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d ixxmu closed 10 months ago
1922年10月1日,理论物理学巨擘杨振宁(号伯瓌,Chen Ning "Frank" Yang)出生于安徽省安庆道合肥县西大街四古巷杨家祖宅的第五进正东房。
1938年9月,杨振宁以同等学力(当时杨只有高二学历)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理学院,遵父命选报化学系。高中阶段他尚未修习物理,在准备入学考试自修物理教科书时对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未及开学便征得理学院院长吴有训(1897—1977)教授的同意,12月1日一开学就转入物理学系。1942年7月,以英文论文《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Group Theory and the Vibration of Polyatomic Molecules)获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学士学位(BSc),其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是吴大猷(1907—2000)教授。
1943年8月(次年6月25日才正式发榜),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杨振宁参加了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生考选,顺利考中物理学门(注重高电压实验)。1944年7月,以总标题为《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Investigations in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的英文论文获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今称研究生院)理学硕士学位(MSc),其硕导是王竹溪(1911—1983)教授。杨振宁的硕士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相互作用能随晶格常数和有序度变化之变化》(The Vari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Energy with Change of Lattice Constants and Change of the Degree of Order,共8页,另有摘要1页)和《超晶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方法的推广》(A Generalization of the Quasi-Chemical Method in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共17页,另有摘要1页)。
在等待出国深造期间,1944年秋至1945年夏,杨振宁任西南联大附中高中数学教师,空暇时钻研场论。1945年11月24日抵美留学,翌年1月2日注册成为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研究生。1948年6月,以核物理学方面论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On the Angular Distribution in Nuclear Reactions and Coincidence Measurements)获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PhD),其博导是“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Edward Teller,1908—2003)教授。同年,作者基于博士论文发表过同名期刊论文。
杨振宁的主要职业履历:1948年秋至1949年夏,任芝加哥大学物理学讲师。1949年9月至1955年6月,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Princeton,NJ)数学学院成员,1952年转为长聘成员。1955年9月至1966年6月,任IAS数学学院教授,其中1956年4—9月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做暑期访问。1957年与李政道以联袂合著的经典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双双荣膺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6年9月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首位物理学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该校理论物理学研究所创始所长。1986年4月11日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首位博文讲座教授(属兼职性质)。1993—1998年与丘成桐联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创始所长。1998年6月14日获颁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聘书。1999年5月21—22日,石溪分校为杨振宁举办荣休盛典后正式退休。同年10月2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4月起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竣工落成,杨振宁出任终身名誉主任(院长)并获颁清华大学教授聘书。2003年12月24日归国定居于清华大学清华园照澜院“归根居”寓所。
图2. 国立清华大学第六届考选留美公费生揭晓广告
在等待出国留美期间,1944年秋至1945年夏,杨振宁任西南联大附中高一(四)班兼高二(五)班数学教师,所用教材是《范氏大代数》。杨夫人杜致礼(Chih-Li Tu,1928—2003)正是他任教该校时高二(五)班的学生。1945年3月,时任教育部部长朱家骅(1893—1963)给杨振宁签发了派往美国的公费留学生证书(编号:第21号,图3)。
考试是早在1943年八月下旬即举行了的,考试结果是1944春夏之交揭晓的,可是我们要等到日本投降之后,1945年八月二十八日才能搭一货机自昆明出发,在缅甸腊戌小停,飞抵印度加尔各答候船赴美。在加尔各答等了几乎两个月,因为船期无法预知,也因为行囊羞涩,我们只好在加尔各答“死等”,根本无法游览任何印度的古迹和名胜。
杨振宁《曙光集》:
我还记得1945年8月28日那天我离家即将飞往印度转去美国的细节:清早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郊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记得她没有流泪。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很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
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迸发,不能自已。
图6:杨振宁的入籍担保人宣誓书
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2003年10月19日,杜致礼因软组织肿瘤恶化病逝于纽约石溪,享年75岁。同年12月24日,杨振宁自纽约石溪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并将其寓所自命为“归根居”,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落叶归根”。1929—1937年,中国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杨振宁却在这个“世外桃源”般宁静的清华园度过了8年幸福愉快的少年时光,81岁时重新回归魂牵梦绕的清华园,化解了他毕生无法割舍的“清华情结”。正如杨老自己2014年4月在杭州接受蔡天新教授访谈时自喻那样:“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
杨振宁的家国情怀浓郁:1945年在加尔各答候船时,他非常想念家人并细心体谅双亲的艰辛,为此特意把母亲亲手给他编织的唯一一件白毛背心寄回昆明,给大弟振平、二弟振汉穿。1971年7月20日至8月17日,他开启了举世闻名的“破冰之旅”,阔别26年后回到祖国,先后在上海、合肥、北京和大寨等地参观访问并探亲访友,系美籍华裔知名学者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人。8月4日晚,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亲切接见并宴请了杨振宁一行。1977—1980年,杨振宁出任全美华人协会(NACA)创始总会会长,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卓越贡献。龙绳文(抗日爱国将领龙云四子)和何炳棣分别出任NACA创始总会总干事和副会长。1979年1月30日晚,杨振宁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欢庆邓小平副总理和方毅副总理一行访美的盛宴上致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1998—2006年,杨振宁出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会长。杨振宁是1995年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2007年获颁“世界因你而美丽——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1995年1月28日,杨振宁在接受香港电台记者曾智华访谈时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在历届庚款留美留英生323人中,笔者已知硕果仅存(即尚健在)的两位都是年逾期颐的百岁老人,除杨振宁以外,另一位是第五届庚款留美生汽车工程门(注重发动机)叶玄(Hsuan Yeh):江苏省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人,生于1916年12月1日,1936年6月获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本部(1937年8月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博士学位(ScD),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力学教授,曾任该大学工学院院长,1970年7月获选台北“中央研究院”工程科学组院士。1982年从宾大荣休后回到台湾兴办实业,晚年定居台湾。
美国的家族网(www.familysearch.org)是一家由摩门教负责运营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其前身是1894年成立的犹他家谱学会(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总部现设在犹他州盐湖城,1999年5月开始上线,免费向公众开放,号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族谱收藏组织。家族网的同类网站祖先网(www.ancestry.com,其前身成立于1983年)的搜索功能更为强大。家族网和祖先网与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局NARA(俗称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均有合作关系。家族网中所记录的档案资料时间跨度大,包罗万象,尤其是外籍人士入境和入籍美国的信息记录周全而翔实。借助于家族网,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得到各种各样的史料,进而可澄清许多讹传和史实错误。家族网是学者们查询考证史实尤其是研究中美早期交往史和中国留美史的绝佳工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和学术价值,其声望日隆。本文所附图5至图8均源自于家族网,特此申明,以符合规范及家族网的要求。
杨振宁的首次美国之行及国籍变迁是其生平事迹中的重大事项,本文基于发掘的大量相关史料以及精心的细致考证而写就,通过文中的介绍和探讨对丰满杨振宁的形象以及加深对他的全面了解与认识不无裨益。
致谢:笔者对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Pomona)历史学教授王作跃先生长期无私的鼎力相助和专业指导、在交流讨论中的启发以及审阅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诚挚谢意!族居芬兰的周琦霜女士帮忙查到杜致礼首次入境美国的详细信息,特向她的热心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朱安远,1964年生,湖南邵东人,工学学士,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诺贝尔奖学及相关科技史。
Email:1461877797@qq.com
原文刊载于《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4期(2023),责编刘晓,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国科大科技史与科学文化“,《赛先生》获授权转载。
欢迎关注我们,投稿、授权等请联系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https://mp.weixin.qq.com/s/tsg8Dxutc43U2EEtw1e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