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vagao / temp-articles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temp - eu #18

Open sivagao opened 6 years ago

sivagao commented 6 years ago

看了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最早看是15年初断断续续,但无疑欧洲史如此重要,在日常生活和外出旅行时不时被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搞迷糊。所以重新梳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非常不错,不同于国内历史书中的基于历史事件和伟人的脉络,它从第一部分欧洲是混合体开始揭开绵延的内核,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对立混合。 其中:希腊的科学文化内核,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福音传播到教廷体系,欧洲大陆东西罗马(原)被不断日耳曼,阿拉伯,维京北欧诺曼人,土耳其等外族侵犯到十字军东征带来社会宗教融汇和科教文化交流,接着是从15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到民族主义兴起,神权人性科学与浪漫交叉螺旋,到现代国家现代欧洲。 当然这本书梳理了脉络,但是后续的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海陆扩展(得益于通往亚洲的陆路被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阻塞)和现代国家崛起可以看央视的大国崛起(梳理大航海时代以来先后崛起)和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 另外第二部分的从战争、现代民主产生发展、语言、皇权与教权、百姓生活各部分切入,真算是苏轼的主题阅读法实践了(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管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引言 历史,带领我们更贴近人生 Part 1 欧洲,是个混合体 第一章 从希腊说起,讲到日耳曼 ——古典时期到中世纪 第二章 神性到理性,科学到浪漫 ——近代欧洲 间奏篇 古典情怀今犹在 Part 2 迈入文明 第三章 争战一千年 第四章 民主意识,这样开始的 第五章 有国王的民主,没国王的极权 第六章 皇帝和教宗到底谁大? 第七章 语言:从两种变几十种 第八章 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结语 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

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从古典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走到近现代社会的出现。

这本书在第一部分讲三大元素的混合这条“整”的主线,第二部分从战争、现代民主产生发展、语言、皇权与教权、百姓生活等多个“分”的支线切入,由整而分最后合于“结语”,讲清了欧洲文明成为“第一”的根本原因。由整而分再和,通过立体而又有层次的视角对同一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这也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文化:理性与感性的纠缠 我们常说欧洲的文化起源于「两希」:希腊和希伯来。希腊以科学理性见长,古罗马则延续了希腊化的世界。源于犹太人的基督教在刚诞生的时候被罗马帝国打击得不行,但自皇帝君士坦丁(公元3世纪)公开支持基督教后,基督教文化就在帝国的疆土上迅速传播开来,以至于当时很多学者援引古希腊的哲学和逻辑来解释基督教教义,教会顺势将被改造后的希腊和罗马的学术成就保存了下来。再往后,日耳曼蛮族灭亡了古罗马帝国,却因为统治乏术而寻求教会的支持和帮助。于是此后一千年,教会成了独立于欧洲诸国的势力,依靠着对《圣经》的解释权,牢牢把控着欧洲的思想。直到文艺复兴(指希腊文化复兴,不在附属于解释神权)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文艺复兴呼吁人们重新感受古典情怀,从神性回归人性;宗教改革则意欲破除教会对宗教的垄断权,创立了「因信称义」的新教。沉寂了一千年的欧洲文明又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勃发时期。

而后的近代欧洲文化走出了两条纠缠不清的道路:一条是以科学革命和法国启蒙运动为源头的理性之路,另一条则是以德意志浪漫主义为源头的非理性之路。而直到今天,理性,科学,情感,热情,自由这些元素依旧混杂在一起,撕扯着西方文明,也塑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

政治:分裂下的制衡 起源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度(城邦)因其明显的缺陷并未得到后世的推崇,而古罗马的共和制则有一点贵族和平民相互制衡的味道,虽然平民大会对元老院并没有压制力量,但其对权力分散和监督的重视,深刻影响了西方政治制度,尤其是美国宪法的制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的首领们并没有统治庞大领土的能力,于是他们将土地封给手下的贵族们,同时在征战中获得他们的支持。这便是欧洲的「封建制」,君主和贵族的之间更像是平等的契约关系,而不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从私有财产权出发,衍生出人权观念,也是西方价值的核心。而这一切正源于君权一开始就很弱小的无奈处境。除此之外,中世纪教皇和国王这两个权力中心也一直在进行争斗。正是在这样的权力制衡之下,欧洲的城镇得以发展,人们可以选举产生自己的议会,而像马丁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者也可以在世俗权力的支持下免于教会的迫害。这些都拉开了近代革命的序幕,也奠定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代议制民主这些核心政治观念。

古典到中世纪

科学内核 所认知的科学始于四百年前的17世纪科学革命,古希腊的两千年后。现代科学一开始就推翻了当时依然是主流和权威的希腊科学的中心教义,但它之所以能推翻希腊科学,遵循的正是这种希腊灵感

希腊城邦 答案应该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 image

罗马帝国: 帝国,北以两大河流“莱茵河”及“多瑙河”为界,不过有时也会超越;西边则是大西洋。英格兰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苏格兰和爱尔兰不是。帝国南边远抵北非沙漠,东边疆界最难确定,因为此处还有一些与它敌对的帝国。 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 image

基督 希腊人和罗马人崇奉多神,但犹太人上帝选民,摩西(带领犹太人从埃及回归)十诫西方道德的核心(《圣经·出埃及记》第二十章) 犹太人的法规极其繁复琐细,除了包含一般的实质律法,例如犯罪、财产、继承、婚姻,就连饮食、清洁、如何治理家务、如何在教堂中献祭上帝也都涵盖在内。 我们应该纳税给罗马吗?耶稣回答,“恺撒的(硬币上的凯撒头像),就应归给恺撒,天主的就应归还天主。” 耶稣基于犹太教,但你应当全心、全灵、全意爱耶和华你的天主,要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它把犹太人的道德教训转化成了宇宙大爱。 罗确凿地指出这是所有人的宗教,自此而后,基督教就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在罗马帝国每个角落开花落地!

日耳曼: 日耳曼蛮族的观点则是:打仗是好玩的事。这些看似天差地远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文明。

三个元素的组合一起: 帝国里的基督徒,“犹太人只不过是个古怪、反复无常但面目容易辨识的古老民族,它据于国土的一方,有自己的神庙和守护神;对比之下,基督徒却在奉行一种新宗教,而且什么人都可能是基督徒,什么地方都可能有基督徒。罗马人认为基督徒是颠覆分子,必须铲除而后快。” 但君士坦丁大帝,让一切合法起来。他们已有完整的层级组织:堂区司铎(神父)、主教、大主教,神职人员不但是全职,还有薪资可拿。主教! 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幸存下来——俨然一个独立政府 从利用到融合 罗马帝国崩灭后,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保存了下来(教徒们认为希腊和罗马的伟大哲学家与道德学家只触及了部分的真理,作为先知引导,所以保存 - 在中世纪等经典被反复誊抄) 罗马帝国后,各拥武装的蛮族首领们纷纷自立为王,建立起小邦小国;王国之间自相残杀,迅速楼起迅速楼塌。没有有效的政府,甚至无法征税 但日耳曼贵族封地,“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 教会虽然跟蛮族成为搭档,蛮族变为骑士。骑士热爱战斗,为了正当理由而战(十字军东征和保护名门淑女) - 个男人要借由一种犹如宗教的仪式才能成为骑士。他把剑放在基督教堂的圣坛上,由国王为他佩戴后,这名骑士才能拿它到外头去行善除恶。 公元1400年后,这个怪异的联盟开始崩裂,历史学者所称的“近代”于焉展开。

从神性到理性,科学到浪漫 15世纪1.文艺复兴,它的改变在于不再使用古代知识来支持基督教会的神学,而是有许多学者,主要是在教会体系之外,向往希腊和罗马在创造这些知识时的世界样貌而意图加以拟造。他们希望像古代艺术家那样从事艺术创作,希望建造出类似他们的建筑,跟他们一样读写拉丁文,所思所想俱与他们相同。他们想回到过去那个非基督教的世界

16 世纪宗教改革 2.“因信称义”,是路德教派的中心教义。只要相信基督,你就能得到救赎。当然,作为信徒,你会乐于去做让上帝高兴的事,一如教会所说,要行善积德,去做一些耶稣说我们该做的工。可是,行善积德本身并不能帮助你得救。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宗教.《圣经》是唯一的权威。他把圣经翻译德语,人人都可以阅读 宗教改革所带来的信息是: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宗教。因为德意志王侯在教廷很被动和剥削,所以他们支持马丁路德(得益于印刷术使得批评广泛传播) 日耳曼民族有一半的土地都设有新教教会,路德派教义也从现在的德国北传到了瑞典、丹麦和挪威。英国则是创立了自有的新教品牌,称为英国国教。 在互相残杀、谁也没胜过谁的百余年后,两方终于达成长期的休兵协议,包容的观念也逐渐成形。

牛顿和达尔文 17世纪日心说(《圣经》说,是上帝创造了地球,接着在地球上空装置了太阳、星星和月亮,但教会最后也不得不低头),进化论(人类跟猿猴来自同一个祖先。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什么特别的生物,我们只是借由一种偶然机制从动物王国衍生而来) 西方普遍面对的困境:我们很聪明,可是我们不断在发现自己的无足轻重 18世纪理性启蒙运动,发挥理性,将它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最大成就是整理出 百科全书 但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却带来流血独裁 浪漫主义运动 - 德意志(让我们甩掉所有的规范,让我们活得简单、直接、自在)也催生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它主张拥有相同文化和语言的民族必须生活在一起、成立自己的政府)

以上种种都各以不同方式削减了教会的权威。

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是欧洲的宿命。其他的文明只有单一传统,不是这种具有三重元素的大拼盘,欧洲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欧洲的血统来自一种非常混杂的渊源,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家”的地方。

第二篇 - 迈向文明

争战一千年 image

公元476年。不过,这一年灭亡的只有西罗马帝国;说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又继续存在了一千年(后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奥斯顿)。君士坦丁堡原是希腊的一个城市,本名为拜占庭 image

日耳曼人入侵没多久就转而皈依为基督徒,否定了他们原有的神明或在入侵前曾经改奉的阿里乌教派 有一个由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维系了长久的时间,那就是法兰克王国。你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它的版图不断扩张,除了今天的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部分区域也都被纳入它的国境

本地原来的英格兰凯尔特人依然完好无伤,并没有被在此居留达三百年的罗马人灭绝。他们说的凯尔特语(Celtic)留存了下来。之后,盎格鲁(Angles)、萨克森(Saxons)和朱特(Jutes)这几支日耳曼民族于5世纪和6世纪跨过海峡入侵英格兰。这一回比较像全面的征服;英国人惨遭倾轧,只有苏格兰、威尔士和英格兰西南。整个英格兰变成了日耳曼社会。

第二次的大侵略来自穆斯林,时为7世纪到8世纪,距离日耳曼蛮族入侵仅仅两百年。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原为阿拉伯商人,得到神的天启后创立该教。他这支借由神助发展出来的宗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有紧密联系;穆斯林也承认耶稣和耶稣之前的先知们确实是先知,但深信穆罕默德是世上最后一位先知,能指引大家走向唯一真神安拉的怀抱。伊斯兰教比起基督教来说简单许多。他们没有希腊人那种奇思妙想,认为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三者各有所司但地位相等,各有分别却又形同一体。在伊斯兰教看来,唯一的神就是安拉而已。穆斯林对基督徒和犹太人相当宽容,基督徒却总认为穆斯林欺世盗名,是真正信仰的毁灭者。 阿拉伯人马不停蹄,征服了其他部落也建立了国邦,先是在波斯帝国地区,后来是东罗马帝国的中东及北非区域。他们沿着北非继续西进,不但让日耳曼蛮族侵略者所建的王国陷落,之后更越海进入西班牙。 image

不识字的阿拉伯蛮族南征北讨,一路上向他们征服的民族学习,包括拥有高度文明的波斯人,和拜占庭帝国的希腊人。

第一,在西欧,日耳曼民族、古罗马和基督教因此熔于一炉。第二,整个英格兰被日耳曼蛮族占领,之后又回归基督教信仰。第三,在伊斯兰世界(中东、北非和西班牙),基督教完全隐没,但希腊学术被保存下来,且被传播到欧洲。

维京人诺曼人北欧人是最后一批征服者。在9、10世纪(船吃水很浅,修道院在内陆河边或海岸附近,如今盗匪由海路来袭,这些修道院轻易就成了他们的囊中物) 维京人之所以能不断进袭却没有遭受抵抗,是因为政府力薄势弱。它们没有正常的征税体制,即使有能力整合成军,侵略者也不是从陆路来袭。西欧的小王国没有一个设有海军 image

诺曼 norman (诺曼人(Norman)指定居在法国北部(或法兰克王国)的维京人及其后裔)征服: 在11世纪肇始之际,也就是诺曼人在现在的法国北部定居大约100年之后,他们开始作为欧洲的军事列强迅速崛起。在意大利诺曼骑兵和教皇(北方意大利),拜占庭(南方意大利)大战。 1066年,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逝世,由于膝下无子,引发王位继承问题。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与哈罗德皆声称有王位继承权。 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

PS: 1. 《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内容简介 公元793年,古斯堪的纳维亚的勇士袭击了英格兰的林迪斯法恩小岛,将其夷为一片废墟。从此之后,一批又一批“海狼”从北方的神秘海域接踵而至,肆无忌惮地到处抢劫、杀戮,炫耀他们的英勇、诡计和抢来的财富;而欧陆居民所看重的土地、爵位和基督教信仰,他们一概视如粪土。这就是维京人,8世纪末突然降临在欧洲人头顶的噩梦。 那之后的两个世纪,维京人在他们的主神奥丁和雷神托尔的庇佑下所向披靡,不列颠、法国、德国、西班牙,甚至北非的阿拉伯城市,都遭到了维京龙船和利斧的扫荡。接着,他们又沿着大陆内部那些人迹罕至的河流一路向东,占领了基辅,攻打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维京人的故事并非只有暴力。他们是中世纪欧洲最志在四方的民族,诞生了传奇的探险家、商人、殖民者和雇佣兵。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冰岛、格陵兰和西伯利亚的雪原上,巴格达的集市上,以及拜占庭帝国对阵波斯的战场上。维京人的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性格鲜明的英雄,比如发现了美洲新世界的幸运的莱夫、征服了法国的朗纳尔•洛德布罗克、统治约克的“血斧王”埃里克,以及诡计多端的“无情者”哈拉尔——英雄们的事迹被写入北欧的“萨迦”史诗,世代传颂。《维京传奇》把这些史诗故事串联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充满了传奇战士、诗人和旅者的北欧世界。

  1. 《诺曼风云:从蛮族到王族的三个世纪》内容简介 诺曼人本是北欧来的“蛮族”,他们从10世纪开始登上欧洲的历史舞台,出场的方式不同于匈人或阿拉伯人那种强大的军事征服。诺曼人很快加入了欧洲的权力游戏,以他们天赋的智慧和精打细算的武力,纵横捭阖于中世纪的封建王侯之间。在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从一帮“野蛮人”转身成为称霸四方的王公贵族。仅凭手中的剑问鼎无上的荣耀——要问最杰出的中世纪骑士是什么样子,诺曼人就堪称典范。 这本书用历史演义般的精彩语言,讲述了诺曼人这段传奇般的崛起历程。在诺曼人的时代,没有谁的威严不可撼动:诺曼骑士征服了整个英格兰王国,夺走拜占庭帝国统治了4个世纪的意大利,把一位罗马教皇虏作自己的战俘,击退不可一世的德意志皇帝,并且统领十字军在东方势如破竹。到了12世纪,欧洲和地中海一些最富庶的土地纷纷落入诺曼人的掌握之中。 《诺曼风云》一书中,我们仿佛亲身穿上骑士的铠甲,追随诺曼人数位传奇领袖——尤其是三位伟大的诺曼公爵:征服者威廉、西西里的罗杰二世、安条克的博希蒙德——为诺曼骑士们赢得的每一分土地和声望而欢欣鼓舞。跌宕起伏的战局,环环相扣的权力争夺,都将真切地在我们眼前发生。

诺曼征服(诺曼底公爵,再次征服英国 - 法语,之后融合各方语言,最后变成了英语)

法兰克王国

十字军东征 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他们认为是异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前后共计有九次(有时也将第九次合并为第八次东征的一部分)- 一开始是为了收复西班牙,继而以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目标。 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统治的西亚地区作占领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将矛头指向了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天主教相信为了首付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城耶路撒冷(现在以色列) “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欲”。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

从第一世纪开始,创始于罗马帝国境内犹太省(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迅速传遍罗马帝国。 4世纪时的基督教已是罗马帝国的最大宗教,313年米兰敕令使之合法化,并在380年时狄奥多西大帝任内成为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都处于罗马帝国及其分裂后的拜占庭帝国境内,基督徒在圣地占据压倒性优势。 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伊斯兰教穆斯林以武力胁迫非穆斯林入教和发动以宗教为旗号的战争,在此原则下,先知穆罕默德的后继者——四大哈里发时期的穆斯林们实行了最大化武力,迅速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扩张,中东的历史格局从此发生巨变。

而此时拜占庭帝国和波斯的萨珊帝国因彼此的连年战争而筋疲力竭,人民厌战,新兴的穆斯林从中运动得利,以强迫和恐吓威逼利诱同化人民。穆斯林在636年的约旦击败拜占庭军队,并于638年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穆斯林称为古都斯。 在7世纪的剩余时间里,阿拉伯人不可阻挡地向北方和西方驱进。阿拉伯军队于711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并击败了西哥特人;次年扩张至伊比利亚半岛中部(今西班牙);到8世纪30年代,在欧洲西面,以北非柏柏尔人为主的穆斯林征服者挺进到法兰克王国的心脏地带,但在732年的图尔战役中被查理·马特挫败,其在西欧的扩张步伐遂被遏止,基督徒从此生活在穆斯林的统治下。 基督徒和教会和大地主丧失了他们的土地,而这些土地被收归于伊斯兰国家国库、寺院以及他们的高层官员所有;当地民众受到统治者的严重压迫;阿拉伯人的政府所收的土地税和人头税,比过去拜占庭帝国所征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在君士坦丁堡,因为基督徒可以建造教堂并依照他们自己的法律过活。 10世纪,拜占庭收复了周边一些失地,但未收复耶路撒冷

东征前:主条目:伊比利亚人(西班牙-西哥特王国)收复失地运动和诺曼人(意大利) 第一次(唯一胜利的),0万人。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大肆抢劫。十字军这种强盗行径,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十字军远征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由于本着收复被阿拉伯邪恶入侵的土地结果各种原因造成了失败,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 重骑兵对抗轻骑兵

十字军东征实际上打开了对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征还使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都是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内传到西欧的。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

们对欧洲文明却有着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限于它为欧洲基督教各王国的内战找到了一个出口。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大陆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使欧洲人认识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老兵们看到了他们的乡村里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他们带回来的故事点燃了欧洲创造的火花。

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伴随着暴力的互动。从某种方面来说,十字军东征在传播知识层面的积极作用超过了它的负面影响。

从15世纪开始跨海朝美洲和亚洲发展的扩张,则是几个新兴民族国家间的竞赛——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英国、法国和荷兰。这些国家的首要目标是取得亚洲的香料与财富。 哥伦布(西班牙的)美洲(中美南美的金山银矿) 葡萄牙人最先到亚洲,但被竞夺印度统治权的英法两国和争夺东印度群岛(现在的印尼)的荷兰后来居上,给扫到了一边

5世纪时,日耳曼蛮族的进攻集中在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因此得以幸存,且经济、政治上或许更为富强,但它的江山也开始一步步丢失。7世纪到8世纪,一大块疆土被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侵略者夺走,9世纪,土耳其人借道亚洲大草原接踵而至。他们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取了现在称为土耳其的地方,并于南进和西征途中纷纷改信伊斯兰教,整个中东都落入他们的手中。他们并且翻山越海来到欧洲,君士坦丁堡周遭的领土相继失陷,四面楚歌。1453年,土耳其人终于攻占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画上休止符

6世纪时由查士丁尼大帝所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意为“上帝的智慧”),被改建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如今成为宗教博物馆。

3.《拜占庭帝国:拯救西方文明的东罗马千年史》内容简介 公元5世纪,在数十年外族入侵的腥风血雨中,罗马帝国西面的一半崩解了。但是这个时候,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它将罗马帝国的文明与荣耀又守卫了一千年,亲眼见证了罗马帝国的落日,并亲手带来现代世界的黎明。 在它的漫长历史中,拜占庭帝国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它经历过君士坦丁、狄奥多西、巴西尔二世、科穆宁等明君的辉煌时代,也时常陷入军阀割据、外族入侵的黑暗时代。它矗立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千年来这里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东西文明大碰撞:匈人入侵,西罗马帝国崩溃,阿拉伯帝国崛起并建立伊斯兰世界,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十字军数次东征,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土耳其帝国兴起……拜占庭迎战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者,主宰着一片以君士坦丁堡为核心的广袤的东正教世界,其鼎盛时代的影响范围覆盖了如今的土耳其、巴尔干半岛、乌克兰、俄罗斯西南部、南意大利和非洲地中海沿岸。 但是,拜占庭最终失掉了这个世界。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陷,伟大的拜占庭帝国灭亡了。它留给后世的遗产是永恒的。从启发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珍贵典籍,到被俄罗斯完整继承下来的东正教和西里尔字母系统,再到千古名城伊斯坦布尔,拜占庭的遗产已经深深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没有拜占庭帝国,我们的世界一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如果没有拜占庭帝国,匈人、阿拉伯或者蒙古大军会几次横扫欧洲,穆斯林的宣礼将在英国牛津的尖塔上回响。

语言,从两种变几十种

拉丁语:多变不敌简单 拉丁文适合当座右铭的原因之一——如此言简意赅。你不会在关键词之间发现拉拉杂杂的赘词 久而久之,拉丁文就从一种词尾变化多端的语言,演变成一种频繁使用介词(in,at,of)而关键词的词形维持不变的语言。这就是罗曼语系的名词词尾没有变化,而词的排列顺序攸关紧要的原因。

5世纪,日耳曼蛮族入侵当今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然而日耳曼语系没跟着入侵,这些人说的语言却是从拉丁语演变而来(罗曼语系的徒子徒孙)

在西欧,日耳曼语系通行于北方,罗曼语系通行于南方。有两个国家则兼容并蓄:比利时瑞士等 之所以称为“印”欧语系,是因为印度的梵文和伊朗语也是从它衍生而来。

image

新的语言分界何以是今天这等模样,犹是一团迷雾(自然河流山脉等屏障是一) 复杂的拉丁文在学术和文学专用,慢慢的一种以地方语言创作的文学,也就是以全民母语而非拉丁文书写的文学日渐勃兴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