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cssmagic opened 7 months ago
有不少群友已经在尝试 Kimi API 了,大家反馈的问题大多是共通的,因此魔法哥通过这篇文章统一解答一下。这些问题在调用其他大模型 API 时也有参考意义,建议收藏备用哦。
文章末尾还会跟大家分享一些 “内部消息”,让我们一起期待 Kimi API 的后续进展。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已经有网页版的 Kimi 智能助手了,我用得也挺好,为什么还需要 API?”
网页版的智能助手确实方便,但每次使用都需要登录网页进行对话,这对于程序化和自动化的场景就无能为力了。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
你需要处理大批量的文本(比如翻译、改写、提炼大纲等),如果只能依靠网页对话,操作起来就十分繁琐。此时,如果你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就可以写一个脚本,通过 API 来调用大模型的能力,以程序化的方式实现批量处理,快捷高效。
你现在已经有一个对客户邮件做分类和转发的客服系统,现在想让它更智能一些,比如实现一定规则的自动回复。那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系统中调用大模型的 API,对邮件内容进行判断和自动回复。
此外,现在已经有大量基于大模型 API 开发的工具,比如智能体搭建平台、浏览器插件等等。我们不需要自己从零开发,只需要在这些工具中配置好大模型 API 的访问途径,就可以享受这些工具的带来便利了。
Kimi 目前提供的 API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第二项 “模型推理” 就是最核心的能力。目前大型语言模型最典型的推理能力,就是 “对话式文本补全”,这也是行业标杆 ChatGPT 所引领的大模型工作模式。
Kimi API 前两项的接口设计是完全兼容 OpenAI 的,第三项接口也尽可能与 OpenAI 的设计保持一致。因此这三项都可以直接用通过 OpenAI 官方的 SDK 来调用,Kimi 官网的示例代码就是采用 OpenAI 的 Python 客户端库来写的。
这带来一个巨大的好处,理论上基于 OpenAI “Chat Completion” 接口的项目都可以用 Kimi API 跑起来。LangChain 等框架也可以把 Kimi API 当作 OpenAI 来调用。小伙伴们看到这里,是不是跃跃欲试了?
Kimi API 目前提供了三个规格的模型:moonshot-v1-8k / moonshot-v1-32k / moonshot-v1-128k。
moonshot-v1-8k
moonshot-v1-32k
moonshot-v1-128k
这三个模型在推理能力上没有区别,主要区别在于上下文窗口的大小。模型名称里的 8k、32k 和 128k 就是指模型的上下文窗口的 token 数量。而所谓 “上下文窗口”,是指模型一次能处理的输入和输出内容的总长度上限。
由于各个模型的计费标准随上下文规格递增,因此在选择模型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在调用 API 之前,可以先评估一下输入长度和期望得到的输出的长度,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规格。
这里也简单科普一下 “token” 这个概念:大模型在处理自然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对原始文本进行分词操作,而 token 就是分词之后得到的字符片断。比如 “我知道了” 这句话,分词之后就是 “我”、“知道”、“了” 三个 token。
因此,token 数并不直接等同与单词数或汉字数。关于 token 与字数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模型的 “token 利用率”,魔法哥在 上期文章 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Kimi 目前只对 “Chat Completion” API 收费,按照 token 的实际用量来计费。即每次调用 API 时,根据输入和输出的 token 总量来计算费用。计费标准如下:
顺便一提,在 OpenAI 的 Chat Completion 接口中,输入和输出 token 的计费标准是不同的,输入比输出要便宜。而 Kimi 和其他国内大模型的 API 通常采用 “输入输出统一定价” 的计费模式。
讲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关心:Kimi 的 API 定价到底贵不贵?
与国内其他大模型 API 的价格对比,Kimi 的定价属于中游水平。考虑到 Kimi 性能出色,这个价位还是相当划算的。
理论上来说,网页版 Kimi 智能助手和 API 背后的大模型能力是相同的。大家在实际使用中感受到的差异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网页版 Kimi 有联网搜索能力,而 API 则没有。如果开发者需要 Kimi 结合网络数据来回答问题,就需要自行调用其他搜索接口,然后把结果作为输入传给 API。
网页版 Kimi 内置了一套系统提示词,对其输出内容会有一定影响;而 API 的系统提示词是需要开发者手动提供的。当然我们可以参考网页版 Kimi 系统提示词的精髓,然后设计一个适合 API 调用的版本。
魔法哥把网页版 Kimi 的系统提示词存了一份在这里,大家可以仔细研究: github.com/cssmagic/Awesome-AI/issues/2
这确实是 AI 大模型与常规计算机程序的重要差异。大模型本质上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它在推理过程引入了一定的随机性——即使每次的输入完全相同,输出结果也可能不同。
这种随机性在很多场景下是我们需要的,但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会带来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一些手段可以提升模型输出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通过提示词对模型的输出进行更严格的约束。比如提供更详细的背景知识、更精确的格式要求、具体示例等等。
把 temperature 参数设置为一个较小的值。这个参数表示模型的采样温度,取值范围是 [0, 1]。较高的值(如 0.7)将使输出更加随机和发散,而较低的值(如 0.2)将使输出更加集中、更有确定性。
temperature
另外,如果你的应用确实存在反复调用相同输入的需求,可以考虑把模型的输出结果缓存起来,这样不仅响应更快,而且还能节省 API 调用成本哦。
当我们把大模型当作一个后端服务来使用时,通常期望它返回特定结构的 JSON 数据,以便与其他功能模块进行对接和交互。
OpenAI 的 Chat Completion 接口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提供了 JSON 模式。在调用接口时,把 response_format 参数设置为 { "type": "json_object" },即可要求模型输出 JSON 格式的数据。
response_format
{ "type": "json_object" }
Kimi API 目前还不支持 JSON 模式(官方表示很快就会上线),但我们还是有一些手段可以实现 JSON 格式的输出:
通过提示词要求模型的输出特定格式的 JSON 数据,并提供示例。这种方法有效,但在极少数情况下模型的输出不一定完全符合要求。所以需要在应用层做好容错或重试处理。
有网友利用 Kimi API 的一个未公开的特性来强制模型输出 JSON 格式的数据,很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 ( zhuanlan.zhihu.com/p/687898495 )。不过请留意这个特性是 Kimi 私有的。
这里强调一下示例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示例,模型输出的 JSON 结构往往与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包括 OpenAI 即使提供了 JSON 模式,也需要我们提供示例来约束其结构。
JSON 模式:如上面所说,Kimi API 很快就会推出 JSON 模式。
Function Calling:这是开发 AI Agent 的核心能力,Kimi 的 API 团队也是在以最高优先级在推进,估计很快就会发布。
多模态:图像识别能力已经成为大模型的标配了,Kimi 的多模态能力也在路上了,年内肯定会上。
200 万字上下文 API?这个功能应该会在网页版先上,估计到时候会作为付费套餐的特权推出,毕竟推理成本肯定会上一个台阶。而在 API 这一端,如果开放 200 万字上下文的模型,调用价格估计也会上天吧。所以各位开发者,还是好好修炼自己的 RAG 功力吧!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魔法哥会尽力解答!
新朋友请关注公众号,下次更新不迷路: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 我要订阅 | 我要打赏
有不少群友已经在尝试 Kimi API 了,大家反馈的问题大多是共通的,因此魔法哥通过这篇文章统一解答一下。这些问题在调用其他大模型 API 时也有参考意义,建议收藏备用哦。
文章末尾还会跟大家分享一些 “内部消息”,让我们一起期待 Kimi API 的后续进展。
大模型的 API 有什么用?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已经有网页版的 Kimi 智能助手了,我用得也挺好,为什么还需要 API?”
网页版的智能助手确实方便,但每次使用都需要登录网页进行对话,这对于程序化和自动化的场景就无能为力了。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
你需要处理大批量的文本(比如翻译、改写、提炼大纲等),如果只能依靠网页对话,操作起来就十分繁琐。此时,如果你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就可以写一个脚本,通过 API 来调用大模型的能力,以程序化的方式实现批量处理,快捷高效。
你现在已经有一个对客户邮件做分类和转发的客服系统,现在想让它更智能一些,比如实现一定规则的自动回复。那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系统中调用大模型的 API,对邮件内容进行判断和自动回复。
此外,现在已经有大量基于大模型 API 开发的工具,比如智能体搭建平台、浏览器插件等等。我们不需要自己从零开发,只需要在这些工具中配置好大模型 API 的访问途径,就可以享受这些工具的带来便利了。
Kimi 提供了哪些 API?
Kimi 目前提供的 API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第二项 “模型推理” 就是最核心的能力。目前大型语言模型最典型的推理能力,就是 “对话式文本补全”,这也是行业标杆 ChatGPT 所引领的大模型工作模式。
Kimi API 前两项的接口设计是完全兼容 OpenAI 的,第三项接口也尽可能与 OpenAI 的设计保持一致。因此这三项都可以直接用通过 OpenAI 官方的 SDK 来调用,Kimi 官网的示例代码就是采用 OpenAI 的 Python 客户端库来写的。
这带来一个巨大的好处,理论上基于 OpenAI “Chat Completion” 接口的项目都可以用 Kimi API 跑起来。LangChain 等框架也可以把 Kimi API 当作 OpenAI 来调用。小伙伴们看到这里,是不是跃跃欲试了?
Kimi 有哪些模型可以调用?模型之间有什么区别?
Kimi API 目前提供了三个规格的模型:
moonshot-v1-8k
/moonshot-v1-32k
/moonshot-v1-128k
。这三个模型在推理能力上没有区别,主要区别在于上下文窗口的大小。模型名称里的 8k、32k 和 128k 就是指模型的上下文窗口的 token 数量。而所谓 “上下文窗口”,是指模型一次能处理的输入和输出内容的总长度上限。
由于各个模型的计费标准随上下文规格递增,因此在选择模型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在调用 API 之前,可以先评估一下输入长度和期望得到的输出的长度,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规格。
这里也简单科普一下 “token” 这个概念:大模型在处理自然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对原始文本进行分词操作,而 token 就是分词之后得到的字符片断。比如 “我知道了” 这句话,分词之后就是 “我”、“知道”、“了” 三个 token。
因此,token 数并不直接等同与单词数或汉字数。关于 token 与字数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模型的 “token 利用率”,魔法哥在 上期文章 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API 如何计费?Kimi 定价贵不贵?
Kimi 目前只对 “Chat Completion” API 收费,按照 token 的实际用量来计费。即每次调用 API 时,根据输入和输出的 token 总量来计算费用。计费标准如下:
顺便一提,在 OpenAI 的 Chat Completion 接口中,输入和输出 token 的计费标准是不同的,输入比输出要便宜。而 Kimi 和其他国内大模型的 API 通常采用 “输入输出统一定价” 的计费模式。
讲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关心:Kimi 的 API 定价到底贵不贵?
与国内其他大模型 API 的价格对比,Kimi 的定价属于中游水平。考虑到 Kimi 性能出色,这个价位还是相当划算的。
感觉调用 API 的回答效果和网页版 Kimi 智能助手不一样?
理论上来说,网页版 Kimi 智能助手和 API 背后的大模型能力是相同的。大家在实际使用中感受到的差异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网页版 Kimi 有联网搜索能力,而 API 则没有。如果开发者需要 Kimi 结合网络数据来回答问题,就需要自行调用其他搜索接口,然后把结果作为输入传给 API。
网页版 Kimi 内置了一套系统提示词,对其输出内容会有一定影响;而 API 的系统提示词是需要开发者手动提供的。当然我们可以参考网页版 Kimi 系统提示词的精髓,然后设计一个适合 API 调用的版本。
魔法哥把网页版 Kimi 的系统提示词存了一份在这里,大家可以仔细研究:
github.com/cssmagic/Awesome-AI/issues/2
为什么每次调用 API 返回的结果不一样?
这确实是 AI 大模型与常规计算机程序的重要差异。大模型本质上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它在推理过程引入了一定的随机性——即使每次的输入完全相同,输出结果也可能不同。
这种随机性在很多场景下是我们需要的,但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会带来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一些手段可以提升模型输出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通过提示词对模型的输出进行更严格的约束。比如提供更详细的背景知识、更精确的格式要求、具体示例等等。
把
temperature
参数设置为一个较小的值。这个参数表示模型的采样温度,取值范围是 [0, 1]。较高的值(如 0.7)将使输出更加随机和发散,而较低的值(如 0.2)将使输出更加集中、更有确定性。另外,如果你的应用确实存在反复调用相同输入的需求,可以考虑把模型的输出结果缓存起来,这样不仅响应更快,而且还能节省 API 调用成本哦。
如何让模型返回 JSON 格式的数据?
当我们把大模型当作一个后端服务来使用时,通常期望它返回特定结构的 JSON 数据,以便与其他功能模块进行对接和交互。
OpenAI 的 Chat Completion 接口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提供了 JSON 模式。在调用接口时,把
response_format
参数设置为{ "type": "json_object" }
,即可要求模型输出 JSON 格式的数据。Kimi API 目前还不支持 JSON 模式(官方表示很快就会上线),但我们还是有一些手段可以实现 JSON 格式的输出:
通过提示词要求模型的输出特定格式的 JSON 数据,并提供示例。这种方法有效,但在极少数情况下模型的输出不一定完全符合要求。所以需要在应用层做好容错或重试处理。
有网友利用 Kimi API 的一个未公开的特性来强制模型输出 JSON 格式的数据,很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 ( zhuanlan.zhihu.com/p/687898495 )。不过请留意这个特性是 Kimi 私有的。
这里强调一下示例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示例,模型输出的 JSON 结构往往与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包括 OpenAI 即使提供了 JSON 模式,也需要我们提供示例来约束其结构。
内部消息:Kimi API 的后续计划
JSON 模式:如上面所说,Kimi API 很快就会推出 JSON 模式。
Function Calling:这是开发 AI Agent 的核心能力,Kimi 的 API 团队也是在以最高优先级在推进,估计很快就会发布。
多模态:图像识别能力已经成为大模型的标配了,Kimi 的多模态能力也在路上了,年内肯定会上。
200 万字上下文 API?这个功能应该会在网页版先上,估计到时候会作为付费套餐的特权推出,毕竟推理成本肯定会上一个台阶。而在 API 这一端,如果开放 200 万字上下文的模型,调用价格估计也会上天吧。所以各位开发者,还是好好修炼自己的 RAG 功力吧!
参考资料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魔法哥会尽力解答!
新朋友请关注公众号,下次更新不迷路: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 我要订阅 | 我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