间,他有种鹤立鸡群的气度。(石楠《张玉良传》)

例①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例②不直说商业界上层人物,而用他们的特征和标志“光头、毡帽、长衫、马褂”来代替。

2.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充当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③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④在向科学现代化进军中,我们多么需要奔腾驰骋的“千里马”,多么需要无产阶级的“伯乐”啊!

例③的“诸葛亮”是三国时代著名人物,极有智谋,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例中用来代替“有智慧的人”。“成千成万的‘诸葛亮”,代替广大的有智慧的有伟大创造力的人。例④中的“伯乐”原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后来借它称说擅长相马的人。“无产阶级的‘伯乐’”是代替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知人善任的领导者的。

3.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事物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如:

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⑥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怕虎的,唯恐丢了乌纱帽。(浩然《艳阳天》)

例⑤用“小米”代替“军需供应”,用“步枪”代替“武器装备”。例⑥以“乌纱帽”代替“官职”。这些都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⑦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③几千双眼睛都盯着你,看你穿上战士的衣服,看你挂着银质的奖章。(李株《这样的战士》)

例⑦以“江山”代替“祖国”。例⑧以“几千双眼睛”代替几千个人。

5.结果代原因

用某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⑨孔乙已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已,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鲁迅《孔乙已》)

⑩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累得那么着,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茅盾《林家铺子》)

例⑨的“添上新伤疤”是被打的结果。例⑩的“汗透棉袍”是劳累的结果。借代的方式还很多,诸如以作者代作品、以牌号或产地代产品等。

(二)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借体与本体的关系密切,在上下文里,作者应有所交代,使读者看到借体时,能明白本体是什么。

2.无论运用哪一种借代,其借体一定要能代表本体,其作用才明显突出,如用“帆”代“船”等。

3.借体在语境中带有褒贬色彩。如用“诸葛亮”、“伯乐”等做借体,常常指代正面人物,带有歌颂、赞扬、钦佩、喜爱的感情色彩,是褒义的;而以“光头”、“一撮毛”等做借体往往指代反面人物,带有讽刺、谴责、蔑视、厌恶等感情色彩,是贬义的。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四、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又叫“顺拈”。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这种辞格,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一)拈连的基本类型、拈连可分为全式拈连和略式拈连两类。

1.全式拈连

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它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例如:

①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②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已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

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的肉,瘦不了我的骨。

(《坚强的战士》)

例①中的“刮”,本来是用于甲事物“大风”的,这里顺势“拈”来“连”在乙事物“丰收的好年景”和“富强的好日子”上,使不搭配的动宾结构,在超语言常规的用法下,巧妙自然地拈连起来,生动别致地表现了美好的愿望。例②把适用于“身”的“锁”巧妙地用到“精神”上,把适用于“肉”的“瘦”巧妙地用到“骨”上,突出强调了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操和宁死不屈的无畏精神。

根据表达需要,有时把甲乙两事物颠倒次序,即乙事物在前,甲事物在后。例如:

③一双茧手力万钧,

掰开大山夺乌金。

壮志在胸镐在手,

干劲万吨煤万吨。 (李隆汉《采工》)

④大红花我心里早戴上喽,评功的时候我就说过:年轻人戴上青枝绿叶大红花分外地好看…… (《不是蝉》)

2.略式拈连

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

⑤冬一冬一冬冬冬。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冬冬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美好的祝愿。 (萧乾《鼓声》)

⑥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宗瑛《紫藤萝瀑布》)

例⑤省略了甲事物“敲出冬冬声”。例⑥省掉了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流过”。

(二)运用拈连要注意的问题

1.拈连要贴切自然。不能单纯注意字面上的联系,主要应从内容方面考虑,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例如:

①夜里天冷北风急,班长下岗月儿西;

手拿针线灯下坐,为我熬夜缝军衣;

线儿缝在军衣上,情意缝在我心里。

把缝军衣的“缝”巧妙地拈连于下句,变异运用,组成“情意缝在我心里”,深刻表现了战士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深厚革命情谊。

2.拈连要注意甲乙两事物在语义上必须有内在联系。甲事物是乙事物的根据或条件,乙事物只有联系甲事物才能得到确切深刻的理解。例如:

②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诗选·植树歌》)

“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这种动宾搭配是临时的变异用法,离开了“种下一株株的树秧”就失去了依据,不好理解。种树是造福后代,所以说“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五、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它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因而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运用夸张的目的在于:

(1)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高尔基曾说:“艺术的目的在于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

(2)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一)夸张的基本类型

夸张可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类。1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

①泰山小啊天山低,顶天立地的向秀丽!(贺敬之《向秀丽》)

②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

例①是描写向秀丽高大形象的。“泰山”跟她比起来显得“小”,“天山”跟她比起来也显得“低”,她的形象是“顶天立地”,高大无比。例②是一副酒家对联。上联的“隔壁”能使“千家”的人醉倒,极言酒味浓重;下联的“开坛”能使“十里”的人闻到香气,极言酒气香醇。

2.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例③把五岭山脉看作“细浪”,把乌蒙山脉视为“泥丸”,极言其小以显红军形象的高大,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具体描绘。例④的“一根汗毛也没碰断”,是极力强调身经百战而没受一点损伤,真是无敌勇士。

3.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⑤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⑤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鲁迅《阿Q正传》)

例⑤“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香味”,这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事。例⑥“拍的一声”跟“打在自己的头上”本来是同时出现的。这里是先闻其声,对描写阿Q的紧张心情显得更加逼真。超前夸张,表面上似乎不合理,但是通过这样的夸张、渲染,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得到强调,效果更加突出。

(二)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鲁迅先生说:“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真实。说“祖国大地换新颜,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果说“劳动三十天,胜过六十天”,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3.夸张的表现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运用时要注意表意上的一致性,防止互相抵触。例如: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天空的月亮失去了光辉,星星也都躲藏。(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中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既是比喻又是夸张,联系得非常自然。“星星也都躲藏”,通过比拟进行夸张,描绘和渲染了人民群众欢乐的情绪和气氛。

第五节 辞格(二) 一、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恰当地运用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一)双关的基本类型

就构成的条件看,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

1.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例如:

①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刘三姐》)

②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例①刘三姐就“陶、李、罗”三姓与“桃、李、锣”三物同音相谐巧妙地就姓联物,指物借意,对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嘲笑了他们词穷歌尽、难以招架的窘态,鲜明地表现了刘三姐聪明机智、泼辣勇敢的性格和善于对歌的才能。歌词读来明快幽默,饶有风趣。例②“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苟两位烈士。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使用了谐音双关这一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开慧、柳直苟两位烈士。

有些歇后语就是借同音或近音双关手法构成的。例如:

山顶滚石头——石打石(实打实)。拉着胡子上船——牵须过渡(谦虚过度)。

嫩蛤蟆跳井一一扑通(不懂)。

2.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比起谐音双关来,语义双关更为常用。例:

③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

④嘿嘿,秘书长,你高兴得太早了吧,你看,我这儿还埋伏着一个车哪!将!秘书长!从全局来看,你输了,你完了,你交枪吧!(京剧《八一风暴》)

例③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家理发店写的春联。“从头做起”和“一手推平”语义双关。讲的是理发,实际是寄托着人民群众除旧布新的愿望,歌颂新中国,欢庆新社会。例④是剧中打入敌军的地下工作人员张敏跟敌秘书长下棋时的一段双关语。表面上说的是下棋的事,实际上是暗指敌我双方军事斗争的形势,含蓄曲折,意味深长。还有,用一句话关涉两个对象,即平常所说的“指桑骂槐”,这也属语义双关。例如:

⑤秀才: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清。

三姐: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狗奴才。

(《刘三姐》)

例⑤中的“还剩三条狗奴才”,同时关顾三条狗和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

(二)运用双关要注意的问题

1.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都是一语关顾表里两层含意,其中蕴含着的不直接说出来的含意是表意所在,既要含而不露,又要使人体会得到,寻味得出,不能造成误会或歧义。

2.要注意双关内容的思想性,不要单纯追求风趣和含蓄。.用双关构成歇后语时,尤应注意体现思想积极、健康。

语义双关和借喻不同:

(1)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

(2)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收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二、仿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

仿词是在现有词语基础上进行仿造,因此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同时出现。形式上既保持着与原有词语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赋予新意。这种辞格给人以新鲜活泼、生动明快的感觉,又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一)仿词的基本类型

仿词可分为音仿和义仿两类。

换用音同或音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①戏剧不同于历史书,也不同于报告文学,它不要求事事处处真实,正如郭沫若所说:“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剧作是‘实事求似’。”(《假人真事与真人假事的艺术融合》)

②十一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

其他如“乐在棋中”、“郎财女貌”、“百折不恼”等,用在特定语境,都横生情趣。

2.义仿

换用反义或类义语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③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④第二天早起,她们的头发上结了霜,男同志笑她们说:“嘿,你们演《白毛女》都不用化装了!”她们也笑男同志:“还说哩,你看,你们不是‘白毛男’吗?”(魏巍《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同时出现,这样,仿词在意义上就有所依托,形成反义对用,收到互相映衬、启人联想的作用。仿词也可以单独出现,这时被仿的词潜在地起作用。例如:

⑤有一些特产丰美、名胜古迹多的地区,更是宾客盈门,高朋满座。一二把手有时变成了“内交家”自愿地或被迫地生活在彬彬有礼、客客气气的应酬活动之中……

因为有“外交家”这个词潜在地起作用,所以,“内交家”的仿词身份一眼便可看出,它的讽刺口吻、幽默情趣十分明显。

仿词也有近义、同义的仿造形式,词、短语(包括成语)都可以仿造。仿词一般是“一对一”的,也有“一词多仿”的,例如:

⑥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靠实干,不凭空谈,而“老实疙瘩”可贵之处,就在于有一股勤奋努力、虚怀若谷、老老实实的好作风。许多事实说明,这些“老实疙瘩”是“金疙瘩”、“银疙瘩”,是实现四化的“宝贝疙瘩”。

(二)运用仿词要注意的问题

1.仿词都是临时创造的,它的特定含义一定要清楚明白,特别是当被仿的词不出现时。单用仿词要加引号,使人一目了然,例如例⑤中的“内交家”。

2.仿词只须词语的结构形式相同,而文字和意义均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定要有创新性。例如:

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水落油出。(电影文学剧本《创业》)

“水落油出”是仿“水落石出”而造的,指的是石油大会战中,石油工人认识了油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做出了龙虎滩二号钻井一定能出油的科学论断。以“油”易“石”不仅用语贴切,而且很有表现力度。

三、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叫“倒反”、“反话”。

(一)反语的基本类型

反语可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两类。

1.以正当反

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例如:

①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②老秦爷:皇军好,皇军给中国人民造福来了!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你看多好啊!

例①中的“慈祥”、“佳肴”是反义词语,“慈样”实则是“凶恶”,“佳肴”其实是“猪食”。例②老秦爷说的每句话都是反语,它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

2.以反当正

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例如:

③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例③中的“狠心贼”,并没有什么恶意,相反更能表现出几个女人对自己丈夫深沉的爱。

反语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反语也用在风趣、幽默、诙谐等方面,使语言多有变化。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语比正面论述更为有力。

(二)运用反语要注意的问题

1.反语有对待敌人的,有对待同盟者的,也有对待自己队伍的,要区别对待,必须防止滥用。例如:

①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这里的“创作”虽然也是反语相讥,但目的是提醒大家自觉地改变坏文风。这种讽刺是对人民内部的,是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拿它和前文所举《包身工》一例对照,立场、态度、语气的不同十分明显口

2.运用反语应该力求鲜明,切忌含混。上文已经说明了正面的意思,再接着用反语,或者先反说后正说,这样可以加强讽刺的力量,也可以使意思更为显豁。例如:

②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与杀戮。(老舍《十年百花荣》)

例②中的“优待”是反语,实则是“虐待”;特务“保护”和“护送”,是先说出本意,再说出反意;“享受”是先说出反意,再说出本意。前后正反对举,又加了引号,意义鲜明,揭露深刻。

四、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也叫“婉转”。婉曲的特点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语)婉曲可使读者在品味中体察所表达的本意,使认识深化,感受强烈。婉曲有时平和动听,使人乐于接受;有时曲折婉转,容易感染对方。

(一)婉曲的基本类型

婉曲可分为婉言和曲语两类。

1.婉言

不直接说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例如:

①周大勇说:“反正我们人少,坐无形,走无踪,要打就打,要走就走,利索得很。可是老虎也说得对:‘不能蛮干,蛮干,鼻子和眼就得调换位置’。”(杜鹏程《保卫延安》)

②“你的个人问题怎么处理呀?”“个人问题”是个“代名词”那意思谁都知道,大姐提起这事,我脸热得烫……(刘富道《眼镜》)

例①不直说“蛮干”就会有牺牲,而说成“鼻子和眼就得调换位置”。例②用“个人问题”代替婚姻恋爱问题,含蓄得体,有分寸。

2.曲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例如:

③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④好一个娇女!走在公路上,小伙子看呆了,听不见汽车叫;走在街面上,两旁买卖都停掉;坐在戏院里,观众不往台上瞧……(高晓声《水东流》)

例③加着重号的词语是描述闻一多不怕死的斗争决心。例④加着重号的词语是间接曲折地描述了“娇女”的美丽动人。

(二)运用婉曲要注意的问题

1.婉曲话语,妙在含蓄委婉,而意在言外。孙犁在《荷花淀》有一段描写四个青年妇女想去看新参军的丈夫的婉曲对话:

①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河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一一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孙犁《荷花淀》)

妇女们都不直说自己要去看看新参军的丈夫。

2.婉曲的真正含义一定要让人悟得出,理解得了,最终得露出“庐山真面目”不能使人误解或产生歧义。例如:

②他走着,走着,路灯一盏一盏的亮了。他走着,走着,路灯又一盏一盏的灭了。(茹志鹊《丢了舵的小船》)

这运用的是曲语,例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是说“走到天黑,又走到天亮”。在上下文语境中,这个含义还是清楚的。

婉曲可以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表现。例如:

③聂耳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他生命的休止符。(何为《他的进军号》)

这是通过比喻来委婉说明音乐家的去世。

第六节 辞格(三) 一、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

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

(一)对偶的基本种类

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1.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例如:

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例①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写的对联。上联描绘自然界的风雨声和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下联说读书人要关心政治,表明了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负。例②从两个方面说明一个道理: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2.反对

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例如:

③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

④理想,生活的旗帜;实干,成功的途径。

例③是用新与旧对比的方法,概括地描绘了革命者的大任。形象具体,气壮山河。例④是从相对的方面,说明了“理想”和“实干”的辩证关系,即光有美好的理想还不行,还得努力奋斗,使它变为现实。

3.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例如:

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⑥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馀勇写千篇。(王力《龙虫并雕斋诗集》)

例⑤上联表原因,下联表结果:例⑥上下联表示事物间的转折关系。上下联内容衔接紧密,串连成一个句子,显得十分顺畅、紧凑。对偶的上联和下联,一般是两个分句,也有的是句子成分。例如:

⑦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眨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鲁迅《伪自由书·前记》)

③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长沙),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

例⑦中对偶的上联和下联以联合短语的形式充当句子的宾语。例⑧中对偶的上联和下联以联合短语的形式作补语。

(二)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辞格,最能体现汉语的民族特点,早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广泛使用。中国古代的骄体文、律诗应用对偶最多,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悦耳。这种对仗规定很严,不仅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实虚各自相对,而且平仄也要协调,这是严格的对偶。而现代诗文使用对偶,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冲破了上面的一些限制,只要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就可以了。

二、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例如:

①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秦牧《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战鼓》)

②当祖国度过了沸腾的白天,当人们从梦里露出甜蜜的微笑,当熟睡的婴儿脸上现出幸福的酒窝,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同志呵,你可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办公室呵,灯光又亮了通宵。(石样《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例①是由三个感叹句构成的排比,它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科学”的重要。例②是句子成分状语的排比,突出了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也抒发了作者爱戴、尊敬周总理的感情。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辞格。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这说的就是排比的作用。在行文中,有的内容,不能总括叙述,只能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够总括叙述,却故意列举叙述,构成排比,其目的就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排比的基本类型

排比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子成分排比两类。

1.句子排比从句子结构上看,单句和复句(其中包括分句)都可以构成排比。例如:

④处理问题必须瞻前顾后,不仅要看到眼前的,还要看到长远的;不仅要看到局部的,还要看到全局的;不仅要了解中国国情,还要了解世界局势;不仅要看到世界发展对中国的影响,还要看到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例④是四个复句的排比,上面的例①是三个单句的排比。

2.句法成分排比

各种句法成分都可以排比。例如:

⑤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漱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茅盾《风景谈》)

⑤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碧野《天山景物记》)

⑦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吴伯萧《歌声》)

⑧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⑨入夜,用眼望去,数十里烈焰飞腾,火龙翻滚,映得满天红,满山红,满江红。(郑直《激战无名川》)

例⑤是主语的排比,例⑤是谓语的排比,例⑦是宾语的排比,例③是定语的排比,例⑨是补语的排比。

(二)运用排比要注意的问题

1.排比的突出作用在于能突出文意的重心,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因此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2.排比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启发读者深思。后一种排比,句尾用省略号。例如:

①西去列车的这几个不能成眠的夜晚啊,我已经听了很久,看了很久,想了很久……(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

3.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例如:

②我们搞社会主义,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宽阔的胸怀,没有自我牺牲精神,怎么行呢?

这段文字的排比部分以“没有”作提示语,统辖三个分句,使前后紧密联结,语意贯通,气势强劲;在内容上,也借助于三个“没有”的重复,使“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意思得到了强调。

排比与对偶是不同的:

(1)排比是三项或更多项的平行排列;对偶只是两项的对称并列;

(2)排比每项的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对偶两项的字数必须相等;

(3)排比常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力避字面的重复。

三、层递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辞格叫层递。无论是递升或递降,都是层层深入的。它借步步推进,使人们的认识层层深化,对表达的事理产生深刻的印象。没有阶梯式的升或降的逻辑关系,就不会有层递的表达效果。

(一)层递的基本类型

层递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按照事物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去排列。例如:

①一根火柴,它自已熄灭了,却把别人点燃起来,引起了比自己大十倍、百倍、千倍以至数万万倍的熊熊大火。

②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一月一月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真理老人所撒的种子,也一天一天地生长,一月一月地开花,一年一年地结果。一粒种子变成一百粒,一万粒,千万粒……(圣野《两袋种子》)

例①数量由少到多,步步递升。它通过比喻,使“一根火柴”的作用达到了顶点。例②两次用了表示时间由短到长的排比。“生长——开花——结果”反映了种子生活的规律;“百粒——万粒——千万粒”种子数量由少到多。这具体深刻地说明了“时间能变成物质财富”的道理,逻辑关系十分紧密。

2.递降:按照事物的变化,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去排列。例如:

③他一直是魂思梦想着打飞机,眼前飞过一只雁,一只麻雀,一只蝴蝶,一只蜻蜓,他都要拿枪瞄瞄。(郑直《激战无名川》)

④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例③的“雁”、“麻雀”、“蝴蝶”、“蜻蜓”,其形体由大到小,非常细致地刻画了战士想打飞机的急切心情和苦练本领的认真精神。例④的“祖国”、“北方”、“小兴安岭”、“森林”和“花园”、“腊梅”、“花”、“莓”交叉配合,从大到小,有条不紊,通过比喻描绘了祖国的可爱。

(二)运用层递要注意的问题

层递的运用必须使事物按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依次排列。语言一环扣一环,一步紧一步;人们的认识层层深人,印象逐渐深化。

层递和排比有明显的区别:

(1)层递着眼于内容上具有等次性(级差性),构成层递的几个语句在内容上必须是递升或递降的;排比主要着眼于内容上的平列性,构成排比的内容是一个问题的几方面,或相关的几个问题;

(2)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

四、顶真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顶真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经常出现在各种文体的文章中。例如:

①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两岸阴湿的涯田,涯田上青技绿叶的芦苇,心上就漾着喜气。(梁斌《红旗谱》)

③没有节调,没有韵,它(指新诗)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1位。(《鲁迅书简》)

④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⑤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的越多;老百姓来的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咱们的力量越大,往后的事也就越多!(欧阳山《高干大》)

例①②是词与词顶真,分别引自小说、诗歌。例③④是短语与短语顶真,分别引自书简、政论。例⑤是句子与句子顶真,也引自小说。

顶真的修辞作用是:

1.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如例④就是利用前顶后接,首尾蝉联的语句结构形式,层层推进,把正确的部署、决心、判断,周到必要的侦察,连贯的思索之间的递相依存的内在联系作了清楚的阐述。说理周密谨严,表达如行云流水,气势贯通。

2.状物叙事,条理清晰。如例①利用顶真的特点,条理分明地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句句顶接,顺势而下,显得格外明快流畅。用顶真表达事物的存在、方位等连锁关系,格外便当有效。

3.抒情写意,格调清新。例②这首抒情的诗歌,借助于邻近句子的头尾蝉联,不断顶接出新的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给人以格调清新的感觉。作为修辞方式,顶真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给人以流畅明快的蝉联美感。

五、回环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例如:

①从我一生的经历,我悟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也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实践论》)

③群众的干劲越大,党越要关心群众生活,党越是关心群众生活,群众的干劲也会越大。

例①是词的回环,论述了“社会主义”和“科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例②是短语回环,阐明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例③是句子的回环,说明了党群的密切关系。回环还有多项式。例如:④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

回环的特点是词语“循环往复”既有密切关系,又有情趣。用回环论理,使人容易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用回环抒情,使人感到深情无限;用回环叙景,使人容易体会出景物间的联系。例如李季在《王贵与李香香》里,有描写他们恩爱之情的回环语句,真是“情深无限”。下面加着重号的语句就是如此:

摔碎了泥人再重和,

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

哥哥身上有妹妹,

妹妹身上有哥哥。

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其轨迹是直线形,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变换词语顺序,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反映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其轨迹是圆周形。它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回环在视觉上语感上都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

第七节 辞格(四)

一、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

(一)对比的基本类型

对比可以分成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两类。

1.两体对比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等等。例如: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丁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藏克家《有的人》)

②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倭臣。

例①是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的诗。整首诗对比鲜明,处处对比,一比到底。它歌颂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人”,打击和讽刺了行尸走肉般的人。例②是杭州西湖边岳坟前的一副对联,歌领了民族英雄岳飞,鞭挞了奸臣秦栓,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2.一体两面对比

把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理说得更透彻、更全面。例如:

④时间是勤奋者的财富,创造者的宝库;时间是懒惰者的包袱,浪费者的坟墓。

例④鲜明透彻地说明了时间对四种不同人的不同意义和效应。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揭示对立意义,使事理和语言色彩鲜明。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二)运用对比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确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对比和对偶不同: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如例②④,这是辞格的兼属现象。当然,对比不一定都是对偶,这要取决于它的结构形式是否“对称”。

二、映衬

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映衬,也叫“衬托”。

(一)映衬的基本类型

映衬可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

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①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又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然没坐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内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例①以景衬情,用“风和日暖”、“鸟语花香”等衬托莲子的喜悦的心情。例②描绘海边沙地的美丽夜景,衬托少年闰土充满活力的形象。

2.反衬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③姑娘选种麦地里,沉甸甸麦穗打脸皮;手理头发怨自己,为啥长得这样低?(河南民歌《姑娘选种麦地里》)

④我曾亲眼看见大片大片熟透的稻子被敌人浇上汽油,烧在地里;整棵整棵苹果树挂上了炸弹,腿断腰斜,横在半山坡上。……但是就在昨天破坏的果树园里,东风一吹,满园子摆动着一片彩云似的花朵。(杨朔《春在朝鲜》)

例③用姑娘埋怨自己长得低来反衬麦子长得高,颗粒饱满,大丰收在望。例④以美国侵略者到处烧杀轰炸,造成悲惨的情景,反衬出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积极建设的坚强意志。

衬托的修辞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或相异的事物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

(二)运用映衬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有别,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让人家一看便清楚;不要喧宾夺主,冲淡被陪衬的事物。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三、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一)反复的基本类型

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1.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如:

②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例②中的“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是句子反复,表达了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2.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③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袁鹰《井冈翠竹》)

④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郭风《松坊溪的冬天——写给孩子们》)

例③中的“一天比一天”是短语的间隔反复,例④中的“雪降落下来了”是句子的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不仅可以隔着句子,有时甚至可以隔着段落,或者整个的诗节。有时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交错使用,可以表现感情由一般到强烈的发展变化。例如:

⑤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二)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因此,它被运用于各种文体中。有的文章,这些方面是综合体现的;有的文章则有所侧重。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辞格的综合运用,例如排比部分的例①。(见266页)再如:

了不起的人民,了不起的国家,了不起的成就!

反复与排比综合运用,既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又能使气势更加磅礴。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是: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反复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但这不是随便重复某些语句就可以达到的,必须抓住关键性词语妥善安排。

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而一味地采用反复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复累赘。

四、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例如:

①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

②全可棋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卓越的科学家全可祯》)

例①作者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随后自作答案,使读者同意作者的正确结论。例②是为了引起人们思考,故意向读者提出问题。

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例如:

③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已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④什么最可贵?独立自由最可贵。什么最痛苦?民族奴役最痛苦。什么最光荣?革命战争最光荣。什么最幸福?人类解放最幸福。

例③是连续设问,首先提出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发人深思;接着连用两个设问句,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进而用唯物主义认识论,正确而全面地回答了“正确思想”的来源问题。文意起伏,耐人寻味。例④连续运用设问句边问边答,层层深入剖析,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设问是一种应用较广的辞格。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至于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管设问出现在文章的哪个部分上,也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总起来说,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五、反问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又叫“激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

①啊,黄继光,刘胡兰不都是党亲手培育的,共产主义甘霖灌溉出来的吗?人间还有什么花朵能同他们争娇呢?(曹靖华《花》)

例①是两个反问句连用。前句是用否定句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它说明英雄是党培育的、共产主义甘霖灌溉的。后句是用肯定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它说明花朵不能同英雄比美。从上例可以看出,虽是反问,可意思是确定的。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反问这种说法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反问有连用的形式,表达的思想内容更深厚,语气更强烈。例如:

②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但是,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这些区别,我们从下边的例子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③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③是设问和反问连用。首先使用设问:感想如何?引人注意,提请思考;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暗示出答案:战士可爱,战士是英雄。文意有起有伏,语势更加强劲。

六、通感

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宫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这种辞格经常应用在文艺语体中。

通感是建立在感觉移借和丰富想象的生理相心理基础之上的。借助感觉转移和相通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例如:

①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②那笛声里外,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例①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例②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听觉、嗅觉、视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地撩人情思!

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例如: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④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钱钟书《围城》)

例③作者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微风送来荷叶、荷花的“缕缕清香”把无声的嗅觉变为美妙的听觉,令人神往!“光与影”虽然是有形的,用眼睛可以看得见,很不容易用语言文字直接描绘出来。但是作者又运用了通感修辞方法,以“和谐的旋律”来形容“光和影”,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光和影”,这是由视觉感受转移为听觉感受,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光与影”具体形象。例④不笑的“笑意”是从视觉看到的,“余音”是从听觉感到的,“甜”是从味觉感到的。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笑得甜,这就能更确切地表达情意。运用通感修辞手法以自然巧妙为贵,使词语变异配用,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例如:

⑤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吴伯萧《歌声》)

例⑤歌声是无形、无色、无味的,要辨识它不能凭借视觉、嗅觉和味觉,只能凭借听觉器官。作者把歌声比喻成有形的东西,不但能“摄下”“影片”,而且还可以“绘制色彩”、“绘制形象”、“绘制感情”,能“放映起来”。这就是借助了通感修辞方法,才把“歌声”刻画得如此具体生动,绘形绘声绘色,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七、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一)警策的基本类型

警策可分为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三类。

1.主宾重复判断用判断词“是”使主语和宾语重复,突出强调了语意。例如:

①年轻人就是年轻人。

②假的总是假的,谬误终究还是谬误。

例①“年轻人就是年轻人”,初看起来像是废话,仔细琢磨,它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告诉人们:年轻人精力充沛,干劲大,思想解放,勇于开拓。例②重复判断概括了丰富的内容,假的、谬误的东西是客观存在,弄假成真或以谬代真都是难以持久的,假象终究会被揭露,真理必定战胜谬误。

2.表意相反相成

从表面上看互相对立,从实质上说互相联系,矛盾统一,表意深刻。例如:

③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一一这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④他的世界又小又宽广,他的路径又短又漫长,每天呵每天,上上下下,在书的丛林中,采摘精神果实忙。(方敬《图书管理员》)

例③中的“进攻”和“防御”、“前进”和“后退”、“正面”和“侧面”、“直路”和“弯路”都是互相矛盾对立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是辩证统一的。例④是歌颂图书管理员的。“他的世界”指图书馆,就图书馆的空间说是“小”的,然而它藏的书却反映了大千世界,所以说它“又宽广”。管理员在图书馆走的路是“短”的,然而他把古往今来的书送到读者的手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走的路又是“漫长”的。

3.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

表面上好像没有联系,实际寓意深刻,联系紧密。例如:

⑤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夏衍《包身工》)

⑥有的说:“可是朱挂棠,杀人做大户,咱们滴的血,他做聚宝盆,咱们的骨头,他做摇钱树。”(田间《赶车传》)

例⑤是《包身工》的最后一段,作者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黎明要代替黑夜,剥削越重,反抗越强,并对剥削者提出了严重警告。例⑥的“杀人”和“大户”、“血”和“聚宝盆”、“骨头”和“摇钱树”,表面看没有什么联系,而实际上是相关联的,因为朱桂棠的发家就是建立在杀人、吸血的基础上的。

(二)运用警策要注意的问题

警策的运用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力求言简意奇。它常借助于比喻等方法来表达。例如:

1978年6月16日16时50分,一颗中国当代科学文化的巨星,拖着万丈光芒从我们头上飞逝了,陨落了!他并没有陨落,他永远不会陨落。他永远在广漠的宇宙中,横空飞驰。(冰心《悼郭老》)

这是把郭沫若的逝世比做巨星陨落。“陨落了”和“没有陨落”是矛盾的,这“看似”违犯“矛盾律”;“实际”上并不矛盾,这就是“意奇”。因为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的:“陨落了”是指形体消逝,“没有陨落”是说精神永存。这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郭老的由衷的哀悼和深沉的怀念。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常见的辞格远不止上面21种,如为了避免语句平板单调,把本可写成整句的句式特意写得长短错落,这种辞格叫错综;为了有力地说明问题而借用现成的话,这种辞格叫引用;再如把原来适用于甲事物的描写性词语移于乙事物以求表达新鲜有趣,这种辞格叫移就,等等。

有时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几重修辞效果。综合运用常见的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基本类型。

一、辞格的连用

辞格的连用是指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

可分为同类辞格连用和异类辞格连用两种形式。例如:

①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谢瑛《珍珠赋》)

②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下了儿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许地山《春底林野》)

例①是比喻的连用,具体地描绘了“水渠”、“田野”、“稻谷”、“棉花”、“莲蓬”等各不相同的生动形象,引人联想。例②是比拟连用,把“桃花”、“小草”人格化,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③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镜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④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以上两例是异类辞格连用。例③是比拟和比喻连用,把纺车描写得绘形绘声,具有美的形象。例④是比拟、反复、排比、对偶的连用。比拟真切写出了多少颗心被牵动,两次反复有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三个“忘记了……”突出了对总理专注的思想感情,对偶则强调了总理给人印象之深。它们有机地强烈地抒发了对周总理炽烈如火的真挚感情。

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前后配合,交错使用,互补互衬,珠联璧合,可以把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明有力。

二、辞格的兼用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兼格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看是乙格。一身多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修辞效果突出。例如:

①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②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③英雄门第出英雄,英雄来自群众,光荣人家增光荣,光荣属于人民。

例①是设问和比喻的兼用。作者运用设问的同时巧妙地融进了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例②以整齐对称的形式跟一体两面对比紧密结合,是对比与对偶兼用。例③兼用了对偶、顶真、反复辞格,突出了英雄出自群众,光荣归于人民的观点。

恰当地运用兼格,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姿多彩,从多方面为文章的表达增添文采和力量。有时是表现形式上的再加强,如排比兼顶真;有时则是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双管齐下、兼取并得,如对偶与对比的兼用,设问与排比的兼用等。辞格在运用时的相互借助,是形成兼用的原因。有些辞格之间关系密切,因而它们相互兼用的机会格外多,如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夸张,对偶和对比,排比和反复,排比和设问,排比和映衬等。

三、辞格的套用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分层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例如: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②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

例①是比拟里套用了比喻。整个句子是比拟(拟人)。“这些大块的翡翠”是比喻“一层层巨浪”的。由于比拟里套用了比喻,所以强烈的憎恨之情跃然纸上,收到了寓情于物的修辞效果。

例②是对偶里套用了比喻,比喻里又套用了比拟。第一个层次是对偶。对偶的上句和下句分别由比喻构成第二个层次。比喻的本体“一站站灯火扑来”、“一重重山岭闪过”又是比拟,为第三个层次。由于它主要是三个辞格有层次地运用在一个句子中,所以效果上给人以层出不穷的形象逼真之感。

③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大理花娇,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茅盾《春城飞花》)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它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例③作者以排比形式表达了大理花的无与伦比,各排比分项又分别用顶真形式赞美了大理花的品种、花色、花形、花香几方面,而各顶真形式的蝉联部分再以夸张形式对上述几方面给以渲染。整段文字的辞格结构形式是:排比(第一层次)包容着顶真(第二层次),顶真再含着夸张(第三层次)。

例④作者按人的成长变化顺序把“春天”分别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青年”,又分别给以人格化的动作,赞美了春天的新生,她的可爱与活力。整段文字的辞格结构形式是:层递(第一层次)套着比喻(第二层次),比喻中又套着比拟(第三层次)。

辞格套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异类辞格可以套用,同类辞格也可套用。

套用的修辞效果是几个辞格灵活组合,分层包容,形成一体,使大层次辞格得以借力发挥,使小层次辞格得以依托挂联,各得其所,互相配合,从而使整段文字的表达更加严密细致,更加有文采、见活力,也更加富有变化和表现力。

分析综合运用的辞格时,要注意:

(1)要从把握思想内容的整体入手,弄清各种辞格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关系;

(2)同一表达形式,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可能分析出不同辞格来,究竟怎样确定,要由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语境来定,不能因强调一种辞格而忽视和否定另外辞格的存在;

(3)辞格综合运用形式往往有主次之分和隐显之别,应该突出主要辞格的作用。 4d8dca6207a1870f3ccc5f2d6eebf10

微信图片_20230418103140 微信图片_20230418103223 微信图片_20230418103249 微信图片_20230418103317 微信图片_20230418103447 微信图片_20230418103610

chenxijywc commented 1 year ago

31《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多义短语 句法成分-主语) 32《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句法成分-谓语) 33《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句法成分-动语和宾语) 34《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定语和助词“的”) 35《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多层定语和状语的构成材料) 36《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补语与宾语) 37《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独立语 句法成分全定义)

21《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短语的结构类和功能类)

11《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形容词) 12《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量词) 13《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副词) 14《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代词 拟声词) 15《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叹词 实词全定义) 16《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虚词-概述 介词) 17《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虚词-助词)

01《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绪论 02《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词汇(词) 03《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词汇(词的结构) 04《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词汇(词的性质;词的类型;词义的理解及词的运用) 05《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词汇(同义词;反义词)

31《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多义短语   句法成分-主语) 32《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句法成分-谓语) 33《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句法成分-动语和宾语) 34《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定语和助词“的”) 35《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多层定语和状语的构成材料) 36《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补语与宾语) 37《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独立语 句法成分全定义) 21《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短语的结构类和功能类) 11《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形容词) 12《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量词) 13《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副词) 14《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代词 拟声词) 15《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实词-叹词 实词全定义) 16《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虚词-概述 介词) 17《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语法(虚词-助词)

01《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绪论 02《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词汇(词) 03《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词汇(词的结构) 04《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词汇(词的性质;词的类型;词义的理解及词的运用) 05《现代汉语》精读笔记 — 词汇(同义词;反义词)

chenxijywc commented 1 year ago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var a= 1+2;
h^2^o
h~2~o
$$ sum $$

h^2^o h~2~o $$ sum $$

标题 标题 http://www.csit.fun {#标题}

  1. 标题
  2. 标题
  3.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1

[toc]

chenxijywc commented 1 year ago

e1926acb773d1030ebf3964f04e98f0 d96c61c02bac195887ce745ff9d92fc 2031bed5ab485d5bb63e33d8b3337de cb6d75140f823bb39305fc7abead8dc 0f01e4ffeb171e896680ea0fbe0d89e

d17cebb6aa93b102800a37c6fc2283a 4c93330a86ae8c0a7bf9fea4d2ef311 5a2444c5b18f9b4b1da6e1e72a51a78 3f22de2c9c38b4c7b96056f8367d7e9 0c10098efd8fe3775f81556874ea93d 8f7ad2c4b661552e22222ff389586cd 1c674be902fcfb3bb958b06a14d2491 8af1da1326571eb837b442f68ecf394 0e3c6f3cefb2691d471cdc25c4e2d31 8a0e14780d7035427ab6ce8b8061985 8a08d3cfd583361c2170ea8e5b796ef

chenxijywc commented 11 months ago
chenxijywc commented 3 months ago

一、墨星写作 (小说写作素材网站) https://www.mx-xz.com/

二、古诗文网(诗词歌赋素材网站) 古诗文网-古诗文经典传承

三、素材巷(各种知识素材网站) 写作素材资料 - 素材巷

四、书格(各类古诗集资料网站) 书格

五、句子控(优美句子手机网站) https://www.juzi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