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ahuang / ICV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偶像文化01|偶像的诞生:语义的嬗变与崇拜的消弭 #19

Open imbahuang opened 2 years ago

imbahuang commented 2 years ago

https://mp.weixin.qq.com/s/1gHX0m0SluIYRY_z5_hRvQ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偶像文化01|偶像的诞生:语义的嬗变与崇拜的消弭 by ICV MKT

出产自罗马尼亚地区的菱锰矿矿石,颜色多为似玫瑰的粉红色,且矿石晶体层层叠叠、团团相簇,使其拥有了如同盛放玫瑰花丛一般的美丽外貌,人们常将它比作鲜花。但被忽略的一点是这种矿石在地球进化史上远比鲜花早出现,事实上,不是矿石像鲜花,而是鲜花像矿石。正好比当今时代大多数人追捧“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娱乐偶已经常态化,而相对的崇拜和模仿政治、英雄、精神偶像则倾向于成为一种更为特别的偶像崇拜形式时,忘却了后者原本才是主流的崇拜对象——政治、英雄和精神偶像已在逐渐抽象成某种用来表达立场的精神符号,而不再是像娱乐偶像这样被作为以人为主体的文化符号来崇拜。从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偶像这一概念是何时、如何出现,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等诸如此类问题受到的关注甚少,然而其答案或许也正能够用于参考解决当今偶像产业发展出现的极端问题。

选材——难以跨越的鸿沟

“从心理源的产生发展来讲,无论是自我投射、替代性补偿,还是作为认同的心理,崇拜偶像和榜样学习从心理实质的角度上讲,均是其主动寻求情感和认知上的同伴与朋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激励和帮助。”偶像的概念何时出现难以考究,但以中国为例,不难注意到这一概念大致是在封建王朝统治结束以后,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距相对缩小,平民百姓更多地在历史舞台上露面的背景下逐渐广泛流传和使用的。不难假设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帝王将相因强大的实力而受百姓爱戴,但市井百姓与宫中之人在当时的地位差距大到几乎是两个世界的人,百姓难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认同感和自我投射,心中的那份爱戴更多是出于距离感产生的惶恐和自下而上的对精英的敬仰,这不是一种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崇拜关系。因此笔者认为,阶级间的过大差距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较大距离感,难以寻求认同从而产生模仿崇拜意识,这是早期偶像概念难以成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打磨——被选择而非被崇拜

阶级的束缚弱化后,另一影响偶像演变的因素则是群体的精神需求与意识。这一因素除会受特定社会环境背景影响,还可能受到人为控制,即“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偶像”。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人学习的榜样雷锋,又或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风靡的个人崇拜,还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在美国乃至全球名声大肆的披头士、皇后乐队等,其被大量人群疯狂追捧都是人们在当时所处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无意识选择。在相对动荡的二十世纪过渡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这段时间里,尚未完全褪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带来的疲惫与伴随着新时代而来的新焦虑交杂,加上新兴媒体高速发展之下已逐渐占据主流的娱乐化模式,对娱乐偶像的崇拜渐渐代替对政治、英雄偶像的崇拜成为主流,而后者也并未完全销声匿迹,人们主动地以其来进行爱国精神或是政治立场的表达,于是对政治、英雄偶像的崇拜在各个权力集团的精神统治中成为了某种义务。

展示——媒介塑造的魅力

提到新兴媒体的发展,就自然涉及到了偶像演变的又一因素:呈现媒介的变化。不同的媒介呈现形式直接影响信息传播范围,且会给人以不尽相同的信息接受体验感,以及承载信息量和信息类别的直接差异。如在民国时期纸媒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文字与静态图片承载信息量的有限以及当时科技发展和文化普及程度的有限等,共同决定了能被纸媒展示出来的偶像群体是极为有限的,而能通过大量文字去了解并追随偶像的群体也只是少数。而在长短视频、直播等媒介形式跨越性地突破原有媒介的时间、空间和信息承载量限制,且能够轻松连接多样信息渠道的智能设备普及的时代里,人对信息的获取欲望只增不涨,信息的价值也随之抬升,这便解释了当今人对偶像的了解已不再停留在某一特定优秀品质或技能上,而会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偶像作为一介凡人的私生活之中。

- 民国时期阮玲女士的可口可乐代言广告 -

选秀节目girls planet999中描述选手幕后生活的

“宿舍日记”片段

市场——职业化的偶像群体

至此,商人已经在人的崇拜心理和选择行为上敏感地嗅到了偶像身上的商机,职业的娱乐偶像在利益驱动下诞生,流行,分流。娱乐公司将名为偶像的个体深度解剖,人为塑造,并通过技巧和资本使之在荧屏上呈现出正面的光鲜亮丽的形象,通过明暗信息的输入使粉丝群体深入了解到偶像本人除舞台等公众场合之外的私人一面的魅力,从而强化偶像与粉丝之间的纽带,稳固粉丝群体。这一“偶像-粉丝”的构建模式取得基本成功之后便被多次循环完善,并根据循环过程中掌握到更多粉丝群体选择偶像的标准的细节信息之后,产生了多样的横向的分化。

大众偶像文化发展伊始,塑造偶像的完成也许需要机缘——歌手的才华被发觉,于是能够被唱片公司签约,继而通过发行专辑和举办巡演歌手作为歌手的身份获得认同,在过程中进而成为偶像。而现今我国的偶像发展以一种更加专业化的形式出现——商业模式的更深层次引入以及新兴媒体的发展为打造全方位的偶像形象提供了条件,“偶像”有了更加狭义的概念。大规模的商业运营抢占了现代对“偶像”语义衍生发展的控制权,在一次次的媒体呈现中,偶像的建构方式不仅与先前极具精神崇拜和崇高信仰的信徒模式渐行渐远,而且偶像的概念也此推波助澜下向更狭窄的通道迈进——“偶像”逐渐从明星名人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更加职业化的专属名词。

以TFBOYS组合为代表的时代峰俊早期借助“练习生”这一新的概念对青少年儿童进行选拔、考核、培训,并在此后依靠简单的包装将小练习生的视频投掷在网络平台上。即便当时的网络传播与当下比相对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性。

出道于2013年的TFBOYS组合在同年发行了第一张专辑《Heart梦·出发》,不管是专辑封面还是MV画面上都足以见得三人脸上的青涩与稚嫩。此后在生活日常和练习室的视频展露中,粉丝也越发能见到三人舞蹈或是唱歌实力的变化以及样貌的改变。即便有着屏幕的阻隔,陪伴的情感依旧能传递到粉丝心中。

引入日系偶像AKB48模式的SNH48组合在2012年出道。沿袭系统化的AKB48运营模式,SNH48组合同样具备剧场公演,握手会,总选举,毕业制度。这些体系和制度打造了较为独特的养成系风格,即更注重粉丝的参与感,依托剧场公演和握手会等线下体验,打造出真实亲近的偶像形象。在SNH48组合的养成系运营模式下,重要的不仅是闪亮耀眼的成熟舞台表演,更是偶像与粉丝进行的每一次交互,每一次偶像展现出的真实。舞台和剧场更像是投射粉丝期望的邻家感又超越这种亲近形象的帷幕,而非制造上位崇拜和距离感的空间。这些少女偶像在一种时时展现过程的蜕变中完成对自身偶像形象的塑造。

- SNH48一期生早期图像 -

从卫视节目到在线视频网站

运营者把控着粉丝心态,深度挖掘大众心理,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领域。偶像们的人物弧光在媒体呈现的视野里变得更加生动,被包装展示的个人魅力串联起粉丝对偶像的幻想,构建了不止贩卖作品的世界。而流媒体时代的兴盛促进了对偶像形象进行了多媒体多平台全方位的打造,此时各类媒体对曝光度和关注度的攫取程度是卫视节目占据主流时不可企及的。

小屏幕取代大屏幕成为主要传播媒介时,向大众宣传的途径也不仅是登上卫视综艺节目或各大晚会,在线视频网站成为了很重要的一环。运营着SNH48组合的丝芭传媒也打造了手机软件“口袋48”,构筑属于粉丝的讨论平台。

- SNH48组合参与卫视节目 -

- 2017年央视跨年舞台 -

- 丝芭传媒的官网页面 -

- 滑动查看 -

2018年,背靠爱奇艺、腾讯两大平台的两档偶像选秀综艺节目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选手与节目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讨论度居高不下,节目更是打出“全民制作人”的口号,通过观众的投票决定选手的排名,誓要打造全民男团女团。

上线这两档节目的平台除了播放节目正片以外,同期也上线各类加长版视频和衍生节目,借此展现选手在舞台之外的生活日常,一部分选手也因此积累了较高的人气。节目的规则给观众以练习生们的操纵渠道,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从而使节目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单向输出的禁锢,产生了双向的联动效果,观众的高粘性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生根发芽,构建了属于节目或选手的粉丝社群。随着节目的更新,实时跟进的刺激紧张情绪钩住了粉丝的神经,空前的话题度与讨论度是独属于节目播出时的盛况。选秀模式下的“偶像们”与粉丝们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纽带,通过不同媒介的曝露呈现了练习生成为“偶像”的材质,在粉丝的期望和想象中升腾,二者构筑了粉丝内心的完满偶像形象。

呈现媒介的不同让打造偶像的方式上产生差异,对偶像的信徒式崇拜在当下渐渐消弭。与其说是政治、英雄、精神偶像的衰亡,不如说是因为偶像的语义在商业模式下迈向娱乐化。在大众眼中偶像的空间变得狭窄,政治、英雄、精神偶像逐渐让位于职业化偶像。借助不同呈现媒介,运营者在构筑虚幻的偶像形象之外同时连结起偶像与粉丝的纽带。而比起输送“偶像”的渠道,选秀节目本身更像是商品,对于“偶像”的打造只是副产品,在节目结束的时刻便完成了收割关注度的使命,粉丝对偶像的喜欢或追逐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从偶像语义嬗变的过程中可以窥探呈现媒介、大众心态的变迁,而在下一个转变时刻,究竟是鲜花像矿石,还是矿石变成鲜花?在偶像“复制”时代下舞台上的他们又能否能展露出镁光灯之外的唯一性的光韵?

下期预告:

偶像文化02|选秀的养成:

舞台上的楚门与幻想中的乌托邦

References:

1.温海玲:《时势造偶像:解析青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变迁》

2.宋维梅:《浅谈本雅明 “光韵 ”一词的含义》

ICV MKT 小编 敬上

文字 | 可可原子球、小陈努力不咸鱼

主题海报|阿涵

排版、题图制作 | 可可原子球、小陈努力不咸鱼

审核 | ICV MKT

copyright ©

转载或进一步了解请联系 :

unnc.icv@ 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