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ahuang / ICV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评·谈 | 残缺的东方明月: 西方凝视下的亚裔 #24

Open imbahuang opened 2 years ago

imbahuang commented 2 years ago

https://mp.weixin.qq.com/s/sDB9BNhkto4nsNp7HhXfbA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评·谈 | 残缺的东方明月: 西方凝视下的亚裔 by ICV MKT

“夜晚的卫星地图上,亚洲区域的灯亮了起来。”

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出,亚洲地区在二十年内点亮,由散落的零星光点逐渐连成片,昭示着区域的迅速发展。上世纪末,香港成为“东方之珠”,耀眼如同一个时代的经济符号;亚洲四小龙腾飞,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汹涌,亚洲向整个世界的结构发出了挑战的信号。

- 1990年代的亚洲卫星图 -

- 2010年后的亚洲卫星图 -

与此同时,王家卫、陈凯歌等一批导演引领的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更是展现了彼时港地一派繁荣的景象,在电影中,女主角李翘(张曼玉饰)站在美国街角也可以听到邓丽君的歌。

- 电影《甜蜜蜜》中男女主在美国街头邓丽君的歌声中重逢 -

而到达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亚裔更多向欧美国家移民。媒介快速发展之下,亚裔也更多走向了海外的舞台。亚裔个人或团体的名字在billboard上出现,华人影星走上了好莱坞(Hollywood)荧幕,韩国电影《寄生虫》斩获国际大奖——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在近代处于较为劣势地位的亚洲,似乎迎来了新的历史时代——亚裔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开始赢得世界的目光。

- 韩国电影《寄生虫》剧照 -

然而,随着更多亚裔面临的深层次发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我们发现:尽管亚洲如今备受瞩目,西方中心主义却仍然对亚裔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亚裔自身选择的呈现,以及亚裔选取的国际化策略上都有所体现,最终使得亚裔呈现出来的形象依然带着刻板印象。于是我们需要思考——这种亚裔身上聚焦的“目光”真的是一种“看见”吗?这究竟是理解与包容,还是终究仅仅是一种“西方的凝视”,带有难以磨灭的偏见?

自亚裔的世界中有了“西方”这一概念的伊始,我们的祖先就不曾停止仰望“西方的月圆”。如今随着东方亚洲世界的发展,对于西方的偏崇似乎在消解,亚裔们似乎也开始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勾勒一个东方的“圆月”。然而这样的勾勒似乎存在一定的缺角。一方面,西方对于东方的勾勒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东方对于自身的勾勒似乎仍在复刻来自西方的范式。

在当代,文化及审美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文化产业的建设,而以中国、韩国和日本为的代表亚洲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功在文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在这样的“东方月圆”中似乎又隐藏着某种“缺角”。文化市场兴盛发展之中,不难发现主要的关注仍然来自亚裔群体。以亚洲偶像团体为例,其粉丝的绝大多数来自亚洲,即使是在海外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团体,其在海外音乐榜单,如Billboard上的排名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亚洲粉丝的消费贡献。

更进一步来看,即便是在欧美市场真正得到关注的亚洲文化产品与亚裔,其媒介呈现形式也与西方的审美与心态一致。一方面,亚洲文化进入欧美市场后,融合了西方的文化特色甚至价 值观,其呈现的是“西方化”后的亚洲文化和亚裔形象;另一方面,是全球媒介呈现下的东方,本质上呈现的是西方凝视下的东方与亚裔,带有西方对亚洲固有的,来自殖民时代的刻板印象。

在奢侈品消费方面,其中例子有耐克(NIKE)Air系列推出的新春“贺岁款”运动鞋,其上运用了荷花的元素表示吉利与喜庆,而鞋上绣荷花确实中国制作寿鞋的传统,可谓是在中国消费者群众中闹了一大笑话。热衷于运用生效作为产品开发元素的雅诗兰黛(Estee Lauder),于近年春节都推出了生肖纪年款粉饼,然而盒子上“珠光宝气 ”的生肖动物设计却叫许多消费者哭笑不得。这些设计背后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更好地打入中国市场,而并没有真正对文化抱持尊重的态度,最终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误读的案例。其背后反映出了西方长期以来都在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理解东方,而其理解不论正确与否,审美都已经被禁锢在了西方的视域下。这是一种文化壁垒——西方对于东方的文化与传统并没有真正足够的认识。

- 雅诗兰黛新春粉饼盒设计,图源网络 -

- 猴年新款Nike Air Force 1 Chinese New Year 2016,图源Nike官网 -

2020年迪士尼推出的系列电影《花木兰》,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故事在西方电影中的一次重大呈现,其主演刘亦菲也一度成为了作为主角走上西方荧幕亚裔。而其中,呈现出“西方化”特色的部分是木兰拥有一项超能力——“气”。“气”虽然可以理解为中国道家对自然力的信仰,但是这种超能力的人物设定与塑造,却充满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于是这样的呈现方式,具有一种东西冗杂的“撕裂感”,以东方元素为外衣包裹西方的故事内核更是一种文化挪用。

而该影片中同时也呈现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影片着重刻画了中国封建环境下对女性的不看好,社会对女性温婉柔和形象的要求;影片的重点也放在花木兰的“自我觉醒”上,展现了对古代中国思想禁锢的突破。这种刻画展现了西方凝视之下的东方形象——封建、保守、性别极度不平等。然而这样的媒介呈现更反映了如今全球目光下的中国,乃至亚洲,皆经过偏见加工,描绘的是忽略现代的历史的停留印象,而并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后的亚洲形象。

- 迪士尼电影《Mulan》宣传海报 -

在这种西方媒介具有偏见的呈现之中,亚裔其实并未真正被看到。更有甚者,这种表达可能导致人们对亚洲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影响亚裔本身的认知。二十一世纪初“欧美风”席卷中国大陆,其冲击之下,部分粉丝以“欧美粉”、“欧美圈”自我标榜,从而形成不同圈子之间的分裂甚至相互歧视。而这种亚裔内部的歧视链更在海外亚裔的身上集中展现,其本质是在媒介的偏见呈现之下,对于西方的生活方式更加认可,因此移民更久的亚裔甚至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经更加贴近西方,而歧视后来的移民者或留学生。

不论是文化上的错误呈现,还是结果上在亚裔内部产生歧视链,都是所谓“东方月圆”下的缺角。在当我们看见亚裔走进海外生活中,或是向海外传播自己的文化,都会发现自己生活在西方带有偏见的视角下,甚至出现一种自我迷失,对于自己的呈现也开始贴近西方,或是贴近西方对自身的刻板印象。于是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个“月亮”,也难以否认:这样的缺憾犹在。

亚裔在全世界范围的大量移民,使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得以一睹亚裔群体的面貌。然而,在异乡,尤其在欧美社会,亚裔们的样貌往往不再是本真的。不经意间,许多人已然自发地将自己西方化,不断地靠近欧美人心目中的“模范族裔”,牺牲了立体的民族特征以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他们或许藉此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却也同时沦为了一群嵌在社会建构中的主体,一群对自己感到陌生的主体。

直接的西方化

全球化为不少欧美公民带来了焦虑和不确定性,因而他们间或倾向于把本地社会问题的帽子扣在移民、少数族裔头上,构建出一套外来群体为社会添乱的说辞。这种污名化和贴标签,迫使一些少数族裔的举止模式显著地向西方靠拢,以与其余移民划清界限,得以融入社会,谋求阶级晋升的空间。举个特殊点的例子:疫情初期的亚裔时常被贴上“病毒传播者”的标签,这迫使许多原本习惯戴口罩的亚裔们摘下了口罩,为 了社会性而牺牲掉自身民族的普遍做法。

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我们看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景象。在亚裔聚集地,处于相对上层阶级的人群中,存在着一批试图曲解亚裔身份的人。他们排斥亚裔的民族认同,将自己扮演为一名欧陆居民。他们也试图将相对下层的人排除出其他人眼中的“亚裔集体”—— 如果掩盖了下层人群,“亚裔”给社会的印象分会提高不少,上层人士也能由此牟取发展空间。他们针对亚裔的种族主义可能和其他族裔一样激进,因为这更关乎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亚裔的身份使他们的种族主义态度更有“公信力”,促成了一个不断扩大自身话语权的循环。

- 亚裔在美国已成为贫富差距最大的族裔 (Kochhar and Cilluffo, 2018) -

对外塑造亚裔光鲜形象的同时,对内,他们则利用亚裔社区熟人社会的特殊性,压榨底层亚裔。留学生和新移民往往由于人脉和英语水平等的拖累,不得不依赖于亚裔社区寻求居住和工作,限制了他们的去路选择。老板便可能借此作出拖欠工资等剥削行为,威胁对方必须服从自己,否则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圈内人脉”)让员工在亚裔圈/学业中环境“混不下去”。今年1月,在澳洲FUNTEA奶茶店任职的华裔留学生员工被几位华裔顾客殴打,让公众再次注意到这一现象。在事件中,法律规定必须高于22.5澳元的时薪,被奶茶店老板削减到了10澳元;有权势的人有了圈内上层阶级的靠山,因而才敢于对店员诉诸暴力。他们依仗着自己的亚裔身份,来压制亚裔同胞。

滑动浏览:亚裔老板压榨留学生/新移民的常见手段

- YouTube博主“澳洲方脸小花”在她的视频中例举了六个亚裔老板压榨留学生/新移民的常见手段 -

这一切都使上层阶级的亚裔得以再生产自己的话语体系。最终,被看见的“亚裔”被涂抹上了一层西方化的精英气质,武断片面,也具有排外性。

      间**接的西方化**  

欧美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为自身民族性骄傲的亚裔。不过在实践上,亚裔若想要既彰显亚裔身份,又拥有广泛的公众影响力,就往往需要采取贴近刻板印象的策略,以猎奇性质的表演博取注意(在公众认知缺乏的情况下,亚裔真正日常的行为习惯,很难作为民族的符号象征被公众接收)。

或许,代表亚洲的电影形象最好是一只熊猫,可能还得是一只会中国功夫的熊猫,性格要内敛谦虚且沉稳,父亲也需是个带着斗笠的仙鹤。整个角色塑造颇具东方主义的色彩,但若非如此设定,可能在传播效力上会吃大亏。“亚洲声音”虽然是以亚洲人独有的方式发出,却也把亚裔的形象局限在了欧美人设定的刻板印象中,使公众少有意识到真正立体的亚裔形象,也使亚裔以另一种方式落入到欧美的话语结构中去。

- 电影《功夫熊猫3 (2016) 》海报。各种元素的组合塑造出了一种“世外桃源”般的亚洲形象。图源网络 -

在近期的社交网络潮流中,亚裔也常常被刻板印象所强行代表。欧美人所接收的亚裔形象常常与明星产业有关,在去年TikTok上流行的"I'm Asian Check"模板中,许多热门视频的出镜者都与日韩流明星的经典形象甚为相似。这一潮流既埋没了东南亚裔、南亚裔等人群,更将“大众脸”的广大亚裔群众拒之门外。

-上述视频截图,以及评论区对这一现象给出的批评-

在政治领域,这一现象也被凸显出来。参与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亚裔杨安泽 (Andrew Yang),依靠着自己对亚裔身份的强调,吸引了大批少数族裔以及意愿拥抱多元性的白人拥护者。然而这份强调难免限定在了公众对亚裔的偏见上。他多次提及自己擅长数学且对数字敏感,并延伸到了自己的宣传标语中 —— 他将川普的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改为了MATH(Make Americans Think Harder)。他强调自己学业经历的优越性(在美国,亚裔常常有着“擅长学习擅长考试”的名声),也提到自己有很多医生朋友。他一边骄傲而直率地彰显自己的亚裔身份,另一边却也不得不向欧美的话语体系俯身迎合。

- 2020美国大选期间,杨安泽与他的支持者们。图源 NBC News -

- 欧美社会一些常见的亚裔刻板印象,包括了顺从、被动、学术、律师、医生等 -

当然,杨安泽借着一些颇具娱乐性的亚裔刻板印象表演,抓住了“身份政治”正盛行的时机,让他的政治立场和提议被公众接收并认真考虑,这被公认是亚裔在美国政坛迈进的重要一步。尽管如此,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种策略的危险性。亚裔的政治参与终究不能止步于此。

亚裔在西方土壤的处境磕磕绊绊,而他们从本土向外发出的声音或许也不尽真实。亚洲本土群体在尝试多种方法构建和推广自身文化符号,以使亚洲文化能够在西方世界立足和得到认可。在经济和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公司和个人团体在促进亚裔文化被看见上的努力似乎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不过他们对自我的呈现,同样遇到了诸多西方化的扭曲。

逐渐西化的韩国偶像产业

韩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逐渐进入繁荣时期,并最终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K-POP音乐体系,成功完成了对世界大范围的文化输出。然而K-POP音乐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值得被思考的。以最具代表性的团体之一的防弹少年团(BTS)为例,这一团体的经纪公司Big Hit娱乐本身的资源实力和经济实力在韩国的娱乐公司中并不占据优势,在世界范围更谈不上有影响力,那么BTS能够打下亚洲乃至国际市场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实力基础以外,就是Big Hit娱乐颇具创新的营销策略。

公司着重于对BTS团队成员创作能力的培养,其每一张专辑乐曲的制作都包含成员的亲自参与,这点成为了该团体的魅力点之一,而8欧美音乐市场中一向是以歌手本人原创歌曲为主流,韩团使用经纪公司提供的歌曲进行演绎也曾被诟病,在这样的语境下,打造成员原创这一魅力点就显的颇有倾向性了。此外,公司对该团体音乐类型的规划在打通欧美市场方面实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纵观BTS事业发展的过程,在其人气大涨并走向巅峰的这一转折点前后,可以明显的看出其音乐风格的转变,不论是作曲还是作词上看都更具有欧美的色彩。

- 在各大美国音乐榜单中排名都十分靠前的专辑—MAP OF THE SOUL:7中有与欧美音乐人Troye Sivan合作制作的单曲 -

- 其2020年获得美国MTV Video Music Awards的单曲《Dynamite》则更是一首纯英文歌 -

运用相似营销策略的还有YG娱乐公司旗下的BlackPink组合。公司从该组合出道起就为其设定的是“甜酷”、叛逆的形象,这与韩国主流娱乐市场审美大为不同,但十分趋近欧美市场的审美。并且在该组合出道至今的发展过程里,公司也并不太重视她们在本土市场的资源,而是争取各种美国流行节目的出演和采访机会。

2020年,BlackPink组合通过参与Lady Gaga的专辑歌曲,和与Selena Gomez合作发行单曲实现了获取欧美市场的质的飞跃,进一步提高了国际知名度。但或许是其团队的乐曲制作上没有把握好亚洲音乐因素与欧美音乐因素的平衡,BlackPink的歌曲已受到不少声音的质疑,认为其音乐过度地模仿欧美风格而导致了质量的下降。   

- 图源谷歌 -

- 《ice cream》单曲封面 -

由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韩国K-POP音乐团体来看,他们的成功都多少是舍弃了自身原本所具有的亚裔文化因素,按照欧美国家的审美来规划所换来的,即使知名度足够了,其亚裔文化的外表之下是西方元素的内核,亚洲文化元素不清晰,呈现出混杂模糊的样貌,亚裔文化是否真的在这个过程中被看见了仍然不得而知。

流行音乐的“骗局”

除了韩国娱乐行业的打着亚洲文化的名义而实则西化文化产物的文化输出方式之外,另一种常见的模式则是以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载体来传递亚洲文化。较为知名的案例是美国流行音乐厂牌88rising,该团队发掘和聚集来自亚洲各地区的艺术家和音乐人才,以连接东西方文化为主旨,探索亚洲音乐的魅力。如著名说唱歌手Rich Brian以及说唱组合Higher Brother现已成为厂牌的代表人物,也成为西方市场上亚裔文化和音乐水平的代表之一。福布斯报道中提到:“88rising通过代表亚洲及各地区的独特文化景观,在展示亚洲文化这一方面’显然的填补了空白’。”

- 88rising logo -

厂牌旗下的亚洲艺术家确实展示出了他们真实的具有亚洲文化特点的音乐才华,但需注意的是88rising仍然是一个美国的厂牌,厂牌产生地本身为旗下艺术家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西方市场,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听众们自然地会倾向于接受本土的音乐厂牌,因此,88rising旗下艺术家的成功的主要原因也不能被确定为是艺人的才能还是厂牌所带来的“滤镜”。

况且,该厂牌旗下主要音乐类型之一,也是粉丝群体最庞大的音乐类型--嘻哈音乐,本身就是美国文化的产物,即使亚裔的文化特色与才能通过现代化的流行音乐形式展现出来了,但观众是否能够看见流行背后的亚洲元素,也依然存疑。以及,该厂牌旗下的亚洲艺术家体现在乐曲中的价值观念是否已渗透了美国的价值观念也值得思考。在现代化这一本就为西方世界所搭建的平台,亚裔文化是否真的有被看见和正视呢?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看见亚裔真实的一面?我们又该有怎样的思想意识,来训练出一双能拨开东方主义迷雾的眼睛?

或许直觉上来讲,旁观者眼中的亚裔形象,影响的是居住在海外,或是与海外时有贸易往来的亚洲同胞。但是,在其他族裔的眼里,“亚裔”作为一个身份群体,并不会有“本土”或“海外”的区分。人的语言和认知是片面而武断的,当你说出“亚洲人”这个词汇时,它便粗暴地将全世界所有的亚裔划进了同一个囚笼,使他们被迫成为了命运共同体。若是住在海外的亚裔能少遭受一份误解,身居亚洲的我们也自然会被更好地包容;若是他们得不到来自本土的声援,承担后果的只可能是整个亚裔群体。

近期在欧美如火如荼的Stop Asian Hate运动,正是我们解放自己族裔的时机。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自己为何没有被真正看见。我们在文章中总结了诸多亚裔在自我呈现过程中的窘境。亚裔们为了融入欧美社会,被迫接受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社会建构,要么靠近欧美的处世态度,要么靠近欧美眼中的刻板印象。在对于自身的文化其输出中, 亚洲文化产业所使用的策略模糊了所输出文化的亚洲标签,最终也难以真正呈现亚洲和亚裔的形象。他们牺牲了立体的民族特征,最终逐渐对自己感到陌生,更让自己沦为欧美话语中一个被动的客体。

当我们看见那轮东方月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升起之时,也遗憾地发现了其间残缺的部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世界的权力结构出现了倾斜。亚裔的自我表现若是局限在欧美的话语框架中,只会协助欧美世界对已有的话语权进行维护。此时,本真的自我发掘与自我表达才显得尤为重要。真挚的呈现使我们的声音更加铿锵有力,足以向欧美主导的文化体系与认知体系发起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地观察和思考:亚裔对外发出的声音,究竟哪些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哪些又是依附于西方语境下的。

亚裔,需要真正地被“看见”。而我们对自我呈现的审视,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References:

1. 维基百科词条:“花木兰”。

2. 王晨:《他者视角下的花木兰形象及文化异化》

3. 许波:《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4. Kochhar and Cilluffo (2018)《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S. Is Rising Most Rapidly Among Asians》

5. "澳洲方脸小花"(YouTube):《留学生和新移民总是被同胞压榨?薪资盗窃怎么澳洲维权!澳洲阿德莱德当地华人怎么看待FUNTEA奶茶店打人事件。》

6. TikTok Mail(YouTube):《Ay Yo, I'm Asian Check | TikTok Compilation》

7. 光谱、杜晨:《杨安泽退出美国总统竞选的背后:亚裔离政治将会越来越近....》

8. 宛谳:《K-pop团体防弹少年团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

9. 维基百科词条:欧洲中心主义

ICV MKT 小编 敬上

文字 | 容止、可可原子球、苏苏

排版、题图制作 | 苏苏

审核 | ICV MKT

copyright ©

转载或进一步了解请联系 :

unnc.icv@ 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