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ahuang / ICV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评·谈 | 谁说这届Audience不行? #103

Open imbahuang opened 2 years ago

imbahuang commented 2 years ago

https://mp.weixin.qq.com/s/WDXNESiROTa7C47X7K83dw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评·谈 | 谁说这届Audience不行? by ICV MKT

有趣的灵魂也曾千篇一律。不少艺术家都或多或少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控制欲,希望在用途/阐述等各方面能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绝对的控制。这种古老的观点将艺术生生钉在了Authorship的十字架上。

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苏菲的世界》

01

Author Theory

什么是author theory?是文艺复兴时萌生的对于艺术创作者个人(而非其服务的教会集体)的重视?是一种占有和控制欲?是版权问题?是一种新型的个体文化所有权与“疆土”?

可能怎么解释都会趋于定性和抽象化,不如来看一个例子~

希区柯克出于对作品的强烈占有欲,粗暴而轻蔑地对待下属(其实很多还应该算是他的合伙人/同事叭)

可值得深思的是,导演也只是电影产生的一环。原著作者/编剧/服化道设计/演员/后勤保障/后期剪辑渲染等等,每一环都是电影制作不可或缺的成分。所以,导演本身的地位也不足以说明他就是独一无二的author。

(Hitchcock)

Author Theory是创作者对于自我诠释的高度认同,艺术作品往往带着创作者本身的精神烙印(Brands)与风格(distinctive signature style),在author theory中,对于作品的再理解与再创造,都是对作者极大的冒犯。

例如:JK罗琳 VS 粉丝 - “谁拥有哈利波特?”

在“保守”的年代长大的罗琳,对哈利波特系列的想法与身为千禧一代的粉丝有很大的不同。同人文背离作者本意却长期风靡,是她作为原作者难以忍受的结果,最终导致罗琳与粉丝对簿公堂。

又如:六小龄童反对西游记的改编

ICV并不是要make any judgement,只是想通过这两个争议案例中体现的对传统author theory的挑战,借以阐明一种新的视角:

“艺术作品从来不只属于创作者个人”

The birth of the reader must be at the cost of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Roland Barthes

“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

在罗兰巴特看来,许多学院派的批评家为了垄断对于文本的阐释权,创造出一系列的概念和术语来实践某种话语霸权。

他侧重于把作品视为一个独立客体,拒绝相信文本的解读本身是由他者决定的,以逃避意识形态对作品的捕捉。他相信,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赋予文本更多的可能性,让文本有容纳更大自由的可能,最终让文学成为“语言的乌托邦”和多种写作相互结合、争执,但没有一种主导的多维空间。

(参见罗兰·巴特《诠释与过度诠释》与《写作的零度》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最先锋硬核的例子,便是许多高中的阅读理解主观回答题了。

为什么鲁迅写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为什么2017年浙江卷小说阅读的主观题会让学生分析“草鱼眼里闪烁着诡异的光?”的含义?

(来自提着刀给出题人送草鱼的愤怒考生)

02

Passive&Active audience

作品一般面向两类audience:

passive audience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适应人们快速获得知识的需求,新兴媒体应运而生。_《x分钟看完电影》类视频、《x小时带你看完<红楼梦>》_类文章广泛传播。谷阿莫的视频大程度扭转了电影思想,而大家很少探究,也不以为意。

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指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大多数观众们自然地接受了传播者的主观观点,观而不思,被动沉溺于娱乐的幸福泡沫里,以为这就是全世界。曾经学者做过研究,电视里出现的REP(Relatively Entertaining Percent)内容比重大小与不同社会阶层的观众之间存在政治知识差距形成正相关,这也就是说,被动接受娱乐化的信息到只会主动选择这种易于接受/不需要思考/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内容,会让人“萎缩和干瘪”。因为这时观众获得的,也仅仅是堆砌的信息,而非知识。

王蒙: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我们看似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志去做出(更为轻松的)的选择,但我们的“主动”说白了还是在“被动承受大量信息轰炸”的框架之下的结果,所以说白了,在被塑造的世界中,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更旷阔的世界,是被媒体捆绑在柏拉图洞穴中的我们难以主动探寻到的。

因为受制于社会外部,所以没有人能做到100%的active,但我们总能做些什么:比如当媒体上出现新闻、传闻时,我们的第一反不应是立马义愤填膺或热血沸腾,而是思考、探究新闻的可靠性,以及新闻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一点点地构建自己和信息的critical distance,是合格的IC思维第一步,也是许多年也走不完的一步。

active audience

关键词:思考、质疑、理性参与、重塑作品(Feedback, Contest, Recreate)

active audience是与passive audience截然不同的参与形式,受众积极参与了艺术的产生,并使艺术更加丰富,衍生出许多不同的participatory culture,其中包括:Fan culture, folk culture, convergence culture.

participatory culture

FAN CULTURE

Fan culture顾名思义是由粉丝基础产生的文化,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fanfic,parodies,pastiches,tribute acts.

奥斯卡提名作品《水形物语》事实上就是一个成功的fan fiction。吉尔莫·德尔·托罗童年观看的《黑湖妖谭》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了让女主和水怪获得圆满结局,他改编了这部电影。

影响

1、经济:迪士尼乐园的各种周边、韩国娱乐公司的明信片,都是由fan culture支持的盈利方式。同时明星举办演唱会、签售会,代言广告,也是从fan culture中看到的商机

2、粉丝维系作品热度:电视剧作品如《神探夏洛克》几乎保持两年三集的产出速度,那么是什么使这一系列作品在这两年中能保持话题度,并保证在续集出品后仍被关注呢?是这两年中粉丝们的产出,包括同人文章、漫画等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海滨城角披萨店(已授权)

more+

FOLK CULTURE

不同于Fan culture的新兴形象,Folk Culture拥有相对漫长的历史。

Folk culture即民俗文化,是由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参与、自己发展的文化。各种carnival、民俗节日、民俗音乐都属于folk culture。

Folk culture的连接性通常很强,变迁较为不频繁和缓慢。

在传统carnival的基础上,现代的人们衍生出了同志游行、女权游行。甚至还有“Nottingham’s Annual Caribbean Carnival”,这就是某种程度上的Convergence Culture。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原始 carnival/同志、女权游行

more+

CONVERGENCE CULTURE

关键词:recreate,collide

Convergence culture refers to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ders and receivers。

观众与创作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

受众对于作品有着极高的参与度,Everyone’s a participant. 因观众的参与,多元素的集合不断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读者融合的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是虚拟网络中的人群:

可以是艺术的灵感与内心莫名的悸动:

Monal Lisa with Moustache

By Marcel Duchamp

蒙娜丽莎的形象蕴含着传统美学的标准与艺术概念,而画上胡须的蒙娜丽莎则给持有传统理念的观众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冲击。这就是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杜尚将达·芬奇的经典名作当作公然嘲讽的对象,毫无疑问,这是Unpredictable的创作,他与达·芬奇的原作显然产生了意义上的割裂,但在图像上却又保持着内在的联系,进而也赋予作品以另一种深意。

"L.H.O.O.Q."(疯狂暗示) :"她的屁股热烘烘的"

又如伊藤润二的漫画版《人间失格》

(点击图片阅读《如何评价伊藤润二版人间失格》回答)

伊藤润二笔下,漫画中除了原作压抑、阴沉、悲伤的感情外,还多了一抹诡异的气息,人物眼神空洞,脸色惨绿,是作品充斥着双重抑郁的色彩。以及,伊藤润二这个艺术家个人一定程度上也是太宰治《人间失格》的读者,是一个audience。他用漫画的形式重新阐释大庭叶藏的一生,通过漫画的视觉化特点,将原著大量的自白通过诡谲的夸张手法展现成比《罗生门-地狱变》中燃烧的马车还可怕的炼狱景象。以及通过增加人物和故事情节来体现叶藏一步步走向堕落的人生轨迹。但他的理解也被部分太宰治的书迷指责为“尖酸刻薄”/“曲解原作”。

还可以是...时代元素与历史阶段特征:

《The Economist》

总结

这三种文化的概念实际是相互交叉的。

首先,他们之间的含义是互相贯通的,比如fanfic属于fan culture,而当fanfic引入不同世界观后,就成为了convergence culture。

其次,三种文化都是艺术的再理解与再创造,在三种文化中,观众都同时处于接受者和创造者的地位。

03

思考

广告对观众的强制轰炸

观众的media use遭受了异样的干预,广告的出现不受观众本人意愿的控制,使得观众积极参与中又有着消极的成分。

一次拒绝广告的过程又是一次个人信息被收集的过程,广告再次出现的时候必定更加切合受众心理。由于接受的信息越发迎合观众的需求,passive的参与状态也可能越发强烈,而积极的参与在信息的迎合中被不断消磨。

高雅文化&通俗文化

观众的参与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与通俗文化(mass culture+low culture)之间的界限。

对从前被认作高雅的艺术作品加以点评和建议的门槛越来越低,任何人都有资格发声,用自己的想法影响艺术制作。同时,人们拥有了更多参与艺术的热情,比如vlog的爆炸式出现,或者所谓“人人都是自媒体”说法的提出。但艺术创作门槛降低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导致媒体中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最后,艺术作品的传播平台包括的受众范围变大,内容复杂化、多样化。以微博为例,可能上一条微博还是中国画展览,下一条就是土味老爹了。

传统学院派思想往往认为,这种过强的“全民艺术参与”会让高雅艺术被“玷污”、文化环境受到“污染”。但所谓高雅和通俗文化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就如红楼梦、宋词元曲在千百年前也曾被视为“俗气”一样。是什么让曾经的阳春白雪变成了现在的下里巴人(这个词没有贬义,是指通俗文学作品)?是社会的潮流把它们从遥不可及的高处冲刷了下来,社会的风向把他们光鲜包装给吹了下来。而这背后的力量,可能是权力推手,也可能是“人民群众”的反复诠释/改编/或仅仅是一种不经意的选择,如大浪淘沙。被读者audience抛弃的media text,注定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如果无法“雅俗共赏”,那大可处于自己的高雅世界,但厌恶所谓通俗文化是无意义的,它们的存在自有道理,它们的发展可能也将成为趋势。

(meme,俗称“玩梗”,是participatory audience的又一创举)

04

彩蛋

下周IChannel 栏目推送预告

“One day life”

你点开vlog,画面里是似远似近的生活。

某个角落,活在屏幕里的vloggers收好自己的设备, 回味自己在视窗里精心构建的王国,然后准备面对镜头外的自我。

我们这些从屏幕好奇窥探打量vlog博主生活的观众,也在单双号日子之间,重复着vlog里出现的日常的各种翻版。

vlog里的生活片段,拼凑成了我们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万千他人的汇合。也许,水滴也能折射出整个世界呢。

这也正是participatory culture中的crowdsourcing:

Technically Speaking...

Crowdsourcing refers to the practice of obtaining support, input and services for a project from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ho are also interested.

我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从assemblage与participatory culture等角度,去解构与重新构建我们的一天。

你,敢不敢通过屏幕,从vlog和媒体信息潮流中窥探到自己?

ICV学术向栏目《评·谈》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进行阅读):

暗中观察,悄悄关注

Your IC Voice and Choice

辛苦拾捡IC精髓的ICV MKT小编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