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blue / learn

各学科知识
11 stars 3 forks source link

安静的重要性 #360

Open huangblue opened 7 years ago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看到大学教室前面一句话: 安静一些,灵感多一些。安静是自古以来古代圣贤对弟子的教诲: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智。佛教也告诉我们静能生慧。 大脑对外界的吵杂会糊涂,无法集中精神,而安静则使我们集中思想,更好的思考,乃至记忆 所以,静一些,让鸟鸣重新回来,让我们听到心跳的声音。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http://m.rs66.com/renshengganwu/93477.html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人生应该拥有一颗宁静之心

2013-10-14 09:46 来自人生感悟 阅:4174次

  自古以来,先贤哲人就已经告诉了人们宁静的好处:在大自然中追寻幽深玄远的清雅乐趣,探询一种悠然超脱的情怀,获得纯静清明的人生。      宁静是一种独到的意境。“动以养生,静以养性”,指的就是在宁静的环境中,有一种无言的氛围,一种冥冥中心领神会的美丽。宁静是超脱,而非消极遁世,更不是看破红尘,甘于沉沦,宁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在喧闹中追求宁静,唯宁静才真正属于自己,宁静永远与潇洒同行。      宁静,并非是内心的平静,而是用心去思考外界的事物,于不急不燥之中看待复杂的事物。静,只是相对的,万事万物没有静止不变的。静,是为了有一个相对立体思考的时间,它是一种外在的静止、内在飞驰的运动。安静的梦醒,宁静的思考,心静则明,水止方能照物。“如果你觉得快乐,那么你就是佛;如果你天天快乐,那么你天天是佛。”“心既是佛,佛即是心。”即使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就短暂,“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远离了喧嚣和浮躁,明天的微笑,会把淡泊和宁静引入人生。也唯有宁静,才能够致远。      从医学角度讲,心灵的宁静使人阴阳平衡,气血和顺,情绪镇定。心静则杂念除,杂念除则气血通,气血通则身心健。假若遇到财货即思争夺,遇到功名就相索取,遇到权势就想攀附,遇到困难就想推委……外表看似镇静,思想深处却如惊涛骇浪,整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种人往往是未老先衰。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宁静之心的内涵有那些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宁静之心是一种智慧。宁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涵养,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和透视,一种人生航向的坐标,一种生活的智慧。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就能让人放松心情,调控自己的生活节奏,有计划进行;就能让人看到细节,从细小的事情做起,不再浮躁。      宁静之心是一种超越。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拥有了一颗宁静的心,会用全新的观点看世界,自己与他人。当人在前行的道路上拼搏向前时,会注意远方的灯塔,即使周围微光点点甚至漆黑一片时,也不会为此而深感寂寞和失落。当人遇到不公正、遇到误解、遇到委屈,就不会伤心,就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自怨自艾。      宁静之心是一种胸怀。当人遭到挫折并对前途心灰意冷时,需要用宁静的心去对待,这样,人才能重新振作起来,乐观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当人斗志昂扬,深信成功就在不远之处之时,亦要用冷静的心态去对待,这样才能谨小慎微,赢得最终的胜利。      宁静之心是一种心态。宁静的心境,不是天生就有。它是一个人在阅遍了人情冷暖,尝够了世态炎凉,懂得了“月有阴晴圆缺”的道理之后,渐渐形成的一种淡定。宁静的心境,如林中的清泉,澄澈透亮,心明如镜却又静如处子。宁静之人,不屑于计较,做自己就好;懂得宽容,原谅众生,也原谅这个不成熟的世界。      宁静之心是一种修行。一个“静”字,既是方法,又是心态。在繁杂的人世间,能够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随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细细品味生命的微妙,无疑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人生境界。宁静的心境,不是天生就有。它是一个人在阅遍了人情冷暖,尝够了世态炎凉,懂得了“月有阴晴圆缺”的道理之后,渐渐形成的一种淡定。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宁静之心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六点:      拥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应该心态平常。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视富贵如浮云,这是何等的淡定和宁静。作为做人做事,要赢得心灵的的宁静,必须有一颗平常心,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静安然。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人们在具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所谓平常心,就是指一种平和积极的心态,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活在当下,活出精彩”。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如孟子所说的:“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始终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要常怀感激之心,感激生活,感谢身边的人,要有开阔的胸怀,对事物要拿得起,放得下。所以,人生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况看得很清楚,对于能做、不能做;该做、不该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这就是智慧。      拥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应该摆正心态。心态,即心理状态。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一个幸运儿,如果心态不正常,可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个命运坎坷的人,如果心态好,照样可以笑口常开。评价自己,也要有良好的心态。如果把自己看得过重,就可能陷入孤立。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但在高兴之时,切不可彻夜狂欢;情绪低落之时,更无须寻死觅活,应调整心态,淡定从容地去面对这一切。要学会理解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人生前进的旅途中,崎岖而又充满希望,失望而又不满诱惑。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不称心的事,应该以宽容之心去对待一切事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宽容一切,用一颗豁达开朗且宽大为怀的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拥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应该顺其自然。风雨坎坷人生路上有失败就会有成功,有完美就会有缺陷,且让一切顺其自然,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记忆里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鲜的事和物。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要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就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就要更加努力。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把握每一个瞬间,试着去做,去面对每一个昨天、今天和明天。人生中的成败得失,全凭把握,纵使历经所有的艰辛苦难,始终要保持一种心境---顺其自然。      拥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应该豁达大度。所谓大度就是气量宽宏能容人,豁达大度,大度包容。做人应该大度,这个话题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这也是在说做人的一种品格,这种品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经过磨炼逐步形成的。大度包容是美德,就像大海容纳百川才有了浩瀚博大,山川容纳万树才有了葱郁秀丽,面对生活中的“沙子”我们试着去大度的包容吧,用一颗博大的心胸去包容苦难和伤痛,那样生活才会更加充实美好!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唯如此,才能高瞻远瞩,明察秋毫。      拥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应该淡泊明志。淡泊明志,使人去品味感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心静如水胸襟开阔。淡泊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宠辱不惊,得失不计,洗尽奢华,抛却浮躁。要能置身于纷繁之中而又心处纷繁之外。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还应有不在乎得失和成败的勇气。宠辱心不惊,得失皆淡然,方能达观进取,笑对人生。“淡泊”是一种深藏于心底的明镜,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淡泊不是平庸,而是于沉静中孕育着明天的辉煌。淡泊能抚慰、净化、沉静人的灵魂,使人心无旁骛地去勇攀高峰。      拥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应该镇定自若。镇定自若是一个人的气质和风范,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当作没什么事情似的。心态平静的人应该镇定自若,知足常乐,心态轻松,用平常的心去追求平淡的幸福生活,沉着镇静。所以,喜欢宁静的人往往镇定自若,无忧无虑,善于控制感情。可以沉淀出纷杂的浮躁,尽滤出人生杂质,使身心平和,悟出生活的真谛,活得轻松愉快。正如哲人所说:“把尘世间的繁喧堆积到愚人的脚下吧,请赐予我回归宁静的心灵!”      文/罗文博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https://tieba.baidu.com/f?kz=4423872553&mo_device=1&ssid=1c5561656c796e30fd0b&from=1012852s&uid=0&pu=sz@320_1004,ta@iphone_2_6.0_11_8.8,usm@0&bd_page_type=1&baiduid=A8DB5CAD88C050754331F2D912661FB9&tj=www_normal_1_10_10_title?pn=0&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佛门吧38w 几种重要的修习方法:关于心智的培育 头像 耀诚居士 1楼2016-3-19 操作 佛说:‘比丘们!病有两种。那两种呢?肉体的病和心智的病。有人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一百多年肉体都不生病。但是,比丘们啊!世间除了心无染著的人(就是说,除了阿罗汉以外〔注一〕,心智方面能有片刻不生病的的人,都是稀有难得的啊!’ 佛的教诲,尤其是他所教的修习方法,其目的在培养健康、均衡和宁静的心理,使臻完美。不幸的是:佛教中几乎没有什么法门,像‘修习’那样被教徒及非教徒所误解。只要一提到‘修习’,马上就使人想到逃避日常生活,摆起某种姿势,像石窟里或寺院佛堂中的塑像一般,在远离尘嚣的处所,以从事某种秘密或神秘的冥想,或专住于神游。真正佛教的修习,完全不是这种的逃避。佛在这一主题方面所教的内容,大大的被误解或极少的被了解。以致到了后世,修习方法变质败坏,竟成为一种仪式,其手续繁杂几乎成为专门学问了。〔注二〕 大多数的人对于修习(或称瑜伽)有兴趣,其目的乃在获得若干精神或秘密的力量,诸如为旁人所无的‘第三只眼’等。若干年前,就曾有一位印度佛教尼师,想练成以耳视物的神通。而当时她的视力极好,并未丧失。这种念头无他,只是精神颠倒而已;所以仍然只是渴求权力的贪欲在作祟。 英文中所用以代表巴利原文 bhavana (修习)的 meditation (沉思、冥索)一词,十分不妥。Bhavana 的意义是培育、发展,尤指心智的培育与发展。肯定点说,佛教中的修习,正是百分之百的心智培育的意思。它的目的,在涤荡淫欲、憎恚、怠惰、焦虑、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骚乱不净,一方面又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识、意志力、精进力、分析力、自信、欢喜心、宁静的心境等优良品性,以冀最后导致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入最后的真理、涅槃。 修习有两种。一种是发展注意力使能集中,所谓心一境性(亦称奢摩他、三摩地、止等)。经中有许多方法,修之可达到最高的神秘境界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这些境界,跟据佛说,都是心造心生的、是缘成的(有为法)。它们与实相、真理、涅槃无关。这一种的修习,在佛世以前已经有了。因此,它不是纯粹佛教的,但是佛教也并未将它从佛教的修习方法中剔除。可是这种方法并不是证入涅槃的要件。佛在自己证正觉以前,就曾在不同的师门下,学过这种瑜伽法门,而达到了最高的神秘境界。可是,他并不以之为满足,因为它们并不能予他以彻底的解脱,也不能使他亲见最终的实相。他认为这种神秘境界只是‘此生中愉快的生活’或‘平静的生活’,如此而已。〔注三〕 因此,他发明了另一种的修习,叫做毗婆舍那(观),深刻地察照万物的本性,以导致心灵的完全解脱,而证入最终的真理、涅槃。这才是主要的佛教的修习的方法、佛教的心智培育法。它是跟据观察、警觉、洞照与忆念而作的一种分析法。 在区区数页短纸中,要详论这一广泛的议题,是不可能的。以下只是一个简单粗浅的尝试,以略明真正的佛教修习——心智的培育或心智的发展——其实用的方法为如何而已。 佛所说的法中,有关心智发展(修习)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叫做《念住经》(巴利文《长部第二十二经》或《中部第十经》)。这部经传统上极受尊敬。不但在寺院中经常定时背诵,在佛教家庭中亦复如是,而尤家人团坐虔诚聆听。比丘们亦常在垂死人的病榻边读诵此经,以净化临终者最后的念头。 这经中所创导的修习方法,既不离世亦不遁世。相反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日常的活动、我们的忧悲喜乐、我们的语言思想、我们所从事的道德与理性的活动,靡不相关。 这部经共分四大部份:第一部分是关于身体的,第二部分关于感觉与感受,第三部分关于心智,第四部分则关于各种道德的与理性的课题(法)。 头像 耀诚居士 2楼2016-3-19 操作 这里有一事必须明白牢记:不论修习什么方法,要紧的是念念分明,忆持不忘,并须注意观察。 有一个最为人所熟知、喜好而又是最实用的修习法门,叫做‘忆念出入息法(数息观)’。这是与身体有关的。只有在修习这一法门时,才需要采取一种经中指定的特别姿势。经里所指示的其他修习方法,就无此限制,无论行住坐卧都可随意为之。但修习数息观则必须跟据经典趺跏而坐,保持身躯端直而心念警觉。趺跏而坐不易实行,非一切国家人士(尤其是西方人士)所能清轻易办到。因此,趺跏坐有困难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只要身体端直,心神警觉就行。这项修习中,端坐极为重要,但不是僵坐。两手须很舒适地搁在膝上。如此坐定后,可将两眼闭合,或凝视鼻端,随各人方便为之。 每人日夜呼吸不停,但自己丝毫不觉,因为从未有人以分秒的时间,将心神贯注在呼吸上。而如今要做的,正是这个。(方法是)照平时一样的一呼一吸,丝毫不要用力。只将精神集中于这呼出吸入上,凝神观察这吸进呼出的动作,保持对这呼吸的警觉,使时刻都了了分明于这一动态。你呼吸时,有时深,有时浅。这并不打紧,只顾自自然然的呼吸去。惟一的一点是你在深呼吸时,心中须有数这些是深呼吸,如此这般。换言之,你的心力须集中在呼吸上,使你对于它的动作变化,无不了然于心。忘掉你的周围环境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不可抬眼视物,这样的试练五至十分钟。 开头的时候,你会发觉全神灌注在呼吸上,非常的不容易。你会奇怪你的心这么这样会跑,它就是不肯停下来。你想东想西,耳中只听到外面的声音。你的脑筋混乱、思绪纷飞。你也会觉得沮丧失望。但是如果你继续不停的练习,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至十分钟,慢慢的,你的心就会集中在呼吸上了。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经验到一刹那(的定境),你的心神全部灌注在呼吸上,连近身的声音也都充耳不闻,一时间外境俱泯。这一短时间的(定境),是一种了不起的经验,充满了喜悦与宁静。你但愿能继续保持它,但是这时你还作不到这一点。不过只要你经常不停的练习,这种经验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而每次定的时间也会逐渐加长。这就是你系心於呼吸上至忘我之境的时候了。只要你老觉得有你自己存在,你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任何别的东西。 这个念念不离呼吸的修习法,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种。其目的在发展注意力,以达到非常高的禅定境界。此外,集中注意力(定力),对于任何深刻的了解、深透的内观,以洞察万物的本性包括体证涅槃,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这些,呼吸的练习更有立竿见影的效验。它对你健康上大有裨益;能增进你的安眠,松弛紧张的身心,增进日常工作的效率。它能使你宁静安详。即令在你精神紧张或兴奋的时候,如果练习几分钟的数息,你就会马上觉得安静平定了下来,好像在一段休息之后刚刚觉醒一般。 色相海: 睡觉前数息最终睡着了 2016-3-19

冠能犬粮 广告 冠能618专场 5折开抢 挑战年中冰点价

头像 耀诚居士 4楼2016-3-19 操作 另一种非常重要、实用而有益的修习方法(心智的发展)是:不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动手也好,日常起居也好,从事公私工作也好,要时刻念兹在兹了了分明于你的每一举动。你或卧或立或坐或行,或安眠,或曲臂伸腿,回顾前瞻,穿衣吃饭,言谈静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以及其他种种活动,你必须时时刻刻了了分明于你所作的每一动作。也就是说,你必须生活在当前的瞬间中、现在的行为中。这并不是说你不应想到过去未来。相反的,你在与眼前的时刻行为有关的方面,一样可以想到过去未来。 一般的人,并不生活在他们眼前的生活中,他们都生活在过去或未来里。虽然看外表他们似乎是在此时此地做著些什么,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他们思想中的另一世界里,生活在虚构的问题与苦闷里。通常他们是活在过去的记忆中,或对未来的欲望与悬揣之中。因此,他们并不生活在他们目前在做的工作里,也不乐于这工作。所以,他们就对现况不满、不开心,而自然而然的不能对当前像是在做的工作,献出全部的身心了。 有时你在餐馆里,看见有人一边吃饭一边阅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事。他给你的印象是一个大忙人,连吃东西都没有时间。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吃东西,还是在阅读。你也许可以说他正两事一起做,而实际上,他那样也没做,也那样都做得没味道。他的心神不宁而紧张,不乐意做目前正在做的事,不生活在眼前的瞬间,却不知不觉地、愚蠢地想要逃避人生。(这意思却不是说在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和朋友谈天)。 不论你想什么办法,你都无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著,不管是在村镇里,还是在岩窟里,你必须面对人生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间,不是已经死掉而消逝了的过去回忆,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来梦想。一个生活在眼前的瞬间中的人,所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乐的人。 有人问佛,为什么他的弟子们过著简单平静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却如此精神焕发?佛说:‘他们不悔既往,不瞑索将来。他们生活在现前的时间中,因此他们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像碧绿的芦苇在骄阳中被刈断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注四〕 修习念住法,并不是要你想或是觉得‘我在做这个’、‘我在做那个’。不对!恰正相反。你一想到‘我再做这个’,你就觉得有个自己而不能生活在你的行为中了。你是生活在‘我存在’的意念里,而你的工作也就糟蹋了。你应当完全忘了自己,而全心全意的浸润在工作中。一个演讲者一自觉到‘我对听众演讲’,他的讲话就混乱了,思绪也不连贯了。但是如果他一心讲演他的题目,整个地忘了自己,他的表现才是最好的。他一定讲得很精彩,解释的很明白。一切伟大的杰构,艺术的、诗歌的、智识的、心灵的,都是在它们的创作人完全浸润在工作中的时候所产生的,在他们完全忘我而不自觉的时候所产生。 这个佛所传授的,在一切时中都要念念分明(的念住法),也就是要生活在眼前的一瞬间里,生活在眼前的活动里。(禅宗的方法,也是脱胎于此项教导。)在这一种修习法门里,你无须实施某种特定的活动才能发展念念分明的能力。你只须随时了知你所做的一切事,你不必专为特定的修习方法花费一秒钟的宝贵时间。你只要养成经常警觉的习惯,不分昼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上,时刻都了了分明就可以了。上述两种修习方法,都与我们的身体有关。 还有一种发展心智的方法,是关系我们的一切感受的;愉快的、不愉快的、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举一个例子:比方你正经验到一种不快乐而悲哀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头脑模糊不清,情绪低落。有时候,你甚至于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快的情绪。第一,你得先训练自己不为不快的情绪而不快,不要为了烦恼而益增烦恼。而须设法清楚的看到为什么会有不快、烦恼或悲哀的情绪或感觉。设法审察它如何生起,生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消失,如何止息。要以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去观察审度它,不要有丝毫主观的反应;须像科学家观察事物一样。在这里,你也不可以‘我的感觉’、‘我的情绪’的主观态度来看它,而只应客观地视之为‘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你又得忘掉‘我’的虚妄观念。你一旦看出它的本质,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心中对这情绪就渐渐的变得冷静淡漠,无动于中,而成为超脱自在。对于一切感受与情绪都是如此。 头像 耀诚居士 5楼2016-3-19 操作 现在来谈谈有关心的修习。在你的情感热烈奔放或泰然自若的时候,心中充满嗔恚、嫉妒或是柔情、慈悲的时候,头脑昏迷惶惑或是清楚明了的时候,凡此等等的时候,你对这种种情况都须完全有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常常不敢或羞于观察自心;所以,我们宁愿逃避它。我们应当勇敢诚恳的去正视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镜中看自己的脸一样。〔注五〕 这时,我们的态度,不是批评裁判,也不是分辨是非善恶,只是单纯的观察、侦视、审度。你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学家。你观察你的心,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的真实性质时,你就不再会对它的情感、情绪与各种状态产生意象。这一来你就变得超脱自在,而能够如实了知万物的本来面目了。 举一个例来说:比方你真的生气了。气愤与憎恨心理使你失去了理性。奇怪而矛盾的是:一个生气的人,并不真正的知道他在生气。一旦他察觉这一心境,看到自己在生气,他的怒火就好像变得不好意思,似乎自知其可耻而开始平息。你应当审察它的性质,如何生起?如何消失?这时你又须切记:不可想‘我在生气’或想到‘我的怒火’。你只须明白了知你生气的心情,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它、审查它。对一切情绪、情感与心境,都应采取这一态度。 另外,还有一种对于伦理、心灵与理性方面问题的修习。我们对这类课题所做的一切研究、阅读、商讨、谈论、思索,都包括在这类修习之内。阅读本书并对书内所讨论的题目作深刻的思考,都是一种修习。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差摩迦与一群比丘的一席话曾导致全体共证涅槃。这也是一种修习。 因此,用这一种的修习方法,你可以研究、思量、审度下列的五盖: (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法。 这五盖就是防碍任何明觉,事实上也就是防碍任何进步的五种障碍。一个人如果被这五盖所覆蔽而不知怎样去祛除它们,他就不能分辨是非善恶。 你也可以修习七觉支,就是: (一)念觉支:无论在从事精神或肉体活动的时候,随时保持念念分明,如前文所述。 (二)择法觉支:钻研探究各种有关教义的问题。这包括一切宗教、伦理、以及哲学的学习、阅读、研究、讨论、交谈、和参考有关教义的专题演讲等。 (三)精进觉支:以坚定的决心,努力不懈,以底于成。 (四)喜觉支:与消极、忧郁、悲愁、适正相反的心里状态。 (五)轻安觉支:身心的松弛,勿令身心僵硬呆滞。 (六)定觉支:前文已论及。 (七)行舍觉支:以宁静安详、不惧不乱的心情,应付人生一切变故。 要培育这些德性,最重要的事,是要有一个真正的誓愿,立定一个百折不挠的志向。至于发展上述每一种品性所必须具备的物质以及精神条件,本书中另有叙述。 你也可以用五蕴做修习的题目,如参究‘何为众生?’‘叫做我的是什么?’等问题。也可以用四谛,如前文所论。参究这些问题,就构成第四种的修习方法(即法念住),以导致最高真理的亲证。 除了在这里所讨论者以外,尚有许多修习的题目。照传统说共有四十种之多。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四无量心的修习。(一)慈心无量:将无限量的慈心,普爱一切众生,不分轩轾,犹如慈母钟爱独子,一般无二。(二)悲心无量:对一切在灾难痛苦中的众生,普遍以悲心护持被覆。(三)喜心无量:对他人的成功、福祉及快乐,寄以无限同情的喜悦。(四)舍心无量:对人生一切变迁泰然自若。 头像 耀诚居士 6楼2016-3-19 操作 节选自化普乐尊者《佛陀的启示》 耀诚居士: 顶礼化普乐尊者 2016-3-21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佛门吧38w 几种重要的修习方法:关于心智的培育 头像 耀诚居士 1楼2016-3-19 操作 佛说:‘比丘们!病有两种。那两种呢?肉体的病和心智的病。有人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一百多年肉体都不生病。但是,比丘们啊!世间除了心无染著的人(就是说,除了阿罗汉以外〔注一〕,心智方面能有片刻不生病的的人,都是稀有难得的啊!’ 佛的教诲,尤其是他所教的修习方法,其目的在培养健康、均衡和宁静的心理,使臻完美。不幸的是:佛教中几乎没有什么法门,像‘修习’那样被教徒及非教徒所误解。只要一提到‘修习’,马上就使人想到逃避日常生活,摆起某种姿势,像石窟里或寺院佛堂中的塑像一般,在远离尘嚣的处所,以从事某种秘密或神秘的冥想,或专住于神游。真正佛教的修习,完全不是这种的逃避。佛在这一主题方面所教的内容,大大的被误解或极少的被了解。以致到了后世,修习方法变质败坏,竟成为一种仪式,其手续繁杂几乎成为专门学问了。〔注二〕 大多数的人对于修习(或称瑜伽)有兴趣,其目的乃在获得若干精神或秘密的力量,诸如为旁人所无的‘第三只眼’等。若干年前,就曾有一位印度佛教尼师,想练成以耳视物的神通。而当时她的视力极好,并未丧失。这种念头无他,只是精神颠倒而已;所以仍然只是渴求权力的贪欲在作祟。 英文中所用以代表巴利原文 bhavana (修习)的 meditation (沉思、冥索)一词,十分不妥。Bhavana 的意义是培育、发展,尤指心智的培育与发展。肯定点说,佛教中的修习,正是百分之百的心智培育的意思。它的目的,在涤荡淫欲、憎恚、怠惰、焦虑、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骚乱不净,一方面又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识、意志力、精进力、分析力、自信、欢喜心、宁静的心境等优良品性,以冀最后导致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入最后的真理、涅槃。 修习有两种。一种是发展注意力使能集中,所谓心一境性(亦称奢摩他、三摩地、止等)。经中有许多方法,修之可达到最高的神秘境界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这些境界,跟据佛说,都是心造心生的、是缘成的(有为法)。它们与实相、真理、涅槃无关。这一种的修习,在佛世以前已经有了。因此,它不是纯粹佛教的,但是佛教也并未将它从佛教的修习方法中剔除。可是这种方法并不是证入涅槃的要件。佛在自己证正觉以前,就曾在不同的师门下,学过这种瑜伽法门,而达到了最高的神秘境界。可是,他并不以之为满足,因为它们并不能予他以彻底的解脱,也不能使他亲见最终的实相。他认为这种神秘境界只是‘此生中愉快的生活’或‘平静的生活’,如此而已。〔注三〕 因此,他发明了另一种的修习,叫做毗婆舍那(观),深刻地察照万物的本性,以导致心灵的完全解脱,而证入最终的真理、涅槃。这才是主要的佛教的修习的方法、佛教的心智培育法。它是跟据观察、警觉、洞照与忆念而作的一种分析法。 在区区数页短纸中,要详论这一广泛的议题,是不可能的。以下只是一个简单粗浅的尝试,以略明真正的佛教修习——心智的培育或心智的发展——其实用的方法为如何而已。 佛所说的法中,有关心智发展(修习)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叫做《念住经》(巴利文《长部第二十二经》或《中部第十经》)。这部经传统上极受尊敬。不但在寺院中经常定时背诵,在佛教家庭中亦复如是,而尤家人团坐虔诚聆听。比丘们亦常在垂死人的病榻边读诵此经,以净化临终者最后的念头。 这经中所创导的修习方法,既不离世亦不遁世。相反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日常的活动、我们的忧悲喜乐、我们的语言思想、我们所从事的道德与理性的活动,靡不相关。 这部经共分四大部份:第一部分是关于身体的,第二部分关于感觉与感受,第三部分关于心智,第四部分则关于各种道德的与理性的课题(法)。 头像 耀诚居士 2楼2016-3-19 操作 这里有一事必须明白牢记:不论修习什么方法,要紧的是念念分明,忆持不忘,并须注意观察。 有一个最为人所熟知、喜好而又是最实用的修习法门,叫做‘忆念出入息法(数息观)’。这是与身体有关的。只有在修习这一法门时,才需要采取一种经中指定的特别姿势。经里所指示的其他修习方法,就无此限制,无论行住坐卧都可随意为之。但修习数息观则必须跟据经典趺跏而坐,保持身躯端直而心念警觉。趺跏而坐不易实行,非一切国家人士(尤其是西方人士)所能清轻易办到。因此,趺跏坐有困难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只要身体端直,心神警觉就行。这项修习中,端坐极为重要,但不是僵坐。两手须很舒适地搁在膝上。如此坐定后,可将两眼闭合,或凝视鼻端,随各人方便为之。 每人日夜呼吸不停,但自己丝毫不觉,因为从未有人以分秒的时间,将心神贯注在呼吸上。而如今要做的,正是这个。(方法是)照平时一样的一呼一吸,丝毫不要用力。只将精神集中于这呼出吸入上,凝神观察这吸进呼出的动作,保持对这呼吸的警觉,使时刻都了了分明于这一动态。你呼吸时,有时深,有时浅。这并不打紧,只顾自自然然的呼吸去。惟一的一点是你在深呼吸时,心中须有数这些是深呼吸,如此这般。换言之,你的心力须集中在呼吸上,使你对于它的动作变化,无不了然于心。忘掉你的周围环境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不可抬眼视物,这样的试练五至十分钟。 开头的时候,你会发觉全神灌注在呼吸上,非常的不容易。你会奇怪你的心这么这样会跑,它就是不肯停下来。你想东想西,耳中只听到外面的声音。你的脑筋混乱、思绪纷飞。你也会觉得沮丧失望。但是如果你继续不停的练习,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至十分钟,慢慢的,你的心就会集中在呼吸上了。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经验到一刹那(的定境),你的心神全部灌注在呼吸上,连近身的声音也都充耳不闻,一时间外境俱泯。这一短时间的(定境),是一种了不起的经验,充满了喜悦与宁静。你但愿能继续保持它,但是这时你还作不到这一点。不过只要你经常不停的练习,这种经验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而每次定的时间也会逐渐加长。这就是你系心於呼吸上至忘我之境的时候了。只要你老觉得有你自己存在,你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任何别的东西。 这个念念不离呼吸的修习法,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种。其目的在发展注意力,以达到非常高的禅定境界。此外,集中注意力(定力),对于任何深刻的了解、深透的内观,以洞察万物的本性包括体证涅槃,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这些,呼吸的练习更有立竿见影的效验。它对你健康上大有裨益;能增进你的安眠,松弛紧张的身心,增进日常工作的效率。它能使你宁静安详。即令在你精神紧张或兴奋的时候,如果练习几分钟的数息,你就会马上觉得安静平定了下来,好像在一段休息之后刚刚觉醒一般。 色相海: 睡觉前数息最终睡着了 2016-3-19

冠能犬粮 广告 冠能618专场 5折开抢 挑战年中冰点价

头像 耀诚居士 4楼2016-3-19 操作 另一种非常重要、实用而有益的修习方法(心智的发展)是:不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动手也好,日常起居也好,从事公私工作也好,要时刻念兹在兹了了分明于你的每一举动。你或卧或立或坐或行,或安眠,或曲臂伸腿,回顾前瞻,穿衣吃饭,言谈静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以及其他种种活动,你必须时时刻刻了了分明于你所作的每一动作。也就是说,你必须生活在当前的瞬间中、现在的行为中。这并不是说你不应想到过去未来。相反的,你在与眼前的时刻行为有关的方面,一样可以想到过去未来。 一般的人,并不生活在他们眼前的生活中,他们都生活在过去或未来里。虽然看外表他们似乎是在此时此地做著些什么,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他们思想中的另一世界里,生活在虚构的问题与苦闷里。通常他们是活在过去的记忆中,或对未来的欲望与悬揣之中。因此,他们并不生活在他们目前在做的工作里,也不乐于这工作。所以,他们就对现况不满、不开心,而自然而然的不能对当前像是在做的工作,献出全部的身心了。 有时你在餐馆里,看见有人一边吃饭一边阅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事。他给你的印象是一个大忙人,连吃东西都没有时间。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吃东西,还是在阅读。你也许可以说他正两事一起做,而实际上,他那样也没做,也那样都做得没味道。他的心神不宁而紧张,不乐意做目前正在做的事,不生活在眼前的瞬间,却不知不觉地、愚蠢地想要逃避人生。(这意思却不是说在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和朋友谈天)。 不论你想什么办法,你都无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著,不管是在村镇里,还是在岩窟里,你必须面对人生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间,不是已经死掉而消逝了的过去回忆,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来梦想。一个生活在眼前的瞬间中的人,所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乐的人。 有人问佛,为什么他的弟子们过著简单平静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却如此精神焕发?佛说:‘他们不悔既往,不瞑索将来。他们生活在现前的时间中,因此他们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像碧绿的芦苇在骄阳中被刈断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注四〕 修习念住法,并不是要你想或是觉得‘我在做这个’、‘我在做那个’。不对!恰正相反。你一想到‘我再做这个’,你就觉得有个自己而不能生活在你的行为中了。你是生活在‘我存在’的意念里,而你的工作也就糟蹋了。你应当完全忘了自己,而全心全意的浸润在工作中。一个演讲者一自觉到‘我对听众演讲’,他的讲话就混乱了,思绪也不连贯了。但是如果他一心讲演他的题目,整个地忘了自己,他的表现才是最好的。他一定讲得很精彩,解释的很明白。一切伟大的杰构,艺术的、诗歌的、智识的、心灵的,都是在它们的创作人完全浸润在工作中的时候所产生的,在他们完全忘我而不自觉的时候所产生。 这个佛所传授的,在一切时中都要念念分明(的念住法),也就是要生活在眼前的一瞬间里,生活在眼前的活动里。(禅宗的方法,也是脱胎于此项教导。)在这一种修习法门里,你无须实施某种特定的活动才能发展念念分明的能力。你只须随时了知你所做的一切事,你不必专为特定的修习方法花费一秒钟的宝贵时间。你只要养成经常警觉的习惯,不分昼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上,时刻都了了分明就可以了。上述两种修习方法,都与我们的身体有关。 还有一种发展心智的方法,是关系我们的一切感受的;愉快的、不愉快的、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举一个例子:比方你正经验到一种不快乐而悲哀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头脑模糊不清,情绪低落。有时候,你甚至于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快的情绪。第一,你得先训练自己不为不快的情绪而不快,不要为了烦恼而益增烦恼。而须设法清楚的看到为什么会有不快、烦恼或悲哀的情绪或感觉。设法审察它如何生起,生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消失,如何止息。要以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去观察审度它,不要有丝毫主观的反应;须像科学家观察事物一样。在这里,你也不可以‘我的感觉’、‘我的情绪’的主观态度来看它,而只应客观地视之为‘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你又得忘掉‘我’的虚妄观念。你一旦看出它的本质,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心中对这情绪就渐渐的变得冷静淡漠,无动于中,而成为超脱自在。对于一切感受与情绪都是如此。 头像 耀诚居士 5楼2016-3-19 操作 现在来谈谈有关心的修习。在你的情感热烈奔放或泰然自若的时候,心中充满嗔恚、嫉妒或是柔情、慈悲的时候,头脑昏迷惶惑或是清楚明了的时候,凡此等等的时候,你对这种种情况都须完全有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常常不敢或羞于观察自心;所以,我们宁愿逃避它。我们应当勇敢诚恳的去正视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镜中看自己的脸一样。〔注五〕 这时,我们的态度,不是批评裁判,也不是分辨是非善恶,只是单纯的观察、侦视、审度。你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学家。你观察你的心,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的真实性质时,你就不再会对它的情感、情绪与各种状态产生意象。这一来你就变得超脱自在,而能够如实了知万物的本来面目了。 举一个例来说:比方你真的生气了。气愤与憎恨心理使你失去了理性。奇怪而矛盾的是:一个生气的人,并不真正的知道他在生气。一旦他察觉这一心境,看到自己在生气,他的怒火就好像变得不好意思,似乎自知其可耻而开始平息。你应当审察它的性质,如何生起?如何消失?这时你又须切记:不可想‘我在生气’或想到‘我的怒火’。你只须明白了知你生气的心情,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它、审查它。对一切情绪、情感与心境,都应采取这一态度。 另外,还有一种对于伦理、心灵与理性方面问题的修习。我们对这类课题所做的一切研究、阅读、商讨、谈论、思索,都包括在这类修习之内。阅读本书并对书内所讨论的题目作深刻的思考,都是一种修习。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差摩迦与一群比丘的一席话曾导致全体共证涅槃。这也是一种修习。 因此,用这一种的修习方法,你可以研究、思量、审度下列的五盖: (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法。 这五盖就是防碍任何明觉,事实上也就是防碍任何进步的五种障碍。一个人如果被这五盖所覆蔽而不知怎样去祛除它们,他就不能分辨是非善恶。 你也可以修习七觉支,就是: (一)念觉支:无论在从事精神或肉体活动的时候,随时保持念念分明,如前文所述。 (二)择法觉支:钻研探究各种有关教义的问题。这包括一切宗教、伦理、以及哲学的学习、阅读、研究、讨论、交谈、和参考有关教义的专题演讲等。 (三)精进觉支:以坚定的决心,努力不懈,以底于成。 (四)喜觉支:与消极、忧郁、悲愁、适正相反的心里状态。 (五)轻安觉支:身心的松弛,勿令身心僵硬呆滞。 (六)定觉支:前文已论及。 (七)行舍觉支:以宁静安详、不惧不乱的心情,应付人生一切变故。 要培育这些德性,最重要的事,是要有一个真正的誓愿,立定一个百折不挠的志向。至于发展上述每一种品性所必须具备的物质以及精神条件,本书中另有叙述。 你也可以用五蕴做修习的题目,如参究‘何为众生?’‘叫做我的是什么?’等问题。也可以用四谛,如前文所论。参究这些问题,就构成第四种的修习方法(即法念住),以导致最高真理的亲证。 除了在这里所讨论者以外,尚有许多修习的题目。照传统说共有四十种之多。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四无量心的修习。(一)慈心无量:将无限量的慈心,普爱一切众生,不分轩轾,犹如慈母钟爱独子,一般无二。(二)悲心无量:对一切在灾难痛苦中的众生,普遍以悲心护持被覆。(三)喜心无量:对他人的成功、福祉及快乐,寄以无限同情的喜悦。(四)舍心无量:对人生一切变迁泰然自若。 头像 耀诚居士 6楼2016-3-19 操作 节选自化普乐尊者《佛陀的启示》 耀诚居士: 顶礼化普乐尊者 2016-3-21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http://mp.weixin.qq.com/s/5bwrL9rJH-f7ciYUGYZihg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妙觉禅悦 李戈 - 生活觉美

禅修可让人脑变超导体 编者按:6月11日至13日,以“佛学、科学与未来”为主题的木鱼论坛在上海召开, 本次论坛涉及人工智能、VR、AR、ER、机器人等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朱清时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表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代科学和佛学谈宇宙的本体》主题演讲。作为自然科学家,朱清时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科学与佛法在认识世界方式上的不同,他指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佛学,结果自然令人失望,那怎样才能得到令人振奋的结果?以下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朱清时教授做主题演讲(资料图)

佛学实际上是要人们认识真理。那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佛学能认识真理?只有这两点讲清楚了,大家才能看懂佛学。

我们先来讲科学的认识方法是什么。科学认识真理的方法,是把研究对象完全独立于观察者之外,即观察者和研究对象是互相独立的。因此,科学要求存在客观实体,不论谁去观察,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结果都应相同,这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可重复性原则”。如果你做了个结论,但是别人不能重复,那你的结论就不会被认可。

而佛学认识真理的办法,跟科学完全不同。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用《楞严经》的语言来说就是“循业发现”,即业力大的人,认知能力就高,他所发现的宇宙的真理就会多。认知能力低的人会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他的问题被一个认知能力高于他的人解答后,他就会悟了。所以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是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就拿人类跟老虎来比较:老虎比人强大,但是为什么人类能把老虎消灭殆尽,变成濒危动物?这就是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高于老虎,所以人类最终超过了老虎。

我们会嘲笑老虎,嘲笑蚂蚁,因为它们的认知能力太低,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真理,它们却不可能认识到。但是我们认真想过没有?人跟人不一样,总是却存在极少数人拥有极高的认知能力。对于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他们可能一下子就能明白。

人们往往不知道这两种方法的差别,就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佛学,结果发现佛学的东西是不可重复的,然后就否定了佛学。但实际上,不可重复对佛学而言太自然了,一个高僧大德所认识到的真理,跟一个凡夫俗子所认识到的真理,必然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把高僧大德认识到的真理,让所有人都重复,那自然是不到的。所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佛学,结果自然令人失望。

这样大家就开始问了,佛学能提高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吗?我还是举物理学家的例子,因为物理学家的话最容易被当代人接受。约瑟夫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曾经创建过超导理论。超导体理论说的是,如果温度达到极低的时候,导体中的电子就不在骚动,电阻趋向于零,这个时候导体中间的电流就畅通无阻。约瑟夫孙后来很崇拜东方科学,他认为意识如同电流,人脑类似于导体,人如果加强修持,深入禅定,人脑就可以进入一种高度有序化的状态,当人禅定进入到这种超导状态时,大脑就可以获得常人无法获得的宇宙真理。

过去很多科学界的人士和一般人中的主流派都认为,出家人光靠打坐闭门苦思苦想闭门造车,但是现在我们能知道,他们打坐、禅定之后,他们的脑袋就会像超导体一样,可以把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很快地归纳总结,一下子深入到它的本质。所以高僧大德通过禅定能够认识到的真理,是现世中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瑜珈,禅修,冥想,普通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每人日夜呼吸不停,但自己丝毫不觉,因为从未有人以分秒的时间,将心神贯注在呼吸上。而如今要做的,正是这个。(方法是)照平时一样的一呼一吸,丝毫不要用力。只将精神集中于这呼出吸入上,凝神观察这吸进呼出的动作,保持对这呼吸的警觉,使时刻都了了分明于这一动态。你呼吸时,有时深,有时浅。这并不打紧,只顾自自然然的呼吸去。惟一的一点是你在深呼吸时,心中须有数这些是深呼吸,如此这般。换言之,你的心力须集中在呼吸上,使你对于它的动作变化,无不了然于心。忘掉你的周围环境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不可抬眼视物,这样的试练五至十分钟。 开头的时候,你会发觉全神灌注在呼吸上,非常的不容易。你会奇怪你的心这么这样会跑,它就是不肯停下来。你想东想西,耳中只听到外面的声音。你的脑筋混乱、思绪纷飞。你也会觉得沮丧失望。但是如果你继续不停的练习,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至十分钟,慢慢的,你的心就会集中在呼吸上了。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经验到一刹那(的定境),你的心神全部灌注在呼吸上,连近身的声音也都充耳不闻,一时间外境俱泯。这一短时间的(定境),是一种了不起的经验,充满了喜悦与宁静。你但愿能继续保持它,但是这时你还作不到这一点。不过只要你经常不停的练习,这种经验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而每次定的时间也会逐渐加长。这就是你系心於呼吸上至忘我之境的时候了。只要你老觉得有你自己存在,你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任何别的东西。 这个念念不离呼吸的修习法,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种。其目的在发展注意力,以达到非常高的禅定境界。此外,集中注意力(定力),对于任何深刻的了解、深透的内观,以洞察万物的本性包括体证涅槃,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这些,呼吸的练习更有立竿见影的效验。它对你健康上大有裨益;能增进你的安眠,松弛紧张的身心,增进日常工作的效率。它能使你宁静安详。即令在你精神紧张或兴奋的时候,如果练习几分钟的数息,你就会马上觉得安静平定了下来,好像在一段休息之后刚刚觉醒一般。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另一种非常重要、实用而有益的修习方法(心智的发展)是:不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动手也好,日常起居也好,从事公私工作也好,要时刻念兹在兹了了分明于你的每一举动。你或卧或立或坐或行,或安眠,或曲臂伸腿,回顾前瞻,穿衣吃饭,言谈静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以及其他种种活动,你必须时时刻刻了了分明于你所作的每一动作。也就是说,你必须生活在当前的瞬间中、现在的行为中。这并不是说你不应想到过去未来。相反的,你在与眼前的时刻行为有关的方面,一样可以想到过去未来。 一般的人,并不生活在他们眼前的生活中,他们都生活在过去或未来里。虽然看外表他们似乎是在此时此地做著些什么,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他们思想中的另一世界里,生活在虚构的问题与苦闷里。通常他们是活在过去的记忆中,或对未来的欲望与悬揣之中。因此,他们并不生活在他们目前在做的工作里,也不乐于这工作。所以,他们就对现况不满、不开心,而自然而然的不能对当前像是在做的工作,献出全部的身心了。 有时你在餐馆里,看见有人一边吃饭一边阅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事。他给你的印象是一个大忙人,连吃东西都没有时间。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吃东西,还是在阅读。你也许可以说他正两事一起做,而实际上,他那样也没做,也那样都做得没味道。他的心神不宁而紧张,不乐意做目前正在做的事,不生活在眼前的瞬间,却不知不觉地、愚蠢地想要逃避人生。(这意思却不是说在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和朋友谈天)。 不论你想什么办法,你都无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著,不管是在村镇里,还是在岩窟里,你必须面对人生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间,不是已经死掉而消逝了的过去回忆,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来梦想。一个生活在眼前的瞬间中的人,所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乐的人。 有人问佛,为什么他的弟子们过著简单平静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却如此精神焕发?佛说:‘他们不悔既往,不瞑索将来。他们生活在现前的时间中,因此他们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像碧绿的芦苇在骄阳中被刈断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注四〕 修习念住法,并不是要你想或是觉得‘我在做这个’、‘我在做那个’。不对!恰正相反。你一想到‘我再做这个’,你就觉得有个自己而不能生活在你的行为中了。你是生活在‘我存在’的意念里,而你的工作也就糟蹋了。你应当完全忘了自己,而全心全意的浸润在工作中。一个演讲者一自觉到‘我对听众演讲’,他的讲话就混乱了,思绪也不连贯了。但是如果他一心讲演他的题目,整个地忘了自己,他的表现才是最好的。他一定讲得很精彩,解释的很明白。一切伟大的杰构,艺术的、诗歌的、智识的、心灵的,都是在它们的创作人完全浸润在工作中的时候所产生的,在他们完全忘我而不自觉的时候所产生。 这个佛所传授的,在一切时中都要念念分明(的念住法),也就是要生活在眼前的一瞬间里,生活在眼前的活动里。(禅宗的方法,也是脱胎于此项教导。)在这一种修习法门里,你无须实施某种特定的活动才能发展念念分明的能力。你只须随时了知你所做的一切事,你不必专为特定的修习方法花费一秒钟的宝贵时间。你只要养成经常警觉的习惯,不分昼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上,时刻都了了分明就可以了。上述两种修习方法,都与我们的身体有关。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还有一种发展心智的方法,是关系我们的一切感受的;愉快的、不愉快的、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举一个例子:比方你正经验到一种不快乐而悲哀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头脑模糊不清,情绪低落。有时候,你甚至于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快的情绪。第一,你得先训练自己不为不快的情绪而不快,不要为了烦恼而益增烦恼。而须设法清楚的看到为什么会有不快、烦恼或悲哀的情绪或感觉。设法审察它如何生起,生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消失,如何止息。要以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去观察审度它,不要有丝毫主观的反应;须像科学家观察事物一样。在这里,你也不可以‘我的感觉’、‘我的情绪’的主观态度来看它,而只应客观地视之为‘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你又得忘掉‘我’的虚妄观念。你一旦看出它的本质,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心中对这情绪就渐渐的变得冷静淡漠,无动于中,而成为超脱自在。对于一切感受与情绪都是如此。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念住法

huangblue commented 7 years ago

佛告诉我们,活在当下 佛说的念住法也很重要,它让你必须生活在当前的瞬间中,在现前的行为中。一般人,并不生活在他们眼前的生活中,而是生活在过去或未来里。看外表上他们是似乎是在此时此地作着甚么,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他们思想中的另一世界里,生活在虚构的问题与苦闷中。通常他们是活在过去的记忆中,或对未来的欲望与悬揣之中。因此,他们并不生活在他们目前在做的工作里,不乐于所作工作;所以就对现况不满不开心,而自然的对所作之事不能献出全部身心了。

有些人吃饭时看书看报,食而不知其味,心不一,意不乐。佛法是让人面对人生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间,不是已经死掉而消逝了的过去回忆,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来的梦想。一个生活在眼前的瞬间中的人,所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乐的人。 有人问佛,为甚么他的弟子们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却如此精神焕发?佛说:“他们不悔既往,不冥索将来,他们生活在现前的时间中,因此他们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像碧绿的芦苇在骄阳中被刈断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1 修习念住法,并不是让你想或感觉“我在作这,我在作那”。因为你一想到“我在作这个”,你就觉得有个自己而不能生活在你的行为中了;你是生活在“我存在”的意念里,而你的工作也就糟蹋了。你应当完全忘掉自己,而全心全意的浸润在工作中。一切伟大的杰作,无论是艺术的诗歌的智识的或是心灵的,都是在它们的创作人完全投入和浸润在工作中的时候所产生的,在他们完全忘我而不自觉的时候所产生的。 这个佛所传授的,于一切时中都要念念分明的念住法,也就是要生活在眼前的一瞬间里,生活在眼前的活动里。中国禅宗的修习方法,也是脱胎于此项教导。在此种修习法门里,你只须随时了知你所作的一切事。你须要养成经常警觉的习惯,不分昼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上,时刻都了了分明就可以了。以上的修习法,都与我们的身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