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denggui / blog

Reading makes thought sharper, writing makes thought clearer
https://shidenggui.com
50 stars 2 forks source link

读《富足》 #1

Open shidenggui opened 6 years ago

shidenggui commented 6 years ago

读《富足》

缘起

  前几天在公司书架上看到了《富足》这本书,英文名是 《ABUNDANCE: 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大概翻了下,主要是介绍一些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技术,感觉挺有意思的就抽了几天时间看完了。

概览

  整体书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提出人类正在大步迈向富足,而我们时常悲观是源于远古形成的心理机制不适应现代社会所致。然后提出富足的三层金字塔概念,底层是水、食物,中间为能源、教育、信息流通,顶层则为健康和自由。第三部分是简析为了满足金字塔各个方面的需求,可以依赖哪些指数级发展的技术以及他们当前的发展情况。最后是介绍当前推动这些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包括底层的大多数、DIY爱好者、科技慈善家、大奖赛等等。

  书出版于2012年,里面大部分都是一些介绍性的内容和数据罗列。我感觉比较有意思的是书里面提到的一些技术、项目在 6 年后的 2018 年发展的怎么样了,以及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概念。

正文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马达斯尔城

  书中开篇以铝的价格变化作为技术改变资源稀缺的例子。在电解法制铝发明之前的中世纪,铝作为一种极轻的金属,享有比黄金还高贵的地位,但是在电解铝发明之后,廉价的铝随处可见。

  铝因为电解法的发明而摆脱了资源稀缺的局面,那人类现在极度依赖的石油呢?作者认为马斯达尔城就是为了摆脱石油依赖而做出的一次尝试。这座城市投资200亿美元,于2008年开始建造,计划容纳4.5万人,使用 100% 的可再生能源。书中作者报以极其乐观的展望。那六年后的今天,马斯达尔城发展的怎么样了?

  首先查看 wiki 的 Masdar City 条目,可知马斯达尔城的建成本来预定于2015年,但是目前仅建成5%的面积,预定完成时间已经推迟到2030年左右,目前可居住人口主要由一部分雇员和免费提供住宿和奖学金的马斯达尔理工学院的学生组成,大概2000人左右。

  再通过 Google News 搜索相关的新闻,可以看到好几条质疑马斯达尔城已经沦为鬼城(green ghost town) 的报道。

  马斯达尔城虽然暂时失败了,但是其他技术还在变革着石油领域。美国的页岩油革命越演越烈,据预估2018年美国石油日产量会超过1000万桶,超过1970的历史高点。石油价格很难再回到以前150美元的高位了。科技发展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是什么将会突然出现颠覆你的世界。

用邓巴数解释人为什么会对电视上瘾

  邓巴数是心理学家邓巴发现的一个数字,指一个人能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约为150人。

  在原始部落中,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很重要,因此大脑逐渐进化出维护人际关系网络的能力。现代科技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但是大家反而更孤独了,很少人在现实生活中能有150个关系还不错的朋友,这样的话什么东西会填充遗留的感情空隙呢,毕竟我们大脑进化出来的人际网络还嗷嗷待哺?作者认为是电视明星。由此衍生的追星一族的狂热崇拜也就可以理解了,虽然他们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他们,但是已经不知不觉让明星在心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邓巴数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潜意识、强制性的,只要别人一直在你眼前晃而又不招致你的反感,他可能慢慢就被你内化的大脑机制当成了你亲密的朋友之一。这跟心理学中的多看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广告之中。

  书中只谈了明星,但是回想现实中的各种大V、直播的流行,是不是反应着日渐孤独的现代人需要填补的感情空隙越来越多了?

  难道要坐等我们的大脑被现代科技所填满吗?这让我想起以前尼采曾说: "在被战胜的激情的土地上播下优秀的精神著作的种子,是这时候最直接的紧迫任务。...... 如果对它不是这样来看待,那么各种各样的杂草和可怕的东西就会迅速在这片变得空旷的肥沃土地上长出来,很快它就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丰满、更加狂野不羁。“

如何衡量人类的技术进步

  现在技术的飞速发展毋庸置疑,智能手机、vr、人工智能、可回收火箭,层出不穷、眼花缭乱,有时不由感慨人类创造的才能。谈到技术进步,常常会听到汽车、高铁、飞机在速度上的提升,摩尔定律带来的信息革命,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历史发展中人类进步的程度呢?

  书中提出了基于特定历史时间段,人类获取某样东西所花费的平均时间来衡量技术上的发展,因为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真正能够衡量一个东西价值的,是想得到它你所必需花费的时间。

  获得一小时的人工照明:公元前1750年,使用芝麻油的话需工作超过 50 小时; 19 世纪 80 年代,使用蜡烛的话需要工作 6 个多小时,使用煤油灯,需要工作 15 分钟;现在,你只需工作不到半秒钟,不到公元前 1750 年的 35 万分之一,而且更加方便、安全。

  从波士顿旅行到芝加哥:19世纪,乘坐公共马车需要两个星期时间加普通人一个月工资,现在飞机只需要两个小时以及一天的工资就足够了,综合成本只有以前的五千分之一。

  通过相同的工作时间,我们比以前的人获得更多的水资源、卡路里、流明、里程、能源、信息,更不要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了。1000年前的人如果想上网一小时的话,他们要付出多少工作时间,而古时的君王又能支配多少劳力?从富足来讲,古时的君王不如现世的平民,而当下的巨富不如未来的贫民也是可以预期的了。

Pale Blue Dot

  1977 年,Voyager 1 从地球出发,探索茫茫宇宙。1990 年,应天文学家和作家 Carl Sagan 之请,从 60 亿公里外拍摄了这张著名的照片。Carl Sagan 对此有一番精彩绝伦的演说

  如果真的有天外来客的话,会不会嘲笑人类在这小小的地球上,还有那么多恩怨纠葛、战争杀戮。

and all were not worth a passing glance — "SIDDHARTHA"

基因工程

  1953年人类已经知道了生命密码 DNA 的组成,但是现在人类离自由操纵 DNA 还很远。2011 年左右我在环球科学上读到了人工生命合成成功的文章,科学家希望借此编码出能合成类石油化合物的藻类来解决能源问题,可惜此后就很少看到类似的进展。

  直到最近在《富足》里又看到了相关的活动发展,里面介绍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这项赛事。参加者利用 DNA 创造各种功能的生物积木来实现特定功能,并贡献到公开的数据库中。如果把基因工程比成编程的话,幸运的是编程语言只有一种,就是 DNA,但是不幸的是没有语法说明书,只能靠大家去摸索各种 DNA 序列的意义。

  而且随着 2010 年后 CRISPR 技术的发明,这项简单、高效、便宜的技术也将由大型机构垄断的基因编辑技术开始普及到个人手中。已经有人尝试编辑自己的手臂相关部分的基因,使其肌肉变得更为发达,而相关工具的费用低于 $400 的。他们自称为 biohacker ,真像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大型计算机小型化而来的 hacker 文化,我们是不是在黄金时代到来前的黎明呢?

人造肉

  肉作为人类蛋白质主要来源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自然养殖肉类需要耗费大量的水、土地、食物、时间,而且后续的屠杀、处理带来很多污染因素,总体效能低下。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会想到直接养殖肉类细胞,让它们直接无限复制,由此得来的便是人造肉,英文称 clean meat

  谈到无限复制的细胞,我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因为突变失去控制的癌细胞,只是这里变成了科学家人工干预,但是由此而来的心理不适还是存在了一段时间。人造肉的效率毋庸置疑,只是因为技术限制,导致商业化一直受限,在作者所在的 2012 年还只是一种纸上谈兵。但是 6 年后的今天,关于人造肉的最新新闻是《美国牛肉协会要求区分人造肉和真实牛肉,人造肉不能称之为‘肉’》,而美国一些餐厅也已经开始销售人造肉汉堡。

  随着人造肉技术的成熟,以其高效的能源利用率带来的低廉价格,占领市场也是预料之中的事,看来以后在“有机蔬菜”、“有机水果”之外又要多加一个“有机肉”了。

BoP business(Bussines of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作者把此章冠名为《崛起的十亿人》,世界上每天生活费用不足 2 美元的人群达到 40 亿人之巨,以前人们认为在他们当中并没有什么机会存在,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为底层的十亿人服务并实现双赢成了可能。

  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科技浪潮极大的降低了人们获取服务的成本,只需要一部手机加电信网络,就可以加入全球互联网。而有志于此的服务商也只需要将服务构建在互联网的载体上,便对底层的 40 亿人触手可及。

  Grameenphone 便是例证之一,这家创建于 1997 年的公司致力于在孟加拉国开展面向农民的电信小额贷款业务,至 2011 年 2 月用户数达 3000 万,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又陆续投入 16 亿美元建设电信网络,不仅本身取得不菲的盈利,而且降低了全国的贫困率。据 wiki 的数据,截止 2016 年 8 月它的用户数达 5450 万。

  而国内也有瞄准这一市场的公司。另类的非洲之王传音手机:出口8000万部 国内零销量,便是 BoP businnes 的绝好例证。

Adjacent Possible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念,叫“相邻可能”。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犹如置身于一个有很多门的房间,随着人们打开一扇扇门,房间随之扩大,而越来越多的门也得以出现,指数级增长的门和几近无限的房间将带领人类走向无限的可能,而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一梦幻般的历史进程之中。

The adjacent possible is a kind of shadow future, hovering on the edges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things, a map of all the ways in which the present can reinvent itself. As Steven [Weinberg] notes, the adjacent possible “captures both the limits and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change and innovation.” — Eddie Smith (2010)

  随着轮子的发明,手推车、自行车、汽车、溜冰鞋随着成为可能。随着晶体管的发明,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成为可能。

  自然界的所有蛋白质都由 20 种氨基酸组成,而如果 20 种氨基酸组成长度为 100 的蛋白质,有 20^100 可能,相比之下全宇宙的原子数约为 10^80。地球上所有现存的蛋白质只探索了可能存在的蛋白质样本空间的极小一部分就创造了我们现在的一切。令人惊奇生命到底还有多少未知的可能性,不由遥想所有可能性都得以展现的未来又将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色?

Life has explored only an infinitesimal fraction of the possible proteins ... then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for human explorers to roam. — Stuart A. Kauffman, “At Home in the Universe”

  而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只探索了无限可能的一小部分,而未来又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呢?

尾声

  《富足》一书的阅读感想现在就告一段落了,希望人类真能如书中所说走向富足的未来。

  好几年没有动笔写一篇正经的文章了,本来就想谈几个主题,没想到越写越多,加上查资料的一些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20 多天。不过发现写作跟阅读一样,都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以后应该会坚持写作,希望能给自己、也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

Life is such a poor business that the strictest economy must be exercised in its good things. — Arthur Schopenhauer, “THE WISDOM OF LIFE”

  有兴趣追更的可以 star & watch 这个 repo

LKI commented 6 years ago

催稿~

shidenggui commented 6 years ago

@LKI 收尾了。

LKI commented 6 years ago

@shidenggui 精妙!期待看到更多的创作~

realzuojianxiang commented 6 years ago

赞! 期待很多精彩!!!

reyter commented 6 years ago

期待下一篇

yanzaiyun commented 6 years ago

相当精彩,加油!

freedom9527 commented 6 years ago

看看公司书架还有其他好书吗?赶紧更新!

weirdherd commented 6 years ago

“邓巴数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潜意识、强制性的”此句……

shidenggui commented 6 years ago

@freedom9527 翻了不少本。目前看完的有 《师从天才》,下面读书笔记会谈到这本书,讲的是师徒三代人的科研生涯,掀开了迷人、智慧、激情的科学研究领域的一角,让我们得以一窥人性与理性交织而出的宏伟乐章,是我近来读过最好的书之一。还有就是《 Python cookbook 》 的新版了,重看了一遍,又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小 trick,顺便终于把 metaclass 搞懂了。其他零零碎碎翻了下,目前没发现特别好的,现在基本都是看自己的书了。

shidenggui commented 6 years ago

@weirdherd 心理学的很多效应是人人明明知道是假的,可却还是不得不受其影响。比较典型的有《影响力》里提到的“罐头笑声”(即电视里的背景笑声),以及互惠效应。《影响力》整本书可以说就是怎么识别、运用、防范这些心理学现象。类似的还有视觉错觉图,你的理智明明知道事物的本来面貌,可感受到的却是大脑扭曲过的图像。某方面可以说是对人类自由意志的一个讽刺。

shidenggui commented 6 years ago

@LKI @laozuoer @reyter 第二篇“读《软件测试的艺术》” 已经上传了。有兴趣追更的可以 watch 这个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