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imbahuang opened 2 years ago
屏幕前的你,
也许刚结束学生时代里最为重要的一场大考。
本想在高考结束之后尽情欢愉,
却因为反复无常的疫情,
推迟了自己的假期计划。
一边埋怨着怎么改卷这十几天过得这么快,
一边迫不得已地翻开了几本厚厚的志愿指南。
看着上面密密麻麻没有解释的文字与数字,
你有些头晕目眩。
试图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信息,
却感觉搜索到的也都是些差不多的口吻。
你陷入了一阵迷茫:
针对这些问题,
ICV的小编们请到了一位特邀嘉宾,
来为大家答疑解难。
这位嘉宾便是:
UNNC校宝(校霸)——诺丁鸭同志!
那么此刻,
就请跟随ICV与鸭鸭一起,
深入探索国际传播学
IC: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完成这场深度揭秘,
评估一下自己与IC的适配度吧!
那么,IC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
就让我们先从大家对传播学的初印象谈起:
也许,在你的想象中,
IC的课程设置也许是这样的:
A:学习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B:学习新闻采访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C:学习新闻传播学理论
但实际中的ICer们,
其实在学这些东西:
比如说像是学习福柯令人痴迷的经典理论,
在异托邦中实现与心灵的自我对话;
又或者是学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
进行对民主话语的讨论与思考;
还可以是波伏娃的性别理论学习,
一同探寻性别符号背后的社会本质。
而此处所举例出的三位学者代表,
其实也只是IC知识面所覆盖到的冰山一角,
在IC的学习中,存在着一片更为广阔的土地,
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也许你会以为,
IC的作业便是执笔写新闻,
笔底波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但实际上,
ICer们所迎接的学术生活,
更多时候是在埋头读着reading,
在键盘上敲着essay。
也许,在你的想象中,
ICer们应该是一群新兴的优秀新闻媒体人,
都热衷于在学习与实践中,
追寻媒体良知前行的道路。
但实际上,
ICer们的形象更加多元丰富。
他们可以是可以是用较为专业的角度,
去审视艺术创作的电影爱好者:
- 截图源自IC大四学子胡紫晨朋友圈 -
查看胡紫晨学姐撰写的北欧电影评析推文
可以是乐于在春秋战国历史中,
发掘传播学的历史爱好者: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 截图源自IC官方学生组织ICV公众号栏目 -
- 截图源自IC大三学子蔡方宇个人公众号 -
可以是通过色彩与图画,
激扬思想碰撞火花的绘画爱好者:
- 滑动查看IC在读学子绘画作品 -
也可以是尝试着用专业知识,
将热爱投射进现实生活,
去分析所喜爱的超级英雄电影的实践研究者: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 截图源自IC大二学子于浚丞个人公众号 -
还可以是以哲学为视点,
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哲人:
- 截图源自IC大四学子吴浩天朋友圈 -
查看吴浩天学长哲学专栏《异托邦》
尽管ICer们的轨迹各不相同,
但大家都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去探索IC的边界,
试图能够向真理的曙光更进一步。
在授课方式上,
你也许会以为会像是高中的文科教学一样,
进行大量枯燥无味的知识理论背诵积累。
但实际上,
IC更注重于建设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引导着学生们去透过理论,
用多元的思维模式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可以这样说,
如果将IC的课堂拟人化,
那它一定是一位热于思考与发言的活泼学子。
IC: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这个名为国际传播学的学科,
它的土地,是极为广阔的,
拥有着超乎想象的奇妙。
它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
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
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它也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
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
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精神病学等等,
都与传播学相关。
在学习IC的过程中,
你们会碰到很多新鲜有趣的主题和理论,
如粉丝经济,性别权力,想象的共同体,
全景监狱,意见领袖、拟态环境等。
只要你愿意发掘和思考,
IC几乎可以满足你在精神层面上,
对人与社会的所有好奇。
IC散布就在生活各个角落,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触及不到。
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ICer们的课表: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大一上
学术语境中的阅读与写作
口语交际能力A
分析思维概论
媒体、文本与社会
大一下
专业英语A
口语交际能力B
独立项目研究
媒体、文本与社会
注:大一下学期将完成第二外语的选择
大二
必修:
媒体与社会
传播与技术
传播与文化
日常生活文化
选修:
小语种:法语/西语/德语/日语/韩语(初级)
大三
必修:
研究传播学
选修一:
小语种:法语/西语/德语/日语/韩语(中级)
选修二:
公司创业
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生
文化研究
全球媒体与传播
分析组织
全球环境治理
国际组织
企业运营导论
公共关系与宣传
翻译文化
跨国历史与政治
跨文化管理
解读电影与电视
大四
必修:
国际传播学学士学位论文
选修一:
小语种:法语/西语/德语/日语/韩语(高级)
选修二:
国际商业环境与决策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心理学、传播学与自我
网络与社交媒体
批判传播学幽默与文化
当代安全:理论与问题
呈现真实—国际纪录片研究与实践
新媒体时代:社会上、文化上、与政治上的发展
商业道德与可持续性
国际关系中的中国
电影从中国到好莱坞
媒体管理
数字游戏中的传播学应用
战略创新管理
跨媒体叙事与数字文化
屏幕前的你可能会有困惑,
这些课程介绍,
用理论性的文字高度概括了课程内容,
或许它们还没有让你完全明白,
IC的理论知识将如何与实际的社会相联系?
不妨来看看以大一专业课知识理论为视点,
为你所举的一些分析近期社会热点的例子:
假如,你在主流媒体中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就好比我们在高中做政治大题时,
需要结合理论知识点拆分文本一样,
在这条新闻文本中,
你可以用到Propaganda(宣传)的知识,
去进行信息解析:
宣传(Propaganda)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新闻是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宣传者运用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阐述一定的观点和主张,以达到吸引受众和争取民心的目的。新闻和宣传的结合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紧密结合受众所关注的热点,巧妙融入想传达的思想观点,才能使受众乐于接受,达到预期的效果。成功宣传的关键不在于单向输出,而在于理解群众的情感,知道民众想听到的和看到的是什么。
在这则新闻中,记者强调了习主席考察浙江这一事实,同时糅合一些民众希望看到的“正能量”,如这件事反映出的社会逐渐恢复运转、国家治理重心逐渐从对抗疫情转移到经济发展的趋势。民众并不会觉得政府在刻意宣传而反感,而是会产生一种对统治阶级的信任和归属。
假如,你是今年的江苏考生,
在7月7日早上十点半时,
你将语文试卷翻到了作文部分,
看到了这样的题目:
你慌了。
大脑中只传来这样的潜意识:
“江苏的作文,字分开我都认识,
连在一起却看不懂”
“这个材料读完,我想到的立意,只有追星”
但如果我们运用传播学理论去进行剖析,
难题便迎刃而解:
在对此道作文题的立意思考中,我们可以透过
“信息茧房(Filter Bubble)”的角度去着手
题目论述了传播学Filter bubble(信息茧房)的概念:在赛博空间中,用户的转评赞与浏览记录等会被数据记录下来,而用户在网络上的互动越多,用户的喜好也就越清晰。大数据算法在精准定位个人兴趣维度之后,会为用户过滤掉其他信息而投其所好,“私人订制”推送内容甚至是网上冲浪体验。久而久之,人们会吸收大量的同质化信息,从而形成像题目中描述的“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的现象。
这种信息筛选在无形中塑造着人们对大环境的认知。一方面,“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联网智能化更突出了人的个性化选择,考虑到每个人的需求,并让互联互通成为可能。不论是微博B站还是豆瓣知乎,志趣相投的人们都可以藉由这些互联网媒介,因为相同的爱好共聚一堂,“拥有千万个一起干杯的朋友”。
另一方面,人们只能摄取到自己兴趣圈子内的信息,认知范围随之缩小;而每个人自认为正确的观点也会因为重复阅读、探讨相似的内容而不断固化,人们的思想可能会越来越狭隘,直至被桎梏在茧房一样的空间里。
假如,2020年3月,因为疫情居家隔离,
躺在床上百无聊赖刷着微博的你,
看到了这样一条视频:
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用IC有关nationality的理论来解释:
平实民族主义(Banal Nationalism)
Billig在其著作中提出了“Banal Nationalism”这一概念,来描述媒体如何利用一种看似常见的文本去建构一种共享的民族归属感。诸如“我”,“我们”之类的人称代词通常是将听众视为同胞,并在讲话者和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听众之间建立联系。而“你”、“你们”这类词则会塑造出一种“他者”的疏离。
试想一下,作为一名亚洲人,当你在某个新闻中或者社交网络帐号中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戴着口罩的亚裔女孩手举标语“I am not a virus” (我不是病毒),代表亚洲人由于新冠肺炎而遭受歧视和欺凌。此时,因为图中人和你有着相同的肤色、同样的种族,标语中大大的“I”字,当你联想到海外亚裔每况愈下的境遇、所遭受的歧视与不公的待遇,你就已与图片中的“I”产生了共鸣与联系。
在这个文本里,“ I”和隐含的“You”有着明确指向的对象。 “I”是指同样遭到传染病威胁却遭遇歧视的亚裔,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形成对立的“You”,是指实施歧视的他者。
以“I”为代指的“我们”正试图向“他们”宣告,“我们”也是这一流行病的受害者,那些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们不应该视“我们”作为“他们”的敌人。这幅画可以向以亚裔为代表的受众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作为亚洲人,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容忍来自其他国家的歧视和欺凌。 “我们”应该捍卫自己的权利,这不可以表示对“我们”身份的尊重,而且还能表示对居住在非亚洲地区的族裔的保护。
那么,
也许你会想,
如果选择了学习IC,
未来的我,可以去做些什么呢?
或许问题的答案,
便正是宁诺杨福家校长所教导我们的:
“要培养并找到你内心待点燃的火种。”
IC并不缺乏勇敢且优秀的前辈,
作为先行者的他们,
闯出了一条又一条不同的道路。
也许,当你看完他们对选择IC的原因,
以及IC是如何影响他们人生经历的感想时,
你对未来的人生蓝图,
也许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构想。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2013届国际传播学毕业生、
现任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HR 的
吴梦晨学姐这样说:
“对我来说,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是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宁诺是一所具有多样性以及包容性的学校,在这里,可以认识一群充满激情且有想法的同路人,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碰撞的火花。虽然现在从事的HR职业与当初的IC专业不一样,但是我在这四年IC专业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货是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这对我在工作中思考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相处模式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2015届国际传播学毕业生许潇峰学长,在2016年以一等荣誉学位硕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后,入选联合国学术影响力全球青年论坛中国代表,并在联合国大会主席团用西班牙语发表压轴演讲。他目前担任外教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致力于打造口袋里的全球口语课堂。
对于IC,许潇峰学长这样说:
“曾经的我,普通得不能更普通,永远站在台下为他人鼓掌。那时的我自卑、害羞、不敢在许多人面前大声说话,更别说公众演讲。在国际传播系,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和学习体系,成功‘逆袭’,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Comfort zone’。”
2017届国际传播学毕业生陈烨婷学姐,曾在2016年11月作为中国优秀青年代表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秘鲁参加APEC(亚太经合组织)相关活动。因为精通中、英、西三国语言,她在APEC期间被安排为商务部官员和秘鲁前总统做翻译。
对于IC,陈烨婷学姐这样说:
“宁波诺丁汉大学全英文的教学让我对英文环境非常熟悉。学校很注重我们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化交流传播方面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曾多次作为学校代表和志愿者出席过多文化多语言国际论坛,这让我在站上APEC舞台时也不会怯场。”
国际传播系大四在读学生胡紫晨学姐这样说:
“2017年夏天,因为受到柴静《穹顶之下》与《黑镜头》战地摄影系列的影响,我想做一个能用思想和影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角色。带着迷茫和这么一丝似乎确定的信念,我选择国际传播学的方向。这个专业的确和我起初设想的不太一样。相比于新闻职业技能训练,我们在此收获的更多是思辨训练与学术英语能力。一开始会有些许迷茫和不解,但随即便体悟到思想的深度与丰富的阅历才是成为一个合格思想传播工作者的最基础能力,这是应试文稿技巧所无法取代的。校长奖学金、浙江省奖学金、屠海鸣奖学金…我在用这些奖项证明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在积极投入传媒的实践中。除去一些体制内单位的媒体实习,最让我骄傲的其实还是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定期发布传播学推文“评谈”系列,在校内收获了许多关注与激发大家对于传播学理论的兴趣。”
但是,也许你也会在内心嘀咕,
这些校友都是IC专业中非常优秀的人,
他们的经历对我而言有参考价值吗?
我是否能成长得像他们一样优秀呢?
为了回答你的顾虑,
这里是几个平平无奇的IC在读普通学子,
对这个专业最真实的感受:
追逐着理想的声音A:
最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其实是抱着一颗很朴实的新闻理想。那你可能就会问了,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其他学校的新闻专业?这是因为当时把所有志愿学校第一专业都填为新闻传播类的我,对国内的新闻传播类学科还是有一定的具体了解。我国普通高校的新传类各专业间分类较细,且非顶级高校的新传基础学科知识信息更新较慢。其次,就如近来业内日益收缩的新闻自由,其他高校的内容讨论范围上相对受限,可辩证性思维空间较小。本着一颗向往广阔视野的内心,我义无反顾地把第一志愿填成了IC。
在实际入学以后,尽管对以理论为主的传播学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现实还是与想象有所出入。我们在一般性质上所谈论的新闻,包含在media study(媒体研究)这个大的范畴下,其实只是IC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接触到semiology(符号学)、culture study(文化研究)、 film study(电影研究)、gender and sexuality(性别学相关)等相关的知识理论。可能是学得比较广而杂,大家常常会用「玄学」来互相打趣。可能现在,我仍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回顾这一年来的所学,不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思考维度都实在地进步了许多,或许这就和高中文科差不多8总是在不经意中积累。尤其是遇到较有争议性的舆论消息,可以冷静地分析其背后的话语权术以及舆论导向了。
并且除了课堂所学,我认为IC的学习过程也有着UNNC最为自豪的一个特点,课堂并不是权威,这点放在人文社科上尤然。PPT上的知识点和阅读文献里的理论,在老师们看来不过是一块敲门石,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之后我们自己产生的想法。这份idea或许可以和某个社会热点相联系,或许也可以用来解析某段历史,总之,不同的思想在seminar、小组讨论、同学deep talk中相互碰撞,不只限于课堂,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甚至你都可以在学习IC进行中ing. 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原来你周围的人都如此具有思想力,你不再是孤独的舆论关注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你不断扩大着自己的视野与认知。在IC,虽不从众,但未曾孤单。
代表着感受的声音B:
“作为文科玄学大军中的一员,国际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研究。相比实务导向的新闻学,传播学更注重对学术理论的研究。刚开始学的时候由于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和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难免会产生一些对自己的选择的怀疑。但是经过大一两个学期的学习,逐渐积累了IC的学习方法,对它的概况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因此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由于IC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我们需要发掘自身的兴趣偏好和独特之处,并进行深度探索。学习这个专业改变了我看世界的角度,也激发了很多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思考,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IC的学科特性也能让我们自如地在生活模式中学以致用,通过学术知识解决一些在生活中或媒介中遇到的疑惑。
在社会高度媒介化、传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背景下,信息与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各科各界的重视。今年2月份,国内高校设置的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被教育部纳入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给予认定。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也提到:“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积极参与世界治理、承担大国责任,携手世界各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UNNC的氛围给IC专业的学习提供了国际环境,再加上传播学的起源地是欧美,UNNC与英国校区相同的课程设置也让传播学更加原汁原味。”
看到这里,你对IC的认识是否有更加深入一点呢?
其实,传播学也是一门诞生于20世纪的新兴学科,它杂糅有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的精华于一身,并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今日,信息流浩如烟海,想要准确地从其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非易事: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跌落神坛」,手中掌握的守门人(gate keeper)权力不再;热搜新闻真真假假,各方言论多次逆转;真假新闻无从辨识,大喊「fake news」的人自己也在源源不断地制造假新闻……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媒介素养能够得以从容地应对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挑战。IC,在被我们戏谑为「玄学」的外表之下,有一颗蓬勃的野心。
快来pick IC吧!
它可以是你的最优选择!
期待在九月,
我们能与抱负不凡的你相逢在IC!
ICV MKT 小编 敬上
文字 | 焦美琪、杜思来、方语璇
排版、题图制作 | 方元蔚
copyright ©
转载或进一步了解请联系 ⬇️
unnc.icv@ outlook.com
https://mp.weixin.qq.com/s/3Ddm3ujDFpM7mWiaBZJd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