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hinking / my

Across the Great Firewall, you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穷爸爸富爸爸》财商与投资 #8

Open dbthinking opened 3 years ago

dbthinking commented 3 years ago

穷富之争

很早就买过这本书,但一直没机会去读,纸质书不知道丢到哪去了,最后读的却是电子版。

此书出版过程不太顺利,被很多出版社拒绝,大概是因为书中有不少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背的观念。比如,作者不认为纳税是光荣且理所应当的,追捧销售岗位而讽刺办公室人员,对财富的渴望远超对道德的判断。出版行业一直是代表着精英价值观的机构,到了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其影响力稍有衰减。

在此之前,我也想了想下商业与销售的不同之处。商业对社会一般是有利的,商业会让用户了解更多的商品与信息,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与可能性。但销售的问题在于,其目的已不仅仅是让用户了解商品,而是已畸变为用巧妙的话术、直接的欺骗甚至赤裸裸的威胁,促使用户更大可能地去购买商品。就在几年前乃至于现在,这一代的长辈们还是觉得,年轻人要去当兵,要去提升口才,要去做销售锻炼;沉迷于任何事物,只要不是想着去赚更多的钱,就是堕落可耻的象征,哪怕是要去踩着最低的社会底线甚至突破底线。

不过书中还是有很多可取的观点,比如说现金流意识,财务观念,消费观念。这的的确确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财商课程,当然还应该去学习更多。

中外之别

此书中的致富故事,也就只能当做故事看看吧,不要误以为有很高的操作性。因为成功往往都是机遇,而且中外差异很大。

先说市场与时机方面的偶然性,当然在机遇之外也有作者细致观察的成果。

首先,投资品处于某项资产(房地产)的泡沫增长前期,因为规模性的资产价格爆炸式增长,会让绝大多数人更清晰地认识到相关资产的价值,高位资产的投资价值就小了很多。

其次,整个市场要足够大能够划分多个小市场,地区要有足够的差异性与自主权,这样才能有波动。而美国是极少数的类似国家,比如弹丸之地的新加坡或香港就不行,有些领土很大的国家也不行,因为资源与政策会固定向某些城市倾斜,很难看到区域性的涨跌。

最后,投资品越大众化越好,越大众化的产品意味着有越多的潜在客户,也意味着会有更多不了解行情的“傻子”,更意味着基于销售的那些手段能派上用场。在市场极度公开的股市与外汇市场上,就很少能看到能持续稳定获取高额收益的神人。

再针对性说下中美的差异,这也是不可复制的主要原因。

首先,直接说房价,中国的房价也就最近十几年持续上涨,以前从没有过这么高的房价(拿当地的房价与当地的平均收入相比),相反还会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价格暴跌。而房价上涨的社会本质,就是富人通过限制难以替代的优质资源,来卡位、收割后来可能会富的人。 其次,是法制社会与人治社会的区别,在有些国家,指望用法律条款来保障个人利益,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为了解决这些人治问题,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整体的收益与利润率都会下降。 最后,是企业与企业家在国家的地位,美国商业可能会受到更多考虑消费者利益的监管,总归是在相对确定的游戏规则下生存。而在中国,政治凌驾于一切,国企与民企是完全不一样的事物,后者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最后说说作者。在47岁那年,罗伯特·清崎退休了,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他自己定义的人生最高境界"财务自由"。聪明如作者,被富爸爸教育了这么多年,47岁才财务自由。在2012为了逃避名下公司被法院裁定的,应该支付给合作公司的赔偿金,而宣布破产。

财商之道

作者谈到的一些财商之道,我的赞同多于质疑,或多或少吧。我最赞同的观点莫过于,不要把养老的希望寄托于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下限是让人活着,上限可能是有点尊严。除非人类的道德观产生重大进步,首先是对弱者的照顾与怜悯而不是你弱你活该,其次是不再无节制的索取更多资源。

首先是赚钱。有两种关于金钱的看法,我是不太同意的。一种是在薪资较低的前提下(比如平均薪资以下),不知道怎么赚更多的钱,不知道怎么能逐步开始,觉得无能为力以至于无欲无求。另一种在薪资还没有很高的情况下(比如平均工资的3倍),只是埋头苦干或者机械重复,甚至要花更多时间来自我剥削以获取更多的收益,赚钱的效率其实可以更高,而缺乏自由时间来学习进步,则会造成获益的可持续性降低。在一个竞争市场上,大家都会向高报酬高利润的工作转移,所以不进则退。赚钱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但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其次是消费。作者推崇的消费观是偏保守的,在有远大的资产目标的情况下,是比较合理的。但个别人却容易落到极端情况,一个极端是节衣缩食住地下室等,为了节约鸡毛蒜皮的小钱而浪费时间与精力,但是他的目标可能是想买一件昂贵的衣服、一套宽敞的好房子、更多的自由时间。首先大多数人都薪资都有很大上升空间,而且节流比开源要困难的多、痛苦的多;其次赚钱是为了生活,而非生活是为了赚钱;最后,放弃某个重要事物是为了以后可能获取它,是极其不合理的想法。一个人若是把自己折腾的又疲惫又悲惨,也就容易自动感动自我欺骗,也会因周围的事物不合预期而产生怨念。另一种极端更可怕,就是不考虑实际经济情况,超前消费甚至贷款消费,非必要的大额消费就已经很不理性,背负巨额贷款为利息打工就更是蠢不可及了。每个人都应该想想在常规情况下,这一辈子大概能赚取多少钱,要花费多少钱,做个最简单的财务规划。连这个都懒得做,那就尽量多存钱吧。

最后是投资。投资是希望拥有更多的资产,但投资不是赌博,从边际效用考虑,期望收益多于期望损失才是可以考虑的投资。过去20年间,生活成本涨了十多倍,年均12%多,除了加杠杆的大城市的房价,几乎没有什么投资能达到这个收益。赌博是永远没希望的,在这种环境下,不经营财富意味着更大力度的被剥削。投资钱,首先要了解是不是欺诈,其次本金的安全程度与返还可能性,最后是利率的浮动情况与能否兑现。

以上三点,并不是在说物极必反,在“极”无法被量化定义的情况下,这个词语就没什么意义。我想说的是搞清楚现状、潜在的选择与对应的结果,是否能够承受且愿意承受,某种选择带来的最坏后果。

谈谈房产

国内房价上涨完全是决策者的意志,一方面能作为提升GDP总量的基台,另一方面从地方到中央都因卖地获取了大量财政收入。其次高房价对于社会来说,就成为了先上车的人阻碍后面的人上车,少数人能靠着房租躺着挣钱。最后高房价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隐患,但决策者却通过限售与限购来阻碍泡沫破裂,期待能软着陆。

八零后与九零后,是负债最普遍也最多的一代人。按照目前大家普遍负债的情况,只能期待着继续通货膨胀,而且自己还不能被商业社会抛弃,以更多的通胀收入来对抗高昂的房价。但问题是这样环境会越加浮躁,大家不敢有长期规划,最佳策略就是要获取更多的短期收入。决策者出于软着陆的考虑,也不敢加以约束。然后我们这十几年也能不断看到各种企业在秀下限。一旦大家认识到船上已经没什舒服的位置了,那么船票也就不那么值钱,或者没那么人打的头破血流的去哄抢了。

目前的房产基本上是有价无市,资金也很难找到增值的市场,想套现出海也是被限制重重。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变化得越来越难以琢磨,个人的工作与生活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却已经确定性地拥有二三十年的高额负债。又到了可以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想来以后最坏的结果就是大规模的泡沫破裂、还不起的高额负债、普遍性的坏账损失。最好的结果是苛刻的限售与供给,让房价在漫长的贬值周期里恢复到相对正常状态,让普通人能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来偿还几十上百万的负债。但不知道会有多少不太走运的家庭,将被巨额债务摧毁。

既已积重难返,而又心存侥幸。即使以后不得不要参与进去,那也要撑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