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ahuang / ICV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IChannel | 泥塑:我抽出一根肋骨创造夏娃 #57

Open imbahuang opened 2 years ago

imbahuang commented 2 years ago

https://mp.weixin.qq.com/s/mCBP0eRB3XhcjQI3yFtozg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IChannel | 泥塑:我抽出一根肋骨创造夏娃 by ICV MKT

泥塑,是“逆苏”的谐音。“逆苏”来自于中国女性亚文化的暗语,是“玛丽苏”的延伸。玛丽苏小说的女性角色通常具有善良温顺、清纯无辜的品质。“逆苏”作为其反面,给予男性主流社会欣赏的女性特质,或是放大女明星的中性/男性特质。

近年来,“泥塑”一词在网络上使用频率渐增,泥塑粉中的女性群体迅速壮大。对男明星肆无忌惮地喊出“女儿”、“姐姐”等现象屡见不鲜;对女明星说“哥哥好帅”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本文讨论的重点在女性对男性的泥塑上。*

泥塑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改变对方的性别。它与满足性幻想、打破社会特定的性别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的潜在作用之一是满足关于性的假想。作为泥塑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部分女性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对男性的现实侵占,在通过泥塑行为将男性对象女性化、将自己代入成男性或旁观的过程中,她们完成了控制关系的反转。

同时,泥塑也是一种对固定的性别标签的叛逃,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女性的期望。泥塑者对女性的泥塑行为将她身上被社会定义的“男性气质”(如勇敢、坚强、英气等)抽离,旨在表达对这些特质的欣赏。

泥塑男明星则更像是一种带有斗争意味的反抗,这可以部分归因于女性对由性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不满。通过泥塑,她们与男性角色连为一体,她们渴望着能以男性的身份活出另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在一位网友说道:“我泥塑你,是我打碎你,再融入我的灵魂。我愿你美丽、善良、天真,也愿你强大、坚韧、不屈......”她们是孤寂的灵魂雕刻师,在泥塑中寻找美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雕刻出一个个命运共同体。

美艳到锐利却又温柔至极的一位年轻母亲,纤细手指属于玲珑线条之上,护佑尚未出世的脆弱生命。

- 内娱泥塑bot 投稿 2020.5.8 -

妹妹站到聚光灯下总是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她和旁人在一起的时候永远是那个最温柔最调皮的小甜心,会讲最有趣的段子,说最贴心的话儿,会想出无穷尽的段子,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

然而每当灯光亮起,妹妹站在舞台正中央,她好像脱掉了那一层被苦难打磨得圆润熨帖的皮囊,露出了里面最剔透晶莹的灵魂,所有可以释放和不可以释放的情绪全都在她的声音里,浸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她吟唱着怕你飞远去,自怜着独自寻找星辰。她又无奈叹息着世界容不下一个做梦的人,对着无尽的沉默空空问过多少遍你为什么为什么不肯停驻。

妹妹,你曾经想过成为谁的有可能?谁曾经成为你的灯塔,谁曾经保护过你?可是你又为谁沉入黑夜,又为谁转身泪如雨下?满身伤痕,也是你慢慢升级的证据吗?

妹妹那么纤细那么敏感,有几个故事唱的是故事,有几个故事是她自己?她走过多少个伤痕的夜晚,爱过几个不该爱的人,一颗的心被撕碎过几次,现在又拼成了什么样子?

妹妹你知道吗,在最后的最后,终于能笑着说出“但是我很开心的是在每一个阶段我是很喜欢那个自己的”的你,是最美最美的。

你知道,你一定知道,我希望你早已知道。

愿你永远美而自知地绽放

- 内娱泥塑bot 投稿 2020.4.29 -

在特殊情境下,泥塑也被用作一种审视热点事件当事人行为的工具。泥塑者会将当事人放到权力关系中被支配的位置,用怜悯的目光审视他的出格举动,以此获得掌控感和参与感。示例如下:

- OMEGAroBOT 投稿 2020.05.03 -

- OMEGAroBOT 投稿 2020.04.07 -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等文献中提出“凝视理论”,认为凝视者与被凝视者之间存在一种主体与客体、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1975年女性主义影评家Laura Mulvey将其发展并提出“男性凝视”的观点,认为“女性作为被观看的对象受制于男性的审美和背后强大的男权势力”

由此可见,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普遍面临着一种审美的尴尬处境。从书籍到艺术画作再到色情作品,其对人物的刻画大多来源于男性的凝视,是为了方便男性的自我代入:男性形象往往具有明确的职业属性和多元的社会身份,并且被有意识地排除在审美对象之外;而女性形象的刻画却意在凸显其形体上的美感,作为被凝视的一方频繁出现于主流艺术作品之中。在这一语境下,为女性审美服务的作品被迫失声,甚至常常面临被曲解和误读的风险。

直到今天,随着消费主义自由主义大行其道,拥有消费自主权的女性自然受到市场的青睐,反映女性呼声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加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就像男性一直对她们做的那样——也渴望从美学的角度凝视两性,甚至把TA们当作性幻想对象。

在泥塑文学中,被泥塑的男性角色经常以各种身份、性格的女性形象现身;与此同时,女性读者既可以选择代入其中也可“冷眼旁观”,自由地从被凝视的对象身上获得精神上的快感。

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对男性角色的“荡妇羞辱”,可供选择的生理设定有:偏中性的面容、发育的胸部、女性性器官、可生育的子宫、先天发育不良的男性性器官等;而角色的心理认同为男性。这些属性使角色成为一个怪异的、被社会排斥的尤物。

羞辱的一种形式是泥塑者在其精神世界中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对角色(被控制)进行性欺压,而将自己认同为他唯一的拯救者。女性在其中进行了非传统的性别表演(Gender Performance,由Judith Butler提出),使以往凝固的性别身份开始流动,将女性被凝视、被享用的角色移植给男性,而自己则表现出一个控制权持有者应有的暴戾和残酷。

然而,与耽美作品类似,泥塑并非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大多数是出于观赏性的考虑。被泥塑的对象无论性别,大都拥有鲜活的肉体和姣好的容颜,能给予观众美的享受或性的愉悦——这很难不被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对男性的物化,或是一种以牙还牙式的报复。但实际上,女性视角下的男性形象相较于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独立,并且更少地与原始的性冲动和征服欲相关联。

此外,泥塑文化被部分人当作先进女权主义的象征和高级审美的体现,其中无不暗含着优越的、可用于鼓吹的“文化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了泥塑行为依然拘泥于传统两性框架的事实。表面上,权力施压的主体与客体似乎互换位置;实际上,在泥塑过程中被“压迫”的依然是“女方”,拥有力量和征服欲的始终是“男方”。此时,女性作为“他者”并未完成自身的超越性,而是通过异化的方式暂时成为了“我者”。虽然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自始自终,泥塑想表达的都是一种对平等的渴望,构建出只属于女性的伊甸园。

泥塑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发现。

女性泥塑粉用含着爱意的目光发现男星的女性特质。但所谓的女性性别特质,也是被社会建构的一部分。当男明星被泥塑,被讴歌美丽,被赞颂母性时,他男性的躯体第一次获得了女人千百年来被社会施加的特殊的隐秘和伟大。泥塑粉倾尽爱与狂热,撕裂混沌,重建秩序,取下自己的一块肋骨,造出她们的夏娃,将泥塑男星作为与现实对抗的理想主义的一种尝试,渴望在荆棘遍布的主流社会开出其玫瑰。

当一个男人被泥塑,他的性别被重新定义。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男人,他是她们休戚与共的姐姐,是千千万万个她们自己;是她们黑暗坎坷的过去,也是光明美好的未来。他有着惊心动魄的美丽和被粉碎后自愈的能力,是脆弱和热烈的化身,是秩序的高温下诞生的琉璃盏,光华宛转,永不褪色。

泥塑正试图展现性别和性别特质流动的可能性。泥塑之后,男性气质被消解,“他”体现着“她们”痛苦挣扎的灵魂和与生俱来的原罪。他和她们同身共命,高喊拒绝世俗强加的耻感的宣言。

我们包容对泥塑的恶意,是因为我们诞生在一个性别固化的世代,我们自有一套规则需要遵守。但是我们也有一定的权力重新书写定义,塑造新的性别可能性。

References:

1.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

2. 谢廷玉,张瀚文: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

3. 孟普芬:女性凝视以及被女性凝视的男人

扫码关注

暗中观察,悄悄关注

Your IC Voice and Choice

ICV MKT 小编 敬上

文字 | 吴嘉澍 李辛予 王乐知

排版、题图制作 | 方元蔚

© copyright

转载或进一步了解请联系 ⬇️

unnc.icv@ 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