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maker / steam-maker-forum

國際STEAM Maker Forum(STEAM) 創客論壇
MIT License
17 stars 8 forks source link

如何面对学术进化 #8

Open wangaisheng opened 8 years ago

wangaisheng commented 8 years ago

我把在一个学术圈的发言总结在这里,与大家讨论如何面对学术进化。 1.项目学习 关于项目学习,对学生来说,要放小一点,不要追求太高大上。从实验来看,做的效果不错,我也做过很多次,有案例。 项目学习与STEM不是一个概念。 还是那句话,要指望一个东东抱打天下,彻底革命是不可能的。 研究性学习也有相通之处,但是也要真研究。

2.个人进步 我在十几年前写过一个文章《给计算机教师支什么招》说的是老师自己的定位问题,要拯救课程首先要发展教师,不论你做什么,要做出一些成绩来,并且尽量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 比如说,写教材吧,你可以反对,但你写出自己的思路来啊,我就是这样做,所以从只写一个二进制做了到主编。 要做!一定要做!不做,永远是在踏步。 我已经用自己的时光证明了:做课件也好,做课题也好,写论文也好,做教材也吧,上课也好,要去做,做出自己的特色。尽量不要跟风,至少在跟风中有自我。多少年过去了,如果只是在怀疑,那也没特别大的用途,怀疑是为了建设。我的学生说不想做ICT了,想教物理,我说好,做到极致,物理现在是英才班的班主任,在应试教育上得过很多政府奖。我另一个小同事,人老实80后,做事刻苦,现在也是电教中心主任了,他说起来就是认为我当年逼迫他做工作受益大。

3.多元化的时代性 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去做,除非不想在这个方面混,有其他的爱好方向也非常好。但是,生命的状态在于运动。在目前的民主生态下,我们要促进民众的智慧,更有自我。简单地“暴动”或“霸权”,现在已经没有出入了。就像当年日本,它没有认识到已经进入后殖民时代了,盲目跟随了法西斯,只是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又是“客观上”引起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日本的理论界想起来很后悔,如果更多精力去做经济建设的话,走另外一条路可能日本已经是巨龙了。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再想什么也已经是晚了。 同样,想创客教育、STEM、项目学习、翻转课堂,像以前的目标学习、建构主义那样再有辉煌,对不起,已经晚了,因为在后课标时代,已经没有人再会以课标独尊,多元化、个性化的局面已经打开,谁也别想独霸教育了。 这就是翻转课堂等一切新名词的宿命论。

4.教育职业化 就像,再想回到“尊师重教”的单纯时代已经不可能了,希望老师自己安好,因为只是职业而已。那些打老师之类的事件,教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也只是最后的哀鸣。教师就是一种职业,有职业风险,也有职业优势,认清自己,理性投资,哈~

以 上都是个人观点,供讨论。

ghost commented 8 years ago

很有見解。

教書育人和愚人一字之差。無論是什麼樣的環境和工具,人都是核心。

在信息大爆炸,什麼東西都可以自學的時代,還要教師做什麼?

image

xdq73 commented 8 years ago

【同样,想创客教育、STEM、项目学习、翻转课堂,像以前的目标学习、建构主义那样再有辉煌,对不起,已经晚了。】真正的学术进化不是这样后浪拍前浪的,而是继承与发展,继承占主导,发展往往都是某个点的小突破。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式,哪里是学术研究的套路,整个唱大戏凑热闹而已。

不认可教育教学领域上也存在多元化。如果教育教学是一种规律,是一种科学,不可能多元化并存的,必定存在最致命的一种武器或者武功。

多元化的世界,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如果把学术问题、科学问题也多元化了,那就有问题了。如果治病也多元化,想想挺可怕。一种病,必定存在一种最佳疗法,找不到另说,但如果说,可以多元化并存,不能理解。

教无定法是没有科学教育观念下的陈旧看法,科学教学论恰恰要否定的就是教无定法。人的认知是客观规律的话,教就是要适合认知规律,怎么可能无定法?无定法,恰恰说明不懂认知规律。要证明教无定法成立,就要推翻认知规律的客观性,证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认知规律,不用每个人,或者每一类人都有一类独特的认知规律。不幸的是,目前的认知研究、脑成像研究,都认为认知的规律是客观一致的。连大脑功能的部位都是一样的。建立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的教育,却要搞教无定法,很分裂。

ghost commented 8 years ago

@xdq73

同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科學發展的核心。另外也要把學派和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分開。由於其主觀性,人文科學比自然科學更容易受到潮流的影響。

和其它進化論一樣,學術進化也是一個適者生存的原則。但是區別在於在這樣的虛擬世界,人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大。所以不求甚解,不看具體實際情況,人云亦云,跟風現象很容易流行。直到真正的大環境改變到不能適應之後,下一輩創新者就會自然把接力棒奪走,超過去。

ghost commented 8 years ago

在我的關於STEM的理解中,提到了Alan Kay的視角和智商的關係,還有一些歷史文獻,建議大家看看。拋開熱點名詞,仔細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思考一下理論和學派的關係。自稱學派比看懂文獻要容易多了。

wangaisheng commented 8 years ago

做!实践,这是我个人提倡的。尤其是一线,只是理论推理,十年,二十年,时光荏苒没有实践,所谓专家可以这样,我们不行,都不做事都在谈话中,生产力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