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notsingyu / AwesomeCoCoSci

Computational Cognitive Science (计算认知科学). ⚠️The maintainence of this repo had been suspended. Please take a look at the only repo mentioned in the English readm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Share Alike 4.0 International
68 stars 25 forks source link

ZAPP卡片输出 #15

Closed zapp926 closed 5 years ago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ZAPP补充:

商业机构

国内暑校

ChangeLog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思路先来两三页幻灯介绍认知科学,从认知科学这个一级学科切入到计算认知科学这个二级学科。

1、引子:用来强调认知科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关注的计算认知科学是很有前途的一个领域。

2、然后介绍认知科学目前的发展状况。四大趋势中,第二个趋势是我们的计算认知科学。

3、介绍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使用的是第三种方法,计算机模拟。

4、这样就引出我们的主角。「计算认知科学」

这些内容介绍完,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组织好语言不会出现抢主角的问题。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约翰·罗伯特·安德森(John Robert Anderson, 1947.08.27-)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梅隆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著有「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以其认知架构 ACT-R 广为认知。

2004年,著名心理学史家 Noel Sheehy 将约翰·安德森与冯特、弗洛伊德、巴浦洛夫以及西蒙并列,评定他为人类历史上「50位最伟大的心理学思想家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ACT-R 「思维的自适应控制」是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组织开发的一种认知仿真工具,能够模拟人的一些认知活动。它依据大量的认知心理学实验,其仿真结果得到真人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的验证。目前使用这种认知工具已经成功地模拟了多种认知任务,如汉诺塔、模式识别、记忆、数学的认知过程等。

ACT-R 可用来描述关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工作机制,可以实现对特定任务的认知模型构建。利用 ACT-R 内建的认知理论加上特定任务的必要假设和知识描述,可以构造特定任务的 ACT-R 认知体系模型,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good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结尾可参考这张两图片给我咱们的反思: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结尾的倒数第三张幻灯可以这样来布局: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结尾的倒数第二张幻灯: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结尾的倒数第一张幻灯: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补充前面的内容: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差点忘了,我们要在后面提出:我们这次的信息分析的基本目的是弄清计算认知科学的时间源头,整理一个信息工具箱。以及,我们打算基于这次探索,在国内的学界套利——中期的目标是在国内的刊物上发表综述论文。

在这里码一下免得自己忘了。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引子里的“它”是指什么?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第二个趋势:基于贝叶斯概率理论等统计模型变得日益重要。

在展示给大众时变成“各种计算模型变得日益重要”或是“各种计算模型——例如基于贝叶斯概率论的模型——变得日益重要”?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第二个趋势:基于贝叶斯概率理论等统计模型变得日益重要。

在展示给大众时变成“各种计算模型变得日益重要”或是“各种计算模型——例如基于贝叶斯概率论的模型——变得日益重要”?

ok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引子里的“它”是指什么?

大脑 或者说心智、思维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差点忘了,我们要在后面提出:我们这次的信息分析的基本目的是弄清计算认知科学的时间源头,整理一个信息工具箱。以及,我们打算基于这次探索,在国内的学界套利——中期的目标是在国内的刊物上发表综述论文。

在这里码一下免得自己忘了。

时间源头这个说法不太妥当,可以说源头,因为咱们不仅了解了时间线,也有空间和变量,时间太局限在这个单一维度。这个学科的信息源头是不是合适一些?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认知科学的当代发展趋势感觉有点陷入知识诅咒,特别第三第四个,念给观众听感觉会有不知所云的效果,能不能换成: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时间源头这个说法不太妥当,可以说源头,因为咱们不仅了解了时间线,也有空间和变量,时间太局限在这个单一维度。这个学科的信息源头是不是合适一些?

那解决方法之一是,干脆就只用“源头”两个字,前面不加定语。 另外也可能是我们对时间源头的理解不同。这就要扯到《追时间的人》了。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这样如何?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其实用“时间源头”问题不大,这就是阳老师、安替老师他们创造的模因,产生于“时空选择论”的讨论中。我个人感觉“时空源头”更合适一点,不过他们都一直那样用着就算了。

这里的“时间”并不仅仅是历史,并不仅仅是时间。例如,“现在世界上有几个时间源头,例如北京,纽约和波士顿。”

但是这里的“时间”指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模因过于玄妙,你的想法也戳中了我的空洞,我发现自己其实没完全弄清楚这个概念,只知道怎么用它。我自己的水平只能让这流于形而上学的乱扯。

总之,此“时间”非彼“时间”。信分中的「全局认识」中的“时间”和「时空选择论」中的“时间”不是同一个概念。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认知科学的当代发展趋势感觉有点陷入知识诅咒,特别第三第四个,念给观众听感觉会有不知所云的效果,能不能换成:

  • 第三个趋势:越来越强调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而不是仅仅盯着大脑或者心智。
  • 第四个我还得想想

跟着阳老师学的同学大部分都知道具身认知,或者你可以说「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本身」。这些早在阳老师的博客中写出来了。你觉得怎么讲的舒服就怎么讲就行,不要去念稿,脱稿,内化这些知识然后对着幻灯讲。这样对你之后的讲演有帮助。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其实用“时间源头”问题不大,这就是阳老师、安替老师他们创造的模因,产生于“时空选择论”的讨论中。我个人感觉“时空源头”更合适一点,不过他们都一直那样用着就算了。

这里的“时间”并不仅仅是历史,并不仅仅是时间。例如,“现在世界上有几个时间源头,例如北京,纽约和波士顿。”

但是这里的“时间”指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模因过于玄妙,你的想法也戳中了我的空洞,我发现自己其实没完全弄清楚这个概念,只知道怎么用它。我自己的水平只能让这流于形而上学的乱扯。

总之,此“时间”非彼“时间”。信分中的「全局认识」中的“时间”和「时空选择论」中的“时间”不是同一个概念。

因为你没有「时空选择论」的背景,然后课程中一直强调「时间、空间、变量」,所以大家就很容易误解。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跟着阳老师学的同学大部分都知道具身认知,或者你可以说「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本身」。这些早在阳老师的博客中写出来了。你觉得怎么讲的舒服就怎么讲就行,不要去念稿,脱稿,内化这些知识然后对着幻灯讲。这样对你之后的讲演有帮助。

好的。


因为你没有「时空选择论」的背景,然后课程中一直强调「时间、空间、变量」,所以大家就很容易误解。

那就不加定语吧。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计算认知科学的意义:推动认知科学走向「可计算性」,并将其带来的启发,应用在机器人、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等广泛领域。— 阳志平「关于计算认知科学的随想」

你看下加在那里比较合适,它的意义还是要提的。 @MaiYunfei2000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跟着阳老师学的同学大部分都知道具身认知,或者你可以说「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本身」。这些早在阳老师的博客中写出来了。你觉得怎么讲的舒服就怎么讲就行,不要去念稿,脱稿,内化这些知识然后对着幻灯讲。这样对你之后的讲演有帮助。

好的。

因为你没有「时空选择论」的背景,然后课程中一直强调「时间、空间、变量」,所以大家就很容易误解。

那就不加定语吧。

这个你看着讲吧,就是把我们都当成小白就行了。然后幻灯做好之后,尽管让几个观察员给把把关,因为咱们几个深陷其中,可能会造成思维定式,有的地方讲的过于深奥什么的。他们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会有不一样的视角。

zapp926 commented 5 years ago

关于计算认知科学的随想—阳志平

阳老师这篇博文是从下面这几个问题写的:

这样也是从四个角度全面立体的了解计算认知科学这个学科,并且约束在四个。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第一代认知科学始于50年代,就是西蒙、纽厄尔那帮人建立的,提倡「认知即计算」、「符号即表征」,被称为符号主义,它是基于的计算隐喻。

联结主义对符号和计算所持的立场与传统的符号主义信息加工心理学有所不同。联结主义认为认知过程不是简单的符号计算,而是网络整体结构活动的结果。联结主义:改良主义的“符号与计算”

第一代认知科学是计算主义立场「无论是符号主义还是亚符号的联结主义」,日益受到人们的强烈质疑,因为不能克服离身心智「disembodied mind」的根本缺陷,被称之为“计算乌云”。

认知研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向基于具身心智观念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转变。

第二代把认知放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考察,认为认知的本质是一个活的身体在实时环境中的活动, 因此提出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概念。强调情境性、具身性、动力性成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首要特征。受第二代认知科学动力认知观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家开始放弃静态表征的传统观点,转向对认知过程的动力学分析。“80年代中期,就在主流认知科学开始转向联结主义时,情境性和具身性这两个概念开始登上学术舞台,90年代初期第三个概念又出现了,那就是动力学……动力取向强调行为的时间维度,寻求使用动力学的概念和工具于认知的分析。

动力取向的认知科学家认为:“大脑本身和身体-脑-环境的三者组合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其各部分之间时刻发生的互动突现性地导致了个人适应行为的稳定模式……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动力系统理论可以给有机体的复杂适应活动(及其与环境的互动)提供解释, 而不必求助于有关世界的内部表征的概念。

冯•盖尔德(van Gelder)和波特(R.Port)「1995年」出版了一本关于认知科学的动力理论的书:提出认知科学的动力学研究进路被作为认知科学第三种竞争范式的宣言。冯·盖尔德提出动力学假说,「自然的认知系统是某种动力系统,而且动力学眼光理解认知系统是最好的理解」。动力学假说是以数学的动力系统理论为基础描述认知的,用数学的相空间、吸引子、确定性混沌等概念来解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类的内在认知过程。该主义认为应该描述人在特定环境及内在压力下的认知及反应,并且是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同时也常用到混沌理论来描述。

动力认知的理论家用数学的非线性动力系统观来看待认知。他们把认知视为嵌入环境中的智能体的实时的适应活动,认知是一个系统事件,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中的变化,它是诸多分散的和局部的相互作用的涌现的结果。”从动力认知的观点来看,“认知过程是动力的、非线性的,展现出混沌特征……计算主义没有适当地把握认知的时间特征,仅仅提供了对一串离散的认知状态的描述……”

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维普官方网站】-www.cqvip.com-维普网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ACT-R从最初的HAM「Human Associative Memory」(人类联想记忆)的模型演变而来,1976 年由安德森首次提出,工作重点由记忆转变到学习的 ACT 的构建。1982年出现第一个ACT-R 工具,之后这方面在理论和工具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发布ACT、ACT-R、ACT-R 2.0、...目前ACT-R 已经发布到 6.0 版本。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人类联想记忆」是在哪一年由谁提出的?

karanotsingyu commented 5 years ago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人工智能的第二个寒冬之后,联结主义开始使用深度学习的名头在科学出版物中占据主导地位。

(微信聊天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