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scoders opened 8 years ago
现在坑还是挺多了。。得慢慢填
依赖联动 这点我不是很理解,主要有两个问题。
B: ^1.0.0
即可,并不需要更新 A 的依赖。文章还是挺好的,就是有种大杂烩的感觉,一次消化不完 :-)
@benjycui 依赖联动主要考虑到,主模块的连带升级,如果由于依赖模块小版本改动造成,那么依赖模块升级小版本其实为了 fix bug。如果业务模块升级了这个主模块,就要强制升级依赖模块到最新版解决那个 bug,如果以 ^ 打头就不强制了,不过这只是一种希望修复bug的方案,对灵活性有一定影响。
对与B的不兼容升级,对A来说发一个patch就可以,因为A对B兼容了,B不直接暴露给用户,就算用户安装了B模块,不需要升级版本,可以两个版本B模块共存。
// 后端加载 & 前端不加载
require ('module-only' + '-support-in-node')
感谢补充最新信息。
这种方案 fis3 是不会处理的,webpack 应该也是智能静态分析,但看来会处理,暂时不清楚如何绕过 webpack 的检测。
使用 auto-bind
如果你也使用 ES6 写法,那么最好注意使用 auto-bind 插件,将所有成员函数自动绑定 this,否则 .bind(this) 会返回一个新的函数,一来损耗性能,二来非常影响子组件的 shouldComponentUpdate 判断!
需要传递参数的时候好像没有办法额 关于onClick事件和方法传递
可视化拖拽平台组件demo 和 api都看不了 - -!。
@ascoders 可视化拖拽平台组件demo 和 api都看不了 - -!。
能否更新下地址,谢谢~~~
@cassiewang01 地址有更新:
可视化拖拽平台组件 DEMO:https://gaeajs.github.io/gaea-site/
API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ascoders/gaea-editor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React ,Facebook 是这么描述的:
官方定义其为 UI 库,这名字似乎太低调了些。从 React-Native 的发展就能看出来其野心勃勃,但官方的定义反而使其成为了开发者的宠儿 —— "为什么要用React?" "它只是个UI库"。
从 jQuery 开始,前端组件遍地花开,有jQuery官方提供的成套组件,也有活跃社区提供的第三方组件,从最简单的文本截断功能,到复杂的拖拽排序都应有尽有。业务使用的时候,经常会给 window 挂上 $,代码中组织也非常灵活,在需要复杂 dom 操作时,jQuery 总能帮忙轻松完成。
React 这个 UI 库进入大家的视野后,我们猛然发现『万物皆组件』,就连最不加修饰的业务代码也可以作为组件被其它模块所引用,这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写代码的时候感觉在造轮子,在写导航栏、稍微通用点儿的功能时都自觉的将其拆了出来,刚要把标题写死,猛然想到 "如果这里用传参变量,UI加个参数配置,这不就成通用组件了吗!"。最早、最彻底的把后端模块思维引入到前端,所以 React 组件生态迅速壮大。
应该说 React 的出现加快了前端发展的进程,拉近了前端与后端开发的距离,之后各个框架便纷纷效仿,逐渐青睐对 Commonjs 规范的支持。业务开发中,将组件化思想彻底贯彻其中,许多人都迫不及待的希望发布自己平时积累的组件,下面就来谈谈如何从零开始构建组件库。
如何从零构建组件库
组件库的教程不只对 React 适用,其中提到的思想,对大多数通用组件编写都有效。
本篇介绍的全部构建脚本代码都可以在 https://github.com/fex-team/fit/blob/master/scripts 找到。
分散维护 VS 集中维护
准备搭建组件库之初,这估计是大家第一个会考虑到的问题:到底把组件库的代码放在一起,还是分散在各个仓库?
调查发现 Antd 是将所有组件都写入一个项目中,这样方便组件统一管理,开发时不需要在多个仓库之间切换,而且预览效果只需运行跟项目,而不是为每个组件开启一个端口进行预览。其依赖的 react-components 组件库中的组件以 rc 开头,不过这个项目没有进行集中管理。
Material-UI、 React-UI 采用集中式管理等等。
但是集中管理有一些弊端。
分散维护的弊端更明显,无法在同一个项目中观察全局,修改组件后引发的连带风险无法观察,组件之间引用需要发布或者 mock,不直观,甚至组件之间的版本关联、依赖分析都没法有效进行管理。
因此 Fit 组件库在设计时,也经历了一番酝酿,最后采用了两者结合的方案,分散部署+集中维护的折中方式,而且竟能结合了两者各自的优点:
package 版本统一
组件的依赖版本号需要统一,比如 fit-input ,fit-checkbox,fit-auto-complete 都依赖了 lodash,但因为先后开发时隔久远,安装时分别依赖了 2.x 3.x 4.x,当别人一起使用你最新版的时候,就会无辜的额外增加了两个 lodash 文件大小。
更可怕的是,连 React 的版本都不可靠,之前就遇到过一半组件留在 0.14.x ,一半新组件装了 15.x 的情况,直接导致了线上编译后项目出错,因为多个 React 组件不能同时兼容,这只是不能并存的其中一个例子。
因为项目开发时组件在一起,使统一版本号成为可能。我们将所有依赖到的组件都安装在 Root 项目中,每个组件的 package.json 由脚本自动生成,这个脚本需要静态扫描每个组件的 Import 或 require 语法,分析到依赖的模块后,使用根目录的版本号,填写在组件的 package.json 中,核心代码如下:
先收集每个组件中的依赖, 如果在根目录的 package.json 中找到了,就使用根目录的版本号。
完整代码仓库:https://github.com/fex-team/fit/blob/master/scripts/module-manage/utils/upgrade-dependencies.js
依赖联动
依赖联动是指,fit-button 更新了代码,如果 fit-table 依赖了 fit-button,那么其也要发布一个版本,更新 fit-button 依赖的版本号。
除了依赖第三方模块,组件之间可能也有依赖,如果将模块分散维护,想更新一下依赖模块都需要发布+下载,非常消耗时间,而且依赖联动根本没法做。集中维护使用 webpack 的 alias 方案,在 typescript 找不到引用,总之不想找麻烦就不能写 hack 的代码。
回到 Fit 组件库结构,因为所有组件都被下载到了 Root 仓库下,因此组件之间的引用也自然而然的使用了相对路径,这样组件更新麻烦的问题迎刃而解,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发布后,将所有引入非本组件目录的引用,替换成为 npm 名称,例如:
依赖联动,需要在发布时,扫描所有组件,找出所有有更新的组件,并生成一项依赖配置,最后将所有更新、或者被依赖的组件统一升级版本号加入发布队列。
完整代码仓库:https://github.com/fex-team/fit/blob/master/scripts/module-manage/utils/version.js
inline Or ClassName?
React 组件使用 inline-style 还是 className 是个一直有争论的话题,在此我把自己的观点摆出:className 比 inline-style 更具有拓展性。
首先 className 更符合 css 使用习惯,inline-style 无疑是一种退步,既抛弃了 sass less post-css 等强大预编译工具的支持,也大大减弱了对内部样式的控制能力,它让 css 退化到了没有优先级,没有强大选择器的荒蛮时代。
其次没有预编译工具的支持,别忘了许多 css 的实验属性都需要加上浏览器前缀,除非用库把强大的 autoprefixer 再实现一遍。
使用 className 可以很好的加上前缀,在追查文件时能得到清晰的定位,下面是我们对 CSS 命名空间的一种实现 ——html-path-loader css-path-loader 插件 配合 webpack 后得到的调试效果:
文件结构
DOM结构对应 className
(https://cloud.githubusercontent.com/assets/7970947/17137106/edee7cc8-536b-11e6-9e5f-3dda7a87cf39.png)
直接从 dom 结构就能顺藤摸瓜找到文件,上线时再将路径 md5 处理。
这个插件会自动对当前目录下的 scss或less 文件包一层目录名,在
jsx
中,使用className="_namespace"
,html-path-loader 会自动将 _namespace 替换为与 css 一致的目录名称。typescript 支持
既然前端模块化向后端看齐,强类型也成为了无可阻挡的未来趋势,我们需要让开发出的组件原生支持 typescript 的项目,得到更好的开发体验,同时对 js 项目也能优雅降级。
由于现在 typescript 已原生支持 npm 生态,如果组件本身使用 typescript 开发,我们只需要使用
tsc -d
命令在目录下生成对应的d.ts
定义文件,当业务项目使用 typescript 的时候,会自动解析 d.ts 作为组件的定义。再给 package.json 再上
typings
定义指向入口文件的d.ts
,那么整体工作基本就完成了。最后,对于某些没有定义文件的第三方模块,我们在根项目 Root 中写上定义文件后, 导入时将文件拷贝一份到组件目录内,并修正相对引用的位置,保证组件独立发布后还可以找到依赖文件。
完整代码仓库:https://github.com/fex-team/fit/blob/master/scripts/module-manage/push.js
更强的拓展性
React 组件的拓展性似乎永远也争论不休,无论你怎样做组件,都会有人给你抱怨:要是这里支持 xxx 参数就好了。
毕竟使用了组件,就一定不如自己定制的拓展性更强,节省了劳动力,就要付出被约束的代价,Fit 作为一个大量被业务线使用的组件库,使用了透传方式尽可能的增强组件拓展性。
我们写了一个很简单的透传组件:
fit-transmit-transparently
,使用方法如下:它会将 this.props 中,除了 defaultProps 定义了的字段抽到 _others 中,直接透传给外围组件,因为 defaultProps 中定义了的字段默认是有含义的,因此不会对其进行操作,避免多次定义产生的风险。
现在 fit-input 就将 props 透传到了原生 Input 组件上,因此虽然我没有处理各类事件,但依然可以响应任意的 onKeyDown onKeyUp onChange onClick 等事件,也可以定义 style 来覆盖样式等等。
fit-number 继承了 fit-input,因此依然支持所有原生事件,fit-auto-complete 也继承了 fit-input,对其添加的例如 onBlur 等事件依然会被透传到 input 框中。
组件的 dom 结构要尽量精简,透传属性一般放置在最外层,但对于 input 这种重要标签,透传属性最好放置与其之上,因为用户的第一印象是 onChange 应该被 input 触发。
同构模块引用技巧
当依赖的模块不支持 node 环境,但还必须加载它的时候,我们希望在后端忽略掉它,而在前端加载它;当依赖模块只处理了后端逻辑,在前端没必要加载时,我们希望前端忽略它,后端加载它,下面是实现的例子:
前端加载&后端不加载的原理是,前端静态扫描到了这个模块,因此无条件加载了它(前端引用是静态扫描),后端会因为判断语句而忽略掉这个引用(后端引用是运行时)。
后端加载&前端不加载的原理是,将模块引用拆成非字面量,前端静态扫描发现,这是什么鬼?忽略掉吧,而 node 会老老实实的把模块拼凑起来,发现还真有
module-only-support-in-node
这个模块,因此引用了它。一份代码 Demo & 源码显示
webpack 提供了如下 api 拓展 require 行为:
一般来说,我们都在配置文件设置了对 js 文件的 loader,如果想引用源码,正好可以用 !! 打头把所有 loaders 都干掉,然后直接用 text-loader 引用,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份纯源码以供展示。
组件编写一些注意点
理解 value 与 defaultValue
defaultValue 属性用于设置组件初始值,之后组件内部触发的值的改变,不会受到这个属性的影响,当父级组件触发 render 后,组件的值应当重新被赋予 defaultValue。
value 是受控属性,也用来设置值,但除了可以设置初始值(优先级比 defaultValue 高)之外,还应满足只要设置了 value,组件内部就无法修改状态的要求,这个组件的状态只能由父级授予并控制,所以叫受控属性。
value 与 defaultValue 不应该同时存在,最好做一下检查。
render 函数中最小化代码逻辑
React 的宗旨是希望通过修改状态来修改渲染内容,尽量不要在 render 函数中编写过多的业务逻辑和判断语句,最好将能抽离成状态的放在
state
中,在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
中改变它使用 auto-bind
如果你也使用 ES6 写法,那么最好注意使用 auto-bind 插件,将所有成员函数自动绑定 this,否则
.bind(this)
会返回一个新的函数,一来损耗性能,二来非常影响子组件的shouldComponentUpdate
判断!慎用 componentWillMount
对于同构模块,React 组件的生命周期
componentWillMount
会在 node 环境中执行,而componentDidMount
不会。要避免在 willMount 中操作浏览器的 api,也要避免将可有可无的逻辑写在其中,导致后端服务器渲染吃力(目前 React 渲染是同步的),无关初始化逻辑应当放在 didMount 中,由客户端均摊计算压力。对于影响到页面渲染的逻辑还是要放在 willMount 中,不然后端渲染就没有意义。
巧用 key 做性能优化
React 组件生命周期中
shouldComponentUpdate
方法是控制组件状态改变时是否要触发渲染的,但当同级组件量非常庞大时,即便在每个组件做是否渲染的判断都会花费几百毫秒,这时我们就要选择更好的优化方式了。新的优化方式还是基于
shouldComponentUpdate
,只不过判断条件非常苛刻,我们设定为只有 state 发生变化才会触发 render,其它任何情况都不会触发。这种方式排除了对复杂 props 条件的判断,当 props 结构非常复杂时,对没有使用 immutable 的代码简直是一场灾难,我们现在完全忽略 props 的影响,组件变成为了完完全全封闭的王国,不会听从任何人的指挥。当我们实在需要更新它时,所有的 props 都不起作用,但是可以通过
key
的改变来绕过shouldComponentUpdate
进行强制刷新,这样组件的一举一动完全被我们控制在手,最大化提升了渲染效率。组件级 Redux 如何应用
组件级 Redux 使用场景主要在于组件逻辑非常复杂、或使用时,父子 dom 强依赖,但可能不会被用于直接父子级的场景,例如 fit-scroll-listen 组件,用来做滚动监听:
ScrollListenBox
是需要监听滚动的区域,ScrollListenNail
是滚动区域中需要被标记的节点,ScrollListen
是显示滚动监听状态的 dom 结构。由于业务需求,这三个节点很可能无法满足直接父级子关系,而且上图应用中,
ScrollListen
就与ScrollListenBox
是同级关系,两者也无办法通信,因此需要使用 Redux 作数据通信。我们从
createStore
实例化了一个 store,并传递给每一个fit-scroll-listen
,这样他们即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畅快无阻的通信了。npm 资源加载简析
webpack&fis 最核心的功能可以说就是对 npm 生态的支持了,社区是编译工具的衣食父母,支持了生态才会有未来。
为了解决业务线可能遇到的各种 npm 环境问题,我们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了解 npm 包加载原理。下面会一步一步介绍一个 npm 模块是如何被解析加载的。
文件查找
无论是 webpack、fis,还是其它构建工具,都有文件查找的钩子,当解析了类似
import '../index.js'
时,会优先查找相对路径,但解析到了import 'react'
便无从下手,因为这时构建工具还不知道这种模块应该从哪查找,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截断,当出现无法找到的模块时,就优先从 node_modules 文件夹下进行查找(node_modules 下查找模块放到后面讲)。由于 npm 模块打平&嵌套两种方案可能并存,每次都递归查找的效率太低,因此我们首先会把 node_modules 下所有模块缓存起来,这里分为两种方案:
将所有模块存到 map 后,我们直接就能
get
到想要的模块,但是要注意版本问题:如果这个模块是打平安装的,那毫无疑问不会存在同模块多版本号问题,npm@3.x 后即便是打平安装,但遇到依赖模块已经在根目录存在,但版本号不一致,还是会采用嵌套方式,而 npm@2.x 无论如何都会用嵌套的方式。因此我们的目的就明确了,不用区分 npm 的版本,如果这个当前文件位于非 node_modules 文件夹中,直接从根目录引用它需要的模块,如果这个当前位于 node_modules 中,优先从当前文件夹中的 node_modules 获取,如果当前文件夹的 node_modules 不存在依赖文件,就从根目录取。
解读 package.json
找到了依赖在 node_modules 里的根目录,我们就要解析 package.json 进行引用了,
main
这个属性是我们的指明灯,告诉我们在复杂的包结构中,哪个文件才是真正的入口文件。我们还要注意 package.json 里设置了 browser 属性的模块,由于我们做的是前端文件加载,所以这个属性对我们有效,将依赖模块的路径用 browser 做修正即可,一般都是同构模块使用它,特意将前端实现重写了一遍。所以当 browser 属性为字符串时我们就放弃对
main
信任,转而使用browser
属性来代替入口路径。当 browser 属性为对象时,情况复杂一些,因为此时 browser 指代的含义不是入口文件的相对路径,而是对这个模块内部使用的包引用的重定向,此时我们还不能信任
main
对入口的引导,初始化时将browser
对象保存,整体查找顺序是:优先查找当前模块的 browser 设置,替换 require 路径,找到模块后,如果 browser 是字符串,优先用其路径,否则使用 main 的路径。环境变量
npm 生态非常惯着用户,我们希望直接在模块中使用 Buffer process.env.NODE_ENV 等变量,而且通常会根据当前传入的变量环境做判断,可能开发过程中载入了不少影响性能,但方便调试的插件,当
NODE_ENV
为production
时会自动干掉,如果我们不对这种情况做处理,上线后无法达到模块的最佳性能(甚至报错,因为 process 没有定义)。编译脚本要根据用户的设置,比如 CLI 使用了 NODE_ENV=production ,或者在插件中申明,就将代码中
process.env.NODE_ENV
替换为对应的字符串,对与 Buffer 这类模块也要单独拎出来替换成 require。模块加载
为了让浏览器识别 module.exports (es6 的 export 语法交给 babel 或者 typescript 转换为 module.exports)、define、require,需要给模块包一层 Define,同时把模块名缓存到 map 中,可以根据文件路径起名字,也可以使用 hash,最后 require 就从这里取即可。
由于是简析,不做更深入的分析,剩下的工作基本上是优化缓存、对更多功能语法的支持。
同构方案
为了保证传统的首屏体验,同时维持单页应用的优势,替代方案走了不少弯路。从单独写一份给爬虫看的页面,到使用 phantomjs 抓取静态页面信息,现在已经步入了后端渲染阶段,由于其可维护性与用户体验两者兼顾,所以才快速壮大起来。
后端渲染
无论何种后端渲染方案,其本质都是在后端使用 nodejs 运行前端的 js 代码,有的库使用同步渲染,也有异步,React 目前官方实现属于同步渲染,关于同步渲染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会在 "同构请求" 这一节说明。
使用 React 进行后端渲染代码如下:
稍稍改造,将其与 Redux 结合,只需要将 Provider 作为组件传入,并传入 store 来存储页面数据,最后获得的
initialState
就是页面的初始数据:这样,将页面初始数据打在 window 全局变量中,前端 Redux 初始化直接用后端传来的初始数据,就可以将页面状态与后端渲染衔接上。
对于 Redux,是项目数据结构的抽象,最好按照 state 树结构拆分文件夹,将 Redux 数据流与页面、组件完全解耦。
同构请求
同构请求是对后端渲染的进一步处理,使后端渲染不仅仅能生成静态页面数据,还可以首屏展现依赖网络请求数据所渲染出的 dom 结构。
同构请求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后端处理,因为前端没有选择,只能体现在 Http 请求。现在有两种比较理想的方案:
http 请求
这种方案依赖同构的请求库,例如 axios,在后端渲染时,能和前端一样发出请求并获取数据。主要注意一下,如果使用的是同步渲染的框架,例如 React,我们需要将请求写在生命周期之外,在其运行之前抽出来使用 Promise 调用,待请求 Ready 之后再执行一遍渲染即可。
这种方案修改成本中等,需要把所有同构请求从组件实例中抽离出来,可能获取某些依赖组件实例的数据源比较困难,不过可以满足大部分简单数据请求。
这种方案稍加改造,可以产生一套修改成本几乎为零的方案,缺点是需要渲染两遍。第一遍渲染,将所有组件实例中的请求实例抽取出来,第二步类似使用 Promise.all 等数据获取完毕,最后再执行一遍渲染即可,缺点是渲染两遍,而且网络请求耗费 IO,访问外网数据速度很慢,和直接调用函数的速度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所以我们在想,能不能将前端的 http 请求在后端转换为直接调用函数?
直接命中函数
这个方案基于上一套方案优化而来,唯一的缺点是渲染了两遍,对项目改动极小,后端请求效率最大化。
希望后端直接命中函数,需要对整体项目框架进行改造,因为我们要提前收集全部的后端方法存储在 Map 中,当后端请求执行时,改为从 Map 中抽取方法并直接调用。
后端响应请求的方法,我们采用装饰器定义路由与收集到 Map:
fit-isomorphic-redux-tools
组件导出的routerDecorator
方法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绑定路由,第二件是将收集到的函数塞到 Map 中,key 就是 url,用于同构请求在后端定位查找。前端代码中,
action
中调用fit-isomorphic-redux-tools
提供的fetch
方法,这个方法也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前端模块根据配置发请求,第二件在后端环境下,通过 url 查找上一段代码在routerDecorator
注册的函数,如果命中了,会直接执行该函数。上面的 fetch 方法内部封装了对浏览器与node环境的判断,如果是浏览器环境则直接发送请求,node环境则直接调用 promise。在前后端都经过 redux 处理,为了让 reducer 拿到 promise 后的数据,我们封装一个 redux 中间件:
上述代码对所有包含 promise 的 action 起作用,在前端会在 promise 执行完毕后触发
[actionName]_PROMISE_DONE
,在 reducer 里监听这个字符串即可。后端会直接调用方法,因为方法可能是同步也可能是异步的,比如下面就是异步的:所以做了两套处理,async 最终返回一个 promise,如果不用 async 包裹住则没有,因此
result.then === 'function'
便是判断这个方法是否是 async 的。给出一套上述理论的完整实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安装体验下:https://github.com/ascoders/isomorphic-react-redux-app
编译优化
为了避免模块太大导致的加载变慢问题,我们通过 require.ensure 动态加载模块,这也对 HTTP2.0 并发请求相当友好。
webpack&Fis 按需加载
使用了 require.ensure 的模块,webpack&fis会将其拆分后单独打包,并在引用时转换为 amd 方式加载,下面是与
react-router
结合的例子:这样遍做到了对业务模块的按需加载,而且业务模块代码不多,可以忽略编译时对性能的影响:
如果是同构的模块,需要在 node 端对 require.ensure 做 mock 处理,因为 nodejs 可不知道 require.ensure 是什么!
现在访问
/home
这个 url,前端模块会先加载基础库文件,再动态请求Home
这个组件,获取到组件后再执行其中代码,渲染到页面,但对于后端渲染,希望直接获取到动态加载的组件,并根据组件设置页面标题就变得困难,因此上面代码中,callback(require)
将 require.ensure 在后端改为的同步加载,因此可以直接获取到组件中静态成员变量,我们可以将例如页面标题写在页面级组件的静态成员变量中,例如:在 node 端这样处理:
并将获取到的 title 插入到模板的 title 中,让页面初始化时标题就是动态组件加载后就要设置的,而且更利于搜索引擎对页面初始状态的抓取,实现了前端对后端的控制反转。
相比业务代码,npm 生态的模块比起来真是庞然大物,动辄 2000+ 细文件的引用,虽然开启了增量 build,但文件的整合打包依然非常影响开发体验,因此有必要在开发时忽略 npm 模块。
webpack 的编译优化
编译优化的最终目的是将大型第三方模块拆开,在编译时直接跳过对其的编译,并直接在页面中引用编译好的脚本,因此第一步需要将所有不顺眼的模块全部打包到 vendor.js 文件中:
entry 定义了哪些文件需要抽出,output 中,
library
定义了暴露在 window 的 namespace, plugins 注意将 name 设置为与library
相同,因为引用时参考的是这个名字。我们执行 webpack,执行结果如下:
产出了 dll 与 mainfest 两种文件,dll 是打包后的文件,mainfest 是配置文件
发现配置了两个重要属性,一个是暴露在 window 的 namespace ,另一个是所有相对路径引用的模块名,webpack 打包后会转化为数字进行查找,防止路径过长在 windows 下报错。
下面开始配置开发配置
webpack.config.js
:执行结果只有很小的大小:
再将所有文件引用到页面中,这样初始化构建时先执行 dll 脚本,生成打包文件后再仅对当前项目打包&监听,这就解决了开发时体验问题。
可视化拖拽平台组件
最后分享一下我们的终极解决方案 fit-gaea,它是一个组件,是可视化拖拽平台,安装方式如下:
Gaea
是编辑器本身,它主要负责拖拽视图,并生成对应 json 配置。Preview
是部署组件,将Gaea
生成的 json 配置传入,可以自动生成与拖拽编辑时一模一样的页面。最大特色在于组件自定义,右侧菜单栏罗列了可供拖拽的组件,我们也可以自己编写 React 组件在
Gaea
初始化时传入自定义组件,自由设置这个组件可以编辑的字段,并且在组件中使用它。对于粗粒度的运营招聘页,甚至可以将整个页面作为一个自定义组件传入,因为每个页面非常雷同,只需要定义几处文字修改即可,生成一个新页面,只需要将自定义组件拖拽出来实例化,并且简单修改自己字段即可。
同时
fit-gaea
也提供了很多细粒度的通用组件,例如 按钮、段落、输入框、布局组件 等等,我们也可以自己编写一些细粒度组件,通过任意嵌套组合的方式,生成更加复杂的组合,平台也支持将任意组合成组,打成一个组件保存在工具栏,我们可以通过嵌套组合的方式生成新的组件。这个平台本质就是一个组件,业务线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重复编写非常复杂的拖拽平台,只需要将精力关注在编写与业务紧密结合的定制组件,再传入
fit-gaea
,就可以让写的组件变得可以拖拽编辑。fit-gaea api 文档地址:http://fit.baidu.com/components/pc/gaea fit-gaea demo 体验地址: http://fit.baidu.com/designer
总结
分享进入了尾声,对以上经验做一个总结。通过对组件库灵活分散的管理,同时透传暴露更多 api 提高组件可用性,提供从组件,到同构方案,最后到开发体验优化与打包性能优化,可以说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开发方案。
同时通过 React-Native 方案提高三端开发的效率,开发出 web、native 通用的组件,通过 fit-gaea 可视化编辑组件的支持,让编辑器生成横跨三端的页面,并且不受发版、前端人力资源限制,运营&产品都可以快速创建任何定制化页面。
最后,Fit 组件我们一直在努力维护中,我也希望将编写组件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参与到构建组件生态的队伍中,愿组件社区这棵大树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