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shenxian1 / OpenMindClass

开智越读会友。开智正典精读,越读悦读阅读。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v3.0
185 stars 56 forks source link

【讨论】善用「时空变形」创造 #9

Closed heshenxian1 closed 5 years ago

heshenxian1 commented 6 years ago

时空变形,创新神技

时间与空间,是创新的容器。时空变形,是创新算法工具箱中的一把利剑。

伟大的创新都是在利用「时空法则」。 「时空法则」这个道理,用在写作上,就是「认知写作学」。

认知写作学中有大量糅合创新算法应用时空变形的知识和案例,我们可以掰开揉碎,重新琢磨推敲,吸收化用。

在开智模因里,如时空选择论,执行意图等,底层都蕴含着时空变形的法度原理。

就像金融工具是善用金钱的时空转换,将未来的钱放到现在来花;

同样,执行意图也是巧妙运用心力的时空转换,将未来的事情放到现在来想:

认知写作是隐喻和范畴的时空变换,金融投资是金钱的时空变换,执行意图是心力的时空变换。那么在设计、教育、技术三大力量中,在工作、学习、生活里,还有哪些时空变形的鲜活例子,你我还能把时空变形创造性地用在哪里?

我们一起积攒例子和证据,发掘印象和品味案例,碰撞思想中开发更多有用有趣的「时空变形」

heshenxian1 commented 6 years ago

决策的时空变形

时空选择

「时空选择论」

——追时间的人,人际价值,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时间源头,跨时决策,理性思考。

时空切换:从空间模式到时间模式

安猪的一篇文章,创造大时间作品,从模式到时长),问题改变思考层面--现象行为到关系结构再到心智文化。操作变换到【层级跃迁】。

跨时决策

一个拖延的决定,就是一个跨时决定。

决策者偏好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

跨时决策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

关键词:跨时决策(Intertemporal decision),时间折扣(Temporal discounting),时间知觉,注意焦点,时间稀缺性认知。

三支决策

术语卡

三支决策(three way decisions)

其中0,1表示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间区间(α,β)表示中庸决策区间,如果决策信息足够完整,则中庸决策区间可缩小为一点 I。,该点即为最优决策点;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中席决策区同宽度不为0,表明决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不可能是两个极端点.

技巧卡

heshenxian1 commented 6 years ago

执行意图-心力时空变形

就像金融工具是善用金钱的时空转换,将未来的钱放到现在来花;同样,执行意图也是巧妙运用心力的时空转换,将未来的事情放到现在来想

  • 使用执行意图,你可以提前几周甚至几年就列举出目标和时间、空间、人物的障碍来临时,你的对策。
  • 执行意图不讲究把你的生活拆解得零碎,而是设定成连续思路,来处理你遇到的情景。
  • 执行意图通过语法规则影响你的思维,以后你所有目标都不会是「我要」而是「if-then」,直接联系情景和行动。

执行意图,可以在多个层面多个时间尺度进行操作使用,放大版就是柯林斯的「催化机制」,微观版就是认知心智模块之产生式系统(司马贺的《人工世界》)。

执行意图,底层利器

好的方法适用于一切年代。 执行意图在远古时代也可以使用。

随着你使用执行意图越来越熟练,它会成为你思维中的一部分。

执行意图极其简单,不需要你懂很多原则,只是需要你把所有目标都换成 if-then。

执行意图不鼓励模糊抽象的目标,而是鼓励你将目标拆解为具体步骤,用具体的时间地点引发一个动作。

天啦,我没见过有哪个心理学概念,可以像「执行意图」一样,真正影响到每个人的行动!

执行意图的 if-then 语句可能提前一个月就内置于你的大脑中,是提前很久许下的承诺。

列举那些影响自己执行力的关键情景,列举完毕,你会发现阻碍执行的关键情景数量是有限的。

围绕这些关键情景,你可以撰写目标承诺卡,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就像金融工具是善用金钱的时空转换,将未来的钱放到现在来花;同样,执行意图也是巧妙运用心力的时空转换,将未来的事情放到现在来想:

心理学里面不俗的东西——

阳老师也有认为「不俗」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叫做「酷家伙」。

还是有那么几样东西能让他眉飞色舞,其中包括卡尼曼的非理性经济学,包括一个采用教练制大获成功的的减肥网站,包括彼得·格尔维茨的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概念等。最后提到的这个心理学概念很有意思,跟拖延问题也很相关,我以后可能会在这里专门写一篇来介绍。 仔细思考,这些酷家伙们,原来都是那种乍看违背直觉、常人始料未及,却又合情合理、令人耳目一新、效果大放异彩的玩愣啊。

我在2008年主编的一本书中,将其总结为:自我决定论(第12章)、执行意图(第13章)、自我效能(第14章)、心流(第6章)。回顾这些心理学家已经取得的成果,我们惊讶于精巧与美丽的实验设计,但是自我效能那些研究术语,却与人们的生活日益遥远。自我效能是什么?你首先要在感知层面认可它,然后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对应它,并用其解释,等到真正需要促进行动力的时候,你早已经忘记了自我效能是怎么回事了。

心理学家Peter Gollwitzer注意到心理学理论从概念到应用这条难以迈过去的鸿沟,二三流心理学家仍然是跟这条鸿沟死磕,试图说服你,我的自我效能理论、我的自我决定论、我的心流理论、我的Mindset理论是多么多么牛逼,你懂了,你用了,你就自然能够提高行动力了。但是,为什么一定要从正面突破马其诺防线呢?

Gollwitzer巧妙地开启了一个新的流派。不再在认知层面,说服人们改变自我,而是教给人们一个小小的心智hack技巧。普通人思考目标的时候,使用的是目标意图, 是:我要做什么…. 而他对自己的实验对象,使用了一种替代范式。强迫实验对象,使用一种称之为:执行意图的思考范式来思考。结果令人惊讶,人们更容易克服拖延症、达成目标。这就是心理学之美!

【条件语句】If……Then……

执行意图,是心智最底层的构件。

个人层面的执行意图

WOOP

「总结最佳实践,执行最小行动」

大脑具备先天的模式识别能力:天生爱脑补,找相同、找不同。

运用大脑这一特性,我们可以:

  • 找相同:「主题阅读」,在100本书中迅速提炼出最小知识。
  • 找不同:「翻译练习」,读好文章,对比自己的不足之处。
  • 爱脑补:把要完成的行动内置在未来。告诉自己:“如果……就/要……” 执行意图,《WOOP思维心理学》

执行意图利用了大脑的未完成情节。

你在大脑中往往会自问「我要做什么」,执行意图则是提前帮你确定好:「回到家里坐到书房,八点到十点,开始写作」。

于是你提前在大脑中埋下触发点:地点 => 书房,时间 => 八点到十点,行动 => 写作。当你回到家里,即使还没有坐到书桌前,你的大脑已经开始自动工作,你会不知不觉开始写作。人的记忆负荷是有限的,执行意图动用大脑默认网络模式,会让你不知不觉,开始写作,产生强大的心流。GTD 只是一个提醒你八点写作的外力,而执行意图是让你晚上八点自己像吃错药一样坐在书桌面前开始写作。

强迫人做事与不知不觉令人做事,会导致你的行为模式完全不一样。执行意图的 if-then 语句可能提前一个月就内置于你的大脑中,是提前很久许下的承诺。

催化机制--组织层面的执行意图

催化机制--时空变形的战略创新

催化机制 —— 可以简单理解为执行意图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在个人目标上的应用。

那么如何借助时间、空间对个人战略做一个优雅的创新,求出一个最优战略解

《把目标变为现实:催化机制的力量》(Turning Goals into Results:The Power of Catalytic Mechanisms),这文章我认为比他出名的两本书更重要。

比如个人怎么加速自我发展?

柯林斯在书中举例:入职第一天,就把离职信写好交给老板。

五年后老板再怎么挽留也挽留不了。这就是前置时间变量,采用这种战略个人发展不会太差。

类似于「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的放大版本---如果...那么....。如果五年时间到了,那么我会离开这一家公司。

——阳志平

生产式系统

一条条 If……then……(如果……就……)命令集合的系统。

「识别,搜索,执行」

《人工世界》,心智认知模式

【生产式系统】【启发式思考】

【自弹窗口】【自主心智】【斯金纳造物】

技巧卡
heshenxian1 commented 6 years ago

教育学习的时空变形

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教

教育学习过程的展开,我们要重新看待教育中的时间、空间、变量等特点。

《经验的疆界》中,马奇在《通过复制成功而学习》一章中说过,学习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 1、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或者最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等等; 2、学习如何做:精炼并改进在某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胜任力; 3、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由于学习是一个巨复杂系统,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目标三大层次变量同时发生相互干扰,我们仅仅想控制单个变量来实现教育改进是不现实的。换个思路,我们可以着手于时间、空间的重构,来达成新的教育价值。

教育时空有如下几个特性:多层次的时空;多主体的时空;复杂的非线性多事项时间;今昔未来多时段协调;日常情景和人为设计构建特征。

教学的核心矛盾,可以说是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大量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而帕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提供一套解决教育核心矛盾的方案,

空间维度上,内容选取是「为未知而教」;时间维度上,聚焦方向是「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未来展开教育与学习,是全书的核心要旨。

而书中探索如何学习有「生活价值」的知识,研究有「生命力」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时空矛盾,帕金斯的思考建议是:

参考书籍:《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帕金斯

学习的微观经济学

开智模因--「必要难度」

必要难度」是有效学习的通用法则。

学习十二问:阳志平

1、真正的导师:缔结了心理契约,共享了心智模式,结成了利益同盟军,是给予养分、参与分配的一对一的亲密关系。

2、学习有两种场景,两种方式,情景模式和独立模式,也就是社会化学习和个体学习,情景学习这本书是社会化学习的经典,个人学习,在缺乏导师的情况下,需要践行学习的微观经济学,就是更重视认知科学的规律,比如思考成本最小的方式,如改变学习的次序,以及必要难度理论。

社会化学习中,导师最大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不断发生的内隐知识的场。

必要难度理论

「必要难度」理论,实质上是个人学习的时空变形 —— 你需要创设时间的必要难度、地点的必要难度、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测试的必要难度。

越容易学到的知识,再次学习的程度也较浅。你把这个结论反转过来,就是必要难度的理论模型(学习消耗的精力和你学习的深度成反比)。

运用必要难度理论,进行个人学习微观操作的时空变形,加速知识的内隐进程,让技能树长在身上。

在智力的神经维度上,集大成的是1997年诞生,影响至今的CHC理论,强调一般智力(G因素)的重要性;

在智力的经验维度上,集大成的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理论与比约克关于有效学习的“必要难度”理论;

而在智力的反省维度,集大成的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元认知理论。

其实,没必要纠结智力是神经的、经验的或是反省的,既然这三种智力都普遍存在于人类心智史上,那么当我们喊到请真正的智力站出来时,为何不请三位都上台呢?这就是哈佛认知心理学家帕金斯的“真智力理论”。十九年前,他在《出类拔萃的智商:可习得的智力新兴科学》一书中,通过审查大量研究文献,认为神经智力、经验智力与反思智力三种智力构成了真智力,也就是“真正的智力”。

为什么尽量不要当天写卡片?——必要难度理论

卡片,信息组块,最小行动。卡片也是如此,又能降低认知负荷;还能提高信息密度。六个小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要难度」理论。你需要创设时间的必要难度、地点的必要难度、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测试的必要难度。

答:六个小时之后写读书卡片,刚开始困难是正常的。刚练习这种方法,可以翻阅以前的标记,但适应后,不建议经常翻阅标记。世界是公平的。你输入容易,提取就会困难;反之,你输入略有难度,未来提取就更容易。另外,认知科学的任意一个推论都是有自身的限定条件。六个小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要难度」理论。你需要创设时间的必要难度、地点的必要难度、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测试的必要难度。没必要神话这个时间。否则会出现类似「一万小时定律」的笑话。

如果把你的记忆想象成五层结构,当你边听边记,大脑会把很快把你当下听到的扔到更深的第五层。大脑善于自我欺骗,此时,它会给那些记忆碎片下达一个指令:「此知识点,我已经掌握,无需再记忆」。

反之,如果你在几个小时后写读书卡片,此时记忆碎片刚刚下降到第二层或第三层,此时,你来使劲回想,就在第二层第三层到第一层之间建立了提取通道;再过一段时间,你又在第四层第五层到第一层之间,再次建立了提取通道。于是,你未来提取就比别人变得容易很多。

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应这种方法是正常的,导致常常需要翻阅非常多的原始标记。为了改善这种方法,你可以降低认知负荷:

  • 每次输入时,不再以书为单位,而是以章为单位。
  • 每次输出时,不再以文章为单位,而是以卡片为单位。

大脑爱完形,一旦你以书为阅读单位,那么大脑会觉得「此书我已读过」;反之,你以章为阅读单位,当你读完一章之后,大脑依然会在后台默默工作,去思考这一章之外的其它章节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同样,卡片也是如此,又能降低认知负荷;还能提高信息密度。更具体的参见我的老文:纳博科夫的卡片。

—— 2016-11-02阳志平 开智学堂 《读书十二问》

面上几乎99%的学习类读物都是错误的。那么,有哪些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清源正本?认知科学近些年有不少重大发现,其中值得介绍的是「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与「必要难度」理论。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会误将「记住了」 当做「 学会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认知科学的新发现改善学习。简而言之,

一方面,在输入端,善用「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使用一些与生存相关的词汇来作为联想词汇,改造多米尼克记忆术。什么是「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我们的大脑生活在石器时代,这个来自进化心理学的隐喻人人不陌生。目前人们熟知的进化心理学研究,多集中在男女择偶行为上。然而,人类在早期狩猎采集时期习得的模式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记忆与学习。记忆的生存优势是例子之一。研究证据表明,我们更容易记忆增进繁殖的事件记忆。比如,草原与城市,发现草原上的记忆更好。有的研究者质疑该理论,结果使用草原、沙漠与城市三种情景,仍然发现对草原的记忆更好。更具体而言,包括五类:生存相关、航行、繁殖、社会交换与亲属。

另一方面,在输出端需要增加难度,这就是「必要难度」理论。如果我们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喻为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我们可以近似地将人的记忆想象成无限容量,但是这些硬盘上的资讯会相互竞争。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近些年来,认知科学研究区分了人们记忆竞争时的两种不同类型:

  • 存储优势(storage strength)

  • 提取优势(retrieval strength)

以前,人们常识以为,记得越快,就是学习效果越好。简而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会越快。但是近些年,最新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会更牢。具体而言,认知科学家证实了以下常见必要难度现象的普遍存在:

  • 地点的必要难度:换个地点背单词,创造情景尤其是地点的不一致;
  • 时间的必要难度:放慢学习速度。工作记忆学到的内容,人们很快会忘掉,所以速度越快没什么好处,反而长时记忆更重要,所以不要在课堂上写笔记,而是六个小时后写笔记;
  • 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长时记忆才是真正的学习,其中最优的间隔次序是5-10%,可以使用anki等间隔效应软件;
  • 交错学习的必要难度:学习不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学习,而是在情境中反复交织、多个主题学习;
  • 提取的必要难度:可以利用生成效应与测试效应。生成效应的利用就是换成自己的口吻来重复知识点;对测试效应的利用就是记住,测试不仅是评估,更是记忆本身!

自我教育的STC

知识螺旋

关于知识的螺旋那个模型,也可以参考我的两篇老文章: 1、知识创造论 - 阳志平的网志 2、构建优雅的知识创造系统 - 阳志平的网志

论语学而篇-学习时空变形

《论语-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之道,流传千古的教育大道。

学而篇的开宗明义,道出了 学习与时间的关系,学习与空间的关系,学习与群体他人的关系。

学而时习之,不断反刍回顾复盘,重构连接和再理解认知,学习在时间里的运动。

有朋自远方来,同辈同行者,同学和道友,学习在空间上的联结和关系

人不知而不愠,学在己不在人,学习是反人性的,学习是自律的。

评注:

给自己的教育,阳志平谈学习和教育

人是一个适应性复杂行动系统。学习是一个多层次巨复杂系统。

学习是在确定与不确定中走自己的路。未来从来不是清晰可见的,而是在确定与不确定中不断摇摆。真实世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阴阳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行动从来不是必然导向进步的,而是制造了新的不确定。

反常识:

学习可以让自己更好的理解世界,包括物理世界、心灵世界、生物世界三个层次,并处理好和世界的关系,关系捋顺了,自然会获得通透的智慧,做出更好的生活决策。

反常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朱熹评注,”不仅学习,还经常回顾总结,所学的东西自然熟悉,心中喜悦,自然会不断进步。“ 孔子点明了学习和时间的关系。

反常识: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点明了学习和空间的关系,学习是可以和远方的朋友交流。

反常识:

学习之道,要做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的心态,不过这个反人性,要有德才能做到。“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而。” 学习可以积累品德,做到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

反常识:

最小原则,成本 > 空间 > 时间。

heshenxian1 commented 6 years ago

具身认知-时空变形

人生元困惑:时间与身体

参考文章:《三十六惑》

创新算法用于解决人生周期各种重要决策问题,参考阅读 人生 STC 算子

heshenxian1 commented 6 years ago

认知写作之时空变形

认知写作,修辞以立其感

文学,不仅帮助你在短短的六七十字内感知到一个复杂的世界;更能告诉你如何将敏感表达出来。

认知写作学的三个礼物:万事万物,最小先行;一切皆卡片;时空变形,创作意义

「时空法则」这个道理,用在写作上,就是「认知写作学」。

写作的关键矛盾,是组块与远距联想之间的矛盾。

怎么用「时空法则」,解决写作的核心矛盾。

心智黑客

创作者有意识地去打破它,逆用已有模式。是为“心智黑客”。

(1)逆用空间模式

(2)逆用时间顺序

(3)逆用时空模式(时间和空间经常交缠在一起)

修炼魔法:卡片组合要诀

去打破线性的叙事结构

时空法则的运用时空隐喻

时空法则 练习建议

大家现在掌握的知识,与以往的写作训练,非常容易写出时间、人物这类叙事结构,但非常不容易做到:

  1. 如何善用 空间变形,来写妙句;
  2. 如何写出有趣的 这里-那里-这里 的叙事结构;
  3. 掌握更多 空间变形这里-那里-这里的变式。

对比,悖论

人类习惯的时空模式

对比

对比魔法一:时空错位

对比魔法二:近义词对比

你爱着她,她却恋着你。

大脑具备先天的模式识别能力:天生爱脑补,找相同、找不同。

运用大脑这一特性,我们可以:

心智黑客

写作者如何运用大脑爱模式的特性?

传统文化中的「模因」。宇文所安:中国古典诗歌的生成。

创作者有意识地去打破它,逆用已有模式。是为“心智黑客”。

(1)逆用空间模式

例1:内与外。(张爱玲,芝麻开门)

例2:远与近。(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不着一字写眼前,亘古万物表我心~天下心。

(2)逆用时间顺序

叙事学里的「叙事时间」。 嘛,你们小说家都是驾驶时光机的好手啊。戴维·洛奇谈小说的艺术

例1:鲁迅 | 心理时间,旁观者视角

例2:王小波 | 蒙太奇,横截面

例3:蒋德-姜 | 高维动物的叙事;博尔赫斯 | 打破线性因果,时空扭曲,看不懂的《迷宫》

《爱因斯坦的梦》,也是打破线性因果关系的典型作品。

(3)逆用时空模式(时间和空间经常交缠在一起)

汉字序顺不一定会响影读者会意。

利用读者的「自动脑补能力」错误记忆效应,营造气氛和意境。

要诀一:不下结论性意见。

“十分”“突然间”是表意很弱的词汇。

要诀二:利用相关词汇和语言,诱发读者的自主想象;诱饵数量>4

不宜明说,但极尽诱惑~

例1:钱起 | 写「曲曲折折」。蓄意引诱

例2:张爱玲 | 酸凉的水钻,银脆的绢花

例3:王小波 | 《白银时代》意境切换的暗示:一明一暗。开章第一段,即暗藏全书交替叙述的结构。

参考来源:

https://xudoujiang.gitbooks.io/bookwriter002/content/chapter03/note%20%7C%20%E5%A4%A7%E8%84%91%E5%B0%8F%E4%B8%96%E7%95%8C.html

认知写作学文摘

一个简单的时空变形技法,在任意一个动宾结构中插入空间词汇,奇妙语感油然而生。比如,你要给一位女孩子写情书,原本你的写法是:我想你。插入空间词汇后,变为:

我在一个北方的寂寞的上午

一个北方的上午

思念着一个人

—— 海子《跳伞塔》

如果这位女孩子收到你的情书后,不喜欢你,又不得不应酬,想给你发张好人卡,于是她会像柔嘉对待方鸿渐一样,「打个面积一方寸的大呵欠」

柔嘉打个面积一方寸的大呵欠。像一切人,鸿渐恨旁人听自己说话的时候打呵欠,一年来在课堂上变相催眠的经验更增加了他的恨,他立刻闭嘴。

—— 钱钟书《围城》

不同的时空次序,不同的时空体验

张爱玲作品中的时空次序是这样的: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是指缝之间。而年轻人,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辛弃疾的时空次序则是这么写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西江月》

伟大作家流传千古的文字都具备内在整洁的时空秩序,在张爱玲的例子中是时间次序,在辛弃疾这里是空间次序。人生也是如此,每一个时间点都是即将在你的人生中涌现的关键事件,不同时间点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你的整个人生图景。

在时间迷宫中穿梭,你越是采取单一的时间节奏,越是更容易在时空洪流中存在。如果你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甚至一辈子都保持一个简单的时钟,你更容易获得时间的恩赐,甚至可能永垂不朽,抵达时光之河的彼岸。

看看文学如何帮助我们感知世界。这是各位同学在中学时都背过的一首诗歌。今天各位同学记住的可能是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诗人、豪放派诗人代表这些标签。苏辛风流,辛弃疾怎么可能岂止于此?《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字数甚至超不过一条微博,但是它的信息量,展开来讲,七天七夜都讲不完。今天只说三个角度,一花一世界,各位同学可以跟着我一起来欣赏,这短短六七十字中蕴含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例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个角度。你看,…… 前面七八个热闹,突然转为最后一句安静;前面七八个句子,都是在写群体的热闹,突然转为最后一句个人的记忆。人人都体验过在人群中的孤独,然而,有谁能像辛弃疾一样表达出来?

第二个视角。…… 你可以将王国维三境界类比到人生上,他就是顾随所说的人生三阶段:发心;跟脚;顿悟。……突然有一天,你有所得,产生了顿悟,强烈的心流涌上心头。

第三个视角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评论家点评过辛弃疾这首千古名篇。但我只服两位国学大师:王国维与顾随。他们赏析到最后,一致认为,自己实在写不出这种句子,虽然勉强评论,但是这种强解诗句没有意义。那么,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呢?—— 它是斩断虚空,截留时间

从此,空间中断,时间冻结。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于这种境界的文字稀罕少见,另一句是王维的诗句: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这就是文学的美。你可以将时间和空间冻结,使得所有时代的人能感知它的优美。一千年前写的句子,一千年以后你读,是优美的;再过一千年还是优美的。等人类到了太空时代,在宇宙中,回望地球,你读,还是优美的。

一切伟大作家皆是时空变形大师

第三个礼物是时空变形。通过「最小」与「卡片」,人类可以学会如何与家人躲避洪水,并且将这些记忆外化出来,成为村庄、部落或民族的集体记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还不够,你还需要创作意义。在认知写作学中,我将伟大作家的创造手法总结为「时空变形术」。

认知写作学与阅读心理学的区别是,它放弃了实验心理学范式,只采用了心理学中「文本扫描」、「工作记忆广度」 少数几个术语,更多采用的是偏人文主义的 「文本细读」、「经验主义举例」的范式。试看一个例子: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是指缝之间。而年轻人,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三年五载是时间范畴,一生一世也是时间范畴,它最终构成了一个优雅的修辞。你看,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这就是意义。再看一个例子。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川端康成《雪国》

你看,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多美!我想,鲜活的文本远远胜过罗列术语。这也许才是创立认知写作学,坚持文本举例,放弃实验心理学范式的初衷。

——阳志平,2017-02-22


怎么提升想象力?

答: 有个窍门是「时空变形」。这是认知写作学的独特贡献。在它下面包括远距联想基于感觉的时空变形基于文化习得的时空变形时空隐喻基于故事的时空变形等具体技法。什么是时空变形?试看两个案例。

黑夜降临,火回到一万年前的火

来自秘密传递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烧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天空

—— 海子《献诗》

划重点: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这就是时空变形,写作新手只会写成:黑暗中重生,浴火中永恒。海子此句妙不可言,胜在同质和重复,如博尔赫斯的 「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又如圣经中的「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

再看另一个来自三岛由纪夫的案例。

金阁已经度过了无数个黑夜,至今仍继续着永无尽头的航行。白天,这只神奇的船满不在乎地抛锚止航,任凭众人观赏;而夜间一到,它便乘四周暗黑之势,鼓起帆一样的阁顶昂头出海。—-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划重点:它…昂头出海。两个案例放在一起,大家有什么感悟?都跟时空相关。这就是伟大作家的必杀技:时空变形。我会揉碎各类时空变形技法,在课程中展开来讲。如此一来,即使你以前对生活敏感不够,也会多出不一样的视角。再看一个简单的时空变形技法,在任意一个动宾结构中插入空间词汇,奇妙语感油然而生。比如,你要给一位女孩子写情书,原本你的写法是:我想你。插入空间词汇后,变为:

我在一个北方的寂寞的上午

一个北方的上午

思念着一个人

—— 海子《跳伞塔》

如果这位女孩子收到你的情书后,不喜欢你,又不得不应酬,想给你发张好人卡,于是她会像柔嘉对待方鸿渐一样,「打个面积一方寸的大呵欠」。

柔嘉打个面积一方寸的大呵欠。像一切人,鸿渐恨旁人听自己说话的时候打呵欠,一年来在课堂上变相催眠的经验更增加了他的恨,他立刻闭嘴。—— 钱钟书《围城》

提升时空变形的能力

案例一

黑夜降临,火回到一万年前的火 来自秘密传递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烧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天空 —— 海子《献诗》

划重点: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海子上述四句话妙不可言。试看冰心的写法,差距明显: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 —— 冰心《小桔灯》

黑暗、火、永恒,平庸作家会写成: 黑暗中重生 浴火中永恒。 只有海子会写成: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这句话妙在:「回」,以及「永恒」。

案例二

戈珊的一枝香烟一直不离手,她突然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把香烟使劲揿在他胳膊上。他想甩开她,但是她下死劲揪住了他不放。被烧灼的皮肤丝丝作声。他夺回了手臂,一句话也没说,走了出去。 —— 张爱玲《小团圆》

划重点:他夺回了手臂,一句话也没说,走了出去。

案例三

金阁已经度过了无数个黑夜,至今仍继续着永无尽头的航行。白天,这只神奇的船满不在乎的抛锚止航,任凭众人观赏;而夜间一到,它便乘四周暗黑之势,鼓起帆一样的额顶昂头出海。 ——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划重点: 它......昂头出海。

点评

这三个案例放在一起,大家有什么感悟?这就是伟大作家的必杀技:时空变形。海子、张爱玲真的都是天才。再看老阳在《工作谈》中的仿写:

五月即将逝去,山峦清晰,河水平滑起伏,黑夜从大地上升起,此刻才见明月。少男少女,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这就是文字的美。忘记这些美,真是买椟还珠,对不起老祖宗。

时空变现之番外拓展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这句话妙在:「回」,以及「永恒」。

场外点评:

A: 在这过程中激发读者各种如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等高阶隐喻共感,引发最大程度的心智共鸣。

B: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 这句话还可以想到上帝创世纪:将混沌分开,清澈归上成天,浑浊沉下为地。还想到: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C: calling, 有一种召唤、呼喊的感觉,好像经过了某种升华,要回归到更深邃的层次

A2: 类似的:星辰招揽星辰,烟尘投身烟尘

C2: 海子的“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还妙在同质和重复。如博尔赫斯写的那句“死了,就像是水消失在水中”。

B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我而鸣.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一起承载在地球的生命之舟上。

诗句时空变形更多例子

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等高阶隐喻共感,有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营造画面感。

诗词中的列锦,就是一种意象空间并列。

收集有时间空间意象的词句,品读后再组合再创作,能批量挖掘诗句的「时空变形」。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游记,归途抬望眼,蓦然回首】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江水暖鸭先知;秋风未动蝉先觉

水声激激风生衣;霜凄万物风入衣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西北有高楼,孔雀东南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逢逢白云;幽幽南山

树生雾,洲如月。

heshenxian1 commented 6 years ago

创新神技-时空变形

【时空变形】—— 乃创新神技。

将战略落地到战术,从原则正确到细节正确。

步步为营,可操作性强。

创新算法与本体论和演绎法密切相关。创新算法的体系脉络,可沿此敷衍:物场分析,——》核心参数提取——》矛盾分析——》矛盾矩阵——》创新四十原理。创新算法体系与进化树,创新发明问题系统都呈现出多层级复杂结构。

快速掌握超一流的创新方法论。三门必修课是:triz、可供性、认知写作学。

其中,创新阅读的最小必读书单是:

* triz:创新算法、怎样成为发明家、进化树

* 可供性:设计的生态学、创新的本质、设计修辞法与设计心理学

* 认知写作学:修辞感觉、修辞认识、中国古典文心、追忆

时空法则背景

伟大的创新都是在利用「时空法则」。这也是我高度推崇 Triz 的原因。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书籍就是 《创新算法》。因为只有阿奇舒勒 一个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放弃了「头脑风暴」这类低层次搜索,从而可以轻易创新。

就像科学家、创新者开始踏上创新之路伊始,我们人类大脑的先天局限,使得我们只会采取「头脑风暴」这类简单而低效的方法去寻求「创新的答案」。然而,创新有层次之分,高层次的创新,而非微创新,必须追求系统外的改变,因此,「头脑风暴」永远无法导致高层次创新与伟大的创新。

而阿奇舒勒 明白了这个道理,用「时空法则」启发了苏联的硬件产业的爆发,导致了苏联重工业长期领先世界。Triz 也曾经被当做苏联的核武器保护。

同样,「时空法则」这个道理,用在写作上,就是「认知写作学」。人类受制于大脑的先天局限,我们更容易写出「现在-现在-现在」、「你、我、他」这样的信息结构的文章。然而,越是这样,越难以创新。

超一流作家如张爱玲,如钱钟书,他们的时空观念已经远远不同于普通人。所以,大家会看到张爱玲的妙句是随手拎来。同样,钱钟书、鲁迅也是这样。

这个妙就妙在「时空法则」。这是各位同学要不断刻意训练的。

未来在修辞那二讲中,我们会看到钱钟书如何写妙句的,「打了一方寸的呵欠」。为什么随随便便的一个句式,只要搭上空间词汇,就会妙趣横生。这是各位同学要努力不断练习的。

我估计我这个世间真理,能真正听懂的同学会很少。但听懂的同学会受益终生。请各位同学重视。法不外传;大法必然会提高每个人的写作。不能提高每个人的写作,无法称之为大法。

这个道理就跟 儒家的大儒一样的。

不能提出「最小行动」口号的儒者不能称之为大儒。能提出一句话口号的必然是大儒;一句话口号必然会改变中国人某个行动。

当然,这个道理,写作课只是掀开面纱一偶。未来真正的创新大道,这个时空法则的具体论述,在我的心智三部曲的第三本专门谈这个。认知写作学的时空法则这部分完全受益于它。

来源: https://xudoujiang.gitbooks.io/bookwriter002/content/chapter02/note%20%7C%20%E5%86%99%E4%BD%9C%E7%9A%84%E6%9C%80%E5%B0%8F%E8%A1%8C%E5%8A%A8.html

heshenxian1 commented 6 years ago

时空变形之空间先行

认知空间有多个维度,若从人类高阶知识三分之模型、故事、行动来理解空间,那么笛卡尔信徒从模型看空间,他需要把握好空间颗粒度和空间复杂度以及空间结构。讲故事的人了解空间,他会探寻叙事空间中的空间隐喻。至于适应者,他会通过具身认知,经由体验和行动来理解空间,或许他会成为一个空间设计师。

开智同学里,凋寒同学写过「空间隐喻」,林翼然关注房地产并持续进行「空间设计」主题学习,他们的视角和思考,会带给我们对时空变形不一样的启发。

凋寒-诗词里的空间隐喻

唐诗里的空间隐喻

原创 2017-09-29 凋寒 魔女林

空间

空间隐喻与身俱来。往前往后,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身体包裹着血液、心跳与思想,成为一个容器,不断向我们隐喻这个世界的样子。子宫包裹着胎儿、大脑装着思想……皆是如此。今日顺手把之前攒的诗撸一波下来,看看唐诗里的空间隐喻。

上-下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李白要去寻访道师,便要「上」去,起手以「群峭碧摩天」宕开,视线从下往上。最后一句,「独自下寒烟」,下既为动词,又为隐喻。此时在他身处山林,与高人一番畅谈,回到山下,是回到人间,便有了淡淡的怅惘。太白另有一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想来不奇,如同随手写就,这一句太白直接起手,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山仍旧是几分低徊。要去朋友家里欢宴,欢乐是上升的,后面几句都是放开,写长歌写美酒,可以说是先抑后扬。

王维「莲动下渔舟。」有上句「清泉石上流」相对。上下谐映。

张爱玲则写「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下午,日落西沉,感知仍然是向下,而张爱玲觉得父亲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又是下,连环方位隐喻。

内-外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江流天地外」,天地成了容器,有了内外的界限。山色也成了拥有具象实体的东西,可以判断有无,有无的界限却并不分明,像是颜色的渐变,于是涵而未涵地写「有无中」。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作品不多,一首足矣。当初这首诗引爆诗圈,不亚于今日的十万+。「客路青山外」,青山有了内外的界限。私下觉得空间隐喻最宜变形,却也最难以察觉。比方人说房内房外,手指内手指外,头发内头发外,都太过基础,无法引发新奇感觉。天地外、青山外就完全不一样了,大概没多少人正经认为天地和青山都是容器。

「绿水前」舟明明行在水里,却用一个「前」字,无形的水也使用空间隐喻,一拨一拨的隐喻简直就是捧到读者的眼前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个句子王湾最引以为豪。海面上渐渐升起的太阳,光碎碎落在波涛上,天的另一边沉而暗,随着日光一寸寸上升,夜色一寸寸沉暗下去,夜色像是把海日生出来。又是一个容器隐喻。

明明新年还没到,可是江上已经有了春意。人们对于时序的分割非常分明,这早来的春天就进入了旧年这个容器,又双是隐喻。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隔」妙,空间感立刻透了出来。映阶碧草,目光向下,隔叶黄鹂是声音从上落下来。

杜牧「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则以「隔」字之空间隐喻时间。

结语

「你把微笑搁在秋分之后/搁在瀑布睡醒之前」——海子

说了这么多,怎么用呢。

文章倘以空间组织,天然就是使用空间隐喻的温床。行文另起段落,则可荡开一笔,「在日光西落之前,车马喧声渐起之后」,前/后,空间隐喻时间。

日光西落之下,车马喧声之上——感觉身处高楼,极目远眺。

星光溶溶之内,车马喧声之外。——感觉遗世独立。

李娟写《我的阿勒泰》,「风从一个方向刮往另一个方向,在这个大走向之中,万物都被恢弘地统一进了同一场巨大的倾斜……」李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空间感受——倾斜着的,连天空都是倾斜着。她生活在新疆,那是个山川土地大开大合用錾子大力摹刻的地方。你看李白、王维、王湾,激发空间感受的时候,都是跟山有关,非常具身认知了。

于是我决定出去玩。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乔治·莱考夫
  • 《流言》张爱玲
  • 《我的阿勒泰》李娟
  • 感谢大唐**诗歌天团**的倾情演出

林翼然,探索空间设计

—— 以下文字出处:「林翼然空间探奇」的系列文章

时空变形思想源自根里奇·阿奇舒勒的《TRIZ创新算法》,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明者必须跳出事物的系统,自身习惯性的时空概念,和自身的学科背景,以全新的眼光审视目标问题。我们结合时空隐喻这一概念,可以将时空变形思想作进一步的延伸。

时空变形的本质,是逆向利用时空的模式识别,把系统从原始心理意向中”释放“出来,给大脑带来惊奇,产生情绪。通过突破人类常见图式,创造出新型感觉,产生全新的意义。

空间设计,即对习惯空间的偏离。

传统的容器隐喻,会不自觉的将容器的边界进行限定和明确。这样在用“容器”来描述物理空间、视野和事件、活动、行为和状态时,会得到一个明确的语义范畴,便于代理表征和传播交流。

亚历山大·克里斯托弗在《形式综合论》一书中总结道,设计的本质是以有限理性,在可观察和理解的整体中归纳出一种可掌控的秩序,具体体现为某种形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集合。

设计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是无法穷举的,只有在对一些众所周知的事实默认成立的基础上,以某种特定层级的概念去描述形式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形式才得以用有限语言表达。脱离环境的单纯形式是没有意义的。

良好的适合是难以觉察和加以描述的,人类心智更擅长于发现不适合的情况。当消除了认知范围内的所有不适合情况时,才可以认为达到了良好的适合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智结构决定了,我们不擅长寻找单一的答案,而更善于从相似的事物中总结规律,比较异同。

人类用工作记忆理解空间,并从空间的变化中领悟到时间的存在,进而用长时记忆来生成意义感。

这对空间设计的启发是,如果我们能够在特定空间中引入明显的时间元素,也就是让空间变化起来。这会让空间突破静止的空间物理属性,在时间维度上产生新的意义。

室外景观中常用的花木,在四季更替中抽芽,开花,结果,凋谢,循环往复,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流逝与重生。

哪怕是一尊小型盆景,那一丛在有限空间中顽强生长的小小绿意,也能打破沉闷不变的空间氛围。

刻意引导入室内空间的自然光线,在午后的闲暇时光,在墙面与地上静静流淌。如果用一个专属空间,将光影的变化”收集“起来。那么这个空间,就变为时间的展廊,与周围空间形成对比的张力。

除了自然元素之外,对空间的人工装饰展呈也是一种重要手段。

按照四季、月份、节气变化,给室内替换不同风格色彩的软装挂饰等,会给日复一日使用的熟悉空间,带来新意与感动,从而增加”当地“的空间场所感。

除了营造正常的时间感知,另一种做法是将空间扭曲,从而产生特异的时间感受。

空间变形

在学习丁健老师推荐的Creativity: Shifting Across Ontological Categories Flexibly一文时,作者提出了本体树概念,将所有本体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划分。

这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参照。跨越本体树分类程度越大的,可以理解为创新程度越高。

这样的设计创新,让“物”在各个维度上产生变形,从而改变了人与物的传统关系。从而让我们面临愈发丰富的空间(物)可供性,不断的发现惊喜,从而拓宽我们自身的感知边界。

从前的“物”,与我们的关系可能只是两三种。但通过设计创新,可以在不同时空、不同情境、不同目的的输入条件下,不断涌现出新的关系。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新的理解,也随之不断发生。

心智里的空间隐喻核心图式。

人类用身体的直接体验先建立空间隐喻,然后再以思考空间的方式思考时间。空间隐喻构成了人类最核心的意象图式,如空间关系,包括容器隐喻,部分-整体或者中心-边缘隐喻,连接隐喻,上、下或者前、后隐喻等,另外还有空间形状、空间位移。而这些空间隐喻核心图式,又是与我们心智结构和本地文化里面,褒贬意义的表征是相关联的。举个例子来说,向上为好的,而向下为不好的;向前是好的,向后是不好的。因此商场空间流线设置,会让我们一直往前走,不走回头路。进入商场之后先向上,而不是先向下。

除了空间的物理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交属性也会给我们带来惊奇。

heshenxian1 commented 6 years ago

阅读的时空变形

古今对谈

【古人的朋友圈;别人家在清朝的扬州】 —— 三百年前的扬州微博,友聚出版了张潮的《幽梦影》

—— 二十一世纪的开智微信群,集体创作了《追时间的人》

不同的时空,总有群贤荟萃,群芳生香。爱与智慧,美与好奇,延烧烂漫红花。

偶得遇《幽梦影》,相见恨晚。

昔闻「读书三境之窥月望月玩月」,今方知源出此处。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此乃阅读的时空变形,如学道之高下深浅。小孔到大千,有蒙太奇的镜头感。

—— 何燊贤 20180901

金句卡- 读书见月

【原文】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1];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2];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3]。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原评】

黄交三曰:真能知读书痛痒者也。

张竹坡曰:吾叔此论,直置身广寒宫里[4],下视大千世界[5],皆清光似水矣。

毕右万曰:吾以为学道亦有浅深之别。

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 冷读热读,读书八法:【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其中「古今中外」说的就是物理时空。

比如一味地死磕书本没有实践,或一味只注重实践而不学习前人的高阶思维模型,你的学习没有效果,还觉得自己读书不够,不够勤奋,或者实践不够多。但其实是忽略「反」的作用!好的学习习惯要像科学方法论那样保持开放,或者至少你知道它的优势和边界。 比如死记硬背就适合死记硬背的内容好了!

Part3. 如何精读?

有限大于无限。学海非无涯,任意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是有限集合而非无限集合。

Q7:如何精读?读了记不住,怎么办?

:读了记不住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对这些概念不太理解,另一种是你投入的认知资源太少,不懂必要难度理论。

我习惯将精读称之为「冷读」。冷读可掌握「正反上下,古今中外」八字诀。比如读书正字诀,重视鲜活证据;反,逆向思考,是否可证伪;上下,在不同的空间维度读书与思考,以提高创意;古今,由今联想到古,从历史变化维度来理解问题;中外,即从地域维度来理解问题。具体参考《读书八字诀:怎样将书读得通透?》: http://dwz.cn/4q68ew

你还可以利用我在认知写作学课上介绍过的高阶思维「元反空」来提高阅读质量:

  • 元:二阶操作,作者观点背后的观点是什么、书背后的书是什么?
  • 反:它的反面证据是什么
  • 空:跳出系统,其他领域是如何看待的

Q3:如何冷读?

正反上下,古今中外,读书八字诀。

有种说法,吃透一本书,才算好好读过。然而比吃透境界更高,是通透。吃透仅限于书中内容,通透则是将书中内容与正反上下、古今中外背景知识相互关联。古人常常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微言大义,所以需要字斟句酌,务求通达。因此,宋代大儒朱熹同样说过,冷看《论语》,熟读《孟子》。对于杰作与神作,务求通透。

当你做到读书通透,收获将远远大于手头那一本书。那么,怎样将书读得通透?试看读书八字诀:「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读书「正」字诀首重鲜活证据。读书正法集大成者为钱钟书。钱钟书善于从笔记小说、诗词中取证据与正典映照。他的笔记从来是断断续续的,不太注重所谓的思维体系,更注重鲜活证据。所以他曾言道:

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末,而又探末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所谓读书的「反」,侧重质疑基本假设,通过逆向思维与放到另一个历史周期来提升思维品质。读书的「上下」则是指在不同的空间维度读书与思考,以拓宽思维,提高创意;「古今」指由今联想到古,从历史变化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中外好理解,即从地域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此乃「读书八字诀」。(详情参阅老文:读书八字诀:怎样将书读得通透?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为什么一天要同时冷读几本很难的书?芒格、毛姆、钱钟书等写的读书笔记,都强调了认知科学近些年证实的一点,就是,不要尝试在一天内读一本难书,三五本在一天内一起读效果更好。应将一本难书分散到不同天去,所谓分散学习。

从吃透到通透

有种说法,吃透一本书,才算好好读过。然而比吃透境界更高,是通透。吃透仅限于书中内容,通透则是将书中内容与正反上下、古今中外背景知识相互关联。

当你做到读书通透,收获将远远大于手头那一本书。那么,怎样将书读得通透?试看读书八字诀:“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读书的反与古

读书通透第一步是“反”与“古”,就是故意进行思想实验。

从钱钟书到张五常:读书的正

接着说读书“正”字诀。“反”与“古”侧重质疑基本假设,通过逆向思维与放到另一个历史周期来提升思维品质。读书“正”字诀则首重鲜活证据。

读书的上下

再说读书的“上下”,人们以思考空间的方式思考时间。

读书时,有意识地改变空间维度,如高度、房间挑高、内外概念,将获得更好的创意。

总结

读书通透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 正:通过正面证据去验证书中观点;
  • 反:通过证伪法检验与反思书中观点;
  • 上下:在不同的空间维度读书与思考,以拓宽思维,提高创意;
  • 古今:由今联想到古,从历史变化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 中外:这个好理解,即从地域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此乃读书八字诀。

读书的时空变形

——对「正反上下古今中外」读书八字诀的化用和演绎

从读透到通透,阳老师的冷读八字,读书通透第一步是“反”与“古”,就是故意进行思想实验,通过逆向思维和切换历史周期来质疑基本假设。第二步是“正”字诀则首重鲜活证据。第三个读书的“上下”强调有意识地改变空间维度来获得更好的创意。

读书通透需要切换多种角度,运用多元认知来理解问题,反思验证观点。多种角度包括空间维度,地域差异,历史时间周期,以及假设和变量验证。

读书八字诀:怎样将书读得通透 」一文对古今中外演绎讲说的比较少,若从时空变形的角度来读书,古为洋用,洋为今用,这也是在变换情景切换时空来检验一本书的价值。

所谓古为洋用,是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并以此分析近现代海外社会,或用其中的思想来研究国外的传记等等。反过来洋为古用,可以用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重新去诠释解读历史智者的行动和著作。比如用现代认知科学的语言去重新诠释演绎「道德经」「论语」「阳明心学」

计算机科学与认知科学会如何去解释王阳明为什么如此热爱讲学?

因为 王阳明 是拿讲学当作一种 思想测试,这是王不同的地方。人一生重要的决策有 20 多种,对王来说,也是如此,这 20 多次重要的决策构成了他的一生。很多人听过很多好道理,但他一生中会用 400 多个好道理 ,但没有给每一个好道理留出充分的测试时间,甚至连变量是怎么定义都不清晰。

——阳志平

「安静者」。它语出《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这是一段我反复吟诵,赞赏不已的好文字,谈尽人情世故与求知真相。翻译为认知科学版,意思是:1)no zuo no die;2)有理性思维才算聪明,光智商不够;3)高理性思维符合自然之道,能规避风险;4)怎样提高理性思维?致虚与守静。也就是古版专念与自我决定论;5)光理性思维还不够,还需同理心与灵性。同理心来自换位思考,灵性来自登高山,涉大川,观沧海,与自然一体。

——阳志平

而洋为今用,可以是找本布尔迪厄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亨利泰费尔的社会认同论,读取其中的思想理论框架,应用到现实社会观察分析中,看靠不靠谱。

下一步进阶可以理为文用,将数理模型用来比划人生和社会,就如维纳的控制论,司马贺的物理符号系统,读读《人有人的用处》《人工科学》《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创新算法》等书,去跨越学科的藩篱,跨过文理的人为分割线,能更好建立对于真实世界的「最小全局认识」。

有了基本的科学素养,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在尝试文为理用,避免民科的大坑,而又有对人性的洞察,正如马奇所言,成为一个管道工和诗人的综合体,成为一个能理解真理、美和正义的人,兼容人文与科技,同备工具理性和广义理性。

alissli commented 5 years ago

「三支决策」与「时空变形」这个点的结合很有意思。但对引用出处论文里马云例子的分析,直觉上很不能被说服。第一印象是想到民主制的三权分立,读了原文出处的分析后,思考如下:

还有点不服的地方是,作者轻描淡写地说马云未必是想到「三支决策」而推出「支付宝支付」这种方式就过去了。选择这种支付方式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决策应该是有资料可查的。这种支付方式是否淘宝首创?如果还是参考国外的话,取源头例子更好一点。(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还是ebay收购paybal在先,Musk是2002年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