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liudawozhemebang opened 4 years ago
彭志向-湘妹子在上海 Mixin: 37392292 视频号:志向爱分享 公号:日耕沪上夜思湘里 Wechat: starry1987
重听到逻辑课和去年笑来老师关于框架效应课程的讲解,让我对今天的作业有了新的启发。
鉴于人基因里就对损失更为敏感,那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损失厌恶来服务于自我。比如我们践行群的价值观:读书、投资、健身、帮朋友、陪家人,就可以有效使用损失厌恶的方式来开启自己的践行。
如果我们不去长期定投健身,我们在自己年老时候疾病缠身、整日精神衰弱,想要去旅行的地方不能去,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只能眼巴巴看到同龄的伙伴身姿矫健的各类活动。
如果我们没有长期定投健身,那么那些在年轻时候跟最爱的人享受的珍贵性爱,年老了都无力享受。而同龄的伙伴因持续定投健身,年老时依然能有着性福的生活。
同理,如果我们不去长期定投赚钱能力,那么在七年过后,跟我们同行长期定投赚钱能力的战友已经持续在投资优质标的。这个优质标的已经帮他们实现了财富十倍甚至更多倍的增长。他们已经实现了财富的跃级,而你却还在原地,活生生错过同一群人实现跃迁的机会,活生生错过让你资产增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机会。你知道刚开始你同他们一起出发的啊,但是却因为你足够重视赚钱能力,没有场外赚钱,没有源源不断的场外的钱输入场内,没有长期去定投提升你的赚钱能力,所以你却依然在原地。你悔青了一肚肠子。
因为你活生生错过了这个机会,你的孩子和家人每天也只能眼巴巴跟着你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如果你做事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条鱼也会捞不到,而与你同行的人采取长期策略,虽然刚开始捞到的鱼少,但长年累月却多出来很多。所以你想清楚了,不能成为短期主义者、不能不提高赚钱能力,所以你做事开始会长期考虑,充满耐心。你不求一口吃成胖子,你会每天吃多一点成长,一点点成长起来。
框架效应:人际交往 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趴在岸边喊到“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这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开始很纳闷,后来突然醒悟,就冲着快要下沉的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这吝啬鬼一下就抓住了这个好心人的手。 心理学上把这种由于不一样表达导致不一样结果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碰到人际关系困惑的求助者,有些就是由于表达不恰当所致。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
如何使用损失厌恶为自己服务 如果一个事情投入的时间精力情感越多,沉没成本就越高,更不愿意放弃。 就比如去店里买衣服,你看到中意的款式,也试穿合适,但就是觉得价格有点贵了,想要店员便宜一些。 通常大多数人的做法,当谈不拢的时候,就是一转身准备走人,就等着店员叫住自己,然后更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你如果店家留住你还好,要是随你走人,那不是挺尴尬的。 但如果你真心想要这件衣服,那就增加店员的沉没成本,不断地在店里挑选款式,试穿,与店员沟通 ,让她为你服务。既让她觉得你是有心要购买,又让她知道你满意的是价格。当这个时候再谈不到中意的价是再转身离开,这时店员就会想,一个上午就来了那么几个人,还没怎么有营业额,况且这人都耗了自己大半天的精力了,心想算了,少赚点就少赚点吧,反正有得赚 。就更大可能为了留住客户而给出低折扣。
损失厌恶与践行长期主义相结合 “差一点成功”、“差一点就得到了”就好像成功唾手可得,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好比笑来老师推荐的美股GAFATA组合,从订阅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发布到现在年化复合率超过26%,还超过巴菲特老爷子的投资回报率21.97%,是不是很牛,很厉害?三年过去了,当初也有订阅专栏却没有购买的人,是不是会后悔?曾经明明可以得到的,还有可能更气人的是当时你有钱,却去买了其他股票,然后到现在还没解套。 如何让自己长期践行?心理建设课要听,他人的分享也要听,其他人因此而带来的改变的故事更要听,因为别人听了践行群的课去做了,去实践了,并且通过长期实践已带了收益,有可能是很大的收益。那自己也是同样付费听课,为什么就要失去那些明晃晃能带来收益的事情呢。
101班 李琼 微信liqiong-2016
损失厌恶真的是无处不在,商家经常会打出口号:打折活动只限今天,错过再等一年,与今天推出了一年只有一次的打折活动其实表述一模一样,但是前者更加会引发人的损失厌恶的情绪,造成大家购买的欲望。还有就是所谓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明知罐子破了不是想着怎么修好罐子,而是摔了去博一把。
当用长期主义去审视的时候,损失厌恶将很容易识别,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买这个东西它到底对我来说长期值不值,这个决定放在长期来看它到底是怎么样的?而定投是一种长期的行为艺术,健身、投资、读书、写作、帮朋友、陪家人,我们只要定投它们,那后面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用顺势厌恶为我们服务?利用损失厌恶诱发我们的恐慌情绪,但是只要这个恐慌是利于我们长期成长,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它。笑来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可以为了倒逼我们自己写作,我们先拿一部分不大不小的钱出来先存到平台,每天完成写作任务就可以领回去,如果放弃的话这个钱就由剩下来的人再分。时间久了就养成主动的习惯了,此时你根本就停不下来了。
Liuda老师,这已经是逻辑课第八轮了,我有个疑惑。
非形式逻辑和认知偏差不太容易分清。
比如,生活中出现一个逻辑谬误,总觉得既有非形式逻辑谬误,又有认知偏差谬误,而维基百科里的列表,两者总觉得有重复之处。
《Beyond feelings》这本书讲的是非形式逻辑,《思考,快与慢》讲的是认知偏误,这样理解对吗?
您是赚了?还是亏了?
“不捡就算丢”
我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在他的相声里皆是大俗之理,从笑声中能听出很多的故事和道理,每当他调侃于谦家族显赫,家风严厉的时候,总是会说一句老于家“走道儿不捡就算丢”,这种夸张的手法,不经让人一乐,可是这究竟夸张在哪儿呢?
走在大马路上,不捡东西,就算是丢东西了。这明显不合乎常理,对吧?这也正是包袱笑料的由来;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平日里不也是这样“搞笑”的活着的吗?
有了,还想要更多,如果没有得到更多,就认为自己吃了亏,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别人若是从锅里分一杯羹,那就是“不共戴天”的大仇。
“这些,都是你的吗?就算都给你了,你吃得下吗?别人饿死了,对你有好处吗?”
至少在我们饿的时候,我们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的,不是吗?我曾做过一个自我实验:在我很困的时候,我就拼命的去回忆自己周末早上睡到自然醒的状态,以抗拒此时此刻的瞌睡虫,然而事实是我回忆不起来;当我很饿的时候,我就努力的去体会上一次吃自助餐撑到吐的感受,希望减缓一下饥饿感,但是我还是不幸的低血糖头晕目眩。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感受就是这样的,此时此刻的生理需求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感知;当然,瞌睡和饥饿是我们的本能需求,困了就睡,饿了就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基因。
但是,即时的主观需求,却可以致盲我们的双眼—— “一个都不能少”……这往往是以牺牲他人的所得而减少我们自己损失为代价的索取。
对损失的恐惧,有的时候我们无法回避,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改变对“损失”的定义;回到开头的那句话“走道儿不捡就算丢”,这里的损失就是“不捡”,不得到就是损失,这就是明显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整天把索取当做理所当然,要么他自己给自己添堵,要么他给所有人添堵。
我们的身边总是会有一些“脸皮厚”的人,他把你的“情分”当做了你的“本分”,当你没有能力或者不愿再施以援手的时候,他就理直气壮的给你判了死刑——你这个人真自私。
是不是很可笑?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身边都是“自私”的人。没人在路上扔东西给他捡的时候,他就是损失。
所以,我们对“损失”的定义,决定了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我们的身边是什么样的人。 赚了?还是亏了?
在我与潜在合作商谈判之前,我们会做一个评估:合作的底线什么?这里面就需要我们对“损失”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合作最好和最坏的情况。
合作最好的情况肯定是双赢,即1+1>2的情况,比如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20%的利润,当我们合作后,我们产生的共同利润肯定是要大于40%,才能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那么合作最坏的情况就是大家都没钱赚。
我曾分析一个已经合作的项目,结论是不仅没有赚钱,还把原本投入的资本都亏完了;我的原话是“这个项目对公司没有产生利润,而且还往里贴了不少钱”。
这笔账,我们要算算清楚:如果我们各投入100万,那么总投入就是200万,我们的共同的目标是盈利50%,那么就是要盈利100万,这样的情况下,总资产应该是300万;如果是不仅没有赚100万的而且所有的投入都无法挽回,那我们实际亏了多少?
该赚的没赚,不该亏的都亏了,这一进一出,就是300万!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总投入200万的情况下,如果项目失败且投入无法挽回,那就是亏了300万。
对于创业来说,项目的成败在合作之前就会有具体的规划,我们会有一段时间的筹备期、启动期、运营期、发展期最后再开始盈利,我们有足够的期望值按照每个项目推进时间表及时调整具体的工作已保证在计划内实现盈利。
但是在投资领域,我们却没有明确的规划、没有足够的能力执行投资规划、没有充足的信心支撑自己的执行力;在本金并没少的情况下,很多人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把自己还没有赚到的都认为是“亏”了,立刻就叫嚣着要“止损”,然后就真的没有赚到本应该赚到的钱;这与“走道儿不捡就算丢”有什么区别?
到底什么是赚什么是亏?在我们投资之前,就要给自己上两把锁,锁住这两扇门,然后把两把钥匙扔到大海里。
从长期来看,只要你一直投入,肯定就有收获,而且是你投入的时候都不曾预想到的收获; 从大概率来看,只要你不再计较赚和亏,你得到肯定比你投入的要多,而且多得多得多;
其实,你现在回头看看你走过的路、跌过的坑、跨过的坎、翻过的山;现在的你早已忘记了哭出的泪流过的血,但却感叹曾经见过的风景。
人生,没有赚和亏,只有你曾经来过的脚印,现在拥有的珍贵和未来更好的憧憬。
XUEXI ID: 37357730 微信:zxd19851201 姓名:竺鑫东 1.框架效应和损失厌恶的关系。框架效应指人们对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它分为获得框架和损失框架,在损失框架下人们非常容易受到损失厌恶的影响,进而作出错误的决策。比如在股票投资决策中,我们对获利的股票,总是倾向于规避风险,落袋为安;对亏损的股票,总是不愿去接受损失,选择再赌一把。 2.如何有效利用损失厌恶为自己服务。比如:在学习一个技能时,除了努力赋予这件事情伟大的意义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思考没能学会这个技能,自己会失去什么?进而激发损失效应去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 3.把损失厌恶和践行长期主义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1)避免损失厌恶的负面效果。比如:投资标准普尔指数基金,从短期看我们很可能面临损失,因为熊市总是更长,牛市总是更短,但从长期的历史数据看,它的投资收益一直都是正的,而且相当可观。通过长期视角去看待短期的损失,帮助我们有效的规避了损失厌恶。(2)增强损失厌恶的正面效果。比如:定投BOX,如果现在没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足量的定投,暂时和其他战友的差距可能还不大,但在长期之后,这个差距将被十倍百倍的放大。这样的思考,极大的放大了损失厌恶情绪,会督促我们更加坚定的执行定投策略。
MIXIN ID:37308660 WeiXin:wuhao486290
框架效应的根本原因是损失厌恶:描述同样的事情,分别用损失框架和收益的框架,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90%的手术成功率”和“10%的手术失败率”,前者的接受度更高,是因为人们厌恶“手术失败”带来的损失——人们因为“损失厌恶”更容易对“损失”产生本能的回避,而不对事物进行进一步思考。情绪阻断思考,我觉得这是“损失厌恶”带给我们生活决策最大的困扰。
有效利用损失厌恶的方法:首先是冷静下来,甚至是停下来,不要让情绪主导决策;然后是切换视角,通过长期视角,找到“真实的损失”或者说看清“长期的损失”。金钱、信用、健康、内心的平静、幸福——这些事物的“得与失”,都是需要用长期视角不断审视、衡量的。
利用损失厌恶,增强行动力 长期持有好的投资标的,你要告诉自己,现在50%的收益就卖掉,未来,踏空的成本无限大——金钱损失更多; 坚持锻炼身体,你要告诉自己,现在不为健康投入,未来,健康的损失会越来越大; 终身学习、读书、写作,你可以告诉自己,现在不学习、不练习,你永远不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关心朋友、维系关系,你要告诉自己,现在不保持联系、投入精力,未来你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照顾家人,你要告诉自己,现在不安心陪家人,未来“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者“错过孩子成长”的悔恨会萦绕不去。
利用损失厌恶,逃离“沉没成本” 人们对“沉没成本”的执着,也是一种损失厌恶。时刻用长期视角提醒自己,说服自己“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过去无法改变,只有未来可期。但知易行难,人们要克服“付出”的“损失厌恶”,比克服短期波动造成的“损失厌恶”要难得多。比如“一美金陷阱”:从0元开始拍卖一美元,出价高者支付其报价并得到1美金,次高者也要支付其报价。出价次高者会为了避免付出没有收益的损失,而不断加码,提出新高价格,是一旦开始,直到出价者崩溃都不会停止的游戏。
一旦你陷入这种“陷阱”中,你需要更大的“损失预期”帮你逃离。“一美金陷阱”中,当你意识到这是一个无法停止的游戏时,要立即终止;当我意识到自己无法承受期货投资风险,立刻退出期货交易市场,舍弃掉之前期货投资的经验、知识、金钱,为了防止未来更大的“损失”。
mixin:39334752 wechat:fofoln 昵称:熙蕾 坐标:多伦多 1.听老师用出轨男和小三举例子,太形象了,很深刻让我理解这个人类进化的产物损失厌恶。不论是生活还是感情,还是投资,我理解了损失厌恶这件事后,会更理性,而不是感情用事,或者头脑一热就因为害怕损失就“及时止损”。
2.在投资领域和事业中,长期主义是克服损失厌恶造成损失最好方法,损失厌恶容易让我们造成错误的决定,长期主义很好的规避了这点。
3.努力增加场外赚钱能力,只有这样,你的损失厌恶才可能越来越低,修炼长期主义信念价值观,让这种信念融入自己的血液。
Mixin ID:38872891 VX: 15219679 Rena
我想到的让“长期框架效应”和“损失厌恶”为自己服务,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有一个前提,就是先明确,做(或不做)一件事长期来看对自己的意义。然后再回头看一下,在过去5年、10年或更长时间里自己因为没做(或做了)某件事,“肉眼可见地”遭受了哪些损失,算一算损失了多少。想想自己未来的5年10年或更久是否还愿意再重复遭受这样的损失,自己是否还承受得起。这样做常常会令自己产生非常强烈的损失厌恶情绪,并且更懂得珍惜现在和今后自己还拥有的时间与机会。
比如在投资上,因为我之前完全不懂投资的逻辑,所以在股市里一直是亏钱的。现在想想,如果从大学或上班开始我就懂得选择长期看涨的标的做定投,现在我也该是个小富婆了。想到这儿我就会产生严重的损失厌恶情绪。过去的踏空成本和沉没成本不能挽回,想想未来5年10年20年…我不想再错过用金钱和时间为自己赚取收益的机会,也错过不起了。所以我才会找到定投践行群,从加入践行群第一天起,我也开始定投BOX。看了笑来老师的《定投改变命运》,并且听了逻辑课和投资课之后,我更明确了定投的时间至少是7年,在7年里没有“卖掉”这个选项。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也遵守着用“蛋壳”投资这个原则。而为了将定投的效力发挥到最大,我越发明白场外赚钱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上。
在健身方面,也是因为用了“长期框架效应”的视角以及”损失厌恶”的心理作用,我在去年为自己开拓了一项新的运动:跳舞。小时候因为刚开始学跳舞时的挫败感,我一直不喜欢跳舞,觉得跳舞是不属于我的世界的。去年受周围朋友朋友的影响,以及很想体验下健身教练口中“音乐与舞蹈结合的美妙感觉”我萌生了学跳舞的念头。但依然要克服两个心理障碍:
从长期看: 1、长大的我已经明白,跳舞跟英语一样是一门技能,一开始有挫败感很正常,跳得多了,身体熟悉了这种语言,就会越跳越好。所以即便一开始我会很蠢很笨,但也不至于笨到怎么都学不会,从长期看我相信自己也能跳好。 2、如果自己想学,而因为怕丢脸放弃,过2年3年5年之后我会不会后悔呢?一定会!我更讨厌这样的损失。 3、跳舞也是锻炼心肺功能非常好的运动,从长期看对自己的健康有好处;何况教练还很帅很专业,这门课是他所有课程中最受欢迎的课,是有品质且有益身心的运动,为什么不学呢?
所以去年8月我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舞蹈教室。第一节课确实很紧张,第二节课也觉得有些压力,但到了第三、四节课这种感觉就逐渐消失了~
现在想想自己会选择去上课,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在了长期的框架里,因为对长期收益的笃定和对长期损失的厌恶做出的决定。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虽然现在我也并没有跳得多好,但跳舞不再是我的死穴,而成为一件我可以愉悦身心,享受其中的事儿了,而且我知道我还有一辈子两辈子甚至三辈子的时间去让自己跳得更好。
第二个方法就是多问自己,长期来看什么对我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我第一次听笑来老师说到这个原则时并不太理解,现在逐渐在不同的事上能体会到了)。
比如现在我会更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
因为对我来说他们是最重要的人,他们的健康是最重要的。我不想损失掉能与他们开心相处的宝贵时间,更不想损失掉他们还算健康的身体。
以前我有时跟他们会说着说着话就翻脸了,自己生气好几天,也不理他们。现在如果再吵起来我会反省是什么引起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表达方式的问题,这时候我会主动找他们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或者问清楚他们的想法,大部分时候双方是可以相互理解的。这样说完大家的心情都好了。有时候我也能意识到再这样说下去又会翻脸了,就会让自己停一下,想想自己真正要表达什么,换一个方式去跟妈妈说。这样就少了很多争吵或冷战的时间,而能多去创造与他们快乐相处的时光。
不会再把时间浪费在跟朋友的争论上
在了解了“我的更好”这个心理谬误之后,我发现我真的经常会跟朋友陷入“我的更好”的争论。而其实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把时间用在提高自己或促进彼此的讨论上才更重要。
之前感觉到朋友在表达“我的更好”时,我会非常不甘心,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赢得争论心里才舒服。但现在朋友再表达不同观点或对我说的观点表示否定、质疑时,虽然我的第一反应还是会不舒服,还是会有想争过她的冲动,但也马上会意识到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特别如果朋友是在微信上跟我说,而这个时间我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比如看书,写东西,或者处理工作上的事,我不想因为毫无意义的争论打乱自己的计划,损失掉可以提高自己的时间。我会先做完更重要的事,然后想一想她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有时被她一问,我会发现自己对一件自己以为很了解的事,根本就没了解清楚,或有没考虑到的地方,她这样的质疑对我是有帮助的,我就会再去研究搞明白;有时她说的事是我根本不了解的,就会问清楚她这样说的根据,如果她说的是对的,我就大方接受;如果发现她的说法其实没有依据,只是个人感受或情绪的发泄,那就任她说。如果自己的想法更有道理,我也会进一步跟她讲,朋友也不是不讲理的人,也不会硬抗到底,她大概也能感觉到我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跟她抬杠,她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也会接受。这样的沟通对双方更有帮助,也让我们成为对彼此更有意义的朋友,也减少了无谓浪费时间、注意力的损失。
开车会更小心,不想因为自己的疏忽损失掉现在平安健康的自己
以前我开车比较鲁,虽然没出过大事,但有过一些小剐蹭。有时别人坐我的车也会跟我说我这样很危险,提醒我要小心。但之前别人这样说时,我总觉得我又没范什么大错,首先想到的不是人家在为我的安全着想,而是觉得他们很讨厌。
现在我意识到自己平安健康的珍贵,这对自己和家人都是最重要的事,如果失去都是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这样的损失厌恶会让我在每次开车前提醒自己安全第一,要多注意往来的车辆,有时宁愿慢一点,尤其在路况复杂时要特别集中精神。
损失厌恶是人们的天性,同等的损失相比收益会激发出更为强烈的情绪,这经常会造成我们决策上的偏差,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损失厌恶这种心理现象。比如如果通过一个长期视角去审视看似微小的损失,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巴菲特一直推荐指数基金,而且特别强调选择低费率基金,因为看似费率上一点点差别几十年下来会造成总体收益上的巨大差别。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是一样,要在长期的框架下去思考,不被短期的波动所影响,总是在五、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下考虑收益和损失,这样自然会去避免会导致长期出现巨大损失的决策。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长期来看生活都不会差。
把损失放在长期框架下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损失如此,收益也是一样。如果着眼长远,我们就不会被短期的一点利益所诱惑,不会因为眼前的一点点下跌而恐惧,也不会因为急急忙忙的随大流掉大坑。在职场上,我们会更加从容,眼下一点小挫折长期看其实是一次宝贵的提升机会,也没有必要为一点点小利益和同事争来争去,而是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能力上,因为长期看为自己打工是最值的。教育孩子时,也没必要整天为是否落后起跑线而焦虑,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长跑,越早让他们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有自发的能动性更重要。投资中,有了长期视角就不会在短期的波动迷离了,选择一个长期增长的标的,安心定投,剩下的就是去场外赚钱和享受生活了。
Mixin ID:39143494 昵称: 阿连连姐 如何有效利用损失厌恶? 比如在投资领域,不追涨杀跌,因为追涨杀跌就是损失厌恶的情绪表现,而采取定投策略,追求长期效益,这样就能避免损失厌恶给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
又比如在工作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长期主义心态,不心浮气躁,遇事沉着冷静,随时用损失厌恶给自己做反面教材,时刻提醒自己。
有损失厌恶情绪的人都是短期主义者,他们看不到事情最终的真正价值。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把自己置于长期主义的境地,用长期的视角去做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Mixin ID:341978 赵程冲
今天的课,好像一锤子打我头上
关于损失厌恶,之前的理解是:同样的东西,得到与损失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不相等的,损失的感觉会更强,得到100元的兴奋,是无法弥补失去100元的失落的,更进一步,如果先丢失100元,然后又捡到了100元,这时并不会很开心,更可能会表现出失落(“如果我没丢失那100元,我现在就有200元了”)。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更多的去关注那些我能获得的,而忽视损失厌恶,因为我认为它是不好的,更没想过它竟然可以为我服务。
今天课上,关于原始人打猎的场景描述时,老师说“由于人类的祖先在那个时代的经历,因此形成了损失厌恶基因,并且一直保留了下来”,(#这一段是当时的大脑活动:老师这样说,是不是有点牵强啊,原始人希望打更多的猎物以及现代人基因中对糖的依赖,是损失厌恶吗?原始人希望打更多的猎物储存起来、吃更多的糖,是为了帮助自己度过食物匮乏期、以及下次遇到含糖的食物,直接#)
直到晚上,在冥想的时候,把一些事情联系起来,比如曾经的FOMO、以及最近的Difi,再把原始人打猎,以及自己想要获取更多的一些东西,发现很有意思,原来这些行为的背后,竟然是相同的:都是因为害怕失去、害怕损失,害怕自己无法度过食物匮乏期,害怕自己赚钱没别人快,害怕自己无法“跑赢”其他人(在原始社会,跑的慢就会伤命成为猛兽的食物),这些确实就是写在基因里。
进一步发现,原来有一些我并不知道的定义,但一直在做的事,「厌恶损失」就是这样的情况,以前的我比较激进,就是因为害怕自己赚的太少、赚的太慢,害怕「跑不赢同龄人」,而为了不「落后同龄人」,先不管到底发生了什么,先跑起来再说(还是原始人留给我的基因在起作用),这样就保证不被甩掉。
原来,真正使我不断想着提高的因素,是损失厌恶心理,是它在驱动我。
人们厌恶损失,因此对于带来损失的行为极度厌恶,愿意进行行动避免损失。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损失厌恶促进自己的行动执行。比如笑来老师当年背单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运用。他先测算出来每背一个单词将收益多少钱,如果有一天没有背了必然损失多少钱。于是,就迫使他自己迅速背完单词了。 损失厌恶耶可以促进践行长期主义。比如,现在定投box,并且至少定投两个大周期,这会受到周围其他镜子外的人的干扰,因为周围的人都是短进短出,尤其是定投一段时间后遇到高位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想着套现。这个时候,损失厌恶就发挥作用了,当你发现,现在套现仅仅只能获得50%的收益,但是两个大周期后至少是1000%的收益,如果现在套现则损失了950%的收益。如此一想,自然就会选择持续定投了。 在我计划做一件长期的事情的时候,我需要先计算出来做完这件事以后的收益,从而如果没有持续做,那么将带来巨大的损失。比如现在每天早上在做波比跳,我告诉自己,如果现在每天早上没有做,我大概率在未来10年内将会生病,因此届时不仅影响工作、而且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保守估计损失30万,因此必须每天早上都跳起来。 谢晓海 vx13510091474 mixin37367570
框架效应,可以分成好的框架效应和不好的框架效应。对于损失厌恶心理,如果把它放在不同的框架当中,会引起不一样的效果。
公司某一次投资失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消耗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更不在话下,同事的士气也大受打击。没有得到多少,却损失了金钱、时间、人力和物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同时也把自己置于一个不好的的框架当中,纠结已经过去既成的事实,不能自拔。
如果管理层转换看待事情的角度,往乐观的方向去想“这种挫折晚遇上不如早遇上,哪怕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增加了人生中的一笔经验财富,避免了以后犯更严重的同样错误,也培养了团队的能力和团队经验的积累”。对过去耿耿于怀无补于事,正确的心理建设有助于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回做真正有益的事情上。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引发损失厌恶心理,通常都是因为过于执着短期的得失而造成心理不平衡。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些经验确实只能通过试错才能明白,书本上无法学会。我认为关键还是坚持长期主义,长期给自己心理建设,把注意力时刻关注自己的成长上。
当今社会人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短期主义比比皆是,个个都妄想着用最少的时间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否则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一旦事情做出来的结果与预期不一样,就会产生损失厌恶情绪。
而践行长期主义,就是需要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做一件日后有巨大收益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做成这件事之前,我们很可能要忍受着长期的损失厌恶心理。
如果我们无法平衡损失厌恶心理和长期践行,我们很容易会半途而废,打回原形,并认为长期主义系虚构的东西。
我的做法就是:
Mixin id :37326037 家乐
两种模式一起运行,表面上是非常反直觉反人性的方式;因为损失厌恶是即时的短期的反应,长期主义关注大趋势,未来的大概率。
看似矛盾的两种心理状态,其实是可以相互依存的。
因为长期主义需要时时刻刻的短期行为来实现。(这句话写的不丝丝入扣,意思明白就行)
我们可以通过认知的提升、洗脑,让大脑认为:我不定投,不锻炼,吃碳水=巨大的损失,从而使得利用损失厌恶对短期的行为的约束;反倒使我们更好的践行长期主义。
不要反这种写到人类底层系统自带的功能,但是我们可以更改这个功能的触发条件……
PS:第一次交作业,我应该要还要加上这两项:不上逻辑课、不写作业=巨大的损失
by:电波君 mixin id:20124
这段时间由于工作的原因几次没有交上作业,总是感觉缺失了什么一样,总想着赶紧把之前的作业补上去~~
看着老师这个作业的内容,让我不禁反思到做作业这个现象,我感觉缺失什么就是厌恶损失,到底是损失了什么呢?
我想这或多或少是认识到了逻辑课的重要性以及不愿意缺失这些重要的知识,从而督促自己学习,
总而言之,损失厌恶本质来说这是人的天性,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习性,但是一个习性如何利用好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要想完成一件事情,我们就赋予其足够的意义,让自己情不自禁的调动自己的厌恶损失情绪。从而很好的完成我们的任务。
学会赋予正面的意义,调动自己的损失厌恶情绪,完成正面的工作~~
利用损失厌恶心理绑定在长期框架上,我就会想到,如果不定投,而一直在短期的波动当中,今天赚了多少,明天亏了多少,自己就会被这种赚赚亏亏的游戏带走了自己的情绪,将我们的重心和注意力给分散了,其实我们更应该有的注意力是把它放在场外赚钱上,这是最困难的事,场外赚钱也是检验我们有没有真的在进步!
还可以用损失厌恶去说服一些人,比如你劝某人买你的东西时候,不但说他将获得什么利益,还可以说他不买这件东西会失去什么,这算不算提高销售技巧的一种?但是更重要的是我这个人能不能给大家信赖!
损失厌恶可以应用到好多方面啊,比如工作,如果不做这件事,未来会损失什么,比如学习,如果不学这项技能,我会失去什么,将来失去啥机会,将来我的生活将有多么糟糕,比如联系朋友,如果自己不主动联系朋友,失去了朋友的话,我未来将会多么孤独,陪家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不腾出珍贵的时间来陪家人,将来会是多么后悔莫及。
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损失厌恶来为你服务
所谓割肉离场,是看到了眼前的损失、短期的损失,而忽视了长期的收益。如果能够想办法让自己看到长期的收益,现在离场就意味着损失了长期的巨大收益,问问自己,这样的损失你承受的起吗?你愿意承受短期的损失收获更多,还是愿意短期获得收益而承受长期的损失。 通过不断地重复地心理建设,把自己对损失和收益感知的时间跨度扩展到两个大周期。这样,现在离场就意味着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损失。
这是短期视角与长期视角的镜像效应。
损害厌恶是人们天然对不愿意失去,失去一件东西带来的痛苦感觉比得到这件东西带来的快乐要大,这是一种心理现象。
利用损害厌恶心理,注意表达方式,明确到框架效应的存在,可以提到自己的说服力:
比如:如果我们希望公司内部启动某个项目,不仅要说项目带来的收益,也可以说明不行动可能带来的损失,比如市场机会,失去过往在竞争中形成的固有优势地位等。
与长期主义结合起来,应该:
不要在乎一时的损失,在寻找到正确投资标的的前提下,在长期主义者看来,短期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并不是真正的损失,既然没有损失,也就不存在损失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