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xmu / mp_duty

抓取网络文章到github issues保存
https://archives.duty-machine.now.sh/
122 stars 30 forks source link

以Counts转TPM为例, 感受一下生信自学中阳性对照的重要性 #2209

Closed ixxmu closed 2 years ago

ixxmu commented 2 years ago

https://mp.weixin.qq.com/s/imJ5za173pKFJVad5j_5iw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以Counts转TPM为例, 感受一下生信自学中阳性对照的重要性 by 果子学生信

把转录组的数据从counts转为TPM, FRPM一直是个小需求,就是没有那么重要,但是总有人需要。
恰好本次改版的TCGA转录组同时提供了counts,TPM,FRPM格式的数据,可以作为一个阳性对照来测试格式转换的流程了。

阳性对照有多重要

获取数据分析的阳性对照,是自我迭代的神器。你不再需要询问别人,这个做的对不对,那个做的对不对,你自己就可以判断。
我最怕别人问我这个代码报错了怎么办,因为代码报错千千万,能解决它的是能力,不是运气,而能力的获得是靠自己动手的。
我通常的回复是这样的(下次我就直接复制粘贴了):

  • 第一,找到这个函数的R包,去到R包的文档那里,运行一下里面阳性的例子,确认你的 R包安装完成,以及代码书写是否正确。

  • 第二,排查了代码的问题,那现在大概率是数据的问题,看看别人在该步骤输入的数据是什么格式,class看看属性,str看看结构,把自己的数据调整一下

  • 第三,还解决不了,设置报错为英文,提取关键英文信息来检索,常见的问题都有答案

  • 第四,还解决不了的就真的靠能力了,找到该函数的在github上面的原始代码,设置对应的参数,一行行运行内部的代码找到报错信息所在的位置,查找原因。

基本上前三个就能解决95%的问题了,最后一个比较考验个人能力,我习得这个技能后,报错都能自己解决了。
一个使用的例子在这里, 我找到了报错的代码修改了之后,重新打包,这样R包的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了
出图神器export目前不能用了,该如何是好?

这个方法也被我用来拆解R包,掌握算法的原理:
ssgsea算法在量化免疫浸润时的运用以及原理
然后这个方法虽好,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耗时间,但是我比较推荐去尝试,未来我也会在答疑群给大家多演示几次。

言归正传,下面开始数据的转换。

推荐资源

首先是原理,推荐一个视频,一个网页,一本书。
进入Statquest网页,https://statquest.org/

在视频列表里面找到这个视频看一下

如果你的网络不方便,可以在哔哩哔哩检索statquest 也有好心人搬运了。

然后还要知道,这些格式之间的区别,看看这个网页
https://hbctraining.github.io/Training-modules/planning_successful_rnaseq/lessons/sample_level_QC.html

然后还有一本推荐给学员的书籍

我们使用的代码在这个章节,作者提供了测试数据,可以下载后完美运行
https://compgenomr.github.io/book/gene-expression-analysis-using-high-throughput-sequencing-technologies.html

只不过作者例子中,提供了一个基因长度,而这个关键数据,在自己的数据上是没有的,而这个数据是格式转换中最重要的部分

获取基因长度(最重要)

基因长度,指的是外显子的总和,这个可以从gtf文件中获取。
GTF文件有什么用啊?别的不谈,最起码能提lncRNA

既往的TCGA数据,使用的gtf版本是V22,xena网站用的是V23,改变后用的是V36,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基因的认识,
比如哪些是非编码RNA,哪些本来是非编码RNA,现在变成了mRNA。
在这个页面,我们能看到本次使用的就是V36版本,而且提供下载
https://gdc.cancer.gov/about-data/gdc-data-processing/gdc-reference-files

下载后解压,会变的很大,通过以下函数可以获取基因长度

library(GenomicFeatures)
## 1.读取GTF文件
txdb <- makeTxDbFromGFF("resource/gencode.v36.annotation.gtf")
## 2.提取外显子信息
exonic <- exonsBy(txdb, by="gene")
## 3.外显子长度求和
exonic.gene.sizes <- sum(width(reduce(exonic)))
## 4.结果整理
mygeneids <- data.frame(gene_id=names(exonic.gene.sizes),width=exonic.gene.sizes)

最终的结果如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基因数目是60660,这跟我们之前下载的数据是一致的。
如果不一致怎么办,那就是没弄对,会导致后面所有的结果出现偏差。

需要注意的是,外显子求和步骤,并不是把所有外显子相加,而是经过reduce函数处理,重复的部分并没有重复计算,这是核心点。
而这里的代码基本上都是bioconductor的技能,这里挖一个坑,以后来填。

测试流程是否正确

怎么判断这样的提取过程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转换数据试试。

先提取一个数据来试一下, 这个数据就是我们之前下载一个数据
TCGA改版后转录组数据的下载以及整理

data <- data.table::fread("data_in_one/00063026-2a67-41de-b105-f80dca277978.rna_seq.augmented_star_gene_counts.tsv")
data <- data[-seq(1,4),c(1,2,3,4,7,8)]

把长度合并一下,便于计算和观察

data = merge(data,mygeneids,by="gene_id")

从counts到TPM

第一,矫正基因长度,这里的apply代码是可以批量处理多个列的,尽管这里只有一列。

geneLengths <- data$width
rpk <- apply( X = subset(data, select = "unstranded"),
              MARGIN =2
              FUN = function(x){
                x/(geneLengths/1000)
              })

第二,在现有基础上,测序的深度

tpm <- apply(X = rpk, 
             MARGIN = 2
             FUN = function(x){
               x / sum(as.numeric(x)) * 10^6
             })

第三,合并数据,查看

newdata = cbind(data,round(tpm,4))
colnames(newdata)[8] = "mytpm"

现在我们确信,基因的长度是对的,转换的方法也是对的,这就叫自我迭代。

从counts到FPKM/RPKM

这个过程也是两步,但是因为他矫正测序深度,直接用的counts,或者说他是先矫正测序深度,再来矫正的基因长度

fpkm <- apply(X = subset(data, select = "unstranded"),
              MARGIN = 2
              FUN = function(x{
                10^9 * x / geneLengths / sum(as.numeric(x))
              })

合并后查看

newdata = cbind(data,round(fpkm,4))
colnames(newdata)[8] = "myfpkm"

几乎一样,有一点差别,但是因为TPM的成功,我们也相信这个结果是对的。

实战

说到这里,这个技能算是掌握了,下面用一个例子来展示一下实际操作。
就以之前批量下载数据中的 BRCA为例
拿去!TCGA改版后转录组数据的批量下载及分享

### 1.读取数据
data <- readRDS(file = "TCGA-BRCA.rds")
### 2.查看数据
test <- data[1:100,1:100]
### 3.获取基因长度(可以保留一份)
mygeneids <- data.frame(gene_id=names(exonic.gene.sizes),width=exonic.gene.sizes)
### 4.强制限定基因顺序,跟长度的顺序一致
rownames(data) = mygeneids$gene_id
### 转换开始
geneLengths <- mygeneids$width
rpk <- apply( X = data,
              MARGIN =2
              FUN = function(x){
                x/(geneLengths/1000)
              })
tpm <- apply(X = rpk, 
             MARGIN = 2
             FUN = function(x){
               x / sum(as.numeric(x)) * 10^6
             })

很快就结束了。
这时候我们发现,基因长度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文件是固定的,也就是这个版本的是所有TCGA数据都可以用这个文件。
我把这个mygeneids文件,连同下载的gtf文件,以及之前的那个statquest视频一起打包了。
回复"果子转录组格式转换"自助获取。
说多了都是泪,但凡各位网络好一点,这个都不需要我自己上传。

那么既然有了gtf文件,我们就可以提取非编码RNA,看看哪些多出来了,并且之前的数据都没有采用这个新版本的gtf来比对,那么此时基因的表达量肯定有变化,会更加准确。我有一种感觉,TCGA的非编码RNA文章,流程都可以重新尝试一下了。这可能就是当前全民生信的局面下,不多的挖掘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