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orahao / Apprentice_yzp

Learning Cognitive writing with yangzhiping
2 stars 1 forks source link

20190306-焦虑时代的反焦虑-演讲稿整理心得.md #4

Open kiaorahao opened 5 years ago

kiaorahao commented 5 years ago

1. 文章组块方法:

目前看到有三种,一种是每个组块设定特定标题,如三十六惑,第二种是基于图片PPT自然划分内容组块,如阳志平:认知科学给教育工作者的启发_网易订阅,第三种就是本文采用的数字组块。

我一开始计划用第二种,结果阳老师修改建议要去掉不必要的PPT,思考第二种采用标准应该是PPT以图为主、言简意赅,文字说明能和PPT配图很好呼应,下图的问题是只有图,没有体现核心要义的文字,而且也不是主旨图。 image

下图则是文字太多。 image

这样我就根据阳老师建议采用了第一种。 结果阳老师最终采用第三种,更大胆自信,因为这要求结构非常清晰明了,而又要无比通畅。 试看: 1. 引言 2. 立靶子,“常识”的拿数据说话 3. 换靶子:同一个世界,不同画风。 4. 铺垫一:核心武器 5. 铺垫二:确定靶心(问题定义与限定) 6. 解决方案1:空间--根据地 6.1. 学识根据地 6.2. 人际根据地 7. 解决方案2:时间--不同时间周期的不同策略 7.1-7.3 大中小三个周期 8. 解决方案3:成本--探索与利用 8.1-8.2: 探索与利用 小结. 简约而不简单,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

2. 对比分析第一部分

把第一部分不严谨的的引用替换成科学范的标准引用,人物数事短短一段交代完毕,“拿事实、数据说话”。后续界定好本文讨论话题范围(相对于焦虑症更更广泛的适用群体),也正好和樊登的《应对焦虑》擦肩而过。

3. 对比分析第二部分

增加衔接和过渡, 怎么从泛泛的焦虑跳转到特定的“找工作”和“裁员”?体现了演讲和文章的不同,演讲是相对已知的受众小群体,而文章是未知的更大范围的群体。需要加入上下文语境context、行文流畅、兼顾更大多数受众。

开头一句言简意赅。

改前 改后
焦虑,八面来袭。
改前 改后
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如此焦虑吗? 似乎不得不焦虑。

#解读#:并衔接上句:问答形式文体不能滥用?

增加微信指数,交叉验证。

4. 对比分析第三部分

改前 改后
首先,我们尝试变换下空间尺度。
我们接着切换到时间尺度。
不妨尝试换个角度看看。
首先,变换下空间尺度。
接着,切换一下时间尺度。

#解读#:确保主题句的精炼,避免过度口语化,可以提取共同句到组块头部作为组块主题句。

改前 改后
我们继续回到36Kr和虎嗅去搜索非一线城市的相关信息 当搜索非一线城市的相关信息

#解读#:避免演讲稿中的口语化词汇,“我们”之类没有特定含义的代词。

改前 改后
我们发现,四线城市以下的小镇青年,他和我们在北上广深打拼同学的焦虑程度又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在我们变换了空间尺度后,会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 小镇青年们和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同学焦虑程度似乎完全不一样。

#解读#:

改前 改后
空间角度,我们从北上广深切换到小镇青年;时间角度,我们从30天拉长到6个月,再到七年,你会发现在这样变换时空以后,我们对于这些信息的看法和之前就不一样了。 在空间尺度上,当我们从北上广深切换到小镇青年;在时间尺度上,当我们从 90天拉长到 8 年,从此对信息的看法大不一样。

#解读#:运用排比句的标签词: 在。。当。。。,整体精炼很多。

改前 改后
也许还有个解释理由是,使用手机的人变多了呢,你看,裁员曲线在过去八年一直相对平稳。

#解读#:逻辑严密,把想找茬的人堵在门口了。

改前 改后
变化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容易理解。那么,还有个不容易理解的角度是什么呢?我们尝试来切换一下成本尺度。

#解读#:过渡句,打预防针。实际上如文所说, 包括 变量关系、成本尺度 这2个概念因为灵活多变、概念宽泛,是分析框架最不容易掌握的。

改前 改后
--大量例证-- 那么,当从成本尺度来思考人们的行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人都关心裁员,但鲜有人给自己投入了防范裁员的成本。一个侧面佐证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和职业发展、财富自由相关的书,但是像如何在职场中规避风险的这类书,包括如何在裁员时得到应有的补偿、如何避开一些高裁员率的行业等信息,却少有人关注。

#解读#:

改前 改后
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在成本风控领域提升我们的保险意识,是能以非常高的性价比以很小的投入获取很大的收益和保障,这个就是从成本尺度所做的分析。 事实上,如果我们在成本尺度,注重个人风险控制,不仅偏好获得,更注重规避损失,那么,你容易以小投入获得更大的收益。

#解读#:(口头禅)大家看明白了吧~~~ 精简精简再精简,多个短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试看加点”三月肥“的效果:(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在成本尺度(上去)注重(我们)个人风险(的)控制,不仅(有助于我们去)偏好获得,更(可以帮助我们)注重规避损失,那么,你(非常)容易以(特别)小(的)投入(去)获得更大的收益(和保障)。

5. 对比分析第四部分

改前 改后
有趣的是,当我们变化角度之后,人生的绝大多数难题会迎刃而解。 有趣的是,似乎当我们变化角度之后,人生的绝大多数难题迎刃而解。

#解读#:用模糊(”似乎“)体现逻辑严谨。

改前 改后
这就是创新算法的STC算子。首先得解释下什么是STC,它分别指空间Space、时间Time和成本Cost。而创新算法的STC算子,则是一种使用抽象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论。使用STC算子解决复杂问题时,首先将系统用抽象词汇进行描述,接着对这个抽象系统进行空间S、时间T和成本C三个维度的变形,比如将两个维度固定,剩下一个维度极端化形变,从而获得复杂问题的创意求解。 这就是我推崇的“STC算子”,它出自创新算法。什么是创新算法?它是由阿奇苏勒发明的一套创新方法论,被我誉为 20 世纪人类智慧的最伟大的贡献。其中的“STC算子”是创新算法的核心概念。它分别指空间(Space)、时间(Time)和成本(Cost)。使用“STC算子”解决复杂问题时,首先分离出系统的基本参数(阿奇苏勒将其称之为基本场),然后对系统进行空间S、时间T和成本C三个维度的变形。比如,你可以将两个维度固定,剩下一个维度极端化变形,或无穷大,或无穷小,从而获得复杂问题的创意解。详细介绍,可参考我的旧文:《人生的STC算子》。

#解读#:

改前 改后
人生亦然。当我们创新地来看待焦虑,似乎变得没那么焦虑了。试举《认知尺度》一书中几位友人的故事。(参见:《认知尺度》推荐序:真正的认知升级)

#解读#:

改前 改后
首先看下空间尺度...
时间尺度上,...
路易老师的创业故事则很好的诠释了成本尺度的概念。
首先看空间尺度...
再看时间尺度,...
最后说一下成本尺度...

#解读#:

改前 改后
在这种城市工作,你可以有效避免这种城市给你带来的过大压力。 ...
路易老师的创业故事完美诠释了如何从成本角度以不同的视野和观念,带领自己的团队将自己的产品打磨的越来越受欢迎。...

#解读#:

改前 改后
那么STC算子中的空间、时间和成本的优先级是什么样呢?显然是空间先行。
你会发现,前面三个尺度分别举的三个例子,后两个例子,魏坤琳老师的知识复利效应和路易老师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这两种实现起来都比较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试着在空间尺度进行选择,比如你像安替老师说的一样在北京工作,还赶上了买房的红利期;或者你像陈虎平老师说的一样,找出中国27.5岁人口最密集的二线城市,最后你选择在成都或者武汉这些地方买房和工作,你的压力也会小很多。你会发现空间尺度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方法,它比时间和成本更容易去执行,却更容易带来质的变化。因为我们看似没有直接受益于空间,它实际上却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而当你改变了空间尺度,你的焦虑就会缓解很多。
那么 STC 算子中的空间、时间和成本的优先级是什么样呢?空间先行。 三种尺度,三类例子。魏坤琳老师的知识复利效应和路意老师的极简主义,这两种实现起来都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试着先选择空间尺度,它更容易执行,也更容易带来质变。人类看似没有直接受益于空间,但它却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当焦虑蔓延,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就尝试给自己换个工作环境、居住地点吧。

#解读#:

6. 对比分析第五部分

阳老师最初有两个框架建议,第一个框架是把 探索和利用 纳入到 避免避免过度焦虑的方法三,从成本角度。第二个框架则是把这部分单独先拿出来,放在介绍三种解决方法之前。

我和@sherry0 讨论

我个人理解有如下几个原因:

  1. 这部分内容较重,同时,要归入的第三部分”成本“模块本身就相对前两部分更难理解,得拆出来独立成文,做认知卸载。
  2. 这部分涉及到两种模式和对应的两种焦虑,其实概念相对底层、应用更加宽泛,应单独组块,同时放在具体解决方案之前。
  3. 做上下文的结合。通过引入介绍2种模式,对焦虑做分类,同时利用前述黑武器”STC算子“给出解决方案。
  4. 这样,在解决方案之前,两个基础工作:”STC算子“,”探索和利用模式“铺垫完成。

阳老师的答案是:

这里有个知识点是,连续两个清单体,读者会睡着。

理解是,变换三个尺度看问题,以及三个尺度下对应的解药,这是两个大的清单体。把探索和利用 这部分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部分就显得舒服很多,符合人类大脑的理解习惯。

虽然我没上过认知写作课,但是我理解它的一个要点就是要符合人脑接收信息的习惯,即更符合讲故事的文科生思维,而不是充斥着层级架构的理科生思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有内在明确逻辑,但是完全不见痕迹、浑然天成的故事性叙述方式,使大脑既能很舒服的一气呵成的读下来,又能不费力气的根据隐含的脉络很轻松的理解。 类似顶级游泳运动员身材特别健康、阳光,但是我们不会希望是通过看到他的骨骼、肌肉是怎么合理分布和展现清晰的骨骼图而得出这个结论和有这个观感。

Todo list:

整理合并成多个演讲稿改成文字稿修改原则,例子编号附在原则后面。

kiaorahao commented 5 years ago

阳老师20190307 建议:

感觉是写作课最佳广告[偷笑] @皓同学 建议整理得细致一些,写成一个系列的。一段一段分析

别试图一篇文章说清楚,会说不清的。我的改动动用的内隐知识特别多。

一段一段分析,然后最后再写一篇分析我调整了哪些结构。

估计这样就学习最快了。


格式可以写成这样:

跟着阳志平老师学写作(1)

改前 改后

改动之处分析1

改动之处分析2

改动之处分析3


大约将9个组块写成4篇文章。

然后最后一个结构性调整,写1篇。


嗯,可以建一个 github,复制一下你的原文与我的最终成稿。


总计写五篇文章:

跟着阳志平老师学写作(1):段1到段N

循环

跟着阳志平老师学写作(5):结构


建议写成正式文章的时候,少用表格,会损害文气

文心书话.pdf

可以看看我如何举例的。


这里有个知识点是,连续两个清单体,读者会睡着。

kiaorahao commented 5 years ago

V1.1 版本:

修改原则1: 修改原则2: 学习方法1: 学习方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