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dawozhemebang / beyond-feelings

330 stars 434 forks source link

第五轮 作业7 分享一个自己过往的经历(可以是投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是否掉入了证实偏见的坑 以及思考你决定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证实偏见?(MIXIN ID #219

Open liudawozhemebang opened 4 years ago

Josh-Chung commented 4 years ago

对逻辑课上的这些偏见概念都很难想出自己掉入坑的经历,也许这正说明我在用行动证实自己没有犯过错。而这又正是在犯证实偏见。

也许,这就是上学的时候要有个错题本的原因。如果不记录,就会偏向于记得自己成功的事迹,而忘记自己一路走来犯的错误。

是时候把错题本捡起来了,在犯错后立马给自己存个档。

Mixin ID: 27440

junjie-wyzy commented 4 years ago

证实偏见 如果没有经过逻辑训练,人们总是先有观点,然后去找证据来支持这些观点是对的。

例子 人们在大城市房价的判断上,证实偏见现象很明显。

房价以后会跌,买了就是接盘。相信大家一提房价,身边就会出现两个总指标。

他们会用真实成交的数据告诉你,2016年没有普涨前的房价是多少,现在每个月,每年房价的上升比例是多少。

而看会会跌的人,会说国家现在“房住不炒”。你看我老家县城的房子,现在卖都卖不出去。政府现在打击炒房客,房价马上就要一泻千里了。

事实呢?用事实说话:人口超过1,000,000的大城市,的核心城区,的次新住宅,确实增长了很多。房价的涨跌和人口的流动有正向联系,和大家的想法没有联系。

证实偏见的底层原因:我的更好! 怎么办? 理念上将:我,我的观点,我的行为,区格出来。我≠我的观点≠我的行为。我,我的观点,我的行为是可以一点一点改进的。

具体操作:反向学习法。想想,看看,我要做什么事,就会将这件事搞黄了。那我就不去做这件事。或者直接将做错的可能性卡死。

Mixin ID:30548

focusgrowth commented 4 years ago

Confirmation Bias

第十章中 Biased Consideration of Evidence 写到:

It's a natural reaction, not just for you but for everyone else as well

第二章 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写到:

Most of our so-called reasoning consists in finding arguments for going on believing as we already do

天性如此。

我之前对待人就是这样,要是喜欢呢,就爱屋及乌,不喜欢呢,就认为一无是处,虽然知道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值得学习。

投资中,脑力所限,我尽量不碰合约,我认为那是赌博。即使笑来老师讲过,做合约也有方法,但是我就不去尝试,只定投。这也算是证实偏见吧。 要是遇到一个人是基金经理,卖保险的,炒期货的,甚至炒股的,我就会倾向于远离,因为预设的是那些人不靠谱,他们的方法没有笑来老师的好。其实,应该有靠谱的人,只是我没有识别出来。

xiaohao462 commented 4 years ago

证实偏见——我的是最好的 学逻辑课之前自己就一直认为我的是最好的及我的观点就等同于我。并在这些坑中作茧自缚。 如果家人对我的某个言行提出异议,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解,例如:我家先生说家里卫生你应该收拾下了。我就义正言辞的说:我哪有时间,我要工作,要学习,还要辅导孩子作业,巴拉巴拉的说一顿,证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收拾卫生,其实最近我发现很多像我一样的在职女性,也能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利索。因此汗颜。才发现自己掉进证实偏见的坑。 于是最近慢慢修订自己,当别人对我提出异议,先沉默思考,看看自己能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不急于辩解,不急于证实。以免又入证实偏见的坑。

WangEnWei commented 4 years ago

对于证实偏见,我们需要保持一种绿灯思维,区分我/我的观点、我的行为。 在工作讨论中,遇到与我们观点不一致时,第一反应切忌去找理由来反驳,你只要开始去找理由反驳时,接下来你的注意力将集中于去找更多更有利的理由来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以尝试想一下,他仅是对我的观点或者我做的事情做出反驳,并不是对我本人不满;再次想一下他提出的观点是否有我之前考虑不到的地方,如何改进、如何提高。

dragon-one commented 4 years ago

MIXIN ID:341978

2011年,自己创业,那时候想快钱想疯了,然后意外“找到”一条赚快钱的门路:黄金白银期货

因为期货给我的第一信息是可以进行双向买卖,由于这个机制然后倒推出来: 可以买涨买跌,收益要比单向的股票更高,那时候感觉好玩(现在看起来就是蠢、懒),我可以在高点买跌,低点买涨,这收益不要太爽啊。

于是,买涨之后,就拼命的去找涨的理由,比如黄金、白银可以抵御通货,长期来看,肯定是要涨的,而且还关注全球哪里有可能会打仗,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简单粗暴的逻辑推理是,打仗冲突或者战争,黄金白银是会涨的,而且碰到说黄金白银会涨的人,我就非常开心,认为他同我一样的聪明,碰到跟我唱反调的,我暗地里认为他们是“蠢货”,哎,现在看起来,我不是一点点的蠢、懒。

当然,后来黄金、白银是一路疯狂跌价,黄金从最高的480元/g跌到200元/g,不过,由于我是期货交易,终于在我实在无法加仓保证金的时候,爆仓出局,用现在学到的逻辑来判断,我在出局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还是在证实偏见的坑里,因为爆仓,然后就会跟一些爆仓的投资者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因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支持美国印钞,现在下台了,于是不印钞了,而美元跟黄金白银是反比的,美元涨,黄金白银跌”。

再聊聊现在对box的理解,并不是像以前那样认为的区块链可以改变世界,最最认可的是笑来老师的一个类比:互联网让信息传播变得非常方便,BTC以后有极大的概率让资产流动变得非常方便。并且我自己还有这样的一个判断:个人对自己资产、数据的隐私需求,会越来越大,区块链技术是目前看来最靠谱的。

LvChuang666 commented 4 years ago

Lv闯,mixin id 37204718

这几节逻辑课总让我联想到带娃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证实偏见让我想到平时观察别的家长看自己小孩时候的‘偏爱’。\ 我身边的家长朋友主要是低龄孩子的家长,四岁左右和以下的。其中有一些家长很容易倾向于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聪明。这其中的逻辑就像是‘mine is better’的偏见。

一方面,其实低龄的小孩大差不差,有时候家长在某些方面刺激多一些,就会在哪方面表现更得心应手一些。比方说拼图玩的多一点,画画多一些,就会自然做的得好一些。\ 另一方面,其实有很多时候,家长自己看到的大部分是小孩在家的样子,看别的小孩呢,很多时候‘别的小孩’是客人的身份。那相比起来,就更容易觉得自己的孩子显得“机灵”。

我就时常跟老婆说,我们要避免主观的评价自己的孩子聪不聪明、漂不漂亮,这些定性的判断上。重点放在她做一件事时候的兴趣、努力和专注上。\ 当然,这么想不是说要去刻意客观,或者严苛地去教育,而是把心思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BobbyLH commented 4 years ago

证实偏见无处不在,但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自己一般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辨别:

话说小姨子去年参加高考时,最终以比较高的分数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在这之后,岳父岳母大人就开始了一段不短时间的,各种“归因之旅” —— 把功劳都算在自己某年某月请了算命先生、拜了菩萨、烧了高香等等 —— 这都不算,最为夸张的“论证”是 “高考那天早上我听到了喜鹊在门口叫,唧唧咋咋的,好一阵子呢”!这样的事情还没完,到今年我考研出成绩后,这轮 “你能成功一定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 又开始了一轮… 说实在,他们对孩子们很好,为人也很和蔼可亲,但就算这样,也不能避免他们会掉坑里。

与之类似的,央视某个台里在播放各种名人的传记,其中有几集是讲张大千的,说实在,故事讲的很好(叙述谬误),各种对张大千的资料文档整理的也很详细,可是难免会在电视里听到 “他一出生,就与众不同,在xxx方面显得极为有天赋…” 之类的言辞,这也没办法,谁让电视节目一开始就放出了“张大千是一位很牛的国画宗师”这样的观点呢?后面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证实这一点吧?整档电视节目难不成就把他的画全部讲述一遍么?

可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证实偏见,那就很难轻易从坑里爬出来 —— 这不,我都不愿意把它们说出来,天知道发生过多少次呢?!

wuhaoandy commented 4 years ago

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见首先让我想起来,自己刚刚进入股市时,会有一些所谓的“股市交流群”主动来联系你,好在之前读过一些防骗的故事,否则自己也险些上当。其中有一种骗术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证实偏见”:首先,骗子会给10000人发送邮件,其中给5000人发的邮件内容是:明天股票A会涨,而给另外5000人发的邮件内容是:明天股票A会跌;如果第二天,股票A真的涨了或者跌了,骗子将其发送邮件内容符合真实情况的5000人再分成两部分,向一部分人发送“明天股票B会涨”,向另一部分人发送”明天股票B会跌“...循环往复。以至于总有一部分人收到的邮件一直“符合”真实情况(而不考虑概率的因素),这些人就会将骗子当做“股神”一样崇拜,殊不知自己已经掉入了陷阱之中。

另外,证实偏见也常常出现在个人感情方面。追求异性的时候,总会将对方的某些语言和行为,当做证明对方也对自己有好感的“证据”,并且一厢情愿的强化这种想法,从而引发一系列不恰当的行为。

Mixin ID:37308660

Renalxn commented 4 years ago

我跟小伙伴儿的日常聊天就经常陷入“mine is better”的争论

比如:我之前给她推荐得到,被她嗤之以鼻,在她看来自己看书是比听课更高级的学习方式。但另一方面,她又给我推荐了《经济学人》的商论社区,主要原因是里面有一个译者领读的课程,每周有老师给你透彻的讲解一篇文章的背景、写作手法、用词、句子等,这些以她现在的水平自己是读不出来的,只有听了老师的讲解才能领会文章好在哪里。

在她看来读英文是比读中文更高级的,她不认可中文内容需要上课,但如果是学英文,即便是老师带着学,也是非常高级的。但是在我看来,无论中文课还是英文课,只要是自己认知不够,课程能帮到自己的就值得学。

但在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也犯了“mine is better”的错误。显然,我觉得我对学习的认知比她更好。

类似的争论还有很多,经常她发来的一条信息,就会让我觉得她在跟我炫耀“mine is better!”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服气,一定要打回来,告诉她“nonono, mine is better!”我自己都觉得很消耗能量又很无聊……可每次还是忍不住……

不过现在我在回复她之前,会停一下,告诉自己,”哎,你又陷入mine is better的战争状态了,有意思吗?这是你要的吗?“

最近一次出现这个情况,是她跟我说网易云每天会根据她的喜好推荐一首歌给她,“好NB”“比之前的智能推荐还对胃口,简直了!”云云。

因为我平时是用QQ音乐的,之前被她diss觉得QQ音乐low,网易云各种高级。所以我收到信息的第一反应是她又来跟我炫耀网易云比QQ高级……

我还是忍不住还是发了一句”QQ音乐也有,是每天推荐一个歌单”。发出这句话的同时我想起来,我有一阵也因为这歌单推荐的歌太对胃口,每天听得特别幸福,为此我还发了个朋友圈。但我想表达的不是QQ音乐多好,只是想表达听到这些歌觉得很幸福。那为啥我就非认为小伙伴发来的信息是在跟我炫耀网易云有多好呢?

所以后面话题我就转到对这个推荐功能的看法:推荐就是有时特别对胃口,有时不一定,因为推荐是根据你每天听的歌来的,但听的歌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而且平台也会推一定比例跟你喜欢无关的,这样能不断扩大听歌范围……

她听了就说,“恩,先听听看,目前是真不错。”对话就结束了,没有再继续争论哪个平台更好更高级。

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避免陷入“mine is better”的心理,但学了逻辑之后,每当这个情况发生,我能意识到了,我会让自己先冷静一下,然后再决定下一句说什么。

p.s. Liuda老师,我的名字是Rena, lxn是中文名首字母,所以叫我Rena就可以啦~ Mixin:38872891

sodexx7 commented 4 years ago

我在之前与人合伙投资一个金额不是很大的项目时,就犯了这种证实偏见的错误。与这位合伙人有过几次的线下的沟通,对人很客气,说话也很轻声细语,其之前的经历也能够说明其有一定财力。于是加上我的个人“直觉”以及想当然的认为金额不是很大,对他而言不至于做事这么不靠谱。后面我碰到的情况则是啪啪打我的脸,非我主动沟通,即便是经历了很长时间也并未提供必要的信息,而我主动获取应该获得信息及资金时,也是不断推脱再推脱。

可以说在这次合作中,我就自以为是,凭自己的感觉以及自己想当然的认为“金额也不是很大,不至于在这件事情上这么不靠谱”,可是最后的结果则是,“即便金额不是很大,依然这么不靠谱”。

如何对待证实偏见,上述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与人合作时,被一种想当然的想法所影响,并不是说去假设人很坏,而是自己被这种想当然的想法影响时,而忽视了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另一种情况,如果合作人真就不靠谱了那怎么办?

就如Linda老师提及的四种情况:

我相信它,但是它未必就是真实的。 我们相信它,但是我们也许是错的。 我们想相信他,但是这也许是因我们内心愿望而产生的偏见。 相信它符合我们最大的利益,但是我们的利益与它是否真实无关。

在我们做比较重要的选择或者决定时,思考我们想当然的想法,往往将会带来不一样甚而非常有益的启发。

Mixin ID:28839

yuxiaojian commented 4 years ago

投资股票和比特币时犯过很多证实偏差的错误。在想买的时候,就开始兴奋甚至亢奋,只寻找支持买入的证据;在想卖的时候,便开始悲观甚至恐慌,满脑子只剩下卖出的各种理由。

现在时不时也会有这种情绪,我的做法是让这种情绪飞一会儿,不在过度乐观或者悲观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对于定投的标的,坚决不卖出,只会调整定投的数量。对于其它决策,首先是要增加选项,看看能不能把OR变成AND,然后就是要从反面推演,刻意的去寻找反面的证据。

Mixin: 37414749

johnxie1225 commented 4 years ago

这个坑生活中太普遍了。 比如鼓励别人的时候会说,“我看过XX跟你一样没有准备就通过了考试,说明考试很简单,你一定也没有问题。”可是那些没有准备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呢? 再比如以前学了市盈率之后就觉得银行股的市盈率极度于是就入手了,入手之后发现看到的评价都是在吹捧银行股。而后来抛售以后,又发现看到不少分享自己长期持有银行股然后持续被套的评论。 应对方法就是在进入之前要先想一想失败的情形,比如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被套(希望快进快出),然后反向操作。(长期持有) Mixin 37367570

echogqq commented 3 years ago

MIXID: 39042705 几千年来,迷信和算命先生的存在一直是证实偏见例子。 因为相信算命先生,然后努力地从自己的生活里去找和算命先生的预测匹配的事情,然后一直往上面靠。迷信也一样的。

xu-kai-xu commented 3 years ago

证实偏见

我的毕业论文就是 liuda 老师提到的那种例子,由于自己有了一些想法,然后就找相应的证据、数据去佐证我想要证明的结论。这让我想起了熟悉效应——我们会放大自己熟悉的事物在对应的所有事物中的概率。

但是关于泰坦尼克号船长的论述,我有一点别的想法。我觉得他说的话是没问题的。人家基于自己的经历作出那样的总结,也并没有夸张的、不实的成分。只是,他是否因为这个想法而对未知的危险判断不足。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面有船长、船员不忠于职守的原因吗。他们是否因为对船本身的过度的信任才放松警惕的吗?如果是的话,沉船的深层原因就可以追溯到这句话。如果不是的话,就不能说是船长船员的问题了。

看电影情节,之前船开得太快了,然后又没有及时发现冰山。看维基百科的资料,失事当天很早就预警过海冰。但是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所以不好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