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mo14-15 / -------------

集成实验平台当中的应用实例、使用方法以及设计方案 飞思卡尔单片机智能车 基于单片机的全自动家用面包机控制器设计 优先出版 武传艳; 姚利红; 林本涛 电子测试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内战前线败阵下来的何应钦,被蒋介石派到北平接替张学良,代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主持华北军事 #14

Open neemo14-15 opened 10 years ago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1945年至1947年间的国民政府机密电报证实,中国政府曾在抗战胜利初期,尝试原子弹研制工作。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研制原子弹。

  两封国外密电

  日本广岛、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攻击后,原子弹成为二战结束后举世瞩目的“新科技”。日本投降尚不满两个月,国民党重庆政府驻瑞典大使何凤山,从斯德哥尔摩给蒋介石打了一通密电,这是驻外大使必须定期呈给蒋介石的例行“舆情报告”。电报内文是这样写的:

  “据瑞典新闻社称:莫斯科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自一九三四年,在卡普甲教授督导之下,已完成分离原子之试验。据苏联发言人称,用苏联制造爆炸性原子之方法,制造原子弹,其成本较美国所制者为廉。”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另外一封也是有关外国发展原子弹的文件,也由侍从秘书以工笔楷书誊写呈给蒋先生,那是“军事委员会”专门管情报的第二厅中将厅长郑介民呈上来的一份《情报辑要》,这份简短情资报告是军统局驻伊朗德黑兰的情报官黄于安呈报回国的密电,电报声称:“据伊朗参谋本部密息,德国流亡科学家在喀尔巴阡山,造成新原子弹,较美国者简单,力大,成本亦低,英苏两方正力图罗致,确否待证。”

  这两通电报叙述内容,毕竟和中国无直接关联,并未触动蒋介石的神经,而蒋先生真正起心动念,开始积极计划着手研制原子弹,还是受到他的党内对手、桂系大将李宗仁提议的刺激,李宗仁一度为蒋介石最初尝试研制原子弹的幕后推手。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李宗仁的建议

  1946年1月间,北平行营上将主任李宗仁,得到了一项极为可靠的情报,讯息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陆军省秘密派遣了一支技术人员队伍,到张家口采掘原子放射性原料。

日本投降后,这个研发原子弹的小组中,有三十余人被中国共产党逮捕,其余未遭逮捕的人员,全都隐姓埋名藏匿在北平。李宗仁有意按图索骥,寻觅躲藏在北平的日本原子弹专家的下落,希望这些日本专家协助国民政府当局研发原子弹。

  李宗仁汇集了所有的情报讯息,于1946年2月1日,打了一份报告,以密电形式拍发给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密电原文写道:渝委员长蒋:(9965密)据报,敌“华北交通会社”日人西田称: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何曾督率国民党中央军和一些地方部队约35万人,在长城一带的冷口、喜峰口、南天门、古北口、石匣等地抗击日本侵略军。5月,长城抗战失败后,何应钦派总参议熊斌为最高代表,同日本最高代表、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少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塘沽协定》。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根据重新制订的军衔等级,给高级将领颁授军衔,授任何应钦等8人为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名列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之后,位居第四,排在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之前。何应钦是当时国民党中央军系统唯一的一位一级上将,蒋介石是特级上将,而其他嫡系将领刘峙、顾祝同等为二级上将,张治中、陈诚等为中将。可见何应钦当时在蒋介石嫡系将领中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

  同年7月,何应钦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达成秘密协定,即中国现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卖国协定之一--《何梅协定》,出卖了华北的大部分主权。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白先勇先生有一长文《养虎遗患——父亲的憾恨》,在台湾《当代》杂志独家连载,记述其父白崇禧将军与四平之战,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关键战役,做了详尽叙述和分析,包括战役的前因后果、起承转合、幕前幕后,均独有运思,颇得其实,亦保持理性态度,许多言外之意,显示作者对个人观点的某种控制,对重要人物褒贬亦有讽喻之旨,是一篇记史论事的好文章,也是关于中国现代战争史颇可一读之文。

  这么重要一场国共大战,诚如白先勇先生所言,却极少有人研究、探讨。国民党方面,由于避讳蒋氏所犯错误,往往讳莫如深;四九以后,较早有中共将领回忆录《红旗飘飘》系列,后来有《雪白血红》等访问性记述,还有所谓“伟大的战略决战”之类各种宣传性书籍以及毛泽东的内战电文之类,所有这些,或不同程度遮掩历史事实,或根本不知对方内情,都无法使人信服。因此,多年来,对于此战实情及其关键性意义,很少有人知晓。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彪形大汉苏黎世扑空

  1965年3月,李宗仁写信给居住在香港的程思远,表达了他欲回祖国大陆定居的愿望。

  北京,中南海。

周恩来收到了程思远从香港传来的讯息,确认李宗仁回归祖国的时机业已成熟。4月初,李宗仁在美国得到反馈意见,顿时欣喜若狂。

  李宗仁开始实施他的归根计划。6月13日,李宗仁借口陪夫人去瑞士疗养并凭籍在美国移民局出入境的良好记录,取得出国护照,只身先行飞往瑞士。临行前,他已与好友吴尚鹰相约一同飞回中国大陆,还嘱吴帮带次子李志圣随后赶到苏黎士。同日,程思远在香港接到李宗仁幼子李志贤从美国打来的电话,告知“货已于今日启运”,程明白李已赴欧。第二天,程夫人石泓到广州与北京通话,周恩来请程思远火速飞京。6月18日,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等人会见了程思远。周荣鑫告诉程思远:“总理已于今晨飞往欧洲访问,临行他已明确交代,有关李宗仁先生回国的安排事宜,包括地点、路线及有关安全技术性细节,均让他们代为转告,你到苏黎世会晤李先生,到时会有专人与你联系,你会从那里得到应有的协助。”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一)日陆军省曾派来我国张家口地区,技术人员七十余,端事采取核原料,于日军投降后有三十余人投入奸党,其余人员均散居北平。如我政府愿予留用,西田决能招集彼辈在中国研究,并将原子能设计成功报告,尽量使其早日成功,否则均不愿予以发表。

  (二)该项技术人员曾在张家口取得一部原子弹原料,空运回国,对察绥各地矿产,探查甚详,两地铀之出产,仅百灵庙一处,年产铀可达六吨。

  (三)在日本投降前,日本已装有五部机器,开始研究原子弹,后以美国发现,致将该项机器全部破坏。但此项技术人员,均在日本内地,并详悉其姓名住址等情,关于是项研究工作,我国尚无人主持,似应由中央指派专家商讨研究,如何之处,谨电呈核。发电地点北平发电人李宗仁电尾日韵参二华子世发出日期民国35.2.122:00收到日期民国35.2.2.06:50

  由于蒋介石不放心李宗仁,故而私下交付给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代局长戴笠一项任务:查明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境内研制原子弹的详细经过。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各派力量迅速分化组合,形成了以何应钦为首,戴季陶、吴稚晖、居正等为骨干,有黄埔系大多数将领为基础的主战派和以宋美龄、孔祥熙为首,得到冯玉祥、李烈钧和宋子文等支持的和平解决派。两派为如何救蒋脱险,如何对付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如何对待中共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尤其是何应钦与宋美龄曾大动肝火地争吵。宋要求先救出蒋介石后,才能发兵"讨伐"。何则毫不退让,宣称,为维护国民政府威信,应立即出兵"讨伐"。宋无路可退,只好挑明了说:"今日若遽用武力,确将危及委员长生命。"何见不能制止她,气急败坏地吼道:"你女人家懂得什么?只知道救丈夫而已!国家的事,不要你管!"宋无奈,声泪俱下地回嘴道:"你这样做,太辜负蒋先生了。"并低声骂道:"以后我要你这个姓何的瞧瞧,到底是女人家懂得什么,还是你这个臭男人懂得什么!"12月16日,在国民党第22次中央政治会议上,经过一番舌战,主战派与主和派终于达成妥协,决定推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迅速指挥中央军进攻西安。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参战将领们一一离世,四平之战愈成奥秘,更使白氏此文具史学价值。

  国共之间恩恩怨怨、风雨沧桑的各种较量,或明或暗,我知道不少,即使有所不知,也大抵能靠判断力,感知几分,因此并不疑惑。唯独对于三年内战时期国民党数百万大军灰飞烟灭、美式机械化部队顷刻倒塌、三大战役崩溃如山倒,心中一直大惑不解,在几百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展开这样大兵团全面战争,这种军事行为非同寻常,决非靠一两个小手腕小阴谋就可奏效,国民党军队如此兵败,必有非寻常之因使外人不足道也。读了白氏此文,疑惑顿解。

  四平一战乃国共成败之枢纽

  抗战胜利后,国共展开长达三年的内战,是从一九四六年春夏东北四平街大战(国内称四平战役)拉开惨烈序幕。这个战役是国民党大胜、共产党大败,我多年前从国内若干书中,只知四平战役打得非常惨烈,却不知林彪军队败得如此狼狈。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第二天,程思远离京返港。美国新泽西州盎格鲁林镇,郭德洁不动声色地处理完房产等善后事宜,于6月23日飞抵苏黎世与丈夫团聚。

  6月28日,程思远从香港飞到苏黎世,会见了李宗仁夫妇,告知周恩来总理的周密安排。在郊外别墅等了一周,仍无吴尚鹰和李志圣的消息,李宗仁着急了,郭德洁更为不安,程思远忙与有关人士秘密联系……

  他们当时怎么也无法想到,吴尚鹰已在美国被一个女人缠住。两周过去了,还是没有吴尚鹰的消息。为了安全,有关方面通知李、郭、程三人务必于7月13日离开苏黎世,并关照当班客机在日内瓦、贝鲁特等地加油时三人都不要下飞机。

  7月13日下午2时,苏黎世弗雷加登机场,郭德洁的表弟田桂昌把李氏夫妇和程思远先生送上了飞往香港的瑞航班机。飞机从跑道上腾空而起,一会儿便消逝在茫茫天际之中。田桂昌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他暗想:总算过了这一关!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戴笠的调查

  不消两三天功夫,戴笠接连呈报给蒋介石几份密电,证实了李宗仁密电的内容。

  戴笠的第二份密电到达后,由国民政府军务局上校参谋陈廷缜,转呈给蒋介石。

  戴笠的调查,进一步证实日本有一名叫西野的原子物理学家,日本当局并在东京设置了“理化研究院”,并且有西野专用的研究室。早在战前,日本东京大学和大阪帝国大学,以学术研究为名义,自美国进口了一部离心机,专供西野研制原子弹之用。

  戴笠向蒋介石报告,假如李宗仁之前提及的西田,如果正是西野本人的话,应该赶紧派人把他争取过来,以免西野落入其它国家手中。据戴笠查证,西野的实验室已提炼铀元素22磅,如果能把西野争取到手,不但22磅的精炼铀掌握在中国人手上,要进入原子能研究的堂奥,显然要事半功倍得多了。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会后,何应钦即任命刘峙、顾祝同两员大将分任讨逆军东、西路集团军总司令,举行所谓"白衣誓师",调动十几个师的兵力,准备大举进攻西安。同时,他又令空军由洛阳起飞,轰炸西安。但由于宋美龄等强烈反对,何应钦也怕"玉石俱焚",遂改令只轰炸渭南、富平、三原,进至西安近郊示威即可。张学良、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也群情激愤,准备应战。新的内战一触即发。蒋介石见势不妙,急忙于17日发出停战手谕。国民政府于是决定18日至22日期间,暂停轰炸。经过争执,何应钦允许宋子文以私人名义赴西安面见蒋介石。同日,何应钦收到张学良的抗议电,要求中央军立即停止军事行动。由于中共中央代表团的调停,张、杨顾全大局,主和派也从中斡旋,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何应钦的"讨伐"不得不中途停止。

  关于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往的书刊一般都认为何力主"讨伐",是企图置蒋于死地并取而代之。但近来也有人提出,何应钦主战的动机,是以救蒋脱险,惩治张、杨和反对联共抗日为目的的。这充分暴露了他一贯亲日和顽固反共的立场,也表现出他和蒋介石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四平之战是国共在东北战场上摆开正规的阵地战姿态、共产党以决一死战的意志与国民党正面交锋的第一场大战,对整个东北局势以及此后华北局势、华中局势乃至全国命运之深远影响,对于东北局势逆转和全局逆转产生的根本性作用,都是我以前所不知。

  一九四五年,希特勒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亚洲战场上,日本侵略者尚有七十八万关东军驻扎在中国东北做困兽犹斗。美军八月六日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斯大林则为图谋亚洲势力范围,三天后命令一百五十万苏军全线挺进东北,日本关东军不战而降,苏军取代日本侵略军而占据中国东北大城市、重要工业基地和港口。正是前门赶狼,后门进虎。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选自《林彪的这一生》一书

  鏖战四平的主将重新披挂上阵。

林彪向小诸葛下战书:“不投降就消灭。”为报一箭之仇,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从武汉到海南,千里追逐白崇禧。

  宜沙战役、湘赣战役,小诸葛一溜再溜。毛泽东一语点醒梦中人,改“浅距离迂回”为“远距离包抄”。

  青树坪血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白崇禧妙手奏捷,有人说是林彪金钩钓鳖。衡宝战役,四野饱餐桂军主力。

  东北虎化身南海龙,邓华、韩先楚、李作鹏联手攻占海南岛,写下木船渡海的战争奇迹。白崇禧兵败逃台,一世英名付流水。

  林彪在东北吃过白崇禧的小亏,一直耿耿于怀。中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终于给了他报仇的机会。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剩下的一百零七万部队分布在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内和漫长的防线上,在战略上已经丧失了实施有效防御的能力。为了加速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林彪率第四野战军向湘、鄂、赣三省进军,歼灭林彪的老对手——国民党白崇禧集团。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为了详细厘清纷至沓来的原子弹情报,1946年7月24日,军政部长陈诚整合各种讯息之后,给蒋介石上了一份堪称完整的报告,针对从抗战胜利以来,那些自称能研制原子弹的情报来源,一一过滤其可行性和真确性之后,向蒋先生提出简要报告:

  “……。二、办理经过经转电北京大学吴教授大猷洽办结果如后:

  1.日人西田已返国,未能晤及其所拟计划。可注意之部分,仅为日人调查我国北部铀矿之结果,所拟‘提炼’及‘化学’部分俱无具体计划。该日人既已离华,其调查结果现亦无法取得。

  2.日侨石原茂光等所拟之计划及图样等,多属谬误,显未受物理与化学基本训练,无考虑之价值。

  3.拟定办法俟吕参谋长与北大郑教授洽复后再行呈核。”

neemo14-15 commented 10 years ago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何应钦在四川主持整军会议,即被蒋召回南京,商讨抗日大计。

8月,何出任军委会军政部长兼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坐镇广州,第二年初任军委会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为蒋介石最高军事助手。这期间,何应钦参与指挥了徐州、武汉、南昌、随枣、长沙和桂南会战。作为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但由于蒋喜欢越级指挥(张治中说蒋常常隔着"多少级的直辖长官,把一连炮兵随便调走了"),何不免要为蒋的战略失策大背黑锅。不过何的军事认知也未尝没有问题。以抗战八年中"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淞沪会战为例,何氏认为"双方无限制增兵,我为确保江南腹地,又不能不以精锐部队与敌周旋……此时北正面只有采守势作战,逐次抵抗,与敌持久",但李宗仁则指出"极不应以全国兵力的精华在淞沪三角地带作孤注一掷",因为"上海地狭薄海,敌人陆海空联合作战,极易发挥威力"(白崇禧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