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neca / blog

To use issues as a blog.
MIT License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Vinland #18

Open flineca opened 1 year ago

flineca commented 1 year ago

This is not for a certain book but for a series of things during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Vinland Saga.

Vinland Saga: Manga by Makoto Yukimura

这一节是冰海战记的安利环节。

直译是文兰萨迦,漫画有组翻译成海盗战记,动画又有个官方译名冰海战记。 漫画和动画的顺序叙述不同。漫画开篇在动画中也非常吸引人眼球的海盗们大显身手(?)的一场战役,维京人的战斗气焰和阿谢拉特的嚣张狂放算是可以满足奔着题材来的观众,托尔芬和阿谢拉特奇怪的上下级关系也算是一个悬念。漫画叙事顺序确实是技巧的出色运用,但是整体来说动画也是令人满意的,当追过一些集数以后看到旱地行舟的策略以及船头浑身财宝的阿谢拉特,弹幕都是“我已迷上甲板上的老头”完全是剧情顺理成章的爽点。以我自己的角度来说,这部动画在改编上成功之处就是对观众情绪的把控,做出尝试,而且利用动画媒介视听、动态上的优势。但是漫画,作画优秀不必多说,更容易让人专注于分镜伸缩、台词编排,并且从中感受到细节的考据,可以有停下来想一想的间隙而不破坏节奏。 客观来说,动画和漫画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两者都看也不会觉得失望。 主观来说,这又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故事。历史上有名有姓但是资料不全的人物,在作家的笔下获得了另一种生命;你能看到戏说的东西和被寄托的东西,真实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比真实更重要的虚构和比虚构更重要的真实。

Vinland在漫画里有的地方被翻译成草原之国,所以它的直观象征是与北欧不同、气候温暖、适宜耕种甚至四季常春的乐土。 另一层意思是政治意味的,与当时维京海盗横行的西北欧不同、和平、远离纷争的乐土。 一开始很容易有“逃避”的价值倾向,也是主角父亲托尔兹的选择,装作战死、带着妻女从骑士团逃出,文兰也是一种离开此地、去往更好的地方的目的地。 故事中期、动画二季后半开始展现更深一层的倾向,托尔芬与埃纳尔的对话最后:“如果没有的话,就由我们亲手创造”,和平之国需要他们亲手去创造,行程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润到一个好地方,而是与克努特在北海地区的发展相对应,他们是要在一个新的地方从零开始建立一个理想乡。理解“真正的战士不需要剑”只是第一步,因为“战士”依然需要战斗,问题是哪里有“真正的战斗”。

冰海战记的背景是中世纪,而且还是野蛮尚武的维京人中间,在这种条件下,“你没有敌人,任何人都没有敌人”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思想。在现代社会这个看法应当保留或者至少不能以相同的角度思考,因为现代社会涌现出的新思想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再加上冰海本身也不是那种刻板量产的消费故事,不管是被杀父仇人养大还是在战斗力巅峰放下屠刀,都不是那种追求爽点而牺牲反思性的作品,作为一个历史系作品它的框架还是很有魅力的。

嗑CP的话……首先,体感就是很冷,北极圈(字面意义的仿佛冰岛的北极圈)。第一季动画风评很好,有人见人爱的甲板老头、金发碧眼的美女帝王还有主角可爱的小刺猬时期(←全错),角色之间的关系性也很值得说道,但是就是不火。或许也是一种剧情足够精彩以后同人脑补就会变少,感受到了同人脑的放松,可以嗑点原汁原味。第二季埃纳尔的戏份也很多,结果真的是同患难的纯真友情,反而是托芬真情流露自己喜欢Hebi大哥让我突然捡到糖(。)。如果有第三季应该会有理发以后的托芬,在年岁渐长以后重回青春小白脸,老婆出现,剧情处理方法几乎是跳过了谈感情直接过日子了……老婆孩子都好可爱,贴贴! 总之因为有各种关系所以也不是不能嗑但说到底谁都嗑不到什么(??),毕竟还是托芬成长故事。 但我是土狗,所以……有没有人建设蛇芬?更进一步,有没有芬蛇?(

flineca commented 1 year ago

Sagorna om Vinland by Sven B. F. Jansson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作者用瑞典语写的他对文兰萨迦文本的一系列研究,副标题是HANDSKRIFTERNA TILL ERIK DEN RÖDES SAGA,即关于红色埃里克的萨迦手稿。书最后有一篇英文的Summary,是这么翻译标题的:The Sagas of Wineland: The manuscripts of the Saga of Erik the Red 在维基上看了一下,Vinland在古挪威语中确实有可能是Wine land的意思。

这里大致概括一下这篇Summary。

关于红色埃里克,现有两份羊皮纸手稿,都属于Arna-Magnæan Collection,分别为AM 544,4:0和AM 557,4:0。这两份手稿大不相同。 AM544即Hauksbók,霍克之书(下文缩写为H书)由一位神父Haukr Erlendsson(-1334)撰写于大约1330。斯德哥尔摩大学图书馆有一份Finnur Jónsson编纂写注解的霍克之书,但只能在馆内阅读。 AM 577即Skálholtsbók(下文缩写为S书),包含一些浪漫的和历史性的萨迦,大概编于霍克书的一个世纪以后。这两本书隐私了很多学者的争论。 1891,Gustav Storm基于S书出版了面向大众的红色埃里克萨迦,定位是古斯堪的纳维亚文学。这本书有很多误读、错误解释和粗心。

Gering研究发现两份手稿又都来自于同一个手稿,因为他们继承了一些相同的错误,而其中H书更加可信。Finnur Jónsson也同意。 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或者为了得出这个问题不可阐明的决定,需要对两个手稿进行比较。考虑到已有大量(?)的关于红色埃里克的文献,至今未有比较是不可思议的。本书作者在26-81页对两份手稿进行了左右对照比较,一共标记了421段。 而本书的第二章是两者的相似。其他手稿可以座位对照。比如对于Landnama独立章节,这俩的共同原件的作者跳过了一个句子,颠倒了一些朋友/敌人关系。但是除此之外两者没有更明显的共同错误。 S书有更多的抄写员的粗心导致的错误,大约50个,而H书不超过10个。这似乎也可以用来说明H书是更加可靠的,而S书的作者不是一个合格的作者;但是还有一个矛盾的事实是,S书的作者似乎对原文过于缺乏兴趣,很多句子盲目抄写,不像是可以对原文进行显著的修改,S书和H书的语言差异不太可能是S造成的。仍然不能确定:是否H书的三位transcribers对原文进行了修改?

本书作者继续讨论了一堆Deviations between the manuscripts。他的结论是,两个手稿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H书中的一些更改,原因可能是避免重复、使叙述风格优雅等等。

首先,“old family sagas”里面经常出现一些重复的短语,大概是因为当时人们对改变表达缺乏兴趣,可以说这些朴素的重复应该被视为萨迦文学的口语化倾向。H书避免重复,而且更加清晰,为之赢得了更好的声誉。

许多情况下H书使用人名而S书使用代词,有时候会错误地插入人名,只因该名字刚刚被提及。有时候也会补充姓氏以澄清重名的情况。可以推测原版本并无名字/姓,证据是有些地方的插入是错误的。

体量上的对比,令人意外地H和S其实差不多长,分别有7852和7843个单词。而且H其实有三个人写,S有一个人。H除了霍克以外的两位秘书写了6455个词,对应的章节在S里面有6075个。明显霍克写作有更强的缩短的趋势,而在秘书写作的时候又加长了。
Discretion of a copier:抄写员的自由裁量权?
Antiquitates Americanae?

有人注意到差别在第七章末尾和第八章、第十三章特别大,而其实霍克就是是从第七章末尾开始写作的。 另外霍克还有一个(这里名字我没拼写对→)Fostbrothra saga的抄本而且比别人的抄本要短。如果能证明红色埃里克的H版本离原版更远的话,那这边的研究也会有不一样的处理。 H版本更短这一事实使其享有更原创的声誉,这确实需要一个有技巧和有兴趣的人来执行。

总得来说本书论述了S版本会更接近原本的红色埃里克萨迦。

红色埃里克萨迦到底是在哪里写的呢? 有人认为是冰岛西部,有人认为是南部coast of Snæfellsnes(这个名词在saga里面出现了是一个theatre of the narrative),也有人认为是北部。最后有人觉得是南部coast(此处省略巨长的地名)。至少作者应该对Snæfellsnes非常熟悉,这个地方也是唯一可以出示证据的起源地,是格陵兰殖民的发生地。(这里有段故事还出现了叫Einarr的人。。。)

flineca commented 1 year ago

Hauksbók

上文提到的Hauksbók可以在斯大图书馆的小房间进行现场阅览。一个小插曲是它本属于只有博士生可以阅览的书籍,但是我试着request了一下,成功了,于是去进行了大约半小时的一个通过谷歌翻译的看书。

进行了一些被允许的但是只能学术用途的拍摄,内容分享

虽然是很老的书但也不是最最最初的Hauksbók。最初是冰岛语,但这是一个丹麦人Finnur Jónsson编纂、写注解的版本,长这样👇 IMG_20230603_132815 IMG_20230603_120258 IMG_20230603_115110_edit_88705120713025 IMG_20230603_1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