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dawozhemebang / beyond-feelings

330 stars 434 forks source link

第五轮 作业2 分享一个自己过往的经历(可以是投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是否掉入了代表性偏差的坑 以及思考你决定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代表性偏差?(留下你的MIXIN ID) #206

Open liudawozhemebang opened 4 years ago

focusgrowth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sa)

《Beyong feelings》这本书第六章“What is evidence”很有特点,作者先是列举出证据的种类,然后竟然挨个分析。

这是第一次见这么认真严谨的作者。

说到代表性偏差,想起查理芒格说的“简单联想”,我们都有简单联想的心理倾向。

我同事是计算机系,然后人们的PPT都找他做。 我妻子在银行工作,人们就认为我懂投资是因为银行的原因。 这影响了人们的进步,潜台词是这样的:“我不会,是因为我没有他那样的背景”。

我们往往忽略基础比率,看重眼前的例子和故事。

我投资的时候碰到过这个情况,微博上有人喊涨,有人喊跌。要是只关注某一个大V呢,就会陷入局限。大V不是专家,要找到真正的专家。

事实是短期波动不可预测,基础比率是50%。

应对方法,想了好久,只有定投。

今天还发生一件事,我在得知一个消息后,马上做决定要如何做,可一个小时之后,才想明白不能那么做。

庆幸之余,想提醒各位,笑来老师说等5分钟再做,对大部分人来说,可以多等一会儿。

MixinID: 102697 时汝佳

jerryjiao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现象:

我能想到的是,人们有的一些地域的偏见。比如我是山西人,早前几年,基本上每遇到一个外地的同事,当他知道我来自山西的时候,一般都会说煤老板吧,一定很有钱。这些地域偏见往往来自,这些地方有一些个别吸引眼球(有些甚至是不太好的事,因为恶名传千里)的事情,就给所有这个地方的人都打上了这个标签。其实每个地方的人都是满足正态分布的,不排除有一些极端案例出现,但不能以偏概全。

mixinid:242275 努力的Jerry

xiaohao462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投资 作为笑来老师的忠实粉,去年7月进践行群,一直在坚持定投,本以为自己在定投BOX的路上已经走的将尽一年了,前天忽然发现,定投组合中竟然没有BOX,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误入代表性偏差的投资而不自知。 进入定投践行群后,就在里面找到定投入口开始定投,信心满满的认为定投践行群哎,定投的肯定是BOX啊,最近听笑来老师的课提到,BOX中三个组成成分BTC,XIN,EOS的涨幅,才觉得不对,自己的定投的好像是四个币种的组合,然后顺藤摸瓜究其原因,才发现自己被代表性偏差所误。理所当然的想法,却没有真证了解BOX的组成,就信心满满的行动,还好发现的及时。 其实这个早就有苗头,我每次定投都有手续费,而笑来老师讲课一再强调:BOX是不收任何管理费的。但我的代表性偏差意识完全忽略了这点。今天(6.4)我才真正的定投了BOX。 还好,发现的及时,还好定投践行群的课程我100%收听,才能及时发现并调整。 经验教训是:自己对BOX了解不够,尽管坚持听棵,但是对深层次的东西还是一知半解。关注践行群及后花园的时间太少。引以为戒,指导前行。

mixind:37328638
热爱学习终身成长的:单芳芳(小好)

xiaohao462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投资 作为笑来老师的忠实粉,去年7月进践行群,一直在坚持定投,本以为自己在定投BOX的路上已经走的将尽一年了,前天忽然发现,定投组合中竟然没有BOX,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误入代表性偏差的投资而不自知。 进入定投践行群后,就在里面找到定投入口开始定投,信心满满的认为定投践行群哎,定投的肯定是BOX啊,最近听笑来老师的课提到,BOX中三个组成成分BTC,XIN,EOS的涨幅,才觉得不对,自己的定投的好像是四个币种的组合,然后顺藤摸瓜究其原因,才发现自己被代表性偏差所误。理所当然的想法,却没有真证了解BOX的组成,就信心满满的行动,还好发现的及时。 其实这个早就有苗头,我每次定投都有手续费,而笑来老师讲课一再强调:BOX是不收任何管理费的。但我的代表性偏差意识完全忽略了这点。今天(6.4)我才真正的定投了BOX。 还好,发现的及时,还好定投践行群的课程我100%收听,才能及时发现并调整。 经验教训是:自己对BOX了解不够,尽管坚持听棵,但是对深层次的东西还是一知半解。关注践行群及后花园的时间太少。引以为戒,指导前行。

mixind:37328638
热爱学习终身成长的:单芳芳(小好)

chendong0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 股票、数字货币等市场牛市的时候,连大妈都冲进来的时候,风险已经很大很大,因为已经是催肥的牛市;熊市的时候连大佬都哀嚎,所有人都怕的时候,市场已经触底。 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巴菲特,因为他的钱没有成本。 mixin ID1075646
陈东 持续进步,把自己当做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来操作。

1043-nw commented 4 years ago

Mixinid:39070458

最终客观规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LazzaroneS commented 4 years ago

考进体制内工作9年,我尽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凭借的什么!

2011年我参加贵州公务员省考,考的是某某县某某单位,限工程类本科以上学历,招 1 人。我以笔试120多分(行测 + 公基)、面试第一名的成绩,当上了公务员。当时,我知道身边考取公务员同学分数都在150以上(行测 + 申论 的好像好要高些),他们的大部分以前在学校的成绩也比我好很多,这点我很清楚。所以长期以来,我究竟凭借什么考上的公务员,我自己是没搞明白的。尘埃落定终于松了一口气,好像也没有什么动力去研究怎么考上的。(现在想来,站在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自己脚下的根基,其实是风险巨大的)

我是这样掉进易得性偏差的:

工作之后,别人问起我父母关于孩子工作的时候,我爹妈脸上笑得那个灿烂。身边的熟人、包括陌生人,知道是干公务员的,好像都要对我高看一眼。时间长了,我也以为我自己很牛!可是牛在哪里呢?我并不知道。几年过去,看着各行各业的变化发展,突然发现,好像在哪个热门的领域尝试做一点事情,成果都让自己感到羞愧。当现实的拳头打在脸上,由不得自己不去想,我真的像自己之前觉得的这么牛吗?牛在哪里?

到这里,我找到了考上公务员的原因(至少是部分原因):

不是我牛,是别人说我牛,我又爱装逼,装久了真觉得自己牛,把自己给骗到了。至于别人为什么说我牛,或许只是因为中国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的余波仍然在荡漾,加上媒体中不难看到,公务员系统确实有很多展现了强大实力的牛人,别人形成了易得性偏差罢了。这分偏差又通过他人传递到我这里,诱惑面前,我未加掂量就相信了,栽了跟头!

Mixin: 37157522

blackwuxin commented 4 years ago

MixinID: 36393898

我本科是计算机专业的,经常有朋友会找到你:

他们一听计算机专业,那肯定是懂电脑的。其实,计算机专业包含软件和硬件,这两个领域下又可以细分很多种。学计算专业并不代表就懂到电脑。在我的大学同学中有很多自己既不会装系统,也不会组电脑配置。

我自己也会犯同样的错:

Liujiale02 commented 4 years ago

Mixin:37326037

因为我住在珠三角, 我所居住的城市工资普遍比较高, 加上有最低的工资标准, 曾经我一度认为现在中国人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直到上个月二会闭幕式,总理说全国有6亿人月薪不足1000元.

我知道应该会有小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没想到并不是小部分,而是接近一半.....

hefeng122 commented 4 years ago

经常看到一个卖技能提升课(像写作、短视频、演讲……)或者卖产品的广告激动不已,甚至冲动下单。

当时我想过:自己有多大概率会像广告方案上的优秀成员一样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是不是已经早已在他们的领域深耕多年了,已经万事俱备,而这一次学习机会,只是一个催化剂,最后那一点“东风”而已。

也没有询问过,这些优秀学员在所有学员中占比是多少?

当你给孩子报辅导班、兴趣班的时候,显然,看重的不应该仅仅是宣传海报上的那些优秀学员,成绩提升率,这个可能更需要了解,当然,这个可能无从调查。

再看看投资领域,有多少人,仅因为某公司有名人站台而投资,导致最后损失惨重。显然,更重要的是公司本身,而不是该公司有名人站台,也不是该公司已获得知名公司投资。

starry18 commented 4 years ago

Mixin ID: 37392292

15年的时候我看到自己喜欢的某个理财自媒体公号里推荐了一款P2P理财产品,且作者说到自己也买了那个产品。因为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我竟然也跟着盲目的买了不少,后期投入的越来越多,而完全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规律:资本量越大,收益率会越低。

显然我买的理财产品超出了合理的收益率,可我购买仅仅是因为觉作者可信的人买了,也没有思考别人买的比例或许只占他自己资产很少的一部分,即便全输光也对生活没有较大影响,或者影响微乎其微。

结果是后来的崩盘,而这种崩盘给我带来了较大影响,这肯定远远大于该作者自己的影响。

我就犯了代表性偏差,误以为是谈理财学习的公号必定会对所有的理财产品更为专业,而忽视了自己去学习和了解,导致了后来的滑铁卢事件。

如何采取行动: 对于他人的推荐只作为一个参考,更为重要的是去看他是不是有长期投资成功经验,这点要多学习笑来老师在《定投改变命运》里提到的-盲从那些在投资领域里长期展现投资成功的人。而我盲从的那位其实就是新手,并没有在该领域有长期投资成功经验,所以不能片面理解所有的每一句都是可信。另外投资永远只拿蛋壳去投资,这样才不至于投资的姿势变形。

LvChuang666 commented 4 years ago

(Lv闯,mixin id: 37204718)

我以前很常见的一种思维模式是:

ta那样子做那件事,成了,我也应该按那样的方式来。

比如说,我以前学电吉他,有些人说每天练八小时,跟着经典练习练就是了,看他们的视频都特别牛。所以我觉得我也可以,但后来发现,人家是有基础的,乐理乐感这些最基本的我都没有,光练手指没啥用啊。看到别人可以,其实并不代表自己可以,自己的情况有时候会完全不一样。

借鉴别人的方法有时候是经济划算的,而且有可能成功的,比如一些朴实甚至普世的方法(定投就是一个),一些不依赖其他周边复杂条件的。

但一旦一件事需要的条件更多,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做出调整的时候,简单的借鉴别人的路径就不是好的做法了,很容易会出现代表性偏差。需要的是,在开始做那件事情前,先想清楚什么最重要,而不是别人是怎样成功的。

另外,如果因为代表性偏差,没做成一件事情,很容易造成更坏的后果,就是:“这事儿可能不适合我,别人用那个方法能行,我不行,一定是我的问题”。放弃了,就彻底把时间浪费了。

BobbyLH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 让我想到了 “过于简化”“刻板印象” 的认识谬误,因为我常常是几者合在一起“使用” —— 比如我以前会根据某人的 职业/家乡/性别,甚至血型/星座,就匆忙的给人打标签:四川人都能吃辣、律师都懂法、处女座的人有洁癖…特别是在观察到一个现象之后,不做任何深入研究,仅仅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多半是 “过于简化” + “刻板印象” 的组合拳)就匆忙下结论:辣椒太辣就认为是从四川运送过来的、一听到护士就认为是女性…

在认真听课和阅读《beyond feeling》之前,自己潜意识认为这些问题都不太重要,也就听之任之,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吃了大亏。听完课之后,自己准备从论据上下功夫:做出任何结论前,先问问自己使用的论据是否来自于 “自己的过往经验” 亦或各种没有经过 “大数定律” 验证的新闻,如果是的话,前方就是 “代表性偏差” 的大坑等我再次掉进去呢!

(Mixin id: 37354027)

wuhaoandy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sa)

有时候,我很“庆幸”自己曾经做过很多不靠谱的投资,当我回顾这个过程,我才有事实和实例发现另一个的自己——很不靠谱的自己。

比如投资股票,选择股票的时候总会各种自己的“标准”,将这些所谓“标准”当做好股票的标志,殊不知这些“标准”都是代表性偏见: 最开始买股票,由于政策、新闻宣传的影响,自认为自己的行业会蓬勃发展,于是选择自己行业的股票,开始赚到了钱后,又强化了自己的偏见,认为自己的行业很火,然后继续加仓; 然后自己行业的股票发生亏损,才意识到自己选择的“标准”不对,把目光转向其他行业,发现科技股很火,涨势很好(再一次产生了代表性偏见),于是转投热门的科技股; 当科技股冷静下来,我发现财报可能是判断好股票的唯一标准,于是开始试着读财报:公司负债占比、现金流、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周转率,各种各样的指标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眼花缭乱,最终只好选择某些财报工具对公司财报打分,再购买分数高的公司的股票。我再一次产生了代表性偏差,只关注财报评分,没有注意公司的商誉以及行业周期,导致购买的股票由于其公司商誉、行业周期问题大跌。

现在回顾起来,发现自己每次选择投资标的的“标准”都具备代表性偏见,认知偏差还真的是无处不在,也从反面证明了学好逻辑的重要性。对于投资这样严肃的事情,一定要经过反复学习思考学习思考后,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行动重要,行动后的反思更重要。

可矛盾的地方也在这里:只有我拥有足够的经历,我才会意识到“逻辑”的重要性(思考质量的重要性),假如我没有这些经历,我对于这些认知偏差只是听听就算了,始终会认为自己不会掉入一个又一个坑里。究竟是不断试错学习是对的,还是在一开始就放弃自己的“思考”跟从有实力有见识的人是对的?笑来老师说投资最不应该试错,可如果不是我经历了这多坑,也不会认为“定投”是个人投资的最佳策略。

另外,我觉得代表性偏见的本质是对概率的误判,大数定律以及贝叶斯公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真实的世界,概率思维可能是对抗代表性偏见的有效工具。总之,感觉要学的东西很多~

MixinID: 37308660 皮小昊

patrick-1028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本质应该是以偏盖全,懂电脑就应该明白啥是互联网,当老师就应该啥都会教,学金融就应该懂得投资。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陷入代表性偏差里面,比如看到身边的朋友有钱了,就觉得从此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理,家里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都要听从身边这位有钱人的意见,从来都是百信不疑,因为在他的概念里人家都有钱了肯定是对的。

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拥有清晰的思路,就算去参考代表也要清楚我们参考其中的哪些点,不能以偏概全,通篇吸收。掉入代表性偏差的坑~~

focusgrowth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投资 作为笑来老师的忠实粉,去年7月进践行群,一直在坚持定投,本以为自己在定投BOX的路上已经走的将尽一年了,前天忽然发现,定投组合中竟然没有BOX,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误入代表性偏差的投资而不自知。 进入定投践行群后,就在里面找到定投入口开始定投,信心满满的认为定投践行群哎,定投的肯定是BOX啊,最近听笑来老师的课提到,BOX中三个组成成分BTC,XIN,EOS的涨幅,才觉得不对,自己的定投的好像是四个币种的组合,然后顺藤摸瓜究其原因,才发现自己被代表性偏差所误。理所当然的想法,却没有真证了解BOX的组成,就信心满满的行动,还好发现的及时。 其实这个早就有苗头,我每次定投都有手续费,而笑来老师讲课一再强调:BOX是不收任何管理费的。但我的代表性偏差意识完全忽略了这点。今天(6.4)我才真正的定投了BOX。 还好,发现的及时,还好定投践行群的课程我100%收听,才能及时发现并调整。 经验教训是:自己对BOX了解不够,尽管坚持听棵,但是对深层次的东西还是一知半解。关注践行群及后花园的时间太少。引以为戒,指导前行。

mixind:37328638 热爱学习终身成长的:单芳芳(小好)

那你投了一年,标的是个什么?里面含有BTC吗,可以详细一些,防止大家犯同样的错误。

那个标的也叫BOX?如果这样的话,就可以打假了。

junjie-wyzy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的升级版)

2018年大牛市时进入币圈,当时接触的有笑来老师的绝不All in,多币种投资理念。也有张三九老师的投资要看好一个标的,全力投入的创业型投资理念。

我开始还是很谨慎,主流币都会雨露均沾买上一点。但是在之后18年5月到6月初EOS的那一波反弹行情,和三九微信群里大家的聊天氛围下。就来了一拨骚操作:在EOS 最高点89元时,把其它币全部换成EOS,并大力加仓。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郁闷................

直至进了定投群,开启BOX定投

人们总是习惯忽视基础比例的信息,记住描述和情绪化的信息。怎么办? 学习概率学,决策前先想想这是大样本的规律,还仅仅是我身边小概率发生的事情。

Mixin ID: 30548 俊杰

liuzhonghaizhemebang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mixin ID:1054910 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以为自己学过一点什么东西就对某个东西很懂了,比如逻辑学,因为自己跟着晓艳老师学了几遍逻辑,就以为自己懂逻辑,有时候看着不对就会跟人争吵,可实际上我是真的对吗?有没有忽略的地方?没仔细了解来龙去脉,就认为自己能通过逻辑去判断事情,这陷入了(我的更好)偏差中。

还有别人在哪个领域工作,就以为别人懂哪个,比如我表弟是程序员,我电脑坏了,就叫表弟修电脑,表弟一听到会心一笑:不要以为程序员就会修电脑的好不,术业有专攻啊!还有平时对某个人信任有加,又勤快,加上自己以为自己是个诚信的人,不会遇到骗子的,就信任了对方,结果人家只是表演给我看,给我看到我想看到的。

sodexx7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本能的受制于熟悉效应,易得性效应,聚焦效应的影响,甚至也可以说是比较享受这种影响,在我看来尤其是当一群人沟通时,社交多巴胺的分泌更让我们享受这种影响,因为这个时候会产生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受到这种影响时则忽略甚至无视了基本事实,比如个人经验的局限性,样本数量不足以达到呈现规律等。

我自己感受最深或者说是不爽的时候则是别人对我的看法产生了代表性偏差。比如我上大学时学的是金融,回家时亲戚朋友问我学的是啥专业?我说是金融,然后我就听到嗓门大了一度,“学金融好啊,知道怎么赚钱啊,赚钱多啊”,当时我就上火了,先不说我的学校如何以及平时怎么个学习法,平时怎么个学习法大家都懂的。实际情况我的理解则是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还有一些投资机构,基金公司等福利待遇也确实好,有那么几年新闻也经常报道一些基金赚钱赚到手软。但是同时进入这些机构核心有发展潜力的岗位,门槛也是真高,一般都是名校研究生。而从知识本身来讲,也不能说上学期间蜻蜓点水接触的内容没有什么价值,只是对于知识的内化与运用可能连“花拳绣腿”的程度都达不到,更别论什么“深厚的功力”。

上面的内容如果我生生抛回去并且再进一步展开,这其乐融融的气氛就被我搞坏了,而且亲戚也不见得对此感兴趣。所以那时候我回复的都是“一般,一般,不行,不行”。

今天听到笑来老师提到歌词经理被投诉的事情,就是一些群友因为就沟通程序使用问题上觉得歌词经理说话太冲了投诉了。这点我真是深有体会了。我之前搞开发的时候我都已经习惯了,比如我改了一个bug,需求或者测试的时候过几天吵吵过来看你改的,最后一查竟然是系统的其他地方有改动导致了我这个bug又由于另外一个原因出现了。或者这边我正在哼哧哼哧的采集数据,那边同步配合的同事没有将采集好的数据正确的返回给第三方,第三方最后直接找到我这里来了,最后我们再一起定位问题。当然有时候也确实是我这里设计不周或者考虑不周导致的。总之是各种情况都有可能遇到。很多情况下绝不是大家想当然的认为这个很简单,一下就可以搞定的,要是一下子就搞定,开发也不会就这个问题和你纠结半天,那也浪费他自己的时间。除非这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并且他对此很熟很熟,但是一般情况下系统都是一直在迭代的。这个就是大部分人对某一行的代表性偏差。

反过来想,由于有这样的体会,真的是那种自己哼哧哼哧干活,奋力求索,而有些旁观者却一种云淡风轻,一种连这都搞不定的即时感。而你甚至都没精力与耐心与他闲扯。这个时候就更应该给那些深耕入局者一些尊重与尽所能及的帮助与鼓励。

Mixin ID:28839

yuxiaojian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是因为从小样本数量中得出的结论带偏所致,这和易得性偏差有强关联性,有的时候甚至就是一回事。因为样本数量小,所以结论更容易受到“易得”样本的影响。

在投资中,代表性偏差有一个表现叫做“年少记忆”,对于投资标的喜好与年少经历很相关,比如目前三四十岁的人经历过一个房产的大牛市,对房产就有有很强的偏好,但房产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投资标的。

很多人感觉投资股市风险高,这是因为很多媒体偏爱报告股灾消息,但Jeremy Siegel却像我们展示了股市在长期的收益其实更高

Mixin: 37417479

johnxie1225 commented 4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本质上是缺乏概率知识,或者说是概率知识掌握不到位未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这在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尤其明显。 最近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了解保险经纪人的时候,从各种途径找了很多经纪人的小白上门的课程在看,当时会造成一个幻觉就是跟着做就可以年薪百万了。可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实际中究竟多少经纪人是可以存活下来?有多少是确实可以达成大神的级别?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就会期望过高,也低估了过程中会遇到的挫折,最终被遇到的挫折所挫败。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的内化概率知识,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都先不要做决策,先花两分钟自己用概率的知识思考一下。 37367570 喜欢尝试的谢晓海

johnxie1225 commented 4 years ago

Mixin:37326037

因为我住在珠三角, 我所居住的城市工资普遍比较高, 加上有最低的工资标准, 曾经我一度认为现在中国人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直到上个月二会闭幕式,总理说全国有6亿人月薪不足1000元.

我知道应该会有小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没想到并不是小部分,而是接近一半.....

这个数据感觉可以用概率论过一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7年中国人口比例统计数据显示,15岁以下的人员占比是17.8%,2.47亿;60岁以上是17.3%,2.41亿。这两部分人都不是就业人群,月薪为0,所以6亿-2.47亿-2.41亿=1.12亿。1.12亿才是真正的月薪低于1000元的人。而15-60岁之间的人群数量是9亿,大约1/9的人月薪不足1000元。这才是这个数据的真相

echogqq commented 3 years ago

Mixin:37326037 因为我住在珠三角, 我所居住的城市工资普遍比较高, 加上有最低的工资标准, 曾经我一度认为现在中国人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直到上个月二会闭幕式,总理说全国有6亿人月薪不足1000元. 我知道应该会有小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没想到并不是小部分,而是接近一半.....

这个数据感觉可以用概率论过一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7年中国人口比例统计数据显示,15岁以下的人员占比是17.8%,2.47亿;60岁以上是17.3%,2.41亿。这两部分人都不是就业人群,月薪为0,所以6亿-2.47亿-2.41亿=1.12亿。1.12亿才是真正的月薪低于1000元的人。而15-60岁之间的人群数量是9亿,大约1/9的人月薪不足1000元。这才是这个数据的真相

我觉得这个分析也还是有误差,我们并不知道这6亿是怎么统计的,是包括15岁一下和60岁以上的人口吗,就算包括,60岁以上的也也不是全部没有工作没有收入,6亿直接减去2.41应该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xu-kai-xu commented 3 years ago

代表性偏差

想起了一句话——你以为你已经见识过了整个世界,却不知道那只是井中望去的一小片天空。我们会处于对作为例子的事件的重视而忽略了这个事件在所有可能情况中的概率,误以为它就是全部的情况。 在武汉坐公交车,看过好几次公交车司机和小轿车抢道,他们开车的速度,听同学说甚至因为堵车而抄近道。还听另一个同学说,有次他赶车,就跟司机师傅说了一声,师傅就开很快追上了前面的公交车把他送上去了。以上经历作为对武汉公交车司机印象的代表,让我得出武汉公交车司机很彪悍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