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neca / blog

To use issues as a blog.
MIT License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Lacan to Live #17

Open flineca opened 1 year ago

flineca commented 1 year ago

拉康:为了活下去

一些自翻。参考:https://www.cokes.jp/pf/shobun/h-old/rakan/01.html

找来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厌女》中上野千鹤子推荐了这本“解说拉康的最好懂的日文书”:《拉康:为了活下去》。书不太好找,而且目前没有中文版有点可惜。大致看了一下,解说得好懂不好懂目前不清楚,但是语言很逗是看出来了,句式大多比较轻松、像对话,所以尝试自翻一下,日语和精分都能练到了。对精确性不负责,如果你觉得哪里不靠谱,那……我就祈祷不是因为我翻得不靠谱,而是因为原文腔调就是不靠谱……或许就是增加了大约两倍的不靠谱……()

估计不会翻很多。

第一章 为何是“拉康”?

这个世界并无意义  
自我探寻并无答案  
被治愈的心灵  
认为活着是幸事  
被伤害的心灵  
又绝望求死
然而,这都是
自恋者缥缈的幻想
是啊,即使那就是“爱”啊
真正被爱的是我镜中的形象
忽然我又发现
镜面这边:无人在场 ①

好吧,突然以一首绝望的诗开场,各位感想如何?是震怒,还是想要退缩了?

但是,这不是我的想法也不是什么泄露的326原稿,这是对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思想的总结,而且还将其邪恶程度增加了大约两倍。这位叫做雅克·拉康的,多少让人觉得耳熟吧。不仅是法国最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更可以说是作为后现代思想家而闻名的人物。嗯……发明了精神分析的是弗洛伊德,你知道的。受到了弗洛伊德影响之后,拉康开始声称,“老子就是最了解弗洛伊德师父的人”、“我就是最正牌的弟子”云云。

虽然如此,拉康本人所写的书、讲义的内容都极其艰深,对稍有了解的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因此,在法国,拉康的追随者数量已经超过弗洛伊德本尊。这些追随者称为拉康派/拉康主义者(Lacanian)。拉康主义者中并不仅有精神分析学家,还有思想家、哲学家、影评人和社会学家,而且直到现在也经常有人在说“按照拉康的教导”之类简直把他当作圣经一样引用的话。嘛,他就是这样的人物。

现在,不仅仅在法国,全世界都有拉康主义者。拉康的话语难懂但是并不含糊,非常犀利。更重要的是,它们实在是酷死了。如果在Essay或者论文里面引用一些,就会显得你聪明时尚而且观点高明。让我们赶紧应用一下。那就比如,你的女朋友甩了你,你试着这样嘀咕:“女人不存在。”怎么样?疗效无穷。啊呀,好像越来越绝望了?那你可能很有成为拉康主义者的潜质。顺带一提,在这个系列中,我的目标是日本人最易懂的拉康入门。为什么以此为目标?因为现在没有啊。就我看来,现在的社会上,拉康所说过的东西正在陈词滥调似地成为现实。精神分析本身并不像之前那么强大了,但把失败的东西就单纯地否定掉的话,那实在是人类智慧之遗憾。特别是我认为,拉康的思想在当今时代可能比在拉康生活的那个时代更加贴近现实。

我并不是一个足以称自己为拉康派的信徒或者学习者,不如称为解说员,感觉还不错。怎么回事,我竟然是那位伟大的拉康教授的解说员——但我并不觉得这么讲是冒昧的,姑且,我有意彻底看清拉康的局限在哪里。如果你想读这种有门槛的文章,请买这本堪称划时代杰作的拙作《文脈病》(青土社)。②

拉康的理论,说简单也简单,但是,论述是如此严密细致,以至于看起来复杂难懂了。例如,拉康认为:意识由语言构成,而语言实际上并没有意义,它们只是一组声音。语言像符号一样,并不直接表示某物。换句话说,语言不能代替事物。

“狗”的符号没有狗以外的意思,但“狗”作为语言并不与真的狗直接关联。“狗”这个词汇,只能与“猫”“马”“牛”这样其他的词汇创建关联性才能成立。极端地说,如果除了“狗”以外没有别的词,就可以说没有狗。各式各样的词汇必须与其他所有词汇联系着,并位于网络中某个位置,才能开始成型。决定意义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背后“语境”的作用。所以,“狗”这个词语,不仅仅可以指动物的狗,还可以是骂人的话,有时又可以形容人的忠实。

我们大概都活在意义和想象的世界,拉康把这叫做“想象界”。但是,本应创造意义的语言,其实创造出了一个仅有语言的世界,这就是“象征界”。但关于这边的事下次再说,因为我希望暂时都是容易理解的内容。重点是要知道存在这个仅有语言的世界。我们无法直接认识这个仅有语言的世界的机制,即“象征界”的机制,这也是它为什么被称为“无意识”。然后,无意识之中的语言之间的关系创造了人类的欲望,带来了疾病的症状。精神分析被看作是一种用于理解这些无法直接了解的无意识机制的技术。

理所当然地,语言没有实体。也就是说,语言是空虚的。我们的意识,由那些空虚的语言组成,也是空虚的。我们可以互相交谈是因为我们共用语言。换句话说,是因为我们共享相同的空虚。在这个层面上,你也可以将语言视为我们社会的支撑。语言不是社会本身,但是,既然为政治和社会做出决定的是我们的欲望,它背后的东西就是语言,那我们就应该认为语言在推动社会运转。

但是不要误会,这与“让我们相信语言的力量”“让我们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等等口号相距一百万光年。拉康会雄辩地说出通过对话达成共识的不可能性。这听起来可能是个简单的类比,但我在此想说,社会乍一看似乎是个由讨论驱动的社会,实际上深受“无意识语言”的影响。我看到最近的同时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就忍不住感慨这刚好证明了拉康的正确性。

那么,人类是如何生存在那个只有语言的世界里的呢?我需要从拉康关于人类婴儿期的思想来解释,但我会留到下一次。在这个系列中,我无意系统地解释拉康。我会根据心情让有些东西随风而去,让你尽量轻松。

手机通话的精神分析

好了,现在是突发的应用篇。这次我们抓住手机这个话题来分析一下。

全世界都讨厌在火车③上打电话的人。如果有一位女性因为某个男人用手机说话的样子太棒了而爱上了他,那我真想认识一下。众所周知,火车上打电话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不愉快的行为,当然,除了愉快地打电话的人。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有各种解释。

(1)因为不喜欢被无视。但这不对。如果你说的是忽视他人,那么即使是听随身听和看漫画的人也会忽视他们周围的环境。但除非你是第一次见到上班族,或者从耳机里漏出了能听到歌词程度的声音,否则,你大概率不会觉得他们像打电话一样烦人。

(2)因为那太傲慢了。这也不对。想想看,两个年轻人大声说话和一个年轻人大声打电话哪个更不愉快?不用说,是后者。如果旁若无人的态度以量计算几乎相同,即音量相同,打手机电话给人的不适程度更高。这不能仅仅用傲慢来解释。

(3)因为在别人面前说话是一种私人行为,让周围的人感到没有被当成人对待、感到羞耻。原来如此,我大概明白了,你可能是读过会田雄次的《アーロン収容所》(中公新書)。确实有这样的传言,说英国女性在日本战俘面前能够心平气和地换衣服,因为她们不把日本人当人看。要我说的话我更关心这种情节的戏剧性,这也没什么关系。但是,说到私人行为,在火车上化个妆怎么样?但我对这样的事就没有那么不愉快。等等,可能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去看,但是使用手机那种程度的不愉快倒没有。更不用说在火车上换内衣之类的,如果你听说过,务必也让我见识一下。

好了,目前为止,我关于使用手机为何带来不快的解说已经差不多到头了。如你所见,以上哪一条都没法好好说明。但如果引用拉康,就可以迅速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来一些标准答案。在火车上打电话的人和在火车上大声自言自语、“电波系”的人是一样的。这就是那种无理性的、几乎直觉反射的厌恶感的来源。 “电波系”人群——或者说白了,精神病人——就是无法再和我们说同一种语言的人。至少,拉康是这么认为的,我有条件地赞同这一点。实际上,即使你们和精神病人交谈,也能进行大致正常的对话。拉康所说的,只适用于理论上的精神病患者,也就是说只适用于对于拉康来说的理想的疯子。我赞同的是这种透彻严谨的思考态度,我并不打算照原样将这些话带入临床实践。好吧,这是理所当然的。

精神病人的语言,不管表面上跟我们的语言多么相似,本质上都是“不同世界”的语言。他最清楚地显示在“独语”④症状中。与那个只对患者本人而言存在的世界进行的对话,就是独语。 所以,即使没有精神病,一个人不断自言自语也会让我们产生古怪的不快感。就好像,本该在同一个世界的人,却背负着另一个世界行走。

手机通话也是一样的道理。通过电波与不同的世界进行交流,就这一点来说,手机通话者和精神病人本质上没有区别。不,如果你明显患有精神病,最终你说独语这件事也会被习惯,但手机通话就不能到那个地步。我们可以适应不正常人的不正常行为,但无法适应正常人的不正常行为。

……好吧,拉康的犀利大抵如此。我觉得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事情只有用拉康才能解决。确实,拉康的话语有时候听起来是悲观和虚无的,但是,作为一个可以避免陷入幻想的思考起点,很不错。治愈是幻觉,绝望也是幻觉。当然,我们无意干涉那些喜欢幻想的人。如果你想睡觉,那就睡吧。但是,我想醒着。幻想与现实似乎越来越接近的当今世界,我想在力所能及的程度上现实地活下去。为此,我们现在正需要“拉康”。


① 属于给大白话乱用一下“在场”但就是很想用……很绝望:) ② “画期的な名著の拙著”真的不知道这是在礼节性谦虚还是礼节性谦虚还是礼节性谦虚了,直接等于“我的划时代杰作”就好。“文脈”就是语境,应该就是Context ③ 通篇的“火车”原文都是“电车”,包括地铁、轻轨班车之类的。这个例子其实感觉中文语境不太有共鸣,因为中国所有公共场合都有人大声说话(……),最后感觉翻成火车还比较好理解一些。 ④ 独语,独国人有什么头猪吗?

flineca commented 1 year ago

第二章 你的欲望是谁的欲望?

好了,上一章说的是语言和意识①的关系,即,意识是由语言构成的,为此我们被赋予了无穷的自由,同时也怀抱着无限的空虚。这是拉康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观点,所以我希望你们能牢牢记住它。在此基础上,这次我们说点别的。是的,说说“欲望”。

“欲望”也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有人说精神分析是“欲望的科学”。在一定条件下,我也大致同意这个说法。

人类的“欲望”是通过使用语言获得的,这是非常重要且具有决定性的一个事实。能大致形成对比的是,动物受“本能”和“欲望”的驱使,而人类缺乏本能、追随欲望。确实可以这样说,但可能有些人对“缺乏本能”这句话有所误解。人们常说“求生本能”或“母性本能”, “本能地”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但是,我希望你在这里多想想。动物本能是编入我们基因的特殊软件。正因为如此,动物在遇到异性时,就能发生性行为,熟练地捕捉猎物,不需要任何人的教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就像非常精密的机器,即,特定情况下的反应和行为模式是先天预设的。所以机器狗AIBO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认为等同于动物。

那么人类呢?当然,人不同于动物。大多数人不被教导就什么都做不了,每一个行为都必须通过学习修得。大多数人类学习都是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的,所以,当然,“欲望”也是基于语言习得的产物。

在考虑欲望与需求的区别时,我们以“性欲”为例。动物的性欲是作为一个带有定时器的进程写在基因里的,有“发情期”这样的说法。在发情期遇到异性时,如何勾引、如何进行性活动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模式。因此,性活动以完全的满足结束,性欲本身不会在发情期以外出现(好吧,也有例外,例如被称为“倭黑猩猩”的猴子)。

人类又如何呢?首先,人类一年四季都处于发情期,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性行为的知识可能是通过前辈或AV之类的方式学习到的吧。与异性之间从相遇到发生性关系的模式极其复杂,被冠以“恋爱”的名号。然后,性行为,除了大家当然都知道的模式以外,还有一个共通点:人类永远无法从性行为中获得完全的满足。

据说,如果你教一只猴子如何自慰,它会一直这样做到死。我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但从非常精神分析的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使人类显得特权化。这句话的背后,当然有一种普遍的认知,即“人不会自慰到死,猴子真傻”。

那么为什么人类不会持续自慰呢?以男人为例,因为射精后他们会虚脱。在大约三十年前,这种射精后的空虚感会用罪恶感来解释,毕竟自慰有害论根深蒂固,而且在过去还被称为“自渎”。但就算是现在,有害谣言之类的“迷信”已经烟消云散,但射精后的空虚感仍然存在。在我看来,这种空虚感就是欲望本来固有的空虚。射精的短暂时间里我们会产生生理方面的欲望已经得到满足的错觉,从而窥见性欲的本质空虚。

让我们再确认一下,需求是可以满足的,但欲望永远不会满足。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基于这些“还没有被满足的欲望”。比如“资本主义”制度,这个总是在推迟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创建起来的系统,其实是以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根据:最终彻底的解决方案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它为什么非常类似于人的欲望。当然,“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伟大”也不算什么烂俗言论。

或许,“成瘾”的问题也与欲望有关。酒瘾、毒瘾、赌瘾,各种人类活动都可以成瘾,形成嗜好癖好。也可以认为,这是欲望的无限表现为了一种病态。现代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这些成瘾症状中。不,首先,如果没有可以导致成瘾的过剩欲望,就不会有文明社会。许多所谓的未开明社会以各种习俗和仪式来给欲望戴上幻想的外壳,可以说,它们牺牲了社会的自由发展,换取了稳定和生存。也不知道哪边更聪明呢?

无论如何,我看到,欲望的特征在于它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这种欲望从何而来呢?

拉康的话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欲望是别人的欲望”。是的,拉康强调,欲望并不是预先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而总是别人给予我们的。对此有多种说话,还可以说“欲望只有被他人认可,才有意义”。无论如何,在完全的孤独里,是没有欲望的。一个人相信每个人都有欲望,所以自己也有了欲望。

这可能是最容易直观理解的,例如,有时你已经不再想要某个玩具、想要把它扔掉了,但是你的朋友说“你不要了的话给我吧”然后要走了,你可能就有点觉得后悔了。从社会角度看,某物成为集体欲望的对象的话,也就是处于“热潮”的背景中,这种欲望机制就会起作用。“别人想要”这一事实是强烈欲望的基础,尤其是在现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根本不会有“樱花”这种生意。

这里给出的例子可能并不准确,但是大差不差。而拉康的意思还有一个抽象的维度,也就是,欲望和语言的关系。但我们下次再谈这个。

大约十年前,西武百货店的海报上有这样的文案:

“我想要我想要的东西。”

糸井重里的这句文案很好的抓住了欲望的本质。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汽车、彩电、电冰箱等等共同的需求就好像作为实体存在一样。但是随着社会成熟,进入稳定器,我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没有任何迫切想要的东西了。顶多希望自己能低调享受“美味生活”。但即使这样的生活,我们也只是暗自向往。没错,是“热切渴望某物的心”。

有人说,这种内心的变化是由于时代的某些病态。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这可能是最接近人类欲望本质的情况。

如果仔细想想的话,当人们贫穷的时代,没有人需要精神分析,因为每个人为了吃饭就已经够忙活了,欲望和需求之间非常接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都已经丰衣足食,人们的内心开始显示出精神分析意味上的本质,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除此之外,我认为充足的交流方面也很重要。你怎么认为?

手机和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交流。是的,交流不再有边界。只要有意向,任何人都可以与他人联系。这种变化是决定性的,因为,在成熟社会阶段,出现了“物质上满足了,内心却不满足”的过渡态势。但是这样的话,网络还不便的时代,不善交流者的孤独更容易加深,而现代社会,当网络一次又一次地扩张,这种类型的孤独将不复存在,除非它是自愿选择的。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将会出现一大批满足于仅仅通信的人。CD 因为手机而卖不出去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其实,这也只是推迟了欲望的满足,但“与某人交谈”这个行为是最好的推迟方法。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欲望的无根性”这样的拉康式情境终于出现了。

正如我之前所说,我觉得当今世界上有太多拉康式解释可以巧妙地应用的现象,像是田中真纪子的“歇斯底里”和田代正史弄巧成拙的“死亡冲动”。由于各种进步和演变,我们正在从物质贫困和交流贫困中解放出来,然后我们的欲望就变得无限切近精神分析所探讨的事物。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这时“想要拥有未满足的欲望的欲望”。“我想要我想要的东西”也是这一回事。我们现在要找的就是“不满足的心”本身。有一位名叫野村的著名的老妇人,最近因为逃税被捕,我认为她之所以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被她的“不满意”给刺激到了。

下一章我会谈论更本质的问题,欲望和语言的关系。


① 注意,日语写作“心”的这个东西有很多译法,也可以是“思想”。只是凭我感觉这里在讨论“意识”的问题了

flineca commented 1 year ago

第三章 能说“这就是想要的理由”吗?

上一章,我答应过要谈谈欲望和语言的关系。

好吧,为了证明我没有因为擅自解释而搞出奇怪的“我流拉康”,这次我一开始就要引用几句话。它们大多来自拉康的主要著作《Écri》,但也混入了一些其他书籍。这次是关于“欲望”的。①

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欲望的根源,是他者的欲望。
男人的欲望,以他者的欲望为模型、被塑造得与之相似。
人的所有知识都以他者的欲望为中介。
人的欲望的满足只能通过他者的欲望和行动来完成。
人的欲望在他者的欲望中才有意义。因为它的首要目的是得到他者的认可。
他者的欲望的根源即Phallus。
Phallus是他者的欲望的象征符号。


① 没有一句句去找法语原文的翻译,差不多那个意思得了。


第四章 “心灵”于何种程度上是自由的?

第五章 熟悉一下“能指”

① 能指:Signifiant

第六章 象征界与俄狄浦斯

第七章 阉割与情结

第八章 爱,以及给予自我形象的“镜子”

第九章 爱和恨的想象界

第十章 抓住对象a!

第十一章 所有男人都是变态

第十二章 欲望,向着面纱那一边

第十三章 歇斯底里在询问什么(前篇)

第十四章 女性不存在吗?

第十五章 “精神病”是什么情况?

第十六章 “实在界”在哪里?

① 实在界:日语写成現実界。

第十七章 三不互扣环的结成方法

① 三不互扣环:Borromean Rings

第十八章 移情问题(1)

① 移情:日语写成転移。

最终章 移情・投射・同一化

① 投射:日语写成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