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ysakura / news-daily

v2ex rss
62 stars 19 forks source link

2022-03-21 Zhihu RSS #1375

Open github-actions[bot] opened 2 years ago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知乎每日精选 2022-03-21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如何评价《画江湖之不良人》第 5 季第 9 集?

2022-03-10 13:33:15

大好我鱼今九。

首先让我们热烈欢迎漂泊的水手温韬和上官云巧儿归来,久违的“星云~~~”也回来了,之前大家应该很疑惑8集开头是谁在帮老李调查传信,正是这俩活宝,二人的回归也让老李轻松了不少,笑容也多了。

我也不打哑谜了,老李看上了大帅的位子,上一回在三千院的“配合”下,老李兵不血刃给予了不良人们震慑,一记驱虎吞狼覆灭了总舵但也变相保住了不良人的大部队(感谢拆迁队大队长李存礼)。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艰难一跃 | 从美联储走过的弯路看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笔记012)

2022-03-10 12:39:05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12月2日,易行长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目标: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这里试图结合近期央行的多篇报告,从交易的角度谈一下对建设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理解:

  1. 为什么很多央行使用DSGE模型沟通货币政策?泰勒规则在DSGE模型中处于什么角色?
  2. 为什么人民币短期利率波动较大?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同谈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对政策利率波动性的影响。
  3. 为什么说保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流畅的根本是价格的可交易性(tradable)。​甚至将预期也变得可交易,是打通传导机制的关键。

一、为什么很多央行使用DSGE宏观模型沟通货币政策?

为了提升透明度,欧美央行近些年的一个主要工作是推动与公共沟通的规范化。具体说,就是努力与市场磨合出同一套讨论框架。

这个讨论框架就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虽然跟所有宏观模型一样,DSGE的参数多、估计旷量大,但作为讨论框架还是有很多的优点:

  • DSGE是整体均衡模型,是在整个经济框架内解释生产、消费和价格的相互影响。可以避免讨论时不同人盯着局部指标自说自话,鸡同鸭讲,而忽略了经济的反馈和联动效应。这非常适合央行研究政策组合的传导渠道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
  • DSGE是动态随机的,可以更好的描述多期间连续博弈下,各部门不断受到外部冲击后,预期了别人预期,也预期别人预期了自己的预期后的动态最优决策行为。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讨论随机扰动下,经济体多部门层层预期套娃后均衡状态的变化。
  • DSG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从Archegos中概股爆仓说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

2022-03-10 12:38:30

Archegos基金在中概股爆仓这事,没啥好说的。风险偏好不同,食得咸鱼抵得渴。

但有些号称专业的财经传媒开始编故事这事,看的就叫人不痛快。

蹭热度可以,别搞故事会。

金融业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行业,普通的就像供水供电的基础设施。

就拿同样为Archegos提供PB服务的高盛和野村来说,一个成功脱身,一个不幸被烧。差别无非是风险管理能力的不同而已。大家都是产业工人,哪那么多阴谋阳谋。

客户来券商做PB业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加杠杆。券商为了给客户提供最大化的杠杆服务,会考虑不同交易之间的对冲效果,使用复杂模型计算不同情境下的组合最大损失,同时计算未来不同时间切面的不同情境下的最大损失情况(可以理解为时间轴上升了一个维度的VaR),从而计算组合应该收取的保证金比例。相较于每笔交易单独收取保证金的形势,组合保证金大大节省了保证金比例,提升了客户资金效率和可开展交易的边界。

给客户加了杠杆后,券商要尽量管理好市场突变时,客户穿仓的时候不要烧到自己的资金。

为了防范交易对手倒闭带来的风险,早在2004年学术界的代表Darrell Duffie和业界代表Eduardo Canabarro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Credit Risk for OTC Derivatives Portfolios: Exposure and Valuation。

所以高盛在08年之前已经建立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买个AIG的CDS防止它倒闭带来的风险完全是日常操作,跟阴谋论没半毛钱关系。

08年之后摩根斯坦利等几个大券商还在大规模的进行这方面的系统建设。跟所有的公用行业一样,金融业严重依赖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一砖一瓦搭起来的模型系统,管理复杂的金融风险根本不可能。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推荐一款纳秒级的C++日志Nanolog

2022-03-10 11:11:11

本文将介绍一款延迟很低吞吐量很高的日志工具Nanolog,该日志系统较其他常用日志系统延迟低一到两个数量级,吞吐量高一到两个数量级

日志在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debug作用,出core后debug离不开日志的帮助。但是一般的日志又比较慢,对于速度有极致追求的系统,开发人员不得不删除或关闭部分甚至全部日志运行系统,但这样又会导致出bug时难以定位。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斯坦福大学的大神们开发了一款延迟极低的开源日志工具Nanolog。

Nanolog在低延迟和高吞吐两方面做了几点精妙的改进。非常值得对低延迟技术有兴趣的朋友进行深入学习

1. Nanolog有多快

C++日志系统有很多开源的项目,如log4clpus、glog、spdlog、boostlog等。相对这些常见的Log库,Nanalog快一到两个数量级。

如上图所示,Nanolog的调用开销中位数为个位数纳秒。其他几款知名开源log的调用则需要耗时几百甚至上千纳秒。Nanolog的中位数和99.9分位的延迟要比其他的小一到两个数量级。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有人说「买电车就是买电池」,购车小白怎么快速判断电池好与坏?

2022-03-10 10:19:58

一、买电车就是买电池吗?

「买电车就是买电池」这句话,应该是5年前的观点吧? 那时的情况是:

  • 电池成本更高:现在的15万以下电动车型中,电池可能要占近一半的成本。5年前这个情况更严重,电池成本可能占大头。
  • 电池性能较差:5年前,电池寿命衰减更快,好电池可以用一辈子,差电池只能用几年,换电池成本可太高了。5年前,电池一致性比现在差,所谓「续航断崖下跌」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日常使用。
  • 集成水平较差: 将几百个电芯组起来的技术,车企也是这五六年渐渐摸索成熟的。在成熟之前,电池会不会出毛病、会不会自燃,车企也不敢打包票。

那时候,一辆车的电池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它的使用寿命、维保成本、日常出行与人身安全。

如果电池不好,时不时抛锚一个、自燃一个,谁还有心思关心外观、内饰、空间呢? 那买电车可不就是买电池?

所以说,「买电车就是买电池」的观点并不愚蠢可笑,只是时代不同了,观点过时了

时间来到2022年,电池的地位没有变,它依然是电动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

不同的是,电芯厂、车企的技术水平上来了,能够把电池寿命、性能、安全做到较高的水平,各车企之间的电池水平差异也不像5年前那么大了

作为消费者,现在拿着放大镜也很难判断各车型之间电池的真实差异,不如去关注外观、内饰、空间、驾驶体验、智能化等实际使用感知更明显的属性。

二、小白怎么看电池

主流电动汽车都使用锂离子电池,但还是有很多区别的。比如,大类分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含比亚迪刀片电池);三元锂又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什么叫经济学直觉?

2022-03-10 02:43:53

好问题。“经济学的直觉”其实对于我们搞经济学研究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我还记得我几年前刚接触科研就被导师叮嘱“要培养自己对经济学的sense”。我觉得,要了解这个话题,需要一点耐心,先从几个问题开始讲起。

想要了解这个话题,首先要问第一个问题,这种直觉或是感觉是一种显性知识吗?可以肯定,这并不是某一个显性知识。换句话说,这种经济学的感觉指的并不是某个人的编程能力非常强,各种编程语言信手拈来,或是单纯地数学能力很强,能解各种复杂的模型这种显而易见,能写上简历的能力。反而,这是一个默会知识,它从本质上就不存在于书本中,不可能读完它的定义就掌握了,而是只能在实践中展现、被觉察和被意会。我们并不能根据某个标准化测试来评判一个经济学研究者是否有这个“直觉”,只有当这个经济学研究者在做研究的时候,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才能说“他的经济学直觉很好”。

第二个问题,这种经济学直觉重要吗?既然是带有一定“玄学色彩”的能力,我们真的需要努力让自己有这种经济学直觉/感觉吗?我们可以这样说,差的研究总是有一个或多个缺陷,可能是它研究的经济学问题根本就不重要,对社会和经济学界毫无贡献;可能是这项研究早就有人在30年前做过了,用了同样的数据同样的方法,这个研究只是在拾人牙慧罢了;也可能是研究中利用的数据非常杂乱,数据中不合逻辑的情况大量出现,没有能处理干净。诸如此类的缺陷,在我们看到一篇差的文章的时候总能够将其归类进去。但是,我们几乎看不到评论一个好的经济学研究说“这个研究没有经济学直觉”。因为这种感觉是做出好研究的必要条件。那么好的经济学研究所说的“直觉”是怎么样的?我认为,就是在研究者在学术训练后,运用逻辑和经济学框架提出、了解、回答一些重要的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不能踩哪些坑,将这个问题规范科学地回答好。

第三个问题,怎么培养这种经济学感觉?如果说,这种感觉并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硬能力,是不是没有办法去锻炼?并不是这样的。台大的历史系教授吕世浩在上课的时候曾说,一个人该如何提升智慧?最快的方法就是读历史。在读一个历史事件时,读完背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有人说「买电车就是买电池」,购车小白怎么快速判断电池好与坏?

2022-03-09 20:19:46

说出“买电车就是买电池”这话的,要么就是小白,要么就是骗小白的!

搞电动汽车开发多年,上周刚陪老婆去定了辆特斯拉Model3,应该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针对这个问题,老王认为可以一分为二的说:

1、为什么会有“买电车就是买电池”的说法?
2、小白应该如何买“电池”?

1、首先,为什么会有“买电车就是买电池”的说法?

开头提到了,说这话的要么是真的小白,要么是骗小白的,其实是句玩笑话。除了内行人,对于大多数不怎么了解电动汽车的人来说,确实很容易产生电车=电池的错觉。根据老王的经验,主要原因如下:

(1)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占整车的购置成本最高,平民车型一般在30~40%左右,像五菱宏光MINIEV这种小车甚至接近50%的成本,所以说“买电车就是买电池”无可厚非。不过,对于高端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如何看待著名游戏制作人陈星汉的公司获 1.6 亿美元巨额投资(曾开发过《光·遇》《风之旅人》等游戏)?

2022-03-09 19:31:53

我自己也提了个问题,被重定向了这里,很难就事论事讲未来动作,随便答点感想。

1

一个惊人的事实是,如果问今天中国最大的MMO是哪个游戏,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

不是畅销榜常客天刀,不是情怀党的魔兽,不是昙花一现的幻塔。

是光遇。

一些国服大致的数字,不准但可参考:

  • 过去一年持续稳定1,000万上下的MAU(月活跃用户)
  • iOS免费榜没出过top50,持续不断的新进玩家
  • 超过10亿年流水
  • 60-70%左右女性用户
  • B站搜索关键词“光遇”有100+视频播放量超过100万(天刀大概是20个)

2

按以上信息提炼下光遇的关键词:

  • 大规模用户(massive user engagement)
  • 验证的商业化模式(proven monetization)
  • 社交,社交,社交(social app)
  • 用户创作生态(UGC)

加起来等于元宇宙(metaverse)。

3

也许陈星汉老师或者TGC无意蹭元宇宙热度,但是或许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这简直不能再“元”了!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对迪士尼的初步理解

2022-03-09 16:40:24

跟了迪士尼有一段时间,说几点关于迪士尼的个人理解吧,由于跟的不算很深,大家一起探讨,欢迎拍砖。基本情况不了解的同学自己找几个研报看看,就不做科普了。

迪士尼本质还是家内容公司,拥有庞大而不可复制的IP资源

1. 媒体网络业务:内容通过有线电视网分发部分是媒体网络业务,这部分业务随着剪线族的扩大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下滑,一直在流失客户,这是15-18年股价墨迹几年的核心原因。

2. 影视媒体业务:内容通过电影院分发部分是影视媒体业务,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各种迪士尼电影。这部分比较厉害的地方主要有2点:一是巴菲特说的唐老鸭不涨工资,IP恒久远有重复消费价值,每隔一段时间可以拿出来拍一遍;二是一鱼多吃,电影卖好了,还可以带动电影周边和迪士尼乐园业务,比如冰雪奇缘电影的火爆带动了周边和乐园业务。

这里再展开说下迪士尼的影视媒体业务,因为这是迪士尼的核心

对于内容制作业务来说,是个依赖爆款的不稳定的生意,比如国内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对于一个生意来说,如果是依赖爆款的生意,那就没有投资确定性。而迪士尼不一样,迪士尼有一套自己的体系来保证内容的成功率,这套体系可以拆分成以下3点: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为什么电池一样的情况下高配车型的续航比低配车型的续航短?

2022-03-09 14:38:01

这里有两层原因,一层是适合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共性原因,另一层是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汽车的原因。

首先,高配车型重量一般比低配车型更重,我们管这个叫整备质量。多出来的重量用在哪儿了呢?用在配置上了,包括安全配置、舒适配置、科技配置等等。

比如安全配置,上面列出了不同位置安全气囊的大致重量。假设一款车丐版只有前排双气囊,顶配多了侧气囊和贯穿式侧气帘,那么整个气囊系统的重量则会增加4.5公斤左右。

再比如车载音响,由于扬声器数量、单元大小、材料不同,车载音响重量从低端的几公斤,到高端的十几公斤不等。

还有就是驱动形式,燃油车四驱版本一般比两驱版本多了中央传动轴、中差、后差以及左右半轴等零部件,所以会重100~130公斤。对于电动车,四驱版也至少多一台电机和对应的半轴,因此重量也会有100公斤左右的差异。

车辆越重,续航越短,显然同规格电池下,高配车的续航就不如低配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