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ahuang / ICV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评·谈 | 认知“性感”——性别感知分析 #86

Open imbahuang opened 2 years ago

imbahuang commented 2 years ago

https://mp.weixin.qq.com/s/1Lx6kO3gEDk9OURe48b_yQ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评·谈 | 认知“性感”——性别感知分析 by ICV MKT

评 谈

Vol.10

序 言

东汉末年,大小乔成亲了——乔家二女变成了孙氏、周氏。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铜雀台赋》,一篇劝进的文章,几句逢迎的奉承话,一对乱世佳人出没其中,仅供当权者玩乐之用,而重点描述的还是男子雄风,是千秋帝王梦。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似乎成为了毋庸置疑的常识,社会和文化的集体性别霸凌使其逐渐成为了规则,无数代人连一个问号都不曾给予。每当揣摩男女地位的差异,便会似有所感,无形之中,一套套复杂的体系糅合在一起,粗暴地将不同性别人群勾勒而出。

当我们剖析世界阴暗的必然,直面源头的空幻与虚无,便有可能察觉,偏见与刻板印象重重叠加,隐于细微之处,似尘埃漫天飞舞。

美国女作家及激进女权运动家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曾提出,是的,在色情文化及产业被男性主导的大环境下,的确存在“100%”由女性书写,读者100%是女性的“色情(pornography)”。

这样的说法可能过于绝对,但不能否认的是,庞大的同人色情作品(包括同人色情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的创作者和消费者中,女性群体占绝大多数。而她们的创作对象,则大多数为男性。抛开性不谈,“腐”文化盛行的21世纪里,看见两个好看的男生走在一起都会两眼冒光的女性们,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搞CP”的机会。这似乎已经演变成一个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现象和思维惯性,对于部分女性来说,喜爱的作品中看到两个男性主要角色,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启脑内小剧场模式,还自动根据性描绘的程度分级,例如“清水”和“R18”等之分。在乔安娜·拉斯的研究中,她尤其注意到,相对标准的言情小说而言,同人文学中的性描写会更加露骨。

究其原因,还要从“耽美文化”和“同人文化”说起。

耽美文化 & 同人文化

作为日益兴盛的亚文化的一种和唯美主义的一个分支,“耽美”文化源自原义为“沉溺唯美、浪漫”,后期演变为专指美型男性和BL(Boy’s Love)小说和漫画,并经由台湾传到大陆,借助新兴传播方式即互联网迅速传播,成为了新世纪的流行文化之一。和“耽美”一样,“同人”也源自日本,原指拥有相同志向或兴趣的粉丝同好群体,后期更多代指同人作品。

同人文化是自由创作的象征,其作品有“一次创作(原创)同人”和“二次创作同人(根据原有作品改编创作)之分。当耽美文化和同人文学相结合,就衍生出了大量的同人cp向作品,而这类的cp大多都是男性为主。在西方语境中,它被称为斜杠文学(Slash Fiction,斜杠意味着一对CP),它的起源一般被认为是电视剧《星际迷航(Star Trek)》中的角色Kirk和Spock(K/S)的粉丝群体产生的一系列二次创作,由此催生了大量为角色创作耽美同人小说的粉丝群体。

左上

一位喜欢《魔戒》里 Aragorn和Legonas CP的作者的fanart创作

右上

一本ebay上售卖的K/S 耽美同人本的封面

左下

在8-TRACKS 网站上,一个喜爱 《悲惨世界》的 Enjolras和Grantaire 的作者的歌单封面图

注: 本文的切入点为同人色情文学(包括同人作品中的性描写),不包括所有同人作品,所提到的“同人”皆为二次创作同人,不涉及一次创作同人(即非商业化的小规模创作)。

如果用18世纪语法学家回答为什么人称代词偏好用阳性的思路告诉你——“因为这更高贵”。不难想象读者会拍桌而起:“这凭什么!太性别歧视了!一点都不女权!”

既然已经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并可能让你小小的不爽了一下,但我们这里并不是要去论证为何男性会更加“高贵”,而是提醒你,我们不得不在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和话语体系下思考其原因。

而这种对于传统异性恋模式的叛离,或许源自女性意识的觉醒,投射着女性群体自己的情感和情欲的需求和反抗,并在在暗藏性别歧视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长久以来在不平等的父权社会权力系统中和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及角度的对女性的歧视下,传统的男女间的情感即BG(Boys & Girls)被不可避免的带上不平等的阴影。很长一段时间女性无法_想象一种不受社会性别文化和性别角色约束的爱,而作为创作对象的男性帮她们做到了。_相比于女性或许会被卷入婚姻甚至生育等对于部分人而言甚至是进一步的束缚的更加复杂的环节,在父权社会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似乎更能体现更平等,纯粹的爱。而针对同人作品基于原作的特征而言,在大部分的原作中,相较于被边缘化或角色刻板印象化的女性群体,男性角色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完善,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或许也是创作对象偏向男性原因之一。

Carl Barat/Pete Doherty

而在本只拥有生理层面含义的男女间的性行为被父权体系赋予了更深层次社会含义后,并与生育相结合,成为了进一步对于女性身体和地位的压制和绑架。尽管耽美同人色情文学不能够完全逃脱传统男性向色情的桎梏,但至少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在父权社会异性恋为主体的体系下,不管是情感还是性,消极被动都被认为是属于“女性气质的”。当女性的主体欲望被长久压抑,同人色情文学更像是一个类似于性幻想的,释放女性自身欲望的突破口。

正如一位K/S的同人作者所说,“K/S的作者和读者并不是这真的想变成男人,她们想要的是性的浓烈和享受,和选择的自由,想要一个安全领域,让她们能够允许自己在情感和性双管卸下防备,完全的释放自我。

博主@ tmoonoM 对 皇后乐队(QUEEN)的MV:I WANT TO BREAK FREE 中乐队成员女性化改编 

女性有自己独有的反抗方式。在耽美同人文学中,为创作对象编码大量的女性气质是常见行为。例如 “泥塑(将描述对象女性化)文学”的兴起,大部分的女性在对男性使用泥塑称谓或描述时更能感觉到满足感,而众多的“泥塑言论”也适时兴起。

在源自博主@ PapierElster用_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性别论对此作出的解释中指出,语言性别论中的缺陷论(deficit theory/deficiency theory)_认为,语言体现和强化社会规则,在性别不平等的父权社会中,男性语言体系被默认为主导和正确的原有体系下,女性的语言体系相应称谓不规范的,有缺陷的,(代表人物如Robin Lakoff),完善了缺陷论的支配论(dominance theory/power approach)则提出,性别体现社会社会权利,男性支配,女性从属的不对等权力关系造就了男女在语言交际上的不平等。(代表人物有Zimmerman and West)

而语言学中的生命层级(Animacy Hierarchy)概念被用来区分于语言中不同名词生命度排序,认为人的人的生命度高于动物,动物高于植物,植物高于其他有机物和无机物。Mel Y Chen 的 In Animacies: biopolitics, racial mattering and queer affect (2012)将这一语言学概念引入到了性别研究里,认为性别的区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也构成排序关系,男性高于女性,主流性别群体高于边缘性别群体。“泥塑”后的女性称呼和描写,将这些相当没有优先级的要素加入对创作对象的男性客体中,从男性“降级到”女性,是对于他本身性别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否定。

Deficiency Theory 的代表著作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Robin Tolmach Lakoff

在这些作品中,被否定了社会性别的男性成为了被凝视的客体,暗藏并抒发着女性作为性别天平中不平等的一方的不满与反抗。

性别的不同划分

女性对于男性激烈的反抗并不出乎意料。在话语体系和生活规范中,如“婊”“娼”“奴”“奸”“妓”“姘”等含贬义的汉字,以及直到现在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男女之防”、“闺秀与淑女的标榜”,处处隐含着对女性生活行为的压制与偏见。然而,“女性”群体的成分是极其复杂的。这其中有着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之分。

社会性别(Gender)是后天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表现在人多个领域(如婚姻,教育)中,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可。生理性别(Sex),是在认识之初,人类对生理特质客观归类的结果。倘若缺失这种必要的认知手段,人类将会陷入认知的虚无当中,丧失处理信息与认知世界的可能。尽管生理上的划分是客观的,单一的性别划分并不能适应日渐复杂的社会分化,而对这种单一划分的坚持,或许就是有意无意中的一种权力操纵。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认为,长久以来生理性别的划分通过构建出常规(function as a norm),创造出由权力意志所掌控的身体(produce the body it governs)。仍旧以“女”+“表”=“婊”为例,女性的外表是否真实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性别与自我认同?强加在每个人身上所谓“客观”的生理划分,是否抹杀了人类自我认知的选择?由此想来,生理划分下女性对男性的反抗仍旧是在旧的规制与架构中戴着镣铐舞蹈,由于屈从于最初的权力意志,是必输无疑的斗争。想要打破制约人性的枷锁,需要跳出_生理性别(sex)_的划分,从社会性别(Gender)上来重新思考女性的地位

性别气质的归类无力

生理性别为男,社会性别为女的群体,则会表现出一种女性化(Feminine)的特质,反之,则是男性化(Masculine)气质。但是否所有性别人群都可以用这两种气质描述?

非也。

在社会性别分类中,除男性与女性外,还有多种其他性别的划分。

所谓的男性气质(Masculine)与女性气质(Feminine),是社会环境下人为划分出的标签化的固有成见。描述具有失真性,因此这也并非是每个人确切的特质。因此性别气质不应该被视为认知性别的标准。

相比生理性别本身,一个人后天在社会环境中接触到的信息和参照体系对所谓性别气质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一个婴儿从出生后在医院接触到的第一条毛毯的颜色,亲戚给他(她)从商店挑选的第一件婴儿服的样式就开始接触到这种社会赋予的与性别有关的特质标签。

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罗斯福小时候的照片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在一战前期,粉色曾经被用于代表“果敢强烈”的男孩,蓝色则曾属于“沉稳雅致”的女孩。事实上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童装大多都是白色的,颜色也仅仅是颜色而已,并没有暗示性别的作用,人们在挑选衣服的颜色时只是出于是否适合自己。

然而在二战后商人们发现利用人们的认同心理将同样的产品区分男女可以提高产量,于是就将其转化为一种营销策略,告诉人们购买一些特定的东西来表示自己的性别身份是“正常的”行为,至此用颜色代表性别的概念才开始被不断深化。而此后粉色与蓝色所代表性别的对调也表示社会认同下的性别气质标准并非基于客观事实,而是可人为改变的,构建出的符号,与性别本身没有绝对的关系。因此一个人对颜色、物品与兴趣爱好的取向或许更多的,应该基于个人喜好,而非被性别气质的固化约束。

MV: I want to break free - Queen

和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将颜色与性别人为地联系类似,社会机器的运转对于社会分工的需求也作用于性别特质的构建,这种被构建出的体现性别气质的特点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示范作用。人们会自我修正,规范自己的行为来使自己符合社会标签的要求。并不是只有攻所谓阳刚”的女性和“阴柔”的男性会被这种认知所束缚。处于社会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无论生理结构上的男性或是女性,都或多或少地被其约束了行为与知识的探索范围。

尊龙 电影《蝴蝶君》

其实,倘若我们翻开现在“性别标签”的词典,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会发现如果把我们每个人的外表,喜好,性格综合起来,我们其实都处在“性别气质”天平上的某一个独特的位置,性别的气质与特点是被有目地构建而出的,Maculine与Feminine实际上是共存于任何人类身上的两方面。不论是贴标签还是将气质与性别对号入座,都是在认知具有丰富特性的个体时的疏忽与偏见。我们每个人的样子,就是我们的性别该有的样子,是一种永远无法用话语准确描述的真实。

Reference

《带着爱,女人为女人创作色情》乔安娜·拉斯

博主@ PapierElster的微博 https://weibointl.api.weibo.cn/share/64708148.html?weibo\_id=4357291597929977

(E/R)https://8tracks.com/housediamandis/not-shy-of-a-spark

(K/S)https://www.ebay.com/itm/Star-Trek-TOS-Fanzine-Consort-1-K-S-SLASH-Vintage-/292162370882

(A/L)      https://www.zerochan.net/1131592

博主@ tmoonoM 的图源https://m.weibo.cn/3200656953/4352436413784510

往期回顾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DY3NzM2OA==&mid=2247484310&idx=1&sn=5401cca1d101a7f5de7bc2a1bc1d1312&scene=21#wechat_redirect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DY3NzM2OA==&mid=2247484310&idx=1&sn=5401cca1d101a7f5de7bc2a1bc1d1312&scene=21#wechat_redirect")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DY3NzM2OA==&mid=2247484260&idx=1&sn=ce9d3a64b84cf1aa66056152a157fdce&scene=21#wechat_redirect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DY3NzM2OA==&mid=2247484260&idx=1&sn=ce9d3a64b84cf1aa66056152a157fdce&scene=21#wechat_redirect")

扫码关注

辛苦拾捡IC精髓的ICV MKT小编 敬上

文字 | 蔡方宇 徐千惠 吕风格

指导顾问 | 胡紫晨

排版 ,题图制作| 张振寰

© copyright

转载或进一步了解请联系

unnc.icv@ 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