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maker / steam-maker-forum

國際STEAM Maker Forum(STEAM) 創客論壇
MIT License
17 stars 8 forks source link

關於課程「整合」/「融合」的探討 #77

Open ghost opened 8 years ago

ghost commented 8 years ago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也好,「盲人摸象」也好,請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角度,和建議。

wangaisheng commented 8 years ago

我在学校经历的过程是,先是计算机辅助管理,基于数据库管理成绩图书等,现在学校图书馆都因为我DOS下的数据库系统好用没有升级换代。

然后,1995年开始涉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接着多媒体教学cam。

以1999年中央电教馆在我学校进行全国课题会为契机进行整合实验,利用技术整合学科,关键是教学模式的研究,技术不是重点,比如我们设计的语文课<爱莲说>建构了各种荷的经典,进行对比阅读。生物,进行环节留白,形成知识应用环节。

回顾,新事物推进的意义何在?

第一,促进了教育装备。 第二,培养了师资。 第三,树立了形象。 第四,给很多老师带来了证书,利于评职称。 第五,给领导或名师带来了升职. 第六,给学生学习提高了效率,学生说特别是不用替老师抄答案了,呵呵,所以我放在后面。

当然,整合也好,融合也罢,关键是习惯和坚持,改变学习思维,的确是一种增长点。比如我夫人教英语,坚持两年了,学生回家在一起作业网预习单词句子,跟读,第二天重精讲讨论,坚持下来,落后学生转变很快,班级整体提高。

我总结,技术不要复杂,不要盖过教育内容,选择适合的技术及其资源,最后是坚持去做。

技术整合最怕只是为了作秀,造假伤害学生心灵,起到反作用。

另外,我们看到的很多显性的事例特别丰富因为作假,也因为部分功利主义炫耀和宣扬,给大家很反面的感受。

真正不露声色的整合意义更大些。

ghost commented 8 years ago

孩子的自然學習(沒有老師教的學習)都是「自然整合的」。

打個比方。昨天帶幾個十歲小孩吃飯。往停車計費錶里投錢時裡面還有43分鐘。我投了十美分,變成了55分鐘。一個小男生不知道為什麼就對「十美分能停幾分鐘」這個問題很好奇,並且較真起來了。

我為了趕進餐館,隨口說說:你做個減法就知道了。

那個男孩說,計費錶上寫的是二十五美分半小時。我怎麼算呢?

然後我告訴他先做30/25,他心算出來1.2,然後乘十,就是12分鐘了。

這是標準數學課算法。

等我們坐下來點菜,小男孩還是想知道為什麼是12分鐘。

然後我給他另外一個算法:25美分30分鐘,五美分是幾分鐘? 六分鐘。10美分就是兩個五美分,那就是12分鐘了。

小孩子「恍然大悟」,說:那麼一個nickel就是六分鐘了?

(美元硬幣的單位是penny 1,nickel 5, dime 10, quarter 25,所以才有前面二十五美分半小時的定價)

然後我們的飯桌討論就到了分數和計量單位的關係。

這就是一個「整合」的例子。

ghost commented 8 years ago

我上面的故事想要表達的意思是:

  1. 對孩子來說,像「十美分能停幾分鐘」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整合」的。他根本沒有當成一個「數學題」。
  2. 我作為「老師」其實是一個「去整合」的過程,把他的問題變成了「減法」,「小數」,「分數」,「計量單位」等比較抽象的概念。
  3. 孩子會吸收這些「抽象概念」再用到其他的「整合問題」上。

這對「學生」和「老師」都是一個互相學習過程。大家學習的目的不一樣。學生的目的是「舉一反三」,老師的目的是更好瞭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