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wnba / affweb

51 stars 7 forks source link

让AI写出「没有AI味」的文章:「意识流」创作法 #607

Open szwnba opened 3 months ago

szwnba commented 3 months ago

意识流是什么?问了一下AI: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一种文学创作技巧,它试图模拟人物内心思维过程的流动,包括感觉、印象、思绪、回忆和半意识的想法等,以非线性、往往缺乏传统叙事结构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写作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尤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关联。

在意识流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不遵循时间的线性顺序,也不受逻辑句法的严格限制,而是通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断断续续的对话或叙述,以及括弧、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来捕捉人物即时、原始的心理活动。这种技巧使得读者能够直接“进入”角色的意识深处,体验其最私密、最真实的思维状态。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它们展示了这一技巧如何被用来探索人类复杂心理、时间感知以及主观现实的构建。

AI写了这么多,其实我也没怎么细看,个人的感觉就是,意识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到啥写啥,有啥感受写啥,根据当下的状态而定。

所以,一个很简单的提示词:

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写一篇1200字的文章,主题:“读完100遍《道德经》,我悟了!”

看看单独这一小部分提示词的测试效果:

复制全文:

在这个宁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书页上,《道德经》静静地躺在桌上,仿佛与周遭的空气融为一体,透出一股不可言喻的和谐。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那是时间的味道,也是智慧的沉淀。一百遍,我问自己,这一百遍的阅读,究竟让我悟到了什么?

初读:混沌中的微光

第一次翻开《道德经》,字句间似乎藏着无尽的迷雾,每一行文字都如同远古的密码,难以捉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开篇的两句,像是一扇半掩的门,门外是浩瀚的宇宙真理,门内是我这个探索者的好奇与迷茫。那时的我,试图用逻辑去解析,用知识去框定,却只是在原地打转,不得其门而入。

再读:溪流汇成江海

随着次数的增加,那些起初晦涩难解的章节,渐渐显露出它们内在的联系。我开始意识到,《道德经》不是一部要求你死记硬背的教科书,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内心最深处的自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像一股清泉,洗涤着我的心灵。我学会了放下固有的执念,学会像水一样柔软,顺应自然的流动,不强求,不抗拒。

深读:云卷云舒,心随境转

几十遍之后,阅读《道德经》变成了一种冥想,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致虚极,守静笃。”我开始尝试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那份内心的宁静,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清净与专注。我学会了观察,不仅是外在世界的变迁,更是内心情绪的起起伏伏,逐渐明白“无为而治”的真谛,是在于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的人为干预。

终悟:道法自然,一切皆空

第一百遍读完,《道德经》不再仅仅是一本书,它化作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融入了我的思想,影响着我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呼吸。我悟到,“道”无形无相,却又无所不在,它既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与平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理解到,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从“无”中生出的“有”,而最终也将回归于“无”。这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让我学会了珍惜当下,同时又不被物质世界所束缚。

结语:道在心中,自在行走

如今,当我再次合上《道德经》,心中没有了初读时的迷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然和平静。我悟了,悟的是“道”并非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加宽容和智慧的态度面对生活,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意义。

这一百遍的阅读,仿佛是一场灵魂的修行,让我从一个探寻者成长为一个悟道者。《道德经》不仅是一本关于哲学与智慧的书籍,更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更加从容、自在地行走。

----

还是有点意识流的感觉的,当然,后期还是需要人工进行适当调整。

推荐阅读:

1. AI入门到精深:AI自学与实战精品教程汇总!

2. 教你轻松打造「简单高效的AI提示词prompt」

长按下方二维码

备注:AI,加我微信

不闲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