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iaodan / do-to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产品 #5

Open t-xiaodan opened 2 years ago

t-xiaodan commented 2 years ago

我们的用户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的产品目标用户有哪些?

t-xiaodan commented 2 years ago

井盖分析: 一:考虑井盖的作用,用于排水还是用于人工的维护。因为这会影响到他的形状或者尺寸,排水的井盖上面当然有好多孔,用于排水。 但如果是用于人工维护的话,这个井盖的面积要稍微大一些,一个成人要能够钻得进去。

二:考虑井盖的资产属性,比如说这个井盖是属于哪个城市的,哪个片区的,我们怎么去分辨呢?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上面加一个烙印,甚至是编号,万一这个井盖丢了,破案的时候还可以方便确认。甚至,井盖可以作为资产登记在市政的资产数据库中。

三:考虑井盖的承重力,比如说我们要考虑他的材质足够结实,还要考虑井盖的受力点,因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行人,汽车往上压。你不能说这个井盖刚铺上结果没几天井盖就碎了

四:考虑关于施工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这个井盖是否方便搬运,安装的时候好不好安装,后期如果想要维护的话,放不方便更换。

五:考虑造价成本,材质的问题,要不要考虑这个井盖的ROI,通过成本和耐用度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计算,这个位置的井盖每天的承重力大概会有多少,会划分不同的型号,用于不同的场景,如果这条路每天的大型车辆比较密集的话,井盖的厚度可能会厚一些。当然成本也会更高,但是用于自行车道或者是人行路的话,井盖就要薄很多。既方便安装生产成本又会低很多。

六:考虑风险的角度,风险一:能否在设计的时候就加入防盗的考虑,怎么防盗,比如在造型上除非使用特别的工具,否则你是撬不开的,或者是在材质上,能够让他失去材料价值,它既不是钢也不是铁,就算你把他偷了,拿出去卖,也卖不出去,因为你得二次提炼成本太高了。所以没有价值。 风险二:万一井盖没了,如何避免后续的事故或者灾难,比如说车压过去了,倒还好,无非就是造成一些财产损失,但如果人掉进去了,可能会没命。所以每个井盖在安装之前要不要去加一层阻拦网,就算你的井盖没了,但是人也不会直接掉进去。

总结:可以从定位、资产管理、承重、施工、成本、防盗和安全的不同角度来考虑。

t-xiaodan commented 2 years ago

三大思维:结构化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

结构化思维: 用来训练表达方式,他会让你的表达观点变得更加具有条理性。比如我想我的boss来讲解我的方案,在用户需求方面我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在整个解决方案上,我的方案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他跟竞品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化,或者有什么优势,在营运方面,你的建议是什么,整个方案的投入成本有多少。预计刚上线或者是上线半年之后分别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你的结构化思维。在表达的时候,可以把你的所有信息分成几个维度,分别来进行阐述。

逻辑思维: 就是你在表达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应该会包含了有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应该是碎片化的,每件事情之间应该会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你要把这些联系能够讲述清楚,为什么会这么设计,我都考虑过哪些因素,整个方案的整体结构是怎么样的,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流程。你的方案在冷启动刚上线的时候怎么推,怎么导流,怎么去做用户留存,怎么能提升你的转化率。就是你所有的内容,应该是一环扣着一环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很好的体现出你和你的方案是具有很好的逻辑性的。

逆向思维: 就是你看到你的竞品出了一个新品,或者出了一个新的功能,马上第一反应本能的就要去思考,竞品为什么做了一个这样的东西,他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他背后的商业逻辑或者是用户需求是什么,为什么你没有考虑到呢,逆向思维的核心就是培养你的洞察力和你的好奇心,你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好奇宝宝,不光是工作,哪怕是你的日常生活,一样可以用你的逆向思维,去发现生活中一些不太寻常的事情,比如南方为什么不装暖气呢,为什么有的城市的左转道是放在道路的最左侧,但是有的城市却把左转道放在了道路的最右侧,你觉得这么设计的好处和弊端在什么地方,长时间的训练就会让你的好奇心和你的观察力变得越来越强。

t-xiaodan commented 2 years ago

to B 和 to C 产品有什么区别:

1、目标群体不一样。 to B 产品面向企业,企业的特点是需求透明,部门多、重业务。to C 的产品面向用户,用户的特点是需求分散,爱挑剔、重体验。

2、盈利方式不一样。 to B 产品最终是要卖给客户的,所以所有的to B 的公司通常都会有一个售前和售后团队,用来扩展和维护客户资源。to C 的产品盈利方式有很多,广告、增值服务、各种变现的手段。所以相对来讲,他是更加侧重于整个产品的商业模式的搭建的。

3、规划产品的思路不一样。 to B 的产品更加理性一些,侧重于解决客户需求。但是to C 的产品是更加感性一些的,包括你给用户带来的尊重感、满足感和成就感,甚至你要去研究人性。

4、性能和可玩性不一样。 to B 的产品是更加侧重于系统的稳定和数据的安全性。但是to C 的产品更加考虑的是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玩性。

t-xiaodan commented 2 years ago

产品感:产品规划过程中的思维逻辑,包括你的直觉、经验和判断。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对需求的敏感度。 也就是说你是否能够快速的理解这个需求,尤其是在to C 的产品里面,因为to C 里面每个用户的想法都会不一样。70后、80后、90后、有钱的、没钱的、喜欢车的、不喜欢车的、爱旅行的、不爱旅行的、吃货或者不是一个吃货等等,你是否真正的能够理解用户的需求。 2、能够快速的构建产品方案的推导能力。 当你拿到一个需求的时候,你能够快速的在第一时间里,能够想到N个方案,并且这N个方案都可以解决用户的需求,在脑海里面大致能够构建出这个方案的构成,比如说他的流程是怎么样的,他的功能结构是怎么样的,都需要哪些功能模块,怎样形成一个闭环。从而做到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3、产品方案的可行性判断。 就是当你能够把这个产品方案完整的做出来之后,你会马上就能想到我的方案用户能接受吗,是否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做这个事情的成本是多少,以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或者资源能够实现吗,有什么风险,和竞品之间,他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优势在什么地方。 4、所需要的资源的支持。 包括这个方案要落地,除了设计和研发团队之外,还需要哪些其他团队的支持。比如说是否需要运营团队、编辑团队、法务团队、财务团队或者是推广、营销或者是广告团队的这些支持。 5、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划。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vp,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这个方案想要实现,可以分为几个版本陆续上线。哪些功能可以先上,哪些功能可以在后期的一点一点优化来实现。 6、拉新、留存的策略。 产品刚上线的时候,如何获取你的种子用户,对到访的用户,你该如何把这些用户留下来,那你为了留下用户,你给用户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7、产品上线后的数据验证。 通过哪些数据可以证明你的方案是ok的,还有哪些数据指标是有价值的,或者是在其他地方还是可以优化的。

总结:需求的敏锐度,快速构建产品的推导能力,产品方案的可行性判断,所需要资源的支持,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划,拉新留存的策略,上线后的数据验证。

t-xiaodan commented 2 years ago

产品经理的产品观:

1、产品的发展一定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你一定见过有一些人为了提需求而提需求。真正有过产品经验的人,应该会非常有感悟。

2、一定要走进用户。 不然产品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产品,而不是给用户去打造的一款产品。

3、考虑到用户的使用成本。 注重用户的引导,并且充分的考虑到用户的操作习惯。

4、符合用户的预期。 尤其不要轻易颠覆用户现在已经养成的习惯,无论是操作流程上,还是在页面的排版布局上。

5、少胜于多。 要控制欲望和想法,用户想要的东西往往都是简单的,我们要做的东西应该是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而不是所有用户的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

6、不要过早的去追求利益,而伤害用户的体验。

t-xiaodan commented 2 years ago

怎么判断需求是否有价值? 其实价值的冲突是来源于需求方和开发方,他们的立场不一样所导致的,所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有一天儿子在外面逛街,看上一个玩具,想买这个玩具,儿子的角度来讲的话,其实他就是想要这个玩具,是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

但是从父亲的角度来讲的话,这个玩具到底买不买,父亲可能有很多的考量,比如说, 第一,如果这个玩具太贵的话,可能我就不会买了,我一个月收入一万块钱,这个玩具需要7000块钱,那我就不会去花这么多钱,用在给你买一个玩具上面。 第二,这个玩具到底是不是值这么多钱,你想要的这个玩具商场里面卖300,但是如果我在淘宝的话几十块钱就能买到,那我干嘛要在商场里面买呢。 第三,买完了这个玩具以后,对你来讲有没有帮助,它如果是虽然贵,但是这个东西买完了以后,孩子确实很开心,而且孩子在玩这个玩具的时候,对自己的成长确实是有帮助的,那我可能也就忍心给他买了,所以要看是不是有意义。 最后就是要看一下这个玩具买完了以后,你是不是偶尔玩一下呢,还是几乎每天都会玩的一个玩具。如果你经常去玩的话,我就会认为虽然这个玩具贵,但是这个钱花的值,但是你如果回家以后十天半个月甚至可能到家就不会在玩了,那这个玩具就算便宜,我也会认为他没有那么大的价值。

产品经理应该透过人性看产品。

产品经理的角度: 1、到底有多少用户会有这个需求,看用户的需求体量。 2、这个需求到底是临时的一个需求还是长期的一个需求。 3、这个需求是不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 4、去判断一下如果要满足这个需求我们所要投入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5、去看下竞品是不是满足这个需求。

t-xiaodan commented 2 years ago

数据分析: 为什么产品经理一定要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其实在互联网行业无论做什么类型的产品,包括一些传统行业,你要发展就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而结果最真实的反馈其实就是数据,你的产品上线之后,用户有没有增长?为什么会增长呢?包括用户使用你的产品都在做什么,比如停留了多长时间?看了哪些页面?或者又是从哪个页面离开呢?如果没有数据分析的话,产品经理就像是一个瞎子。想进行产品的优化,完全无从着手,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所以对产品经理而言,数据分析是仅次于产品规划的核心能力之一。那数据分析可以帮我们如何来诊断产品呢?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开了家奶茶店,通过对数据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客源订单,商品,甚至一些销售活动,哪怕是营业时间,等各个维度都是可以进行优化的,那我们就拿订单来举个例子,比如说近期订单持续的增长,生意很不错,很开心,但是为什么生意会越来越好?是因为我们最近发了一些优惠券呢?还是做了一些买一赠一的活动?或者是做了一些特价商品的促销?还是因为刚入驻美团外卖?多了很多新的订单,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增加了一些新的一些爆品或者是优化了我们的菜单?包括什么商品卖得好,什么时间段卖得最好,那这个时候你通过数据分析,就可以准确的定位到具体是什么原因。 那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同样的套路,去衍生更多的玩法,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订单,提升我们的销量。反过来说,我们近期的销量持续的下滑,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果我们的订单遭遇下滑,要么就是处在我们自身的原因,自身的因素造成的,要么就是一些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所以我们要去观察一下订单销量下滑,到底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以及在这个时间点的前或者后,我们的自身因素或者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就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这两个方面一起来分析一下,首先从内部环境来京,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给用户的优惠活动变了,比如说我们将原来满30减10元,改为了第二杯半价,其实表面看起来优惠力度其实是增加了,但是这有什么问题呢,对那些单身用户,这种优惠活动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对他来讲根本就不友好。因为他就一个人,他干嘛要买第二杯呢。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比如我们调整了菜单、调整了价格,甚至更新了新的包装,调整了一些口感,任何细节都有可能导致订单的下滑。比如我们发现订单在下滑之前,我们刚刚更换了新的供货商或者叫供应商,而新的供货商,他们的原材料的生产方式不太一样,导致了部分的商品的口感出现了一些变化,最终就有可能导致这个订单的下滑。这些都是一些内部因素。 那外部因素是什么呢?比如附近刚刚也开了一家饮品店,但他可能不是做奶茶的,但是一定会分流我们的客源。还有什么可能性呢?比如说楼上的电影院关了,你们都会发现很多人在看电影的时候都喜欢带着饮料进场的习惯,所以电影院的关停,他并没有直接导致商场客源的下滑,但是却间接导致了喝奶茶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我们订单的下滑。

t-xiaodan commented 1 year ago

互联网公司常用的风险控制手段: 1、审核系统 2、敏感词的过滤 审核系统:将用户所发送的一些不良信息进行屏蔽,防止在互联网进行大规模的不良的宣传。但是这些信息里面有些是机器就能判断出来的,有些事必须要借助于人工才能进行判断。比如说用户发送的文字,可以提前设定好的敏感词库就能进行过滤。但是用户所上传的视频或者事音乐,就需要借助于人力来进行逐条的审核。 审核的标准通常由两个层面: 一是要配合国家的要求,比如说违法的、情色的、暴力的、或者是一些政治话题。 二是平台自己的标准,例如借助平台来宣传一些竞品,或者利用平台来带货等等。

t-xiaodan commented 1 year ago

互联网反垄断法:

第一明确点名了强制商家二选一

是泛用市场支配的地位,这点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涉及电商、打车、支付、外卖等等一系列的日常衣食住行的行业垂直行业,比如说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各个平台为了更好的保证双十一的效果,通常都会更商家有一个紧密的谈判,要么商家跟平台签订一个独家的合作关系,你要在淘宝搞双十一,就不要在京东搞双十一,要么平台就更容易从商家能够拿到更低的进货的价格,所以你会发现,双十一活动中,一些中小型的平台,连参与双十一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双十一永远都是淘宝自己一个人一家独大,即便是强如京东,淘宝对商家的限制狠一些的话,商家也只能选择与淘宝选边站。所以这条规则对非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发展的机会。

第二就是禁止低于成本销售

这条就更狠了,说白了就是明确规定商家不能做更大的福利的补贴。所有的独角兽都是在早期快速的融资,疯狂的烧钱来圈用户,对用户和商家来进行大量的补贴,而那些融资速度比较慢的公司,则在补贴大战里面就会慢慢的消失。所以对用户的伤害就是从这个时候来发生的,因为缺少了市场上大量的竞争,所以最终能够活下来的独角兽,已经完全的垄断了市场。所以他们就同时拥有了这个市场的定价权。比如说,美团和饿了么,各种疯狂的补贴,给用户发卷,甚至白请用户吃饭,或者滴滴、快滴,各种给用户进行补贴,一次订单就给用户和司机各自补贴十块钱。所以在最狠的那一年,光补贴就烧了18亿。摩拜和ofo甚至免费让用户白骑一个月的车,但是等市场上其他的竞争对上都消失以后,他们又是怎么对待用户、商家或者是司机的?抽出的比例一涨再涨。对商家各种霸王条款也是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商家现在刚刚入驻平台的话,不但赚不了钱,甚至还会亏钱。

第三,禁止强制一些不合理的使用或者交易的条件

这一点可以理解成,如果你在购买一个商品的时候,被强制捆绑了另外一个商品。比如说你在一个机票软件上,想买一个特价机票,但是平台有可能会强制你购买接送机的服务。否则的话这个特价机票你是不能购买的。也包括你哦在注册某一个平台的时候,必须要同意平台的各种霸王条款,或者他会故意把这个霸王条款拉得特别长,让用户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完整的阅读,但是如果你不勾选的话,对不起,这个产品都不会让你来使用。还有像视频网站的一些付费视频,明明你购买的是会员,所有的剧都是可以免费看的,但是有一些剧的超前点播还是需要你来继续花钱。再比如说你安装了某一个软件,但同时没强制安装了一些其他的软件的捆绑行为等等。

第四,禁止使用大数据来进行杀熟

简单的来说就是禁止平台利用旗下的各种类型的产品来收集用户的数据,通过对用户画像进行差异化的对待。比如说通过用户的支付能力,消费用力,或者一些使用习惯,对那些不差钱的用户,就会卖得更贵一些。比如说白送用户优惠券或者积分。如果你连领都不领的话,平台就会认为你不差钱,所以相对的,你买同一个商品就会比其他的用户买的更贵一些。再比如说,为了新用户的留存,同样的商品,新的用户的价格,通常都会比老用户的价格更便宜一些。这种情况无论在电商还是在旅游类的产品里面机会每天都在发生。比如你在用一个新的手机来注册一个新的账号,你会发现,同样的机票,同样的目的地,同样的的时间,价格确实会比之前便宜很多,这种情况可能大家也都会有发现过,甚至你得手机也会影响你在这个软件上的购物的价格。比如说苹果的手机就会比安卓的手机更贵一些。

t-xiaodan commented 1 year ago

什么是SaaS、PaaS、IaaS?

首先这三个概念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给那些创业性的公司,提供一个基础的技术支持,降低他们产品的开发成本。一个产品从设计到落地,中间会有很多的模块,通常这些模块都是需要自己去开发的,有些模块他很常用,但是开发成本却比较高,如果真的要自己做的话,需要好几个技术搞很长的时间,而且后面还需要不断的去迭代和维护。比如客服模块、审核系统、直播的模块、或者文字转语音、图像识别、3D建模,甚至是地图导航的功能。这些模块里面有的还好,只是一个开发成本的问题。比如说像客服模块,逻辑不会太复杂,但是工作量也不小。还有一些模块,像直播、图像识别,他就会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包括地图导航的功能,是有非常高的行业壁垒的,除了这些纯开发以外的事情,还需要考虑到服务器和带宽的问题,包括服务器环境的搭建,带宽的分配,还有考虑到并发量的问题,报警问题,以及各种熔断、限流的预案机制。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公司就是一个创业公司,一共才二三十人,想要解决这么多问题,那真的会让人非常头疼。所以SaaS、Paas和IaaS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SaaS简单来说就是把整套技术手段封装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任何企业都可以来使用,而且没有任何的技术门槛,只要进行相应的配置,就可以实现对应的功能。比如说网易做了一个“七鱼”这样的客服系统,不需要开发,你只要去购买七鱼的服务套餐,然后用七鱼给你的客服中台,去配置你们的客服权限,然后把这个代码,非常简单的嵌入到你们的产品上,整个产品就会有一个完整的客服系统来使用,非常傻瓜,不需要任何的技术背景。再比如说“小鹅通”这种教育平台,或者“有赞”这种建站分销平台,都属于SaaS的范畴。

PaaS最大的区别就是你们公司的产品还是需要自己开发的,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功能点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有了平台就不需要自己开发了。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的定位是一个专门做在线阅读类的产品,但是我挖掘到了用户的一个需求点,用户想要看书的时候,场景不允许,比如做饭、开车、洗澡,你是没办法看书的,所以我们想要以听书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的需求场景,但是我们在文字转语音方面,没有忍耐和的技术经验,那你就可以去买讯飞文字转语音的功能,当然是付费的,但是这个要比你们自己开发的成本要低很多,讯飞会给你们提供一套技术手段,我们只需要通过接口把文字传给讯飞,然后讯飞处理成语音,就会给我们返回回来,最终就能实现我们听说的功能了。PaaS基本上等同于开放平台的定义,他的灵活性上要比SaaS平台好很多。比如专注图像处理的美图开放平台,专注于地图处理的高德开放平台和专注于语音处理的讯飞开放平台,都属于PaaS的范畴。

IaaS跟PaaS是非常像的,只是IaaS所提供的是云服务、云计算。比如云服务器、云存储、负载均衡、cdn的加速、大数据的计算、弹性计算。全球最好的两家IaaS平台,一个是AZom,一个是阿里云。

t-xiaodan commented 1 year ago

复盘技巧:

复盘是在工作或者职场中,能够快速提升自己,非常好的一个习惯。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复盘技巧,不仅可以让自己在相同的职场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跑得比别人更快,同时也可以通过复盘来沉淀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甚至在面试的时候,也能够更好的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尤其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经常会问你,你的方法论是什么?那我们究竟应该从那个维度来复盘呢?举个列子。

1、你的项目方案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或者不严谨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暴露了你的规划能力的哪些短板? 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问题,汇总成关于你的规划方案的方法论。

2、产品上线效果不好,没有达到预期或者完成业绩,为什么效果不好?是因为方案问题,还是因为前期对市场不够了解。或者说缺少公司的支持,那最终怎么能够完成目标,后续完成目标你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可以汇总成以结果导向的方法论。或者是OKR拆解的方法论。

3、在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那为什么前期没有评估到,或者项目延期,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在项目评审的时候,你的方案经常被驳回。是工作流程问题,还是方案合理性的问题,或者说是你的执行力的问题。那如果你能够更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推动了公司的改革,还是找到了自我效率优化的方法,都可以汇总成自己的执行力的方法论,或者是项目管理经验的方法论。

t-xiaodan commented 1 year ago

SEO、SEM、ASO的区别:

SEO是搜索引擎的优化。SEM是指的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这两个东西都是跟搜索引擎相关的,但是他背后的原理其实完全不一样。ASO是指的应用商店的app的排名优化。

他们到底都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区别呢?

SEO和SEM都是提升搜索引擎排名的,但是seo是靠网站自身的优化,来提升搜索引擎的自然排名。而sem是通过付费的形式,出现在搜索引擎结果的前排。比如你现在有一个网站,你想让你的网站在搜索引擎能够被搜出来的前提条件,是你整个网站能够被搜索引擎爬取,被搜索引擎收录的越多,当用户搜索到一个关键词的时候,被展示出来的概率就会变得越高,但是用户搜一个内容的时候,并不是搜一个网站,而是搜的网站的某一个网页,所以想让你得网页在搜索引擎排名比较靠前,还需要对网页做好优化,所以seo优化的核心点。一就是优化你的网站结构的合理性,二就是优化你每一个网页的关键词的信息。 SEM是竞价排名,所以他的重点就不是去优化你的网站本身,而是优化投预算和推广的目标。因为同一个关键词,有很多公司都在竞价,想让自己的网站排名靠前,你的出价就要比别人更高。

ASO是应用商店的排名优化,所以他的优化思路跟seo很像。都要通过平台自身的各种优化,来提升自己的排名,但是跟seo不一样的是,用户要下载你的app,会有一定的成本,因为他既要耗流量,同时又会有一个等待下载和安装的时间,时间和流量对用户来讲就是一种成本,所以用户就不会像点击网页那么轻松,他就会更加挑剔,那用户想要下载你的app,除了你的关键词排名以外,你的icon好不好看,或者你的app的截图又没有吸引力,用户的评分或者评价好不好,都会影响用户是否安装你的app,所以aso就要进行关键词的优化,榜单的优化和app信息的优化。目的就是能让用户找到你,而且愿意安装你。

t-xiaodan commented 1 year ago

评论区推荐算法:

推荐算法背后的逻辑,所有的算法都是为了能够把最合适用户的内容,给推荐出来,所以评论区的推荐算法核心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你在看视频,刷评论的时候能够被调动起来,带动你来看更多的评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对增加用户的粘性、停留时常和参与感都会非常有帮助,所以平台就要把最合适的评论,优先往前排,但是问题是什么叫最适合的评论呢? 1、评论热度,包括评论里的回复人数,回复量、点赞人数和点赞量。 2、好友关系,包括你的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关注的好友,你好友的好友,和有过互动记录的用户,他们跟你都是由一定联系的,所以当你看到他的回复反而也会更容易产生一些互动行为。 3、评论人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KOL的言论,因为用户都认识,就会更容易引起其他用户的参与。 4、增加时间的衰减,避免发布比较早的评论的霸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