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quincyhu / ziguang.github.io

ziguang文章集合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九华山见闻 #6

Open techquincyhu opened 3 days ago

techquincyhu commented 3 days ago

九华山见闻

70多年前,小叔跟人出门学做生意了,奶奶哭丧,全家人木然。邻居说在家饿死不成;姥姥说14岁离娘,比断奶难受;爷爷却说“背包雨伞,往外一赶”。爷爷虽狠心,可是头天竟带小叔去小九华拜菩萨。他说大九华许愿,小九华还愿,荆州小九华许愿更灵。70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来到了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志云:九华山五溪为足,化城为腹,天台为首。 一、九华山门户——五溪 旅游车在葱郁茂盛的五溪林里穿梭,时而可仰望九华山仙境。路边有“半山亭”,亭旁有大瀑布,濛雾袭人,冲过雨帘,见有“甘露寺”,数尊菩萨獠面狰狞,该是司雨之神;寺后传来叮咛当啷的鸟声,问之才知道是捣药鸟,极罕见,鸟声宛如药铺柜台上铜罐砸药;寺旁有“定心石”,岂止是定心,起码还有净心。置身于此,一洗山外的烦奈,阳气内敛,神不外耗,心旷神怡,气和血畅,长此以往,不亦神仙乎?驻足片刻,似觉此行不虚。 二、九华山中心——九华街 这里寺庙挨列,人山人海。化城寺是九华街的中枢,乃开山之寺,何谓化城?碑云,释迦摩尼得道后,古印度有一富翁信佛,欲购舍卫城(皇太子的私家花园——衹陀)建寺,以请释迦摩尼传教。太子戏言,汝以黄金铺地则卖,孰料翁真以黄金铺遍。释至,指地化为寺观。唐肃宗757年,青阳数位信徒合资买下此地建寺,给金乔觉传教。782年郡守张岩援引上述典故,名化城寺。咸丰时寺毁,仅存最后一进——藏经楼。慈禧太后信佛,敕建化城寺至今。 寺北,为神光岭,俗称老爷岭。金乔觉795年圆寂前,嘱徒以缸封尸,过三年揭视。若尸腐,则弃之;若尸完好,则以黄金塑身。众徒过三年揭缸,但见尸体熠熠如生,且酷似佛像中的地藏菩萨。徒依嘱,将肉身葬此地一枯井中,围井建塔,绕塔筑殿,殿中黄金塑身,称金地藏王,简称地藏王。周边为十殿阎王,殿前有81级石阶,阶旁架索,供人攀扶,拾足登殿。 寺东,为东峰或东岩,当年金乔觉常在山上打坐步虚(念经)。晚清徽州府教谕周赟(宁国胡乐人,祖籍家朋石歇)《东岩宴坐诗》中有一句“灰飞有劫空成佛”,感叹时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成佛何益?佛经说,世界每经若干万年得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开始,这一周期成为一劫。儿时常听老人说的“洪水登天”故事来源于此乎? 寺前,有放生池,但见游人购置鱼鳖龟蟹投入池中,以求消灾避祸。池旁的“太白书堂”记述了李白(701-762)于742-755曾经三次登上九华山,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其旁有金沙泉,又称笔砚池,传说谪仙洗涤笔砚之处,755-763年的安史之乱遭毁重建。 躜行九华街后,红日西沉,恍惚欲睡,忽有鼓声贯耳。店主说,这是暮鼓,悠然其音,步虚萦绕,别一世界。真如道家所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注:三界指天地人,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三、天台阶上 离别衹园和九华街,我来到天台的门户——闵园。唐代有一位闵姓信徒,被金乔觉点化,解囊捐买这块谷地,建寺庙、开茶园,免费以茶待客。离园即等石阶上天台,路边有碧桃岩,瀑布下泻,鱼龙出没七处,岩上刻有李白诗句“挂流三百尺,喷壑数十里”。有大寺庙,位于陀岭,无相寺为最,供奉韦陀神,它是佛教的护卫将神。仙界有卫神,凡间有名将。忠魂庙碑云:常遇春(1330-1369)曾与徐达(1332-1365)在此合力打败元军。除去上述的人情和神灵,这里还有另类的义气,路边有古塚,常有黄鹤鸟棲坟哀呼“窦子明”。(记述弃官入山修行的窦子安因弟窦子明死去,悲死葬于此,化为鹤而常呼叫)。又如伏虎洞,有一义士来此洞修炼,猛虎竟不伤害他,一次有客寻至,送客过涧,虎竟咆哮。三人仰天大笑,故称此涧为虎溪三笑。这里不但有侠气,亦有文采,甘泉书院湛若水(1466-1560)与王阳明(1472-1529),常结伴在此讲学。这里又有阳春白雪,舒姑泉,记述舒姓三姐妹,采薇到此,泉边一桃树只结了一颗桃子,三人采摘而分食,竟化为三条鲤鱼。其母寻到,三条鲤鱼跳跃迎母。母悟曰:吾女喜歌好舞,汝仨既是吾女,则跳吧唱吧,说完三鲤鱼应声作舞,片刻恍惚中舞毕作躬而去。淙淙泉水,诸多游人可能不屑一顾,而有心者却能欣赏而感悟焉! 四、天台风光 “不登天台,等于没来”。拾足数千,终于登上绝顶。“万佛殿”和“天台”御匾高挂,帝王早已领略于此,龙的九种现身之一的鳌鱼翘天。“诸天寺”所指之天,并非凡俗所指的苍天,是指仙界的三界28天(各有一宿主宰之)。绝巔远眺,长江如带,帆船蠕移,苍穹山峦,恰如起落莫测的人生。人说九华山全境有名之峰99,无名之山99,有如儿孙绕膝而来,层次分明,宛如莲花绽放,故称之为莲花佛国。游人立足片刻,顿觉高处不胜寒。故古人赋:“匹夫穷通有往复,乾坤正道看神州”,暗示晚清时局虽腐败,而中华却不会覆灭。胡适赞山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九华山古称九子山,李白登山后,改称为九华山,一字之改,垂誉千古而至今。突然,有游人大喊“佛光”,随即让我眼见而惊奇不已。彩虹、海市蜃楼和佛光,都是空气中发生的光学现象。高湿度的饱和空气,有如屏幕,身后照来的微弱阳光,被人体遮挡,自然在屏幕上映出人影。听说佛光是天台绝巔的常见奇观。更奇的,又见岩壁上窜来一群猴子,管理人员让我们不要理睬它们,更不要投食。孰料,雅兴之中,身边却伸来一双双乞丐之手,令人尴尬。 五、又一个不眠之夜 天台附近,将就地投宿了,不料又回想白天的几件事。听爷爷说过,九华山保存有地藏王手迹,记述了金乔觉从新罗(南朝鲜)渡海云游,先在绩溪荆州小九华银屏寺,再迁往休宁齐云山,最终择居青阳九华山的过程。白天我曾问过一个老和尚,此事当真?孰料,被报以嘲讪,让我疑惑,信佛难道必须出家?菩萨面前,无须辩理。且说当年金乔觉决意离开小九华,众徒拽袈求留无果,徒问师归期,答逢七月三十日。又说,凡别处许愿,小九华可还愿,是故后来有大九华许愿小九华还愿之传统。以示师长馈赠小九华香火之恩。1881年、1919年和1939年小九华庙会,香客挤得佛塔栏杆倒塌,游人落水十多人。记得白天有一寺庙有楹联: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汉代刘沅入山采药,食奇草而不觉饥,过七日回家,但见儿孙已越七代了。果有此事吗?记得初中物理老师对我说过,乘上超光速(每秒30万公里)的交通工具,看见秦始皇是有可能的。旅店店主说,这里古时有梦通的僧尼,现在不作兴了。按他描述,梦通是活人与死人灵魂在对话,真的吗?或许宇宙中有一种波,它不同于光波、声波和电磁波等。想着这三件事,不解之中恍惚了。 六、碑文中的佛国 游景之余,吾喜读碑铭。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前565-前486)是古印度北域(今尼泊尔)国王净饭王之子,因目睹上层社会的黑暗、众生苦难无涯,而大彻大悟。舍弃了优越的生活,云游拜师。初无所获,最终在菩提树下得道,悟出四谛(苦、集、灭、道)和正八道(正义、正见等),谓之为佛经的“初转发轮”,世人称他为佛陀(觉悟者),众徒将他的言行谱成经、律、论(俗称三藏)。过了许多年,有弥勒佛(荆州人称布袋罗汉)出现,继而使发展加快。尽管佛教派系纷繁,但总体可分为大乘和小乘。乘,本意指运载工具,这里指将从现实的此岸普渡到感悟的彼岸。修行的目的是利己(自渡)和既利己又利他(普渡)。前者为小乘,后者为大乘。大乘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佛,是因为唯识不够。四大皆空,万法唯识。大乘如来佛(释迦摩尼)、地藏佛等能现身六道(天、人、神、地狱、魔鬼、畜生),并按各自的因果而轮回相续和报应,它能救渡轮回中的一切,它的菩提心是无量的善根的救世主。佛教的三大系统何以流传到中国等地,又何以能发展为世界性宗教,或许有它的多面性。 七、佛教的另一面 即将辞别晨钟暮鼓的九华山,走在摩肩撞臂的九华街人潮中,突然想起当年乾隆皇帝游扬州,指着闹市的人群问和珅,他们在忙什么?答曰名也、利也。然而眼下未必是,人群中,虔诚者,其神态,以祈求神灵所感应;得意者,必是憧憬贪得无厌的得到;失意者,为着菩萨作伐,侥幸变好;孽迹而后悔者,为着上苍宽容;高贵者,为着锦上添花;平庸者,多为一缕寄托。大九华许愿,小九华还愿。当年我爷爷小九华五体投地,不也是为了寄托吗? 无限留恋的旅车外,呢喃拂面的春风,啼啭贯耳的莺鸣,叮咚沁心的五溪,潺湍软语的涧流,袅袅娜娜的云层,冉冉升腾的白绢,深黛浅碧的梦幻仙境,在车窗中远去,缭绕蹁跹的恍惚幽界又在脑海里浮来。忽地,游人的身心仿佛袭来一阵洗涤,心里乍觉一泛豁达。人生容忍、知足和淡泊虽然没有底限,此时却似乎有了新的定度。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归来,真正问我此行何获?仍然一片茫然。这不?它的“四大皆空”而又“空亦非空”,不正合哲学原理所讲的“否定之否定”,该让别人去解读吧。

techquincyhu commented 3 days ago

九华山见闻