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ysakura / news-daily

v2ex rss
64 stars 19 forks source link

2022-07-02 Zhihu RSS #1786

Open github-actions[bot] opened 2 years ago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知乎每日精选 2022-07-02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动力电池安全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如何能够设计不起火的电池?

2022-06-08 14:01:22

动力电池的安全设计要点应从电芯,模组,电池包,整车及云端5个纬度设计不起火的电池。

针对OEM,动力电池的安全设计对品牌的影响大,动力电池的安全设计应从电芯,模组,电池包,整车及云端大数据应用五个维度打造。保证动力电池不起火,起火可以防护,无法防护时需要降损,在失效发生前可以进行数据监控和质量预防。

一.电芯安全设计

过充安全:锂电池充电电压高于4.2V后,即会逐渐发生过充,过多的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出,此时存储格常会垮掉,而负极存储格充满锂原子,后续锂金属会堆积于负极表面,并向锂离子来的方向长出树枝状晶枝,如穿过隔膜纸,则会发生短路。同时在过充过程中,随着电池的电压和温度快速升高,电解液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和热,当达到一定电位时,电解液就会发生氧化分解,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电池外壳和压力阀碰撞破裂,进而有可能发生爆炸危险。

外短路:当电芯外部发生短路时,电芯内部会产生高热,造成部分电解液汽化,将电池外壳撑大,最后将电池外壳撑破。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电动车磷酸铁锂电池、镍钴锰三元电池、镍钴铝三元锂电池哪种好?

2022-06-08 13:58:32

磷酸铁锂电池LFP,镍钴锰三元电池NCM,镍钴铝三元电池NCA.

三者是目前电动(混动)汽车上搭载的三种大规模商业化的动力电池,这三种动力电池基本就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新能源车的装车量。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大家认为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最需要解决的几个难点和热点是什么?

2022-06-08 13:56:51

原来公司培训用的一个动力电池系统层级图。

其中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功能是对电芯及模块进行整体和单独的管理。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的监控和干预,保障电池系统的电压、电流、温度在控制的安全范围内运行。目的是尽可能准确提供电池的状态,预测电池剩余电量,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等。

如果要细分,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有数据采集、状态估计、数据显示、热管理、数据通信、安全管理、能量管理和故障诊断。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为什么电动小轿车不采用超级电容代替锂电池呢?为什么大型公交车就可以采用超级电容作为能量容器呢?

2022-06-08 13:54:33

先简单介绍下超级电容器,按照储能机理来分,最常用的超级电容器有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和法拉第贋电容超级电容器。

双电层超级电容器

通常被称为EDLC(机电双层电容器),其构造和锂动力电池类似,正极/隔膜/负极排列组织。

但构造虽然类似锂动力电池,但和锂动力电池不一样,电能的存储并不需要化学反应,而是一种电荷的纯物理迁移。充电后,电能作为电荷存储在板之间的电场中。当放电时,电流从电场中快速流出。无论是充放电,理论上超级电容器都不会消耗或耗散能量。

因为双电层电容超级电容的充放电不需要化学反应,而是直接就是电荷的迁移,所以拥有极快的充放电速度。而充电快是好事,但放电速度过快,实际并非一件好事。因为大部分载具都需要保证续航,需要储能装备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

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充/放电容量大、效率高、循环寿命长,能耐超低温,能量回收效率高,在未来的储能系统中极具发展潜力。但是目前阶段不能支持高电压,因此如何提高工作电压,就成为提升双电层电容器能量密度的关键。

法拉第贋电容超级电容器

原理是利用电极表面及其附近发生的电位范围内的高度可逆化学吸附/脱附或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能量储存。看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有什么让你忍不住姨母笑的小说?

2022-06-08 13:02:59

社畜

加班后喝了两瓶小酒

脑子一热把我积蓄全花了

二十万

在陆家嘴买了一分钟的投放广告……骂我上司

齐立你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周扒皮

老娘迟早有一天扒了你那人畜无害的外衣

早晚有一天老娘翻身做主让你看我眼色行事让你跪在地上叫爸爸

第二天酒醒了

微博和公司都炸了

全网说我是对上司因爱生恨的可怜人

……

想死

为了我仅剩 74.8 块钱的银行卡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日企社畜的 Kaggle GM 之路

2022-06-06 17:09:54

kaggle.com/haqishen


前言

最近拖延症又犯了,这篇文章居然前前后后写了两周才发出来,罪过罪过~

其实我第一次参加 Kaggle 比赛可以追溯到2017年,也就是我刚毕业参(成)加(为)工(社)作(畜)的那一年。从那年起我虽然断断续续的参加了好几个比赛吧,但因种种原因没能把任何一个坚持到最后= =

真正意义上说我开始认真参赛应该要从19年6月底算起,到我在今年20年6月底拿下 GrandMaster ,正好过去了一年时间。

在这一年里我一共陆陆续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写一下风雨中的上海和她的市民

2022-06-06 12:47:36

首先说哈,这段话是我更新的,很多人找我争论,我先帮你们厘清几个逻辑哈,逻辑不通大家没有交流的必要:

1、你们攻击的是上海政府,上海市民,还是,上海这座城市整体?自己想想清楚。

2、以出生地域、籍贯论人品高低贵贱的人,我只说一句,封建社会还有一句灵魂拷问,王侯将项宁有种乎?这都共和多少年了。

上海近3000万常驻人口中近一半是外地户籍,上海各区书记中大半不是上海本地人,请各省市同胞辱骂上海及上海市民之前自行认领老乡。



最近忙着团购各种生活物资。2022年的上海出现这一幕也真的很魔幻,但更魔幻的是,无数人对着自己的同胞口诛笔伐。

前几天听俞洪敏老师曾经的讲座,他说自己参加了数次高考,前两次是和同村的一个男孩子一起考的,都失败了。第三次的时候这个男孩子放弃了,但俞老师坚持了下来,原因只有一个,小时候去过上海,他说外面的那个世界在他心里打开之后就再也关不上了。

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特别鼓励年轻的人到处转转,特别是深处不那么发达地区的年轻人,眼界这个事情,有时候其实也很简单,你去过,经历过,自然就知道了。比如回国创立百度的李先生,受惠于互联网最早在美国兴起,他在那里看见了雅虎的成功。

很多对着上海口诛笔伐的人甚至都没有来过上海,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上海这座城市。


客观的说,上海之所以是上海,政策和文化都不是最基础的那个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location,中国海岸线虽然也不短,但是具备深水港条件的地方并不多,同时还要是可以全年运转的

github-actions[bot] commented 2 years ago

一些AI系统的技术随思

2022-06-06 10:47:51

最近除了日常工作以外,大量时间花在技术细节的catch-up上。一个感受是,越多接触到底层技术,越会感觉到自己当前技术积累的薄弱。比较早以前,周围同事朋友给自己的建议是,应该花更少精力在技术上,花更多精力在业务梳理,外部协同和行业趋势的跟进上。也曾经在360度调研里,收到的评价是自己足够hands-on。现在到了新的环境,接触到了更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技术信息,认识了之前没有打过交道的不同类型的新同事,会觉得自己hands-on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而在不同行业里,对技术细节理解掌握深度的区别,对于业务机会的判断,外部协同的把握,以及行业趋势跟进,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前不久和一位市场朋友聊天,提到公司的一位Senior VP,有一次和一位国内大厂类似CTO角色的同行交流,做了一些high-level的技术分享。会后收到的反馈是,对方觉得这位Senior VP的分享过于技术,导致那位CTO并没有完全消化。而那位市场朋友觉得他自己作为非技术出身的背景,都觉得那些分享并没有过于技术的味道。

我想,如果国内的技术行业想从粗放的业务扩张的风格,转变为精耕细作的技术创造突破性的风格,也许会需要更多人能够在职业生涯里的较长周期内(我曾经共事过的一位老大哥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他当时已经承担了非常重要的项目推进以及资源决策的职能,但还保持着对技术如饥似渴的追求,记得有好几次我去找他讨论问题,都看到在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他正在跟进的一些领域新进展的paper,以及我们曾经多次在会议室里和团队同学讨论代码的优化细节,他也成为了技术追求领域我所认同的一个榜样),保持在技术细节层面的足够hands-on,才可能加速这种转变吧。当然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对技术细节的要求程度也存在差异,这跟行业分工定位有关。以及每一个技术代际,每一个具体的个体,因为时代和个人际遇的差异,所适合承担的那个“定位”也有所不同,结合主客观条件,尽量去最大化自己可能为所在行业带来的帮助就好了。

上面发散性的思考结束,接下来是一些最近会有思考,但并没有获得答案,也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够获得答案的技术随思了,聊作整理,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