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dawozhemebang / beyond-feelings

330 stars 435 forks source link

第七轮 逻辑课3 以上“你”和“我”这个例子,这是逻辑课中讲到的哪种逻辑谬误?这种逻辑谬误的根源又是什么? 哪些信号出现告诉你其实你有可能出现认知谬误了呢?要怎么去应对? #250

Open liudawozhemebang opened 4 years ago

johnxie1225 commented 3 years ago

你有我没有,我拿你的去分享,虽然感觉有点内疚,但是是牺牲我一个,成全千万人的正义之事;你没有我有,你拿我的去分享。心里就会非常生气,凭什么侵犯我的权利阿! 前景相似的场面,为什么前后反差这么大?根本原因还是在于mine-is-better上面。东西是你的,分给别人享受就很好;东西是我的,那就是最好的,只有在我自己用才是最好的,给别人用就没有那么好。mine-is-better是人的天性所决定的,只是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才能让人们保持自己的物资、树立自信心,从而在恶劣环境中得以生存。但到了现代社会,生存环境已经没有远古时代那么恶劣了。而当今社会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如果继续坚持mine-is-better,则会因为陷入心理误区从而使得视野险隘,反而是弊大于利。 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可能出现了mine-is-better呢?当自我的感觉非常良好、觉得已经完全掌握一切,特别是为“你看看那些专家说的就跟我说的一样”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或者是非常愤怒,想要马上攻击讨论的对方的时候。mine-is-better无法根除,只能减缓,我们必须时刻记住自己就是有这样的倾向,同时如果是遇到我们关心的人和物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多告诉自己,要多思考别人的意见。 mixin:37367570 vx:13510091474

patrick-1028 commented 3 years ago

对话:

当把上面的对话中的“你”和“我”互换后

当我们把对话中的你我互换后, 沟通的效果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显而易见第一种的沟通效果是最好的,也能让沟通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那为什么同样的描述,只是把对话中的你我互换一下就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沟通效果呢?

这是因为通过我们的一些叙述技巧,让受众很容易把自己情景化,觉得如果是自己的好东西,让别人拿去分享,确实是一个很讨厌的举动,这样受众就不能理解陈述者所表达的意思--因为感同身受啊,积极调动了我的更好,不愿意受到侵犯,让听众和陈述者不是处于对立面,从而达到好的沟通效果。

我不能确定这个属不属于我们逻辑课中学习的叙述谬误,但是这确实是一些叙述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很轻松的达到高效的沟通

虽然我的更好是谬误之源,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利性偏差,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我的更好的偏好,当我们调动了这个偏好,就能很好的解决沟通的问题

这是对于这个例子的一些理解,感觉有点解铃还须系铃人的章法和套路,或者说是技巧。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讲话的技巧,当我们聊天或者开会时,尽量将“我”换成“我们” 把“你”换成“你们”使得沟通变得简单,和高效

如何通过逻辑框架达到沟通效果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运用的炉火纯青,最终取得沟通艺术~~~

wechat:15007585829 我在广州是一个乐于交友的战友~期待与战友的分享和交流~

hong66666 commented 3 years ago

我爱你与你无关.docx

雷明

Josh-Chung commented 3 years ago

Mixin ID: 27440, 微信号:AXingJosh, 公众号:阿兴Josh

语境 1: “我有一个好东西,属于我的好东西,我拿出来,分给大家,这是真正的分享。这没问题。你有一个好球酉,属于你的好泰西,一你拿出来,分给大家,这是真正的分享。这也没问题。你有一个好东西,属于你的好东西,我拿过来分给大家,这好像哪儿不对了罢?这还是真正的分享吗?

语境 2: “你有一个好东西,属于你的好东西,你拿出来,分给大家,这是真正的分享。这没问题。载有下个好东西,属于我的好东西,我拿出来,分给大家,这是真正的分享。这也没问题。我有一个好东西,属于我的好东西,你拿过来,分给大家,这好像哪儿不对了罢?这还是真正的分享吧?

一、问题:

分析前面两种语境,为什么前一种比后一种好?这涉及到哪些逻辑谬误?这些逻辑谬误的根源是什么?那些信号出现告诉你其实你可能出现了逻辑谬误呢?怎样去应对?

二、涉及哪些逻辑谬误?

前一种语境下,听者的好东西被别人夺走,是损失者,可以引发其损失厌恶心理,这是处于框架效应的损失框架下。而这个时候我们说自己这样做不对,相当于避免了他的损失,可以引起其更大的共鸣。

在后一个语境下,则相反。听者这时候不是有损失的一方,他甚至是有收益的一方。而这个时候指责他这样做不对,相当于让他刚刚 “得到”的好东西又没有了,最后引起其损失厌恶情绪,甚至引发逆火效应。

前一种语境,可以引导听者换位思考;而后一种,非但没有引导对方换回思考,反而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

三、自己出现逻辑谬误的信号有哪些?怎样去应对?

自己作为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都容易出现逻辑谬误。这个时候,我们把自己代入到一件事,就会有利益关联,或者有收益或者有损失,这样都会让自己陷入框架效应无法自拔。

每当自己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得失,而不是事情的真相,不是真正的公平公正的,就非常有可能已经犯了逻辑谬误了。比如说,对方在说 “男人都怎么怎么样的…” ,而自己恰巧就是男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就会不由地感觉在说自己。这时候就很难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了。

应对方法说起来也简单,就是要与我无瓜的视角去看问题,或者说是上帝视角。

但做起来确实不易。我的办法是首先假设自己是对方。“如果我是~(女生), 是不是也会这么想? 为什么?” 然后,假设自己无利益相关的第三方。“这个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怎样处理可以让我无论处在哪一方都能接受?(假如自己还没有投胎,…… :)

zhigang-he commented 3 years ago

两句话所营造的情境激发了受众不同的感受。

你有一个好东西,属于你的好东西,我拿过来分给大家……

作为受众的我们听到这话就觉得愤怒,因为瞬间就注意到自己的损失,“我的东西被人拿走了”!损失带来第一重痛苦;还有更进一步的痛苦:这孙子不仅偷走了我的东西,把东西分出去居然还收获一波感激,他也配?太他妈过分了!第二种痛苦比第一种还要强烈。

我有一个好东西,属于我的好东西,你拿过来分给大家……

此情此景,我们首先不会感受到直接的痛苦,毕竟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如果再把东西给分了,因为不告而取所带来的道德上的负疚感也会被削弱、消失,甚至会有一种做了“正确”的事情以后才有的道德上的自豪感:我也帮助了别人!当然要是能够亲耳听到感谢就更好了。至于被拿了东西的人多郁闷……反正你也没有损失啥,我还帮你免费宣传了,有啥好郁闷的,还有,希望你不要不识抬举。

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表现:我的痛苦是真切的,你的那叫矫情。

身处其中的时候,很难看出这种反应在逻辑上的荒谬,因为我们总是可以对事实进行裁切并以此构建一个自洽的解释。从哪种角度进行裁切和构建,取决于初始的感受,第一种情景下产生的是苦受(有损失和不公)、第二种是乐受(别人可能的感激),从这个感受开始,接着寻找符合感受的解释,一般都轻而易举。

这当然不合适,说穿了也不体面,应对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一般是“换位思考”,要有同理心,但真轮到自己头上就会发现很难,因为感受太强大了,靠逻辑一般搞不过它,未经训练的逻辑其角色一般是作为感受的枪手——帮它找解释然后合理化。

第一步可能还是要先知道有这么回事儿,给它一个名字,比如“自利性偏差”什么的,这样你下次再遇到它的时候,起码能察觉到,这就比完全无感要强得多,起码开始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认为这也是逻辑学习的最重要价值之一。

Mixin ID 37303860

dragon-one commented 3 years ago

Mixin ID:341978 赵程冲

问题描述

第一种情况:属于你的好东西,我拿出来分享 第二种情况:属于我的好东西,你拿出来分享

focusgrowth commented 3 years ago

Mixin ID:102697 时汝佳 101班 微信:rujia81

正好《Beyond feelings》读到第12章,反应错误。

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象成很强大,很聪明,勤奋有责任心,有洞察力等。 我们也希望别人也这么认为。

这就是根源,如果我们犯错了呢,会想方设法证明是别人的错。同时作者列举了孩子,学生,职员的反应。

一旦我们开始为挽回颜面而找理由的时候,就要意识到很可能要出更大的错误了。

举个别人的例子吧,比如某地被爆出不光彩事件,主事人往往含糊其辞,但是对待爆料的人却视若敌人。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让人很气愤。

我们如何预防这种情况呢,我觉得是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等一会儿,这个空当我们有很大的选择。

但是,面对社会这个强大的无形的力量,还是知其然,避其锋芒为好。

yuxiaojian commented 3 years ago

笑来老师在讲沟通时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

“ 我有一个好东西,属于我的好东西,我拿出来,分给大家,这是真正的分享。这没问题。 你有一个好东西,属于你的好东西,你拿出来,分给大家,这是真正的分享。这也没问题。 你有一个好东西,属于你的好东西,我拿出来,分给大家,这好像哪儿不对了罢?这还是真正的分享吗? ” 上面一段中最后一句,把“你”和“我”对调一下

” 我有一个好东西,属于我的好东西,你拿出来,分给大家,这好像哪儿不对了罢?这还是真正的分享吗? ”

改动前后的一点点变化对于听众接受观点的程度其实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种表达方式中做错事的是“我”,第二种表达虽然也是同一个意思,但做错事的却是“你”,这时作为观众的“你”是不是觉得那么一点点不舒服呢?是的,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感觉,相比之下,第一种的方式的沟通效果要好很多。

相同的道理,为什么换一种说法就会产生微妙反应甚至影响沟通效果呢?这是由我们思考和心理深层的机制所决定的。人注意力其实非常有限,大脑集中注意力的思考是一种耗时耗能的活动,而人的天性很懒——节省能源,所以我们本能的会避免这些高耗能的活动包括思考,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实际上处于由本能和情绪自动驾驶的省力状态。这时我们的行为由情绪在底层支配,其中一个很深层的情绪就是“我的更好”。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东西或看法更好,如果遇到别人的批评就会应激性的进入一种防御反应。这时候就很难在听进去别人所讲的,哪怕所说的很有道理。

一旦我们有了情绪化的反应——激动、亢奋、焦虑、厌恶或者愤怒,那就很有可能已经进入情绪主导的模式中,更容易受情绪误导,产生认知偏差。作为主动沟通的一方,我们要避免让对方进入负面情绪模式,因为这样会让沟通效果大打折扣。上文的例子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让做错事的人是“我”而不是“你”。 这同时也是对沟通另一方的尊重,因为大多数听众并没有那么做。尊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因为尊重是避免负面情绪的一个关键。尊重之于沟通就如同空气之于我们,存在的时候没觉得什么,但是一旦失去了,那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要取得好的沟通效果,就要避免让对方进入负面情绪模式,而关键就是时刻要尊重对方。

如果我们是沟通的另一方,也要避免因为情绪而失去了一个接受新认知的机会。很多时候,对方可能就是无意的一两句口误,像上面的那个例子中,如果仅仅因为对方把“我”换成“你”,就任由情绪来支配自己,不去分析其中有道理的部分,甚至一味只找对方的漏洞,那就失去了一个厘清道理的机会。厘清一个道理好像没有什么,可更严重的后果在长期,如果不断滋长情绪,那么情绪的支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理智思考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弱。太多情绪的成分就会导致决策质量降低,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我们认知提升甚至生活质量。

liudawozhemebang commented 3 years ago

我的办法是首先假设自己是对方。“如果我是~(女生), 是不是也会这么想? 为什么?” 然后,假设自己无利益相关的第三方。“这个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怎样处理可以让我无论处在哪一方都能接受?(假如自己还没有投胎,…… :)

这个方法好!

liuzhonghaizhemebang commented 3 years ago

首先我们要换位思考,为什么别人的好东西,我拿去分享,我一点负罪感也没有,甚至觉得无所谓。但是自己的好东西被人拿去分享了,自己就很不爽。我想原因有以下几个。 1:没有经过好东西本人的同意,你想这是属于别人的好东西,无论是思想还是物品,那都是别人的,人家愿意分享,你可以心安理得分享。 2:犯了自利性偏差,对自己有利呢,就将说法改变,比如很多股市专家,他们较为偏颇地推荐某一只基金和股票,要想一下这和他们自己的利益有什么联系,而不是喜欢这个专家,就会听他所有的言论和观点,人很容易只听到自己想听到的。 3:犯了(我的更好)这种情绪,因为我们人天生就有这种倾向,如果批评者是批评他们自己,我们的心理就会好受好多,如果批评是批评我,就会引发我想要反驳的应对情绪,我自己经常遇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在自己一些比较熟悉的领域或者自己的视野受限的领域,自己常常陷于我被批评了,很不爽的反应中。所以下一次听到批评,先不要立马反应,意识到这个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出错,所以要等待一下再分析。

最后得出的结论:意识自己很容易出错,沟通的时候要做到对方不产生负面情绪,因为别人一旦产生了负面情绪,随后你怎么说,别人肯定也是听不进去的,然后沟通的时候自己的利益损失了要引导对方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愤怒,那只是不能的表现而已。

liuzhonghaizhemebang commented 3 years ago

mixin:1054910

kalee2020 commented 3 years ago

一、常见的分享误区 你有一个好东西,我有一个好东西,各自的好东西拿出来分享,没问题。 你有一个好东西,我拿过来分给大家 我有一个好东西,你拿过来分给大家 这有哪儿不对呢,这是真正的分享吗? 在此之前,朋友圈里最常见的遇到好的文章,即刻推送给朋友,让朋友一起分享。也没觉得什么不对,但按上述说的是拿别人的好东西来分享,是不是有点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拿来做友谊的输送。 首先这好东西,是自己认为的好东西,难道它真的是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东西,能对要给到的人帮助么? 再有是你认为的好东西,别人未必认同,有可能不屑一顾,只是嗯嗯地回复你。 所谓的好东西必定是你经历过,体验过,验证过,它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你的某些行为方式,让你变得更好,才够得上是一个值得分享的东西。 分享也要看接收对象,他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困难? 比如开淘宝店的创业者,你给他发心灵励志鸡汤,也许你感动不已,别人正为公司资金头疼,正为运营头疼,哪会有心思来看这些呢。 就像尚在为温饱奋斗的人,你跟他去聊别墅投资、聊金融理财一样,还不如一技之长来的实在。

二、逻辑谬误的根源 只要是专家说的话,我们就很认可,很相信,甚至传达给别人。 但我们却没有进行分辨,也许是懒得去分析。 这专家说的话是他所擅长的领域么? 同样的话,这个领域的其他专家认同么?

三、当自己出现强烈的认同感时,就要留意了 当我们心中所想,被其他人发表出来了,即刻产生认同感,觉得这个人说的太对了,说的太好了。其实只是通过外部强调自己认为的是对的。 就好像二人吵架一样,总会认为对方是错的,如果围观的人能帮衬着自己说话,就觉得他说的太在理了,自己更理直气壮了。却不去分析事情的对错,原由,与沟通方式是否合理。 当自己对一件事情,一个观点特别认同的时候,听不进去第三方观点,即使另外的观点合情合理,就当视而不见时,就要留意了。强烈的认同感会让我们变得很热忱,却有可能走向相反的方向。盲从盲信盲听就很可怕。

在遇到重要的事情时,需要三思而后行。这是一句古老的俗语,却也是实践的真理。

zxd19851201 commented 3 years ago

“你有一个好东西,我拿过来分给大家。”这个表述有效激发了受众的损失框架,一下子就让人感同身受,容易理解并接受这种“分享”其实是慷他人之慨的事实。

”我有一个好东西,你拿过来分给大家。”这个调换了你我的表述,它把受众放在了一个侵占者的位置上,使他们产生了不舒服不愉快的情绪,因为这个假设很可能完全颠覆了受众原先对自己的认知,进而引发认知失调谬误,去抱怨诋毁这个假设;同时这个表述也很容易激发证实偏见,使受众拼命去搜寻那些支持自己的信息,去证明自己。这两个逻辑谬误都源自“我的更好”的本能。

可能出现认知谬误的信号:特别想要去证明自己、非常想要去攻击别人等

如何应对:1.把自己和自己的观点、行为区分开来,认清我不等同我的观点。2.当一个新的认知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时,要去客观的分析和判断,看看是否符合事实,如果事实如此,就要勇于去承受和解决。

xu-kai-xu commented 2 years ago

逻辑谬误:自利性偏差

把好的归因于自己,把坏的归因于周围环境。 第一种说法里,看到了别人的好东西,自己(免费)拿来和别人分享,以为自己是在分享,却忽视了其实损害了别人的经济利益,损害了别人的财产,这东西的产权不是你的。因为自己的利益没有被损害到,所以体会不到利益被损害的事实。换位思考就是这么难。 第二种表述中,是别人(未经允许地)拿了我的东西去分享,无疑是侵犯了我的财产。这时候有切身利益的损失,所以更能体会到。

关于拿别人的东西分享这件事,如果是经过对方许可授权、且能为对方带来经济利益,也未尝不可。分享者其实还促进了这个好东西的传播。现在的时代,信息泛滥,好东西也可能被淹没而无法实现它自己的价值。分享者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如果处理得好,未尝不是一种让生产者和传播者都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好方式。关键在这里,要经过许可授权,要让对方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