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mbler / blog-3

个人博客
https://ppambler.github.io/blog/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一些可以改变你想法或者习惯的东西? #6

Open ppambler opened 3 years ago

ppambler commented 3 years ago

image

C语言的两个函数:

现实中你看到面,在计算机里边会将其数据化成具体的,也就是量化了

我们写的代码决定了显示屏该显示什么,我们对显示屏的交互,决定了显示屏接下来要显示什么……

ppambler commented 3 years ago

我们看到的书,不能直接反映作者的思维网络,而只是一种经过「编译」之后的结果。

就像是 xxx 软件是在 Mac 里边跑的,而你把它放在 Windows 里边跑, 就跑不起来了!

总之,别人写成的书,这种线性编译的结果,即便你每个字都认识,也未必能够理解和体悟。除非你拥有了符合要求的思维运行环境

你要拿的是「源码」,可不是编译后的结果!有了源码,你可以基于这个源码做一些你想做的事儿!


史蒂芬平克《风格感觉》中的话: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The Web, the Tree, and the String")。

我们看到的书,不能直接反映作者的思维网络,而只是一种经过「编译」之后的结果。

如果你平时在不同平台上使用软件的话。应该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只给 Windows 平台开发的应用,你即便把它拷贝到了其他桌面端或者移动端,也是用不了的。因为没有运行环境。

同样,别人写成的书,这种线性编译的结果,即便你每个字都认识,也未必能够理解和体悟。除非你拥有了符合要求的思维运行环境。

我们今天读古人的文章,会常有这种感觉。他当时的历史环境,他阅读过的内容,他参与过的辩论……因为年代久远,在我们读者这里,都消失了。

我们必须借助辅助者,例如教师或者讲述者,才能更好理解。

而且,即便你拥有了背景知识甚至是专业知识。阅读别人的线性编译结果(书或者文章),也不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事儿。许多人做的「拆书」,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向工程」。这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高亮文字、圈画重点、组织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等。

这种工作,即便付出了劳动,也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特别是初始阶段。

你没有足够的知识点,就没法读得足够快。你没有足够快的阅读速度,就不会读得足够多,以便掌握足够的上下文。那就会被局限在某个阶段,无法有效提升。

更有甚者,如果你身处信息闭塞的地方,缺乏足够多的见识,也无法理解别人「秒懂的常识」。你有学习的愿望,但是却连最基本的门槛都难以跨越。上网提出这些问题,还会遭到嘲笑,甚至有人还直接把《提问的艺术》甩到你脸上……

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某些地方,尽管有了图书馆,有了基础通讯设施(例如网络和公用机房等),却依然会产生「信息贫困」与「数字鸿沟」。

人们因为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对学习的困难与失败司空见惯,觉得学习本该就是这么一件困苦的事儿。

真的吗?

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吗?

Conor 不信这个邪。

他的目标,是让人们都能直接获得别人的思维之网,而不是最后编译出来的线性文字。这样,那些大卸八块的批注、划重点和重组结构,就不必在每一个人那儿,都重复一次了。

你拿到的,是思维的源代码,而不是编译结果。你所做的,是基于别人的源代码,做自己好奇、想做的事儿。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终于可以变得离我们普通人更接近了。

➹:Roam Research 这款笔记软件有何特别之处? - 王树义的回答 - 知乎

ppambler commented 3 years ago

原文:Prettier看这一篇就行了 - 知乎

我一向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阅读官方文档,好的技术一定有好的文档。而阅读官方文档分成三个阶段:

1)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通篇阅读。对要学的东西有一个宏观认识和理解。

理解,就是要明白一项技术的设计初衷、背后的哲学。学习任何一项技术、语言、框架之初,都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带着上面的问题去阅读文档。有不理解的部分不用怕,因为不可能第一遍读文档就理解全部。不理解的部分要记下来,便于今后返回来查阅。

很多人都不注意上面这些问题,而是上来就应用,人家用我就用,或者公司要求用,或者追时髦用。按照自己以前的经验和想法用别人按不同思想开发出来的技术,越用越难受,然后就得出结论:这个东西不成熟,坑很多。

2)开始实践。只有实践才出真知。也只有实践才能对之前以为自己理解的部分又更深入的认识,也只有实践才能把之前不理解的部分想明白。有些概念必须在实际问题环境中才能看明白想清楚。这时候,遇到问题要返回去查阅文档相对应的部分。因为你在第一阶段已经对文档结构有了了解。

3)在用了一段时间后,认为自己已经算是“熟悉”了。在不忙的时候,回过头重新把文档再通读一遍。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会发现文档中的一些观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注意的,这种感觉就对了。


image

ppambler commented 3 years ago

项目经验

目标:以完成项目功能为主要目标,不要去追求细节,细节是后面来完善的。

自己的知识漏洞在项目完成后去写博客来进行查漏补缺,切记

如何提问

image.png

学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去找工作

image.png

工资这个事情本身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其他从业人员(你的竞争对手)决定的,你超出你竞争对手的部分就是你工资高于他们的部分(也是内卷的一种),本质也就是从业人员太多,而项目却在萎缩(好像还挺押韵)。 -> 人人都劝退建筑学,为什么建筑学平均薪资在各搜索网站上还是位居高地?

团队合作,自我降低

编程是需要团队合作的,需要自我降低,中等水平或者稍微偏下即可。 智商过高的人不适合团队合作,只有别人看的懂的代码才是好代码。

image-20210325100422800

代码只会抄不会原创怎么办

image.png

前端可以转什么?

  1. 后端
  2. 产品经理
  3. 创业公司
  4. 回家卖水果

从入门前端到找到工作的路径

学习习惯

看视频学习时:每节课应该多看几遍, 一遍通览,记笔记。 一遍带着问题看。

学习时间安排

前端能赚多少钱

发财没希望,小康没问题

ppambler commented 3 years ago

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在电影《教父》的原著中,作者马里奥·普佐有一句经典的旁白: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透析三棱镜

我们太喜欢给建议,却往往还没弄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因此,如果要解决问题,首先得弄清楚期望是什么,目前现状又是如何,这样才能精准定义问题所在。

明确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是第一步。

校准目标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第一步应该先检查一下的,你的目标是否符合 SMART 原则?你是否把手段本身当成了目标?

目标不对,什么都不对!

注意:你还得区分目标和手段

比如读书这件事,你定了一个目标,一年要读 50 本

读完后,依旧一脸迷茫

为啥会这样? -> 因为「读书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你为啥需要去读书?

这样的读书,才能有效果

读书,是让你达成某个目标的手段,但我们却常常把它当成了目标本身。

再比如:

在图书馆里边,一人要开窗,因为很热很闷,另一人则要关窗,因为外边噪音太大,影响我专心看书

重构方法

A(方法) -> B'(现状) -> B(期望值)

比如:

洋务运动(不改变内,只改变外,中体西用,无法实现军事强国这个期望) Vs 明治维新(从内到外都改了,实现了军事强国)

想要大幅度改变现状,或者达成全新的目标,就得把原来的(A)一起改了,而不是在(B')点上转弯

中国之后的崛起就是把原有的 A 给彻底摧毁了,虽然代价惨痛,但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那就不得不这样做了,不然,你就是在白用功

重复原有的方法,只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想要有不同的结果,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

💡:当发现问题后,如何调整(A)?

消除变量

A、B 都咩有问题,而B'还是存在,那么就一定出现了变量(C)

💡:如何找到C

  1. 你要建立一个寻找问题的基本思考框架,叫做:象、数、理
    1. 其意思:任何一个「现象」背后一定有「数据」,任何「数据」的变动,背后一定有「道理」
      1.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某个现象后,你要赶紧去找相关的数据,然后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可以让你对事情从感性认知变成理性分析
      2. 不要拿感觉说法,要拿数据证明
    2. 把现象背后的数据分解的越细,看到的问题就会越精准
  2. 怎么找到数据背后的道理?
    1. 可以使用「5Why 提问法」(5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意在提醒你,别拿到第一个答案后就认为是全部,而要继续往下深挖 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意在提醒你,别拿到第一个答案后就认为是全部,而要继续往下深挖)
    2. 发现根本原因后,你要把之后的改善行动落实在「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上

image-20210814133546803

image-20210814133553527

➹: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谢春霖教你如何一眼看透问题本质 - 谢春霖的视频 - 知乎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 谢春霖的回答 - 知乎

ppambler commented 3 years ago

关于笔记粒度

形象化讲述组块和页面关系:

img

➹:如何用好 Roam Research ?(二):笔记节点粒度 - 少数派


双向链接 -> 类似我们搜索资料时的关键字


记笔记工具:

其他笔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