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dawozhemebang / beyond-feelings

330 stars 434 forks source link

第六轮逻辑课 作业1: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联系到哪些内容?比如你的经历或者你观察到的例子以及例如践行群的课,笑来老师的书中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定投改变命运》《韭菜的自我修养》《七年就是一辈子》《财富自由之路》等?越详细越好,试试看融会贯通。 #234

Open liudawozhemebang opened 4 years ago

starry18 commented 4 years ago

彭志向 Mixin ID: 37392292 vx: starry1987 视频号:彭志向 公号:日耕沪上夜思湘里

不要迷信专家尤其是所谓的专家。就在最近一段时间A股上涨,一堆专家出来喊话牛市来了,让大家抓住牛市。于是就看到周围同事们热火朝天的喊着要进场,连朋友圈里的大妈都在开始晒自己的基金又涨了多少。我仿佛看到了2014年的自己,也是在各路投资专家的一片呼喊声中进场,发现刚开始几天确实是涨。

而到了今年,2020年的我却较为的平静,虽然偶尔也被这海妖的声音吸引,但我立刻意识一个重要的点:把注意力放于场外赚钱。你至少要走完两个大周期。因为就算是真入场你这点本金太小,连合格投资者的资金门槛都不够(至少能一次投一个以上100w项目)。这点小波小浪跟两个大周期后的海阔天空不是一个级别。

碰到这样专家的声音就犹如听到海妖的声音,一边需要认清情况、一边需要把学到的心理建设进行自我落地。

于是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场外提高销售能力,提高赚钱能力,老老实实的定投数字货币。而前几日A股回落了一些,那些专家的声音好像低了不少。

要学就跟大师学习。

在践行群听了一年的课,近几天第一次读起《韭菜的自我修养》,真是大大佩服笑来老师,一个不凡的素人。他的投资理念原来早几年前就在书里说过。就算是“亡羊补牢”,也至少要有两只羊才可以补。两只羊就是你还得有超强的赚钱能力,这才是成功投资的核心。

hong66666 commented 4 years ago

第六轮作业1:不要迷信大师的逻辑问题.docx

sxuya commented 4 years ago

想到笑来老师《韭菜的自我修养》中的一个情节,大意是:

决定要自己做,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当有人耐心和他们讲解道理、分析情况的时候,他们由于“脑力”不足,无法跟上,最后失去耐心,会说:

你就告诉我,到底该不该买它吧。

(有趣的是,他们永远不会说:「你就告诉我,到底该不该卖它吧」)

这其实也是大部分人迷信「专家」的话的一个原因。

因为他们「脑力」不足,无法深入思考,导致只喜欢结论性表述;因为有了结论性表述,就不会再去思考。最终,恶心循环。

遇到事情,除了数理化那种几乎可能是百分百正确的结论,可以不加批判地接收,其他很多知识,其实要自己保持一种「它可能会是错误」的意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去搜寻资料、形成自己的判断理由,尤其是在重要的判断上,比如目前我们进行的投资,或者职业,或者其他。

yikeshu2020 commented 4 years ago

自利性偏差

怎样去筛选自己的观点,其实考察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底层逻辑架构。 很多时候,我会因为自己的一些片面观点而胡乱下决定(完全站在自己认为的角度思考利弊),是因为自己很喜欢找借口和理由,而不是从很理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早几年,就开始阅读笑来老师的书了,但是一直都是迟迟不行动,以为自己可以做到,实际上却是做不到,社群的力量就是在这里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

专家与大师

不会辨别是专家和大师,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在践行过程中,慢慢发现了“真正的大师”,衡量的标准:

1,从长期角度,和长期真正实践后得出来的结论。

2,不要迷信专家,尤其喜欢预测的专家更需要警惕。

提高思考深度,在践行中“融会贯通”

整个在思考如何做逻辑作业这一块,前几次都有提交,可是越到后面,就越发现,好像写不出来,脑袋里面思绪有点乱,感觉“逻辑课还是挺高大上的”,虽然懂了,但是好像说又说不来那回事,从而拒绝去写作业。 在融会贯通这一理念上,个人还是觉得,先把心中对听完这一课的感受先写下来,针对自己的实例作出判断。 再反复的去把课程听一边,也借鉴了践行群小伙伴写了的内容作为参考。

总而言之,行动太重要了。

Trista923 commented 4 years ago

很喜欢liuda老师用这样融会贯通的方式开启第六轮,非常有启发!

给我带来的思考首先是,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找“专家”?

我思考了下有以下几种情况:

我自己就中了上面的坑,很多时候是因为惰性的关系,不去提高思考事物本质原因而导致再没有多做搜索的前提下去找“专家”。

liuda老师课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是专家,真的太对了。现在的社交网络平台很多,每个人都可以以“专家”的名义去传播自己的想法,且每一个在社交媒体上的有关注度的“达人”们都可以算上是那个领域的专家。 比如抖音上的网红,微博或知乎上的大V博主。

那我们关注这些人或者为她们的产品买单的时候,究竟是为什么?而这些人里面是否有真正的大师?

让我惊觉,提高判断能力真的是当今最重要的能力了。

我也在思考自己去关注这些账号并且会买单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时候逛社交媒体账号的时候都是想要获得娱乐的时候,而娱乐的心态一般都不会想要花太多时间去思考本质,更多的是想快速解决问题。

所以问题就出来了,关键在于自己没有对自己的决策和之前的问题做反思和总结,才会有这样的习惯产生,因为习惯产生自动模式,而坏的自动模式是需要警觉的。

还是需要不断的反思和进步才是避免掉坑,提高直觉。感谢liuda老师带我们继续上路!

Josh-Chung commented 4 years ago

不能迷信专家,但也不能忽视

信与不信,我们的目标都是找到最好的答案

听完这节课后,我在我的手机笔记本里搜索了 “专家”。 里面出现了几十条结果。有一条结果让我产生了警觉——《原则》:3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如果只看到 “不能迷信专家” 几个字,不可避免地会让人倾向另一个极度——不听别人意见。《原则》中的第三条原则,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把我拉了回来。瑞·达利欧在这一章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大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就是想证明我们自己的都是对的,也就是我们逻辑课上说的自利性偏差。思维盲点障碍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死角,有我们不知道的事情。瑞·达利欧把这两个障碍套到了我们自己身上,他的结论是我们应该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听可信的人的意见。

瑞·达利欧在书上有这么一段话:

头脑极度开放的基础是一种真诚的担忧,你在做决策时看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最符合事实的情况。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这需要你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愉悦地探求事实。奉行头脑极度开放的话,较低层次的你就无法控制你,而始终是较高层次的你在观察和考察所有不错的选择,做出最佳决策。如果你能获得这种能力 (只要你练习就能获得),你将能更有效地应对各种现实情况,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

结合不能迷信专家和保持头脑极度开放,我觉得会是不错的选择。即,a. 我们自己保持头脑极度开放;b. 考察专家在对应领域的可信度,并且判断专家受到自利性偏差影响的可能性;c. 多听几个专家的意见。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再对应的领域需要有最少必要知识,才能有效判断专家的意见是否可信。比如:如果我们已经深信短期市场价格是不可预测的,那我们就可以判断所有对市场价格的技术分析都是不可信的。

Mixin ID: 27440

Liujiale02 commented 4 years ago

何谓心智--对专家的话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迷信专家的话?除了专家本身并不可靠之外,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可靠。

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一章

我们之所以相信专家的话,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不足,不懂装懂,被利益冲昏头脑,完全失去思考能力,甚至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思考方法和模式。尝试问一下自己:“这个专家说的话,我到底懂不懂?是不是我熟悉的领域?等等” 所以,我们受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以及知识不足的影响,在审视对方的话语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懂不动,不要不懂装懂。

focusgrowth commented 4 years ago

时汝佳 Mixin ID: 102697 vx: rujia81 公号:精通EOS

要相信专家,不要迷信专家。

媳妇儿在跟着别人买基金,耐得住性子,但不是定投,人家让买就买,人家让卖就卖,多数时候是无脑操作,她说那个人很神。

听了今天的课,我在想,任何非长期的操作都可能遇到概率问题,就是五五开,赚钱了也改变不了什么,只有定投才能改变命运。

数字货币领域,就有很多人在网上公开自己的“策略”,还总是事后诸葛亮地吹牛,看,让你们买,买少了吧,让你们卖,非得拿着吧。你要是去看他的历史记录,根本看不出是让买还是让卖,这不跟江湖骗子差不多嘛。

自己成为专家,成为可以带来场外收入的专家,然后投资呢,听大师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中讲过成功者容易夸大自己的成功,牛市的时候,多少人侃侃而谈,回想起来,一没逻辑二没文采三没口德,真敢说呀。

peter-here commented 4 years ago

enjoyy Mixin ID:27567 不迷信专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希望有个榜样能引领自己,让自己去学习,去努力追赶。 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类似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希望有个人可以引领自己,可以让我们去学习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维度较低,很多事情,单纯地依靠自己,想不明白,想不透彻,容易导致失败和挫折。

就目前自己的低纬度思维,要去质疑相对高纬度的专家(不包括那些假专家),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当然也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但这也许是唯一正确的的方向吧。

在实践中磨炼,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还有多看书,了解大师是怎么思考的。

努力前行!与大家共勉!

AnjaJiang commented 4 years ago

蒋小博 Mixin ID:37360819 VX:JIANBO835109 视频号:蒋小博 公众号:聊聊德意志

最近有感于自己想要日更视频号的相关信息和心理变化,想到——其实何止是不要迷信专家,是不要迷信任何人,任何意见,因为每个人自己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任何外界的信息都要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权衡,然后做决策。即使是大师给出的金口玉言般的正确的建议,不一定会适合你。

我最近上了视频号付费课程,课程很好,干货很多,但是自己进步还是很慢,思前想后,再对比做的好的视频号,觉得可能还是自己更的量不够,想了好久,也准备了好久,昨天终于决定要开始日更视频号。

但是第一个作品,第一天,我就剪辑到夜里1点半,睡眠不好,今天一整天都状态不佳。

问老师,老师说,“不要迷信所谓的日更,作出一个高质量的视频比日更重要地多。”我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啊,我干嘛牺牲睡眠要日更?

可是,又一想,我之前就是这么“想”的,想出高质量的作品,然后一周多才更一次,但是,问题是,作品质量并不见高啊!

我没有真的用一周时间去打磨一个视频作品。还是到期匆忙交作业的心态。这样下去,我再不做,量不多,质也上不去,这视频号还不如不做。

我目前的问题是,我需要用作出大量作品来练习我的脚本写作能力和剪辑速度,日更对于我是一个逼自己一把的好办法。

所以,还是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里写到的“听大多数人的话,采取少数人的意见,自己做决策。”

xiaoswain commented 4 years ago

专家的话,要分辨地听,不能指看,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这种“拿来主义”危害很大。正确的做法是了解专家的论点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其前提假设论据和论证逻辑。从中分析其合理性。 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是2016年左右参加的一个房地产投资培训。当时花了2天时间,学费1万。由于自己是学经济学出身,对老师讲的基础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对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一些实际因素了解和思考的并不多。到了自己几年后再买房时,却只关注房屋内在面积的使用价值,而对房屋所在地的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考察不够,做决定还是比较仓促。还有一个现象,在房地产投资学员群也看到不少人近年投资房产失利,我分析有盲目乐观惯性思维在作祟,也没有深刻了解到近年来政府宏观条件的巨大,特别是“房住不炒”的干预下导致市场环境大变化。这也是给我们授课的房地产专家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他坦言:他之前观点的隐含前提条件变了,所以观点也需要调整。 总而言之,如果要想在某些方面有所收获,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自己的学习,特别向大师学,让自己成为专家

unseengoal886 commented 4 years ago

姓名:慧元践行 ID:1091881 第六轮的主题特别好,熟悉+意外才是学习的好方法。

听完这一节课,想到之前出了一个话题,说的是“量子波动读书”,有个交易机构放出了一群小孩子学习量子波动读书的视频,小孩子现场就是快速翻书,翻得越快,据说会越接近宇宙。

教育机构告诉人们,量子波动读书好,这才是读书真正有效的方法。其自身处于自利性偏差之中,所推广的东西,本身就有利益关系,但是他们为了他们的推广,通过作弊的行为,比如提前让孩子了解内容,并假造孩子是通过量子波动读书的方法,获得的知识。让大家看到推广的方法多有效,事后归因,却还是伪造的“事”后归因。过度自信更是比比皆是,在采访培训老师时,老师不明原理,却说我是全脑专家,不懂物理,但可以培训;负责人更是对着镜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视频看着让人好笑,但是又觉得视频中的孩子非常可怜。为什么家长会付钱,让孩子参加这样的培训原因值得深思 。

脑力不足,只听专家、想抄捷径,我觉得是重要的原因。

要说联系,这简直和投资市场中,追寻专家意见,自己不做思考 ,一把梭抄底的行为异曲同工。

追根究底,脑力不足、跟随专家意见,害怕错过只想抄捷径。其实还是懒,懒于思考、懒于琢磨、懒于判断。

xiaohao462 commented 4 years ago

不迷信专家——融汇贯通 第六轮逻辑课开始,第一节课的作业,我思考了很久,发现自己融汇贯通能力有待提高,跟着刘老师好好学习第六轮的课程.把零散的知识片段融汇贯通下来. 想到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崇尚权威,例如广告请明星或名人代言。我们看到后,更会放心的购买。另外也想到“尽信书不如无书”,任何的书籍或信息的传递都有一定的误差存在。不能以盲人摸象的心态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全部。

 回到自身,我接触新的事情或行业前,也会咨询身边有经验的人或专家,学逻辑课之前我会照单全收专家的意见,学了逻辑课之后我会仔细考虑专家的建议或说法,找到其局限性及片面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之后做决定.不再盲从.摸索着前进.
Melody39061510 commented 4 years ago

1、不要迷信专家 第六轮逻辑课丁宜 MixinID:39061510 微信:Dingyimelody   有时候我们无法说服别人相信某个观点,就会找出专家说的类似观点来佐证我们说的是对的。   比如在2017年币圈资金盘非常火的时候,我身边很多人都在玩,如雨后春笋般。我是身边同事里玩的比较早的一个,一开始根本无法说服他们,他们也很不屑。后来实在火得无法无视后,他们开始玩其他的币盘子,那个时候我们玩的这个“盘子”已小有名气,为了做“业绩”,他们就开始诋毁我玩的这个,说它如何忽悠,他们的如何好。   我听着很可笑,时不时和他们辩论两句。原因一是我的确在这边盈利了,我很难会去说自己受益的东西的坏话,同时他们也开始诋毁这边的创始人,是一种完全不了解情况的胡说八道,还洋洋自得,自以为洞若观火。   最后他们看说服不了我,就开始拿各种大V的言论来压我说:“傻子才会相信那个人说的。”   本以为我会消停,谁知道我丢了一句话: “像我这样的傻子还真是挺多的,像您这样的聪明人少呢!” “那些大V就算粉丝再多,再有影响力也不一定能判断预示未来啊,那是“神”做的事,不是有很多“翻车”现场嘛。”   所以选择都需要自己判断,哪怕盲从或者失败我知道我自己为什么这么选,失败在哪里,没有判断听大V的去选择,后期失败了连为什么失败就不知道,赚了都是大V说的,自己就越来越相信大V,以至于不小心哪次翻车又把别人骂得要死,这样活法是不是很像墙上的芦苇呢!   把自己选择的胜负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不去思考为什么这么选择,如何经营选择发展下去,对于我来说无异于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老公身上,自己在婚姻里却原地不动。   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很多,这就是其中一种!

YananYao commented 4 years ago

听完“专家不等于正确”这节课,不自觉又想到了油管上的某博主,专门一本正经地预测国际大事,而且倾向于往坏的方面预测,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以前偶然看他的节目经常会被吓得惶恐不安,现在想想,不知道他自己是否相信自己说的话,只是为了吸引流量罢了。而且,事后看来,他预测的事情也多半没有发生……

patrick-1028 commented 4 years ago

学习了liuda老师的逻辑课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当我学习一个科目的时候总是会沉浸科目本身,而忘记了学习这个科目的目的是什么?就比如学习学习英语,以前就是一味的学习,背单词,做习题从来没有思考过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应该是:说英语。从而学了几十年却不会开口说英语,就是这么悲剧,当我拿到这个题目我看到的最显眼成语就是要融会贯通。

是啊 融会贯通是多么重要,如果所学的只是永远不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那就失去了学习本身的意义。

不要迷信专家

如果按照以前的我学到这样的课程后从此对于专家就是很轻视,遇见了都是斜着看一眼的感觉。但是学习了逻辑课后我是这样分析这个问题的,不要迷信专家不等于不要相信专家,为什么以前的我们那么相信专家,肯定不是因为以前的我们都是傻子,而是因为以前专家肯定也说了一些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理论,才足以支撑我们相信专家。那为什么以前就能轻信,现在却不要迷信。

那是因为学了逻辑课后我们都知道人们往往都会陷入,自利性偏差谬误 事后归因谬误 自我归因谬误 过度自信谬误,于是当专家说了一些理论后,在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理论基础上,很容易掉入以上谬误中而不自知

笑来老师说无知者恒无知

我想这也是我们学习了逻辑课的最重要的一点吧--慢慢让自己不要那么无知

专家自有专家专家的理论和观点,我们践行者也有自己的事实逻辑支撑自己做出合理的行动指南。

只是我们有了逻辑支撑后我们从此不轻信专家,不迷信专家,找到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即特立独行且正确。

mixin:37308132 公号:行者的悟空之路 wx:15007585829

sodexx7 commented 4 years ago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知识体量的增长以及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单个个体也越来越难几乎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类似于达芬奇这样的全才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存在。由此出现了更多针对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通过专家来获取这一领域的知识。

我的理解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人们的反映不一样的,自然科学、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专家由于专业性较强,同时与大众离的相对较远,人们对这些领域的专家反映比较平静,更多的是一种接受科普的态度。而从专家角度来看,由于没有过多的利益牵扯,同时学科的性质也决定了其言论很容易被客观现实所验证,所以相关言论相对靠谱。

而与此相对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及比较热门的财经领域,则表现的很活跃,各种专家与各种言论也是让人眼花缭乱。一方面是由于这类领域人人几乎都能说上几句,金钱也是人人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则是这个领域的内容有时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让人难辨真假,因为其涉及到人性,群体性参与。

我觉得这里所说的不要迷信专家,可能更多的是指财经等领域方面的专家。当专家抛出一个观点时,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进行辨析。一个好的论证如下:

Good Argument = correct premise + effective reasoning +reasonable Conclusion

其反向组合或者说有问题的组合如下

  1. 没有结论(论点)
  2. 没有结论(论点),没有理由
  3. 没有结论(论点),有理由,理由有问题
  4. 没有结论(论点),有理由,推理有问题
  5. 有时候论证当中的前提,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隐藏其中,这个时候就是要找出其中隐藏的前提

比如笑来老师提到投资区块链为什么要投资一个组合?我的理解如下:

首先BTC作为一种数字货币的社会试验,从出现到现在已经证明了其成功或者已被证明为"皆难否"。而区块链世界已经从只有BTC这一个参天大树慢慢发展成为一片森林,而这片森林未来如果还能在发展的话,整个区块链世界势必将会不断繁荣。 另外,互联网本身是信息传播的成本不断降低,而区块链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实现资产的信息化,让资产如信息一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 最后则是我自己看到的内容,各大科技公司,投资机构,国家层面都有重视区块链方面的建设,说明从大的趋势上来看,这一领域的意义与价值已经形成了共识。 上述则是为什么要投资区块链。

为什么要投资一个组合呢?精选当前最有发展潜力的标的组合进行投资其实就相当于投资了这个领域,这样可以规避投资单个标的所面临的风险,从策略上来说这样也更为保险与安全。

与上述观点相对的则有这样一批观点,“一币一别墅”,“一币一嫩模”,“to the moon”,“区块链改变世界”。可以看到这些仅仅是观点,甚者连论点都谈不上,更多的是一种热血冲天的打鸡血,没有看到明确的论点,也没看到背后的推理。

专家我认为是某一领域知识的中介,充当了代理人的角度。是代理人就会面临代理人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暗香操作等。这个时候就应该抛弃掉对于知识本身的盲目崇拜,看清专家所处的角色。

在一些领域,经常会出现专家观点不太统一的情况,也可以借鉴罗素判断选择原则:

1.当专家意见一致时,相反的观点就不可能是确实的。 2.当专家们的意见相左时,没有一个观点可以被非专家看做是确实的。 3.当全部专家认为一个肯定性的观点缺乏充分理由时,普通人应以悬置判断为妥。

当我们听取专家的意见时,由于专家一上来直接抛出了意见或者观点,期间省去了大量的信息输入与处理的过程,相当于我们在听取专家的观点或者意见时,期间的过程由专家帮助我们代劳,那么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容易获得的,而如果同时对专家比较熟悉,那么则很容易掉入易得性偏差,熟悉效应的陷阱里。

Mixin ID:28839

xinruoyan commented 4 years ago

姓名:张漫 Mixin: 38750536 VX: xinruoyan90

听课留言: 记得我小时候,邻居家里来了一个八字先生,我妈说他算八字很准,在当地算是有名的专家了。 所以我妈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抱着几个月大的妹妹到邻居家要请那位先生帮妹妹算一算,八字先生都算了哪些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我知道他给我妹妹改了名字。我不知道八字先生给妹妹改名后是否有让妹妹躲过什么劫难或者是否让她增加了很多好运之类的。不过我知道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个名字一直遭受我妹妹的嫌弃和吐槽,从她读小学到现在没有间断过(她说太土了😄 )。

学习了逻辑课后,我觉得我妈当初就是迷信了所谓的“专家”。

我妈在迷信专家方面还有很多很多例子。 记得一次她转发了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给我,很是激动又有点得意地对我说:“你不是一直反对父母打孩子吗?你仔细看看这篇文章,人家都说是可以适当的打骂的,这可是复旦大学的专家讲的哈”。

还有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某电视台里放的专家讲解的要如何如何做对身体好(就是各种养生栏目播放的内容,只要我妈看了就会马上告诉我们如何如何做[呲牙])

目前看来很难去跟我妈用逻辑的方式分析她所相信的东西,但至少我可以通过增强我的逻辑知识,让我自己尽量避免陷入“迷信专家”的坑里。

Tonylee277 commented 4 years ago

不要迷信专家,可以盲从大师

liuzhonghaizhemebang commented 4 years ago

专家的意见不一定正确,确实,尽信书不如无书,生活中一些事情和书本是有较大出入的,比如和女孩相处,一些书本教你怎么谈恋爱一大堆的,你再多理论,不如直接行动去感受,试想一下,你会想和一个整天装模作样的人和你相处吗?你会累死的,不如做自己就好了,有些地方需要改进就改进。这时候那些专家给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具体的某个人,因为你们很可能在生活经历和观念都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方法并不是万能

liuzhonghaizhemebang commented 4 years ago

专家的意见不一定正确,确实,尽信书不如无书,生活中一些事情和书本是有较大出入的,比如和女孩相处,一些书本教你怎么谈恋爱一大堆的,你再多理论,不如直接行动去感受,试想一下,你会想和一个整天装模作样的人和你相处吗?你会累死的,不如做自己就好了,有些地方需要改进就改进。这时候那些专家给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具体的某个人,因为你们很可能在生活经历和观念都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方法并不是万能

liuzhonghaizhemebang commented 4 years ago

专家的意见不一定正确,确实,尽信书不如无书,生活中一些事情和书本是有较大出入的,比如和女孩相处,一些书本教你怎么谈恋爱一大堆的,你再多理论,不如直接行动去感受,试想一下,你会想和一个整天装模作样的人和你相处吗?你会累死的,不如做自己就好了,有些地方需要改进就改进。这时候那些专家给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具体的某个人,因为你们很可能在生活经历和观念都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方法并不是万能

dragon-one commented 4 years ago

姓 名:赵程冲 MIXIN ID:341979

披着专家的外衣,干着骗子的勾当

我犯的专家错误

最欣喜的一件小事

peter-here commented 4 years ago

enjoyy Mixin ID: 27567

不迷信专家,不盲从专家,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早已不是职场新人了,也有多年的职场经验。 对于一些所谓“专家”的言论,不附和、不辩论,一笑置之,因为这样的现象太多了,很多人出于各种目的,为“谁谁谁”站台,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不知道他们私下是否也曾感到过羞愧。另外,有一部分人,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变化的时代,知识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迭代更新,发表的言论存在很大的偏差或错误,而不自知,反而自信满满,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他只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盲点偏差”导致过度自信,导致过度乐观,如果发生在投资市场是非常危险的。 我常常想,自己是否也曾是这样的人,因为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盲区,之前并不知道的盲区。

有盲点是很危险的,比这更危险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盲点。

就像一个司机,坐在驾驶位,他知道自己有盲区、盲点,以他为中心,他的四面八方都有他看不见的盲区,但他确切地知道盲区的位置,他仍然可以安全地驾驶汽车。 如果一个人在驾驶位上,认为自己没有盲区,一切都看得通通透透,拥有上帝的视角,那他对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是极其危险的,他开车上路,对任何人都是最大的危险,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说事容易做事难。

要避免盲点偏差,在现实中很不容易,加强学习吧,希望自己能有所长进。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dragon-one"<notifications@github.com>; 发送时间: 2020年8月2日(星期天) 晚上11:33 收件人: "liudawozhemebang/beyond-feelings"<beyond-feelings@noreply.github.com>; 抄送: "Hiker"<464007129@qq.com>; "Comment"<comment@noreply.github.com>; 主题: Re: [liudawozhemebang/beyond-feelings] 第六轮逻辑课=?UTF-8?Q?_=E4=BD=9C=E4=B8=9A1=EF=BC=9A=E8=BF=99=E8=8A=82=E8=AF=BE=E7=9A=84=E5=86=85=E5=AE=B9=E8=BF=98=E5=8F=AF=E4=BB=A5=E8=81=94=E7=B3=BB=E5=88=B0=E5=93=AA=E4=BA=9B=E5=86=85=E5=AE=B9=EF=BC=9F=E6=AF=94=E5=A6=82=E4=BD=A0=E7=9A=84=E7=BB=8F=E5=8E=86=E6=88=96=E8=80=85=E4=BD=A0=E8=A7=82=E5=AF=9F=E5=88=B0=E7=9A=84=E4=BE=8B=E5=AD=90=E4=BB=A5=E5=8F=8A=E4=BE=8B=E5=A6=82=E8=B7=B5=E8=A1=8C=E7=BE=A4=E7=9A=84=E8=AF=BE=EF=BC=8C=E7=AC=91=E6=9D=A5=E8=80=81=E5=B8=88=E7=9A=84=E4=B9=A6=E4=B8=AD=E7=9A=84=E5=86=85=E5=AE=B9=EF=BC=9F=E5=8C=85=E6=8B=AC=E4=B8=8D=E9=99=90=E4=BA=8E=E3=80=8A=E5=AE=9A=E6=8A=95=E6=94=B9=E5=8F=98=E5=91=BD=E8=BF=90=E3=80=8B=E3=80=8A=E9=9F=AD=E8=8F=9C=E7=9A=84=E8=87=AA=E6=88=91=E4=BF=AE=E5=85=BB=E3=80=8B=E3=80=8A=E4=B8=83=E5=B9=B4=E5=B0=B1=E6=98=AF=E4=B8=80=E8=BE=88=E5=AD=90=E3=80=8B=E3=80=8A=E8=B4=A2=E5=AF=8C=E8=87=AA=E7=94=B1=E4=B9=8B=E8=B7=AF=E3=80=8B=E7=AD=89=EF=BC=9F=E8=B6=8A=E8=AF=A6=E7

姓 名:赵程冲 MIXIN ID:341979

披着专家的外衣,干着骗子的勾当

以前对专家的的看法是这样的,专家之所以被称为专家,是因为他们擅长某方面,某某是专家,某某是这方面的权威,特别是刚工作的前几年,特别迷恋专家,光是听介绍说某某是某方面的专家,我就会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专家说你干的不好,是因为不够努力,专家说销售技巧不好,于是苦练各种旁门左道销售技巧,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销售专家这样培训我们的:夏天时,买一瓶矿泉水,在客户楼下喝一半,另一半拿来头上倒一点,身上淋一点,然后上去找客户,客户绝对会被你的真诚感动,感动几次之后,肯定能够促成销售,冬天呢,穿的单薄一些,一进客户房间,使劲的搓手,表现的越冷越好,一定要让他感动。

后来生活的阅历逐渐提高,慢慢的也能识别一些简单的专家,就像老师说的,大多数人只要花上1000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比如工作5年的人,绝对有一些好的经验分享给那些刚参加工作的人,在新手眼里,那些好的经验、阅历就是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我犯的专家错误

我是谁的专家,目前来说,对我的话最深信不疑的一个人是--我的小孩,跟所有小朋友一样,她永远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且问的问题越来越难回答,以前我回答她的问题,基本上靠着自己的记忆给出答案,是的,凭着自己的记忆,因为我对小朋友存在偏见,因为她是孩子,我是大人,难道她的问题能够难倒我?带着这样的偏见,真的碰到解答不了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能让她难倒,答不出来就编或者打太极圆过去,慢慢的,我发现这样的危害很大,一方面会误导孩子,另一方面也会误导我自己。

认清自己拙劣手法之后,开始付出行动,小孩会比大人更容易犯表达错误,提问时会表达的不够准确,因此,她问我的每一个问题,我首先跟她确认,她真正想问的问题,然后自己进行思考,然后跟小孩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是自己的看法,对于自己模棱两可的知识,我会事先告诉她“我不太确定”,然后带着她一起去网络上搜索查证,慢慢的,小孩也会适应“原来爸爸也有很多新的知识要学习”,这样的结果,小孩没有嫌弃我的意思,反而她更会跟我一起探讨,因为在她看来,她难住老爸了,很有成就感。

最欣喜的一件小事

放假休业式的早上,我带她去的,去之前,她问我老师有没有说要带书包,我明确告知“不用带”,当我们一路走到学校门口时,她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背着书包时,她在校门口迟迟不进,然后跑过来跟我说“要回家拿书包,因为大家都带了,她不想被老师批评”,于是我陪着她疯狂跑回家拿书包。

休业式结束,我去接她时,她说了这样一段话“爸爸,我早上有点蠢,明明老师说不用带的,为什么我看到大家带了,我就感觉我不带就是错的,太蠢了,我想明白了,以后不用管别人怎么做,应该想想自己到底对不对”。要知道,我原计划是打算借这个事给她讲这个理,谁知道她竟然先说出来。

这件小事,应该是羊群效应在小孩身上的展示

— You are receiving this because you commented. Reply to this email directly, view it on GitHub, or unsubscribe.

denzii818 commented 4 years ago

读书笔记:第6轮第1课 专家不等于正确

2020-7-28开始

vx: denzii

视频号:凳子邓

Mixin ID: 37410639

公众号:读好书与学好习

这次课听第一遍,大脑里顺着就想到自己最近迷信专家的错误。

1 关于定投

前几天看到一个公众号文章,是一个专家对于基金定投的看法,他指出,基金定投没有任何好处。为什么?他说到,基金定投采用逐步买入的方式,会在牛市中错过市场上涨的赢利,不如一次性买入获得的收益大。并且他通过一些历史数据进行证明说,一次性买入比定投要好很多。

是的,乍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当股市或者市场处在低点的时候,一次性买入可以获得更多的低价筹码,而定投有可能随着市场的上涨,使自己买入的成本会增加,或者获得的基金份额会减少。同样的资金因为选择投资的方式不同造成收益率的不同。

那是不是就应该一次性买入呢?难道自己一直在做的定投就是失败的策略吗?

然后,我自己分析了下这个专家的意见,发下几个问题:

1、他只说了开始定投的时点在市场低位,然后市场开始慢慢上涨的情形,而并没有考虑市场来回波动的实际情况,当然,有可能他说的是长远向上的情况。

2、他说的意思是要在市场低位时一次性买入。是呀,谁都想低买高卖,可是我怎么知道当下就是低位?若知道当下就是低位,我肯定会卖房借钱加杠杆的一次性买入。

3、一次性买入需要一次性大额资金,好像并不适合工薪一族去投资。

4、定投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我在想,专家或者这个作者有他表达的深层的意思,或许我没明白,或许他有他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环境,所以他表达形成了他这样的意见,我不能认同和遵照,只是告诉自己可能只看到作者想法的局部而已。因为:

1、市场有涨有跌,永远在波动当中。虽然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科技的进步,市场在增长,但是,他永远在波动中。

2、在市场不断的涨跌中,我,一个普通人无法预测市场的走势,想都不要想,所以,我不知道,谁也不可能知道当下是不是市场的低点,所以,要一次性买入,那买入的信号又在哪里呢?所以,只有通过定投不断定时定额定标的的买入就是为了规避市场波动的风险。

3、定投可以通过每月小额的投入,让自己的更容易做到和坚持投资活动。特别是普通人而言,每月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做投资还是比较容易的。另外,投资本来就是长期的事,不可能通过一次性投入就能暴富离场,我们需要慢慢在这里找到位置,慢慢变富。

4、定投到底是什么呢?定投我认为是除了定投我们的资金和时间,更重要的定投我们的心态,一种不急不躁、慢慢变富的心态,一种无论市场涨跌都要遵守执行的纪律。定投就是通过一种远离市场的方式让普通人很轻松、很简单的参与市场投资,并且通过实践和策略消除市场波动的影响,让我们在低位买的更多,在高位买的更少,然后持续不断的降低我们的持仓成本。而这,才是其真正的核心。

所以 ,这位专家怎么说,或许有其自己的目的,或许也是我没明白,但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另一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或许是对我们思想的修正,或许也是对我们思想的验证,保持开放与怀疑,我们才能进步。

2 关于炒股

2018年11月份前后,临近年底,手头有些闲钱,想着用来投资,所谓的投资,说白了就是炒股。也给媳妇说,我拿两万元玩下,大不了就折这些,媳妇没说啥。

所以,就跟着一个大佬开始搞起来。

听这个大佬介绍,他原来在大的期货交易所做操盘手,做了十几年了,现在自己和几个朋友出来做私募基金,成立的公司叫神灯资本——阿拉丁神灯。这个团队有人做风控,有人做技术分析,有人做投行研究。

记得清清楚楚,这个老大在11月说,根据他的分析和判断,中国A股会在2019年爆发迎来大牛市,让大家抓紧这一波的行情和机会。

记录这个观点,一年后再回来看。 2019年3月两会前后要出资本利得税,然后股市下挫,三月底股市大牛开涨到年底冲4600点! 2019年年底到2020年6月前出台房产税,房产投资成为过去式!

为啥说我记得清清楚楚呢,因为我当时还特意发了个微博做了了mark,也是希望记录可能会改变自己一生的时刻。

因为初涉股市,对炒股一窍不通,当碰到这个大佬的时候,经过听他的讲课,以及他们团队每天的分享,感觉说的很有道理,而且也有人跟着挣了不少钱,所以,我当时很高兴,甚至还在窃喜自己找到了人生的致富密码,好像看到一种改天换地的景象就在眼前。

所以,我相信了这个大佬的所言。也跟着确信要去搏一把2019年的牛市。

我借了钱,用了信用卡,加了杠杆,想挣点快钱过个好年!

结果,如你所料。

2019年的股市除了开年后的3、4月份涨到过3400,剩余时间一直在3000点徘徊。

没有出现这位大佬预测的什么资本利得税、房地产税,A股也没在两会前后下挫,更没冲击什么4600点!

恰恰相反,两会前后A股倒是上涨到3400点左右,然后全年一直半死不活的盘整在3000点上下。

而我,跟着操作了两个礼拜,没挣到一分钱,还赔进去1万多,每日的担惊受怕,让自己痛下决心收手离场。

后来,我反省这个过程,有两个方面收获:

1、没有钱是好挣的,心态很重要。天下没有轻而易举的事,看着别人风光挣钱,自己干可就未必了。也要相信,有些事能做成必然有他的道理和方法,不研究、不钻研、不花时间不可能有收获,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地和炒股,都需要耕耘与付出。

2、所谓的大佬、所谓的专家,我们不能全部相信,总要抱有怀疑的态度去分析他人的所言所行,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中立和理性,去做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否则,我们容易被虚无的帽子、光鲜的外表所迷惑,然后不自知的陷入没有主见、没有头脑的盲从中!

不是任何一个专家、权威都能永远权威和专业,人总会出错,更何况一些所谓的专家、大佬。

这就是我想到的另外一个自己切身的关于专家权威的例子。

yupinchang commented 4 years ago

《践行群第六轮逻辑课》(1) 专家不等于正确 课程摘要:有用的人是专家,要过糊涂就骗子,想办大事找大师。

**标题:专家骗子与大师

文⎟Carmel (Mixin: 37326625; WeChat: carmel_chang)

01 有用的人是专家

问:怎样才能成为专家? 答:现在潮流说法是,只要把某件事作足1,000个小时就可以自称为专家。没办法!这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的年代。

生活中事件大大小小,问题千奇百怪。只要有"怎么办?",在手机随便点几下,就可以跳出某某专家的某某见解。

不过,现今社会缺的不是见解和知识,而是要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下你搜到的XX专家见解,就只是在某件事多摸索了门道,比一般人多做了点知识或功課学习而已。

但这门道很可能因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与不同对象而破局。所以现今对「专家」的看法,甚至渐渐有个不靠谱的人设印象。

所以说,专家已经不是被尊敬的头衔,比较是让人觉得你还有点用的代称而已。所以下次如果想对外端出你是XX专家的头衔之前,头脑得先认清楚一个事实:

**专家已死。或者说:专家未死,但岌岌可危。因为专家的有用,随时破局。**

02 要过糊涂就骗子

昨天下午接到一个电话,她开头就说她是投资专家。她說關注标的有点特别,不是鼓吹买房或A股,因为我是万中选一的电访对象,特别把她的独门秘诀告诉我,并且希望我也能参与。

她首先问我有没有车,需不需要帮忙争取摇号?

这位女士告诉我,杭州车牌摇号不容易,而且未来会跟上海车牌摇号一样,一号难求。所以建议我把这件事情视为投资,她能帮忙代拍车牌号码,也有特殊关系可以大大提高摇号的机会。

我想,我没有遇到专家,是遇到骗子了。这个套路已经是电话诈骗的标配,当我在跟她讲电话的几秒钟,已经用网路搜寻求到真伪。刚好我也在学习逻辑训练,以及有机率期望值的基本概念,知道她所谓的万中选一电访对象,在不同国家的诈骗集团都爱用。

像是这堂课有举例,某个诈骗人物先要到100万个电话号码,用类别二分法,各自去联系50万个号码,只要有一边买单,再从这50万切分25万个号码、继续往下半边12.5万个号码买单、6.25万个号码买单...一直到五轮,切出来的3.125万个号码已经是铁粉了,再怎么不客气地进行敲诈都不必客气,一定都有死忠。所以之前四轮投入的成本,跟精挑细选出来的铁粉已经不值得一提。

专家与骗子一线之隔,就看看有没有对你产生决策影响。

03 骗子:欺负人的精疲力竭

一分钟不到我就挂上这位女士的电话,因为她透露给我的就是想抓取人性贪婪、懒惰的缝隙。

这是个危险的时代,人们有最便捷的渠道获取大量知识。然而,这些大量的便捷是佔据注意力和侵蚀思考能力的毒药,让人们显出越来越懒惰、越来越贪婪的倾向。

像是«专家已死»这本书作者提到,造成了专家和普通人,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让人感到精疲力竭,也是让骗子有机可承、有洞可钻的温床。

所以出现基础知识匮乏的普通民众越来越多。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接受去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大多都是短期机会主义者,认为能快速解决当下问题就可以。

04 要追随的是大师

从专家骗局的警醒,要知道不能当机会主义者。因为好的事情是需要时间与大量实验、验证才有机会发生。

因此,经验主义当道的现在,不能轻信只是沾点皮毛知识就出言不逊地自称专家者,而是要找真的有践行、甚至在一辈子都还在为立场坚定,没有被打败且继续作的大师,作为追随对象。

大师是有自己一套系統且立场坚定,经过数个周期仍不被打败、不断克服问题的人,並且长期不断实践證明其系統仍然有用的職業匠人。

大师是经过数个周期迭代,仍不离精神执着的初衷,而事实也给予正面肯定,并且现在他自己仍然持续长期践行的人。

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追随,毕竟走过风雨的大师,至少已经知道要避开哪些险途。

johnxie1225 commented 4 years ago

专家的话可以听但不可盲从,否则你每天会很迷茫。 日常生活中,同样的东西不同专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就例如最简单的吃鸡蛋为例子: 健身房流派的人听从的健身专家的意见是吃蛋白但不吃蛋黄,因为蛋白可以补充蛋白质、蛋黄会导致胆固醇过高;生酮饮食的人听从的专家建议是吃蛋黄不吃蛋白,因为蛋白是鸡蛋对蛋黄的最后保护,里面含有可能干扰人体免疫系统的成分;而根据丁香医生的说法,吃鸡蛋最好是吃全蛋。所以,三派专家的看法完全相反。在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从相对权威的信息源上查询第一手的科研材料。在查询了PUB(美国的国家医学图书馆),从里面的论文看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证明鸡蛋中含有胆固醇对人体有害,而实际上人体80%的胆固醇靠自己身体合成,饮食的影响不超过20%。人体每日合成的胆固醇是1000-2000毫克之间,而一个鸡蛋约含有180毫克的胆固醇。在最新的膳食指南中,已取消了胆固醇的限制。所以最终权衡后,选择的是吃全蛋。 其他观点也是如此,相信同一个东西都会有不同专家的看法,这时候需要的是听进他人的意见、不盲从、自己做判断。

zyr517 commented 4 years ago

MixinId:1091390 奥德赛流

一些养生的电视节目上,总是会经常看到戴有很多个头衔的所谓“专家”,在对电视机前面的中老年人,传授自己发明的各种神药或是秘方,宣称可以彻底治愈常见的中老年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和痛风等等。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某某代传人,拥有过什么发明专利权,治好多少个患者,用这些“猛料”来证明自身厉害,让观众为之信服。在各种高大上的权威展示之后,观众们也大多有乖乖的诚服于他们的“权威”之下。实际上,这些看似不明觉厉的“专家”们,往往是来历不明的江湖骗子。

xu-kai-xu commented 3 years ago

不要迷信专家

关于专家的例子,想到了之前看的一部小说《三体》。大概情节是这样子:中国军方高层组织了一批专家开会研究敲定未来航天飞机(或者是真正的星际宇宙飞船)的发动机类型。基本上有两种方案——工质发动机(比如目前的火箭用的燃料发动机),和辐射发动机。这些参加讨论的可都是专家大佬,可是都说服不了对方。大家都是对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非常了解。这时候,做判断就不仅要考虑科技进步的程度,还要考虑国家关系、地球文明与地外文明的关系、本国和人类经济发展的水平等等内容。虽然最终的选择在后来看来是正确的,但实现选择的方式却是以暗杀、犯罪为代价的。

这个例子说明,就算他们是用自己的学识为基础做出的判断,某种程度上,也不能保证决策结果就是最恰当的,仍然需要面对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