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fydy opened 5 years ago
今天我和你分享的书是《如何有效提问》,没错,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问出好问题的书。在开始分享之前,我想先问你三个问题,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可以马上想到答案。
第一个问题:你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你最擅长的一项技能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前面两个问题算好问题吗?
相信你现在一定开始陷入了思考,先不用着急回答,等你听完我对这本书的讲解,你就能知道答案了。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拯救地球,我会用 59 分钟界定问题,然后用一分钟解决它。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很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道理——「界定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样,在我们的沟通中,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大多数人在急于表达自己,但是忘记了在整个沟通的三大核心要素「听」「说」「问」当中,还有一个我们很少去注意和练习的能力:提出问题。如果你已经参加了工作,那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从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质量可以看出这个人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对问题的思考深度甚至是这个人的工作能力。
我曾经有一位同事,每次和他沟通时,不管我说什么内容,他总是会习惯性地问「我不清楚,你觉得呢?」,时间久了,难免就会感觉到他要么不了解自己的业务,要么在敷衍和他沟通的同事。
既然提问的能力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这里面有哪些技巧呢?现在,让我们跟着日本明治大学教授、畅销书作者斋藤孝一起,看看如何通过提升提问能力来升级自己的整体沟通能力吧!
《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内容长度适中,书中既有作者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也有大量对各种精彩对话的剖析,同时,内容也不局限于「提问题」本身,而是将话题延申到了如何能够通过提问来把握语境、控制谈话节奏、挖掘谈话深度、建立信任,从而成为真正的沟通高手。本书一共有五章内容,前两章谈了提问的技术和提出好问题的技巧,后三章则是通过分析大量的经典对话来重点介绍了三个沟通秘诀:附和技巧,转移话题技巧以及创意提问的技巧。对于这种结构清晰并有着硬核内容的「方法类」书籍,我就直接进入每个章节来具体介绍。
书的第一章是「提问的技术」,在这一章的内容中,作者不仅介绍了自己提问的技巧,还分享了练习「提问能力」的方法。
在提问的技巧上,作者的方法是,在他听演讲的时候,他会使用三种颜色的圆珠笔将内容和问题进行分类和标注,更具体地来说,他会将对方说的话用蓝色记录,重点的部分用红色标注,然后将自己想要问的问题用绿色标注。此外,他还会标注出问题的重要性,比如用三个圆圈来表示重要问题,用两个或一个圆圈表示不太重要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记录和标注,演讲一结束,他就可以从最重要的问题开始提问。
作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在任何的沟通对话当中,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问出好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而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让自己在听的时候抓住重点并随时调动思考,而且可以准备好足够的问题来挑选,这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另外一个难题:那就是虽然很想提问,但是担心问题的质量不高。这种方式虽然不能马上提升我们思考问题的深度,但是至少给我们一种简单的方法,让我们在下次沟通的时候提出质量相对较高的问题。
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懂得在任何情况下提出好问题,那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沟通。这个观点里有两个核心词:一是「任何情况」,二是「好问题」。
「任何情况」也就是「语言环境」,简称「语境」,一个人掌握语境的能力越强,越能够在交谈中有条不紊地组织对话。在谈到「掌握语境」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反例,叫作「人型点唱机」,也就是那种一旦开始说话就滔滔不绝停不了口的人,非常像「点唱机」,很明显,这种说话方式表面看起来「口才很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语境,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听众的感受。
这里,我也想给你分享一个我在工作中看到的一个非常好的把握语境的例子。
我们公司有一位总监,是一位从小在美国长大并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华裔,绝顶聪明,曾经给比尔·盖茨做过专职助理。他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非常的亲切,对每个人都很尊重。而我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每次和他交流的时候,他都会很用心地听我讲完,然后有针对性地给我建议或者提出问题,而不是轻易打断我。不管是他的上司还是他的下属,他都能够用很专业的沟通让他的谈话对象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他的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仅是修养的体现,更展现了一种高超的能力。
在作者看来,掌握语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表达的同时,能融入对方的世界,并巧妙地萃取精华,再延伸至自己表达的内容里面。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谈到第二个核心词「好问题」。
提出「好问题」正是融合对话的双方彼此经历的关键,这些好问题的目的在于挖掘出对方的辛劳或累积的经验,让对方留下深入对谈的印象。在书里,作者列举了一系列非常好的问题的案例,你可以在读书的时候做更多的了解。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问题算「好问题」呢?这就进入了书的第二章「何谓好问题」。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首先给了「好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定义:具体且本质。怎么理解呢?书中给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平时都做什么?」这就属于具体但是非本质性的问题;「活着是什么?」这是本质性但是抽象的问题;「你现在在什么地方?」这属于具体且本质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虽然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越具体越接近本质的问题往往越是优秀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面试中一道经典的面试题,那就是面试官一般会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准备的求职者可能会问「贵公司下一步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很明显这是一个本质但是并不具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让面试官快速地回答;也有的求职者会问很具体但是并非本质的问题,比如「贵公司加班多吗?」,这个问题虽然比较容易回答,但是却和公司业务的本质相距甚远。我曾经在面试的时候问过面试官这样一个问题:「我在新闻里看到贵公司刚并购了一家创业公司,我知道并购往往意味着公司内部产品线的重新调整,请问您是否方便分享一下贵公司在并购之后的产品研发方向?」这个问题基本上符合了「具体且本质」的特点,所以通过这个问题,我和面试官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当然,这个问题我是在面试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后准备好的,如果只靠临场发挥是很难真正问出让对方印象深刻的问题。
关于好问题的特点,除了「具体且本质」之外,作者还给了两个标准,一个是从「自己是否想问」和「对方是否想说」的角度,毫无疑问,一个好问题应该是「自己也想问同时对方也想说」,但是很多人往往会问出「孩子领域的问题」,也就是「自己想问而对方其实并不想说」一类的问题,要想拿捏好这个尺度,重点是要在提出问题前揣测对方的状况、兴趣、关心程度等因素,然后再去配合自己的兴趣或关心程度。
另外一个标准是「是否符合现在的语境」和「是否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一个好的问题,要既能够很好地符合当前的语境,也能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正在和一个好朋友享用一顿美餐,突然间你想到了一个对方很久以前出过的一件糗事,虽然这个问题和对方的经历有关,但是却和当下的美食没有关系,你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大煞风景,让对方失去交流的兴趣,这个时候,你应该和对方多聊聊美食、菜品等相关话题,才能保持谈话的热度。
通过前两章的阅读,我学到了提升提问能力的技巧,也更清楚地知道了怎样才能算「好问题」,接下来的第三章,作者重点介绍了沟通中一个重要的小技巧:附和。
谈到附和,你可能马上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人一边点头一边说「是是是」或者「对对对」,但是真正高超的附和技巧并不是这样,而是「一面附和,一面转移」。那么如何来做呢?作者介绍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换句话说」和「引用」的技术。「换句话说」是将对方的话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虽然意思没变,但是对方仍可感受到听话者将自己说过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向说话者传达自己已经彻底吸收了对方说过的内容这样一个信号。我自己经常使用「换句话说」这句话,对我而言,这句话不仅仅是向对方表示我在认真听,更是在和对方确认我理解的内容是正确的。「引用」技巧则是更高超一些的技巧,这是将对方在更早之前说过的话,重新穿插在目前谈话中的技巧。这个技巧也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因为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反复讨论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能够时刻留意并记住对方说的话,然后在后面用「正如您刚才所言……」这样的方式来重新叙述出来,一定会加强对方对我们的好感度。
第二种方法有三个步骤:「共鸣」、「归纳」和「整理」。「共鸣」主要是附和对方并且和对方的内容产生共鸣,而「归纳」是在共鸣基础之上进一步归纳对方的想法,最后「整理」则是进一步整理对方的杂乱思考和表述。通过这三步走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做到一面附和一面深入探寻。举个小例子。比如我们和一个朋友聊他的个人爱好书法,「共鸣」就是类似这样的表达「书法绝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书写和绘画的完美结合」;归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哦,所以你之所以喜欢书法一是受了你父亲的影响,二是你在练习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乐趣」;整理的表达方式则可以是「听你说了这么多,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对书法的热爱:如痴如醉」。希望通过这个小例子,能让你很快地了解在对话中,如何运用共鸣、归纳和整理的方法来推动对话。
第三种方法是「从对方的谈话中寻找关键词」。谈话是大量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能从对方的大量信息中抓住「关键词」,并使用这个关键词来推进话题的深度是一种高超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在谈话之前多阅读和谈话内容相关的资料,多了解对方的背景,这样才能从杂乱的信息中迅速找到关键词。
第四种方法是「随机应变,根据对方的变化发问」。这种方式是处理聊天冷场的有效方式。比如,你问对方「你自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呢?」,当对方陷入沉默一时之间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你可以马上转换一种发问方式「你现在之所以会做这件事,是因为在某一个地方产生变化,或是在哪里认识了谁而产生变化吗?」。通过这样的处理,你就会把对方从思考中唤醒并重启双方的对话。
第五种方法是「本质兼具专业」的提问。在第二章,作者谈到了一个好问题要「具体且本质」,那么当你和一个专业人士讨论专业话题的时候,一定要让你的问题「本质且专业」。当然,要问出专业的问题,你更需要有长期的积累和对话前的精心准备。
好,以上就是第三章的主要内容:附和的技巧。接下来,作者在第四章重点谈了转移话题的三个技巧,分别是:附和对方转移话题,在具体与抽象的话题间反复,以及将自己的经验融入话题。
第一个技巧是附和对方转移话题。使用这个技巧,首先你需要能够整理对方的话,也就是把对方的话用自己的理解来重新解读和陈述,从而确认对方的真正想法。其次,你需要用类似于「具体而言指的是什么样的事」这样的问题,来将对方讲述的比较专业或者抽象的概念做澄清,这样就可以把对方带入到你的轨道来交流。
第二个技巧是在具体与抽象的话题间反复。在必要的时候,你需要开门见山地提出本质性的问题,切入到问题的核心,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会将对方从各种绕圈的描述中拉回来,让他直视问题的本质或重点。这个方法在领导和下属谈工作的时候用的是比较多的,比如某个销售在不停地描述他碰到多少困难、销售指标定得有多不合理,这个时候,他的经理可能会突然打断他,问一个干脆的问题「所以你这个季度是否能完成销售任务?」,这个问题一定可以马上让这位销售停住嘴巴开始思考,然后拿出自己的答案和计划。
第三个技巧是将自己的经验融入话题。运用这个技巧的时候,你需要在适当的地方找出关联点,然后表示这是有关于你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类不太会聊天的人,他们的特点是突然生硬地把自己的经历抛出来,而对整个对话的语境熟视无睹。比如你正在谈你去西藏自助游碰到的乐趣,他突然来一句「西藏有什么意思,我前段时间去了阿尔卑斯山脉那才叫美呢」。如果他运用了这个技巧,他应该这么说「听你在西藏经历的这一切,真的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自己的旅游记忆,有很多地方和你说的非常相似呢,你有没有兴趣听一听?」。你会发现,这样小小的改动,就会让对话更加友好地进行下去。
好,现在我们进入本书最后一章的介绍,也就是如何做有创意的提问。在这一章中,作者同样通过高手的对话案例来分享了三个技巧:第一是激发共鸣,第二是依循对方经验发展创意的「提问能力」,第三是设定主题发问。
第一个技巧,激发共鸣。其实这个技巧在很多的名人采访中经常可以听到,比如很多主持人会在采访中说「原来你认识某某,我也和他私交不错呢。」或者「我特别能理解你上学时候的经历,我那时也是有很多的文艺演出,所以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就碰到很多挑战。」等等。毫无疑问,共鸣能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让对方更容易产生信任,加强两个人的对等关系,从而分享更多内容。
第二个技巧是依循对方经验发展创意的「提问能力」。这个技巧需要你在对话前做足功课,比如在研究对方的事迹后,做出假设提问。给你举一个我自己在和客户的沟通中使用这个技巧的案例。在拜访客户前,我对那个客户做了很多的调研,我发现那个客户曾经有一段美国留学的经历,所以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您大学毕业后没有回国而是留在硅谷工作,应该会走上和现在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吧?」这个问题不仅仅让客户回忆起了自己留学时候的美好岁月,还进一步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开始分享他留在美国的同学的发展情况。这样的话题交流一下子让我对客户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让我们的距离也进一步拉近了。
第三个技巧是设定主题发问。这个技巧的核心是要设计能够引出对方真心话的提问。毫无疑问,设计这种问题不光需要大量准备,更要能够在对话当中抓住契机。比如作者给的对话案例中,一个记者在访问一个明星的时候,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你为什么总是在工作?」这个问题既是两人开始对话的开端,又直奔主题,引发了这位明星的深入思考并开始分享。
好的,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介绍。现在,让我们一起快速回顾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书的第一章是关于提问的技术,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用「三种颜色的圆珠笔」来锻炼自己先思考后提问的能力,同时提出了高超沟通能力的两个核心要素:把握语境和提出好问题。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样的问题算好问题」,你需要记住「具体且本质」「自己想问同时对方想说」「既符合当前语境又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问题。
第三章作者介绍了附和的技巧,你要记住的重点是如何做到「一面附和,一面转移」。
第四章是围绕「转移话题」来展开的,不管是附和共鸣,还是在抽象和具体之间反复,还是融入自己的经验,都可以很有效地将话题进行转移,让双方更深入地沟通。
第五章则是较为高超的技巧:如何做有创意的发问。希望你能在掌握基本提问技巧的基础上,用这一章中介绍的三个技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真正的谈话高手。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 2017 年 10 月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如何有效提问》第一版,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
愿每本好书都带你上一个小台阶 。
今天我和你分享的书是《如何有效提问》,没错,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问出好问题的书。在开始分享之前,我想先问你三个问题,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可以马上想到答案。
第一个问题:你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你最擅长的一项技能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前面两个问题算好问题吗?
相信你现在一定开始陷入了思考,先不用着急回答,等你听完我对这本书的讲解,你就能知道答案了。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拯救地球,我会用 59 分钟界定问题,然后用一分钟解决它。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很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道理——「界定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样,在我们的沟通中,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大多数人在急于表达自己,但是忘记了在整个沟通的三大核心要素「听」「说」「问」当中,还有一个我们很少去注意和练习的能力:提出问题。如果你已经参加了工作,那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从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质量可以看出这个人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对问题的思考深度甚至是这个人的工作能力。
我曾经有一位同事,每次和他沟通时,不管我说什么内容,他总是会习惯性地问「我不清楚,你觉得呢?」,时间久了,难免就会感觉到他要么不了解自己的业务,要么在敷衍和他沟通的同事。
既然提问的能力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这里面有哪些技巧呢?现在,让我们跟着日本明治大学教授、畅销书作者斋藤孝一起,看看如何通过提升提问能力来升级自己的整体沟通能力吧!
《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内容长度适中,书中既有作者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也有大量对各种精彩对话的剖析,同时,内容也不局限于「提问题」本身,而是将话题延申到了如何能够通过提问来把握语境、控制谈话节奏、挖掘谈话深度、建立信任,从而成为真正的沟通高手。本书一共有五章内容,前两章谈了提问的技术和提出好问题的技巧,后三章则是通过分析大量的经典对话来重点介绍了三个沟通秘诀:附和技巧,转移话题技巧以及创意提问的技巧。对于这种结构清晰并有着硬核内容的「方法类」书籍,我就直接进入每个章节来具体介绍。
书的第一章是「提问的技术」,在这一章的内容中,作者不仅介绍了自己提问的技巧,还分享了练习「提问能力」的方法。
在提问的技巧上,作者的方法是,在他听演讲的时候,他会使用三种颜色的圆珠笔将内容和问题进行分类和标注,更具体地来说,他会将对方说的话用蓝色记录,重点的部分用红色标注,然后将自己想要问的问题用绿色标注。此外,他还会标注出问题的重要性,比如用三个圆圈来表示重要问题,用两个或一个圆圈表示不太重要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记录和标注,演讲一结束,他就可以从最重要的问题开始提问。
作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在任何的沟通对话当中,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问出好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而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让自己在听的时候抓住重点并随时调动思考,而且可以准备好足够的问题来挑选,这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另外一个难题:那就是虽然很想提问,但是担心问题的质量不高。这种方式虽然不能马上提升我们思考问题的深度,但是至少给我们一种简单的方法,让我们在下次沟通的时候提出质量相对较高的问题。
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懂得在任何情况下提出好问题,那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沟通。这个观点里有两个核心词:一是「任何情况」,二是「好问题」。
「任何情况」也就是「语言环境」,简称「语境」,一个人掌握语境的能力越强,越能够在交谈中有条不紊地组织对话。在谈到「掌握语境」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反例,叫作「人型点唱机」,也就是那种一旦开始说话就滔滔不绝停不了口的人,非常像「点唱机」,很明显,这种说话方式表面看起来「口才很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语境,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听众的感受。
这里,我也想给你分享一个我在工作中看到的一个非常好的把握语境的例子。
我们公司有一位总监,是一位从小在美国长大并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华裔,绝顶聪明,曾经给比尔·盖茨做过专职助理。他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非常的亲切,对每个人都很尊重。而我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每次和他交流的时候,他都会很用心地听我讲完,然后有针对性地给我建议或者提出问题,而不是轻易打断我。不管是他的上司还是他的下属,他都能够用很专业的沟通让他的谈话对象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他的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仅是修养的体现,更展现了一种高超的能力。
在作者看来,掌握语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表达的同时,能融入对方的世界,并巧妙地萃取精华,再延伸至自己表达的内容里面。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谈到第二个核心词「好问题」。
提出「好问题」正是融合对话的双方彼此经历的关键,这些好问题的目的在于挖掘出对方的辛劳或累积的经验,让对方留下深入对谈的印象。在书里,作者列举了一系列非常好的问题的案例,你可以在读书的时候做更多的了解。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问题算「好问题」呢?这就进入了书的第二章「何谓好问题」。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首先给了「好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定义:具体且本质。怎么理解呢?书中给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平时都做什么?」这就属于具体但是非本质性的问题;「活着是什么?」这是本质性但是抽象的问题;「你现在在什么地方?」这属于具体且本质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虽然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越具体越接近本质的问题往往越是优秀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面试中一道经典的面试题,那就是面试官一般会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准备的求职者可能会问「贵公司下一步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很明显这是一个本质但是并不具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让面试官快速地回答;也有的求职者会问很具体但是并非本质的问题,比如「贵公司加班多吗?」,这个问题虽然比较容易回答,但是却和公司业务的本质相距甚远。我曾经在面试的时候问过面试官这样一个问题:「我在新闻里看到贵公司刚并购了一家创业公司,我知道并购往往意味着公司内部产品线的重新调整,请问您是否方便分享一下贵公司在并购之后的产品研发方向?」这个问题基本上符合了「具体且本质」的特点,所以通过这个问题,我和面试官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当然,这个问题我是在面试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后准备好的,如果只靠临场发挥是很难真正问出让对方印象深刻的问题。
关于好问题的特点,除了「具体且本质」之外,作者还给了两个标准,一个是从「自己是否想问」和「对方是否想说」的角度,毫无疑问,一个好问题应该是「自己也想问同时对方也想说」,但是很多人往往会问出「孩子领域的问题」,也就是「自己想问而对方其实并不想说」一类的问题,要想拿捏好这个尺度,重点是要在提出问题前揣测对方的状况、兴趣、关心程度等因素,然后再去配合自己的兴趣或关心程度。
另外一个标准是「是否符合现在的语境」和「是否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一个好的问题,要既能够很好地符合当前的语境,也能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正在和一个好朋友享用一顿美餐,突然间你想到了一个对方很久以前出过的一件糗事,虽然这个问题和对方的经历有关,但是却和当下的美食没有关系,你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大煞风景,让对方失去交流的兴趣,这个时候,你应该和对方多聊聊美食、菜品等相关话题,才能保持谈话的热度。
通过前两章的阅读,我学到了提升提问能力的技巧,也更清楚地知道了怎样才能算「好问题」,接下来的第三章,作者重点介绍了沟通中一个重要的小技巧:附和。
谈到附和,你可能马上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人一边点头一边说「是是是」或者「对对对」,但是真正高超的附和技巧并不是这样,而是「一面附和,一面转移」。那么如何来做呢?作者介绍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换句话说」和「引用」的技术。「换句话说」是将对方的话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虽然意思没变,但是对方仍可感受到听话者将自己说过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向说话者传达自己已经彻底吸收了对方说过的内容这样一个信号。我自己经常使用「换句话说」这句话,对我而言,这句话不仅仅是向对方表示我在认真听,更是在和对方确认我理解的内容是正确的。「引用」技巧则是更高超一些的技巧,这是将对方在更早之前说过的话,重新穿插在目前谈话中的技巧。这个技巧也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因为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反复讨论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能够时刻留意并记住对方说的话,然后在后面用「正如您刚才所言……」这样的方式来重新叙述出来,一定会加强对方对我们的好感度。
第二种方法有三个步骤:「共鸣」、「归纳」和「整理」。「共鸣」主要是附和对方并且和对方的内容产生共鸣,而「归纳」是在共鸣基础之上进一步归纳对方的想法,最后「整理」则是进一步整理对方的杂乱思考和表述。通过这三步走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做到一面附和一面深入探寻。举个小例子。比如我们和一个朋友聊他的个人爱好书法,「共鸣」就是类似这样的表达「书法绝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书写和绘画的完美结合」;归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哦,所以你之所以喜欢书法一是受了你父亲的影响,二是你在练习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乐趣」;整理的表达方式则可以是「听你说了这么多,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对书法的热爱:如痴如醉」。希望通过这个小例子,能让你很快地了解在对话中,如何运用共鸣、归纳和整理的方法来推动对话。
第三种方法是「从对方的谈话中寻找关键词」。谈话是大量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能从对方的大量信息中抓住「关键词」,并使用这个关键词来推进话题的深度是一种高超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在谈话之前多阅读和谈话内容相关的资料,多了解对方的背景,这样才能从杂乱的信息中迅速找到关键词。
第四种方法是「随机应变,根据对方的变化发问」。这种方式是处理聊天冷场的有效方式。比如,你问对方「你自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呢?」,当对方陷入沉默一时之间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你可以马上转换一种发问方式「你现在之所以会做这件事,是因为在某一个地方产生变化,或是在哪里认识了谁而产生变化吗?」。通过这样的处理,你就会把对方从思考中唤醒并重启双方的对话。
第五种方法是「本质兼具专业」的提问。在第二章,作者谈到了一个好问题要「具体且本质」,那么当你和一个专业人士讨论专业话题的时候,一定要让你的问题「本质且专业」。当然,要问出专业的问题,你更需要有长期的积累和对话前的精心准备。
好,以上就是第三章的主要内容:附和的技巧。接下来,作者在第四章重点谈了转移话题的三个技巧,分别是:附和对方转移话题,在具体与抽象的话题间反复,以及将自己的经验融入话题。
第一个技巧是附和对方转移话题。使用这个技巧,首先你需要能够整理对方的话,也就是把对方的话用自己的理解来重新解读和陈述,从而确认对方的真正想法。其次,你需要用类似于「具体而言指的是什么样的事」这样的问题,来将对方讲述的比较专业或者抽象的概念做澄清,这样就可以把对方带入到你的轨道来交流。
第二个技巧是在具体与抽象的话题间反复。在必要的时候,你需要开门见山地提出本质性的问题,切入到问题的核心,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会将对方从各种绕圈的描述中拉回来,让他直视问题的本质或重点。这个方法在领导和下属谈工作的时候用的是比较多的,比如某个销售在不停地描述他碰到多少困难、销售指标定得有多不合理,这个时候,他的经理可能会突然打断他,问一个干脆的问题「所以你这个季度是否能完成销售任务?」,这个问题一定可以马上让这位销售停住嘴巴开始思考,然后拿出自己的答案和计划。
第三个技巧是将自己的经验融入话题。运用这个技巧的时候,你需要在适当的地方找出关联点,然后表示这是有关于你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类不太会聊天的人,他们的特点是突然生硬地把自己的经历抛出来,而对整个对话的语境熟视无睹。比如你正在谈你去西藏自助游碰到的乐趣,他突然来一句「西藏有什么意思,我前段时间去了阿尔卑斯山脉那才叫美呢」。如果他运用了这个技巧,他应该这么说「听你在西藏经历的这一切,真的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自己的旅游记忆,有很多地方和你说的非常相似呢,你有没有兴趣听一听?」。你会发现,这样小小的改动,就会让对话更加友好地进行下去。
好,现在我们进入本书最后一章的介绍,也就是如何做有创意的提问。在这一章中,作者同样通过高手的对话案例来分享了三个技巧:第一是激发共鸣,第二是依循对方经验发展创意的「提问能力」,第三是设定主题发问。
第一个技巧,激发共鸣。其实这个技巧在很多的名人采访中经常可以听到,比如很多主持人会在采访中说「原来你认识某某,我也和他私交不错呢。」或者「我特别能理解你上学时候的经历,我那时也是有很多的文艺演出,所以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就碰到很多挑战。」等等。毫无疑问,共鸣能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让对方更容易产生信任,加强两个人的对等关系,从而分享更多内容。
第二个技巧是依循对方经验发展创意的「提问能力」。这个技巧需要你在对话前做足功课,比如在研究对方的事迹后,做出假设提问。给你举一个我自己在和客户的沟通中使用这个技巧的案例。在拜访客户前,我对那个客户做了很多的调研,我发现那个客户曾经有一段美国留学的经历,所以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您大学毕业后没有回国而是留在硅谷工作,应该会走上和现在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吧?」这个问题不仅仅让客户回忆起了自己留学时候的美好岁月,还进一步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开始分享他留在美国的同学的发展情况。这样的话题交流一下子让我对客户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让我们的距离也进一步拉近了。
第三个技巧是设定主题发问。这个技巧的核心是要设计能够引出对方真心话的提问。毫无疑问,设计这种问题不光需要大量准备,更要能够在对话当中抓住契机。比如作者给的对话案例中,一个记者在访问一个明星的时候,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你为什么总是在工作?」这个问题既是两人开始对话的开端,又直奔主题,引发了这位明星的深入思考并开始分享。
好的,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介绍。现在,让我们一起快速回顾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书的第一章是关于提问的技术,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用「三种颜色的圆珠笔」来锻炼自己先思考后提问的能力,同时提出了高超沟通能力的两个核心要素:把握语境和提出好问题。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样的问题算好问题」,你需要记住「具体且本质」「自己想问同时对方想说」「既符合当前语境又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问题。
第三章作者介绍了附和的技巧,你要记住的重点是如何做到「一面附和,一面转移」。
第四章是围绕「转移话题」来展开的,不管是附和共鸣,还是在抽象和具体之间反复,还是融入自己的经验,都可以很有效地将话题进行转移,让双方更深入地沟通。
第五章则是较为高超的技巧:如何做有创意的发问。希望你能在掌握基本提问技巧的基础上,用这一章中介绍的三个技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真正的谈话高手。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 2017 年 10 月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如何有效提问》第一版,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
愿每本好书都带你上一个小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