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d smallyunet closed 2 years ago
图灵:learning machine ...
冯诺依曼:computing machine ...
大人们经常给小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小孩子在长大后,会发现工程师并不厉害,科学家并不伟大,老师的行为并不是无私的,医生的工作也不是神圣的。小孩子不断长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失望的过程。
如果从小就让小孩子看到现实,他们不断长大的过程,将变成不断发现美好的过程。“本以为警察是为了谋生才疲于奔波,没想到偶尔也会散发正义的光辉,世界多么美好!”
以前没太明白,为什么总是有的人任劳任怨,没有鲜明的观点,更不会做极端的事情。
后来意识到,它们工资高……
它们并不在意真正的正确和错误。
这个无聊的世界……
如果有一天我变了,要记得我曾经是少年。
我目前还没有过报销加班费之类,因为感觉太“麻烦”了。
刚才看到 2010 年罗永浩在海淀剧院的演讲视频,谈到他们作为一个小机构的员工待遇时,说很多公司确实是有加班费,但是申请流程繁琐,需要找三四个领导盖五六个戳,把合法获得自己的劳动报酬变成一件耻辱性的事情,他有个朋友申请过一次后就说再也不会申请了。他们机构是不会那样的。
原来不只有我一个人那么想。
因故,前几天开始看几本关于所谓“人情世故”的书。以前没有了解过,也不是很感兴趣,虽然意识里稍微有点不喜欢的情绪存在,但是并没有理由吐槽什么。现在就这两三本书的内容来看,可以确实的说:这 TM 都什么玩意儿……
“课程质量高” 不等于 “课程内容高深”
光是明确这一概念上的区别,就能得到很多有意思的结论。
一个比喻:
在大家都没有手机的时候,有的人手里有 1000 块钱,买了个小米的低端机,有的人存了 3000 块钱,买了个小米的旗舰机。然后这些人就嘲笑我说,为什么你还没有手机,看我们都有,你好可怜,快点买一个吧,再不买就买不到了。
我只是在攒钱买高配苹果而已。
V 语言是在语法上更优雅的 Go 语言。
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是学会隐藏动物的本能和原始的冲动。
只有悲伤到极致的人,才能写出让人看一眼就感受到幸福的句子。
终于找到了遥远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一个短篇小说,叫《山药粥》,作者是芥川龙之介。曾经多次尝试寻找,但总误以为小说的作者是汪曾祺。《山药粥》故事贴切,用词地道,原作者竟然不是本国人。
似乎是远在中学时代无意间在课本上看到的一篇小说,没想到多年来念念不忘。时间越是久远,越体会到小说深刻的立意,尤其是每当产生某种共鸣的情绪时。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小丑竟是我自己”。
Haxe 那样的编程语言,只能是玩具了吧。
刚看到竟然有人 50 元卖 clubhouse 邀请码。
clubhouse 这样的开房间多人语音聊天的功能,国内很多 APP 像陌陌、探探之类几年前就有了吧,而且还带各种游戏和互动形式。clubhouse 大概是因为目前的邀请制,人员质量稍高一点,才有了一点热度。
不过现在国内已经用不了了,就是这两天的事,+86 开头的手机号码收不到短信验证码了。今天在一个 Telegram 群里看到有人说,退出登录后再登录进去,就可以多出几个邀请码。我想试一下,结果退出登录以后就再也没办法登录进去了,因为收不到短信验证码。当然是国内的动作了,Google Voice 号码一切正常。
话说 clubhouse 到底有什么好玩的,说话的人基本是依次发言,效率本身就很低,还说不出什么有用的。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帮人好闲啊。
就在刚才,看到路边一个睡在长凳上的人,旁边放着行李箱和小自行车。
就是现在,此时此刻,我在路上散步,寒风刺骨,手不敢拿出口袋,帽子不敢摘下来,冻耳朵。
马路上车来车往,旁边就是快捷酒店。
在一个视频短片里看到一句话,出自贾平凹的《废都》: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句话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zig 的“复杂”程度可能是冲着 Rust 去的...
现在,我在路上散步,又看到一个睡在路边长凳上的人,穿的旧一点,没有行李。白天好像也没看到这样的人,或者没注意。今天倒是不冷。
passerine 是一个新的、似乎同样没什么明显特点的编程语言。
郭德纲不止一次在节目里谈到和某人的师徒关系的时候说,“比方说我有五十个徒弟,里面走了 俩,那么我的问题就不大。”
如果走的是能力最强的两个,可能就有问题了。
“创造万物的神,请宽恕我们的魂”
之前看到个段子,内容大概是一个人买了昂贵的 VR 设备,在网络上下载了 8K 清晰度的 VR 视频,视觉体验本身非常好,但是当他看到,视频里面容精致的女孩对着他点头微笑在他身边走来走去,他意识到他永远也无法真正得到那样的女孩。他说,VR 视频会毁了一个人。
类似的,在某个群里有人谈到某些问题时说,千万不要因为寂寞找外围,他朋友的亲身经历,那样只会更加空虚和迷茫。
这样的情绪应该类似于说出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时候的落寞感。只不过有的人会落寞,有的人则宴会一场接着一场,这场宴会结束奔赴下一场就是了。
有感而发。
房间里的花几个月没浇水,叶子已经变黑变枯了。后来时不时浇点水,今天发现从中间长出了新的绿色的叶子。
(1)
在一次讨论中,我提出过一个问题,“ xxx 是 yyy 吗?” 其实我只是提出问题,并不期望有人给出多么正确的答案。因为虽然表面上是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是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的问题。我认为短时间内是不会有明确答案的。
没想到后来有一个人信誓旦旦的对我说,xxx 就是 yyy,因为他看了 xxx 官网,官网上就是那么分类的(且不说官网上其实没有明确分类)。
(2)
想到以前脉脉的职言区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一个在外包公司(某通)工作了五六年的人,说自己工作这几年什么都接触过,精通各个领域,欢迎大家来提问,挑战全网,红极一时,人称 “外包哥” 。根据后续的对答内容,可以看出外包哥确实是有很丰富的多领域工作经验。
我想起某个厉害的人关于《Java 有值类型吗》的文章,就在脉脉上的帖子留言问题,“Java 有值类型吗?”
得到的回答是,“Java 培训班的第一节课就讲到这个了”。潜台词是,Java 的文档怎么说,就是什么。
(3)
也许像这些有丰富实操经验但思维高度受限的人,会以别人、别的企业、别的组织机构的言论和结论为绝对的准则。
D 语言也是很好的编程语言啊,可是没有生态。
(1)
演讲者:“ 我要表达一个观点,1+1=3。因为……所以……证明过程是……第 1 步……第 2 步……”
主持人:“ 观众有问题要问的吗?”
观众:“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对于第 x 步证明,我的理解是……”
(2)
演讲者:“ 不管你们知不知道,我都要告诉你们这个,我要教育你们,1+1=2,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1+1=2,别人都是这么说的,我就是要告诉你们。”
主持人:“ 观众有问题要问的吗?”
观众:“ ?”
Crystal 发布了 1.0.0 版本。
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都需要边界来确认代码块的范围,一种是从 C 语言开始就用的大括号 {}
,一种是 Pyhton 那样严格控制缩进用的空格 `,还有一种就是像 Crystal 或者 Ruby 这样用
end` 作为边界(Visual Basic 也是)。
Cystal 不仅支持静态编译,在语法上还可以直接和作为脚本语言的 Ruby 相对比,非常简洁,但是太过简洁的语法又少了一点连贯性,比如表达 向 channel 发送变量的值
,会用 channel.send lines.size
这样的语句,感觉就是孤零零的两个变量并排放在那儿,虽然比 Go 语言的 <-
可以少打一个符号,但并没有 Go 语言的写法看起来直观。
如果一个人认识了 1000 个异性,然后从这 1000 个人里面出来 1 个志趣相投的、合适的、不会互相嫌弃的人度过余生,这个比例不低吧,1000 : 1,要放弃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在接下来至少 30 年一起生活。
假如一周可以 “ 认识 ” 5 个人,这个数量不少了,那么一个月就是 20 个人。想认识 1000 个人需要多长时间? 50 个月,也就是 4 年多。
而且除非职业特殊,不然怎么保证每周认识新人的这种高频率……
知道你为什么单身了吗? :P
附 :可以试着分别用 深度搜索优先 和 广度搜索优先 的思想分析这件事情。
分享两个比较喜欢的异曲同工的句子:
(1)
8 岁的小外甥跟我说,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
我问他,“你知道什么是喜欢吗?”
他说:“我不喜欢胖的,但她胖就没事。”
(2)
有时候,喜欢就是喜欢,与理性无关。
—— 选自散文集《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
Git 误操作,导致多出至少 1/3 的 commit 次数。 ...(。•ˇ‸ˇ•。) ...
你在玩游戏,制造游戏的人在玩你。
平时听惯了抖音热歌,偶然听到周杰伦的歌,感觉耳朵受到了洗礼。
不加糖的白咖啡最好喝。
《聪明人和儍子和奴才》 ——鲁迅
区块链玩家:
区块链 = cryptocurrency + 交易所 + 杠杆 + 钱包 + ……
区块链从业者:
区块链 = 智能合约 + 共识 + 数据库 + ……
时间过得太快了,什么事都没干就过去了。
时间过得太慢了,这点时间什么都干不了。
机器人必须做出足够正确的决定,这是连人类都无法做到的事情。(爱死机 S2E1
给剧本打标签、分类其实是非常错误、愚昧的做法,尤其会让习惯于 “循规蹈矩” 的玩家有先入为主的映象,认为什么什么标签的本就应该怎么怎么玩。
感觉自己有点像段子里的模样,拿着打工人的工资,净想些 “忧国忧民” 的事情。
每当看到工作多年的人还在讨论 “编程语言的用法” 之类,我羡慕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关注这种 “低级” 的问题。
他们运气并不算差,不需要额外的技能也可以安身立命,混到不错的位置上。
我羡慕他们。如果世界如此简单,我可以安心地躺平。
可是,就像黑客帝国里面对红蓝药丸的选择,有些东西一旦知道,就再也回不去了。
发现一个特别好看的电视剧: Girl From Nowhere
注意到至少前 4 集的故事背景都是校园。也许从侧面反映出,只有在学校那样的地方,在学校那样的阶段,才更可能发生那种 “魔幻” 的事情。
尘埃落定,我应该计划开始做接下来的事情。
之前吐槽剧本不应该区分类型,不应该做明显的划分,因为一个剧本不应该只有一种玩法。
但是当抱着某种类型的预期,玩到了没有体现出的效果,又觉得留有遗憾。
其实问题不仅仅在于剧本的类型。
微信朋友圈里面的各种给孩子投票,看着孩子无精打采的表情搭配被打扮的西装革履的样子,像不像主人养了一只宠物,给宠物穿上漂亮的衣服然后给宠物选美?
孩子并不会明白拉人投票然后换来一个网络上的荣誉意味着什么。
想起 “三句话不离本行” 的典故,反映出理解这个世界的角度很多,并且使用各种不同的思路都能解决相同的问题,就像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一样,可以 “种种方式看世界”。
如果想要变好,一种方式是知道并且只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然后照做就行了,比如有一个掌握绝对真理的大师告诉你遇到什么事情该怎么解决。你不需要知道什么是不好的,因为你就是最好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能遇到足够厉害的精神和人生导师。
这个时候,就需要先知道,什么是不好的,然后避开不好的东西,成为好的,“知耻而后勇”。那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怎么判断什么是不好的?能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的就是不好的。如果好的东西还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那可能就是还不够好。
也就是说,知道什么是不好的,至少比无知稍好一点,“知耻近乎勇”。当我们说什么人不好,什么行为不好,什么东西不好,其实包含了很积极向上的含义不是吗?
“学以致用” 的含义是,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就是说:
那么有一个极端的问题,如果一些知识永远都不会用到,你还会去学吗?(但是怎么判断知识会不会用到?(又怎么定义“知识”?))
假设可以确定不会用到,正常人都不会去学。正是因为不确定,才各种东西都学,大海捞针一样地用。现实似乎就是这样,这其实是一种悲哀不是吗?
要注意身体,保护眼睛,享受生活,好吃懒做,贪财好色,混吃等死。
现在这个时间点,外面天气正舒服,最适合出门遛弯了。可惜不像去年有那样的时间了。
前段时间听到一首歌《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喜欢民谣里的那种虽然音乐很粗糙但是情绪都在里面的感觉。歌词甚至经不起推敲,但你就是能明白他在表达什么。
想到一个类似的标题《有实力的人不担心》,立意是清晰的,不过具体的内容需要足够的事例填充。期待全文完成的一天。
我的担心不算多余,前几天第一时间预约了图书馆。面对林立的书架和千万册图书,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从中选择一本来看。不可能看完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内有成绩,什么分类下的什么书?还是那个问题,如果你的知识永远无法投入实用,你还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掌握那些知识吗?增长见识扩充头脑?人类本就是渺小和无知的。
其实对于 “学以致用” 还是 “学以致知” 的问题,古希腊的哲学家早就有过思考。苏格拉底三位是 “学以致知” 的代表,追求形而上的真理。但是古希腊后期,某哲学家提倡 “学以致用”,认为哲学如果不能去除人类灵魂中的痛苦,就像医学不能治疗人类身体的疾病一样,毫无用处。
Happy New Year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